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听后感

合集下载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结合具体的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并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但是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这堂课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以熊大熊二寻找食物为主线展开教学,并借助“长方形”“圆形”和“正方形”折纸纸片为道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去发现数学知识。

本堂课我做了以下几种尝试: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我通过让学生帮助熊大熊二分苹果,先从4个苹果平均分,然后是2个,这些都能用整数平均分,渗透平均分。

然后1个苹果进行平均分,“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

通过平均分大饼、蛋糕,明确分数的意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练习环节命名为熊大熊二闯关智慧森林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做中学,提高学习参与度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

课堂上,分蛋糕时由学生拿正方形折纸折一折、分一分、同时说一说四分之一。

另外练习环节设计了折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说一说,优生带动差生活动,帮助其理解分数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义。

3、分层练习,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在练习设计时,分别设计了折一折(折一个喜欢的分数)、说一说(看图说分数)、找一找(寻找身边生活中的分数)。

特别是看到法国国旗、巧克力你想到了那些分数,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判断能否直接用分数表示,进一步巩固分数产生的基础是必须平均分。

既可以巩固所学的新知,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值得反思:1、课堂纪律性不够。

由于本班的学生比较活跃,折纸活动之后学生仍然拿折纸玩耍,将学具变成了玩具,课堂控制力还有待加强。

导致课堂有些阶段出现了一点混乱。

张齐华《分数初步认识》观后感

张齐华《分数初步认识》观后感

张齐华《分数初步认识》观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张齐华《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

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

张齐华老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能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等。

在拓展练习时,先出示整数1的线段图,然后出示1/3,让学生先估。

移动1/3,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

到1/6时,让学生自己推想。

同学中有的说1/5,有的说1/6,移动1/6,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

张老师问答对的学生:“你怎么一下子就估对了,有什么窍门?”学生说:“1/3是下面的2倍。

”张老师马上总结:“借助观察比较估计,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这句评价语言简练而到位。

细细品味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张老师不仅是真心赞美学生,更是以精心诱导学生。

他的评价不但融入了真挚的感情,更渗透了学习方法策略的引导,不只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对或错,还知道了自己的“好”或“妙”在哪儿。

毋庸置疑,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比起“棒!棒!你真棒!”不知要强过多少倍。

新课程提倡“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让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起来。

张老师就十分注重将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整合,学生在他的课堂上不只是听数学、看数学、练数学,而是做数学、玩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他的课堂练习便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课的尾声,张老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某奶粉的电视广告,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4份,一看来了8个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9个人。

问题是: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设计这样一个练习,使我非常惊奇。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最近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以前觉得数学就是一堆数字和符号的组合,没想到分数这里面居然藏着这么多有趣的门道。

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例子来解释分数的概念。

比如说,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

这听起来简单,但是当真正去思考和理解的时候,才发现其中的奇妙之处。

就拿分蛋糕这件事儿来说吧。

有一次家里有人过生日,买了一个大大的圆形蛋糕。

那蛋糕看起来美味极了,上面还铺满了新鲜的水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大家都围在桌子旁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蛋糕,迫不及待地想要尝尝。

这时候,妈妈说:“咱们家里一共六个人,要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六份。

”我心里就开始琢磨了,这怎么分呢?我盯着那个蛋糕,想象着从中间切一刀,再切一刀,然后继续切……直到把它切成六块大小相等的部分。

当妈妈终于把蛋糕切好后,我看着自己面前的那一块,突然就想到了老师讲的分数。

我这块蛋糕,不就是整个蛋糕的六分之一嘛!我再看看其他人的,每一块都是一样大,都是整个蛋糕的六分之一。

这时候弟弟不乐意了,他说他那块蛋糕上的水果比我的少。

我仔细看了看,还真是,他那块上面的草莓少了两颗。

我心里偷笑,对他说:“弟弟,咱别管水果多少,反正咱们的蛋糕大小是一样的,都是整个蛋糕的六分之一呢!”弟弟眨眨眼睛,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然后大家就开始吃蛋糕了,我把那六分之一的蛋糕放进嘴里,甜甜的味道瞬间在嘴里散开。

我一边吃一边想,这分数可真是神奇,能让我们这么清楚地知道每一块蛋糕在整个里面占了多少。

学了分数之后,我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它的影子。

比如有一次,我和爸爸一起包饺子。

爸爸把和好的面揉成了一个长条,然后说要把它平均分成十段,用来擀饺子皮。

我就自告奋勇地说:“爸爸,我来帮忙!”我拿着刀,小心翼翼地切着,心里想着一定要切得均匀,每一段都要是十分之一。

切完之后,我得意地对爸爸说:“爸爸,你看,我切得不错吧,每一段都是十分之一呢!”爸爸笑着夸我:“真棒,都学会用分数啦!”还有一次,我们全家出去旅游。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1听了张老师这节课,感触颇深,首先张老师这节课整体思路非常清晰,每一步环环相扣衔接的非常恰当,学生接受起来层次性非常强,这点在小结时学生回顾整理的过程中说的非常好我们完全能够感受的到。

张老师这节课的导入方式我非常欣赏,看起来虽然不是多么的独特,但从整数的平均分引出“单位1”的平均分即;分数,学生接受起来顺理成章。

张老师在讲解二分之一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找到物体的二分之一,给人感觉课堂非常活跃,教学不那么拘束,最后的练习中还选用了反面教材,这样为什么不是二分之一,我感觉比较好,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二分之一。

对于这节课我再说一点我感觉不是那么完美的地方吧首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大多数学生是沿着宽对折的,沿着长对折的只有两三个,对角线的没有,在汇报之前如果张老师加以引导结论有学生说出来是否会更好呢?在这个时候再加以讲解二分之一与“单位1”的关系,必定理解单位1对分数的学习很关键。

第二就是折出一个你喜欢的分数过程中,学生折出了8分之2,我感觉这个资源很好,甚至都比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要好的多,分子不是1更有助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张老师可能是因为黑板的原因没有板书,我感觉有点遗憾。

第三点就是在最后的练习中,用分数标示阴影部分,一边是二分之一,一边是四分之一,有的学生说了四份之二,有的说三分之二,还有的说十分之五,我认为这些说法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且都是些代表性的“错误资源”,如果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就好了,会有助于学生对分数有更深的理解,放过这一点我感觉有点可惜。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小小的思考,有什么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2很荣幸能听到蔡老师的课,感谢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从这堂课中我感受到了蔡老师作为一位资深老师,对我们而言已经是很有经验的前辈了,课堂整体上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有气势,特别有范,值得我学习。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后感孩子的理解力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要好。

在一次《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上,从分数常用的份数着手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以后,我讲解了分数在“数轴”上的对应。

“老师,我知道带分数,但是我忘了带分数是怎么写的了。

”一个孩子的声音里传递着对知识的渴望。

我很欣赏地看着他说:“都听说带分数啦,你的阅读面很广。

那我们今天走个小道,看看什么是带分数。

”我们在数轴上标上了分母为5的分数(讨论的范围还是在“1”里面),依照整数的连贯性,同时在另一数轴上标出了几个整数。

“从0-1里面是‘1’,从1-2里面也是‘1’,刚才我们把前面的“1”平均分成5份,那接下来你把后面的这个‘1’也分成5份吧。

”我笑着递给他粉笔。

他很快把这段“1”分好,表情轻松愉悦。

接着我们从一个五分之一开始数,数到5个五分之一,他感受到有不一样的东西,觉得五分之五与“1”之间的联系好像很特别,我顺势将分母换成7,他发现7与七分之七对应,没等我引导他去总结,他已经说出来:“1与分子和分母相等时的分数相对应(相等)。

”在多个整数的数轴上,我让他数了6个五分之一,并说说是几分之几,他能顺利地说出是五分之六,但是又有点不太相信,觉得有点奇怪。

见状,我说:“觉得这个分数有什么不一样的吗?”他说:“分子比分母要大。

”“是的,你观察得很仔细。

这个分数确实与我们以前的不一样,那我们来看看,这个分数和1相比,谁更大一些呢?”他看看了看画好的数轴,说是五分之六大,这点他倒是没有怀疑。

于是我让他再数一个比1大一点的分数,这个也很顺利。

在理解的基础上简单的运用,能让孩子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他还是看着我:“老师,那带分数是这个样子吗?”我微笑看着他,说:“不要着急,一会儿你就可以看见带分数啦。

再看五分之六,在五分之六的左边是多少(分数统一写在了上面)”“是五分之五。

”“那五分之五对应的整数是多少呢?”“是1。

也就是1再往右数一个五分之一就到了五分之六。

”“是的。

你现在正在向带分数靠近。

《分数的初步认识》听课体会

《分数的初步认识》听课体会

《分数的初步认识》听课体会听了胡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

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

胡老师这节课就很好地把握了教材,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

以下两个方面给我的印象最深:一、创设情境,让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数学源于丰富、有趣、现实的日常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与数学相关的知识。

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探求新知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胡老师这节课就首先创设分食物这一生活情境,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一是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回忆,突出了平均分这一关键,为认识分数打下基础;(在此强调平均分),二是通过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学生,每人分不到一个月饼,“半个”还可以怎么表示?给学生造成悬念,为探索新知创设了情境,也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地过渡到分数。

二、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和感悟知识。

光有理解,学生的印象是不深刻的,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历性,即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

课堂上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分数的含义,也就是说,要充分展开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教学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而不是只见结果而忽视过程。

因此,课堂教学中胡老师设计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

比如:在学生理解了一个苹果的1/2,并且会说了之后,老师让学生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中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图形去“折一折”1/2,再“涂一涂”,把图形的1/2涂上顔色,由动口到动手,使学生得到充分的体验。

总之,这节课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和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记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记

《分一分》观后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数在孩子们的认知结构还是很模糊的,是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段,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听了李艳老师一节数学课《分一分》真是受益匪浅,从中总结出以下几个优点:一、将抽象知识具体形象化通过旧知引发新知,教材首先出现分苹果这个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半个怎么表示?”再用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

如画图、发明一种符号来表示等等。

在此基础上,再引入“一半可以1/2用来表示”并让学生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数的写法和读法,理解分数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我把认识、感知分数,分数的意义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学生多次动手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首先从孩子们熟悉生活中的实物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供空间让学生展开讨论“半个苹果怎么表示?”,这样学生人人能参与,发现,既能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又能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还能挖掘出学生的创造力。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数学在新课改中的教学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所以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以活动、游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李艳老师驾驭课堂能力很强,通过动手折画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玩中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所以,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根据学生水平、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创设一种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现实情境,提供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而数学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就基于此。

而教师注重创设情境、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欲望,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信任大家有无数值得共享的东西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收拾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1听了张教师这节课,感受颇深,首先张教师这节课整体思路格外清楚,每一步环环相扣连接的格外恰当,学生承受起来层次性格外强,这点在小结时学生回忆收拾的过程中说的格外好我们完全能够感触的到。

再个张教师这节课的导入方式我格外观赏,看起来虽然不是多么的个性,但从整数的平均分引出“单位1〞的平均分即;分数,学生承受起来顺理成章。

张教师在解说二分之一的过程中,采纳不同的办法让学生找到物体的二分之一,给人感觉课堂格外活泼,教学不则拘束,最后的练习中还选用了背面教材,这样为什么不是二分之一,我感觉比拟好,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二分之一。

对于这节课我再说一点我感觉不是则完善的地方吧首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大多数学生是沿着宽对折的,沿着长对折的惟独两三个,对角线的没有,在汇报之前假如张教师加以引导结论有学生说出来是否会更好呢?在这个时候再加以解说二分之一与“单位1〞的关系,必然理解单位1对分数的学习很关键。

第二就是折出一个你喜爱的分数过程中,学生折出了8分之2,我感觉这个资源很好,甚至都比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要好的多,分子不是1更有助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张教师可能是因为黑板的缘由没有板书,我感觉有点遗憾。

第三点就是在最后的练习中,用分数标示阴影局部,一边是二分之一,一边是四分之一,有的学生说了四份之二,有的说三分之二,还有的说十分之五,我认为这些说法学生都有自己的主意,并且都是些代表性的“错误资源〞,假如让学生谈自己的主意就好了,会有助于学生对分数有更深的.理解,放过这一点我感觉有点惋惜。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小小的思量,有什么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教师赋予批判指正。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开场,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

它为我们今后学习小数的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奠定了根底。

下面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与缺乏:1、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根底和生活经历出发。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打破。

为了给学生搭建打破的台阶,本节课一开场借助主题图创设既丰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分食物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一个月饼平均分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平均分情境中体会到分数的产生于生活实际,初步感悟分数的含义。

2、注重动手理论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理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承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理论时机,让学生在动手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活动中感知、体验、深化认识、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含义。

3、从形象到抽象,以形象材料为依托,理解分数的概念。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感悟,使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能建立在对直观形象的感知上。

因此,我采用了“用分数表示涂色局部”、“折出正方形纸的并涂色”、“看到图片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等形式的练习,就是要在学生的头脑中把抽象的分数与详细的图形有机地联络起来,将“数”与“形”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4、存在的缺乏。

教学中对学生语言的训练不到位,局部学生还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出几分之一的意义,应鼓励学生多说,在说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关分数的知识,它也是在整数认识的根底上进展的,是对我们所学的数的概念补充和扩展。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直是数学课中的经典课。

其实在以前我看过也听过几堂关于"认识分数"的课,但都不及张老师这堂课来的印象深刻。

看完这堂课后,经过思考,我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收获。

第一是关于提问与回答方面。

数学一直讲究的就是逻辑思维与层层深入。

在张老师的这堂课中,他的提问充满逻辑感,步步推进深入。

例如从"你们能把他们的东西分一分吗"引出"一半"的概念,再从"该用一个怎样的数来表示这一半呢"引出"1/2",以及后面"为什么折法不同,阴影部分都是1/2呢"引出"平均分",还有很多的例子都体现了数学的一种理性思考,从而慢慢地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和分数"这样的概念。

或许这样以解决问题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地慢慢渗入,更能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比从表面意思理解更具有鲜明的效果。

此外,对于提问的语气也很重要。

张老师抑扬顿挫,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使学生更能融入情境。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不能太过夸张和形式,要更具有真实的表达感和语调。

另一方面就是关于回答方面。

虽然数学比文学在语言方面更精短,但在小学,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孩子的表达能力。

在此课堂中,张老师不断地强调学生发言需要表达完整,表达清楚,并让学生多言多动,而不是老师在那边"唱独角戏"。

同学分享作品时需要表达交流,在学生向全班发言时更需要清晰的表达。

我觉得这样经过反复的表述,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及时反映课堂中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情况,对于老师把握整个课堂方向也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是关于数学活动方面。

"折纸"一直以来就是数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数学活动。

通过折纸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但有时我觉得像"折纸"这样操作性强的数学活动更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活动。

分数的初步认识心得体会

分数的初步认识心得体会

《分数的初步认识》学习体会11月20日,我们全体数学老师到解放南路小学进行培训,内容是公开课《分数的初步认识》,分别由解放南路小学的张敏老师,解放北路的吕艳萍老师和北京密云三小的郑素文老师执教的,三位老师的课都设计了非常贴近儿童的教学情境,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听了三位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学生熟悉的“分苹果”小故事引入,让学生发现要比较公平的分物体必须要“平均分”,而在生活中还有经常会出现把"1个图形"或"1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这时候学生发现用自然数解决不了,就出现新的问题,引出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另外老师设计了从生活中找出分数的应用,同时让学生自己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说生活还有哪些分数的应用。

我认为这样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

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合作学习,感悟知识。

光有理解,学生的印象是不深刻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设计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

比如:在学生理解了一个苹果的1/2,并且会说了之后,老师让学生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中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图形去“折一折”1/2,再“涂一涂”,把图形的1/2涂上顔色,由动口到动手,使学生得到充分的体验。

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本课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用“1/2”表示“一半”逐步认识分数,教学中能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形状、大小的纸片,通过折、涂、看、说,形成对“1/2”的正确认识,接着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来理解分数的意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探索的思维空间,也为他们与其他人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机会。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优秀13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优秀13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优秀13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作者整理了13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一“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当前,老师们正在认真认真贯彻新课程的要求,我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老师,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教学中有收获与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尴尬。

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分月饼。

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

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

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经历学习,让学习真发生———听《分数的初步认识》有感

经历学习,让学习真发生———听《分数的初步认识》有感

教学篇•教学反思经历学习,让学习真发生———听《分数的初步认识》有感黄春琴(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它为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以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这样的概念课,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只有让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上周刚听了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老师以认识二分之一为突破口,从平均分实物产生12,到理解12的含义、动手创造1个12,学习其他的几分之一,最后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整节课主线清晰,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

一、经历再现———让经历成为学生的起点分数是学生从没接触过的,之前只学习过整数。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新的数,需要引导学生回忆旧知———经历再现。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平均分”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认识分数的关键点。

平均分也是学生二年级时所学习的,课的一开始老师要求同桌“将4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1个圆片分得同样多?”从而引导学生回忆出“平均分”的概念。

由于这是已学的知识,于是学生很快就将4个长方形和2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别是“2”和“1”。

可是将1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这时每份还能用之前学习过的数来表示吗?这时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有的说是半个,有的说要用分数。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新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生学习分数奠定了基础。

二、经历伴随———让经历成为学生学习的扶手对于概念的认知,当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和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基础之后,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让学生经历独立观察思考、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形成对概念的初步理解。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感知,建立表象。

感知活动不能浮于表面,而应真正触及并涵盖概念的全部意义,引领学生进入对概念透彻理解的层面,使概念的建立既深刻又牢固。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感知活动:(1)把圆形平均分成2份,理解12的实际意义。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分数初步认识的一些教学内容,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勾起了好多有趣的回忆。

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那可真是一头雾水。

老师在黑板上写着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我看着那些数字和分数线,就像看天书一样。

当时心里就想:“这都是啥呀?为什么要把一个东西分成好几份来表示?”就拿分蛋糕来说吧,假如有一个大大的蛋糕摆在面前,要平均分给几个人。

如果是两个人,那很简单,一人一半,这一半用分数表示就是二分之一。

可要是三个人、四个人,甚至更多人呢?这时候分数就派上用场了。

当老师拿着一块圆形的纸板当作蛋糕,在上面比划着怎么分的时候,我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了什么关键的步骤。

老师把纸板对折,然后再对折,嘴里还不停地说着:“这样就平均分成了四等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圆形的四分之一。

”我当时就在想,这得多精准的手法才能分得这么平均啊!要是让我来分,估计不是这里多一点,就是那里少一点。

然后老师又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说把一个苹果切成几块,把一包糖果分给小朋友等等。

我一边听一边在脑子里想象着那些画面,试图把分数的概念和这些实际的东西联系起来。

记得有一次做作业,题目是画一个长方形,然后表示出它的八分之三。

我拿起铅笔,比划了半天,好不容易画出了一个长方形,可怎么表示八分之三呢?我想来想去,最后把长方形横着画了三条线,竖着画了两条线,分成了八等份,然后涂了其中的三份。

交作业的时候心里还忐忑不安,生怕自己画错了。

结果老师批改作业的时候,在我的本子上打了个大大的勾,还写了一句“很棒!继续加油!”那一刻,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感觉自己好像突然开窍了,对分数也没有那么害怕了。

还有一次数学考试,有一道题目是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一个是三分之一,一个是四分之一。

我当时心里一紧,这可怎么比啊?后来我想起来老师说过的,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写上了三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最近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以前总觉得数学就是一堆数字和符号的组合,枯燥又难懂。

但这次接触到分数,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分数的时候,用了一个特别好玩的例子。

她拿出了一块大大的圆形蛋糕,说这就好比是一个整体“1”。

然后,她把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指着其中的一份说:“这一份啊,就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

”看着那被切开的蛋糕,我的眼睛都直了,心里想着:原来这就是分数呀!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老师又拿来了一张长方形的纸,让我们自己动手折一折,找出不同的分数。

我拿起纸,左折一下,右折一下,可认真啦!我把纸对折,就得到了二分之一;再对折一次,就出现了四分之一。

这时候我发现,折的次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分数的分母也就越大。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给爸爸妈妈展示我新学的知识。

我看到桌子上有一盘水果,正好有 6 个苹果。

我灵机一动,对爸爸妈妈说:“这 6 个苹果就是一个整体,现在我要把它们平均分成 3 份,每份就是这盘苹果的三分之一,也就是2 个苹果。

”爸爸妈妈听了,笑着直点头,夸我学得好。

我还不满足,又跑去厨房。

看到妈妈刚做好的一摞烧饼,一共有 8 个。

我指着烧饼说:“妈妈,这 8 个烧饼是一个整体,如果平均分成 4 份,每份就是四分之一,也就是 2 个烧饼。

”妈妈一边忙着做饭,一边说:“宝贝真厉害,都会活学活用啦!”经过这一天的学习和实践,我发现分数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一家人分吃一个西瓜,把西瓜平均分成几份,每个人拿到的就是几分之一;爸爸喝啤酒,一瓶啤酒倒在几个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啤酒就是这瓶啤酒的几分之一。

分数的世界真的太有趣啦!它让我明白了,数学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东西,而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满了乐趣和惊喜。

通过这次对分数的初步认识,我不再害怕数学中的新知识,反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我知道,后面还有更多关于分数的奥秘等着我去发现,我已经准备好啦,要在数学的海洋里继续畅游,寻找更多的宝藏!现在想想,之前觉得数学难,大概是因为自己没有真正去了解它、亲近它。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_3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_3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0月26号我执教了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小数的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若只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这堂课我以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纸片为道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去发现数学知识。

在教学设计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从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知道数可以分成整数和分数。

整数,孩子们一直都在接触,所以都很熟悉。

于是就从中秋分月饼导入,从4个平均分成两份,到2个平均分成两份,再到把1个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

讨论半个该怎么表示,引起孩子知识结构的冲击;让学生体会到分数________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

从学生回答的半个月饼引入分数,认识和理解的含义。

(二)通过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深层理解理解分数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同桌和小组间的讨论和动手创造一个,让学生充分理解的含义。

(三)运用知识迁移,探索几分之一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与操作,创造一个几分之一;并交流讨论分数的意义。

(四)练习与巩固虽然这堂课完成了预设目标和知识点,教学过程较理想;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下面就反思一下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1、我在执教过程中可能过分看重时间的分配,学生虽然对只是的理解都没问题,但是在对分数的含义表达上却不尽人意。

在理解的含义时时间太过着急,只是通过个别同学的回答,就把描述含义的语句出示板书了。

导致学生在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时,语言表达非常不理想。

2、在学生动手操作中,疏忽了学生涂色的规范性,在展示作品时局限性较大,应该正确和错误对比进行;不同折法对比进行。

3、学生由于对分数的含义表达不到位,在练习中又缺少对含义的解说,导致最后一个练习,学生存在较大困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完鲁主任的这节课,感觉只有两个字“精彩”。

我们知道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学生第一次碰到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景。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

通过直观感知、动手操作。

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认识1/2 ,再拓展认识几分之一。

知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十分强调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示分数的意义,做到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扎实性。

一、抓住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进行教学。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

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

教学时,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两个人只有一个蛋糕怎么办?”“一半”怎么表示,在交流中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自然地引入分数。

二、注重创新意识地培养。

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认识1/2后,教师提问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吗?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实践活动,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学生在动手中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帮学生顺利完成了二分之一到N分之一的扩充,让学生有效地经历了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三、设计“精品”习题,以少胜多。

在本节课中,有三个习题的设计,老师是特别的用心。

第一个是学习了1/2后,老师出示了几个图形,让学生说说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通过这一小题,强化了“平均分”;第二个是学生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表示出自己喜欢的分数之后,老师说:“一个图形用分数表示简单吗?简单的问题中蕴含着大学问。

”然后出示了三个图形,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阴影部分都用1/4表示?”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确“只要是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第三个是学习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后,老师出示一个考眼力的练习题,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这道题不仅再次巩固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鲁主任的这节课无论是从教材的挖掘到课堂的设计,还是从课堂上的语言组织到积极有效地评价,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大胆尝试,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应用教材,才能使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才能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