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_安贫乐道_价值标准的执着守望_聊斋志异_黄英_的文化解读

合集下载

士魂与商才的融合——蒲松龄小说《黄英》的文化内涵

士魂与商才的融合——蒲松龄小说《黄英》的文化内涵
于 鄙视 发财致 富 。马子 才的重义 轻利有其 深刻 的历 史文化渊 卖 ,又 将 外 地 的 各色 花 卉运 回本 地 , “ 都 中设 花 肆 ,十 日 源, “ 义利关系”是 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 问题 。孔 尽售 ,复归艺菊 ”。他们从靠 马子才接 济 ,到享 用过于世 子 第 一 次 明 辨 了义 利 关 系 ,所 谓 “ 子 喻 于 义 , 小 人 喻 于 家,从过去借住马子才 的荒园,到 自己盖起讲 究的楼房。他 君 由此 日富 ,一 年 增 舍 , 利 ”这种思想 为后 来程朱理 学继承 ,进 一步推导 出 “ 存天 们 流பைடு நூலகம்自己 的汗 , 吃 自己 的饭 ,不 久 “
维普资讯
国 代 学 竞/ ' 古 文研
士 魂 与 商 才 的 融 合
蒲松龄 小说 黄英 的文化 内涵
。曹 莹
明清 时期 ,随着商业经 济的发展 ,商人地位 的急剧上 对 桎 梏 人 们 多年 的程 朱 理 学 的彻 底 反 叛 , 是对 个 人 权 利 、个 升,传统 的士、农 、工、商的四民秩序已被打破。 《 聊斋志 人价值欲望、物质追求 的充分肯 定,认为 “ 贪财好色”是人 异》中的 《 黄英 》就 是 当 时现 实 生 活 的真 实写 照 。 作者 通 过 的本心 。同时这种肯定私利、肯定解放人欲 的思潮也带来 了 菊花精黄英与嗜菊如命的儒生马子才偶识 ,冲突,最终结合 经济 的繁荣和市民阶层 的崛起。 的故事 ,折射 出明末清初思潮 中一种独特 的价值追求 ,从 中 小说中黄英姐弟恰 是这种新兴阶层 的代表,在他们 的身
可 以看 出士 魂 与 商才 的联 姻 是 当 时 社会 发 展 的必 然趋 势 。
上寄托着作者新的人格理想。蒲松龄处于明末清初解放思潮 之中,难免受其影响 。因此他对黄英姐弟甚爱之 ,充分肯定

“致富乐道”与“安贫乐道”的交锋——“私”“欲”心态的肯定在《聊斋志异·黄英》中的呈现寄托

“致富乐道”与“安贫乐道”的交锋——“私”“欲”心态的肯定在《聊斋志异·黄英》中的呈现寄托
儒家文化统治了中国上千年,士农工商,界明畛别,“重农轻商”的主体意识使得商人在社会上几乎无立足之地。以儒家士精神而言,他们心仪“重义轻利”与“安贫乐道”。《论语·雍也》中孔子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马子才“世好菊”,“闻有佳种必购之,千里不惮”。显然是具备儒家精神的典型人物。当他从金陵的归途中遇到陶氏姐弟,被陶三郎的“丰姿洒落”所吸引,便“渐近与语”,并被陶三郎的骚雅谈言所折服,更钦佩他的“艺菊之法”,所以诚邀陶氏姐弟至马家寄踏。这里马与陶氏的第一次相遇结合,代表了儒家文化与商贾文化的初次交锋。这也无疑是“小传统”文化对“大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式的隐式冲击。日之渐久,陶氏姐弟发现马家“似不举火”,便打算卖菊求生,“私”与“欲”的意想摆脱儒家文化隐式的外衣,直截地展示于人。马子才对此行为极鄙视,认为陶三郎“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自此,马子才不再与陶氏交往。儒商冲突中,商贾占上风,显然,这是“小传统”文化对“大传统”文化强大的冲击力并有其巨大的威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勤劳致富的优良传统,其中也有一定的男女平等的思想因素。马与英的结合正是儒家文化与商贾文化相遇融合的代表。故事整体上是喜剧基调,唯一的悲剧因素是陶三郎化菊,马子才误拔致使陶弟枯萎,但陶弟最后化为“陶醉”菊,其真身并无变化。这一情节一方面展示了正统儒家思想的“大传统”具有不可抗拒性、“小传统”文化的存在艰难,从侧面也反映了“小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私”与“欲”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不容泯灭。
二、角色分析视野中的“私”与“欲”
《黄英》中陶氏姐弟这两个角色,实际上是蒲松龄隐喻的酒、菊两个意象,是陶渊明这一文化符号的分解与融合。而马子才则是儒家儒生的代表,陶氏姐弟展示出的“私”与“欲”实际上是儒商的代言,是正当的“致富乐道”对庸腐顽化的“安贫乐道”的否定。

从《聊斋志异·黄英》看明清士商关系变化

从《聊斋志异·黄英》看明清士商关系变化

从《聊斋志异黄英》看明清士商关系变化郭静静【摘要】由于中国古代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一直很低,处于四民之末.然而宋、明、清时代商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商人地位大大提高,甚至直接动摇士的地位.从而便出现了士商关系变化问题.《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便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变化.因此在《聊斋志异》中便出现了许多反映这一变化的作品.《黄英》便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篇.【期刊名称】《内蒙古电大学刊》【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3页(P49-51)【关键词】明、清商业发展;商人地位;《黄英》;士商关系【作者】郭静静【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 8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黄英》所反映的最重要的问题绝不是爱情,而是当时社会最显著的士商关系变化问题。

商业的发展自宋代以来已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显著的现象,到了明代和清代,商业已获得了相当充分地发展。

相应的,商人这一群体人数日益增多,并且由于明、清时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改变,商日益成为一个与士并行的阶层,以至于以前的士、农、工、商一变而成为士、商、农、工,商人地位大大提高。

在这一四民地位变化中,商的地位的变化最为引人注目。

余英时先生在《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中引到清代沈垚(一七九八—一八四零)的《费席山先生七十双寿序》的一段话:“……是故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

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

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

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之风益甚。

然而睦婣任卹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

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

”[1]P451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几点重要的信息:1.自宋以后四民地位及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商的地位大大提高,而且士大多出于商人家庭,士与商的界线已不能截然划分开。

但有一点必须注意,由于宋代社会毕竟仍是士阶层居于领导地位,所以四民关系直到明代中叶以后才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从《婴宁》、《黄英》篇看《聊斋》“花”的艺术

从《婴宁》、《黄英》篇看《聊斋》“花”的艺术

从《婴宁》、《黄英》篇看《聊斋》“花”的艺术摘要:《聊斋》之《婴宁》篇中,狐女婴宁的际遇、命运与花息息相关,《黄英》篇中菊精黄英的个性、遭遇更与花密不可分。

此二篇作品中,花是人物间缘起的媒介,又是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的导引,作者写花以衬人,写花即写人,表现出独特的“花”的艺术。

关键词:《婴宁》《黄英》花媒介导引烘托《聊斋》是一个由花妖孤鬼构建而成的别样世界,其中多见“花”的意象,很多篇章,或人物爱花成癖,种花成趣,或花仙、花精是文章的主角,各自有着高洁的象征。

《婴宁》篇塑造了清新脱俗的狐女形象,是作者以花塑造角色的典型体现,《黄英》篇展现了人淡如菊的菊精形象,是作者以花妖为主角的代表作品。

《婴宁》和《黄英》两篇,在叙写故事、铺展情节、塑造人物等方面,体现出作者创作中“花”的艺术。

一、花为媒——花是人狐之恋、人花情缘的媒介(一)婴宁遗花、王子服拾花是《婴宁》故事的缘起王生游赏上元,被一“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1]的女郎深深吸引,“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郎临走将梅花丢弃在地,王生“拾花怅然”,失魂落魄而回。

这株梅花对于痴情的王子服而言,不是信物而胜似信物。

花是他感情的寄托,是他爱情的信仰,见花如见人,语花即语卿。

他将这花视如珍宝,藏于枕下,废食废言,从此相思成病。

直到吴生谎称打听到了女郎的消息,王生才渐渐恢复。

可是,谎言易碎,面对王生想与女郎成就婚姻之盟的再三请求,吴生只能躲避不应。

此时,那一株梅花早已枯萎,只未凋零,王生对女郎的爱慕之情却反增不减。

他见求助吴生无望,于是负气携花找寻三十余里,终于在谷底的花树间找到了女郎的家,终究得见日夜思慕的佳人。

一段人狐相恋的佳话正在酝酿而成。

(二)马子才路遇陶三郎是《黄英》故事的缘起马生家中世代爱菊,至他尤甚,“闻有佳种,必购之,千里不惮”。

在从金陵求种归家的路上,他偶遇谈吐骚雅,对艺菊之法颇有见地的陶三郎。

爱花成痴的马生自然心生路遇知己的喜悦,盛邀陶氏姐弟迁居到自己的荒圃小室。

聊斋志异黄英读后感

聊斋志异黄英读后感

聊斋志异黄英读后感《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由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成书于17世纪。

全书共分为六卷,收录了420多篇短篇小说,涵盖了神怪、鬼魅、仙侠、人鬼恋、妖魔鬼怪等各种题材,以及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文学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故事包括《聂小倩》、《陆判》、《玉真记》等。

在读完《聊斋志异》后,我深受其吸引,不仅是因为故事情节的离奇与神秘,更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性思考。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小小的人生寓言,让人在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感悟。

首先,我被书中所描绘的神怪世界所深深吸引。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描绘了一个神秘、奇幻的世界,其中有各种形形色色的神怪,有妖魔鬼怪,有仙人道士,有鬼怪恋,有人鬼交往,这些故事情节让人感到离奇而又真实。

在这些故事中,神怪世界与人间世界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到无限的遐想和联想。

这些故事情节所展现出的神秘色彩,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世界,体验到了与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感受。

其次,我被书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所感动。

在《聊斋志异》中,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人在阅读中得到了很多启发。

比如《聂小倩》中所描绘的人鬼恋,让人思考了生死的真谛;《陆判》中所描绘的官场险恶,让人思考了忠诚与利益的冲突;《玉真记》中所描绘的妖魔鬼怪,让人思考了善恶的边界。

这些故事所蕴含的哲理,让人在阅读中得到了很多启迪,让人对人生、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我被书中所展现的人性思考所感动。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都是真实而又鲜活的,他们有善良的,也有邪恶的,有聪明的,也有愚蠢的,有忠诚的,也有背叛的。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让人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也让人在阅读中得到了很多启发,让人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之,《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是一部神怪小说集,更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它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性思考,让人在阅读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士与商两种人格范式的整合与规训--+《聊斋志异-黄英》的文本解读

士与商两种人格范式的整合与规训--+《聊斋志异-黄英》的文本解读

士与商两种人格范式的整合与规训聊斋志异黄英的文本解读齐社祥刘敬林陇东学院中文系甘肃西峰摘要!聊斋志异黄英一篇事属花妖而别有寄托书生马子才与菊花精陶氏姐弟的冲突和合体现了士与商两种人格范式及价值观的冲突和合反映了士对商的认同商对士的规训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与价值观揭示其中包含的文化内蕴对探讨明清士人的文化心态及价值观演变颇有裨益关键词!聊斋志异人格范式整合规训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读其书必知其人论其世蒲松龄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聊斋篇事虽多涉鬼神然触时感事而以劝以惩其文往往刻镂物情曲尽世态冥会幽探思入风云蒲立德聊斋志异跋如作者言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既言寄托孤愤则不可单以志怪目之花妖孤魅奇幻怪异仅为其表世态万相人情冷暖实为其里在作者精心营造的幻想迭出怪异纷呈的艺术世界里不仅寄托了自己对男女天性真情的礼赞对现实社会的强烈批判也寄托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花妖狐魅之作在聊斋中篇什众多论者多以为是作者爱情理想的寄托又是作者长期苦闷压抑的渲泄但黄英一篇事虽属花妖狐魅之列却与红玉画壁葛巾荷花三娘子诸篇不同不在寄情而在言志对其解蔽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文法对明察作者所托之孤愤大有裨益第一"菊花精陶氏姐弟与书生马子才的冲突和合体现了士与商两种人格范式的冲突和合"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与追求#书生马子才世好菊至才尤甚爱菊成癖访菊而遇陶氏姐弟因菊为缘而结伴同归闻陶欲以第期娄底师专学报年月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齐社祥男甘肃西峰人陇东学院中文系讲师从事古代文学研究贩菊为业而谋生甚鄙之曰仆以君风流高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及陶与黄英贩菊而致富马虽娶黄英然爱其丽而耻其富人皆祝富我愿祝穷先分财后分居且言三十年清德为卿所累毫无疑问马子才身上体现的正是传统士人的清高安贫言义不言利的人格范式自论语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之别即是君子小人之别四业以士为首以商为末言利为士人所不齿于是文不经商士不理财孔颜乐处成为士人所向往的人格境界马生之爱菊正因为菊象征了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适不为五斗米而折节的陶渊明的人格菊历来为士人所爱尊为花中四君子之一菊在传统文化中已成为文化的语码代表了儒家思想中士志于道而安贫自守凌霜不改的清高人格然马生虽自鸣清高终因治生乏术而不免于贫贱作者通过陶氏姐弟对这种传统的士子人格做了一种颠覆性的批判同时也对其做了有力的规训与改造而这种批判与规训首先是通过对自身的颠覆完成的通篇中陶但称姓不称名实际是陶渊明的化身黄英即黄花就是菊花让陶与菊这个最能代表士子清高人格的化身来完成对自身清高的颠覆与改造具有很深的文化内蕴黄英曰妾非贪鄙但不少致丰盈遂令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而陶之语更是掷地有声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最终陶氏姐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人格理想的合理马与陶的冲突和合实际正是士与商两种人格范式的冲突和合而马子才也从最初的甚鄙之到耻之最后达到安之两家合一对这种不苟求富不务求贫自食其力治生有术既不失士人节操清名而又无商人之贪俗铜臭的人格范式加以认同而这也正是作者所理想的人格范式黄英一篇非闻则命笔亦非率尔操觚而是作者人格理想的形象图解与寄托作者一生科场失意不能达而兼济只好穷则独善然独善亦不易处穷乡僻壤寄人篱下教书为业度日唯艰既要不失士人清标与书卷气又要不沾商人的铜臭气于是以马生设喻托陶氏姐弟之口以申其士与商和合认同并行不悖的人格范式士魂商才各得其所兼而有之可谓寓意深远第二情节的三分三合体现了士与商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及士对商的认同商对士的规训马生与陶皆爱菊然马爱菊但以名其士子清标而陶爱菊不单如此兼以治生于是在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志道安贫以利为耻的士之价值观与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的商之价值观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篇中马子才与菊花精陶氏姐弟因爱菊为缘而同归因待菊不同而分心马心厌其贪欲与绝士与商似水火不容而马最终意属黄英欲娶为妻这是第一个分合而随后陶与黄英贩花为业治膏田二十顷甲第益壮及马妻病卒遂娶黄英为妻黄英于间壁开扉通南第欲合其财产为一家而马耻以妻富欲作南北籍严格分财凡数更最终不复稽不能禁两第竟合为一不分疆界矣这是第二次分合合后享用过世家而马不自安以为黄英败其三十年清德但求贫不求富欲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于是黄英为其筑茅茨而分居东食西宿最终马自笑无以对遂复合居如初这是第三个分合分心分财分居三分三合意味深长马子才在三分三合中的态度由甚鄙之厌之耻之到惭不自安再到安之自笑的变化过程既是士的以利为耻清高自赏的价值观向商的不务求贫取之有道的价值观的不断冲突整合认同的过程也是商的价值观对士的价值观的不断改造规训的过程三分三合同时也是陶与菊这个代表士的人格与价值观的化身对其自身的不断颠覆改造的过程情节的三分三合仅为其表而隐蔽的句式结构形成了内在的文化框架这就是士魂与商才的完美结合两种价值观的融突和合篇末写马生之爱菊而终日与陶耽于棋酒之雅乐最终杀陶菊更富蕴含若一味清高自赏有士无商则清高亦将不保爱菊而杀菊隐喻士商两种人格与价值的互补与共存总之黄英一篇事虽奇幻如陶醉化菊等但触时感事曲尽世态不可单以花妖狐魅之作目之在聊斋诸多篇什中独具一格体现了士与商两种人格范式与价值观念的融突和合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与价值观对我们探讨明清士人的文化心态及传统价值观演变均有一定参考价值参考文献蒲松龄聊斋志异济南齐鲁书社蒲松龄聊斋志异二十四卷抄本济南齐鲁书社总第期齐社祥刘敬林士与商两种人格范式的整合与规训士与商两种人格范式的整合与规训-- 《聊斋志异*黄英》的文本解读作者:齐社祥, 刘敬林作者单位:陇东学院中文系,甘肃,西峰,745000刊名:娄底师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OUDI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03(3)被引用次数:2次1.蒲松龄聊斋志异 19812.蒲松龄 19811.穷而幻富:《聊斋志异》的士魂商才观[期刊论文]-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5,25(3)2.曹莹士魂与商才的融合——蒲松龄小说《黄英》的文化内涵[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8)3.王明道儒家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解读《聊斋志异·黄英》[期刊论文]-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4)4.陈海丽新解文人之"高洁"——析《聊斋志异》中的《黄英》[期刊论文]-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9)5.井会利"义"的执守与新价值观建构——《聊斋志异·黄英》士人精神解读[期刊论文]-山花2009(6)6.高小慧.GAO Xiao-hui《聊斋志异》中的文商现象及其文化意蕴[期刊论文]-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7.孙洛中.SUN Luo-zhong《聊斋志异》涉商类小说研究[期刊论文]-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7(4)8.刘衍青士魂商才的对话与整合--《黄英》的多声话语论析[期刊论文]-固原师专学报2004,25(4)9.冯文楼.FENG Wen-lou向才子佳人话语霸权的挑战——士商"区隔"的跨越与融构[期刊论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3)10.李秋花.Li Qiuhua析《聊斋志异·黄英》的反传统观念[期刊论文]-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12)1.商华,汤京普裙钗一二可齐家--《黄英》的文本解读[期刊论文]-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2.王长顺士人价值标准的解构、重构与回归--《聊斋志异·黄英》的文本文化解读[期刊论文]-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03)引用本文格式:齐社祥.刘敬林士与商两种人格范式的整合与规训-- 《聊斋志异*黄英》的文本解读[期刊论文]-娄底师专学报 2003(3)。

完成人格整合书写理想人生——用接受美学解读《聊斋志异·黄英》

完成人格整合书写理想人生——用接受美学解读《聊斋志异·黄英》

马子 才 人格 中 的缺 陷 和不足
《 黄英》 以菊花为题材 , 它从爱 菊 、 访菊 、 艺菊 、 市菊 写到 因菊 花 以结 缘 , 写 到菊 精 死 后化 为 异种 之 菊。 再 菊 花 历 来 为士 人 所 爱 , 为 花 中 四 君 子 之 一 。千 百 年 尊 来菊 花在 传统文化 中 已成 为文 化 的语码 , 表儒 家思 代 想 中“ 士志 于道 ” 而安 贫 自守 , 霜 不改 的 清高 人格 。 凌 蒲松龄写菊 花精 , 菊花种类 , 写 全篇浸透 着高雅脱俗 的 韵 味, 实现着一种完美人 格 的整合 , 寄托着一种理想人 生 的追 求 。 《 黄英》 中的马子才 , 有着极高的精 神追求— —“ 世好 菊, 至才尤甚 ” 并将此追求 付诸于实 行动 :闻有佳种 , “ 必 购之 , 千里不惮” 。可见他追求 的挚着 、 不辞辛劳。 但他 贫穷——“ 清贫 ” 似不 举火 ” 当陶生 让他 家 “ , 卖菊谋 生时 , 自命 清高地说 :仆以君风流雅 士 , 他 “ 当能 安贫 ; 今作是论 , 以东篱 为市井 , 则 有辱黄花矣 ” 。可见 他遵循着古 代文人 “ 文不经 商 ” 的法则 : 为业 不 屑从商 业, 为人不 屑做 商人 , 暴露 了农本 商末的封建思想 。 他还十分虚伪 , 当他娶 黄英为妻后 ,马耻 以妻 富 , “ 恒 嘱黄英作南北籍 , 以防淆 乱” 。然 而他 自家又没什 么 东西 , 于是 “ 不半岁 , 中触 类 皆 陶家物 。马立遣 人 一 家 赍 还 之 , 勿 复 取 。 未 浃 旬 , 杂 之 。凡 数 更 , 不 戒 又 马 胜烦 。黄英笑 曰 :陈仲 子毋 乃劳 乎? 马惭 , 切 听从 ‘ ’ 一 黄英 ” 当黄 英 卖 菊 家 境 越 来 越 好 时 , 认 为 “ 三 十 。 他 仆 年清德 , 为卿所 累” “ 皆祝 富 , 但祝 穷耳 !黄英 为 ,人 我 ” 保他的清德给他 盖 了茅屋 与之 分居 , 然过 数 日, 念 “ 苦 黄英 。招之 , 不肯至 , 不得 已 , 反就之 。隔宿辄 至 , 以为 常 。黄 英 笑 日 :东 食 西 宿 , 者 当不 如 是 。 马 亦 自笑 , ‘ 廉 ’ 无 以 对 , 复 合 居 如 初 。再 如 , 在 劝 陶 生 回 家 时 说 : 遂 ” 他 “ 幸充 盈 , 可坐 享 , 须 复 贾 。 可见 , 所谓 的清 家 但 无 ” 他 德, 只是 口头上的 , 内心 并非 真要 坚持 清 贫到始 终 , 这 恰 恰 说 明他 对 物 质 上 的享 受 是 有 所 求 的 。 从 以上对 文本的解 读 可 以看 出 , 子才 不是蒲 松 马 龄 笔 下 的理 想 人 物 , 不 是 蒲 松 龄 讽 刺 的 对 象 。他 人 也 生 的完 美 和 人 格 的 完 整 , 通 过 另 外 两 个 人 物 : 氏 姊 是 陶 弟的补充来完成 的。 《 黄英》 中的陶氏姊弟 是靠种菊 、 卖菊为生 的商人 。 鲁 迅 先 生 曾 言 :明 清 之 际 , 我 国 经 济 和 思 想 文 化 形 “ 是 态 转 变 的 一个 重 要 时 期 , 品经 济 的 繁 荣 、 想 解 放 的 商 思 高涨 、 社会 风 气 的变 化 , 这 一 时 期 的伦 理 道 德 和 价 值 对 观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 由此 导致 了社 会行 为取 向和 并 个人生存方式 的变化 。①这一 变化很 大程 度上体 现在 ” “ 儒就贾” 弃 和社 会 对 商 人 地 位 的认 同 方 面 。社 会 结 构

析《聊斋志异·黄英》的反传统观念

析《聊斋志异·黄英》的反传统观念
维普资讯
第 1 卷 第 l 期 8 2 (06年 1 20 2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S I L S I NC OU OC A C E ES J RNAL OF C JEGES O HAN O【 L FS XI
VO _ 8 No 2 l 1 .1
《 聊斋志异》 中体 现了作家对人 生社会 的不 集
平之 慨 和对黑 暗现 实 的 “ 孤愤 ” 之情 , 芒所 至 涉 及 锋
在于“ 其道” “ ,其道” 就是正 当的方法 。什 么是正当
的方 法 , 无 论 及 , 我 们 不 难 看 出孑 子 对 “ 贫 虽 但 L 去 贱 ”、求 富贵 ” 态 度 是 特 别 审 慎 的 。这 些 语 录 能 “ 的
封建社会 的各个 方面。其 中一些 作品不乏离 经叛 道、 惊世骇俗的思想观念 , 闪射 出独特 的思想光华 ,
表现出作 家深刻 的人生见解 。《 黄英》 就是其 中较 为典型的一篇 。仅就题材 而言 , 它仍属 于现实 的人
和仙界的花神相交谊的 旧套。这种题材 , 前人早 已 涉足, 就是蒲松龄本人的《 聊斋》 中也并非单篇。明
求饱 , 居无求安 ” 的要求 。虽然在“ 里仁” 中, 章 孔子 也承认 “ 富与贵 , 是人之所欲也 , 贫与贱 , 是人 之所
恶也” 但同时 , , 特别强调 , 对富贵 “ 以其道得之 , 不 不处也” 对贫与贱“ 以其道得之 , , 不 不去也” 。关键
[ 收稿 日期 】2 0 0 0 6— 9—2 7 [ 作者简 介】李秋花( 9 4一) 士 , 16 , 山西阳泉人 , 太原理 工大学 阳泉 学院社科部 副教授 。
英姐 弟 的 形 象分 析 , 以 看 到 这 一 传 统 观 念 在 新 观 念 的 冲 击 下 逐 步 动 摇 、 解 的 过 程 , 以 肯 定 带 有 资 本 主 义 商 品 可 瓦 可

《聊斋志异黄英》:人性异化的寓言

《聊斋志异黄英》:人性异化的寓言

·《聊斋志异》赏析·文章编号:1002⁃3712(2017)01⁃0082⁃10收稿日期:2016⁃05⁃20作者简介:李成文(1967-),男,山东枣庄人。

枣庄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聊斋志异·黄英》:人性异化的寓言李成文(枣庄学院文学院,山东枣庄277160)摘要:《黄英》的重要在于它深刻地触及了社会转型时期人性异化的问题。

马子才的悲哀在于个人观念上的抱残守缺,排斥新兴的意识形态,在有意无意中阻碍了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不仅描写了追求利益能引起人的精神异化,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程朱理学所宣扬的道义也是人性异化的重要原因。

它所寄托的“孤愤”不过是人性被异化、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苦闷象征而已。

关键词:黄英;人性异化;寓言中图分类号:I 207.419文献标识码:A《黄英》在《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小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的重要不在于艺术成就有多高,而在于它以有限的篇幅,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深刻地触及了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价值观念的碰撞所导致的人性异化问题。

通过一个极为独特的意识形态的观察角度,蒲松龄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价值、人的地位等方面的微妙变化。

这一篇小说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学的认识功能,蕴涵着文化、心理等层面上十分丰富的信息,它不仅在所有《聊斋志异》的作品中,就是在清初的小说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All Rights Reserved.一、价值观念的冲突《黄英》给人的直观感受就在于它有强烈的新鲜感。

这种新鲜感是为作者能在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找到一个独特的审视角度而兴奋。

在《黄英》中,通过马子才与陶氏姐弟之间的分歧与冲突,揭示了代表没落地主阶级的文人意识与商人所代表的新兴市民阶层意识之间的冲突,相当深刻地描写了现实社会变迁时期意识形态之间的激烈斗争、人的价值重新评估的社会问题。

马子才的高雅生活代表着封建社会失意文人的生活,无非是饮酒自乐,吟风弄月。

解读《聊斋·黄英》人物形象的思想文化意蕴——兼论蒲松龄与儒道墨思想

解读《聊斋·黄英》人物形象的思想文化意蕴——兼论蒲松龄与儒道墨思想

解读《聊斋·黄英》人物形象的思想文化意蕴———兼论蒲松龄与儒道墨思想朱荣梅(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聊斋志异》承载着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了蒲松龄对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其中《黄英》文中的三位人物形象分别展现了蒲松龄身上的儒道墨思想意识观念在时代背景下的冲突与融合:儒家安贫乐道的卫士———马子才、魏晋风度践行者———陶三郎、墨派实干家———黄英。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儒家;魏晋风度;墨子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蒲松龄自称苦行僧转世,生活在儒家思想的发祥地,有着强烈的入世意识和仕途情结,其大半生都在科举考试之路上艰难跋涉,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典型的传统儒士,然其屡试不第,家道中落,人生辛酸,孤愤难平。

儒家圣贤经典里的礼义廉耻、忠孝节义与现实状况的巨大反差不断叩问心中那个坎坷潦倒、悲苦不堪的灵魂。

他在《戒应酬文》中有一段深夜书斋自画像:“弯月已西,严寒侵烛,霜气入帏,瘦肌起粟,枵腹鸣饥,回顾酸影在墙,须吻张翕,耸肩缩项,如世钟馗。

”[1]376他反复审视观照,终以神来之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铸就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一座高峰———《聊斋志异》。

收稿日期:2020-05-07基金项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类研究基金项目“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GJ1742)。

作者简介:朱荣梅(1978-),女,陕西西安人。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聊斋志异》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20)04⁃0071⁃06《聊斋志异》虽是一部“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2]175,却从各个层面折射出清初当时社会的世态民情,其内容包罗万象,思想极为丰富,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佛家以及民俗文化、神巫思想、民族思想等,使作品具备了极其深广的思想文化内蕴,这一点也是《聊斋志异》超越同类作品的显著优势。

《聊斋志异·黄英》思想意态分析及启示

《聊斋志异·黄英》思想意态分析及启示

《聊斋志异黄英》思想意态分析及启示沈传河【摘要】The tale Huang Ying contains two different ideological modes , namely, mode of scholar and mode of businessman , as evidenced by the words of scholar and those of businessman in the chapter .Of the two, mode of scholar becomes the tale ' s essential ideological mode becauseof the personal value judgment of the tale.Hence, the real thought in Huang Ying belongs to traditional scholarly thought , and genuine busi-nessman ' s thought is absent .For its lack of genuine dialogue and polyphony , this tale could not be classified as a polyphonicnovel ."Scholarly soul with business talent" , however , is appropriate forthe Tao siblings , but not for the writer of this tale .%通过士人话语和商人话语,小说《黄英》传达蕴含着"士""商"两种不同的思想意态,其中"士"通过了作品主体性价值判断而成为作品的主旨思想意态,而"商"则未然;因此,《黄英》文本思想肖像的真实构成是传统的士人思想,缺少真正的商人思想. 小说缺少真正的对话与复调,不应归入复调小说之中. "士魂商才"用在陶氏姐弟身上是比较合适的,但用在《黄英》创作主体身上则是不妥的.【期刊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41)001【总页数】7页(P41-47)【关键词】《黄英》;"士";"商";思想意态;启示【作者】沈传河【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255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9《聊斋志异·黄英》是思想意蕴十分丰富的一篇小说,值得我们去鉴读和探析。

士魂与商才的融合——蒲松龄小说《黄英》的文化内涵

士魂与商才的融合——蒲松龄小说《黄英》的文化内涵

进一步发展高层次的需要 诸如安全 归属 爱 尊重 自 矛盾的最佳方案 黄英与马子才的结合 这是士魂与商才
我实现 而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儒家文化压抑底层 的最佳融合 作者对二人结合前的恋爱没有过多笔墨的叙
生理的感性需要 高扬自我实现的理想需要 扼杀了人们的 述 但对二人婚后的生活极尽渲染 在家庭琐事中展示 士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士魂与商才的融合
蒲松龄小说 黄英 的文化内涵
曹 莹
明清时期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 商人地位的急剧上 对桎梏人们多年的程朱理学的彻底反叛 是对个人权利 个
升 传统的士 农 工 商的四民秩序已被打破 聊斋志 人价值欲望 物质追求的充分肯定 认为 贪财好色 是人
异 中的 黄英 就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者通过 的本心 同时这种肯定私利 肯定解放人欲的思潮也带来了
万方数据
2006.08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点的变革马子才的价值观念 使其逐渐由 贱商 到 重 商 两人有两次较大的矛盾冲突 作者叙述得颇有意思
黄英既适马 于间壁开扉通南第 马耻以妻富 恒嘱黄英 作南北籍 以防淆乱 而家所需 黄英辄取诸南第 不半 岁 家中触类皆陶家物 马立遣人一一赍还之 戒勿复 取 但过不了多久 又混在一起 马又让一一分开 黄英 以 陈仲子 调侃马生 马惭 一切听诸黄英 在这次 冲突中 马生先是以富为耻 后惭 他的物质观一点点发生 改变 第二次冲突是这样的 马生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有点
性 所以当黄英的弟弟陶三郎跟马子才商量卖菊为生时 他 商阶层是极为欣赏的 马克思曾在 资本论 中指出商业和
立即嗤之以鼻 说 以东篱为市井 有辱黄花矣 我们从 商人对社会的作用 商人对于以前一切停止不变 可以说对
中可以想象马子才鄙夷的神情和清高的姿态 但这种神情和 于世袭而停止不变的社会来说 是一个革命的要素

《聊斋志异·黄英》:人性异化的寓言

《聊斋志异·黄英》:人性异化的寓言

《聊斋志异·黄英》:人性异化的寓言作者:李成文来源:《蒲松龄研究》2017年第01期摘要:《黄英》的重要在于它深刻地触及了社会转型时期人性异化的问题。

马子才的悲哀在于个人观念上的抱残守缺,排斥新兴的意识形态,在有意无意中阻碍了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不仅描写了追求利益能引起人的精神异化,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程朱理学所宣扬的道义也是人性异化的重要原因。

它所寄托的“孤愤”不过是人性被异化、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苦闷象征而已。

关键词:黄英;人性异化;寓言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黄英》在《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小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的重要不在于艺术成就有多高,而在于它以有限的篇幅,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深刻地触及了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价值观念的碰撞所导致的人性异化问题。

通过一个极为独特的意识形态的观察角度,蒲松龄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价值、人的地位等方面的微妙变化。

这一篇小说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学的认识功能,蕴涵着文化、心理等层面上十分丰富的信息,它不仅在所有《聊斋志异》的作品中,就是在清初的小说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价值观念的冲突《黄英》给人的直观感受就在于它有强烈的新鲜感。

这种新鲜感是为作者能在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找到一个独特的审视角度而兴奋。

在《黄英》中,通过马子才与陶氏姐弟之间的分歧与冲突,揭示了代表没落地主阶级的文人意识与商人所代表的新兴市民阶层意识之间的冲突,相当深刻地描写了现实社会变迁时期意识形态之间的激烈斗争、人的价值重新评估的社会问题。

马子才的高雅生活代表着封建社会失意文人的生活,无非是饮酒自乐,吟风弄月。

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开始发生裂变,呈现出衰颓的趋势。

一些失意的文人无法施行儒家之道,内心苦闷但毫无办法,只好借风花雪月、饮酒作乐来排解自己胸中的郁闷不平之气。

历史上,这样的高雅之士代不乏人,可以开出一个长长的名单。

聊斋志异黄英读后感

聊斋志异黄英读后感

聊斋志异黄英读后感《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文学作品,以其优美的文字、离奇的情节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其中,黄英是其中一篇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子因为被害而化成了黄英,为自己的冤屈报仇的故事。

读完这篇故事,我深受感动,对其中的人性、命运和情感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故事中的女主角黄英原本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却因为被害而化成了黄英。

她化成黄英后,为了报仇,不惜一切代价,最终成功让凶手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无辜的人因为他人的恶意而受到伤害,而这些伤害往往会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折磨。

黄英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对不公和伤害,我们也不能放弃对正义的追求,更不能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才能最终获得真正的解脱。

除了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故事中的爱情元素也让我深受触动。

黄英化成黄英后,与一个年轻人相爱。

他们之间的爱情并不被黄英的身份所影响,他们之间的爱情是无私的,纯粹的。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坚韧。

即使身份不同,即使面临重重困难,真挚的爱情也能够战胜一切,给人带来力量和勇气。

在读完《聊斋志异》中的黄英之后,我对人性、命运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复杂,也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坚韧。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对正义的追求,坚持对爱情的坚守,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获得最终的幸福和解脱。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和情感的启示录。

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会永远珍视这个故事,将其中的智慧和力量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聊斋志异黄英分析

聊斋志异黄英分析

• 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安贫乐道 “克勤克俭” 勤俭持家,男耕女织 • 现代商业经济条件下: 鼓励奢靡的生活消费方式。
(四)艺术特色
• 淡雅的韵味和情致; • 女经营者形象塑造雅而不俗
龄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
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
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 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婴宁》 《青凤》《阿绣》《连城》 《青娥》《鸦头》《瑞云》等。
黄 英
《聊斋志异》简介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 短篇小说431篇。
(一)故事结构模式
• 一种模式是人入异域幻境。 《罗刹海市》大罗刹国为现实的漫画,海市 国是戏拟的理想国。 《梦狼》为表现“官虎吏狼”这个比喻性的 主题,而虚拟了奇异之梦。 《席方平》为受辱的父亲入冥府伸冤,而城 隍、郡司、冥王各级衙门都是贪贿、暴虐、 屡受酷刑,尤胜于人间。
赏析《黄英》
(一)小说情节 不以跌宕情节取胜,以平易笔调叙述马子才 和菊精的交往,情节进展缓慢而又趣味盎 然。 卖菊与置产是小说的主体部分。夫妻因财富 而产生分歧纠纷,使得故事出现细波微澜, 也使人物变得丰富形象。
(二)人物形象
1、黄英形象: 恬静稳重,幽默风趣。 黄英是菊花精,名字是由陶渊明诗歌中“菊有黄花” 化出。种菊、卖菊致富是“聊为我家彭泽解嘲”。 体现着读书人传统的清高观念的变化。 2、马子才形象: 清高耿介而又迂腐 3、陶生: 儒雅又精明的儒商形象。 他外表“丰姿洒落”,开口 “谈言骚雅”,一身儒 雅之气;作为商人又特别有眼光,有见地。他豪 爽不羁,放浪形骸,典型的性情中人。
《荷花三娘子》等。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
理的作品 这类故事立意在于劝诫, 阐释伦理道德,总结生活中 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 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 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

聊斋志异《黄英》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黄英》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黄英》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聊斋志异《黄英》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黄英》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黄英读后感

聊斋志异黄英读后感

聊斋志异黄英读后感黄英自小聪明才智,但家境贫寒。

他的母亲非常爱他,希望他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为了供黄英读书,母亲常年辛勤劳作,自己吃不饱穿不暖。

黄英虽然家境贫寒,但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他在家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仍然努力学习,不断超越自己。

有一次,他在考试中得了全校第一名,他非常高兴,但他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勤奋学习,继续追求更高的成绩。

黄英为了拥有更好的读书条件,他主动去砍柴,赚钱来买书。

他在山间砍柴的时候,看到了一只受伤的小白兔。

他心生怜悯之情,不忍心离弃它。

他将它带回家,并好好地照顾它,直到它痊愈。

从此以后,这只小白兔成了黄英的好朋友,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寂寞的夜晚。

黄英的母亲生病了,需要钱治疗。

黄英心急如焚,但他没有放弃,而是找到了医生,让医生救治母亲。

为了筹集医药费,他用家里仅有的几个钱买了几头牛,去卖给富人。

这次卖牛的经历,让黄英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的冷漠和不公。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而是更加知道要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

黄英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知名的学者。

在大学里,他勤奋学习,有很高的成绩。

他师从一位著名教授,专攻某一领域的研究。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最终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黄英的人生其实是一部普通人追求梦想的故事。

他不是出身富贵之家, 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能力,但他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光芒。

他战胜了生活的困难,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通过黄英的故事,我深刻感受到努力和毅力的重要性。

黄英的一生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目标,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不论我们的起点如何,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黄英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追求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不断付出努力和付出代价。

黄英通过砍柴赚钱来买书,通过卖牛筹集医药费,他为了梦想不计一切代价。

正因为有这种执着和坚持,他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09No.9古典文学新探蒲松龄“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撰成了《聊斋志异》。

然而,《聊斋志异》不同于《搜神记》一类志怪小说的是,“它可以追求曲折的情节、完整的故事。

尤其追求出人意表的想象、激烈的矛盾冲突,振聋发聩的见解和惊世骇俗的情感倾向”。

其中《黄英》一篇,也毫不例外地表达出了其“见解”和“情感倾向”。

如果从文本去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黄英》体现了士人对“安贫乐道”价值标准的执着追求,而这一追求过程是在对传统价值观解构、重构与回归中完成的。

一《黄英》中,儒生马子才家“世好菊,至才尤甚”,遂爱菊成癖,求佳种途中遇陶生与其姐黄英。

陶弟“谈言骚雅”,结伴而同归并安住宅旁,因种菊而有缘。

陶弟欲以卖菊为业而谋生,马生闻之,则“甚鄙之,曰:‘仆以君风流雅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

然而,后来陶弟与黄英贩菊而致富,马生娶黄英,中间也曾耻富,而最后却“安之”,“合而为一”。

马子才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出了传统儒士“清高”与“安贫”的价值判断。

孔子称,“富贵于我如浮云”,表明“君子固穷”,不以“恶衣恶食”为耻;荀子曰:“从道不从君”,“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

对于“士”人来说,要想“守道”,必须有“安贫”之志,要想“独善”,必须有“固穷”之节。

而《黄英》正是通过陶氏姐弟的言行对这种传统价值判断“做了一种颠覆性的批判”和完全意义上的解构。

这种解构首先是通过对菊花意象传统意蕴的消解来完成的。

被誉为“四君子”之一的菊花,早在《礼记·日令》中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黄花”的记载,把菊的花期与其所处的寒霜季节联系到了一起。

自那以后,人们逐渐形成了爱菊、赏菊的传统风习。

历代儒士更是与菊结下了不解之缘。

陶渊明的《和郭主簿二首》(其二)诗“芳菊开林曜,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道出了菊的娴雅不俗、耐得寒冷、饱经霜打依然苍劲挺拔的贞秀风姿。

此后,菊以其清雅的色泽,澹远的清秀,挺劲的风姿,成了儒士们用以表现孤高绝俗、坚贞自爱的人性品格,保持真我、不随流俗的独立意志以及贞骨傲霜、高风亮节的自然品性的传统意象。

《黄英》中言谈清雅的陶生,提出以“卖菊谋生”,且“其门嚣喧如市”,又“以蒲席包菊,捆载数车”而贩之。

后来,“黄英课仆种菊,一如陶,得金益合商贾”。

这一种菊、卖菊、贩菊、因菊而富的行为过程,恰是对“菊”———这一最能代表儒士清雅、高洁人格,安贫而耻富价值标准的意象之文化意蕴的消解。

这种消解也是通过对陶渊明这一儒士文化原型的反叛来实现的。

《黄英》中,“陶生”只称姓不称名,实际上表征的就是陶渊明的化身。

魏晋之后,陶渊明的行止和诗文以一种“平和、宁静、淡远”的风格在儒士的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随之而来的,更是他那种“宁固贫以济志”———儒家传统对志节操守的极端重视,“不委屈而累己”———道家传统对精神自由、个体人格的极端推崇的人格范式,使儒士们达到一个宁静和谐的境界,一个清贫寂寞而又充满精神乐趣的境界,一个真正遗落了荣利、忘怀得失的境界。

而这一切,又使他成了儒士们重志节、重精神追求的典范。

《黄英》中的“陶弟”,以陶渊明为文化原形,寄托着作者的情感追求。

“陶弟”爱菊,然“卖菊足以谋生”的愿望显然与“陶弟”本身所象征的人格形象格格不入。

此后,“陶弟”喜菊而居,治菊而活,贩菊而富,“颇足供醉”的过程,正是对陶渊明———这个最能代表儒士雅淡清高人格追求、安贫乐道价值标准的化身的反叛。

如果说“陶弟”的贩菊致富是陶渊明式的自我反叛的话,马生则是对传统典范的反叛。

二马生与陶生皆爱菊,马爱菊之“清雅”,以名其“士”之清高,而陶爱菊,不仅如此,也兼以治生。

黄英之爱菊是“为彭泽解嘲”。

马生最初认为陶氏姐弟“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并“心厌其贪,欲与绝”,后来竟“意属黄英”。

接着他又“耻以妻富”,欲“作南北籍”,严格分财,“凡数更”,最终“不复稽”、“不能禁”,“两第竞合为一,不分疆界矣”,最后其“享用过于世家”。

而他又“不自安”,遂“筑茅茨”而分居,最终还是“遂复合居如初”。

陶弟“言谈骚雅”,从爱菊而贩菊,并“由此日富,一年增舍,二年起夏屋”。

黄英“雅善谈”,却也“课仆种菊。

一如陶,得金益合商贾,村外治膏田二十顷。

甲第益壮”。

马生对贩菊的态度由“甚鄙之”、“厌之”、“耻之”到“惭”、“不自安”,再到最后的“自安”、“自笑”。

三者行为和心理的变化过程,正好是儒士“清雅,富足”价值标准的重构过程。

这一重构过程是在对士、商区隔(区分)的突破中完成的。

自古以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文不经商,士不摘要《聊斋志异·黄英》乃是作者蒲松龄借花妖以表志,表现出了士人对于“安贫乐道”价值标准的执着追求。

而这一追求是在对士人价值标准的解构、重构与回归中完成的。

本文通过对《黄英》一篇的文本细读,来发掘其文化意蕴。

关键词:《聊斋志异》士人价值标准解构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王长顺士人“安贫乐道”价值标准的执着守望———《聊斋志异·黄英》的文化解读120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9古典文学新探理财”是士人们所恪守的训诫。

“士农工商”四业“士”为首,“商”为末,其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这就在士、商之间形成了有形无形的区隔(区分)。

法国思想家布迪厄曾对区隔(区分)做过透彻的分析和阐述,认为“区分不仅是知识分子圈与政治经济圈保持距离,确定独立性的手段,而且更是知识分子圈内变动的根本动力”。

由此,就在不同的社会文化领域形成不同的“圈子”,而不同的“圈子”则存着各自的“习性”,即“不同领域间活动的统一原则”。

而“习性”这一概念强调的正是行为者与行为环境的密切联系,所以它特别能说明那些不受客在圈子限制的跨圈子的“结构同型”和“转化关系”,它还指一种“存在的方式,一种习惯状态(尤指身体),特别是一种趋向、倾向、素质、偏好”。

《黄英》中马生是传统的士人的典型,恪守着“安贫乐道”、“不言贫”、“不贪利”的圈内训条。

而陶弟和黄英已经是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而由士而商的典型。

明清之际,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得社会风气有了变化,同时,也对这一时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人和商人都已重新估量了商人阶层的社会价值。

”归有光在《白庵程翁八十寿序》中称“士与农商常相混”,清代沈也在《费席山先生七十双寿序》中也称士农工商“四民不分”,可见“士而商”、“商而士”早已在明清之时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如果说陶氏姐弟种菊、卖菊、贩菊而致富是由“谈言骚雅”的士人向商人的转化的话,那么,马生与陶氏姐弟的几次分合,则是士人向商人靠拢并对士、商区隔的彻底突破。

这样以来,陶渊明式的马子才及陶氏姐弟的清雅与富足价值观念的倒置,“使‘采菊东篱’的意象有了清雅与富足并行不悖的双重意蕴”。

这一重构是在对“价值”语言符号的编程与解码中完成的。

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念主张“士志于道”,《论语》中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孟子》中说“士穷不失义,达不失道”,强调“尚志”。

也就是说,儒家以“志于道”作为人生的终极价值。

它一方面表现为对“道”的价值追求,所谓“杀身成仁”、“当仁不让”、“兼济天下”是也;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道”的价值坚持,所谓“隐居以求其志”、“君子固穷”、“独善其身”是也。

这一切都是传统儒士这一话语系统中关于“价值”的语言符号。

而马生、陶氏姐弟所钟爱的“菊”,恰恰是代表儒家思想中“士志于道”而安贫自守价值标准和凌霜不改高洁人格的语码。

陶生是菊的化身,也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的化身,他与马生本应固守清贫,可他面对家中“不举火”而时时受人“升米馈恤”的现状,开始接受新的价值标准,走上了卖菊谋生之道。

这种人生观和立身行事的哲学,显然是对“安贫乐道”、“重义轻利”传统价值标准之语言符号的否定。

当马生挖苦他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时,陶弟坦然以对:“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

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

”这一坦然的语义中,明白地告诉人们,经商不免有些时俗气,但若是自食其力,又不为贪利,则并不是俗业。

这几句话也就是对士人价值标准语言符号的重新编程。

三《诗品·典雅》说:“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古诗十九首》对人生也有相似的慨叹:“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

”到了陶渊明那里,他将“菊”的淡雅品性和自然界的恬淡之美,同自我悠闲的心境一并融成了“超然事外,平淡冲和”的人格品质和情感境界。

这正是对“人淡如菊”的最佳注解。

《黄英》中陶弟的醉饮、化菊就是在淡雅、富足之后又向“淡雅”这一价值标准的回归。

这种回归是在饮酒至醉的痛苦麻醉中完成的。

自古以来,饮酒,既有生理的快乐,又有精神上的愉悦;醉酒,既能给人带来摆脱束缚的解放感,又能给人带来消蚀痛苦的麻醉感。

《庄子·达生》说:“夫醉者之坠车……其神全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逆物而不慑。

”曹植在《酒赋》中说,当人们进入醉境时,“质者或文,刚者或仁,卑者忘贱,窭者忘贫”。

醉酒对人之解放有着特殊的意义:忘情得失,忘怀困惑,忘掉痛苦,使精神进入玄远的境界。

时至陶渊明,“虽无挥金事,浊酒聊自恃”(《饮酒十九》),“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饮酒二十》)。

这种饮酒之时自得其乐,醉酒之时淡而忘忧的境界,是在醉中绕开挫折断面所展开的空虚,从而在价值冲突中闯出一条路子,在选择中调整心理失衡,在人生理的层次上将痛苦转移。

《黄英》中陶弟“惟日与马共棋酒”,这固然有以之为乐的目的,然而饮酒至醉则是对自己为求富足未能守住清贫而自责所带来的痛苦的一种麻醉。

这种“醉”的解脱与陶渊明的“醉”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正是在这种麻醉中,完成了由“清雅/富足”到“人淡如菊”的价值回归。

这种回归是以人菊互化的方式完成的。

陶弟在酒醉之后,“即地化为菊”。

黄英“覆以衣”,则又化为人。

再与曾生饮,则又化为菊。

这次化菊,则永远不复化人。

“九月既开,短干粉朵,闻之有酒香,名曰‘醉陶’”。

在人菊互化的奇特艺术画面中,“矗立起一位人而菊,菊而人的艺术形象,讴歌了陶弟人淡如菊的高洁品格和人愿为菊的旷达情怀,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式的以醉为乐,以菊为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至此,陶弟经历了爱菊、种菊、卖菊、贩菊而富足的经历之后,回到了自我的本真,完成了“人淡如菊”的价值回归。

注:该论文系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1]蒲松龄:《聊斋志异》,岳麓书社,1988年。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3]冷成金:《中国文学的历史和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