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无言之美》教师版导学案1

合集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导学案《无言之美》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十五课,主要讲述的是美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还可以通过一种默契的方式在生活中传达和感受到。

本课旨在通过分析文本和思考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意义,并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一、导入引导1、通过观察图片,学生们描述图片中的美。

2、提问:“美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预期答案:语言、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等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美还可以通过其他什么方式来表达呢?二、整体理解1、导读文章标题和图片,提问:“你认为‘无言之美’指的是什么?”预测答案:可以是一种在生活中无需言语即可感受到的美,也可以是一种默契、无声的表达方式。

2、学生独立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并标出自己在阅读中不理解的词句和问题。

3、师生共同交流,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①原因:为什么美可以通过无声的方式来表达?(美需要静心的心境,需要感受和沉淀)②对照:用有声的方式来表达,和用无声的方式来表达,有哪些区别?③感受: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无声的美?你是如何感受到这种美的?④表达:你如何通过无言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思想和情感?三、深入思考1、通过分析文章的架构,回答以下问题:①分析:文章大致可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表达了什么意思?②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将无声的美与自然界和人性中的美联系起来?③钻研:为什么作者要将无声的美与哑剧、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相比较?2、在“美的定义”和“美的体验”两个方面深入思考:①美的定义:美到底是什么?美只存在于外界还是也存在于内心?②美的体验:美的体验需要怎样的环境和条件?人类如何感受到美的存在?四、拓展延伸1、以“无言之美”为主题,学生们制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文章来表达并阐述自己对无声的美的理解和感受。

2、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创作,去发现身边独特的美,例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无言之美导学案精品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无言之美导学案精品

《无言之美》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概念词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把握文章内容,梳理论述思路。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无言之美》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无言之美》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 -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无言〞这一话题的 ?作者认为 "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 "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 "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 ,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 "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 ,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 ,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 ,能否满足这个条件 ?不能到达这个条件 ,文学还能到达美吗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 ,因此难以满足 "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 "美〞的境界 ,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 ,不仅是文学 ,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 ,尽量表现 ,非唯不能 ,而也不必〞 ,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到达美 ."无言〞也能产生美 ?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 "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 "言尽一切〞的相片与 "言及局部〞的图画相比 ,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 "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 "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 ?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 "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 ,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 ,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 ,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 ,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 ,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 ,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③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话剧的静态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来论证 .【文本探究】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那么论据 ,说说你对 "无言之美〞的感受 .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 ,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短短的十个字 ,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 ,一切悲凉之意 ,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 ,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 ,悲凉之意 ,恐怕树万言都是难以说尽的 ,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 ?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 "无言之美〞 .2.体会下面一段话 ,说说你品味到 "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 ,有含蓄比拟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 ,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 ,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 ,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 ,这就是一种 "无言之美〞 .〔言之成理即可〕【板书设计】17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比照的写法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那么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并掌握8个词语读音和意思: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2、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及线索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第|一、二局部 ,了解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体会作者对第|一、二只猫的感情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不喜欢猫 ,为什么 ?【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 ,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 ,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自学互动自学活动〔一〕〔解决目标1〕1.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自学活动〔二〕〔解决目标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标号段序 .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写了几只猫 ?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只猫 ,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重点写了第只猫 ,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 ?找出有关起止段落 ,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 ,据此 ,文章可分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1 - 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局部〔-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局部〔-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自学活动〔三〕〔解决目标3〕研习课文第|一局部: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二局部 .小组合作 ,分别复述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4.小组讨论 ,解决以下问题: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 ?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第|一、二只猫的结局怎么样 ?家里人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三、测评训练对下面描写精彩的语句作出点评 .1、三妹常笑着骂道: "你这小猫呀 ,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2、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 ,或一根绳子 ,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 ,它便扑过来抢 ,又扑过去抢 .四、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三局部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课文写第三只猫的内容 ,注意描写方法2.通过比拟 ,理解课文主题 .导学过程1.分析1 -14段写第|一、二只猫的内容 ,赏析细节描写的语句 .- -34段第三次养猫的故事 ,完成以下题目 .1〕芙蓉鸟事件 - -庭审现场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 ,作者的心情愧疚、自责、更难过 .请找出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段落 .达标测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 ,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 ,对作品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请同学们对文中的猫或人说一句话 .对于文中的我想说 . 学后反思。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导学案 新人教版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 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无言之美》教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无言之美》教案1新人教版
简短介绍《无言之美》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无言之美》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无言之美》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无言之美》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无言之美》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无言之美》案例分析(20分钟)
- 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历史、哲学、心理学等,深入探讨无言之美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讨论发言等情况,评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观点阐述、交流互动和创意展示等方面。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无言之美》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无言之美》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无言之美》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涉及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描写、抒情等各个部分。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无言之美》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无言之美》解决实际问题。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鉴赏能力、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以及思维品质。通过学习《无言之美》,使学生能够欣赏并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元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言之美,增强他们的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此外,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15.无言之美考情统计:随州近年没有考查本课考查重点:成语的使用,“心旷神怡”“栩栩如生”“信手拈来”。

教学目标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学会从生活中细微之处发现美的存在。

4.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预设】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作者朱光潜笔名孟实籍贯安徽桐城人评价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三、字词积累1、重点字附丽(fù) 意蕴( yùn) 寂寥(liáo)谚语(yàn) 急促(cù) 顰( pín) 心旷神怡(yí)易错警示“拈”应读“nin”,不读“lian”;“颦”应读“pin”,不读“ping”。

2、多音字(hùn)混杂(ji)真假混难(hún)搅混(jià)假日记忆方法“混”用作动词时读“hùn",意思是混同。

部编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导学案附答案

15《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良好的审美素养。

【学习重点】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学习难点】结合作者列举的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种艺术作品中的例子,认识“无言之美”的表现形式。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意识地运用“无言”来获得更好的艺术意蕴。

那么,“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今天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学习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文章《无言之美》,来感受无言的独特魅力吧!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的生字词。

(piāo miǎo) 譬.如(pì) 笼.统(lóng) 意yùn(蕴) 缥缈..怆.然(chuàng) 颦.蛾眉(pín) 寂寥.(liáo) diāo(雕)刻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铢.两悉称(zhū):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心旷.神怡(kuàng):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如生(xǔ):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栩栩..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niān):随手拿来。

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3.作者链接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无言之美》【教材分析】《无言之美》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第一篇美学论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内容较为抽象,文中涉及的“无言之美"是一个关乎文艺本质的美学问题,不仅适用于图画、音乐、雕塑等的创造,更适用于文学作品。

作者首先用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分别列举绘画、文学、音乐、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得出自己的美学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在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用于文学鉴赏实践,从而体会文学创作中的含蓄之美。

【学情分析】学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又涉及较多的艺术门类,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

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明确作者的观点,并且学会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

【目标导航】1.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梳理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宋徽宗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

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

前来应考的学子,有的在山腰间画古庙,有的在丛林深处画古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垣断壁……宋徽宗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

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连连点头称赞,并将之点为“魁选之作”。

你们知道这幅画是怎么画的吗?我们在学完本课后再揭晓答案。

二、学习任务一:自读课文,明确观点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圈点勾画。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记住“意蕴”等十个生词,和“信手拈来”等十个词语的意思。

2.理解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

3.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学习重点】1.通过学习和记忆“意蕴”等十个生词,以及“信手拈来”等十个词语的意思,学生可以为理解文章奠定语言基础。

同时,深入理解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是把握文章主旨和观点的关键。

学生需要理解“无言之美”如何在文章中被定义、阐述和应用。

2.学生需要能够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包括作者如何提出问题、展开论述、得出结论等。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难点】学生需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并理解这些观点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材料、例子和论证来支持的。

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因此被视为学习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文题解读“无言之美”中的“无言”是指含蓄、留白,言不尽意;“美”是“无言”的美学特点。

标题暗含了论点。

一、基础积累1.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翻译家。

他的《谈文学》《谈美》等,深入浅出,内容详尽,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

代表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①正音正字意蕴.(yùn)缥缈.(miǎo)譬.如(pì)颦.(pín)娥.眉(é)寂寥.(liáo)宏.壮(hóng)谚.语(yàn)顷.刻(qǐng)擒.住(qín)铢.两悉称(zhū)心旷神怡.(yí)惟妙惟肖.(xiào)栩栩.如生(xǔ)信手拈.来(niān)②理解词义: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笼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无言之美》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无言之美》教案

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 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 用一句话概 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 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 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 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 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确: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 不尽意” 。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明确: 所谓文学, 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 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 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明确: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 旨” ,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 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 部意旨, 不仅是文学,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 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意思是意志不 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 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 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目标导学三: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1.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 说说你对 “无言之美”的感受。 明确: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 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 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 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 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 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 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 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 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 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 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 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 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明确: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无言之美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无言之美导学案

15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重点难点】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学法指导】朗读、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预习检测】一、基础知识1.看看这些词语中加点的字你都会读吗?意蕴( ) 寂寥()譬如()颦蹙()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寂寥:________________附丽:_________________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轻描淡写:__________________铢两悉称: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人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作者认为第三段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

D.“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畜,而尤在无穷之意”的意思是文学作品让人获得美感固然因为其语言表现,更因为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没有表达出来的的情绪意旨。

二、文本探究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教案删除此段,因为它是问题而不是讲述文章内容的段落。

目标导学三:研究举例论证的方法1.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无言之美”的存在?明确:作者举了XXX小说中的细节、古代诗词中的意象、音乐中的旋律等例子来说明“无言之美”的存在。

2.请你举一个自己喜欢的例子,说明它的“无言之美”。

学生自由发挥,举例说明。

目标导学四: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1.什么是审美?明确:审美是指对美的感受和鉴赏。

2.为什么要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明确:良好的审美素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欣赏美的存在,提高生活品质。

3.如何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明确:可以通过多读书、多看美术作品、多听音乐等方式来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一些经典的美术作品、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感性的体验来提高审美素养。

同时,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提高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明确:在这段话中,作者通过美术来说明无言之美。

他认为,美术作品不必尽量表现所有思想和情感,反而应该稍有含蓄,留下一部分让观者自己去领会。

举个例子,一幅画中的人物表情可以稍微含蓄一些,让观者自己去想象他们的情感,这样观者产生的印象和美感会更加深刻。

这就是美术中的无言之美,通过留白和含蓄来表达思想和情感,让观者自己去感受和理解。

本文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结尾的鸭子下蛋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作者没有出一言,却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无言的意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在绘画中,选择的美可以表现出无言之美;在文学中,意蕴的美可以表现出无言之美;在音乐中,无声的美可以表现出无言之美;在话剧中,静态的美可以表现出无言之美;在雕刻中,含蓄不露的美可以表现出无言之美。

本文教学不仅注重理清文章思路,还注重对“无言之美”内蕴的探索。

以诗歌为导入,再以诗歌为探究中心,深刻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的无言之美。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5无言之美》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5无言之美》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5无言之美》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5无言之美》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无言之美。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无言之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美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一定的程度。

但面对生活中的无言之美,他们可能缺乏发现和欣赏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去理解无言之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无言之美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无言之美的热爱,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

2.学会欣赏和发现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无言之美。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无言之美。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素材: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无言之美案例,用于教学实践。

3.讨论话题:提前准备一些关于无言之美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无言之美的图片,如大自然的风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等,引导学生关注无言之美。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无言之美。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给出的讨论话题,如“生活中的无言之美”、“如何发现无言之美”等,进行讨论。

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无言之美案例,如一幅画、一段音乐、一部电影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无言之美。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语文9下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案例一)

语文9下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案例一)

无言之美备课素材一内容解读1.话题导入。

第1—2段为第一部分,是话题导入。

作者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孔子是从“教育方面”探讨“无言”,朱光潜则想从“美术观点”方面去探究“无言”的意蕴。

2.提出问题。

第3—6段为第二部分,是提出问题阶段。

文章首先阐述了通常意义上的言意关系:“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那么,作为一种“以言达意”的艺术形式,文学又讲求怎样的言意关系呢?作者从一般的认识出发,指出“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而“尽美尽善”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和自然逼真”。

那问题就来了: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而文学却要求尽美尽善,“和自然逼真”,不就做不到吗?退一步讲,假如言足以“传情达意”,“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即言和意)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的追求?前一个问题关乎“是否能够”,后一个问题关乎“是否必要”。

这是作者在分析了言意关系以及文学的特定要求后提出的两个问题,也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分析问题。

第7—12段为第三部分,是分析问题阶段。

作者首先对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做出回答:“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也就是说,在作者看来,对一切的美术作品来说,文字语言都只能尽量表现情绪意旨,却不能完全传达;即使能够完全传达,也没有必要。

为什么呢?接下来,作者分别通过对图画、文学作品、音乐、雕刻这四类艺术形式的分析,来阐发其中的奥秘。

4.得出结论。

最后一段为第四部分,得出结论。

经过以上各种艺术实例的分析,作者归纳出一个公例:“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唯其如此,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才会更加深刻。

甚至,“说出来的越少”,无言之处、空白之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无言之美》教师版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无言之美》教师版导学案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静”的表现突出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论述无言之美。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无言之美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无言之美教案

15无言之美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一、导入新课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提示】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目标导学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确: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无言之美》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无言之美》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无言之美》说课稿及教学设计《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了解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教学过程一、新课程介绍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达词义关系的段落,用一句话概括词义关系。

明确:“词语的意思不是它们的意思”。

4、近距离阅读理解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一个完美的条件。

作为一种文字表达意义的文学,它能满足这种条件吗?如果这个条件不能满足,文学还能实现美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使用什么样的演示方法?作者从五种艺术入手,用实例论证的方法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

与“说一切”和“说部分”的画面相比,画面的美证明了无言的美;文学作品的隐性美突出了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沉默胜于声音”中展示无言之美;从戏剧中“沉默”的表达中凸显沉默之美;本文从雕刻艺术的低眉意蕴来探讨无言之美。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这个话题,并指出我们应该从艺术的角度来关注无言之美。

第15课《无言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5课《无言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5课《无言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无言之美》教学设计(一)学科和年级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二)教材分析《无言之美》为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

本课为自读课文,课文内容晦涩难懂,相对抽象,文章主题“无言之美”属于美学与文艺相结合的研究范畴,是一种美感的特殊表现形式,主要指不通过直接表露“美”,而是让人们通过想象、体验等方式,领悟作品中美的意境。

作者在文章开头通过一段孔子与其弟子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之后通过摄影、美术、文学、音乐作品中关于美的表达的相关论述,引出作者对于“无言之美”的观点,即“预期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且抽象的文章,但是由于本课的主题相对抽象,学生可能对美学领域和文艺创作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能够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知文章的内涵。

(四)目标预设1.理解课文中所表述的“无言之美”,包括其涵义和特点。

2.了解美学在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运用。

3.能够运用美学概念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作品。

(五)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美学概念中的“无言之美”与文艺创作之间的关系。

难点:学会如何运用“无言之美”展开文学创作。

(六)设计思路与理念本节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思考与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无言之美”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感知能力。

实际教学中,通过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无言之美”的涵义和特点,并能够运用美学概念分析和解读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

(七)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师:你认为美学是什么?它与艺术之间有什么关系?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描写了美丽的落霞和飞翔的孤鹜一同出现在秋水之上,与苍穹一色相连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赞美之情。

那么你觉得这种描写,与“秋天的景色真美,夕阳下的霞光、孤独的鹜鸟一同出现在被染成橘红色的湖面上,与天空呈现一片相同的颜色,这景象壮丽而和谐,给人一种,广阔无边的感觉。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导学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导学案 新人教版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 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从戏剧中“静”的表现突出无言之美;
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论述无言之美。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③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话剧的静态之美,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论证。

【文本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一切悲凉之意,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树万言都是难以说尽的,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言之成理即可)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