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审计失败案例

合集下载

浅析蓝田股份审计失败案例

浅析蓝田股份审计失败案例

浅析蓝田股份审计失败案例作者:王钰涵来源:《财税月刊》2018年第06期摘要蓝田股份是继银广夏事件之后我国上市公司“股市神话”破灭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作为一个农业类型的上市公司,它的造假手段漏洞百出,而注册会计师依旧出具了无保留审计意见。

本文从蓝田股份财务舞弊形式和审计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启示。

关键词蓝田股份;审计失败;财务造假一、公司背景中国蓝田总公司是中国农业大型企业、始建于1987年。

它以农副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为主业,兼营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电子通讯及网络等多种产业。

蓝田公司组成了一个跨行业的庞大的企业集团。

它更出色的表现在于股票市场上:蓝田公司在1996年至2001年这五年内股本扩张了360%,一度创造了中国股市神话。

然而,这一系列的表现以造假行为为支撑点。

2001年北京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经过分析认为,蓝田股份的净现金流存在异常状况,与它良好的业绩表现并不匹配,现金流甚至可能不足以偿还债务。

2002年1月12日,生态农业董事会发布公告,公司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

1月21日,“生态农业”股票被强制停牌。

二、财务舞弊形式蓝田股份在上市初始以及上市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的手段进行会计造假和财务舞弊来粉饰财务数据,创造业绩非常良好的假象。

1.虚增资产有关资料显示,蓝田股份固定资产规模增长速度过快,且严重超过业务的扩张速度。

其报表显示,在1998-2000年间,蓝田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356.65%、274.85%及54.57%。

截至2000年底,其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已高达21.69亿,占总资产数值的76.4%。

此外,公司在建工程的工期不断拖延,各项支出明显超出预算,并与固定资产的项目分类发生混淆。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过长,并减少每期累计折旧额的计提。

蓝田股份公司在申请股票发行申报的材料中,对涉及的有关批复、批文及土地证进行了伪造,导致企业的无形资产虚增高达1100万元。

首席审计官 - 世界8大审计失败经典案例

首席审计官 - 世界8大审计失败经典案例

我们都不会忘记这样的事件;世界500强前五名的安然公司轰然倒地,而世界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也因为安然公司造假而荣誉尽毁。

审计失败是因为没有遵守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意见。

没有遵守包括没有完全遵守以及完全没有遵守,“没有完全遵守”对应着普通过失,“完全没有遵守”对应着重大过失。

如果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没有遵守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这就构成了审计失败。

本文选择了8个国内外I典型审计失败案例,并对审计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重大审计失败带来的微观影响和宏观后果。

1.安然事件2001年12月2日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和能源批发交易商、资产规模达498亿美元的美国安然公司EnronCorp.突然向美国纽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该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宗破产案。

安然公司可谓声名显赫2000年总收入高达1008亿美元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第七位、“世界500强”第十六位连续4年获得《财富》杂志授予的“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

这样一个能源巨人竟然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在美国朝野引起极大震动其原因及影响更为令人深思。

如何造假的?安然采取的方式是:利用资本重组,形成庞大而复杂的企业组织,通过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虚构利润,利用财务制度上的漏洞隐藏债务。

审计扮演了什么角色?明知安然公司存在财务作假的情况而没有予以披露;安达信承接的安然公司的业务存在利益冲突;安然公司财务主管人员与安达信存在利害关系;销毁文件,妨碍司法调查。

启示“安然公司的崩溃不只是一个公司垮台的问题,它是一个制度的瓦解。

而这一制度的失败不是因为疏忽大意或机能不健全,而是因为腐朽……资本主义依靠一套制度监督机制——其中很多是由政府提供的——防止内部人滥用职权,这包括现代会计制度、独立审计师、证券和金融市场制度以及禁止内部交易的规定……安然事件表明,这些制度已经腐朽了。

用于制止内部人滥用职权的检查和约束机制没有一项有效,而本应执行独立审计的会计师却做出了妥协让步。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简析冯百川08级会计3班200800620098一、蓝田的背景分析继银广夏之后,中国股市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破灭了。

虽然人们对蓝田股份的垮掉早有心理准备,但“蓝田神话”的凋零仍然让股民们感到浑身发冷。

对几年来的股市略做回顾,人们不难发现,从亿安科技到银广夏再到蓝田股份,黑马马失前蹄,神话化为泡影,几乎每一个动听的故事后面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陷阱,不知多少中小股民在虚假业绩的引诱下落进了圈套,最后血本无归。

与银广夏“异曲同工”的是,曾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股份玩的同样是编造业绩神话的伎俩。

银广夏所鼓吹的生物萃取不过是画饼充饥,而蓝田股份的渔塘奇迹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果说银广夏的“大饼”披着高科技的外衣还难以被轻松识破的话,那么,在常识可及的水产养殖领域,蓝田股份编织的百衲衣应该是很容易就被戳穿的,但是,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亩产值3万元的小圈套和每年数亿元利润的大泡泡却安然无恙,银行的贷款源源流入蓝田股份,股民的血汗钱也涓涓汇入洪湖。

如此拙劣的手段就能瞒天过海,不禁让人心生疑窦:到底是整个股市太不理性了,还是大家明知神话是圈套,也要钻进去揩点油水?在股民、庄家、上市公司、监管机构这个链条里,到底谁出了问题?蓝田股份与银广夏还有另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它们的破灭都是遭到了口诛笔伐。

从《九问银广夏》到《银广夏陷阱》,媒体彻底撕开了笼罩在银广夏身上的华丽迷雾,而一篇短短600字、发表在部杂志上的《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也给了蓝田股份致命的一击,切断了蓝田股份极不健康的资金链。

这些文章影响巨大,但其基本策略也不过是分析上市公司的业绩真实性,无须高深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弄清个大概。

但捅破这些黑马、神话的显而易见的漏洞,不应该都由传媒来做。

蓝田涉及的贷款数额巨大,相当一部分已经到期或逾期,已注定将被当做坏账处理,其余部分也已无力偿还。

因未能如期还款,已经被实业银行分行起诉。

金融机构虽未明确表示对公司停止贷款,但事实上已不向公司提供融资。

国内审计失败案例

国内审计失败案例

对投资者的影响
投资决策失误
由于审计失败导致财务报表失真,投资者可能会 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利益受损
投资者的利益因审计失败而受到损害,可能面临 经济损失。
信心受挫
投资者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整个审计行业的信任度 会降低,影响其未来的投资选择。
对市场信用的影响
降低市场透明度
审计失败导致财务报表失真,降低了市场的透明度,不利于市场 健康发展。
益造成较大损害。
案例具有典型问题
03
案例应暴露出审计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如审计程序不当、审计
意见不公允等。
案例背景介绍
背景一
某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虚增收入和利润,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事后发现,审计机构在 审计过程中未能发现这一问题,存在严重的审计程序不当和审计意见不公允的问题。
背景二
某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未能及时发现下属子公司的高管贪污、挪用公款等问题,导 致国有资产流失。这一案例暴露出内部审计机构在监督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投资者信心下降
市场信用受到影响,投资者对市场的信任度降低,可能会减少投 资或持币观望。
监管压力加大
为了恢复市场信用,监管机构可能会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市场 的监管力度,增加其运营成本。
05
防范审计失败的措施与 建议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保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确保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不受任何外界压力和利益干扰,保 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
审计程序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手段 ,如果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可能导 致审计失败。
例如,某会计师事务所在对某公司进 行审计时,未能严格执行必要的审计 程序,导致其未能发现公司存在的重 大舞弊行为。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_殷越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_殷越

经济与法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殷越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海南儋州 571737一、案情回顾(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介绍辽宁省沈阳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田股份,于1992年10月由沈阳市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三家企业共同发起、通过定向募集的方式成立。

借助了政府及农业部的行政杠杆,有“中国农业第一股”之称的蓝田随着其自身股价的攀升及规模的扩大,不断进行发展创新,成为一个以传统农业及食品加工为主线,经营范围涵盖医药制品、农副水产品、房屋开发、餐饮住宿、烟草专卖、卫生保健用品及进出口业务等的典型综合性经营企业。

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创造了中国市场经营的业绩神话。

(二)公司财务造假分析然而,神话终究不可能成为现实。

通过相关资料研究,不难发现,蓝田股份的肥皂泡沫与银广夏竟如出一辙,他们都利用了披着华丽外衣的财务报表,用一个个谎言来诉说自身经营业绩的传奇。

2010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文章,蓝田痴人说梦的鱼塘奇迹也沿袭了银广夏的悲剧而彻底破灭,引起了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

具体分析其财务造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会计造假,虚增资产其一,固定资产造假。

资料显示,其规模增长速度过快,且严重超过业务的扩张速度。

报表显示,在1998-2000年间,蓝田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356.65%、274.85%及54.57%。

截至2000年底,其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已高达21.69亿,占总资产数值的76.4%。

此外,企业在建工程的工期不断拖延,各项支出明显超出预算,并与固定资产的项目分类发生混淆。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也过长,减少了每期累计折旧额的计提。

其二,捏造虚假的资产结构。

根据2000年的公司财务资料显示,蓝田的流动比率为0.77,而企业需维持的平均水平为2,这表明短期内拥有可变现能力的流动资产并不能够应付并偿还短期内到期的流动负债;企业速动比率为0.35,而一般企业的平均水平为1,这表明流动资产减除存货后的余额远远低于短期流动负债的数额。

蓝田审计失败

蓝田审计失败

缺于国家法律监管的制度
CPA法律体系不完善 CPA法律规范与审计职业规范 不兼容 对 CPA 业监管者的法律监管权 力授权不清
对 CPA业的监管法规过于空泛
对 CPA 业的法律责任界定不清 对 CPA业的违规行为的法律问 责过轻
失于健全性参与人的制度
CPA审 计制度 构成
核心参与人
被审计对象
审计服务对象
2002年1月12日,该公司董事长等三名高管,以及
公司财务部长等七名中层管理人员被公安部门 拘传,接受调查。 2002年1月21日、22日以及25日上午,生态农业 (600709)被强制停牌。 当天,原“蓝田股份”高层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 信息被拘。其上市审计机构—沈阳华伦会师事 务所被吊销证券许可证。 2006年7月,蓝田股份证券造假案审结,武汉市中 院判定,“生态农业”赔偿540余万元,帮助其包 装上市的华伦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CPA所违背的职业道德来自缺乏审计独立性。揭露蓝田造假事实的竟为审计业外人士,相比之下,那些 通过审计执业资格考试,受过高等审计教育培训的正规注 册会计师们却未能及时发现蓝田的造假事实。对蓝田的审 计中,审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执业能力,未保持应有的职 业关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经营环境及会计信息 的处理过程未进行充分的了解,也没有执行必要的审计实
三、我国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重于政府的行政监管制度
一 CPA制度的形成是政府助产的结果。 CPA业从诞生到发展, 每一 步都离不开政府的呵护。

三 四
监管模式以政府管制为主
进入监管为政府的行政监管 执业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制定是政府行为,均由财政部负责审批和 通过 执业质量的监督与处罚主要是政府行为 竞争力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政策性壁垒

蓝田舞弊案--陈思诺、龚丽泉、齐琳、袁媛、吴蒙

蓝田舞弊案--陈思诺、龚丽泉、齐琳、袁媛、吴蒙

蓝天舞弊案---三角理论分析10级审计5班陈思诺、龚丽泉、齐琳、袁媛、吴蒙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常盛不衰的绩优神话。

这家以养殖、旅游和饮料为主的上市公司,一亮相就颠覆了行业规律和市场法则,1996年发行上市以后,在财务数字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9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5年间股本扩张了360%,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

当时最动听的故事之一就是蓝田的鱼鸭养殖每亩产值高达3万元,而同样是在湖北养鱼,武昌鱼的招股说明书的数字显示:每亩产值不足1000元,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这个比同行养殖高出几十倍的奇迹的破绽。

刘姝威看到,2000年蓝田的净营运资金已经下降到-1.27亿元。

这意味着它在一年中有1.27亿元的短期债务无法偿还。

“蓝田股份已经是一个空壳,没有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了,也没有收入来源。

它完全是在依靠银行的贷款维持生存。

这对蓝田危险,对银行更危险。

”刘姝威得出结论:“银行的20亿元贷款,蓝田一分钱也还不了。

”蓝田的贷款黑洞公布于众后不久,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

由此,蓝田赖以生存的资金链条断裂。

2001年11月底,蓝田股份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中国蓝田的掌门人瞿兆玉承认由于银行不再给蓝田发放贷款,导致蓝田陷入困境。

2002年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上午,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

蓝田股份为何可以发生如此重大的舞弊案件,本文将根据艾伯伦奇特提出的三角理论做简要分析,即舞弊产生的原因是由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组成的。

一、压力要素蓝天股份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是农产品投资回报周期长,在巨大的财务资金压力面前,蓝田公司选择了财务舞弊造假。

(1)农业生产规律的压力: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2)公司发展计划压力:上市后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蓝田审计造假案例4

蓝田审计造假案例4

蓝田股份去年主营业务收入 18.4 亿元,而应收账款 仅 857 万元。公司方面称,由于公司基地地处洪湖市瞿家 湾镇,占公司产品 70% 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
应 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当地银行没有开通全国联
行业务,客户办理银行电汇或银行汇票结算货款业务,必 须绕道 70 公里去洪湖市区办理,故采用 " 钱货两清 " 方
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常盛不衰的绩优神话。这
家以养殖、旅游和饮料为主的上市公司,一亮相就颠覆了行业 规律和市场法则,1996年发行上市以后,在财务数字上一直保 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 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9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 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 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5年间股 本扩张了360%,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
当时最动听的故事之一就是蓝田的鱼鸭养殖每亩产值高达3 万元,而同样是在湖北养鱼,武昌鱼的招股说明书的数字显示 其每亩产值不足1000元。
【 背 景 的 延 续 】
每亩3万元,意味着蓝田一亩水面至少要产3、4
千公斤鱼,就是说不到一米多深的水塘里,每平方米 水面下要有50—60公斤鱼在游动,这么大的密度,不 说别的,光是氧气供应就是大问题,恐怕只有在实验 室才能做得到。那为什么蓝田公司鱼塘里的神话可以 维持这么多年?
【审计师失败的原因】
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但对经济业务活 动和款及信息处理过程缺乏了解。
审计人员对执业守则的忽视。
审计人员过度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 部控制制度测试及内部审计结果。
【事件影响】
对于一个县级市或某个地域而言,有一个大型的企业对其经济 社会发展影响甚大。蓝田的倒闭对洪湖的经济确实造成了致命 的打击,国有银行的钱收不回来,股票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失, 当地农民的生活也倒退了。

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2023-11-06•审计失败概述•审计失败案例介绍•审计失败的成因分析目录•审计失败的防范措施•案例启示与建议01审计失败概述•审计失败是指审计师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上的重大错报或漏报,或者未能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从而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审计失败定义审计失败类型重大错报未发现审计失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审计意见不恰当内部控制有效性未得到合理保证审计失败的原因市场竞争压力:为了争夺客户和市场份额,审计师可能降低审计标准或者忽略重要问题,从而导致审计失败。

审计程序执行不当:审计师在执行审计程序时存在不当行为,如简化程序、忽略重要证据等,导致未能发现重大问题。

内部控制制度失效: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或漏报。

审计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审计师职业素养不足:审计师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或者职业操守不良,导致未能发现重大错报或漏报。

02审计失败案例介绍背景介绍01安然公司是一家大型的能源交易公司,在2001年宣告破产。

其中,安达信会计事务所对安然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了审计,但未能发现其财务造假行为。

原因分析02安达信会计事务所未能保持独立性和谨慎性,同时安然公司的管理层存在财务造假行为。

影响与后果03安然公司的财务造假丑闻曝光后,导致安达信会计事务所的信誉受损,并最终倒闭。

背景介绍世通公司是一家电信巨头,因财务造假丑闻在2002年宣告破产。

其中,毕马威会计事务所对世通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了审计,但未能发现其财务造假行为。

原因分析毕马威会计事务所未能保持独立性和谨慎性,同时世通公司的管理层存在财务造假行为。

影响与后果世通公司的财务造假丑闻曝光后,导致毕马威会计事务所的信誉受损,并受到监管机构的处罚。

背景介绍蓝田股份是一家农业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丑闻在2002年曝光。

其中,华普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对蓝田股份的财务报告进行了审计,但未能发现其财务造假行为。

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

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

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蓝田股份是中国一家以生产和销售居家日用品为主的上市公司,总部位于浙江宁波。

然而,该公司在2019年遭遇了审计失败的危机,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质疑。

本文将对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和应对措施。

一、审计失败的起因1.财务报表失实蓝田股份2018年财务报表中,有不少数据被质疑。

例如,该公司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巨额增长,而实际收回的账款和销售额却大幅下降,这引起了审计师们的怀疑。

此外,蓝田股份的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也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过高,亦被质疑之列。

2.公司治理缺陷蓝田股份治理结构较为单一,主要由公司董事长胡建华一人控制,公司股东大会的表决权集中在其手中。

此外,公司董事长胡建华在公司运营中也存在多重身份的问题,同时负责公司的销售和采购等重要业务,容易导致利益冲突和内部控制缺陷。

3.审计师调查不足在审计蓝田股份的财务报表时,审计师未对公司的采购、销售、应收账款和存货等核心环节进行充分调查和确认,未能发现报表失实的问题。

此外,审计师未能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和检查,也未能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内对公司关键业务进行充分的审计。

二、财务造假背后的问题1.市场监管不力蓝田股份的财务造假背后,反映出中国市场监管环境的不足。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还存在着一些监管机制和监管资源不充足的问题。

同时,某些企业通过虚假陈述隐瞒真相,欺骗了投资者和监管方。

这说明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监管需要加强,才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合理、决策不透明等问题,也可能导致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

企业应加强对内部治理的建设,规范决策程序,降低利益冲突的风险,增强员工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三、财务造假案例的应对措施1.加强公司治理环境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降低内外部风险。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宣传力度,这些都是加强内部治理和防范企业内部不足之处的重要步骤。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分析引言蓝田审计公司是一家国际知名的审计公司,拥有许多知名客户,然而,近期却发生了一起审计失败的案例。

这起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对蓝田审计公司的声誉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这起蓝田审计失败案例进行分析,并探讨导致失败的原因。

案例背景蓝田审计公司被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委托进行审计工作。

根据合同,蓝田审计公司需要对该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评估其合规性和风险。

然而,在审计过程中,蓝田审计公司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审计工作无法完成。

失败原因分析以下是导致蓝田审计失败的几个重要原因:1. 不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接受审计任务之前,蓝田审计公司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他们没有深入了解被审计公司的商业模式、行业特点以及可能涉及到的风险。

这导致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无法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2. 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蓝田审计公司派遣的审计团队成员缺乏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他们对被审计公司的业务流程和财务报表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这导致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了质疑。

3. 不合理的时间管理在审计过程中,蓝田审计公司没有合理规划和管理时间。

他们过于依赖现场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分析和核对。

这导致审计结果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受到了影响。

4. 缺乏沟通和协调在审计过程中,蓝田审计公司与被审计公司的内部团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他们没有及时解决问题并共享信息,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和误解增加。

5. 未能发现重大违规行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蓝田审计公司未能发现被审计公司的重大违规行为。

这使得他们无法提供准确的审计报告,并且错过了发现潜在风险和问题的机会。

教训和经验教训基于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几点教训和经验教训:•准备充分,了解被审计公司的业务模式和行业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派遣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团队成员进行审计工作。

•合理规划和管理审计时间,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分析和核对。

•加强沟通和协调,确保与被审计公司的内部团队密切合作,及时解决问题。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111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111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简析冯百川08级会计3班0098一、蓝田的背景分析继银广夏之后,中国股市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破灭了。

虽然人们对蓝田股份的垮掉早有心理准备,但“蓝田神话”的凋零仍然让股民们感到浑身发冷。

对几年来的股市略做回顾,人们不难发现,从亿安科技到银广夏再到蓝田股份,黑马马失前蹄,神话化为泡影,几乎每一个动听的故事后面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陷阱,不知多少中小股民在虚假业绩的引诱下落进了圈套,最后血本无归。

与银广夏“异曲同工”的是,曾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股份玩的同样是编造业绩神话的伎俩。

银广夏所鼓吹的生物萃取不过是画饼充饥,而蓝田股份的渔塘奇迹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果说银广夏的“大饼”披着高科技的外衣还难以被轻松识破的话,那么,在常识可及的水产养殖领域,蓝田股份编织的百衲衣应该是很容易就被戳穿的,但是,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亩产值3万元的小圈套和每年数亿元利润的大泡泡却安然无恙,银行的贷款源源流入蓝田股份,股民的血汗钱也涓涓汇入洪湖。

如此拙劣的手段就能瞒天过海,不禁让人心生疑窦:到底是整个股市太不理性了,还是大家明知神话是圈套,也要钻进去揩点油水在股民、庄家、上市公司、监管机构这个链条里,到底谁出了问题?蓝田股份与银广夏还有另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它们的破灭都是遭到了口诛笔伐。

从《九问银广夏》到《银广夏陷阱》,媒体彻底撕开了笼罩在银广夏身上的华丽迷雾,而一篇短短600字、发表在内部杂志上的《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也给了蓝田股份致命的一击,切断了蓝田股份极不健康的资金链。

这些文章影响巨大,但其基本策略也不过是分析上市公司的业绩真实性,无须高深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弄清个大概。

但捅破这些黑马、神话的显而易见的漏洞,不应该都由传媒来做。

蓝田涉及的贷款数额巨大,相当一部分已经到期或逾期,已注定将被当做坏账处理,其余部分也已无力偿还。

因未能如期还款,已经被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起诉。

金融机构虽未明确表示对公司停止贷款,但事实上已不向公司提供融资。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一)最精致的假货蓝田股份公司1996年6月上市,证券代码600709,现已退市。

鼎盛时期的蓝田股份曾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1998年特大洪灾,每股收益也达到不可思议的0.81元。

蓝田股份在中国上市公司中一直是一个谜,堪称最精致的假货:多次财务造假,一直受到市场人士的怀疑和证监会的调查,却在很长时间里经得起专家的挑剔,农业专家、农业管理官员对蓝田的经营和业绩一般都没有太多异议,而监管部门一直难以查到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直接证据。

市场对蓝田股份的怀疑主要是,对蓝田股份这种以现金交易为主,事后难以复核的农业类公司,能否产生所报告的良好业务态势和优良业绩?是不是“鱼塘里面放卫星”?投资于水中的巨额固定资产是否属实?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

2001年10月,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短文,将社会上对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怀疑推向高潮,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

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

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 生态”。

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

真正揭开蓝田业绩之谜的是ST生态2001年经追溯调整披露的年报,如表12-8所示。

表12-8追溯调整前后的蓝田利润(二)蓝田之谜(另请参见后附的一篇短文)(1)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占69%的水产品,销售额达12.7亿元,在养殖基地现场钱货两清成为惯例,而直线距离200公里以内的武昌鱼应收账款回收期577天,收入只是蓝田的8%,洞庭水殖应收账款回收期178天,收入只是蓝田的4%。

蓝田失败案例分析(共五则范文)

蓝田失败案例分析(共五则范文)

蓝田失败案例分析(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蓝田失败案例分析蓝田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总的来说,其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主要有:(一)经营管理不善、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其业绩不佳蓝田造假丑闻曝光之前,曾经是中国股市中的一面红旗,但令人惋惜的是,蓝田所谓的高业绩均来自于种种虚幻神话和财务包装。

我们知道,光靠造假过日子是不行的。

要,求生存,其根本出路在于谨慎投资和合法经营。

而蓝田的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管理高层的法制观念极其淡薄,经营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他们在公司业绩不佳的困难时期,不是从强化公司管理内涵来着手想办法、求对策,而是视国家法规为儿戏,公然造假,知法犯法,炮制了所谓“金鸭子”、“野莲汁野藕汁”和“无氧鱼”的动人故事,企望靠骗取贷款来过日子。

本来,蓝田上市时曾经募集了两个多亿的资金,公司高层应该适时实施正确的投资战略,以引导企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但是,事与愿违,蓝田的管理高层并未真正从这方面去考虑问题。

事后发现,蓝田的经营管理环节存在诸多漏洞,诸如资金大量流失和财务报告虚假等等,致使公司的真实业绩状况不断恶化。

由此,我们的启示是:市场是法制经济,造假者多行不义必自毙!而公司管理高层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

(二)政企严重不分、治理机制失灵,导致公司误入歧途按照常规,蓝田的早就存在,应该不会再有人出面给予蓝田贷款支持,但是,令人费解,丑闻败露前一直有不少专业银行盲目对其进行贷款,致使国家资财遭受巨额损失。

事后发现,蓝田高层与地方政府存在密切关系。

正是由于地方政府过分袒护公司,政企严重不分,蓝田的管理高层才敢于知法犯法,有恃无恐。

另外,公司治理机制失灵,这也是蓝田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公司的董事长一言九鼎,擅自将蓝田交给了一个不懂业务和素质不高的人掌管;另一方面,公司在缺乏明确的投资战略的情形下盲目扩张。

由于蓝田的公司治理机制失灵,盲目投资、管理不善,致使其主业萎缩,误入歧途。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摘要:继银广夏的神话闹剧破灭之后,2001年10月,蓝田股份传奇故事的结束带给整个社会不尽的的哗然与惊叹。

利用财务造假的手段,蓝田股份在经营期间虚增了大量资产及高额利润。

面对漏洞百出的财务报告,沈阳华伦会计师事务所竟给出了与实际不符的审计意见。

现就蓝田股份的案情及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展开探讨,并就蓝田审计失败的原因与启示进行分析。

关键词:蓝田股份财务造假审计失败案例启示一、案情回顾(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介绍辽宁省沈阳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田股份,于1992年10月由沈阳市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三家企业共同发起、通过定向募集的方式成立。

借助了政府及农业部的行政杠杆,有“中国农业第一股”之称的蓝田随着其自身股价的攀升及规模的扩大,不断进行发展创新,成为一个以传统农业及食品加工为主线,经营范围涵盖医药制品、农副水产品、房屋开发、餐饮住宿、烟草专卖、卫生保健用品及进出口业务等的典型综合性经营企业。

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创造了中国市场经营的业绩神话。

(二)公司财务造假分析然而,神话终究不可能成为现实。

通过相关资料研究,不难发现,蓝田股份的肥皂泡沫与银广夏竟如出一辙,他们都利用了披着华丽外衣的财务报表,用一个个谎言来诉说自身经营业绩的传奇。

2010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文章,蓝田痴人说梦的鱼塘奇迹也沿袭了银广夏的悲剧而彻底破灭,引起了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

具体分析其财务造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会计造假,虚增资产其一,固定资产造假。

资料显示,其规模增长速度过快,且严重超过业务的扩张速度。

报表显示,在1998-2000年间,蓝田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356.65%、274.85%及54.57%。

截至2000年底,其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已高达21.69亿,占总资产数值的76.4%。

审计学——蓝田案例

审计学——蓝田案例

121604008白佳栋 121604010康世哲 121604040文 杰 121604042侯小佩 121604044苏小丹 121604046常瑞娟 121604048陈晓丹

税交得多少 关联方关系混乱
结论及审计失败原因
结论:在审查农业企业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毛利太高、净资产收益率太高。 5.成本结构不要太异常 2.资产经营能力异常 6.现金流异常 3.税负异常 7.与同行看齐 4.资本结构不合理
审计失败的原因
(一)审计主体方面的原因 1.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 动和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缺乏充分了解。 2.审计人员的过失行为。 3.审计人员过度依赖于被审单位的内部 控制制度测试及内部审计结果 (二)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 1.审计对象、范围的拓展,致使审计风 险增大,审计失败的概率增加。 2.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表述不实,增大 了审计风险,审计失败的概率增加。
蓝田的挽救工作
ST生态(蓝田)造假丑闻曝光后,公司对有问题的财务报告进行了调整。 ST生态调整后的财务报告显示:ST生态的总资产10.26亿元,总负债11.205亿元 为了确保达到复牌上市的要求,其重组的目标是ST生态总资产应达到13亿元,总负债8.4亿元,净资产 4.6亿元,需要剥离的不良资产达到4.5亿元,需注入的资产总额6.8亿元,需减免的债务总额3.27亿元。 另外,决定ST生态盈亏的关键是16亿多的银行债务,涉及到农行、工行、民生等好几家银行。而在这次 ST生态恢复上市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公司的债权人——民生银行。 2002年,北京裕佳置业公司出资6000多万元收购了蓝田大酒店,使ST生态产生溢价2704万元。 2002年,公司全年实现盈利1248.74万元(税后),每股收益0.028元(摊薄),由此保留了ST生态在证券市场 的生存权。 ST生态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主动调整了1999-2001年的财务报告数据。 2003年1月8日,获上海证交所的许可,ST生态复牌上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简析冯百川08级会计3班200800620098一、蓝田的背景分析继银广夏之后,中国股市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破灭了。

虽然人们对蓝田股份的垮掉早有心理准备,但“蓝田神话”的凋零仍然让股民们感到浑身发冷。

对几年来的股市略做回顾,人们不难发现,从亿安科技到银广夏再到蓝田股份,黑马马失前蹄,神话化为泡影,几乎每一个动听的故事后面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陷阱,不知多少中小股民在虚假业绩的引诱下落进了圈套,最后血本无归。

与银广夏“异曲同工”的是,曾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股份玩的同样是编造业绩神话的伎俩。

银广夏所鼓吹的生物萃取不过是画饼充饥,而蓝田股份的渔塘奇迹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果说银广夏的“大饼”披着高科技的外衣还难以被轻松识破的话,那么,在常识可及的水产养殖领域,蓝田股份编织的百衲衣应该是很容易就被戳穿的,但是,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亩产值3万元的小圈套和每年数亿元利润的大泡泡却安然无恙,银行的贷款源源流入蓝田股份,股民的血汗钱也涓涓汇入洪湖。

如此拙劣的手段就能瞒天过海,不禁让人心生疑窦:到底是整个股市太不理性了,还是大家明知神话是圈套,也要钻进去揩点油水?在股民、庄家、上市公司、监管机构这个链条里,到底谁出了问题?蓝田股份与银广夏还有另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它们的破灭都是遭到了口诛笔伐。

从《九问银广夏》到《银广夏陷阱》,媒体彻底撕开了笼罩在银广夏身上的华丽迷雾,而一篇短短600字、发表在内部杂志上的《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也给了蓝田股份致命的一击,切断了蓝田股份极不健康的资金链。

这些文章影响巨大,但其基本策略也不过是分析上市公司的业绩真实性,无须高深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弄清个大概。

但捅破这些黑马、神话的显而易见的漏洞,不应该都由传媒来做。

蓝田涉及的贷款数额巨大,相当一部分已经到期或逾期,已注定将被当做坏账处理,其余部分也已无力偿还。

因未能如期还款,已经被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起诉。

金融机构虽未明确表示对公司停止贷款,但事实上已不向公司提供融资。

了解了蓝田事件,那么蓝田是一个怎样的大公司呢?“蓝田”的全称为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709,其前身为沈阳市三家企业。

蓝田的经营范围主要有农副水产品和医药制品两大类,其产品主要销往洪湖、武汉、荆沙、宜昌、岳阳等地区,产品市场覆盖华东、中南、华北、东北和西北五大区域。

1992年10月,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经沈阳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沈体改发[1992]65号文批准,由沈阳行政学院下属的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和沈阳市新北副食品商场全部资产发起设立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沈阳市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处的确认结果,将原三家发起人净资产中国有资产1828万元折成1828 万股国家股,委托沈阳市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经营;将净资产中属企业法人的资产3525.6万元折成法人股3525.6万股,由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持有;同时向原企业内部职工以1:1.25溢价定向发行1342.4万股。

股票发行严格限制在内部职工范围之内,并在沈阳证券登记有限公司登记托管,其转让办法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截至1992年12月5日,蓝田实收资本金额7032万元,其中6696 万元作为公司股本记入“股本”账户,内部职工股超过面值溢价部分共336万元记入“资本公积金”账户;1992年12月5日,沈阳会计师事务所对蓝田的实收股本出具了验资报告。

1992年12月10日,蓝田经沈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注册登记,注册资金6696万元。

经农业部“农财函[1995]113号”文批复同意,蓝田国家股股权1828万股由沈阳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划拨给农业部持有,经农业部“农财函[1995]117号”文批准,蓝田新增发行社会公众股(A 股)3000万股。

1996年6月18日,蓝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大教授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600字短文揭露了蓝田的造假丑闻,此后蓝田贷款资金链条断裂;2002年1月,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同年3月,公司被实行特别处理,股票变更为“ST生态”;同年5月13日,生态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2003年1月8日,ST生态复牌上市。

二、蓝田的发展(一)上市前的简要回顾1992年蓝田成立之初,其主业为制药业与酒店业。

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董事会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选择农业作为公司的发展方向,开拓新的生产力增长点。

1993年初,蓝田在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设立了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定向募集资金,采取滚动发展的模式,在当地建成了水产品种养、加工基地,建立了产品销售网络。

经过4年的发展,公司已形成了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销售为主,兼营制药、酒店、贸易、零售、房地产开发的多元生产经营格局。

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公司的规模日益壮大,效益呈跳跃式增长。

据蓝田招股说明书中介绍,1993-1995年,蓝田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33725.7万元、84039.7万元和308284.1万元,税后利润分别为14101.4万元、23686.5万元和27437.2万元,显示出喜人的经营业绩。

(二)上市后的造假事实1996年5月,蓝田增发新股3000万股,每股发行价8.38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共募集股金24155万元,其资金投向包括:投资2000万元兴建“菜篮子工程”基地项目;投资4700万元开发生产冷冻干燥食品项目;投资4800万元兴建中华鳖养殖基地;投资4986万元兴建畜禽繁养基地等等。

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

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

2001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行为进行了揭露。

她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情况和偿债能力做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业绩有惊人的虚假成分,公司已经无力归还20亿元贷款。

问题包括:(1)蓝田已无力还债。

2000年蓝田的流动比率是0.77,这说明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速动比率是0.35,这说明扣除存货后,流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期流动负债;净营运资金-1.3亿元,这说明蓝田将不能按时偿还1.3亿元的到期流动负债;(2)12.7亿元农副水产品收入有造假嫌疑;(3)蓝田的资产结构是虚假的。

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占资产百分比约是同业平均值的1/3;而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约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多;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在产品绝对值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

而截止到2002年8月,向蓝田提供贷款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民生、交通、中信、浦发等中国各大专业银行,贷款总规模达30多亿元人民币。

据统计,蓝田仅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就高达约23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工商银行10亿元人民币以上,中国农业银行9亿多元人民币。

蓝田存在造假嫌疑的消息一经公开,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各个专业银行纷纷停止了对其贷款支持,蓝田由此深陷泥潭。

如表所示:蓝田1999~2001年连续三年业绩“变脸”为亏损,蓝田造假奇闻主要有:1、“金鸭子”的童话。

蓝田所产的鸭子品种为“青壳一号”,只吃小鱼和草根,一只鸭子一年产蛋高达300多只(比普通鸭子高出1倍以上),而且价格奇高(有报道称每只鸭蛋的平均纯利为0.4元),蓝田“一只鸭子一年的利润等于生产两台彩电”,相当于“金鸭子”。

2、“野莲汁、野藕汁”的传说。

在造假案曝光之前,蓝田公司声称,野莲汁和野藕汁(只见广告不见产品)一年中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高达2个亿,而当调查人员亲临蓝田生产野莲汁野藕汁的基地时,却只见车间铁门紧锁,透过窗户可以隐约看见,偌大的厂房空无一人,从设备上蒙的灰尘看,应该有好些日子没开工了,由此可以断定,所谓“野莲汁和野藕汁”的传说,纯属谣言。

3、“无氧鱼”的故事。

据估计,蓝田一亩水面的产值要达到2到3万元钱,才能符合其业绩水平,但是,据瞿家湾镇一位村民介绍:“蓝田根本赚不了这么多钱!每口塘是17亩水面,养鱼能产出7、8万元,即使加上养鸭的收入,每亩水面的产出也很难突破1万元。

每亩2、3万元的收入根本是天方夜谭。

”每亩3万元,意味着蓝田一亩水面至少要产三、四千公斤鱼,就是说不到一米多深的水塘里,每平方米水面下要有50-60公斤鱼在游动,这么大的密度,不说别的,光是氧气供应就是大问题,恐怕只有在实验室才能做得到,而蓝田股份的鱼苗,堪称世界“无氧鱼”系列。

(三)最后的挽救工作ST生态(蓝田)造假丑闻曝光后,公司对有问题的财务报告进行了调整。

ST生态调整后的财务报告显示:ST生态的总资产10.26亿元,总负债11.205亿元。

因此,生态为了确保达到复牌上市的要求,其重组的目标是ST生态总资产应达到13亿元,总负债8.4亿元,净资产4.6亿元,需要剥离的不良资产达到4.5亿元,需注入的资产总额6.8亿元,需减免的债务总额3.27亿元。

另外,决定ST生态盈亏的关键是16亿多的银行债务,涉及到农行、工行、民生等好几家银行。

而在这次ST生态恢复上市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公司的债权人——民生银行。

2002年,北京裕佳置业公司出资6000多万元收购了蓝田大酒店,使ST生态产生溢价2704万元。

2002年,公司全年实现盈利1248.74万元(税后),每股收益0.028元(摊薄),由此保留了ST生态在证券市场的生存权。

ST生态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主动调整了1999-2001年的财务报告数据。

2003年1月8日,获上海证交所的许可,ST生态复牌上市。

三、蓝田失败的原因分析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总的来说,其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主要有:(一)政企严重不分、治理机制失灵,导致公司发展误入歧途。

按照常规,蓝田的问题早就存在,应该不会再有人出面给予蓝田贷款支持,但是,令人费解,丑闻败露前一直有不少专业银行盲目对其进行贷款,致使国家资财遭受巨额损失。

事后发现,蓝田高层与地方政府存在密切关系。

正是由于地方政府过分袒护公司,政企严重不分,蓝田的管理高层才敢于知法犯法,有恃无恐。

另外,公司治理机制失灵,这也是蓝田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公司的董事长一言九鼎,擅自将蓝田交给了一个不懂业务和素质不高的人掌管;另一方面,公司在缺乏明确的投资战略的情形下盲目扩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