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习倦怠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一、本文概述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象逐渐显现,引起了广泛关注。
学习倦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可能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成因,以期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倦怠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全面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包括倦怠的发生率、表现形式以及对学生学业和生活的具体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学习倦怠的成因,如个人因素(如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等)、环境因素(如家庭背景、校园文化等)以及教学因素(如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
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学习倦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认识,还能为高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大学生学习倦怠是一个日益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消极态度和行为,表现为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等现象。
本文将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学习倦怠的成因、影响及对策等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
在国内外研究现状方面,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国外学者主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学习倦怠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多种理论和模型。
国内学者则更侧重于从教育环境、个人因素、社会支持等方面分析学习倦怠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虽然国内外研究视角和方法略有不同,但都普遍认为学习倦怠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具有负面影响。
关于学习倦怠的成因,已有文献主要从个人因素、教育环境和社会支持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
个人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等心理特征,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大三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原因研究
大三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原因研究摘要:为了找出大三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以进一步提出有效对策来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出现,采用学习倦怠量表对120位大三学生进行问卷测查。
结果发现:大三男生学习倦怠得分在性别、文理科差异和城乡差异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三学生学习倦怠最突出的表现是情绪低落,并且显著高于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落得分,且在情绪低落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
关键词:学习倦怠;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落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52-02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感到厌倦、疲倦、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
当今大学生普遍产生了学习倦怠心理,尤其是大三学生,进入大学高年级阶段,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及其他事物的干扰,大三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越来越常见,而这会导致大学里宝贵的学习时间的浪费,以及失去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机会,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大学生的前途。
因此,笔者以期通过实际问卷测试调查来了解大三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以便更好地预防或应对学习倦怠心理的不良影响,更好地规划大学学习生活。
一、研究方法、对象笔者选定某二本院校中文系和外语系各30名被试,物理系和数学系各30名被试进行大学生学习倦怠测试。
总人数为120人。
二、研究工具《学习倦怠量表》该量表分为3个维度,即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与成就感低3个因子。
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分数越高表示学习倦怠程度越高。
三、结果1.学习倦怠与性别、文理科、城乡差异的关系在性别t检验得到p=0.033,t=1.460,双侧t检验得p=0.148>0.05,文理科得t=1.531,p=0.129>0.05;城乡差异得分t=-0.393,p=0.762>0.05。
可以得知学习倦怠在性别、文理科与城乡差异上不显著。
2.学习倦怠中三量表之间的关系其中1代表男,2代表女。
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的调查及分析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17年第8期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的调查及分析刘强(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铜仁554300)【摘要】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和主要活动方式,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校课程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本文主要对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帮助大学生理解自己学习心理特点,促成良好、健康地学习心态,以保证顺利高效的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业。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08-01一、问题提出学习是大学生活中心内容,也是最主要的活动方式。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学习倦怠。
所谓的学习倦怠,即学生对学习存在厌倦、懈怠等负面态度。
从国内的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中学生存在学习倦怠现象,对大学生的调查也表明其学习倦怠水平也不低。
这些结果都说明我国各阶段的学生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被试主要来自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大学生。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在校大学生125名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19份,有效回收率为95.2%。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福建师范大学连榕教授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该量表共20个项目,分为三个维度:情绪低落维度(测试疲倦、厌烦的学习情绪),”;行为不当维度(测试被动、消极的学习行为),;成就感低维度(测试低成就的学习感受),该量表有较高的信效度。
3.施测方法与统计分析调查采用集体施测方法,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1.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总体状况针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在总体样本上对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比较。
表1总体样本在学习倦怠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由表1所知,按照本量表的评分标准,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水平较高,接近中间值。
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大学生活的丰富多样,学习倦怠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显现,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学习倦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可能导致其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
因此,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预防和干预学习倦怠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进展,明确学习倦怠的定义、测量方法和相关理论。
结合实证调查,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与人口学变量、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心理健康等因素的关系。
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建议,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和机制,还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了有效的指导策略,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学习倦怠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一现象尤为突出。
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学习倦怠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及后果。
学习倦怠的定义及表现得到了广泛探讨。
多数研究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消极态度和行为,表现为缺乏学习动力、对课程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低下等。
这种倦怠状态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关于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渐丰富。
从个体层面来看,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学习焦虑等心理因素被认为是导致学习倦怠的重要因素。
例如,学习动机不足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产生倦怠情绪。
从环境层面来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交环境等也对学习倦怠产生影响。
例如,家庭支持不足、学校压力过大、社交关系紧张等都可能加剧学生的学习倦怠感。
还有研究探讨了社会文化因素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学习倦怠”国内外文献综述
“学习倦怠”国内外文献综述作者:朱军玲宋友章格日丽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21期摘要:本文主要从学习倦怠的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学习倦怠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学习倦怠综述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1-0034-01一、学习倦怠的概念界定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专家弗洛登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了“倦怠”,“倦怠”是描述个体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从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对工作及他人态度冷漠,工作能力逐渐下降,缺乏工作成就感等一系列负面症状。
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基本上是引用“倦怠”的概念而来。
国外的学者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习者因为长期的学习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精力耗竭,对学习活动逐渐丧失兴趣,对他人态度冷漠和疏离的行为及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对学习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
我国学者连榕、杨丽娴等通过研究,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习者对学习缺乏兴趣或动力却又不得不进行学习活动时,就会感到厌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对待学习活动态度消极,这种状态就是“学习倦怠”。
目前,“学习倦怠”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定义。
二、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理论基础研究对于“学习倦怠”,国外主要以“职业倦怠”的研究为理论基础,代表性的理论有Maslach的“三因子职业倦怠模型”。
该理论包括三个维度: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
由于“学习倦怠”的概念源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因而Maslach的“三因子职业倦怠模型”也同样适用于“学习倦怠”的研究。
三、国内研究现状(1)学习倦怠的性别、学科、年级差异比较研究。
李富业、张沛、李艳阳等(2012)对新疆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男生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和学习倦怠得分均高于女生;医科类学生三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师范类和综合类学生;大一学生情绪低落得分最低;大三学生行为不当得分、学习倦怠最高;大四学生成就感低得分最低;非贫困大学生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学习倦怠得分均高于贫困大学生。
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研究与分析
Vol.9No.122012年12月第9卷第12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Dec.2012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数量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质量的变化,而对于高等院校的长远发展而言,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有效指标。
然而,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消极心理,对学习的厌烦情绪导致一系列逃避学习的行为发生,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1]。
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群体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探析学习倦怠在高校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选取安徽理工大学和淮南师范学院两所高校的300名在校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
为使样本具有代表性,选取安徽理工大学的理工科学生、医科学生和淮南师范学院的师范类学生为样本。
(二)研究方法采用自编开放式问卷进行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调查,设计问卷300份(为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在300名被调查者中,选取男女生各150名,其中理工科学生、医科、师范类学生各100人),收回286份,回收率为95.3%,其中有效问卷281份,有效率93.7%。
问卷题目如下:“1.您的性别?2.您的年级?3.您的专业?4.您是否对现在的学习感到厌倦?5.您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倦的因素可能有哪些?二、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研究结果与分析(一)大学生学习倦怠总体状况在281名被调查对象中,男生147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2.3%,女生134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7.7%;大一学生65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3.1%,大二学生73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6%,大三学生77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7.4%,大四学生66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3.5%;理工科学生100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5.6%,医科学生86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0.6%,文科学生95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3.8%。
从国内外探讨学习倦怠的相关情况
从国内外探讨学习倦怠的相关情况相关才子毕业论文这样写道:Slivar认为,Maslaeh和Leiter之前提出的影响职业倦怠的六项匹配因素在情境中同样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倦怠,于是,他提出了包括学习负荷、缺乏控制、不足的奖赏、团体破坏、缺乏公平、冲突在内的影响学习倦怠的六个因素,并且认为上述因素也可能是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还有学者分别从人口学变量、社会资源与支持、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等多方面探讨其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国内也有一些对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这里主要对有关学位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魏珍(2007)指出,学习自我效能感、外部压力、教学条件、课业压力、成败体验、人际关系是影造成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因素,并分析了各因素在不同年级、不同学业成绩的及性别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祝婧媛(2006)则将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归结为外在因素(如人口统计学变量、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与内在因素(如人格特征、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等);周文静(2008)将影响因素区分为人口学变量(年级、性别等)、内在个体因素(人格特质、控制源、自我概念)与外在情境因素(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
王雅倩(2008)在《高中生学习倦怠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中提出与学习倦怠相关性最为显著的是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应激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学业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等)。
王红岩(2008)在研究中将影响农村初中生学习倦怠形成的主要因为总体分为学生自身因素(性别、年级差异与语文认知结构)、家庭因素(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素养及职业状况等)、学校因素(课业负担、同学关系、语文教师等)与社会因素(社会不良文化、“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纵观国内外研究,虽然对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划分方式不一,但总体看来,无外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与人口学变量中的年级、性别、成绩、学校、地域等因素。
这里所谓的外部因素,是指那些难于由学生直接掌控、相对学生自身独立存在的外在因素,如家长的期望、教师的要求等外部压力因素,学校教学条件、教师教学水平等教学条件因素,学习难度、学习任务的性质与数量等课业因素,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素养等家庭因素,从更宏观的角度讲,还有诸如“读书无用论”等社会不良文化的社会因素等,都可归结为学习倦怠的外部影响因素;所谓的内部因素,则是由学生自身特质或自身体验所决定的内在因素,如学生自身的成败体验、归因方式、自我概念、学习动机、人格特征、学习风格、认知结构等因素,都可归结为学习倦怠的内部影响因素。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
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分析
1、个人因素:缺乏自信、自制力差、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等都可能 导致学生学习倦怠。例如,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长期下来会产生学习倦怠的情绪。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等都可能影响学生 的学习状态。例如,有些家庭过于强调成绩,导致学生承受过大的压力,长期下 来也会产生学习倦怠。
对于学习倦怠的解决方法,已有研究提出了多种途径。首先,学生心理疏导 是缓解学习倦怠的重要手段。学校和家庭应该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 咨询和支持。其次,改进教学方法和调整学习计划也是缓解学习倦怠的有效途径。 例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以及制定个性化的学 习计划等。此外,加强师生关系也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倦怠。
参考内容
一、引言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心理压力、缺乏动力、情绪耗 竭等原因,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果不尽如人意的一种状态。在大学环境中, 学习倦怠现象尤为普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就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 入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模型及其量表编制,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促 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心理健康:学习倦怠往往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心 理健康,甚至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
3、职业发展:长期的学习倦怠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还可能影响其 未来的职业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具有良好学业背 景和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
五、解决方案
1、改变教育方式:学校应调整教育方式,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 综合素质培养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加强家庭沟通:家长应孩子的成长,加强沟通,理解孩子的压力和困扰, 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不要过分强调成绩。
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分析
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分析在大学生诸多的学习问题中,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表现的最为突出。
本文主要通过总结分析,介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包括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特点分析,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并针对成因提出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策略。
并从教师和学生角度提出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策略。
标签: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策略一、学习倦怠的含义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专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描述个体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出现工作能力的下降,对工作、他人日渐冷漠、无工作成就感等一系列负面症状。
随着职业倦怠的出现,学习领域的倦怠研究也很快兴起。
目前,在学习倦怠概念的界定上,学者们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较为出名的为甘怡群、杨丽娴、连榕等人的观点。
目前,关于学习倦怠的模型测量应用最广泛的是Maslach提出的。
该模型指出大学生情绪的耗竭、缺乏个人成就感以及去人性化共同组成了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是在长期的学业压力和学业负荷下产生的持续的负性的与学习有关的心理状态。
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在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同时,对于高校的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课程改革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学习倦怠的特点和成因分析1.学习倦怠的特点表现虽然已有不少研究对于大学生学习倦怠进行了一些探讨,然而不难发现结果并不统一。
如杨丽娴在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与其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学习倦怠存在性别、年级专业等的差别,如男生比女生呈现更高的成就感,大四学生比低年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成就感,工科医科的学习倦怠总分则低于文理科。
而徐欣颖则在相关研究中发现,性别、年级和专业并不会显著导致学生的学习倦怠。
2.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研究,国内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编的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调查问卷,二是采用连榕、杨丽娴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
该量表将大学生倦怠分成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三个维度来分析。
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综述
参考内容
近年来,学习倦怠成为教育心理学领域备受的话题。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由于压力、焦虑或其他心理因素而导致的对学习失去兴趣、热情和动力 的一种状态。本次演示将围绕学习倦怠的概念、现状、原因和影响,以及对策和 建议等方面展开综述。
一、学习倦怠的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学习倦怠现象在国内外学生中普遍存在。总 体上,学习倦怠的发生率因研究方法和样本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哪个地区、 哪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倦怠的问题都值得。
12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并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 或逃避困难对于克服学习倦怠非常重要;同时学会欣赏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 进步和成长也可以增强自信心并减轻焦虑感。13寻求新的学习方式如果发现传统 的学习方式不太适合自己的话可以尝试其他的学习方式如在线课程、实践项目或 与他人合作学习等来增加学习的乐趣并提高效率;同时也可以通过参加学术竞赛、 科研项目等活动来拓宽视野并锻炼自己的能力。
3、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研究: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者 提出了一系列干预措施,包括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满意度、提供专业发展机 会、改善学校氛围等。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度不断提高,国内研究者也开始重 视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 面:
6、寻求社会支持:学生可以向家人、朋友、老师等寻求帮助和支持,以减 轻学习压力和倦怠感。
7、自我调节与放松:学生可以尝试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式进行自 我调节和放松,以缓解学习压力和倦怠感。同时也可以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如 文艺比赛、科技竞赛等丰富自己的生活。
8、接受专业辅导:如果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较为严重且影响到日常生活可 以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辅导帮助。这些辅导机构或专业人士通常会提供更 具针对性的建议和治疗方案帮助学生应对学习倦怠问题。
普通高中高三学生学习倦怠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普通高中高三学生学习倦怠研究——以徐州市市区某学校为例1.3高三学生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述评1.3.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倦怠(burnout)的研究始于2O世纪7O年代,但主要集中在职业领域。
倦怠(burnut)一词最早是由Bradley在一篇关于研究青少年犯罪干预的办公室见习生的论文中提出,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对此现象的反应不强烈,因此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后来,纽约的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1974)通过研究服务行业人员的极度压力,在“Journal of Social Issue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Staff burnout”的文章,其中使用burnout一词用以描述病人身体、情绪与精神方面因持续工作压力而导致的症状。
Freudenberger把倦怠定义为“当个体的工作不被他人或组织所认同且不予相应回报时,个体产生的慢性疲乏、抑郁和挫折感”,这使人们开始重视了倦怠的研究。
因此,人们通常认为Freudenberger是倦怠研究的开创人。
与此同时,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Mas1ach在对服务行业人员的研究中也使用了Burnout这个概念。
Maslach等将工作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现象”,并编制了MBI—HSS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 Human Services Survey) 量表。
1随着研究的进展,这一概念的范围被修正扩大,适用于除服务行业之外的其他领域。
Sehaufeli等人研究发现工作倦怠现象同样存在于非服务行业人员中,在MBI—HSS量表基础上,编制了 MBt—GS(MasI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量表。
该量表包括三个维度:情绪耗竭、讥诮态度和低职业效能感。
Cherniss认为工作倦怠是一种因工作环境恶化所造成个体认知消极化的过程。
我国现阶段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我国现阶段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作者:陈茜常胜欣王乐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4期摘要:倦怠的研究主要在于职业领域里,而近年来国外开始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倦怠,但是学生的学习倦怠的界定与量化都还是借鉴职业倦怠的研究成果。
学习领域里的倦怠与职业领域里的倦怠有本质的差别,通过修改职业倦怠的部分条目然后将之用于调查学生的学习倦怠尚欠妥当。
关键词:学生;学习倦怠;构成;测量;影响因素一、前言随着倦怠在工作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一些学者提出了倦怠在学生学习领域中的研究。
对于中小学而言,在学校里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然而,当今我国大、中、小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消极心理,类似逃课、沉迷网络游戏、考试作弊、荒废学业等这样的事情却屡屡发生。
研究表明,这种对学习感到厌烦的消极心理和不良行为即学习倦怠是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国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己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我国现阶段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2)逻辑分析法;(3)归纳演绎法。
三、结果与分析(一)学习倦怠的定义近年来,随着倦怠在工作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很多学者提出了倦怠在学生学习领域的研究。
(二)学生学习倦怠的理论基础和测量标准1.Maslach的三维度理论及其测量。
Maslach的研究中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三维结构(情绪耗竭、乏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模型,倦怠是以阶段性出现的。
在对服务行业进行的访谈、个案研究基础上,1981年Maslach与Jackson编制了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Inventory MBI)。
MBI有三种版本,由三个维度组成: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降低成就感(la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其中MBI-HSS(MBI-Human Service Survey)是最早的倦怠量表,主要针对从事以人为对象(people-oriented)的工作者所发展出来的量表,包括22个项目。
大学生学业倦怠现状调查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02
03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大学生学业 倦怠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对干预措施 的研究相对较少。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地 预防和减轻大学生学业倦怠,提高其 学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未来研究还可以进一步关注大学生学 业倦怠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如心 理压力、自我效能感等,以提供更全 面的干预措施。
02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
选取了某所著名大学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不同年级 、不同专业的学生。
确保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具有代表性, 且在过去的学习经历中未遭受过重大挫折或创伤。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向研究 对象发放问卷,并保证问卷的匿名性和隐私保 护。
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设计了一份包含人口统 计学信息、学业倦怠程度及其原因等问题的问 卷。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保持积极向 上的心态。
拓展社交能力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拓展人际关系 ,提高社交能力。
改善学习环境
提供学习资源
利用图书馆、实验室等学习资源,提供良 好的学习环境。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与同学一起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互 相鼓励、共同进步。
寻求导师指导
与导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寻求专业指 导和学习建议。
睡眠质量下降
精神压力过大,容易导致 睡眠质量下降,影响精神 状态。
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的学习压力,容易引 发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 问题。
学业成绩下降
学习动力不足
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逃课现象
由于学习倦怠,部分学生会选择逃课,导致课程 知识掌握不全面。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
培养有效的学习方法
制定合理的学习Biblioteka 计划,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 方法,如分散学 习、主动学习等
培养良好的学习 习惯,如定时复 习、笔记整理等
寻求学习支持, 如与同学交流、 参加学习小组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提供丰富的学习 资源,如图书、
电子资料等
建立积极的学习 氛围,鼓励同学 之间的交流与合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普遍程度
约30%的大学生存 在学习倦怠现象
学习倦怠在大学生 中具有普遍性
不同年级、学科背 景的学生均存在学
习倦怠问题
学习倦怠对大学生 的学业成绩和心理 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大学生学习倦怠对学业的影响
成绩下降:学习倦怠导致学生 成绩下滑,挂科现象增多。
逃课现象:学习倦怠引发逃课 现象,学生出勤率降低。
学习倦怠与个人成就的关系
探讨学习倦怠与个人成 就之间的因果关系
分析不同倦怠程度对个 人成就的影响
探索如何通过改善学习 倦怠来提高个人成就
制定针对不同倦怠程 度的干预措施,以促
进个人成就的提高
学习倦怠与教育改革的关系
探讨学习倦怠与 教育改革之间的 关联,分析教育 改革对缓解学习
倦怠的作用。
研究不同教育改 革措施对大学生 学习倦怠的影响, 为制定有效的教 育改革政策提供
减轻学业压力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避免拖延和焦虑 寻求学习资源,如教师、同学、学习辅导等 保持身心健康,注意饮食和运动 学会放松自己,如听音乐、看电影、旅游等
激发学习动力
建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培养学习兴趣:寻找学习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 调整学习方法: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寻求外部支持:与同学、老师、家长保持沟通,寻求帮助与支持
大学生学习倦怠文献综述
习倦怠的现状 了解得还远远不够 , 特别是对影响大 学 生学习倦 怠的深层 次原 因 的探 讨更 是少 之又少 。
一
、
学 习倦怠概 述
收 稿 日期 :O O o —2 2 l— 6 2 作者简介 : 程 鑫(9 O ) 女, 宁营 口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 士研究生。 18 一 , 辽 张文燕(9 6 )女 , 18 一 , 山西祁县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 士研究生。 王 洋(9 0 )女 , 18 一 , 辽宁普兰店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
作 倦怠 ”是 指个体 在 长期 的工 作压 力下 , 对情 绪 , 面 和人际关 系紧张源 所 产生 的一种 负 性 的、 体化 的 个 情 感与认知 反应 , 现为身 心耗竭过 度 , 表 工作动机 和 效 能感下 降等综合症 状 。 台湾研究 者 杨 惠 贞 认 为 : 学 习焦 崩 是 指 学 生 “ 在 学习过程 中 因为课 业压 力 、 业负 荷或 其 他个 人 课 心理层次上 因素 , 以至于有情 绪耗竭 、 性化及 个 乏人 人 成就感低 落的现象 。 ” 国内学 者 连榕 则 认 为 : 学 习倦 怠 反 映 了大 学 “ 生 消极 的学 习心理 , 的是 由于 学 习压力 或 缺乏 学 指
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 高教 学质量具有重要 的现 实意义。 提
关键 词 : 学生 ; 习倦 怠 ; 大 学 症状 表 现 ; 响 因素 影 中 图分 类 号 :6 5 G4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18 ( 00 l— 0 1 —0 17 — 5O 2 1 ) 1 o 9 3
所谓 “ 学习倦 怠 ” 是 指学 生 在 学 习过 程 中 因为 , 对 学习缺 乏兴趣 、 动力或 因课业 压力 、 课业 负荷 以及
中小学生学习倦怠研究_现状与展望
邢强陈丹丹
[摘要]学习倦怠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心理有重要影响。中小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趋势是:建 立一个从预防到干预的完整体系.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身心健康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有着重 要意义;对中小学生各种人格特质与倦怠的关系会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并探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将 理论研究逐步应用于实际情景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重视学生的认知和情绪体验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关键词]学习倦怠结构测量影响因素
么
彳 倦怠(bum-out)最早是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在对 服务行业人员的情感和人际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概念.… 用以描述病人身体、情绪与精神方面因持续丁作压力而导 致的症状。随着倦怠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者发现倦怠现 象并不局限于服务行业人员中,非服务行业人员也存在倦 怠现象,如企业工人、军事人员、企业家、教师、学生等。 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始于1981年Pines和Kafry在以大学 生和助人专业工作者为对象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 校求学期间的学习倦怠程度要高于助人专业工作者在T作 期间的T作倦怠程度.并首次提出了学生倦怠的概念。(2】 其意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倦怠现象。 学习倦怠有其独特的心理机制.笔者在中国知识资源 总库查阅了国内从1997~2009年关于学习倦怠的文献157篇. 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始于2004年。在外文电子资源上搜索 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共有相关文献30余篇。结合这 些文献的研究分析,本文从中小学生学习倦怠概念的定义、 倦怠的维度、影响倦怠的因素和倦怠的测茸等方面.来探 讨中小学生的学习倦怠现状,以便建构学习倦怠的心理模 型,明确中小学生学习倦怠的机制及其差异.为防止学生 学习倦怠和有效学习心理辅导提供理论支持。 的,Freudenberger在1974年首先提_}{{倦怠的概念,认为倦怠 是一种慢性疲乏症、抑郁和挫折感。 (,]这个概念强调倦怠 导
高中生学习倦怠现状调查与差异分析
热点◎高中生学习倦怠现状调查与差异分析沈书行摘要:使用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对240名高中学生进行了调查。
通过对218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发现调查对象呈现出一定的学习倦怠,学习成就感降低最为严重;不同年级、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学习倦怠呈现显著性差异。
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应对学习倦怠的思路。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倦怠;成就感降低;现状与差异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3-0137-02一、研究背景16岁到18岁正是人们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容易出现各类问题的阶段。
自杀、家庭关系紧张、身心陷入亚健康、学习成绩下降等情况比比皆是。
在经历了初中升高中考试,顺利进入高中之后,“高考”指挥棒将会使得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对高中生施加更大的学习压力,使得该群体可能产生学习倦怠,即身心疲惫,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动力,甚至出现焦虑、易怒等极端情况。
学习倦怠如果被长期忽视,必将会造成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降低。
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降低,又会进一步刺激学习倦怠,使其更为严重,二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关注高中生的学习倦怠,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与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倦怠及其测量1969年,学者Bradley在一篇以青少年犯罪干预为主题的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倦怠(Burnout)的概念,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
1974年,Freudenberger以服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开创了对于工作倦怠(Job Burnout)的研究。
1981年,Pines等第一次提出了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比工作者的职业倦怠更为严重。
Pines等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没有办法应对长时间的课业负担或学习压力,在学习过程中所耗费的精力让她们开始对学习失去了热情,态度冷漠的负面表现。
由此,大量的学者开始对学习倦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学习倦怠的定义,基本上都遵循了上述定义的基本范畴。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与对策调查分析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学术论坛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与对策调查分析王亚文(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0)摘要:当代大学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群体,在促进社会进步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就现状而言,学习倦怠在 大学生群体中频繁发生。
文章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运用专业的调查方法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现状,并依据产生 原因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提出相关解决对策来帮助有学习倦怠问题的大学生进行改变,促进其积极面对 i i身的学业。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对策1问题的提出近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不断发展,精英教育也开始转 变为大众化教育,伴随着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习倦怠问 题也愈发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由于大学的学 习模式相对自由,部分大学生不能快速地适应和安排大学的 学习,长时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
综合大部分研究可见,国内的大多数学者对于学习倦怠的研 究都以学习倦怠的主体为出发点,大部分是对主体的角色、情绪、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
张明(2012) 对角色冲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做了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两 者之间有着显著性的关联。
黄凯乐(2018 )探讨了大学生情 绪对学习倦怠产生的影响,并利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无聊 倾向与学习倦怠以及情绪调节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
康雅婷 (2018)在学习倦怠的研究当中指出,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主要有两大类別,一是自身因素,二是环境因素。
鉴于大学生学习倦怠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消极影 响,本研究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得出大学生产生学习倦怠 的现象与就读的专业、成绩状况、是否有其他学科背景、在 校期间是否获得奖学金和是否为独生子女有很大的关系,并 依据影响因素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方面制定合理的 干预措施以减少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发生,帮助提高大学 生学习质量。
元分析:中国大学生学业倦怠
元分析:中国大学生学业倦怠李昌庆【摘要】了解我国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现状.对129份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研究进行元分析统计处理、分析.结果显示:学业倦怠总分的效应估计值为2.85±0.05,效应检验:Z=31.49,P<0.01,95%置信区间为2.79-2.94,失效安全系数为91308.情绪低落的效应估计值为2.74±0.05,效应检验:Z=50.93,P<0.01,95%置信区间为2.63-2.84,失效安全系数为75746.行为不当的效应估计值为2.96±0.06,效应检验:Z=,52.50,P<0.01,95%置信区间为2.85-3.07,失效安全系数为81337.低成就感的效应估计值为2.87±0.05,效应检验:Z=53.23,P<0.01,95%置信区间为2.77-2.98,失效安全系数为84424.结论为我国大学生学业倦怠总体属于中等水平.【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11)003【总页数】4页(P69-71,84)【关键词】大学生;学业倦怠;元分析【作者】李昌庆【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系,云南丽江674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1;G645.5学业倦怠(Learning fatigue),是由学习压力或学习兴趣的缺乏而产生的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与行为,有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低成就感三个维方面。
[1]元分析(meta-analysis)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某同类研究主题的、独立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与统计分析,最终获得相对较为客观、普遍和概括性高的研究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2]能提高统计检验的效力、估计的相对精准度 [3]、克服传统文献综述的缺陷或各种偏倚以及在提高结论的科学、客观、真实性等方面[4]具有良好的表现,还能获得合成的效应量及其影响因素[5]。
纵观国内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大学生存在学业倦怠是无异议,但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程度就众说纷纭: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学业倦怠很严重,[6]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学业倦怠处于中等程度,[7]也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学业倦怠较轻[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学习倦怠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作者:王承清崔立中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20期〔摘要〕对收录在中国期刊网上的877条学习倦怠研究的论文题录进行计量学分析,研究发现,自21世纪后,学习倦怠研究在中国发展迅速,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相关研究和影响因素等理论层面,干预研究开始崭露头角;合作研究尚未成熟,独著是主要形式;研究力量的机构分布主要集中在高等师范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研究力量的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关键词〕学习倦怠;研究现状;计量学〔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0-0008-04一、引言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面上的因素而产生的情绪耗竭、缺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1]学习倦怠不仅会干扰学生的学习活动,[2]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下降,[3]而且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生理状态严重地制约着心理状态。
在倦怠发生时个体会感到抑郁、沮丧,出现认知、躯体障碍及注意力涣散,心神不宁等症状。
倦怠还有可能引发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之类的心理问题。
通常认为,具有高倦怠的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问题,如对学校生活的冷淡、人际交往较差、个体往往会从集体组织中脱离、对学校活动缺乏兴趣等。
这种精神和心理上的隔离会使个体因缺少社会支持而导致疏离,疏离又使个体陷入更深的社会孤立中,得不到同伴支持的力量。
倦怠还会带来问题型态度,如消极、负性情绪、失望、悲观和漠不关心等。
本研究试图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当前学习倦怠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式、研究力量、研究地区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这对于改进和优化学习倦怠研究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计量法,统计方法以频次、百分比统计方法为主。
(二)文献取样以中国期刊网为平台,选取国内影响较大的核心期刊、心理学期刊、大学学报、卫生教育类期刊等5类为本次研究的资料来源。
内容样本为1994~2016年发表在上述5类期刊上篇名包含“学习倦怠”的共计877条关于学习倦怠研究的论文题录。
(三)分析类目与单元在参考有代表性的课题研究论文、专著并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学习倦怠现状调查、学习倦怠相关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对策研究、干预研究、学习倦怠研究综述以及其他无法确定类目等7个方面的分析类目。
每一类目又确定篇名、研究年代、发表刊物、合作方式、研究对象、研究力量机构、研究领域和研究力量地区等7项分析单元。
三、结果与分析(一)学习倦怠研究论文发表年代1994~2016年,在国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学习倦怠的论文篇数呈现上升趋势。
2010年以后,学习倦怠的研究论文显著增加,每年达百篇之多,说明学习倦怠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见表1,表2)(二)学习倦怠研究论文发表源将发表学习倦怠的论文的刊物分为全国核心期刊、心理学期刊,卫生教育类期刊、大学学报(分为师范类院校学报和普通院校学报两类)和其他5种类型,从中分析有关学习倦怠的论文的发表刊物情况。
目前,有关学习倦怠的论文发表的层次并不是很高,心理学期刊上只有101篇,占总篇数的2.65%,主要集中在卫生教育类杂志上,有349篇,占44.02%,大学学报中普通院校的篇数占绝大部分,达到25%。
(见表3)(三)学习倦怠研究论文合作方式从论文合作方式来看,独著论文有412篇,占论文总数的46.97%,合著论文517篇,占总数的53.03%,其中2人合作的有222篇,占总数的25.31%,3人合作的只占15.16%,4人以上占12.99%。
可见,独著仍然是学习倦怠研究的主要形式,2人及2人以上的合作方式数量有限,占据的比例较独著少。
(见表4)(四)学习倦怠研究对象学习倦怠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中小学生身上,大学生(含高职)的学习倦怠问题显得更为普遍。
研究对象有大学生(含高职)、中小学生、研究生以及其他4类。
从表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对于大学生(含高职)学习倦怠最为关注,论文有639篇,占总篇数的72.86%,其次就是中小学生,有122篇,占总篇数的13.91%,最后对于研究生的关注很少,仅占1.71%,只有15篇。
表明目前研究关注的对象偏向大学生(含高职),关注对象不均衡。
(见表5)(五)学习倦怠研究力量的机构及其地区以第一作者的单位为准对研究力量的机构及其地区分布进行统计。
从研究力量的机构分布来看(见表6),高等师范院校占25.31%、研究机构及综合大学占12.65%、其他普通高校58.03%,而包括一线基础教育在内的中小学仅占1.93%。
反映出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普通高等学校是学习倦怠研究的主要力量。
从第一作者的地区分布来看(见表8),研究力量的地区分布集中江苏、河南、山东、广东、湖南、重庆、辽宁、河北、吉林、四川、安徽等经济发达地区作者人数分布多,占总人数的57.96%,而青藏,青海、云南所占比重偏少。
(六)学习倦怠研究论文领域总体而言,学习倦怠各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见表8),具体分析其研究领域发现,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占据大部分,有289篇,占32.95%;干预研究只有35篇,占3.99%。
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分别占21.89%、3.99%。
表明目前学习倦怠研究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习倦怠的研究也开始走向实践,研究者们倾向于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也反映出学习倦怠问题开始得到研究者的关注,关注如何缓解学习倦怠带来的各种问题。
四、讨论(一)学习倦怠研究应当提倡数量与质量并重提高学习倦怠研究的水平,增加原创性研究,就离不开研究方式的改进、活跃作者群的形成。
一方面,当前已经形成了内部合作的研究趋势,虽然还不是主要的研究方式,但是这个趋势是可喜的,希望未来有更多研究机构或者高校之间的外部合作以及跨学科的外部合作研究,这将是提高学习倦怠研究水平的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活跃作者群的形成是一门学科研究成熟稳定的标志。
没有高产作者队伍,说明学习倦怠研究还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作者队伍和研究选题离散性较大。
学习倦怠研究只有在质与量并重的指导思想下,才能打破当前量多质低的现状。
(二)学习倦怠研究应当提倡现状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兼行当前学习倦怠研究多是对其现状研究,采用学习倦怠问卷、测验的方法,调查问卷更多是研究者自行编制或者直接引用国外量表,研究者根据收回的数据进行分析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现状研究是学习倦怠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及其因素研究也是学习倦怠研究的基础研究,没有实验研究,就很难揭示现状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
只有将现状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利于深层次地探究学习倦怠问题的形成原因。
(三)学习倦怠研究应当提倡吸收国外研究成果与本土化研究同步自职业倦怠这一概念被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首次提出以来,综观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多是借鉴倦怠理论在职业领域的应用的成果发展,研究者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如学习倦怠的成因与表现、结构与测量、影响因素、相关因素等。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理论机制方面的探讨,其中对倦怠影响因素研究较为深入。
国内研究者在广泛深入理解国外关于职业倦怠领域的理论与实证成果的基础上,探索适合国情的结构体系、量表等测评工具的编制,影响因素则从人口学变量、人格因素、环境因素,相关研究多从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专业承诺、社会支持等角度来探讨。
目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者,都认识到职业倦怠迁移到学习领域缺少较为有力的理论依据,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还不具备普适性。
但是学习倦怠研究毕竟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在很多方面的研究尚需深化与完善。
因此,我国要积极开展本土研究,正如林崇德[5]教授指出,本土研究就是要主张各国的学者在研究工作中更能够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同点。
本土研究的方向有很多,例如结合我国民族文化编制适合中国人特点的学习倦怠测量工具;如连榕[6]和胡俏、戴春林[7]的研究等。
心理学是使人获得幸福的科学,这一认识在不断地被认可和实践,近期的学习倦怠的干预研究已经考虑从现有的基础上,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扩大研究视野,整合研究方法。
结合国情实际情况,在描述性分析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较为成熟和规范的干预策略与方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实践应用。
国内研究者陈顺森、张日昇[8]、张平、唐匠和杜玉春等[9]以及王黎华[10]探讨了用团体箱庭疗法、团体辅导、时间团体管理训练等对学生存在的学习倦怠现象给予适当的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作为干预研究的先行者,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这应当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和趋势。
我国学习倦怠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数量并不多,论文的质量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在研究对象上,侧重大学生(含高职),针对压力更大的中小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力量的机构分布主要集中在高等师范院校和普通高校,研究力量的地区分布主要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单打独斗式研究依旧是主流,合作研究趋势正在形成,学习倦怠研究队伍正在形成中,但是还不稳定。
本研究仅仅参考来自中国期刊网各类期刊上的关于学习倦怠的论文,还有众多其他途径的论文没有纳入研究对象;分析类目也没有对研究基金项目支持情况进行统计,这些都是后续研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注:该文是安徽省宣城市地级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心理保健操结合团体辅导缓解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实验研究”(宣城教研[2015]20号)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1]茅育青.学习的倦怠之原因与对策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3):752-754.[2]梁丰.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子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2):127-129.[3]张利霞,梁青青.初中生学习倦怠及影响因素分析[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4(3):11-13.[4]吕斯欣,李丽霞,柯斌斌,等.广州某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1):120-124.[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6]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7]胡俏,戴春林.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162-164.[8]陈顺森,张日昇,陈静.团体箱庭干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效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2):138-142.[9]张平,唐芹,杜玉春,等.团体咨询辅导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干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7(2):287-290.[10]王黎华.时间管理团体训练对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干预效果评估[J].中国学校卫生,2016(4):557-560.(作者单位:1.安徽省宁国市宁阳学校,宣城,242300;2.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芜湖,241000)编辑/刘扬终校/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