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之藻生平事迹的新史料

合集下载

讲历史 评人物

讲历史 评人物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李鸿章的悲哀Fra bibliotek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二十九日,在办理完天津教案后不久,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 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日本人的姿态中,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果然,十 三年(1874年),日本出兵侵台,李鸿章积极支持清政府派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率舰队赴台湾巡阅,并调驻防徐州的 淮军唐定奎部6500人分批前往台湾。此事最后虽以签订《中日台事条约》而暂时平息,但后来日本还是于光绪五年 (1879年)乘隙吞并了琉球。 在与日本交涉的前后,李鸿章还分别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与秘鲁签订了《中秘通商 条约》;光绪二年(1876年)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前者旨在保护华工;后者则是因“马嘉理案”导致的 中英间的严重交涉。李鸿章在英国公使威妥玛以下旗宣战的要挟下,巧妙地利用国际法挽回决裂之局。在他建议下, 清政府派郭嵩焘赴英国道歉,郭氏遂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但条约也因增开了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个通商 口岸,并允许英国人可以进入西藏,损害了中国主权。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在越南境内初起,清廷命李鸿 章统筹边防战事。李鸿章则认为“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他先与法国驻华 公使宝海签订“李宝协议”,旋为法国政府反悔,继与法驻日公使洽谈未果;当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时,慈禧改组军机 处,主和舆论渐起。李鸿章在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十七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了《李福协定》,五月,随着法 军进攻谅山,协议又被撕毁,直至清军在广西和台湾战场分别取得胜利后,李鸿章才最终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了 《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结束了战争。法国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中越边境对法国开放等特权。因此,时称 “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 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 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 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原本是3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日方和谈代表伊藤 博文谓,李鸿章面前“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 皇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字。光绪二十七年

卸甲甸典故

卸甲甸典故

卸甲甸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传说当时吴国大将陆逊曾在此屯兵屯粮,并设有一座军营。

后来,为了纪念陆逊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此地被命名为"卸甲甸"。

这个典故与地名"卸甲甸"一起流传至今,成为当地历史文化和民间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历史典故,卸甲甸还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

相传,在古代战乱时期,有一队士兵在经过此地时,由于天气炎热、口渴难耐,便在甸子上挖井取水解渴。

后来,这队士兵在战斗中牺牲,为了纪念他们,此地被命名为"卸甲甸"。

这个传说也成为了当地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流传至今。

此外,卸甲甸还与一位古代名人有关。

据说,明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李之藻的官员曾在此地居住,并修建了一座花园。

李之藻是一位精通文学、书法和绘画的文人雅士,他在卸甲甸留下了许多诗词和墨宝。

这些诗词和墨宝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遗产,也使得卸甲甸成为了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地方。

总之,卸甲甸这个地名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民间传说,还与一位古代名人的文化贡献密切相关。

这些典故和传说成为了当地历史文化和民间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得卸甲甸成为一个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卸甲甸周边还有一些与历史和文化相关的景点和景观。

例如,附近有古战场遗址、陆逊屯粮遗址等历史遗迹,还有清真寺、寺庙等宗教建筑。

这些景点和景观为当地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卸甲甸这个地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故事,是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典故和传说不仅丰富了当地文化内涵,也为当地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重视和挖掘,卸甲甸这个地名也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关于李之藻生平事迹的新史料_龚缨晏

关于李之藻生平事迹的新史料_龚缨晏

第38卷第3期2008年5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38,No.3M ay 2008[收稿日期]20070929[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 ttp://ww w.journ /s oc[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0资助项目(20500811331)[作者简介] 1.龚缨晏,男,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 2.马琼,女,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

关于李之藻生平事迹的新史料龚缨晏1 马 琼2(1.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2.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李之藻有着重要的地位。

但关于他的资料很少,致使许多史实不清,学者们深以为憾。

根据新发现的一些史料,李之藻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名字分别为李荣、李子堂、李师锡。

李之藻本人出生于1571年10月13日,而不是目前所说的1565年或1566年。

李之藻于1598年会试中式后,先在北京工作,而没有去南京。

在地方志中,发现了他在山东张秋任职时所写的铭文。

1621年,李之藻任光禄寺少卿,但这不是由于徐光启的推荐。

此外,李之藻至少有两个儿子:李长楙,李次虨。

李长楙的儿子李禧熊是清顺治九年(1562)进士。

[关键词]李之藻;中国天主教史;中西文化交流DOI :10.3785/j.issn.1008-942X.2008.03.011New Documents on Li ZhizaoGong Ying yan 1 M a Qiong 2(1.N ing bo I nstitute of T echnology ,Zhej iang Univ er sity ,N ingbo 315100,China;2.Dep ar tment of H istory ,Zhej iang Univ ersity ,H ang z hou 310028,China)Abstract:Li Zhizao is an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histor y o f Sino -Western cultural com munication.We do not know much abo ut his family and his life due to the scarcity of reco rds.Some new ly fo und docum ents show that Li Zhizao w as born in 1571,not in 1565or 1566as it is currently held.After successfully passing the imper ial ex amination and g etting the Jingshi deg ree in 1598,he w o rked in Beijing ,no t in Nanjing as many scholars supposed.In the local histor y,w e find a poem w ritten by Li Zhizao nar rating how he used a Eur opean astro labe to measur e the latitude.In 1621,w hen the M ing Dynasty w as in serious cr isis,Li Zhizao w as appointed by the Empero r as deputy minister of Guang lusi,w hich w as not the result of Xu Guang qi .s recomm endation.We also g et nam es of his family members from these docum ents.H is great -g randfather w as Li Ro ng ;his g randfather w as Li Zitang;his father w as Li Shix i.Li Zhizao had at least tw o sons,the elder being Li Changm ao and the younger Li Cibin.Li Changm ao .so n Li Xix iong go t the Jing shi degree in 1652soo n after the Qing Dynasty dominated m ost parts of China.Li Zhizao .s life beco mes much clearer acco rding to these do cuments.Key words:Li Zhizao;Chinese Catho lic history ;Sino -Western cultural com munication90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8卷李之藻(字我存、振之)是中国学习西方近代文化的先驱,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国内外学者对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清代名臣李鸿藻是怎样平步青云的?三代帝师——李鸿藻

清代名臣李鸿藻是怎样平步青云的?三代帝师——李鸿藻

清代名臣李鸿藻是怎样平步青云的?三代帝师——李鸿藻本文导读:李鸿藻出生于官宦世家,其先人世居高阳庞口里,累代仕进通显。

祖上李国木普(木普合一字),明天启年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爵少师太子太师,谥文敏。

《明史》有传。

李霨(1624-1684)字景霱,号坦园,自三十四岁任大学士,在内阁凡二十七年。

平定三藩之乱,参与机密。

收复台湾后,力主设官镇守。

清人评价其一生曰:“佐圣主,平叛乱,致太平,可谓自认天下之重者”,誉其为“开国宰辅”。

谥文勤。

祖父李殿图,字桓符,号石渠,官至甘肃、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兵部侍郎,安徽、福建巡抚,署闽浙总督,诰受资政大夫,谥文肃。

生父李辙通曾任广西贺县知县。

帝师生涯嘉庆二十五年正月初一李鸿藻生于贺县蜀中。

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李鸿藻四岁时随生母离广西移居北京。

因父亲多病,家境贫寒。

幼时曾到天津舅父家中读书。

他秉赋聪颖,读书刻苦,十几岁时已经钻研经训,博览群书了。

因此,百家之言,无所不见,其才华为世瞩目。

继数百年内而相国、外而封疆之家风和名门诗书之熏陶,加之幼年艰苦生活的磨练,使他从少年时代就行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刚正不阿的耿直性格。

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应顺天府乡试中举人,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会试及第,得中进士,是年32岁。

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编修。

他一直从事教育行政事宜,曾出典山西省乡试,又被任为河南学政,督一省教育。

他以信守程朱理学而闻名,并以持重著称。

在翰林院的时候,曾在宫内“上书房”当过老师,醇亲王奕譞,钟亲王奕詥,孚王奕譿都是他的学生,所以宫里都叫他“李师傅”。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四月,奉命在上书房行走。

七月典试山西,十二月,丁生父忧,辞官家居。

七月(公元1857年)二月,服丧期满,复回上书房行走。

七月改任河南学政。

清代祖制,皇子6岁要上学。

咸丰帝的大阿哥载淳已到入学年龄,需要聘任一位老师。

咸丰诏令诸大臣举荐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社会贤达来担当此任。

历史趣谈:李鸿藻 为中国保住上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晚清大佬

历史趣谈:李鸿藻 为中国保住上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晚清大佬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鸿藻为中国保住上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晚清大佬
导语:曾历任晚清内阁大学士和兵、礼、工、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重要职务的李鸿藻,由于其名字和李鸿章只差一个字,常常被不熟悉清
曾历任晚清内阁大学士和兵、礼、工、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重要职务的李鸿藻,由于其名字和李鸿章只差一个字,常常被不熟悉清史的读者误读,以为其和李鸿章是兄弟关系,至少也是同族兄弟。

其实这“二李”只是同朝为官而已,名字相近只是巧合。

李鸿章是安徽人,李鸿藻是河北人,毫无血缘关系,但他们有两个共同点:其一,两人都是晚清牛人,其政治地位难分伯仲。

其二,两人都是孔继勋的门生(道光二十四年即1844甲辰科,孔继勋以内阁学士任顺天乡试副考官时录取李鸿章、李鸿藻为举人)。

李鸿章的胞兄李瀚章官至两广总督,也是晚清的封疆大吏之一,在晚清史上的曝光率也很高,李鸿章的弟弟李凤章也曾与两位哥哥并列封疆,李鸿章家族人才济济盛极一时,所以导致大家误以为李鸿藻也是李鸿章的哥哥或弟弟。

其实,李鸿藻与李鸿章非但没有血缘关系,而且政见不同,还是朝中的死对头。

李鸿藻是“清流派”的主将,而李鸿章则是“洋务派”重臣。

李鸿藻曾策动“清流派”弹劾洋务派李鸿章。

甲午之战时,李鸿章以直督主和,当时的翰林则一致主战,李鸿藻以礼部尚书之职主战,布告中外对日宣战的诏书都是李鸿藻一意坚持颁布的。

北洋军队战败后,李鸿藻向朝廷主张杀李鸿章以谢天下。

他还曾对光绪皇帝说:李鸿章的专横跋扈不亚于年羹尧和和。

李鸿藻,字季云、寄云,号石孙、兰孙、砚斋,1820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庞口镇。

李鸿藻的祖父李殿图,字桓符,官至福建按察使、布
生活常识分享。

李之藻治水事迹考

李之藻治水事迹考
理 河 工李化 龙 奏请 河 工 挑 浚河 道 , 折 中称 : 即南 奏 “ 阳连 堤 , 臣亦 檄 行 司 道 李 之 藻 、 良谏 等 勘 估 修 整 傅 矣, 倘诸 臣各 暨厥 心力 , 内外竣 事 , 明年 运 事 尚 年 则 不 至 于无漕 。 [ ‘ 三 ” ] 卷 十 "。李之 藻 在任 北 河 郎 中期 《 间 , 曾兴 修 其 他 一 些 水 利 工 程 , 至 山东 治 河 , 还 “ 在
万历 四十三 年 ( 6 5年 ) 之 藻 再 次 被 任 命 为 11 李
工 部都 水 司郎 中管 理 南河 , 职 责 是 : 管 理 淮 安 天 其 “
投 益 奢 。感 与愧并 , 怍 随忭会 。敢 不拜 冬官 之赐 , 而 庶几 结岁 寒 之盟 。 [ ‘ 二 八 ”。 《 十 ’黄克 缵 称李 之 藻 的来 ]卷
信 使 他感慨 又 羞愧 , 与李 之藻 结岁寒 之 盟 , 河务 愿 使
泽 及 百姓 。
豪 的《 李之 藻 研 究 》、 缨 晏 的 《 于 李 之 藻 生 平 事 龚 关 迹 的新 史 料》 以及郑 诚 的 《 李之 藻 家 世生 平 补 正》 都
设 想 , 而 由此 了解 李 之 藻 治 水 事迹 。 进
关键词 : 李之 藻; 水 ; 治 事迹
中 图 分 类 号 : G 2 1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0 - 4 4 (0 1 0 — 0 l—0 0 8 4 4 2 1 J 3 05 3
李之藻 , 字振 之 , 又字 我存 , 江仁 和县 人 , 明 浙 是

历 三 十六年 ( 6 8年 ) 万历 三 十八 年 ( 6 0年 ) 10 至 11 李
之 藻任 开 州 知 州 , 间 李 之 藻 依 然 关 注 水 利 建 设 , 期

题型01 史料价值类

题型01 史料价值类

1 / 17开放型试题分类汇编题型01 史料价值类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图2 《郑和航海图》(局部),约成于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五年(1430年)间。

图3 《坤舆万国全图》,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李之藻于17世纪初共同绘制。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2、图3的史料价值。

史料价值:图2形成于1425—1430年间,与郑和下西洋同一时代,是一手史料,有较高史料价值;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的主要航线、经过的国内港口,到达的国家和地区,(2分)是研究明朝的航海技术、明朝对外交往(或朝贡贸易)的重要史料;是研究明朝前期人们对世界认知的重要史料;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和世界古代航海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对研究亚非地区历史地理风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图3的世界地图已把美洲大陆纳入,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可用于研究15—16世纪的世界历史、地理。

(2分)或图3中有船只在中国沿海、太平洋航行,反映了明朝对外贸易和世界航运的历史,可用于研究明朝中后期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2分)或图3上的标注的动物,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动物世界的认识,对研究17世纪世界动物分布状况具有参考价值。

(2分)或图3地图呈现以中国为中心,可用于研究明末西学东渐的概况,是研究明朝中后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研究明朝中后期人们认识世界视野的重要依据。

(2分)或图3是17世纪初绘制由意大得传教士与明朝官员共同绘制,可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的成果。

是第一手史料,有较高史料价值。

(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2.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摘编自湖南图书馆编《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下)提取材料信息,并说明其对研究抗日战争的史料价值。

2/ 17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9年6月,四川广汉县委书记常光南随同省领导访问英国。

中国历史故事-明朝西学先驱李之藻是谁?他与利玛窦有什么关系?

中国历史故事-明朝西学先驱李之藻是谁?他与利玛窦有什么关系?

中国历史故事-明朝西学先驱李之藻是谁?他与利玛窦有什么关系?明朝的时候,天主教开始在中国传教,带来了许多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明朝的许多人都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打开眼界。

例如,因为著写了《农政全书》而被后人广泛知道的徐光启。

这部《农政全书》,与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并列为我国农学著述之两大丰碑。

而那个时候的徐光启能够在仕途上节节高升,就是因为对西学的学习,掌握了兵器的研制等而受重视。

实际上,那个时候沉浸于西学之中的不仅仅只有徐光启,还有许多人。

其中,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三人,被称为天主教中国三柱石。

虽然为后人所熟知的只有徐光启,然而其余两人也是做了许多成就的。

比如徐光启著有的许多书,有许多都是李之藻在旁协助而成的。

李之藻和徐光启一起,翻译了许多西学著作,为中国的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那么,这个深藏功与名,不为人所知的西学先驱是什么人呢?李之藻,字振之,号凉庵居士,生于公元1565年,卒于公元1630年浙江仁和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

是明代科学家、科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制炮专家,也是一个天主教徒。

他学识渊博,精于于天文数学。

《明史》评价他“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齐名。

若说这一生,谁对他的影响最大,应该就是明朝来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利玛窦了。

利玛窦的知识学识,以及带来的器具东西都让他打开眼界。

利玛窦初来北京时,李之藻刚中二甲进士,在北京任官。

两人见面后,意气相投,李之藻对利玛窦多有照顾。

为了表示感谢,利玛窦把欧洲式石制日晷赠送给李之藻。

李之藻后来测得张秋的纬度为北纬35。

5度就是用利玛窦送的日晷测的。

《张秋地平日晷铭》说,以“土圭”进行测量,常有差错,却是西洋日晷准确。

据说,他看到利玛窦带来的《坤舆万国全图》后,惊呆之余,给利玛窦提建议到将中国放在地图中间。

这不是因为李之藻眼界狭隘,也不是天下之大唯我独尊的自大,而是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中国的朝贡体制。

想来,就是在这一来一往中,两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二者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李之藻

李之藻

人物简介:李之藻(1565—1630),字振之,一字我存,号凉庵居士,又号凉庵逸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代著名翻译家科学家,学识渊博,娴于天文历算、数学。

“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齐名。

生平经历:二十九年从利玛窦习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

三十八年入天主教。

四十一年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上疏请译西洋历法。

四十三年迁高邮制使,治南河,成绩显著。

天启元年(1621年),上疏力主仿制西洋大观铳炮,以固防备。

三年二月遭劾,寻罢官回籍,从事译述。

崇祯二年(1629年)起复修正历法,次年卒于任所。

万历四十一年与利玛窦合译《同文算指》,是中国编译西方数学的最早著作。

所译《名理探》是名学书中的最早译本。

他还协助徐光启修订《大统历》,并编撰《崇祯历法》。

个人成就:在利玛窦处见到《世界全图》,即翻译刻制《万国地图》屏风。

万历三十五年(1607),与利玛窦同译《浑盖通宪图说》2卷,次年(1608)又译成《圜容较义》1卷。

与利玛窦再同译《同文算指》11卷,至四十一年(1613)译成,计分前编2卷、通编8卷、别编1卷,与徐光启译《几何原本》同为中国编译西方数学最早的重要著作,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天启间(1621—1627),与葡萄牙人傅汛际合译亚里斯多德名著《寰有铨》6卷、《名理探》10卷。

《名理探》为逻辑学在我国最初之译本。

此外尚有译著《经天盖》、《简平仪说》(熊三拔著)、《坤舆万国全图》、《天文初函》等10余部,撰有关于数学、历算等的序、跋、奏、疏30余篇,对介绍西方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他还协助徐光启修订《大统历》,万历四十一年(1613),李之藻上奏“西洋天文学论十四事”,请开馆局翻译西法,未果。

崇祯二年(1629)五月初一日食,《大统历》、《回回历》均有预测,而以徐光启根据《西洋新法历书》预测最为精确。

七月,诏开历局,命徐光启、李之藻督修。

吸收欧洲历法优点,补《大统历》之所失,编撰新历《崇祯历书》(李、徐先后去世,由李天经于崇祯七年最后完成),奠定我国现行农历基础。

李之藻

李之藻

人物简介:李之藻(1565—1630),字振之,一字我存,号凉庵居士,又号凉庵逸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代著名翻译家科学家,学识渊博,娴于天文历算、数学。

“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齐名。

生平经历:二十九年从利玛窦习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

三十八年入天主教。

四十一年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上疏请译西洋历法。

四十三年迁高邮制使,治南河,成绩显著。

天启元年(1621年),上疏力主仿制西洋大观铳炮,以固防备。

三年二月遭劾,寻罢官回籍,从事译述。

崇祯二年(1629年)起复修正历法,次年卒于任所。

万历四十一年与利玛窦合译《同文算指》,是中国编译西方数学的最早著作。

所译《名理探》是名学书中的最早译本。

他还协助徐光启修订《大统历》,并编撰《崇祯历法》。

个人成就:在利玛窦处见到《世界全图》,即翻译刻制《万国地图》屏风。

万历三十五年(1607),与利玛窦同译《浑盖通宪图说》2卷,次年(1608)又译成《圜容较义》1卷。

与利玛窦再同译《同文算指》11卷,至四十一年(1613)译成,计分前编2卷、通编8卷、别编1卷,与徐光启译《几何原本》同为中国编译西方数学最早的重要著作,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天启间(1621—1627),与葡萄牙人傅汛际合译亚里斯多德名著《寰有铨》6卷、《名理探》10卷。

《名理探》为逻辑学在我国最初之译本。

此外尚有译著《经天盖》、《简平仪说》(熊三拔著)、《坤舆万国全图》、《天文初函》等10余部,撰有关于数学、历算等的序、跋、奏、疏30余篇,对介绍西方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他还协助徐光启修订《大统历》,万历四十一年(1613),李之藻上奏“西洋天文学论十四事”,请开馆局翻译西法,未果。

崇祯二年(1629)五月初一日食,《大统历》、《回回历》均有预测,而以徐光启根据《西洋新法历书》预测最为精确。

七月,诏开历局,命徐光启、李之藻督修。

吸收欧洲历法优点,补《大统历》之所失,编撰新历《崇祯历书》(李、徐先后去世,由李天经于崇祯七年最后完成),奠定我国现行农历基础。

明末翻译家李之藻对科学翻译的贡献研究

明末翻译家李之藻对科学翻译的贡献研究
在哲学方面,其最具影响力的译著有《寰有诠》和 《名理探》二书。这两本书首次向国人介绍了亚里士 多德的哲学与逻辑学知识。由李之藻和传教士傅? 际合译而成。书中内容主要论述了亚里士多德形而 上学的宇宙论。当时,《寰有诠》是传入中国的唯一一 部系统论述宇宙学的著作。而论及《名理探》一书,此 书是我国第一部西方逻辑学译著。由传教士傅?际 口述,李之藻撰写,从汉文的角度,将原本晦涩难懂的 西方逻辑学知识,转换成汉文便于理解的表达。此书 虽然在当时的 社 会 并 没 有 带 来 很 大 的 影 响,但 是 “作 为第一次传播西方逻辑思想的尝试,对于教育、文化
明朝末年,由于西方科技文化的渗入,中国文化 与西方文化之间出现激烈碰撞。由于当时国家处于 倭寇势力侵入的社会环境,朝廷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的引进极为迫切,需要大量先进的科学知识技术来增 强自己的防 御 力 量,以 抵 挡 外 来 势 力 的 威 胁。 当 时, 朝中出现了一批翻译西方科技文化的官僚群体,李之 藻便是当时积极推进西学东渐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 他与在西学东渐运动中比较活跃的译者徐光启和杨 廷筠三人被耶稣教会称为“中国圣教三柱石”。[1]李之 藻曾拜读 于 利 玛 窦 门 下,苦 心 钻 研 西 方 自 然 科 学 知 识,对几何、天文、算数、地理等无所不精,翻译了大量 西方科学技术著作,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同时,在翻译西方科学技术著作的过程中,李之藻还 获得了西方传教 士 的 认 可,称 李 之 藻 “是 晚 明 中 国 知 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背 景 下 出 现 的 优 秀 科 学 家”。[2]在李之藻译介的大量西学著作中,产生巨大影 响的译著主要包 括 《浑 盖 通 宪 图 说 》《同 文 算 指 》《圜 容较义》《乾坤体义》《寰有诠》《名理探》等书,涉及西 方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等,“在对西方科学作品 翻译时为了能够更加深入,他积极翻译引进西方国家 的科学著作,对我国的科学进步有很深的影响”。[3]尤 其是在西方天文学和数学方面,其影响可谓是开创性 的。

徐光台:西学对科举的冲激与回响

徐光台:西学对科举的冲激与回响

徐光台:西学对科举的冲激与回响一、前言明末耶稣会士利玛窦入华传教,引入西方自然知识,其对科举试题的冲激,以及士人的反应,值得注意与研究。

本文拟以万历三十一年(1603)李之藻赴福建主持乡试出的“天文”试题为例,探讨利玛窦传入西学对该次科举的冲激,以及士人的后续回响。

李之藻,字振之,号我存,浙江仁和人。

万历二十六年会试第六,殿试二甲第五。

礼部观政,授工部主事。

①对他的生平研究,以方豪《李之藻研究》最为人称道,两度提到万历三十一年他与翰林院编修陈之龙赴福建主持乡试。

②龚缨晏、马琼介绍李之藻生平新史料,福建乡试为他仕宦活动一项重要事迹。

③郑诚在补正李之藻家世与生平事迹时,在茅维辑《皇明策衡》中找出福建乡试策问“天文”试题,认为它与主程司文皆出自李之藻,似受利玛窦西学影响,还对与试士子黄鸣乔等人有影响,郑怀魁与李之藻因此试题而交往。

此外,还提到利玛窦认为那是一道数学题,显示利玛窦知道此事。

④在郑诚研究李之藻福建乡试与西学关联的基础上,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利玛窦传入西学在策略上对李之藻乡试“天文”策论之冲激,以及士人的后续回应。

由于中西自然知识传统迥然不同,加上科举考试有其长远传统,利玛窦传入的西学是一项前所未见的另类学术,不可能直接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为了探讨利玛窦传入西学对李之藻福建乡试策论试题的影响,首先有必要厘清西学传入前,传统自然知识与科举试题间的关系,过去研究触及科举试题与传统自然知识的关系。

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认为理学主导下的教育与考试关注儒家典籍,排除科学与自然哲学。

⑤相对地,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研究明清科举考试中的自然知识,特别是在策问试题中,科学或格致学与科举的关系。

⑥对艾尔曼认为科举考策问对明代自然学的发展有贡献,李弘祺则较为审慎,持保留的态度。

⑦另一方面,艾尔曼认为明代科举策问试题要求士子采考据方式回答,或为清代考证学的来源。

李之逡的主要事迹概括

李之逡的主要事迹概括

李之逡的主要事迹概括著名中国古生物学家,被誉为“北京猿人第一发现者”的李之逡先生在自己60多年的古生物考察工作中,克服艰难险阻,走遍了祖国山川大地。

不论天气如何恶劣,他总能在露水或雨雪交加的夜晚里跋涉数十公里来野外观察采集,直至翌日清晨再返回住所;有时甚至还要承受“沙漠风暴”的袭击,随身携带的帐篷和用具都会因此而弄湿弄脏。

李之逡对于鸟类化石的研究始终贯穿着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作风。

早在30年代初期,他即以《新疆鸟类调查记》的专著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鸟类资源分布及其主要特征。

40年代末,他又深入新疆进行调查并撰写了《阿尔泰鸟类考察记》。

50年代初期,他又亲赴广西,调查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华南虎,这是世界上首次由中国人对虎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

1956年夏季,他参加中苏古生物合作考察队,前往苏联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学习和从事鸟类化石标本的研究工作,并负责编制古生物图谱。

这种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治学态度使李之逡迅速提高了古生物研究水平。

1959年,他将所获大量的新材料整理出版了《鸟类学概论》。

同年12月,他应邀参加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的筹备工作,开展群众性的学术活动。

1960年8月1日,中国古生物学会正式宣告成立,并选举产生理事会,李之逡当选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1961年11月,经李先生推荐,周明镇任古生物研究室主任。

1962年6月,北京自然博物馆组建后,李之逡调到该馆工作。

1964年2月,他参加了我国南方二叠纪地层古生物调查。

1978年,古生物研究室更名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室,他仍担任该室主任。

1983年3月至1985年9月,他率领中美洲科学联合考察队( CMAP),考察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收集和采掘古生物样品,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1986年起,李之逡兼任北京市古生物研究所所长。

那么他到底取得了哪些成就呢?在一些人眼里,似乎这个问题显得过于简单,其实不然。

为了达到确定某些重要化石地点的目的,李之逡需要多次到现场观察、摄影。

西湖之子李之藻

西湖之子李之藻

西湖之子李之藻
龚缨晏
【期刊名称】《杭州(周刊)》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早在明朝末年,李之藻去世后不久,陈子龙等人在1638年编辑的《明经世文编》中,就附有李之藻的一个小传。

在清政府所修的《明史》中,也肯定了李之藻在天文仪器制作上的创新。

进入20世纪,虽然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些曲折,但是,国内外对李之藻的研究却越来越多。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龚缨晏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112
【相关文献】
1.中共“一大”在我家开幕──近访李书城之子李声宏先生 [J], 刘志学;徐波;
2.唐许王李素节之子李琬、李琎墓志合考 [J], 丁辉
3.西湖之子数源"新时空"D1 [J],
4.聚焦小古文彰显大智慧
——以《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教学为例 [J], 石金军;罗俊5.微藻能源正成为世界各国重点研究的战略方向——访“1973”计划能源领域“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项目首席科学家李元广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历史故事-晚清重臣李鸿藻简介 李鸿藻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晚清重臣李鸿藻简介 李鸿藻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晚清重臣李鸿藻简介李鸿藻是怎么死的?人物档案姓名:李鸿藻字:兰荪、寄云号:石荪、砚斋。

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清朝籍贯:河北保定出生地:直隶高阳县去世时间:1897年7月24日出生时间:1820年2月14日主要成就:晚清主战派和清流领袖李鸿藻是晚清重臣,为清流派领袖,主战派代表人物,河北保定人,历经同治、光绪两朝,经历了这两朝内外各项重大事件,在晚清历史上占有极重的分量。

公元1820年,李鸿藻在一个名宦世家出生。

李家祖辈世代居住在直隶高阳县庞口里,累代仕进通显。

李鸿藻的祖辈是明天启年间的重臣李国普,任职吏部尚书,中级殿大学士,爵少师太子太师,谥文正。

李蔚为清初康熙朝重臣,三十四岁为内阁大学士,此后在内阁任职二十七年,参奏机密。

对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都有极高的功绩。

清朝人评价:“佐圣主平逆乱,致太平,可谓自认天下之重者。

”李蔚被称为“开国宰辅”,去世后追谥文勤。

李鸿藻的祖父李殿图,官至甘肃、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兵部侍郎、安徽福建巡抚,总督闵浙,死后谥文肃。

父亲李澈曾任广西贺县知县,李鸿藻就是在其任职期间,于贺县县署出生。

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李鸿藻自幼所受的教育可想而知。

有着良好的教育基础和环境,加之李鸿藻本人又不笨,自然能在科举一道以及官途上顺风顺水了。

咸丰二年,李鸿藻进士及第,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之职,前往河南监督学政。

咸丰十一年,被选为大阿哥老师,教授皇子学识。

同治元年,被提为侍讲,成为同治帝帝师,深受西太后信任。

其后累迁至内阁学士,任户部左侍郎。

同治四年,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封太子少保。

光绪而那斌,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职,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的领导之下,朝廷中的顽固守旧势力,多次对李鸿章等洋务派进行限制。

公元1894年,日本发兵朝鲜,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和历史上很多次战役一样,朝廷上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两派人物。

当时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并不赞同对日战争,因为中国国力虚弱。

李之藻和《浑蓋通志图说》──比较天文学的地平

李之藻和《浑蓋通志图说》──比较天文学的地平

李之藻和《浑蓋通志图说》──比较天文学的地平
赵建海
【期刊名称】《中国文化》
【年(卷),期】1995(0)2
【摘要】明未期间,在西学东渐、东西二个异质文化发生碰撞时,在朝中曾形成
一个积极翻译引进西洋科学著作和技术的官僚群体,从而触发中国科学进入一个重要转换期。

技术高官李之藻就是其中一个积极受容西学、并在当时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

本文分前後两篇。

前篇论述了李之藻的东西文化背景和西学受容的学问性格,对李氏思想深层存在的中华文化主义和逐渐形成的非儒非耶的文化特徵、源流做了初步探讨。

後篇考察了李氏早期师徒利玛宝译著的《浑盖通宪图说》的学术意义以及他对西洋天文学的有用性、中国传统天文学欠缺点的认识,并对李氏当时天体观测记录做了数值性的定性分析,以检证通宪平仪的测量精度和李氏的观测能力。

【总页数】15页(P196-210)
【关键词】李之藻;赤道坐标系;天文学;黄道坐标;十二宫;李氏;地平坐标;二十八宿;二十四气;利玛窦
【作者】赵建海
【作者单位】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14
【相关文献】
1.许浑与李珏——对桂林华景洞石刻许浑《寄李相公》两首诗及“牛李党争”研究的启示 [J], 户崎哲彦
2.许浑与李珏--对桂林华景洞石刻许浑《寄李相公》两首诗及"牛李党争"研究的启示 [J], 户崎哲彦
3.斯坦因、李蓋提與一則身份混淆公案 [J], 高奕睿; 劉波
4.民国《上海市通志稿》《河北通志稿》整理比较研究 [J], 吕志伟
5.民国《上海市通志稿》《河北通志稿》整理比较研究 [J], 吕志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作总结汇报PPT模板

工作总结汇报PPT模板

主要事迹
剿灭捻军
1865年,剿捻统帅僧格林沁全军覆没,清廷即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由于 湘军大量裁撤,曾国藩借调淮军参与剿捻,历时一年半,无功而返。 1866年,改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办剿捻事务,成功剿捻。李鸿章入阁拜相,成就读书人 的第一等功名
捻军
1853年,在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下,皖、豫、鲁、苏等地 捻众纷纷起义,逐渐形成农民反清武装队伍,遂称捻军, 主要活动于长江、黄河间。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 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极盛时期总兵力达 20万之众。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 东捻乃李鸿章所灭。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生平简介
1847 年 , 中 进 士 , 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受业曾国藩门下。
1860 年 开 始 , 进 行 洋务运动,兴办军工 民企,组建北洋海军。
1896 年 , 出 访 欧 美 国家,暗中支持维新 改革。
通过了解更多的历史,我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完整的李鸿章,在那段荣辱交加的晚清时代,他 不愧为
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他与各国政要交往,各国对李鸿章的评价也很高。时任日 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中国近代经济的开创者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最具洞察力的人,他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兴起洋务运动,促 进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也避免了中国没有像越南、印度等国家完全沦为殖民地。
主要事迹
洋务运动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鸿章不仅建立了一支用西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军队,还创办了一 批近代军事工业及民用企业。他创造了许多“第一”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 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军校、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 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 在中国的发展,被梁启超尊为近代史上“当时中国第一人”。

明末著名数学家李之藻

明末著名数学家李之藻

明末著名数学家李之藻
杨泽忠
【期刊名称】《《中学数学研究》》
【年(卷),期】2004(000)010
【摘要】李之藻(1565-1630),字振之,号我存,浙江杭州人,明末著名官员、天主教人物和乐律专家.同时,他和徐光启一样,也是那个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和科学家.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杨泽忠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11
【相关文献】
1.称雄世界的中国数学家──记原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著名数学家柯召 [J], 江楼
2.沉痛悼念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吴葆杰教授、杨藻宸教授——沉痛悼念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吴葆杰教授 [J],
3.著名数学家朱梧的发现揭示课本有一系列重大错误--发现最小、大正数推翻百年集论破解2500年芝诺著名世界难题 [J], 黄小宁
4.明末翻译家李之藻对科学翻译的贡献研究 [J], 季艳龙; 方真
5.我国著名数学家个人档案捐赠现状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数学家捐献为案例 [J], 许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公元6、7世纪,在天主教世界的东方,就是在叙利亚,西亚这一带流传着基督教中的一个异教,一个由叙利亚人创立的聂斯脱里教。

聂斯脱里是一个人名,由他所支持的这一派的宗教就叫做聂斯脱里教。

由于它的本部在东方,对罗马而言相对来说是东方,所以它就随着丝绸之路,随着唐朝时期中国的开放与西方大规模的交流。

聂斯脱里教来到中国以后,在中国发展了150年,有一些信徒生活在长安。

唐朝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际性的都市,所以聂斯脱里教教徒在长安活动曾经得到从唐太宗,唐玄宗到唐高宗等皇帝的支持,也建立了教堂。

但唐朝晚期,出现了唐武宗灭佛,他灭佛是为了维护中国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所以在灭佛的同时把西方来的其他一些宗教也一起都灭了。

唐武宗灭佛之后,聂斯脱里教在中国就消失了,那我们后人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在明朝末年,天主教的传教士又一次来到中国,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了一块古碑,就是我们要讲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当明朝末年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的时候,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基督教从来就没有到达过国土,完全是一个异教的国土,可突然在西安的西郊发现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经过研读,发现这个景教就是5、6世纪在西方被驱逐的异教聂斯脱里教。

从碑文所记载的一些教义,人物,发现原来天主教的老前辈,虽然不是正宗的一支,只是聂斯脱里教一个偏支曾经来到过中国,这对于天主教世界,或者基督宗教的世界,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国际性的事件,也很好的鼓舞了明末时期来中国传教的天主教传教士。

这块碑最早当然是被中国人发现的,当时中国人并不知道有天主教,也不知道考古学这样一门学问,所以这块碑和碑上的文字,在中国传统的学问中被称为经石学。

经石学家对这块碑可能会有些兴趣,比如钱大昕,他就是一个清朝初年很博学的学的历史学家,经石学家,他写过一篇关于景教碑的景教考,按照景教碑的记载,他说这块碑是在万历年间,长安的居民抛地的时候发现的。

但关于具体的内容,钱大昕虽然学富五车,但对于天主教的教义却不了解,所以景教考中没有关于对碑文的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李之藻生平事迹的新史料作者:龚缨晏马琼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3期[摘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李之藻有着重要的地位。

但关于他的资料很少,致使许多史实不清,学者们深以为憾。

根据新发现的一些史料,李之藻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名字分别为李荣、李子堂、李师锡。

李之藻本人出生于1571年10月13日,而不是目前所说的1565年或1566年。

李之藻于1598年会试中式后,先在北京工作,而没有去南京。

在地方志中,发现了他在山东张秋任职时所写的铭文。

1621年,李之藻任光禄寺少卿,但这不是由于徐光启的推荐。

此外,李之藻至少有两个儿子:李长桥,李次虨。

李长楙的儿子李禧熊是清顺治九年(1562)进士。

[关键词]李之藻;中国天主教史;中西文化交流DOI:10.3785/j.issn.1008-942X.2008.03.011李之藻(字我存、振之)是中国学习西方近代文化的先驱,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国内外学者对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由于史料的匮乏,我们甚至连他的出生年月也不太清楚,“遑论兄弟叔伯乎”?迄今为止,研究李之藻最为深入的当推方豪。

他根据西方文献,认为李之藻出生于1565年,这也是目前最流行的观点。

而法国传教士裴化行(R.P.Henri Bernard)则认为李之藻出生于1566年,少数人接受了这种说法。

在上海图书馆与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有《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履历便览》(以下简称《便览》),其中有李之藻的简历,全文如下:李之藻(曾祖荣,听选官;祖子堂,知事;父师锡)。

我存。

易四房。

辛未九月二十五生,仁和人。

甲午四十,会十二甲五。

礼部政授工部主事。

已亥,管节慎库。

癸卯,付建主考。

本年,升郎中,济宁管河。

乙巳,京察。

戊申,补开州知州。

庚辰,升南工部员外。

本年,升耶中。

庚■,补屯田司郎中。

本年,调都水司郎中,管南河。

辛酉,升广东参政;廷推留用,改光录少卿,管理军需。

壬戌,升太仆少卿。

癸亥,拾遗。

己巳,起原任。

庚午,卒。

这份珍贵的史料明白无误地记着,李之藻出生于明穆宗隆庆五年(辛未)九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571年10月13日。

文中还列出了李之藻三代祖先的名字:他的曾祖父李荣曾是一个“听选官”,但我们不知道此人是否一直在“听选”,更不清楚他最终被授予何种官职;李之藻的祖父李子堂,当过知事;他的父亲李师锡,没做过什么官。

《便览》的内容虽然十分简洁,不过我们可以据此澄清许多错误说法,并确定他的主要生平事迹。

根据《便览》,李之藻是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举人。

在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会试中名列第五,成为五魁之一。

所以,他自己后来所盖的印章即为“戊戌会魁”。

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利玛窦获准人居北京,并与李之藻相见。

李之藻后来在为《职方外纪》所写的序中曾说:“万历辛丑,利氏来宾,余从寮友数辈访之。

”利玛窦则说,当他与李之藻相识时,李之藻“正在工部任重要职务”。

方豪颇为疑惑地写道:“之藻中进士后,本分发为南京工部营缮司员外郎;但与利氏结识论学问道时,当已游宦至京,官职或亦较高,利氏称其在工部任高职(offidogrande nel Tribunale delle Fabbriche),恐已非员外郎,但汉文尚无资料可证也。

”但是,没有资料表明李之藻考取进士后即担任“南京工部营缮司员外郎”之职。

据《便览》记载,李之藻进士中式后,被授予工部主事之职,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起掌管节慎库。

他本来就在北京任职,没有去南京。

《便览》说李之藻“癸卯,付建主考”(“付建”系“福建”之误)。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李之藻是作为副考官前往福建的,他的职位是工部营缮司员外郎。

那么,他是从何时起担任此职的呢?利玛窦为我们提供了一点线索。

1602年,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的序中说:“缮部我存先生,夙志舆地之学,自为诸生,编辑有书”。

利玛窦称李之藻为“缮部”,说明至少从1602年开始,李之藻就已任工部营缮司员外郎了。

在明朝的职官体系中,主事为正六品,而员外郎则是从五品。

从主事到员外郎,这是正常的晋升。

方豪误以为李之藻中进士后即任“南京工部营缮司员外郎”,所以,当利玛窦说李之藻在“工部任高职”时,只好推测李之藻“恐已非员外郎”。

李之藻从福建主持乡试结束后,“升郎中,济宁管河”。

他的正式职位是工部都水司郎中,正式上任是在1604年,《北河纪》记载说李之藻“万历三十二年任”。

时任总河侍郎的李化龙在奏章中也提到了下属李之藻:“即南阳连堤,臣亦檄行司道李之藻、傅良谏等勘估修整矣。

”李之藻任职的北河都水分司,驻扎在山东的张秋。

李之藻在任内做过不少好事,还作过“张秋地平日晷铭”。

李之藻的诗作传世者极少,学者们深以为憾。

这篇铭文的发现为研究李之藻提供了新的资料。

李之藻的日晷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在利玛窦1605年5月12日于北京所写的一封信中找到了答案。

此信说:“昨天我把两座石制日晷赠与山东张邱的一位工部官员,日晷为平型,另一可以悬挂墙上。

这位官员地位崇高,名李之藻。

”据此,李之藻获赠日晷的时间是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5月11日。

李之藻在铭文中说,以前用中国日晷(“土圭”)进行测量,常有差错,不如利玛窦所赠的西洋日晷准确(“靡如兹宪,四序咸秩”)。

经他用西洋日晷测量,张秋的纬度为北纬35.5度(“三十五半,张秋所得”),而现代数据则为36.04度,两者非常接近。

铭文中说北京的纬度为40度,这是利玛窦等人首先测得的,现代所测纬度为39.55度。

接下来的几年《便览》说得很简单:万历三十三年(乙巳,1605),李之藻接受考核(京察);万历三十六年(戊申,1608),到开州(古为澶州)任知州。

但实际上情况要复杂得多。

《开州志》称李之藻“万历间以工部郎谪知州事”。

李之藻自己在为《圜容较义》所写的序中说:“译旬日而成编,名曰《圜容较义》。

杀青适竟,被命守澶,时戊申十一月也。

”那么,李之藻为什么会被“谪”到开州?李之藻本人及其他资料中都没有说明。

倒是他的欧洲朋友提供了一些信息。

利玛窦在其回忆录中曾写道:“这位李我存因为有人控告他在经常出席的宴会上举止轻浮以及过分沉湎于玩棋而被剥夺了所有高级职务的权利,降到一个较低的职位上达三年之久。

”根据1610年欧洲出版的一本著作,李之藻具体“罪名是反复无常、过分宴乐以及……超乎常情溺于棋戏”。

从《便览》的记载来看,李之藻自1605年京察后一直没有任职,很可能在浙江闲住,而不是像他自己在《圜容较义》序中所说的那样立即“被命守澶”。

这一点还可以从利玛窦1608年3月6日从北京寄往罗马的信中得到印证。

该信写道:“另一位学者名李之藻,四五年来我不时的介绍过他。

他跟我学习数学,目前已回杭州(原籍)。

”根据李之藻为《圜容较义》所作的序文,直到1608年农历十一月,李之藻才被任命为开州知州。

用《便览》的话来说,是“补开州知州”。

在开州期间,李之藻的博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叛宫礼乐疏》就是在开州写成的。

《四库全书》收录了此书,并誉之日“稽古证今,考辨颇为赅悉”。

此外,《畿辅通志》也讲到李之藻增修开州城,但误将万历三十六年写作“万历二十六年”。

李之藻在开州时间不长。

据地方志记载,万历三十八年(1610),开州知州由赵琦接任。

根据西方资料,李之藻于1610年2、3月间在北京患重病。

由此可见,李之藻在开州任职到1609年为止。

李之藻为什么会离开开州呢?在上海图书馆藏明刻本《叛宫礼乐疏》中,董汉儒序文说是受到了“荐召”,而来华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Sabatino de Ursis)则说,李之藻本来“被委为南京官吏,准备动身上任时病了”,但没有说明李之藻准备到南京任何职。

《便览》说:“庚辰,升南工部员外。

”这个年代显然是误刻。

因为庚辰年是万历八年(1580)或崇祯十三年(1640)。

前一个年代,李之藻还未成年,后一个年代,李之藻已经去世多年。

正确的年代应当是“庚戌”,即万历三十八年。

这样,我们知道李之藻因为被晋升为南京工部员外郎,所以才离开开州。

也就在同一年,李之藻又升为南京工部郎中。

杨廷筠的传记中曾有这样一段话:“岁辛亥,我存公官南都,与利先生同会郭仰凤、金四表交善。

比告归,遂延郭、金二先生人越。

”一直以来,学者们不清楚本来在开州做官、在北京活动的李之藻,为什么会在南京做官,更不清楚他做的是什么官。

《便览》的记载使这个问题彻底明朗。

李之藻在赴南京上任前,于1610年初在北京病倒。

他在生病期间受到了利玛窦的悉心照顾,深为感动,最终受洗成为天主教徒,取名良(Leo)。

也就在这一年的5月,利玛窦去世。

1611年(万历三十九年,辛亥)4、5月间,在南京任职的李之藻把欧洲传教士郭居静(Lazare Cattaneo,字仰凤)和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字四表)请到杭州开教。

他们到杭州后不久,李之藻父亲去世。

受李之藻的影响,杨廷筠也受洗成为天主教徒。

从1611年开始,李之藻因其父去世而在家乡守丧。

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一月,钦天监在推算日食时发生错误,由于朝廷中严重缺乏精通历法的人才,钦天监官正周子遇等人于次年建议征求“宿儒”。

礼部经过“采访”,发现了“精心历理”的李之藻,并正式上奏。

这份奏章比较有名,许多史书都提到过它,但文字略有不同。

有幸的是,在杨廷筠的《绝徼同文纪》中保存着这份奏疏的原文,标题是“礼部题为明历元、昭成法,乞赐乾断,以杜妄议事”。

其中写道:“又访得翰林院检讨徐光启,及原任南京工部都水司郎中李之藻,皆精心历理。

李之藻虽在籍,俟其服阕补任,共行料理。

”所署日期为“万历三十九年十二月十八日具题”,即公元1612年1月20日。

万历三十九年,李之藻也向朝廷上过一份奏章,建议召请“平素究心历理”之人翻译由欧洲传教士带来的天文历法著作。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份奏章的时间,但从其他材料来推断,应是李之藻在守丧期间所奏。

《明史》历志说,礼部上疏后不久,李之藻等人“皆召至京,参预历事……四十一年,之藻已改衔南京太仆少卿,奏上西洋历法”。

《明史纪事本末》也说:“四十一年,南京太仆寺少卿李之藻上西洋历法”。

寥寥数语,问题却不少,需要仔细分析。

万历四十年(1612),李之藻还在杭州守丧,这可以用徐光启的一封“万分秘之”的家信为证。

信中说,如果遭到倭寇人侵的话,可以逃到杭州避难,“与郭先生、杨宗师、李我存老叔商量”。

这里所说的郭先生指郭居静,杨宗师指杨廷筠,李我存则是李之藻。

万历四十一年(1613),李之藻完成了介绍欧洲数学的著作《同文算指》,他在序中写道:“万历癸丑,日在天驷,仁和李之藻振之书于龙泓精舍”。

文中的“龙泓精舍”是李之藻在杭州的住所,1623年,辞官回家的李之藻在为艾儒略的《职方外纪》作序时,所署即为“天启癸亥,日躔天驷,浙西李之藻书于龙泓精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