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政治经济学练习题
政治经济学课后重点习题及答案13页word
第三章:货币1.银行信用有什么特点: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向职能资本提供货币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银行信用的特点是:①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借贷资本,因此,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②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货币资本;③银行信用的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即工商及农业企业、债权人是银行。
银行信用较之商业信用的进步性:银行信用所具有的特点突破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一方面,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另一方面,银行信用也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因为货币资本可以投向任何部门。
2.论述货币的起源与本质货币的起源即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末期与那种简单或偶然的商品交换相适应,价值形式表现为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品交换范围不断扩大并成为经常现象。
于是简单价值形式就发展到扩大价值形式。
这种扩大的价值形式,由于等价物表现为一个商品序列,一切商品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价值表现。
随着交换的发展,交换的困难增大,这种困难反映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商品的价值形式必须随着交换的发展而发展。
最后,逐渐从无数商品中分离出来一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通过它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这就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是克服了扩大价值形式中商品交换的困难,但仍有不足,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它因时因地而不同。
一般等价物不固定、不统一,限制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因而仍须向前发展。
于是,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有了货币形式,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贵金属金银成为货币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达到最高阶段。
一:1只绵羊= 2把斧子二:三:四: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这一本质说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它又与普通商品不同,是惟一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案第3章
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案第3章第3章资本和资本运动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利润率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率资本积聚资本集中产业资本产业资本循环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预付资本资本周转时间社会总资本二、选择题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C物质资料再生产 D劳动力再生产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资本家的节俭 B资本的价值C剩余价值 D扩大再生产E通过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扩大生产规模3、资本集中两个有力的杠杆是()A竞争和剩余价值 B竞争和信用C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D剩余价值和扩大再生产4、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A 生产高度社会化B 社会财富向资本家手中集中C 由自由竞争走向私人垄断D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5、单个资本增大的途径有()A通过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B资本集中C通过现有资本的组合扩大生产规模D资本积聚6、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A 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生产规模越来越大B 社会财富随资本积累急剧增加C 财富的增加使劳动者消灭了相对贫困D 大量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E 广大劳动者处于相对或绝对贫困之中三、问答题1.资本积累的动因以及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2.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和区别?3.简述产业资本循环的几个阶段以及相应的职能形态?4.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以及资本周转的影响因素?5.社会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和区别?6.简述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实现过程?四、思考题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和资本周转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单个资本运动进行分析的理论,它揭示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
因此,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企业同样是适用的。
可以结合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分析论述保证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循环正常进行和加速资金周转的重要性和主要途径。
答案一、名词解释答案略。
政治经济学各章节试题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单项选择题1.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A.15世纪中叶产生的B.16世纪中叶产生的C.17世纪中叶产生的D.19世纪中叶产生的2.政治经济学研究研究的是A个人的经济行为B家庭的经济行为C厂商的经济行为D社会的经济行为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C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与其相连系的经济机制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B.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C.经济体制及经济运行方式D.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5.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家庭关系B.生产关系C.宗教关系D.政治关系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为两个对立阶级的利益服务的B.为某几个阶级的利益服务的C.为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D.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的科学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唯物主义8.19世纪中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 )A.封建主义生产关系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C.社会主义生产关系D.共产主义生产关系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是()A. 分工学说B. 货币学说C. 资本积累学说D. 剩余价值学说、10马克思并不是孤立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他同时分析和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生产力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A简单协作、机器大工业、工场手工业B工场手工业、简单协作、机器大工业C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D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简单协作二、多项选择题1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来看A政治经济学为各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B政治经济学是具有鲜明阶级性的学科C揭示客观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性D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科学性E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物质资料的消费B.物质资料的生产C.物质资料的交换D.物质资料的分配2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劳动者的劳动B社会产品分配C劳动的分工协作D物质资料的生产3.劳动对象是指()A.人们用来传导劳动的物件B.人们把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C.劳动过程中各种必要的物质条件D.劳动过程中除生产工具以外的其他要素4生产资料是指A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之和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和C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和D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之和5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指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生产资料D劳动工具6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是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生产工具D生产要素7.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标志是()A.劳动对象B.生产工具C.劳动者D.原材料8.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劳动者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生产资料9.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科学技术B.生产资料C.劳动对象D.劳动资料10.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集中表现为()A.生产工具的发展B.管理水平的改善C.劳动者素质的提高D.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11生产力状况包括A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变化B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布局C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发展D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水平12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效率或能力是A劳动能力 B 劳动效率C 劳动生产率D劳动速度13人类最早出现的和最简单的分工是A社会分工B性别分工C 年龄分工D自然分工14许多劳动者共同参加同一生产过程,或分别参加彼此有密切联系的生产过程进行协同劳动是( ) A分工B协作C劳动D分配15.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包括()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E.协作16社会生产关系又称( )A行政关系B经济关系C政治关系D宗教关系17分配、交换同生产之间的关系是A分配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交换不是B交换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分配不是C分配、交换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D生产、消费是联系分配和交换的中间环节18在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四个环节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A分配 B 生产C消费D交换19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整个社会生产关系性质,从而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的是( )A生产资料B生产资料所有制C生产工具D生产力20社会生产方式是A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B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C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有机结合和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2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可概括为A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决定作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反作用C生产关系永远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二者不会发生矛盾22.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是()A.生产关系B.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3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A生产资料B生产关系C生产工具D生产力24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的是A经济本质B经济规律 C 经济现象D经济过程25.产生经济规律的主要经济条件是指( )A.由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力水平B.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C.由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分配关系D.在一定经济时期人们的劳动交换方式26.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是指人们( )A.不会违背客观经济规律B.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余地D.必须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27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能够A创造经济规律B利用经济规律C消灭经济规律D改造经济规律2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体现一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特有本质B.体现几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共同本质C.决定各个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区别D.决定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29.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人们( )A.只能接受经济规律的摆布B.无法改变经济规律作用的后果C.认识和不认识经济规律都一样D.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30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之一在于A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经济规律不具有客观性B自然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不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C自然规律大多数是经常变动的,D经济规律大多数是长久不变的31.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并起作用的经济规律是()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按劳分配规律32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是A价值规律B社会基本经济规律C剩余价值规律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3.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 )A.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B.生产关系的历史进程C.自然经济的历史进程D.上层建筑的历史进程34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必须联系A、生产力和上层建筑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D、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35.决定一个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即起着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是()A.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C.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D.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二、多项选择题1.劳动资料的内容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A.生产工具B.各种容器C.原材料D.燃料、辅助材料E.厂房、仓库等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过程中,除了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外,新加进来成为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的有( )A生产工具B科学技术C经营管理D经济信息E生产知识2社会生产力是A社会活动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B由生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构成C由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所构成D社会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E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3.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是( )A.生产的主体B.首要的生产力C.起着最重要和主导作用的因素D.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E.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志4生产工具是A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因素B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C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集中表现D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志E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5.科学技术( )A.是第一生产力B.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C.是生产关系的标志D.推动了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E.在发展中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6在人类古代社会,出现了三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大分工是( )A畜牧部落和其他原始部落之间的分工B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C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分工D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层7社会分工如果从生产领域的空间范围划分,可分为( )A生产单位内部分工B国家内部分工C第二次社会分工D国际分工E第一次社会分工8 生产关系是指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B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C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D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本的关系E社会生产中生产的社会形式9.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是指()A.生产关系B.分配关系C.交换关系D.消费关系E.信贷关系10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A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C分配对其它三个环节有决定作用D分配和消费是中间环节E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A.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D. 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E.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1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明A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并发挥作用B经济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C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D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E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1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说明A人们不能创造经济规律B人们不能违反经济规律C人们不能消灭经济规律D人们不能改造经济规律E人们不能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14共有经济规律和特有经济规律的密切联系是A共有经济规律为特有经济规律发生作用创造条件B特有经济规律为共有经济规律的作用开辟场所C各个社会形态以自己的特有经济规律相互分开D各个社会以共有经济规律互相联系E二者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同时存在和起作用15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都包括( )A.共有的经济规律B.特有的经济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D.价值规律E.剩余价值规律16 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能够A创造经济规律 B 消灭经济规律C利用经济规律D改造经济规律 E 认识经济规律17.人们要利用经济规律来为社会谋福利,就要做到( )A.深刻认识经济规律B.为某些经济规律提供发挥作用的场所C.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D.改造或废除某些经济规律E.选择有利于某种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实现形式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一、单项选择题1.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是()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B.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2.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A.商品的再生产B.物质产品的再生产C.劳动资料的再生产D.简单再生产3.按照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扩大再生产可划分为( )A.生产关系再生产和生产力再生产B.劳动力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C.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4.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 )A.粗放型的扩大再生产B.没有积累的扩大再生产C.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扩大再生产D.靠增加生产要素实现的扩大再生产5.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属于()A.外延扩大再生产B.内涵扩大再生产C.质量型扩大再生产D.效益型扩大再生产6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A生产力发展的反映B消费生活资料的反映 C 物质资料消费的反映D把社会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7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具有综合性和重大影响的比例关系是A综合性比例B部门之间的比例C部门内部的比例D地区之间的比例8.构成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与先决条件的生产部门是( )A.工业B.农业C.建筑业D.交通运输业9.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商业和服务业属于A.第一和第二产业B.第二和第三产业C.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10既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是A经济发展B经济增长C经济过热D经济形势11一定时期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被称为A经济发展速度B经济增长速度C经济过热速度D经济趋势12社会总产品是A当年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合B当年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C当年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D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合13.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是()A.社会总产值B.国民生产总值C.国民生产净值D.国内生产总值14.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是()A.货币资本的价值B.流通资本的价值C.商品资本的价值D.社会总产值15.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国外净要素收入后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构成( )A.国内生产总值B.国民生产净值C.国内生产净值D.国民收入16社会总产品扣除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那部分产品价值是A工农业总产值B社会总产值C国民生产总值D国民收入17.反映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基本经济指标是()A. 国有收入B. 社会总产值C. 国民生产总值D. 人均国民收入18.为了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当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来比较不同时期国民经济量的变化时要用( )。
政治经济学练习及答案(3)
第3章资本的生产过程国家开放大学经济管理教学部王社荣第一部分学习要求重点掌握:1.名词:劳动力商品,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剩余价值,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工资2.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3.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5.剩余价值率;6.工资的本质。
掌握:1.名词:劳动过程,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必要劳动,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2.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3.超额剩余价值。
了解:1.资本的原始积累;2.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阶段。
第二部分习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资本原始积累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过程,是因为这一过程发生在()A.原始社会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前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后D.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小商品生产是指()A.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B.生产条件很差和熟练程度很低的生产C.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D.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主要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3.资本原始积累是指()A.原始社会的积累B.个人最初的财富积累C.前资本主义初始资本的形成D.剩余价值的资本化4.资本总公式是()A.G-W-GB.G-W-G′C.W-G-WD.W-G-W′5.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A.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的矛盾B.G'>GC.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领域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D.劳动与资本的不等价交换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A.劳动者一无所有B.劳动者有人身自由C.劳动力成为商品D.带来剩余价值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A.父母为养育儿女所耗费的劳动B.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C.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D.资本家支付的工资8.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被使用时()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9.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称为()A.生产要素B.生产工具C.生产资料D.物质资料10.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所以叫不变资本,是因为()A.它的价值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B.它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价值量不发生变化C.它在资本的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D.它的实物形态不发生任何变化11.资本的不同部分按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分为()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C.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D.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1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A.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B.在使用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C.在劳动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在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13.剩余价值来源于()A.工人的剩余劳动B.资本家或工人的节俭C.先进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D.资本家在市场上的贱卖贵买1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是()A.工人全部劳动的产物B.工人必要劳动的产物C.工人无酬劳动的产物D.工人有酬劳动的产物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劳动力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生产资料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16.在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中()A.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B.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C.具体劳动创造出新价值,抽象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D.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17.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指()A.工人转移旧价值的时间B.工人创造新价值的时间C.工人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D.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18.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称为()A.剩余价值率B.年剩余价值率C.平均利润率D.利润率19.进入汽车修配厂修理的汽车是()A.运输工具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生产要素20.剩余价值率是指()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C.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总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21.生产资料是指()A.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和B.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之和C.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和D.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之和22.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A.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工具、劳动资料B.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C.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资料、劳动对象D.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资料、劳动工具23.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A.商品的价值B.劳动力自身的价值C.剩余价值D.劳动力自身价值和剩余价值24.可变资本是()A.资本家为购买原材料支付的货币B.资本家为购买生产资料支付的货币C.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支付的货币D.资本家为购买生产工具支付的货币25.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第一阶段是()A.简单协作B.工场手工业C.机器大工业D.自动化体系和机器人的出现2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假定()A.工作日长度可变B.工作日长度不变C.劳动生产率不变D.劳动生产率可变2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假定()A.工作日长度可变B.工作日长度不变C.劳动生产率不变D.劳动生产率可变2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A.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取得的B.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取得的C.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29.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加大劳动强度的结果C.延长工作日的结果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3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A.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D.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31.在不延长工作日的情况下来提高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属于()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D.价值增殖32.单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获取()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劳动力价值33.工资实质是()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B.劳动的价值的货币表现C.对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所付的报酬D.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单元测试题
【单元测试题三——剩余价值的生产】一、单项选择题(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1、资本总公式是A G—W—GˊB G—W—GC G—GˊD W—G—Wˊ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A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C 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D 价值增殖的形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的矛盾3、资本流通与简单商品流通的本质区别是A 货币在流通中带了利息B 货币在流通中可以再生产C 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D 货币在运动中充当媒介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剩余价值A 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B 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C 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和流通领域无关D 既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也在流通领域中产生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A 商品的不等价交换B 劳动成为商品C 资本的原始积累D 劳动力成为商品6、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A 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B 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C 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D 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生产资料消耗和新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8、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A 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B 创造新价值的时间C 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D 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9、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是A 借助于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B 借助于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C 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D借助于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10、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的商品的价值中A c+v+m都是新创造的价值B c+v是旧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C c是旧价值转移来的,v+m是新创造的价值D c+m是旧价值转移来的,v是新创造的价值11、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A 价值规律B 平均利润规律C 剩余价值规律D 货币流通规律12、现代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是A 工人的剩余劳动B 资本家的节约C 现代自动化生产条件D 机器人和工人13、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本质是A 商品、货币等物B机器设备等生产手段C 生产资料所有者剥削劳动者的剥削关系D 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14、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A 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B 雇佣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C 固定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D 不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15、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可以概括为A 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的时间之上B 资本家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C 资本家加大工人的劳动强度D 资本家苛扣工人的工资1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 工人劳动的报酬B 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 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D 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17、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A 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 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C 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D 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18、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和质量支付的工资形式是A 计件工资B 计时工资C 名义工资D 实际工资19、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剩余价值的关系是A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等于剩余价值B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小于剩余价值C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大于剩余价值D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个人消费节余20、个别资本通过组织股份公司使生产规模扩大是属于A 资本积累B 资本积聚C 资本集中D 资本增殖21、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A 资本积累B 资本积聚C 资本集中D 资本周转22、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A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B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C 资本积累本身就是扩大再生产D 两者无内在联系23、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的劳动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这就是A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B 资本积累的实质C 资本集中的实质D资本竞争的实质24、资本有机构成是指A 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B 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C 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D 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25、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A 人口增长快于生产增长而造成的过剩人口B 失业人口相对多于就业人口从而过剩C 就业人口相对多于失业人口从而过剩D 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主义积累对劳动力的需求的过剩人口二、多项选择题。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劳动2.劳动力3.剩余价值4.必要劳动时间5.剩余劳动时间6.不变资本7.可变资本8.剩余价值率9.绝对剩余价值10.相对剩余价值11.超额剩余价值12.工资13.计时工资14.计件工资15.名义工资16.实际工资二、单项选择题1.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①生产资料②劳动资料③劳动力④货币2.资本的本质在于它是()①资本家手中的纸币②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③价值的代表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①不能从流通中产生②能从流通中产生③不能离开流通产生④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①货币是一般等价物②生产资料可以买卖③劳动力成为商品④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形成5.劳动力转化为资本是因为()①它具有使用价值②它是为别人提供的使用价值③它耗费了人类劳动④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生产关系6.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①降低劳动的价值②追逐超额剩余价值③获取绝对剩余价值④获取相对剩余价值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①个别资本家首先改进技术的结果②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③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时延长工作日的结果④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8.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①绝对延长工作日②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③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④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9.资本主义工作日是指()①工人全部必要劳动时间的总和②工人全部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③工人全部必要劳动时间和全部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④工人生产全部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时间总和10.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是()①生产力决定论②劳动价值论③剩余价值论④人口论11.二战后,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主要是靠()①延长劳动时间②提高劳动强度③压低工人工资④提高劳动生产率12.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①工人的必要劳动②工人的剩余劳动③绝对价值④相对剩余价值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①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②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③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④工人必要劳动过程和剩余劳动过程的统一14.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的C是()①工人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②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③工人劳动新创造的价值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15.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①不变资本的比率②可变资本的比率③预付总资本的比率④所费资本的比率16.机器的出现说明了()①剩余价值不再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②机器人能比雇佣工人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③机器人和雇佣工人共同创造剩余价值④雇佣工人的生产效率能够提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17.假定工人劳动力日价值为6元,每小时劳动创造价值为1元,工作日为12小时,当劳动力日价值下降为3元时,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是()①从100%下降至50% ②从100%上升至200%③从100%上升至300% ④从100%上升至400%1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①工人劳动的报酬②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③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19.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①供求规律②价值规律③竞争规律④剩余价值规律2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②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③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的矛盾④需求过旺和生产不足的矛盾21.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①表现为劳动的价值②是劳动力的价值③是劳动力的价格④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22.雇佣工人出卖劳动力是()①劳动力所有权的完全放弃②劳动力所有权在一定期限内的放弃③劳动力使用权的完全放弃④劳动力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的让渡23.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①工人工资的高低②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③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④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三、多项选择题1.作为资本货币的流通()①形式是先买后卖②内容是货币与货币相交换③目的是为了交换价值④是无限的⑤反映资本主义剥削关系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①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②劳动者必须是小商品生产者③劳动者有人身自由④劳动力具有价值⑤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来源3.劳动力的价值包括()①维持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劳动者家属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全面发展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④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⑤劳动者掌握一定技术必须的教育和训练费用4.劳动力的使用价值()①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②是资本积累的直接源泉③是扩大再生产的直接源泉④是价值的源泉⑤对货币转化为资本有决定意义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重要特点,它能够()①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②转移自身的价值③生产新的使用价值④创造出新价值⑤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更大的价值6.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①劳动属于资本家②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③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④劳动产品由资本家,工人支配⑤劳动产品由资本家和工人共同所有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能够()①生产出使用价值②再生产出已耗费的原材料价值③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④生产出剩余价值⑤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8.货币()①本身不是资本②作为剥削工人的手段时是资本③作为生产要素时才是资本④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时才是资本⑤作为活劳动的“吸收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是资本9.剩余价值率是()①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②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比③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之比④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⑤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10.根据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资本可分为()①不变资本②固定资本③可变资本④流动资本⑤流通资本11.商品流通过程与资本流通过程的区别表现为()①运动的目的不同②运动的限度不同③运动的起点与终点不同④运动过程中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⑤运动过程中的媒介物不同12.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要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就必须()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②降低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降低劳动力价值④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⑤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13.固定资本包括()①厂房②机器设备③工具④原材料⑤辅助材料14.决定剩余价值的因素有()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②生产资料数量的多少③工人人数的多少④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⑤生产的产品品种的多少15.超额剩余价值()①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②是个别企业采用新生技术产生的③当新技术普及后就消失④采用更新技术的企业才能获得⑤是暂时的16.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总量的方法有()①增加工人人数②压低工人工资③延长工作日④提高劳动强度⑤提高劳动生产率17.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因为()①它的价值无法确定②它在出卖之前不能独立存在③它不是劳动力的支出④劳动属于资本家而工人无权支配⑤如果说它是商品就违背价值规律或剩余价值规律18.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①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②揭示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③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④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⑤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前提19.考察计时工资必须联系()①工作日长度②工人的实际生活③名义工资④实际工资⑤计件工资20.战后资本主义剥削的新特点主要是()①劳动力构成发生变化②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发生变化③工作日缩短④工人实际生活水平提高⑤工人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改变21.剩余价值率反映着()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②工人创造的价值多少为资本家所占有③所费资本的增殖程度④所用资本的增殖程度⑤工人创造的价值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分配比例22.工人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①生理因素②心理因素③经济因素④资本家的愿望⑤道德和社会因素四、简述题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是什么?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6.简述资本主义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政治经济学习题_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资本2、不变资本3、劳动力4、剩余价值5、相对剩余价值6、工资二、选择题1、对G-W-G’资本总公式的分析可以发现()A资本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B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C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D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E在流通中购买特殊商品劳动力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2、分析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在于论证剩余价值是在()A 生产领域产生的,但离不开流通领域B 流通领域产生的,但离不开生产领域C 流通领域产生的,与生产领域无关D 生产领域产生的,与流通领域无关3、劳动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A 社会分工B 私有制C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D 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E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4、资本是()A 厂房、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B 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C 物所掩盖的生产关系D 历史的范畴E 在不断的运动中增殖的5、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A 价值形成过程的起点B 必要劳动时间的终点C 劳动过程的起点D 生产工人必需的生活资料时间的终点E 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的终点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A 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延长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B 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C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延长工人工作日实现的D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缩短工人工作日实现的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A 二者的共同本质在于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B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C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D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E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8、资本主义的工资的本质是()A 工人的劳动报酬B 工人的劳动价格C 按劳分配的形式D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9、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A 不变资本的比率B 可变资本的比率C 预付总资本的比率D 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10、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的关系是()A两者都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B计时工资是劳动力价格,计件工资是劳动报酬C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基础D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基础E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答案:一、名词解释1、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习题
概念题1.资本2.人力资本3.价值增殖过程4.剩余价值5.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7.剩余价值率8.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9.超额剩余价值10.绝对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1.剩余价值规律12.简单协作13.机器协作14.业主制15.合伙制16.股份合作制17.公司制18.工资19.奖金20.津贴21.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22.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概念题答案1.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2.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特殊形态的非物质资本。
3.价值增殖过程: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4.剩余价值: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5.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包括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继续的那部分劳动,如包装、保管以及货物运输等;非生产劳动:指所有与创造物质财富无关的劳动。
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形态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不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7.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实际使用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即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
8.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内所耗费的劳动。
剩余劳动:工人为投资者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内所耗费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实体。
9.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10.绝对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3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第四章社会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填空题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经历了两个阶段:阶段和阶段。
2、资本运动总公式的矛盾表现为,从形式上看,资本经过运动过程带来价值增殖与是矛盾的。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4、通过对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考察可以发现,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区分为两个部分:和。
5、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部分以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的形式存在。
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6、资本家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有很多,但基本方法有两个,一是;二是。
7、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为条件的,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则是各个资本家追逐的结果。
8、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是确定工资水平的内在依据,劳动力市场的决定工资水平的波动。
9、社会再生产从内容上说,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从规模上说,可分为和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方式看,可分为和。
10、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的途径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和。
41、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来看,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有机构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其原因是;前提条件是;导致的主要社会后果是。
二、单项选择题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劳动力成为商品B、劳动者获得人身自由C、劳动者失去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D、剩余价值产生2、分析解决总公式矛盾条件,目的是要说明剩余价值()A、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与生产过程无关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要以生产领域为条件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与流通领域无关D、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但要以流通领域为条件3.劳动力商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随着对它的消费()4.12A.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B.其使用价值和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C.只能再生产出和自身价值相等的价值D.能生产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4.通过对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的本质是( )A.货币,货币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资本B.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资本C.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以货币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5.价值增殖过程不同于价值形成过程的地方在于,在价值增殖过程中()①具体劳动不转移生产资料价值,只创造新价值②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③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相当于劳动力价值④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6.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C.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D.工人工作日不变,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区别是( )A.前者是靠延长工作日取得的,后者是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取得的B.前者是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取得的,后者是靠延长工作日取得的C.前者是靠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取得的,后者是靠延长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取得的D.前者是以技术进步为条件的,后者是以技术不变为条件的8、超额剩余价值是()A、个别企业率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B、一个部门的所有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获得的D、劳动力价值下降带来的9.在资本主义工资形式上,工人的( )A.劳动全部表现为有酬劳动B.劳动全部表现为无酬劳动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时间上能明确地表现出来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空间上能明确地表现出来10.资本集中( )A.既能扩大个别资本,也能增大社会总资本B.只能扩大个别资本,不能增大社会总资本C.只能提高个别资本有机构成,不能提高社会资本有机构成D.只能提高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不能提高个别资本有机构成11、资本积聚()A、是通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B.是通过把分散的单个资本集中合并成大资本实现的C.不受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D.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1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之一是()A、前者能把分散资本合并为大资本,后者则不能B、前者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量,后者则不会C、前者会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后者则只能缓慢增大D、前者需借助于竞争和信用,后者则不需要13、资本有机构成是指()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C.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D.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14.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A.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B.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C.它们在生产使用价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D.它们在流通中采取的形态不同15、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
自考练习 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三章
自考练习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4.按照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 b ) A.金融业 B.农业 C.工业D.旅游业4.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商业和服务业属于 C A.第一和第二产业B.第二和第三产业C.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 4.根据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三产业是( D )A.农业和工业B.轻工业和重工业C.工业和建筑业D.广义的服务业 4.根据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二产业是( C ) A.农业和工业B.轻工业和重工业C.工业和建筑业 D.工业和服务业4.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依靠( C ) A.扩大生产场所 B.增加生产资料数量C.生产资料效率提高 D.增加劳动力数量 4.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 C ) A.粗放型的扩大再生产 B.没有积累的扩大再生产C.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D.靠增加生产要素实现的扩大再生产3.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 C ) A.商品生产过程 B.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C.再生产过程 D.生产关系生产过程5.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属于( C ) A.集约型增长方式 B.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 C.粗放型增长方式D.内含型增长方式4.任何社会的再生产从其内容看( B ) A.既是粗放型的再生产,又是集约型的再生产 B.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既是使用价值的再生产,又是价值的再生产 D.既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3.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属于(A.外延扩大再生产 B.内涵扩大再生产 C.质量型扩大再生产D.效益型扩大再生产 5.按照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扩大再生产可划分为( C )A ) A.生产关系再生产和生产力再生产 B.劳动力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C.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6.质量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属于( A ) A.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B.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C.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D.渐进型经济增长方式5.经济发展( D )A.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B.着重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C.反映国民经济的质量变化,但不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D.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的质量变化3.反映一国经济活动总量的综合性指标是( B ) A.国民收入 B.国民生产净值 C.国内生产总值D.社会总产值3.反映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基本经济指标是( D ) A. 国有收入B. 社会总产值C. 国民生产总值D. 人均国民收入4.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 D ) A.物质资料价值的总和 B.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 C.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价值的总和 D.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4.从社会总产值中减去同期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以后的那部分价值是( a ) A.国民收入 B.国民生产总值 C.国内生产总值D.工农业生产总值4.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是( D ) A.货币资本的价值 B.流通资本的价值 C.商品资本的价值D.社会总产值 4.从社会总产品扣除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剩余的部分是( D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国民生产净值D.国民收入5.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是( A ) A.社会总产值 B.国民生产总值 C.国民生产净值D.国内生产总值3.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国外净要素收入后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就构成( A ))A.国民收入B.社会总产品C.国民生产净值D.国内生产总值4.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外净要素收入的差额为( D ) A.社会总产值 B.社会生产净值 C.国民收入 D.国内生产总值5.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变动的趋势是( B )A.第二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第一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B.第二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一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C.两大部类所占比重没有变化D.两大部类所占比重很难预测3.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划分是依据( D ) A.两大部类产业结构 B.农轻重产业结构C.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 D.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32.根据我国对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三产业主要包括( ABCD A.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 B.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C.为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D.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E.流通部门32.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包括( ABCDE ) A.两大部类产业结构B.农轻重产业结构C.传统与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D.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E.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31.一国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包括(ABCDE ) A.综合性比例 B.部门之间的比例 C.部门内部的比例D.地区之间的比例E.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比例32.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实现途径主要有( BCD ) A.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B.添加原有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C.扩大生产场地D.增加劳动力投入 E.提高劳动者素质32.任何社会再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是( AB )) 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D.价值再生产C.物质资料再生产 E.生产关系再生产33.从狭义看,产业结构可分为( ABCD ) A.两大部类产业结构 C.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 E.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32.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 AB ) A.基础 C.主要组成部分 E.延续31.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概括地说有(ABCDE ) A.综合性比例C.部门内部的比例E.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比例41.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作业题,附答案
第一章导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2、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便决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而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共有的客观规律。
第二章商品1、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什么?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而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具体的现象形式。
价值是一种绝对的量,而交换价值则是一种相对的量,即通过两种商品的价值比较而相对地表现出来的量。
它可以与价值相一致,也可以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与价值相背离。
2、如何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首先,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依赖的,互为条件,共处在商品体中,缺少哪一个因素,都不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中最本质的因素,一种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人类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有些物品虽然既有使有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因而没有形成价值,也不是商品。
所以,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其次,二者的对立表现在:(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提供了交换的必要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提供了交换的标准、尺度。
(2)使用价值不是商品所特有的,是所有物品的共同属性,是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
(3)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西方文献中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是()A.色诺芬B.蒙克莱田C.亚当.斯密D.马歇尔2.西方文献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A.色诺芬B.蒙克莱田C.亚当.斯密D.马歇尔3.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的标志是()的出版。
A.《经济论》B.《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C.《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D.《资本论》4.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是在()时期A.重商主义B.古典政治经济学C.庸俗政治经济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标志是()的出版。
A.《经济论》B.《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C.《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D.《资本论》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方式D.物质资料生产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方式D.物质资料生产6.生产资料包括()A.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B.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D.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9.汽车修理厂中工人正在检修的汽车是()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生产工具D.固定资产10.政治经济学是一门()A.自然科学B.边缘经济学C.应用经济学D.理论经济学11.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生产力B.生产资料所有制C.经济基础D.上层建筑二、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
A.古典政治经济学B.重商主义C.空想社会主义D.庸俗政治经济学E.西方经济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产生于19世纪中期B.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C.是在批判地继承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D.创建人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E.是一门理论经济学3、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要素是()A、生产工具B、技术与信息C、人的劳动D、劳动资料E、劳动对象4.生产资料包括()A.人的劳动B.劳动者C.劳动对象D.劳动资料第二章一、单选题1.劳动产品和商品的关系是()A.劳动产品一定是商品B.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C.劳动产品和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D.两者都要经过交换才能进入消费领域2.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剩余价值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A.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使用价值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D.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有价值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A.生产商品的两种劳动B.生产过程中先后进行的两次劳动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D.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5.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A.越大,越大 B. 越大,越小C.不变,越小D. 不变,越大6.单位商品价值量与部门劳动生产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是( )A.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B.部门劳动生产率降低时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C.单位商品价值量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成反比D.单位商品价值量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成正比7.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A.社会分工B.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C.货币产生D.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8.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和一般基础是()A.自然分工B.社会分工C.私有制D.公有制9.商品二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因素是商品的()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10.具体劳动()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D.创造价值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作为计量标准的A.具体劳动B.简单劳动C.复杂劳动D.个别劳动12.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3.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生产率等于部门劳动生产率B.个别劳动生产率低于部门劳动生产率C.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劳动生产率D.个别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部门劳动生产率14.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价值通过( )A.本身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B.另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出来C.抽象劳动表现出来D.处在等价形式的商品表现出来15.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B.一般等价物C.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D.特殊等价物16.金银等贵金属之所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是因为( )A.它们天然是货币B.它们的天然特性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C.人们协商的D.聪明人的发明创造17.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A.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B.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D.价值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18.人们不能从大米的滋味中分辨出它是在何种生产关系下生产的。
政治经济学课件练习题第3-6章
第三章一、单选题1.“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这句话的意思是()。
A.剩余价值可以在流通中产生,也可以在生产中产生B.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在生产中产生C.剩余价值在生产中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D.剩余价值在流通中产生,但要以生产为条件2.从对资本总公式G—W—G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A.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与流通过程无关B.剩余价值虽然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但以流通过程为条件√C.剩余价值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与生产过程无关D.剩余价值是靠不等价交换产生的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D.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D.以上均不对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殖过程是指()。
A.活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B.活劳动转移旧价值的过程C.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D.从一定点开始转移旧价值的过程6.雇佣劳动者在生产商品的劳动中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
A.剩余价值B.劳动力价值 C.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D.商品全部价值7.资本的本质是()。
A.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B.购买劳动力的货币C.购买商品的货币D.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自由买卖C.劳动力成为商品√D.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9.个别资本家追逐的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
A.延长工作日实现的B.提高本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C.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D.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10.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经济范畴是()。
A.剩余价值量B.剩余价值率√C.利润率D.平均利润率11.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
政治经济学习题三答案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习题三答案完整版政治经济学习题三答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政治经济学》习题三答案一、单选题(48分)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A. 劳动资料B. 劳动对象C. 生产工具D. 生产的产品3.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B )A. 使用价值B. 价值C. 交换价值D. 抽象劳动4.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D )A. 简单劳动B. 商品的使用价值C. 价格标准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5. 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A. 一般的价值形式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 货币形式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A )A.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B.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C.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D.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A. 劳动力成为商品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A )A. 绝对剩余价值B. 相对剩余价值C. 超额剩余价值D. 超额利润9.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C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10. 计件工资是(A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11. 资本积聚(A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A. G—W…P…W‘—G’B. W…P…W‘—G’。
第三章政治经济学练习题
第三章剩余价值生产一、名词解释题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二、单项选择题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A、价值增殖与价值实现的矛盾B、商品交换中买卖的矛盾C、商品与货币的矛盾D、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于它是()A、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B、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C、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3、某资本主义企业可变资本是300万元,工人的工作日为9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为3小时,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是()A、600万元B、150万元C、900万元D、300万元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是()A、工人全部劳动的产物B、工人必要劳动的产物C、工人无酬劳动的产物D、工人有酬劳动的产物5、资本家阶级在不延长工作日的情况下来提高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属于()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D、特殊剩余价值生产6、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A、生产绝对剩余价值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C、降低劳动力价值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7、价值增殖过程不同于价值形成过程的地方在于,在价值增殖过程中()A、具体劳动不转移生产资料价值,只创造新价值B、物化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C、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相当于劳动力价值D、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8、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A、C+VB、C+V+ mC、V+ mD、C+ m9、从分析资本流通公式可以找到价值增殖的根源是在()A、G—W阶段的货币上B、W—G′阶段的商品上C、W—G′阶段的货币上D、G—W阶段的劳动力商品上10、资本主义商品价值(C+V+ m)中的C是()A、工人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B、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C、工人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D、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11、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B、是劳动的价值C、是劳动力的价值D、是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12、商品流通的公式是()A、G—GB、W—WC、W—G—WD、G—W—G13、资本流通的公式是()A、G—GB、W—WC、W—G—WD、G—W—G′13、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A、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而获得的B、延长工作日而获得的C、个别资本家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D、所有资本家同时改进技术而获得的14、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它的使用过程中()A、能够转移自身的价值B、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C、能够创造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D、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15、货币转化为资本,关键是因为它()A、是一般等价物B、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C、购买了生产资料D、购买了作为商品的劳动力16、剩余价值是()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与流通领域完全无关B、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C、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D、既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又可在生产领域中产生17、资本主义工作日是指()A、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总和B、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C、工人部分必要劳动时间与部分剩余劳动时间之和D、工人全部必要劳动时间与全部剩余劳动时间之和18、价值形成过程是()A、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特有的B、一切商品生产过程所特有的C、一切剥削制度下生产过程所共有的D、一切社会生产过程所共有的19、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A、不变资本的比率B、可变资本的比率C、预付总资本的比率D、所费资本的比率20、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A、固定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B、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C、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D、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实际工资有所增长,这表明()A、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减轻B、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在减少C、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已不存在贫困现象D、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在加强,工人生活的改善和剥削程度的提高并存22、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是指()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工作日D、个别劳动时间23、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A、使用价值的生产B、价值的生产C、交换价值的生产D、剩余价值的生产24、某资本主义企业里,工人工作日为12小时,每小时创造的新价值为0.5元,工人的日工资为4元,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为()A、50%B、100%C、150%D、200%25、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A、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C、劳动力成为商品为条件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条件2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能在流通中购买到()A、劳动产品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劳动力27、资本主义商品价值(C+ V+ m)中的V是()A、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B、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C、工人具体劳动转移的价值D、工人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28、绝对剩余价值是()A、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C、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29、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商品价值中()A、C +V+ m都是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B、C+V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C、C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V+ m是新创造的价值D、C是不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V是可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政治经济学第三单元
政治经济学第三单元第三章资本得直接生产过程一、单选题1、货币作为流通媒介得流通公式就是A.W-G-WB.G-W-GC.G-P—G’ D、 W—P-W’2、货币作为资本得流通公式就是A.W-G-WB.G-W-G’C.G-P—G’ D、 W—P-W’3、货币作为资本进行流通,其目得就是A.商品得使用价值 B、商品价值C、剩余价值D、购买生产资料4、资本总公式就是A、G-W-G’B、W-G-W’C、P-G-P’D、G-G’5、货币转化为资本得前提条件就是A、货币得产生B、资产阶级取得政权C、劳动力成为商品D、社会分工得出现6、劳动力作为商品,它得价值决定于A、工资水平B、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得生活资料得价值C、资本家得盈利能力D、所有制得形式7、价值增殖过程不过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得价值增殖过程。
这个“一定点”指得就是A、全部得工作时间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剩余劳动时间D、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得劳动时间8、按照在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得作用不同,马克思将资本区分为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B、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C、商品资本与货币资本D、生产资本与货币资本9、关于不变资本得正确说法就是A、生产过程中,形式不会发生变化得资本B、就就是企业得固定资本C、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价值增殖D、生产过程中,价值不会发生转移10、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得比例。
剩余价值率高表明A、工人得劳动生产力水平高B、必要劳动时间占工作日得比例大C.资本对劳动得剥削程度高 D、工人劳动就是复杂劳动1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得实现通过得途径就是A、个别企业改进技术B、全社会改进技术C、缩短工人得剩余劳动时间D、压缩工人生活资料得数量12.单个企业改进技术,可以A、获得相对剩余价值B、获得超额剩余价值C、降低对资本家得剥削程度D、提高工人得工资水平13.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因为A.产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B.产品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C.产量增加D.工人得生活资料价值降低14.“相对剩余价值得生产就是绝对得”,这句话得含义就是相对剩余价值A.与绝对剩余价值没有区别B.需要企业绝对得技术领先C.就是剥削剩余价值得最主要手段D.就是以工作日超过必要得劳动时间为前提1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基本经济规律就是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按要素分配规律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16.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通过各种福利待遇提高工人劳动得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练习题(第3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练习题(第3章)一、名词解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价值规律市场体系市场秩序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是( A )A.社会分工B.生产资料归不同所有者所有C.资本主义经济制度D.市场的存在2.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A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货币流通规律D.利润率平均化规律3.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是通过( A )A.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得到实现的B.剩余价值规律作用而得到实现的C.货币流通规律作用而得到实现的D.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作用而得到实现的4.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是( D )A.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B.商品经济与产品经济C.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5.市场机制的核心是( A )A.价格机制B.供求机制C.竞争机制D.利益机制6.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市场供求变动之间(B)A.相互背离和对立运动而发挥作用的机制B.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C.相互协调和完全平衡而发挥作用的机制D.在时间上交替占优势而发挥作用的机制7.市场供求机制是(D)A.需求经常超过供给的机制B.供给总是大于需求的机制C.供求关系长期固定不变的机制D.供求关系变化运动的机制8.市场调节是指(A)A.市场机制的调节B.价格机制的调节C.竞争机制的调节D.供求机制的调节9.市场配置资源的决策依据主要是(C)A.利率信息B.需求信息C.价格信息D.税率信息10.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C )A.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B.价格与价值相背离C.价格与价值既相背离,又趋于一致D.价格与价值既不相背离,又不趋于一致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错选,多或少选均不得分。
)1.社会经济按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的不同经济形式划分包括(A、B、C )A.自然经济B.商品经济C.产品经济D.计划经济E.市场经济2.商品经济(A、B、D、E )A.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B.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C.不能表明任何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D.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E.生产商品的直接目的是用于交换3.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有(C、E )A.自给方式B.行政方式C.计划方式D.传销方式E.市场方式4.市场是商品交换的(B、C、D )A.机制B.场所C.渠道D.领域E.环节5.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A、B、D )A.企业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B.企业能在竞争中获利C.建立起开放的、完善的市场体系D.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竞争法制和规则E.消除各种垄断6.市场机制主要包括(A、B、C、E )A.价格机制B.供求机制C.竞争机制D.计划机制E.风险机制7.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C、D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商品价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D.商品必须按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E.供求与价格相互决定8.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A、B、C、D、E )A.金融市场B.劳动力市场C.土地市场D.技术市场E.信息市场四、填空题1.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供求和价格变动、市场竞争、风险约束等途径调节经济运行和实现资源配置的作用过程。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经济学题库之第三章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一、单项选择题1、通过组织股份公司扩大单个资本生产规模属于()A.资本积聚B.资本积累C.资本集中D.资本垄断2、某资本主义工厂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4小时,月工资总额为5万元,则该厂资本家每月获剩余价值()A.5万元B.10万元C.30万元D.60万元3、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A.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B.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之间的比例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4、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A. 是由工人创造的B. 是由资本家创造的C. 并不仅仅是由工人创造的D. 是由资本家和工人共同创造的5、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被称为()A. 有形损耗B. 实物补偿C. 精神损耗D. 价值补偿6、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依据是()A、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7、资本积累是()的源泉。
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既是简单再生产又是扩大再生产D.资本集中8、()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A.资本B.剩余劳动C.货币D.剩余价值9、资本积累就是()。
A.资本的原始积累B.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C.社会财富的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积累D.资本的积聚和集中10、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因是()。
A.为了扩大再生产B.竞争C.价值规律的作用D.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1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
A.简单协作的再生产B.产值和产量增加缓慢的再生产C.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不断重复的再生产D.断断续续的再生产12、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A.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B.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例C.由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D.由价值构成决定而又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13、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标志是什么?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什么?4.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什么?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有哪些?二、商品与货币1. 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2.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如何形成的?3.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4. 货币的职能有哪些?5. 货币流通规律是什么?三、资本与剩余价值1. 资本的本质是什么?2.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什么?3. 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什么?4. 剩余价值率是什么?5. 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有哪些?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有哪些?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什么?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4.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是什么?5.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有哪些?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六、国际政治经济学1.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背景是什么?2.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4.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哪些?5.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七、中国政治经济学1.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背景是什么?2.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4.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哪些?5.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八、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1.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是什么?2. 不同经济制度下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哪些?3.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4.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5. 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有哪些?九、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1. 经济发展的内涵是什么?2.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3. 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有哪些?4.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是什么?5.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什么?十、宏观经济调控1. 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什么?2.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3.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4.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5. 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十一、国际经济关系1. 国际经济关系的特征是什么?2.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是什么?3. 国际贸易的作用是什么?4. 国际投资的特点是什么?5. 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什么?十二、劳动价值论1.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 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关系是什么?3. 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发展是什么?4. 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是什么?5. 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什么?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是什么?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是什么?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行为是什么?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十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是什么?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是什么?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十五、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1. 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是什么?2. 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原则是什么?3. 经济发展规划的目标是什么?4. 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措施有哪些?5. 经济发展规划的评估方法是什么?十六、收入分配与消费1. 收入分配的原则有哪些?2.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是什么?3. 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4. 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是什么?5.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哪些特点?十七、对外经济关系1. 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有哪些?2. 对外贸易的作用是什么?3. 外汇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4.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是什么?5. 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策略有哪些?十八、财政与税收1. 财政的职能有哪些?2. 财政收入的来源有哪些?3. 财政支出的构成是什么?4.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 税收制度的设计原则有哪些?十九、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1. 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2. 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什么?3. 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是什么?4. 证券市场的运行规则是什么?5. 金融监管的目标与手段有哪些?二十、国际经济组织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是什么?2.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有哪些?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主要任务是什么?4. 国际能源署的职能是什么?5. 亚洲开发银行的目标是什么?二十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什么?3.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4. 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5. 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是什么?二十二、经济全球化1.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是什么?3.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有哪些?4. 经济全球化中的风险与挑战是什么?5.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策略有哪些?二十三、区域经济一体化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是什么?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有哪些?3. 欧洲联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是什么?4.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目标是什么?5.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与机遇有哪些?二十四、劳动与就业1. 劳动市场的特征是什么?2. 劳动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哪些?3. 失业的原因与类型是什么?4. 劳动保障制度的内容是什么?5. 劳动与就业政策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二十五、人口与城市化1. 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有哪些?2. 城市化的进程与特征是什么?3.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4. 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哪些?5. 城市化政策与规划的原则是什么?二十六、农业与农村发展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2.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什么?3. 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哪些?4.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是什么?5. 农村扶贫政策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二十七、工业与产业政策1.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2. 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是什么?3. 产业政策的目标与手段有哪些?4.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5. 产业政策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二十八、能源与资源1. 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是什么?2.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原则是什么?3. 能源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什么?4.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什么?5. 能源政策与资源管理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二十九、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1.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2. 国际贸易政策的目标是什么?3. 关税与贸易壁垒的作用是什么?4. 贸易自由化的影响有哪些?5. 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有哪些?三十、国际金融体系与政策1. 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什么?2. 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是什么?3. 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是什么?4. 外汇市场的风险管理方法有哪些?5. 国际金融政策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三十一、国际贸易法规与协定1. 国际贸易法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协定有哪些?3. 区域贸易协定的作用是什么?4. 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有哪些?5. 国际贸易法规的实施与监督方法有哪些?三十二、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1. 国际投资的基本形式有哪些?2. 跨国公司的特征与作用是什么?3. 国际投资政策的目标与手段有哪些?4. 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是什么?5. 国际投资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答案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标志是《资本论》的发表。
政治经济学各章节试题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单项选择题1.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A.15世纪中叶产生的B.16世纪中叶产生的C.17世纪中叶产生的D.19世纪中叶产生的2.政治经济学研究研究的是A个人的经济行为B家庭的经济行为C厂商的经济行为D社会的经济行为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C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与其相连系的经济机制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B.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C.经济体制及经济运行方式D.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5.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家庭关系B.生产关系C.宗教关系D.政治关系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为两个对立阶级的利益服务的B.为某几个阶级的利益服务的C.为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D.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的科学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唯物主义8.19世纪中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 )A.封建主义生产关系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C.社会主义生产关系D.共产主义生产关系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是()A. 分工学说B. 货币学说C. 资本积累学说D. 剩余价值学说、10马克思并不是孤立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他同时分析和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生产力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A简单协作、机器大工业、工场手工业B工场手工业、简单协作、机器大工业C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D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简单协作二、多项选择题1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来看A政治经济学为各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B政治经济学是具有鲜明阶级性的学科C揭示客观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性D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科学性E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物质资料的消费B.物质资料的生产C.物质资料的交换D.物质资料的分配2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劳动者的劳动B社会产品分配C劳动的分工协作D物质资料的生产3.劳动对象是指()A.人们用来传导劳动的物件B.人们把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C.劳动过程中各种必要的物质条件D.劳动过程中除生产工具以外的其他要素4生产资料是指A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之和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和C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和D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之和5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指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生产资料D劳动工具6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是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生产工具D生产要素7.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标志是()A.劳动对象B.生产工具C.劳动者D.原材料8.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劳动者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生产资料9.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科学技术B.生产资料C.劳动对象D.劳动资料10.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集中表现为()A.生产工具的发展B.管理水平的改善C.劳动者素质的提高D.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11生产力状况包括A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变化B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布局C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发展D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水平12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效率或能力是A劳动能力 B 劳动效率C 劳动生产率D劳动速度13人类最早出现的和最简单的分工是A社会分工B性别分工C 年龄分工D自然分工14许多劳动者共同参加同一生产过程,或分别参加彼此有密切联系的生产过程进行协同劳动是( ) A分工B协作C劳动D分配15.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包括()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E.协作16社会生产关系又称( )A行政关系B经济关系C政治关系D宗教关系17分配、交换同生产之间的关系是A分配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交换不是B交换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分配不是C分配、交换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D生产、消费是联系分配和交换的中间环节18在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四个环节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A分配 B 生产C消费D交换19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整个社会生产关系性质,从而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的是( )A生产资料B生产资料所有制C生产工具D生产力20社会生产方式是A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B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C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有机结合和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2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可概括为A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决定作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反作用C生产关系永远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二者不会发生矛盾22.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是()A.生产关系B.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3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A生产资料B生产关系C生产工具D生产力24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的是A经济本质B经济规律 C 经济现象D经济过程25.产生经济规律的主要经济条件是指( )A.由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力水平B.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C.由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分配关系D.在一定经济时期人们的劳动交换方式26.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是指人们( )A.不会违背客观经济规律B.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余地D.必须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27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能够A创造经济规律B利用经济规律C消灭经济规律D改造经济规律2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体现一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特有本质B.体现几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共同本质C.决定各个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区别D.决定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29.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人们( )A.只能接受经济规律的摆布B.无法改变经济规律作用的后果C.认识和不认识经济规律都一样D.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30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之一在于A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经济规律不具有客观性B自然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不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C自然规律大多数是经常变动的,D经济规律大多数是长久不变的31.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并起作用的经济规律是()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按劳分配规律32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是A价值规律B社会基本经济规律C剩余价值规律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3.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 )A.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B.生产关系的历史进程C.自然经济的历史进程D.上层建筑的历史进程34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必须联系A、生产力和上层建筑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D、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35.决定一个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即起着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是()A.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C.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D.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二、多项选择题1.劳动资料的内容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A.生产工具B.各种容器C.原材料D.燃料、辅助材料E.厂房、仓库等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过程中,除了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外,新加进来成为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的有( )A生产工具B科学技术C经营管理D经济信息E生产知识2社会生产力是A社会活动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B由生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构成C由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所构成D社会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E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3.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是( )A.生产的主体B.首要的生产力C.起着最重要和主导作用的因素D.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E.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志4生产工具是A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因素B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C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集中表现D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志E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5.科学技术( )A.是第一生产力B.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C.是生产关系的标志D.推动了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E.在发展中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6在人类古代社会,出现了三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大分工是( )A畜牧部落和其他原始部落之间的分工B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C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分工D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层7社会分工如果从生产领域的空间范围划分,可分为( )A生产单位内部分工B国家内部分工C第二次社会分工D国际分工E第一次社会分工8 生产关系是指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B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C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D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本的关系E社会生产中生产的社会形式9.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是指()A.生产关系B.分配关系C.交换关系D.消费关系E.信贷关系10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A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C分配对其它三个环节有决定作用D分配和消费是中间环节E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A.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D. 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E.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1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明A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并发挥作用B经济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C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D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E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1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说明A人们不能创造经济规律B人们不能违反经济规律C人们不能消灭经济规律D人们不能改造经济规律E人们不能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14共有经济规律和特有经济规律的密切联系是A共有经济规律为特有经济规律发生作用创造条件B特有经济规律为共有经济规律的作用开辟场所C各个社会形态以自己的特有经济规律相互分开D各个社会以共有经济规律互相联系E二者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同时存在和起作用15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都包括( )A.共有的经济规律B.特有的经济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D.价值规律E.剩余价值规律16 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能够A创造经济规律 B 消灭经济规律C利用经济规律D改造经济规律 E 认识经济规律17.人们要利用经济规律来为社会谋福利,就要做到( )A.深刻认识经济规律B.为某些经济规律提供发挥作用的场所C.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D.改造或废除某些经济规律E.选择有利于某种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实现形式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一、单项选择题1.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是()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B.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2.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A.商品的再生产B.物质产品的再生产C.劳动资料的再生产D.简单再生产3.按照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扩大再生产可划分为( )A.生产关系再生产和生产力再生产B.劳动力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C.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4.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 )A.粗放型的扩大再生产B.没有积累的扩大再生产C.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扩大再生产D.靠增加生产要素实现的扩大再生产5.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属于()A.外延扩大再生产B.内涵扩大再生产C.质量型扩大再生产D.效益型扩大再生产6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A生产力发展的反映B消费生活资料的反映 C 物质资料消费的反映D把社会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7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具有综合性和重大影响的比例关系是A综合性比例B部门之间的比例C部门内部的比例D地区之间的比例8.构成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与先决条件的生产部门是( )A.工业B.农业C.建筑业D.交通运输业9.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商业和服务业属于A.第一和第二产业B.第二和第三产业C.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10既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是A经济发展B经济增长C经济过热D经济形势11一定时期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被称为A经济发展速度B经济增长速度C经济过热速度D经济趋势12社会总产品是A当年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合B当年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C当年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D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合13.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是()A.社会总产值B.国民生产总值C.国民生产净值D.国内生产总值14.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是()A.货币资本的价值B.流通资本的价值C.商品资本的价值D.社会总产值15.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国外净要素收入后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构成( )A.国内生产总值B.国民生产净值C.国内生产净值D.国民收入16社会总产品扣除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那部分产品价值是A工农业总产值B社会总产值C国民生产总值D国民收入17.反映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基本经济指标是()A. 国有收入B. 社会总产值C. 国民生产总值D. 人均国民收入18.为了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当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来比较不同时期国民经济量的变化时要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剩余价值生产
一、名词解释题
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二、单项选择题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
A、价值增殖与价值实现的矛盾
B、商品交换中买卖的矛盾
C、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D、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于它是()
A、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B、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
C、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某资本主义企业可变资本是300万元,工人的工作日为9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为3小时,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是()
A、600万元
B、150万元
C、900万元
D、300万元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是()
A、工人全部劳动的产物
B、工人必要劳动的产物
C、工人无酬劳动的产物
D、工人有酬劳动的产物
5、资本家阶级在不延长工作日的情况下来提高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属于()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D、特殊剩余价值生产
6、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A、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C、降低劳动力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7、价值增殖过程不同于价值形成过程的地方在于,在价值增殖过程中()
A、具体劳动不转移生产资料价值,只创造新价值
B、物化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
C、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相当于劳动力价值
D、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
8、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
A、C+V
B、C+V+ m
C、V+ m
D、C+ m
9、从分析资本流通公式可以找到价值增殖的根源是在()
A、G—W阶段的货币上
B、W—G′阶段的商品上
C、W—G′阶段的货币上
D、G—W阶段的劳动力商品上
10、资本主义商品价值(C+V+ m)中的C是()
A、工人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
B、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C、工人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
D、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
11、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
B、是劳动的价值
C、是劳动力的价值
D、是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12、商品流通的公式是()
A、G—G
B、W—W
C、W—G—W
D、G—W—G
13、资本流通的公式是()
A、G—G
B、W—W
C、W—G—W
D、G—W—G′
13、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
A、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而获得的
B、延长工作日而获得的
C、个别资本家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D、所有资本家同时改进技术而获得的
14、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它的使用过程中()
A、能够转移自身的价值
B、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C、能够创造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D、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15、货币转化为资本,关键是因为它()
A、是一般等价物
B、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C、购买了生产资料
D、购买了作为商品的劳动力
16、剩余价值是()
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与流通领域完全无关
B、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C、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
D、既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又可在生产领域中产生
17、资本主义工作日是指()
A、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总和
B、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
C、工人部分必要劳动时间与部分剩余劳动时间之和
D、工人全部必要劳动时间与全部剩余劳动时间之和
18、价值形成过程是()
A、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特有的
B、一切商品生产过程所特有的
C、一切剥削制度下生产过程所共有的
D、一切社会生产过程所共有的
19、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A、不变资本的比率
B、可变资本的比率
C、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D、所费资本的比率
20、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A、固定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
B、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C、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D、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实际工资有所增长,这表明()
A、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减轻
B、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在减少
C、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已不存在贫困现象
D、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在加强,工人生活的改善和剥削程度的提高并存
22、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是指()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工作日
D、个别劳动时间
23、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
A、使用价值的生产
B、价值的生产
C、交换价值的生产
D、剩余价值的生产
24、某资本主义企业里,工人工作日为12小时,每小时创造的新价值为0.5元,工人的日工资为4元,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为()
A、50%
B、100%
C、150%
D、200%
25、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
A、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
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
C、劳动力成为商品为条件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条件
2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能在流通中购买到()
A、劳动产品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劳动力
27、资本主义商品价值(C+ V+ m)中的V是()
A、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B、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C、工人具体劳动转移的价值
D、工人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
28、绝对剩余价值是()
A、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C、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29、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商品价值中()
A、C +V+ m都是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B、C+V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
C、C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V+ m是新创造的价值
D、C是不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V是可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2、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没有本质区别。
()
3、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劳动力都是作为商品出现的。
()
4、资本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因此,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就是资本。
()
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
6、剩余价值产生于资本主义流通过程。
()
7、劳动力成为商品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经济现象。
()
8、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
()
9、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而多得的剩余价值。
()
10、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就是劳动力。
()
11、没有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工人就不能创造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生产出来的。
()
12、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一天就得一天的工资,劳动一个月就得一个月的工资,因此,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
四、计算题
1、某资本家雇佣工人300个,每人每月工资60元。
每个工人月耗生产资料180元,生产
产品120件,每件产品社会价值为6元。
计算:
(1)这个资本家每月、每年分别从这些工人身上可以榨取多少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3)如果这个资本家改进技术,使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每件产品社会价值仍为6元,那么,这个资本家每月、每年分别可获多少超额剩余价值?
解:
(1)每月榨取的剩余价值=(6×120-60-180)×300 = 144000(元)
每年榨取的剩余价值= 144000×12 = 1728000(元)
(2)剩余价值率= 144000÷(60×300)×100% = 800%
(3)每月获取的超额剩余价值=(6×120×2-60-180×2)×300-144000 = 162000(元)每年获取的超额剩余价值= 162000×12 = 1944000(元)
五、问答题
1、简述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2、剩余价值如何生产?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