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ppt

合集下载

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之十二(大陆构造的变形、变位、机制)

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之十二(大陆构造的变形、变位、机制)

研究适合于中国碰撞带的 地化图解, 谨慎使用已有地化-构造图解 岛弧与板内岩浆带差别? 大洋玄武岩与幔源玄武岩的区别?
大力加强微量元素与微区研究
运动量估算
• 大洋扩张速度、扩张时间和扩张量 • 缩短速度、缩短时间和缩短量 • 方法:由岩石化学成分估算;
由形变、应变估算(褶皱较好,逆 掩断层较困难),结合地球物理 资料
板内拉张断层与断陷盆地
• 燕山期板内拉张(纵或横向)断层多,断陷盆地小, •

• •
NWW向为主,东部地壳以缩短(几十km)增厚为主 四川期板内拉张断层和断陷盆地大量发育,NNE向为主, 东部地壳减薄为主(渤中,15-25km) 华北期板内拉张断层和断陷盆地局部发育,近E-W向为 主(渤中,25-29km) 喜马拉雅期板内拉张断层和断陷盆地局部发育,NNE向 为主(坳陷期) 新构造期板内拉张断层和断陷盆地局部发育,近E-W向 为主
盖层厚的地方发生强板内变形,稳定地块 上浅层构造滑脱 • 密度大的古地块成盆地, 古代的强构造 变形-岩浆带(花岗质)成山 • 只有少量断裂为新生的,研究中、新生代 的,一定要关注古老的构造基础与演化 • 新最大主压应力与断层走向几乎平行
二、陆-陆碰撞带研究
• 多次(>13次)会聚、俯冲或碰撞
正高重力异常,使地壳相对下 沉 • 呈拉张状态的正断层控制了盆 地边界 • 不是底辟、地幔上隆或地幔羽 上升的产物
里海东北地区
盐丘底辟构造(盐类垂直向上)
陆块变位(运动学)
板块间上千km,陆内几十-上百km
• 缩短带(褶皱、逆掩断层) • 伸展带(古大洋,盆地,裂谷,
拆离断层,变质核杂岩带) • 平移带(走滑断距) • 古地磁,古纬度变化,古磁方位 变化,(精度问题)

区域大地构造 ppt课件

区域大地构造  ppt课件
第五章 中国大构造概要
一、中国地势
1、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为界 东西两部山势走向、海拔高度明显不同 (1)山势走向 (2)地表海拔高度
地形的梯级特点
(1)第一台阶:青藏高原,4000m以上
——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
(2)第二台阶: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1000~2000m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
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 (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
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 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 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 多多的小型块体)
青藏高原为地幔盆. •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莫霍面(M)埋深从
36增大到40 km,变化幅度4km,东部为地幔隆;其他大部分地 区为地幔坪。
中国地势格局有其深刻的地质背景和深部构造的约束,反 映在地壳厚度方面,地势越高,莫霍面埋深越大
Crustal thickness (km) obtained primarily from seismic refraction/ wide-angel reflection experiments (after U.S. Geological Survey, 1998).
2、东西向的盆地与山系相间列 三条分水岭: (1)天山—阴山—燕山—长白山
——黄河流域—— (2)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
——长江流域—— (3)南岭
——珠江流域——
3、棱角分明的菱形或三角形盆地镶嵌于山系之间

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之十一(Q2-4)

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之十一(Q2-4)

Q3以来垂直滑动2-3米 右行走滑100多米
海原断层
郯庐断层
郯庐F1断层
Q3-4
2001年Ms8.1 中昆仑地震, 最大水平左行走滑16.3米, 陆内最强地震
水平: 1~1.5 cm/yr 垂直: 0.1 cm/yr
云南丽江-保山
N 夷平面被切断 1- 0.8 km Q2 以来左行水平走滑 > 1 km
σ1 = 3Pc + St – Pr - Po
= σ3
Pr 初始破裂压力 Po 流体孔隙压力
(初始破裂压力 – 重张压力)
σ2
中间主压应力=岩心柱重量
水压致裂法测定现代应力值
• 北方平均值 18.5MPa, • 南方 29 MPa(2000m深)
• 东部水平应力值为垂直应力值的 1.1~2.2倍
地震活动与新构造
应力场对于 资源、环境的影响
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 几乎平行的断裂具张剪性 为流体的高渗透率带
83%地热田(基岩裂隙水带) 的延长方向 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很接近
肖楠森教授的 经验与教训
杏河区含水分布图
长庆油田杏河区含水带与 现代最大主压应力方向
天津地热井分布
大港油田钻孔变形带
渤海湾油气田近东西向断陷带 与现代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接近
西安地裂缝
韩城 合阳
耀县
蒲城
基岩裂隙涌水带
漳 州 汤 坑 温 泉
湖 南 宁 乡 灰 汤
广西喀斯特发育 的主要方向
瓦斯、淹井、岩爆、 热害、 套管变形、崩塌、 地滑、泥石流
海岸沉降区: 天津 0.4mm/a 连云港 上海 2.7mm/a 雷州-北部湾 1mm/a 基底断裂与现代 最大主压应力方向 夹角较小

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之十四(成矿作用)

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之十四(成矿作用)

1.3% 15.2%
9.8% 24.5% 9.0% 20.2%
对于新生代没有统计
全球金属非金属矿床形成时期,翟裕生,1999
各成矿期的主要成矿带 中国大陆太古宙-古元古代的矿产
鞍山、迁安的磁铁石英岩建造裂陷槽 在辽东裂陷带,有世界上罕见的超大 型菱镁矿矿床,大型硼矿床、硼镁石 和硼镁铁矿 床(翁泉沟)裂陷槽 青城子Pb、Zn Sedex,裂陷槽 红透山 Cu、Zn 裂陷槽 金川Ni、Cu、Pt、Pd 断裂
地块地球化学与成矿特色
中朝 Fe Mo Au,Mg B,稀土,金刚石 北扬子 Cu (Fe )Pb Zn Hg Sb Au 南扬子 Sn Pb Zn Be Bi Au(微细) 华夏 W U Pb Zn Ag Cu Au Sn 秦岭带 天山-兴安带 祁连山带 塔里木四周 横断山带 Ag Au Mo Cu Pb Zn Cu Pb Zn Ni Ag U W Sn Cu Fe Pb Zn Cr Ni W Mo Pb Zn Fe Cu Au Cr Cu Pb Zn Ag Co Sn Fe V Ni Pt
古近纪(华北期)断层左行走滑 新近纪(喜马拉雅期) 断层右行走滑 大断层与软弱滑脱层附近变形强些,沿断 层局部流体运移 中更新世以来(新构造期)东北地区断层 闭合,华北与华南左行走滑断层 莺歌海 ,北京-蓬莱断层
华北古生代油气田的找寻
受印支期褶皱控制, 适度变形(大断层或软弱滑脱层附 近) 层位:N/ Pre-N,C / O, 华南古生代油气田的找寻 四川盆地内前景光明(保存条件好)
早古生代成矿期
祁连碰撞带 板内以沉积矿床为主 陆缘张裂带成矿
中国大陆晚古生代矿产
黑龙江多宝山Cu、Au斑岩 大陆边缘增生带张裂 小西南叉Cu、Au斑岩 大陆边缘增生带张裂 吉林红旗岭Ni、Cu辉长岩 深断裂 甘肃厂坝Pb、Zn 裂陷槽 新疆阿舍勒Cu、Zn 裂陷槽 新疆哈密、喀拉通克Cu、Ni 辉长岩 裂陷槽 青海德尔尼Cu、Co、Zn 裂陷槽 四川攀枝花、丹巴Fe、Ti、V、Ni 深断裂 广西大厂Sn、Pb、Zn 裂陷槽 广东凡口Pb、Zn 浅海沉积 广东大宝山Fe、Cu 浅海沉积

01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轮廓

01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轮廓

We are entering a new phase of continental collision that will ultimately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a new Pangea supercontinent in the future. Global climate is warming because we are leaving an Ice Age and because we are adding greenhouse gases to the atmosphere.
Vast deserts covered western Pangea during the Permian as reptiles spread across the face of the supercontinent. 99% of all life perished during the extinction event that marked the end of the Paleozoic Era.
(胡圣标,2001)
我国克拉通的热流值普遍偏高,特点是东高、中低, 西 南高和西北低的特征。这种热流分布格局主要受我国新 生代以来岩石圈构造-热活动的控制, 并与我国的阶梯 状地势存在某种表观联系。
• 世界克拉通平均热流值37.7-46mW/m2,华北的 燕山地区与此差不多39.8mW/m2;而鲁西平均 热 流 值 59.5mW/m2 , 黄 骅 拗 陷 热 流 值 达 82.9mW/ m2,辽宁盘山一带高达175.9mW/ m2, 南海盆地平均热流值87-92.5mW/m2,说明它们 都处于地幔隆起带上方的部位;
• 西藏羊八井热流值亦高达127.7mW/m2 ,这与 陆内俯冲引起的壳内熔融(壳内低阻层)有关; 云南腾冲地热带与活动断裂有关。

大地构造分析基础ppt课件

大地构造分析基础ppt课件



1.遥感遥测

2.高温高压试验

3.数理统计和电算
——
4.深海钻探
绪 论 5.行星类比
三、大地构造学发展动向


(五).大地构造的研究动向
构 造 分
国际地科联、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和地球物理联合 会(1959年)开展了三个计划:
1. 1959-1969 地球物理年 2. 1960-1970 国际上地幔计划
的时空变化同地壳与上地慢对比等。
二、大地构造学研究的方法


(二).力学分析法

地质力学:

70年代以来,研究地壳伸长、缩短和大型平移中,

应用矿物的构造效应、晶格位错和构造应力场及有关

实验模拟等。研究运动学和动力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推动全球构造运动的可能性
——
(王仁,何国琦,王永法,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
大地构造分析

教学参考书
地 • 车自成 大地构造学概论,1987,陕西科技出版社
构 • 黄帮强等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地质出版
造 社 1984
分 • K.C康迪 板块构造与地壳演化 地质出版社 1984 析 • 万天丰,2004.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
• 车自成,刘良,罗京海,2002. 中国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
绪 以及地球表面过程相互作用关系) 的研究 论 • 大地构造演化对生物演进的制约研究
• 地震发生与长期岩石圈构造变形的关系研究等.
三、大地构造学发展动向


超越板块构造产生背景
构 (3)大陆地质研究的深入对传统板块构造理论在解释

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

2、历史比较法:即“将今论古”法。用 、历史比较法: 将今论古” 现代地球上所见到的各种地质构造类型 和各种地质作用, 和各种地质作用,与地史上保存下来的 各种物质纪录相比较, 各种物质纪录相比较,找出与这些物质 纪录相应的构造类型和地质作用, 纪录相应的构造类型和地质作用,并推 论地质历史上这些地壳构造类型演变的 规律。 规律。 3)构造类比法:根据不同地区地质构造 )构造类比法: 及其发展历史的差别,划分出不同级别、 及其发展历史的差别,划分出不同级别、 不同性质的构造单位。如地壳和地幔、 不同性质的构造单位。如地壳和地幔、 大陆壳和洋壳、台背斜和台向斜。 大陆壳和洋壳、台背斜和台向斜。
地质现象的空间尺度( 地质现象的空间尺度(A.E.Scheidegger,1982) ) 等级 Ⅰ Ⅱ Ⅲ Ⅳ Ⅴ 特征范围(米 特征范围 米) 107-104 104-101 101-10-2 10-2-10-5 10-5-10-8 传统的术语 大陆和全球构造, 大陆和全球构造,“全 球构造学” 球构造学” 见之于区域地质图上的 构造, 构造地质学” 构造,“构造地质学” 见之于野外露头上的构 小构造” 造,“小构造” 见之于显微镜下的构造, 见之于显微镜下的构造, 岩组学” “岩组学” 原子和晶格构造
示盆地内石油生成的数量与热体制有关。 示盆地内石油生成的数量与热体制有关。盆地 内温度高不仅有利于石油生成, 内温度高不仅有利于石油生成,而且有利于油 气运移。 气运移。
热流值的常用对数衰变值(据Dickinson)
盆地沉积类型和构造型式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盆地的板块构造位置
自青海高原至四国海盆剖面, 自青海高原至四国海盆剖面,示地壳分异及 第三纪以来沉积发展(据王鸿祯)。 第三纪以来沉积发展(据王鸿祯)。 东部为过渡型地壳盆地,沉积类型属外海、 东部为过渡型地壳盆地,沉积类型属外海、边缘海和活 动陆棚类型沉积,然后从东而西为大陆地壳盆地类型, 动陆棚类型沉积,然后从东而西为大陆地壳盆地类型, 分别属近海盆地、内陆盆地和山间盆地类型沉积。 分别属近海盆地、内陆盆地和山间盆地类型沉积。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PPT课件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PPT课件

中国现代大陆地壳: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
地质历史时期的发展
演化
拼接 改造
形成
中国大陆的基本构造单元: 陆块为代表的稳定区
陆缘为代表的活动带
稳定区包括三大陆块:华北陆块 塔里木陆块 扬子陆块
.
3
活动带五个:天山—兴安活动带 昆仑—秦岭活动带 川滇青藏活动带 华南活动带 台湾活动带
我国的地质构造格架主要形成于晋宁(新元古 代(青白口纪))—印支(早中生代(三叠纪))期的 构造旋回;燕山期以来,太平洋板块活动对我国 大陆有直接影响。
金塔组
废弃 梧桐沟组
方山口组 废弃
阿其德组(上岩组)
哈尔苏海组 废弃
哈尔苏海群
.
21
②锡林浩特地区:
寿山沟组
废弃
青凤山组
废弃 大石寨组
哲斯组
废弃
义和乌苏组 西乌旗组 黄岗梁组 吴家屯组
查干楚鲁组
林西组
废弃
.
西里庙组 斑布加拉嘎组 包特格组(三段) 包特格组
林西系
林西统
索伦组
洪浩尔坝组
碧流台组
22
③赤峰地区:
三面井组
废弃
呼格特组
额里图组
废弃 于家北沟组
铁营子组 (邵总将其置于P3铁营子组) 染房地组
.
23
.
24
.
25
.
26
.
27
三、内蒙古自治区成矿区带划分
成矿是大地构造演化的一部分,是沉积、岩浆、 变质、变形等地质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
全国Ⅰ、Ⅱ、Ⅲ级成矿区(带)划分所参照的 主要大地构造理论依据是普遍为我国广大地质工作 者所接受的多旋回构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同时 岩浆、沉积、变质三大矿床系列划分在理论和实践 上也起到指导作用。

中国大地构造地貌ppt课件

中国大地构造地貌ppt课件


中国地台的主要特点

活动性:

建造:活动性沉积、强烈岩浆活动

改造:变形强烈、多期性

差异性:

纵向—差异性升降运动()

横向—边缘/内部构造活动(变形)
地 貌
阶段性:突变(断裂)式和渐变(过渡)式 早期—活动性、差异性明显 中期—相对稳定
晚期—再度明显的活动性、差异性

• 中国大地构造-地貌分区(板块)

华力西褶皱系;秦岭/秦岭印支褶皱系;巴颜喀拉

山-川西高原/巴颜喀拉-甘孜印支褶皱系;横断 山-三江/三江印支褶皱系;喀喇昆仑山-唐古拉

山/喀喇昆仑-唐古拉燕山褶皱系;冈底斯山-念

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燕山褶皱系;

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喜山期褶皱系。 地槽区内二级中间地块与盆地相对应——柴达
国 大 地
中国中部——青藏高原东部发育的走向 SN横断山山脉是东西地势分界:

东部:低山、丘陵、盆地和平原

构造山系呈NE-NNE向展布;
- 地 貌
西部:盆-岭相间 构造山系呈NWW和近SN
• 中国大地构造位置


1. 中国处于
西伯利亚古板块
大 地 构
西伯利亚板 块(地台)、 印度板块(地 台)和太平洋
国 大
第四级地势面:分布于中国东部邻海

地区,对应于东部大陆边缘构造-地貌组

合区。包括东部海域的东海、黄海、南

海等。主要由大陆架、边缘海、岛弧和

海沟组成。东缘以太平洋为界。平均海

拔150~200m,面积达330104km2。

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之十(N)

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之十(N)

昆仑山口Q1湖相沉积 Q2 Q1 Q1
柴达木西部Q2与Q1-R不整合
祁连山北侧 肃南 Q2 / Q1 角度不整合
Q2 不整合在K2红层之上
柴达木西部 Q3不整合在Q1之上
喜 马 拉 雅 逆 掩 断 层 带
喜马拉雅逆掩断层
活动时间:23.5 ~ 16.8 Ma 推覆断距: 剪切应变法 80-115 km (Sinha-Roy, 1982) 古地磁法(大陆间) ~550 km (Besse,1984) 断距 400 km (Besse,1984)
冷 湖 油 田
花土沟油田
柴达木盆地 地幔上隆现象
祁连山北缘逆掩断层
老君庙油田
准噶尔南缘
库车前陆冲断带
塔里木西南部
二 东部板内变形张裂与离散
渭河-蒲城
伊通带
太原
临汾
Q1 左行走滑约50 km
郯庐断裂带
莺歌海气田
南 海 新 近 纪 扩 张
E2-E3
Near N-S trending fault
藏东南 林芝地区 尼扬河谷
西北地区荒漠化,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差
边 缘 扩 张 海 ? 弧 后 盆 地 ?
南海构造
菲律宾岛弧形成于30 Ma 东部洋盆形成 32-20 Ma 西部楔形洋盆形成 20-15 Ma
洋底玄武岩 不是弧后型, 而是碱性与过渡型的
日本海形成
晚于岛弧 16-1 Ma 与走滑作用相关 不是弧后盆地
C 西伯利亚
F 塔里木
H 昆仑
I 羌塘 K喜马拉雅 L 印度
N1
E2
E1
K
E3
57 Ma 洋壳、岛弧 向大陆 俯冲, 局部碰撞 34 Ma 洋壳消失 大陆 开始碰撞 20 Ma以后 强构造变形 成山

1-2.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Ar-PP)

1-2.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Ar-PP)

9月份 上课时间表
9月5,19,26日(周一)下午2时 科-309室 9月8,15,22,29日(周四) 下午2时 科-201室 9月10,17,24日(周六) 上午10时 科-309室 9月25日晨7时 野外考察 - 北京西山地质构造 4学时

课程总结与考核
做读书报告 (有关区域构造演化问题 – 各论) 16学时 自选,先申报(1)然后准备文字(3000字) (2)多媒体(≤15幅),(3)口头报告15分 钟,(4)集体讨论、评论 例如: 江苏省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中朝板块构造演化特征 大别山碰撞带构造演化 赣南稀有金属成矿带构造演化 与构造控矿作用探讨 大庆油田构造演化及…………

2.47 Ga 2.4 Ga 2.85 Ga 2.43 Ga
均形成于2.5
– 2.4 Ga以前, 与太古宙 构造演化相关, 而与蛇绿岩套无关
西伯利亚 金伯利 岩管分布
三、古元古代(PP)构造演化 吕梁期(滹沱期) 2.5-1.8 Ga
古中朝板块裂陷、拼合, 古中朝板块与兴安天山等陆块群形成统一结晶基 底 沉积组合与全球类似(碎屑岩 - 镁质碳酸盐岩, 钙碱性和双峰式火山-浊积岩) 变质:角闪岩相 古元古代28个地区 , 平均: T , 681°C; P, 0.78 GPa; d, 21.4 km; 地温梯度 24°C/km
比较大地构造学方法,
地球化学与
地球物理学研究 不能进行没有构造变形的大地构造学 研究!
研 究 意 义
了解全球地质演化历史,预测地球
未来环境的变化 从战略上研究资源形成的背景和可 能性,指导资源的找寻与开发 为灾害预防提供指导意见 战略性的研究
板块构造
板块相对稳定 可大幅度水平位移 板块间为大洋、 大陆斜坡及浅海 强调水平运动 有重力均衡 板块长距离汇聚 形成俯冲-碰撞带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地构造中国区域⼤地构造学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

组成: 陆壳为三⼤岩类, 洋壳主要为⽞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

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褶皱)。

年龄:陆壳⽼(最⽼44-45亿年),洋壳新(最⽼2亿年)。

2.岩⽯圈、软流圈岩⽯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组成的圈层。

软流圈:位于岩⽯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

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分平缓,具有⼗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

2.地盾地盾: 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形态呈盾状。

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少⾃古⽣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

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般具等轴状展布的⼏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原或盆地。

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宙岩系组成,厚度⼩,变形微弱,未变质。

基底:时代⽼,厚度⼤,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

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作⽤演化形成地台。

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较稳定。

4.地台区有⾃⼰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不整合接触。

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

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定的继承性。

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些外⽣矿产。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潘桂棠’肖庆辉2 陆松年3 邓晋福4 冯益民5 张克信“张智勇“王方国‘邢光福7 郝国杰3 冯艳芳“(l.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四川成都61 0 8 2 ; 2.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10 0 37 ; 3.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天津30 01 70 ; 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10 08 3; 5.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陕西西安71 0 54 ;6.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4水刃74 ; 7.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江苏南京21 0 16 )提要: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 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 有不同的方案。

以黄极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和李春显先生等板块构造观的“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为指导思想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 是集中国地质构造之大成, 在全国起指导作用, 影响既广泛且深远。

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是当前板块构造细结构研究的关键问题。

它既是板块构造研究的理论问题, 也是区域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评价亚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文的大地构造分区图的编制是以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浆活动、变质变形等地质记录为基础, 承接融合中国“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 在板块构造一地球动力学理论指导下, 以成矿规律和矿产能源预测的需求为基点, 以不同规模相对稳定的古老陆块区和不同时期的造山系大地构造相环境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 以特定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为划分构造单元的基本原则, 划分出中国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由陆块区和造山系组成为9 个一级构造单元, 以及相应的56 个二级构造单元。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还存在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 较准确地划分尚需很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关扭词: 大地构造; 构造单元; 陆块区; 造山系; 多岛弧盆系中圈分类号: Ps4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 000 一36 57 (2 0 0 9 )0 1 一0 0 0 1 一2 8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之一, 可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 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之三(MP-NP)

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之三(MP-NP)
多数地区构造稳定,
Z-∈整合接触 中朝板块发育大陆边缘罗圈组冰积层 扬子板块发育灯影灰岩,陡山沱组等 暖水沉积岩系 亲冈瓦纳地块群形成统一结晶基底, 泛非构造事件的影响
震旦纪
680-540 Ma
冰川发育在中朝 -哈萨克南缘
Snow Ball ?
震旦纪:Varanerian 冰期, 590 Ma 罗圈组
India Australia
Antarctica
Siberia Laurentia
Siberia North America BAR
Kalahari Grenville-Age Orogen
G R Baltica
Congo
Amazon
K2 RP Amazon Congo SF WAF
Baltica West Africa

NP3 Neoproterozoic III 或 Edicaran 末元古纪、震旦纪~早寒武世 680-513Ma 华南:留茶坡组和老堡组 灯影组,陡山坨组 冰纪 800-680Ma 南华纪 华南:南坨组,莲坨组 NP1 Tonian拉伸纪1000-800Ma 青白口纪景儿峪 206Pb-238U 930Ma (晋宁期)组骆驼岭组

五、全球中、新元古代 构造演化
罗 迪 尼 亚 (Rodinia) 超 级 大 陆 的 形 成
(1100 Ma)与裂解(800-700 Ma) 泛非(Pen Africa)碰撞事件的发生、以 及 冈 瓦 纳 ( Gondwana ) 大 陆 的 形 成 (2500-1000-500 Ma)
Australia
Antarctica
Siberia North America BAR G R K2 RP Amazon Congo SF WAF Baltica

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之十三(中国大陆岩石圈)

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之十三(中国大陆岩石圈)
• 以传导热为准,不能用对流热的资料 • 中国东部盆地平均90-100℃,最高150 ℃ (NNE向断裂控制,普遍有水, 对流热), 山区 较低,平均地温梯度30-33 ℃/km • 青藏高原80 ℃ ,最高110-150 ℃ ,局部 (滇西,藏南)200-300 ℃(近南北向), 平均地温梯度27 ℃/km(干井多,热传导), 局部40-67-100 ℃/km
J-K11
燕山期
大 陆 型 岩 石 圈
陆壳洋幔型 过渡岩石圈
大 洋 型 岩 石 圈
陆壳陆幔型岩石圈
陆壳洋幔型岩石圈
大洋岩石圈
中国东部 特殊的岩石圈结构 控制了 岩石圈厚度 构造-岩浆作用、 重力梯度带、 现代台阶状地形
四、地壳热状态 现代大陆2km深处的地温
现代大陆3km深处地温梯度
3000米地温分布特征
Moho界面探测,滕吉文,曾融生等,2002
• • • • • • • • • • 盆地Moho面上隆2-10km,地壳厚度比周边薄 准噶尔 Moho面深42 km 上升4-8km 塔里木 42-44 5-10 柴达木 52 4-8 四川 40-42 与西侧 比2-4 鄂尔多斯 40-42 与西侧 比2-4 松辽 30-32 与西侧 比4-6 环渤海 28-30 与西侧 比4-6 东南沿海 10-20 与西侧 比4-6 南海-北部湾 10-16 与西侧 比4-8
Lithospher mantle
Asthenosphere
Crust detachment in lithosphere of South China During Jurassic
Sichuanian: Early Cretaceous Paleocene, 135-52 Ma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255~240Ma Pangea泛大陆
古生代
NR
NA
GA FL
SA
OK NS KM
CY
FJ
Gr SV
LM
RK HI AM
AV FC AP BH IB PN RA
TN
WS NP
SB
AT
KZ
UA
KH ST KU
JG
BJ NT SN
UR TA QD
SK
EU
KK
NQ HS
FD
LN
YZ
N. PALEOTETHYS QM
b) 变形构造样式 c)岩浆活动特征
d)有无岩浆弧 d)物质组成
10.陆间造山带成“山”的主要机制不包括 a)陆壳俯冲 b)俯冲板片拆沉 c)逆冲叠覆 d)岩浆侵入
第四章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第四章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一、 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 1、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 2、 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 3、 划分古板块的标志 4、 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步骤
绝大多数大陆块体连 为一体,集中分布在 地球的某一区域内
大洋
南极洲大陆+澳大利亚
泛大陆
欧亚、美洲、非洲将连 为一体,形成超大陆
大洋 消亡
南极洲大பைடு நூலகம்+澳大利亚
1000~700Ma Rodinia超大陆
255~240Ma Pangea泛大陆
古生代
Rodinia超大陆
自90年代以来,有关新元古时期Rodinia (罗迪尼亚)超大陆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地 质学家的关注。一些著名的前寒武纪地质学家 和大地构造学家根据大量的地层、古生物、古 地磁、构造地质、同位素年龄和地球化学资料, 提出了不同的新元古时期超大陆古地理再造图。 如今,新元古时期Rodinia超大陆形成与裂解 的研究已成为全球构造和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 热点问题之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