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备课教案-24唐诗三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唐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3.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联想与想象结合,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2.教师设疑,适当点拨;学生交流探讨,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其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2.背景资料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次年春,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
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知识链接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这种体裁形式,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既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和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石壕 háo 逾墙 yú 邺yè城戍 老妪yù
挂罥.(juàn) 坳.(ào) 广厦.(shà) 庇.(bì) 突兀.
(wù)
(2)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
(xiàn)此屋(“见”同“现”,出现。) (3)古今异义
向⎩
⎪⎨⎪⎧ 古义:接近。例:秋天漠漠向.昏黑。今义:方向。 对面⎩⎪⎨⎪⎧
古义:当面。例:忍能对面..为盗贼。今义:正前方。 (4)一词多义
安⎩⎪⎨⎪⎧
安.得广厦千万间(如何,怎么)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少⎩⎪⎨⎪⎧ 自经丧乱少.睡眠(缺少)难道人生无再少.
(年轻) 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便扶向.路(原来的,旧的) (5)文言句式
①倒装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安得千万间广厦”。)
②被动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所……”,表被动。)三、朗读指导
读最后一小节,语调要高,语气要强,音色要亮。“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词句要读得粗犷有力、铿锵雄壮。“死亦足”三字要特别用力,“足”字咬字要饱满,气息可延长。整个诗节读连贯,表现出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投:投宿。
逾:越过。
一何:多么。
怒:凶狠,凶恶。
戍:防守。
偷生:苟且活着。
应:应征。
绝:停止,消失。
独:唯独,只。
秋高:秋深。
怒号:大声吼叫。
挂罥:挂着,挂住。罥,挂结。
对面:当面。
俄顷: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恶卧:睡相不好。
裂:使动用法,使……裂。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大庇: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
突兀:高耸的样子。
2.重点句子翻译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翻译: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翻译: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五、古诗理解。
《石壕吏》
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为几个部分?
三部分:
一(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
二(2-3):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
三(4):故事的结局。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回家,以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
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有吏夜捉人。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官吏来捉人时,老妇干什么?
明确:当时朝廷腐败,让百姓负担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时征兵性质已变,因而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夜间“捉人”,可见手段之狠毒,又可见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
4、诗的二三段所叙述的故事从何而来?从哪句可以看出?
明确:是隔门听来的。“听妇前致词”里的“听”可以表明。
5、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三个方面
第一:服役惨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二:家中困境:“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第三:被迫服役:“请从吏夜归。
6、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