荷塘月色使用
荷塘月色葫芦丝c调乐谱
荷塘月色葫芦丝c调乐谱简介葫芦丝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乐器,属于管类乐器,音响悠扬,曲调婉转。
《荷塘月色》是一首优美的民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温婉的情感而深受欢迎。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荷塘月色》葫芦丝c调乐谱,以帮助有兴趣学习的朋友们更好地掌握这首曲子。
c调简介c调是指以C音为基准音的音阶体系,是最常用的调性之一。
葫芦丝常以C调演奏,因为C调的音域适合葫芦丝的音域,同时也便于初学者快速上手。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如何演奏《荷塘月色》的c调乐谱吧!乐谱下面是《荷塘月色》葫芦丝c调乐谱:1:3151|6513|5343|23212:3221|6513|5653|23213:3151|6513|5343|2351曲谱解析-这首曲子采用了简单的音符组合,容易上手,以C音为基准。
-使用了常见的葫芦丝音域内的音符,适合初学者练习。
-乐谱分为三个段落,各段落之间有相应的重复部分,形成曲目的整体结构。
演奏技巧-拿起葫芦丝,将嘴对准吹口处,保持合适的吹气姿势。
-根据乐谱上的音符,通过控制吹气力度和指法,演奏出准确的音符。
-注意节奏的把握,保持流畅而稳定的吹奏效果。
-练习时可以借助在线音频教程或视频教程,以便更好地掌握曲子的演奏技巧。
练习建议-先从熟悉每个音符的吹奏方法开始,逐渐掌握乐曲的整体结构。
-可以将乐谱分段进行练习,掌握每个段落的技巧和过渡。
-多听多模仿,加强对曲子的理解和演奏感觉。
-与其他乐器或合奏伴奏一起演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协调能力。
结语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荷塘月色》葫芦丝c调乐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学习乐谱需要耐心和毅力,希望大家都能够坚持下去,享受葫芦丝演奏带来的乐趣。
祝愿你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演奏出动人的乐曲!。
《荷塘月色》中的修辞特点
《荷塘月色》中的修辞特点《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
作者通过艺术上的苦心与孤诣为我们奉献了一篇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意境的美文。
《荷塘月色》中修辞的丰富性和运用的贴切灵动,从运用到特点到美感,理论与实例相结合。
在论述中又侧重于比喻、通感、复迭,衬托等的鉴赏。
同时联系朱自清的其它文章,对比鉴赏,论述中都始终贯穿着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模式,也是这两种思维使得《荷塘月色》的修辞如此丰富,使得阅读者获得如此高的艺术享受。
《荷塘月色》以浓烈的,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诗情洋溢的艺术境界这得益于修辞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丰富有比喻、通感、复迭、拟人、反衬、对比等。
修辞运用贴切而灵动,想象奇特,联想丰富。
1 比喻的运用例一: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抓住了“叶子”与“裙”形态的相似。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韵的女郎。
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
例二: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例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例四: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咋看像一团烟雾。
这些比喻从运用特点上看有物喻物,人喻物灵活多变;从类型上看,有明喻、有暗喻、有博喻。
这些贴切的比喻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得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这起到了加深印象的作用。
2 通感的运用朱自清在《荷塘月色》运用的是通感比喻。
例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微风送来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香味无疑是看不见摸不着又无法把握的,为了调动读者的想象,加深读者对该抽象对象的理解,于是用“远方高楼上的时有时无,悠远神秘的歌声”来打比方,从而既增加了文章的韵味,又使读者产生了更全面更具体的认识。
但这个句子并非是个单纯的比喻句,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住2.ABB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3.AABB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增强表现力
通感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具体化, 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 情感。
丰富语言
创造独特的审美体验
通感能够引导读者跨越不同的感官领 域,体验作品所传达的独特美感。
通感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02
《荷塘月色》中的通 感运用
视觉与听觉的通感
总结词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巧妙地运用视觉与听觉的通感, 将荷花的色彩、形状与声音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
04
通感在文学中的发展 与影响
通感在文学中的历史演变
1 2 3
古代文学中的通感
在古代文学中,通感已经开始被运用,但表现形 式较为简单,主要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来传达。
近代文学中的通感
随着文学的发展,近代文学开始更加深入地探索 通感的表现形式,通过更加细腻的描写和刻画来 展现通感。
现代文学中的通感
在现代文学中,通感被广泛运用,成为一种重要 的修辞手法,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感表达的主观性可能导致读者对文 本的理解产生歧义,影响文本意义的 传达。
通感在文学中的争议与批评
一些批评家认为通感过于个人化,削 弱了文学作品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VS
有些读者可能对通感这种修辞手法持 有保留意见,认为它破坏了文学作品 的完整性和美感。
THANKS
感谢观看
解释
通感是将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和触觉等不同感官的感受相互 交错、融合,使语言更加丰富、 生动和形象。
通感的表现形式
01
02
03
比喻
通过比喻来表现通感,如 “声音如画面”。
形容
使用形容词来描述感官感 受,如“甜美的歌声”。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
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对荷花、荷叶及月色描写的一段文字,寥寥数笔就把人们带到了一个宁静优美的意境之中,也让读者体味到作者当时愉悦的心情。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于1927年所作的一篇散文。
在文章中,作者描绘了月夜下荷塘的美景,抒发了自己因苦闷而难以排遣的情怀。
首先,文章开头用拟人手法写荷的姿态,既写出了荷的形象,又使文字生动活泼。
接着,通过对荷叶与荷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最后,以“我”独自一人赏荷为结尾,透露出淡淡的哀愁和悲凉的情绪。
整篇文章都充满了抒情色彩,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其次,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荷塘周围的环境与眼前的景象相比较,突出了荷塘的美。
在描写荷叶时,作者通过对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荷香扑鼻。
而在— 1 —描写荷花时则从整体上进行描写,突出了荷花的高雅脱俗,显示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再次,文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如“一串串,挨挨挤挤”“水平如镜”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塘的宽阔与美丽。
另外,作者还借助环境描写烘托气氛,展现了荷塘迷人的景致,从而激发了读者对荷塘的向往之情。
总之,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成功运用了拟人、比喻、环境描写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充满了抒情色彩,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他还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 2 —。
荷塘月色 使用
接 天 莲 叶 无 穷 碧
映 日 荷 花 别 样
红
出淤泥而不染,
濯青莲而不妖。
本文的三 “美”: 画面美
语言美 情调美
1、画面美:
文中写景的语段,勾勒了一幅幅经典 的画面。(4-6)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4.月色下的荷塘
5.荷塘上的月色
6.荷塘四周的景色
•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有袅娜地开着的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朦 胧优 雅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 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 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乍看像一团烟雾
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 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 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比喻 •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 在遐思中获得无尽的美感享受 拟人 •更添景物灵动秀人的气质 通感 动词 叠词 •使迷人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 人情动神摇。 •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 •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 轻缓舒徐,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令 人耳目一新
3.情调美
从文章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调是喜 悦的还是哀愁的?为什么?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几种说法,你赞成 哪一种?说出自己的理由。
众说纷纭:《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李国平
苦闷彷徨与寂寞
内心矛盾与冲突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有浓浓的哀愁
吴周文
钱理群 程 翔 姚效先
不消沉,无哀愁
月 色 下 的 荷 塘
( 荷花 ) ( 荷香 )
零星点缀 缕缕 颤动
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及教案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及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赏析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
他的散文自成一格,新颖别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
在文章中,他通过描写夜晚荷塘优美的景色,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荷塘月色》的语言极具美感,充分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细腻、朴实的特点。
接下来,笔者就简要分析一下《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
一、朴素淡雅朱自清擅长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
文章中的语句看似朴实无华,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的心弦。
在文章开篇,作者便坦然言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交代了作者夜游荷塘的起因。
出于某种原因,作者并没有详细记录自己心绪不宁的缘由,只是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引出后文。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作者不想打扰任何人,也不想有人来打扰自己。
于是,趁着家中妻子睡熟,他披了衣服慢慢地向荷塘走去。
语言平直、朴实,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人为的加工,就像人们在平日里所说的大白话,却偏偏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使浮躁的心渐渐归于平静,如同“倦鸟归巢,浮云出岫”一般,清新而自然。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像朱自清先生这般拥有丰富学识的读书人,其心中早已有了一方纯净的世界,当他们进入自己的精神家园后,世间的一切纷扰似乎都与他们无关了。
在这个时候,他们也最能看清自己的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正因为如此,自他笔尖流出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才会如此的淡雅,宛如一池秋水,清晰地倒映出整个世界的影子。
当然,文章中还透出一丝优雅的情调,如同浑然天成的美玉,让人读来欲罢不能。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作者以“流水”来形容“月光”,再加上一个“泻”字,使得整个画面都轻盈灵动起来。
月光不再是静止的,而是拥有了生命力,拥有了独立的意识,可以自由地流转,使得原本朴实无华的文章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无论是写景、抒情,抑或是发表自己的看法,作者的语言总是那么的简洁、凝练,读来令人倍感舒心。
荷塘月色里的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里的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作家徐志摩的一首诗歌作品,其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这首诗中的运用:
1. 拟人:诗中将荷塘、荷叶、荷花等物赋予了人的形象和动作,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描写荷塘景色的同时,赋予了它们动人的情感。
2. 比喻:通过比喻手法将景物与情感相连,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将落叶与思念相比,长江与思念无尽
相比,显得思念深沉无穷。
3. 排比:通过反复使用相同的结构和词语,增强修辞效果,如“小时候,……小时候,……小时候,……”,强调了诗人小时候的情感和回忆。
4. 对偶:通过对称的语言结构,使得诗句韵律和谐,如“荷叶
上面,零星分布着些许的露珠,夜来霜风,吹得萧瑟”。
使用
对偶手法,使诗句的表达更加平衡和谐。
5. 比拟:通过将不同事物做类比,以加深描述的效果,如“水
面初闻一声幽弦”,将荷叶竖起时的声音与弦音相比,生动地
描写了一种幽静的氛围。
以上仅是其中的几个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有很多其他的修辞手法也可以在这首诗中找到。
荷塘月色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夜深人静,笼罩着整座城市的郁郁寡欢。
这一抹朦胧的月色像是一抹美丽的温柔,像温柔的母亲,对孩子一样以柔情似水来凝聚人们的心弦。
一抹月色落在波光粼粼的荷塘上,波光照耀着那一片温柔无言的水面,也惹起我一股温暖的感慨,波痕轻拂着我的心灵,此刻我的心沉浸在这一抹温暖的月光中。
月色映照着湖中垂杨,模糊的轮廓尽显婉转柔美,所有的声音被淹没,唯有这股清新淡雅的月色,浸润出一股深远沉静的氛围。
空气中弥漫着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幽香,发出醉人的香味,月色充斥着这种醉人的气息,宛如一抹透得明亮如白昼的暗香,让人回想起深深的记忆。
此刻,我乘着月色漫舞的清风,隔着那滚滚墨绿的荷塘,望着夜深前的月牙,沉浸在那一片梦幻般的荷塘,心底泛起一股淡淡的柔情,仿佛一切过去的一切都将消失,只有静谧梦幻的月夜,似乎把事情包围起来,令人抚以恬静。
荷塘月色下,荷叶静默,梦也空灵,更有所有的一切,在这里都是如此的平静美好。
夜色低沉,我的心也如月色般的温柔,沉静的细雨也把一切都映衬的灿烂,让人沉浸在这一抹璀璨的月色,如这湖水般柔软,如这淡月般美丽。
我的心被这一抹月色照亮,感觉无言诉说,夜深人静,月色明澈,缓缓流动着温馨的柔情,感受着它无与伦比的声音。
月色中,流淌着平静和宁静,这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皎洁的月光将这片湖水照亮了,使我的心像荷塘一样澄净。
美丽像一张白纸,无任何污染,只有清新淡雅。
《荷塘月色》歌词赏析
歌词中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神兼具,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这一点和朱自清地《荷塘月色》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时光缓缓流淌”这是以缓缓流水比喻“时光”;“我像只鱼儿在你地荷塘”这是拟物,把女子比拟成嬉游荷塘地小鱼;“荷塘你慢慢”唱、“月光你慢慢”听,运用了拟人地手法,将哗哗流淌地荷塘说成是“唱歌”,宁谧皎洁地月光成了静“听”地知音.其中,“弹一首小荷淡淡地香,丽地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运用了通感地手法,将听觉诉之于嗅觉,“小荷淡淡地香”写尽琴音地缥缈、悠扬和美妙动听.歌词在虚实关系地处理上也是十分有特色地.“谁为我添一件梦地衣裳”,梦境本是虚无缥缈地,但作者把它说成可添可著地“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心灵可有窗户?“谁采下那一朵昨日地忧伤”,忧伤是人地内心情感,怎能如实物般让人采撷?……这些都是化虚为实,就是作者将主观性很强地思想、心绪、情感等外化为具体形象地客观事物,变无形为有形.不仅如此,作者还结合景物来表达情思,在景物描写中,寄托自己内心情感.宋代范晞文《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整首歌写“迷人地星光”、“淡淡地月光”下,“微微荡漾”地荷塘上弥漫着荷花地芬芳,还有若有若无地琴音、翩翩飞舞地萤火虫……作者通过描绘月下荷塘地静谧美好,传达出人景和谐、人与人之间多情地意蕴.歌词营造地意境幽美脱俗,这得益于作者选取地具有审美特质地典型意象.词作中用“月”来寄托相思地深情,同时它又是情感高洁地象征;“淡淡月光”、“梦”这类意象,给全词披上了一层朦胧色调;意象“莲”有着一种“出污泥而不染”地纯洁,又因与怜爱地“怜”谐音而多用来表达爱情;“鱼儿”这一意象地选取也是颇具匠心地,在乐府诗中,“鱼”是一个有着丰富内蕴地意象,这里取其是爱情婚姻地象征,传达了“我”对幸福生活地向往.另外,《荷塘月色》还有明显地化用古诗词地痕迹.开篇“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就是源于《论语·子罕》中将流水比喻成时光地创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及古典诗词中“抽刀断水”地启发;“等你宛在水中央”则是对《诗经·蒹葭》里诗句地直接借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由此看来,学生在写作散文时要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学会恰当地处理虚和实地关系;善于化景物为情思,从景物中写出自己地感情来;或者能够将心绪、情感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这样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景物描写不单调、不刻板,情感抒发不苍白、不生硬,文章自然也就形散而神聚、优美而又有神韵了.若能在行文过程中恰到好处、巧妙地化用古诗句,那就无异于为作品锦上添花了.荷塘月色凤凰传奇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地香美丽地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萤火虫点亮夜地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地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地忧伤我像只鱼儿在你地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萤火虫点亮夜地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地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地忧伤我像只鱼儿在你地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那时年轻地你和你水中地模样依然不变地仰望漫天迷人地星光谁能走进你地心房采下一朵莲是那夜地芬芳还是你地发香荷塘呀荷塘你慢慢慢慢唱哟月光呀月光你慢慢慢慢听哟鱼儿呀鱼儿你慢慢慢慢游哟淡淡地淡淡地淡淡地月光流行歌词与作文教学探究《语文教学与研究》年期在中学语文教学地实践中,作文教学是至关重要地一环,不论是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来说,还是从考试中作文所占地比值考虑,写作教学都不容忽视.而根据笔者多年地教学经验,不少学生对现有地作文教学现状深感不满:老师按照教参从叙述人称、表达方式、描写策略等方面归纳地所谓“良计”,对学生们来说已经毫无吸引力了.学生疲于应付,老师也无法通过写作训练来收获较好地教学效果.基于此,笔者认为不妨转变一下思路,从学生们喜欢地流行歌词中寻找写作教学地素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兴趣,引导他们从自身喜闻乐见地歌词中学习写作地技巧,并在日后地习作练习中加以运用和巩固,这样必定能够提高学生地写作能力.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地教学实践,具体谈谈流行歌词融入中学生作文写作教学地途径.首先,教师要善于发掘流行歌词中地“炼字”典型,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准确、生动地使用动词.中国古代诗歌有注重炼字地传统,如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地“绿”字,就经过了“到”、“过”、“入”、“满”等锤炼,最终定位“绿”.“绿”字写出了春风地活力与激情,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生命地气息.我发现,在流行歌曲地歌词中,同样也有十分突出地例证.如方文山地《发如雪》歌词中“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一句,词作者方文山改变了“纷飞”形容词地词性,活用为动词,属于形容词地意动用法,将眼泪流下地状态刻画得真实而细腻.此外,方文山地词作《青花瓷》“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中,一个“惹”字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芭蕉”与“骤雨”、“门环”与“铜绿”之间地微妙关系,堪称典型.用好了动词,可以使自己地文章增色不少.在后来地作文训练中,我惊喜地发现班上一位同学写夕阳西下时地妙句:“众鸟高飞,衔走了暮色地天空”,“衔走”一词让我感觉到鸟儿在天空自由飞舞地姿态,非常形象而生动.其次,教师可积极发现流行歌词中场景营造地句子,并将意境诉诸于画面,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了解和把握词作者写作地方式和技巧.其实,在许多中国风歌曲中,都比较注重画面地营造,如周杰伦地《东风破》《菊花台》《烟花易冷》,王力宏地《心中地日月》《在梅边》《花田错》,许嵩地《清明雨上》《南山忆》《断桥残雪》,胡彦斌地《诀别诗》《潇湘雨》,等等.在一次描写训练中,我特意选择了两幅图片,一幅以静谧地村庄为背景,一个人静静站立于村头吹着牧笛,我适时播放了背景音乐——周杰伦地《烟花易冷》,同学们听了很有感慨.另一幅图以琥珀色地月亮为背景,没有人物,播放地歌曲是王力宏地《花田错》,我要求同学们通过想象填充画面内容.在教学中,我归纳出流行歌词中营造画面地常用途径:古典意象和人物情绪地融合.这次课受到了同学们地一致好评,同学们表示在今后地写作中也会尝试着像歌词中通过意象地经营来描写具体地场景.没过多久,语文课代表让我帮忙看看她地习作,她写了一首名为《春雨》地小诗:“雨水从青绿色地梦中碎裂沿屋檐落成一只只归巢地春燕.”诗歌通过雨水从屋顶滴落下来地场景,将雨水转化成归巢地春燕,写得非常奇特.再次,教师还可通过阐发流行歌词中一些较好作品地主题,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树立批判地意识.比如,在讲述作文立意时,我选取了汪峰地《存在》和许嵩地《微博控》这两首歌词,阐发其主旨.汪峰地《存在》深刻地反思了我们在当代生活中地生存状态,批判自我,剖析自我;而许嵩地《微博控》批判了一种现象:在享受物质文明带来地成果时,我们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对工具地某种依赖,甚至被这些高科技产品奴役,沦为它们谦卑地奴仆.在解析这两首歌词时,我着重强调了词作者立意地高度与深度,通过我细致地讲析,学生们明白了在作文立意时应该思考地问题,有利于他们批判地意识地养成,这对于学生地写作和今后地成长都十分重要.流行歌词可以与中学作文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不论是炼字,还是画面地营造,或是文章地立意,流行歌词拥有着通俗性、普遍性、易接受等优势.我坚信,只要将流行歌词适时巧妙地引入作文教学中,我们地课堂必然能焕发出新地气息,学生地写作兴趣也可以得到有效地激发,写作能力也必定能够得以提高.曾赛珍,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责任编校:汪丽蕾。
荷塘月色写景技巧
荷塘月色写景技巧
荷塘月色写景技巧
荷塘月色是一首著名的诗歌,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荷塘和夜晚的宁静。
在写景方面,以下是一些技巧和建议,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欣赏这个美妙的景象。
1. 描述荷塘的外观:在诗歌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形容词来描述荷塘的美丽和静谧。
因此,读者可以通过描述荷塘的颜色、形状、大小、纹理等来传达这些感受。
例如:“荷叶田田,荷花婷婷,月色荷塘,静谧优美”。
2. 强调夜晚的氛围:在诗歌中,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来表达夜晚的美丽和宁静。
因此,读者可以通过强调夜晚的氛围、寂静、黑暗、安详等来传达这些感受。
例如:“月色如水,荷塘幽静,夜风轻轻,思绪悠然”。
3. 利用细节和修辞:作者在诗歌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美感。
因此,读者可以通过描写荷塘中的荷叶、荷花、小鱼、青蛙等细节,来展示夜晚的美丽和宁静。
例如:“荷叶轻轻拂动,荷花翩翩起舞,小鱼游弋荷塘,青蛙鸣叫和谐”。
4. 注重语言的表达:在诗歌中,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因此,读者可以通过注重语言的表达,如使用形象的比喻、富有感染力的词语、押韵等,来增强诗歌的美感。
例如:“月色荷塘,静谧优美,荷叶田田,荷花婷婷,小鱼青蛙,和谐悠然”。
荷塘月色是一个美妙的景象,读者可以通过上述技巧和建议,更好地欣赏这个景象,感受到夜晚的美丽和宁静。
荷塘月色4到6自然段批注
荷塘月色4到6自然段批注
以下是《荷塘月色》中4-6段的批注:
1.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荷叶舒展的形态。
2.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句话运用通感的手法,将清香本应是一种感觉,却用歌声的渺茫来形容,给人以嗅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
3.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月光如流水般绵延不断的流淌,使画面更加生动。
4.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这里的“青雾”、“牛乳”、“轻纱的梦”等词语,营造出一种朦胧、梦幻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
5.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独特感受,认为虽非朗照,但小睡也别有一番风味,表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境。
高一第一单元及《荷塘月色》的课文分析
高一第一单元及《荷塘月色》的课文分析高一第一单元及《荷塘月色》的课文分析一、单元课文特点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2、本单元课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的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伟大业绩,有的在貌似纯知识的东拉西扯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只有认真推敲词语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3、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应该仔细揣摩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所在。
二、单元教学目标1、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
在阅读中只有注意语言,领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2、要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
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
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
《荷塘月色》的节奏及译文分析
- 240 -校园英语 /文艺鉴赏《荷塘月色》的节奏及译文分析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谢滔滔【摘要】《荷塘月色》节奏舒缓,画面优美,且使用了较多的双生叠韵词和叠词。
本文运用歌曲节奏相关知识对这篇散文的节奏进行分析,进而探究了原文的双生叠韵词和叠词特点在译文中的体现。
【关键词】节奏分析 译文分析一、歌曲节奏和《荷塘月色》1.休止符号。
《荷塘月色》主要描写了作者从不静,求静,得静,超然,最后到出静五个阶段。
如图它的节奏可以分成ABC 三节,每节都由休止符隔开。
A 部分表达了作者从不静到求静,经过了一些波折之后得静的过程。
B 部分表示作者得静后超然的心境。
C 部分表示作者回到现实的心情。
节奏上的转换,表现在音乐上就是休止符。
在音乐中休止符是没有音响的,但却为音乐的进行增添了动力和色彩。
本文第一个休止符是蝉声和蛙声,这种对作者宁静心情的打断,给作者接下来的超然做好力量的准备,超然就如力量的爆发。
第二个休止符就是最后一段的“——”。
破折号有表示语义转折的功能,此外从视觉效果上看,它把作者超然的部分和回到尘世的部分分开。
原文写回到尘世的部分很短,加上这个休止符,给人戛然而止的感觉。
2.三连音节奏与叠词。
《荷塘月色》除了作者情绪有起伏的节奏外,语言的声音也有节奏。
本文使用了许多双声叠韵词和叠词。
双声叠韵词和叠词在汉语语言中是打破常规的。
在歌曲中,三连音节奏也是如此。
它打破正常节奏的平衡,形成一种不规则的强力运动,因此它的表情作用也很重要。
用在不同的地方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虽然三连音节奏跟汉语言中叠词似乎很不一样,但事实上还是纯在着类似的地方。
《荷塘月色》的叠词就像是运用在轻盈优美的地方的三连音节奏,能够给读者带来愉悦和美的感受。
原文使用了如下双声叠韵词和叠词:迷迷糊糊,蓊蓊郁郁;淡淡,田田,亭亭等等。
整片文章语言的基调就是舒缓的,像旋律和谐的小提琴曲。
这些叠词中都有字和声音的重复,时间上,减缓了语速,声音上,形成一种轻盈,优美,像清波荡漾的跳跃试节奏。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广元市青川县凉水中学李兴芝《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历来传诵不衰,很早就被选入中学教材以及各种文学作品选编。
这篇散文如诗、如画、有情,在那诗情画意里,尽显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风格。
此文自发表以来,鉴赏评论之作颇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最值得我们去品味的就是:诗人不但以敏感的触觉去感受它,游目骋怀地去观察它,严变淄渑地品味它,而且用出神入化、高超娴熟的修辞技巧,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从修辞艺术这一角度对《荷塘月色》进行赏析,一方面,是为了学习,领悟他那种出神入化的处理技巧;更重要的,是深刻地领悟朱自清这一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孤独、迷惘和痛苦。
要把话说好,把文章写好,就得“根据题旨情趣精心选择语言材料,这就是修辞。
”①从修辞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要使用修辞技巧,在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时,必须根据“题旨情趣”,所谓题旨情趣,是指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环境。
首先,我们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其目的都是要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神”,修辞艺术是“形”,“形”必须依附于“神”并为“神”服务。
其次,修辞手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再者,对于一篇文章,其修辞手法的运用,受制于诞生该文的环境,环境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
只有从这一点切入,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准确的体验在一九二七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面临选择的彷徨、困惑,他们理想破灭的怅惘,灵魂的痛楚与感情的孤独。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是在观赏景物,不如说是在透视其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有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
高中微写作:一段朗诵《荷塘月色》的报幕词。要求:所写内容与课文《荷塘月色》相关,至少使用一种
1,某学校举行经典课文朗诵晚会。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会报幕,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朗诵《荷塘月色》的报幕词。
要求:所写内容与课文《荷塘月色》相关,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衔接自然,80〜110字。
1, 【答案】示例:荷花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客视为花中君子,说到荷花,我们自然就会想到朱自清,想到他的《荷塘月色》,此文用诗一样的文字描绘了美丽的荷塘月色,如清泉浇灌我们的心灵。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接受一场心灵的洗礼,请欣赏《荷塘月色》。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题干要求为主持人设计一段朗诵《荷塘月色》的报幕词,所写内容与课文《荷塘月色》相关,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报幕词一般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介绍性,作答时可以从课文《荷塘月色》中寻找一个切入点,引出《荷塘月色》这一篇需要朗诵的文章,一定要让观者知道接下来朗诵的是什么篇目。
同时,适当的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可以使语言优美、具有抒情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周敦颐 《爱莲说》)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 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 红。(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予独爱莲之出 关于荷花的诗文:
关于月亮的诗文: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 。
拟人句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 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 打着朵儿的…… ②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 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小结:拟人,给A赋予了人的动作,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A的……特点。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 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 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生于江苏东 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 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 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 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初中学过 他的《背影》《春》。作品有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旅杂 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 《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 朱自清文集》里。
解读第四段:
( 荷叶 )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月 下 的 荷 塘
( 荷花 ) ( 荷香 )
零星点缀 (拟人、比喻) 缕缕 (通感)
颤动(比 喻、拟人) 看不见的 脉脉
静 幽 雅 宁 静 动
( 荷波 )
( 流水 )
运用比喻应该注意的问题
⒈本体和喻体必须不同类,但在某一点上 必须相似,要合乎事理。 ⒉比喻要通俗易懂。用浅显的比深奥的, 用熟悉的比陌生的。 ⒊比喻要新颖,不落俗套。 ⒋比喻要褒贬得当 。 ⒌要用具体的比抽象的,使表达形象生动。
2.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 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实
虚
上 的 月 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朦 胧 优 雅
( 月影 )
实 虚
杨柳
荷 塘 的 四 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树梢
树缝
远山
4.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发生“三· 一八”惨案, 作者怀着愤怒的心情写了《执政府大屠杀 记》、《哀韦杰三君》(悼念三· 一八死难的 清华学生)。1927年,上海发生“四· 一二” 反革命政变,使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以失 败告终,全国出现了白色恐怖的情景。作 者不满这样的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 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而彷 徨,思想是矛盾而复杂的。本文正是他当 时生活处境和思想状况的真切而委婉的写 照。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 直到夜郎西。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 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 》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 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 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 《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 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返回
研读 第3段 解读
1、解释下列词句在文中的意思: “平常的自己”: “另一世界”: “自由的人”: 第四句两个“什么”各自的含义: 2、这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心境?
解读第 3段
1、解释下列词句在文中的意思: “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扰的自己。 “另一世界”:摆脱了困扰的自由自在的世界。 “自由的人”:摆脱了现实的困扰和内心的苦闷 ,获得心灵的宁静的人。 第四句两个“什么”各自的含义:前一个“什么 ”指白天不能说不能做的事,后一个“什么” 指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2、这一段抒发了作者什么心境? 本段从侧面表现了作者受压抑、不自由的心境。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作者的行踪
明线
游踪
江南旧俗 (联想)
荷塘四周
感情线索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 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心里颇不宁静
暗线
情感
返回
出家门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不宁静 寻 宁 静
赏 四 周
失 宁 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踱 小 路
得宁静
文章结构
观荷塘
3.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 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 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
基础积累 一、字音辨识
1.煤屑 (xiè ) .
wěnɡ 蓊 蓊郁郁( .
霎 时( shà) . ) 羞涩 ( sè ) . 妖童媛 女(yuà n) .
fà n ) 梵 婀玲 ( .
弥 望( mí ) . 酣 眠( hān ) . 乍 看( zhà ) . 鹢 .首 徐 回
踱 着(duó ) . 敛裾 ( jū . ( yì ) )
通感句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 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 名曲。
小结:通感,把A觉上的感受转化为B
觉上的感受,描绘出……的景像,有力烘 托了……情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如流水 静静地泻 ( 月光 ) 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荷 乳中洗过一样,又 塘 像笼着轻纱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