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03版)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三角形
11
燃烧图示
12
3、燃烧的充分条件
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意味 着燃烧必然发生。
在各种必要条件中,还应有“量” 的要求,这就是发生燃烧或持续燃烧的 充分条件。
×
C、核爆炸 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
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 称为核 爆炸。
为了便于和普通炸药比较,
核爆炸的威力,即爆炸释放 的能量,用释放相当能量的 TNT炸药的重量表示,称为 TNT当量。
核反应释放的能量能使反应区 (又称活性区)介质温度升高到 数千万开,压强增到几十亿大气 压(1大气压等于101325帕),成为 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反应区产生 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辐射X射线, 同时向外迅猛膨胀并压缩弹体, 使整个弹体也变成高温高压等离 子体并向外迅猛膨胀,发出光辐 射,接着形成冲击波 (即激波) 向远处传播 。 (广岛、切尔诺贝利)
燃烧的充分条件
(2)一定的氧气(氧化剂)含量 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
的最低氧含量要求,低于这一浓度,燃烧就不会 发生。 如:汽油燃烧的最低氧含量要求为14.4%,煤油 为15%,乙醚为12%。
燃烧的充分条件
(3)一定的点火能量
各种不同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 定的最小点火能量要求,低于这一能量,燃 烧便不会发生。不同可燃物质燃烧所需的最 小点火能量各不相同。 如:在化学计量浓度下,汽油的最小点火能 量为0.2mJ,乙醚(5.1%)为0.19mJ,甲醇 (2.24%)为0.215mJ(毫焦)。
燃烧的充分条件
(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第2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2章燃烧基础知识一、选择题1、燃烧是可燃物与____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A)氧化剂(B)还原剂(C)催化剂(D)稳定剂2、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____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B)表面燃烧(C)分解燃烧(D)蒸发燃烧3、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____。
(A)分解燃烧(B)表面燃烧(C)扩散燃烧(D)蒸发燃烧4、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____不属于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B)直接燃烧(C)沸溢燃烧(D)喷溅燃烧5、下列燃烧产物中,____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A)C02(B)CO(C)H20(D)灰分6、烟气的危害性有多种,____不属于烟气的危害性。
(A)毒害性(B)减光性(C)扩散性(D)恐怖性7、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____。
(A)闪点(B)闪燃(C)燃点(D)爆燃8、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_着火___。
(A)燃点(B)闪燃(C)着火(D)爆燃9、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____。
(A)自燃点(B)闪点(C)自燃(D)燃点10、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____。
(A)自燃点(B)闪点(C)自燃(D)燃点11、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____。
(A)>28℃(B)<280C(C)≥28℃(D)≤28℃12、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丙类的液体,其闪点℃。
(A)>28℃(B)<60℃(C)≥600C(D)≤28℃13、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____现象,称为燃烧。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
(三)液体闪点的变化规律
1.同类(同系物)的闪点 随其分子量的增加而增高;随其沸点的增加而增 高;随其密度的增加而升高;随其蒸气压的降低 . 而升高。 2.混合液体的闪点 完全互溶的可燃性液体混合物的闪点,一般低 于这两种可燃液体闪点的平均值。 可燃液体与不燃液体混合物的闪点,随着不然 液体的含量增加而升高。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
陕西省消防协会社会消防安全培训 讲座提纲 授课人 邱立会
第一讲 燃烧的本质与条件
燃烧俗称“火” 一 人类对火的认识 二 什么是燃烧? 三 燃烧的本质 燃烧是一种游离基的链锁反应 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四 燃烧的条件
(一)燃烧的必要条件 1.可燃物 2.助燃物 3.着火源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 1.要具备一定数量的可燃物质 2.一定的氧气含量 3.一定的点火能量 4.相互作用
第六讲 燃烧理论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
一 、防火的基本措施 防止燃烧条件的形成:1、控制可燃物, 破坏燃烧的基础;2、隔绝空气,控制助燃 物;3、控制和消除着火源,破坏燃烧的激 发能;4、阻止火势蔓延,不使新的燃烧条 件形成,防止火灾扩大蔓延。 二、灭火的基本方法 破坏燃烧条件的形成:1、隔离法;2、窒 息法;3、冷却法;4、抑制法。
有利方面:1.在一定条件下有阻止燃烧的 作用;2.根据烟雾的颜色和气味,可以辨 别某些燃烧物质;3.根据烟雾的温度、浓 度和流动方向,可寻找火源,并大体判断 燃烧速度和火势发展方向。 不利方面:1.妨碍灭火和被困人员行动; 2.中毒、窒息的危险;3.高温烫伤人员; 4.能造成新的火源和促使火势发展的危险。
三、火焰、燃烧热和燃烧温度
火焰的形成及颜色 火焰的颜色取决于物质的化学成份,主要 是氧和碳的含量;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 有关,温度越高,火焰就越接近蓝白色。 热值与燃烧温度 热值:热量单位,液体、固体物质燃烧时 用KJ/㎏;可燃气体用KJ/主要因素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一、单选题(共66题)1、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______。
A.闪燃B.自燃C.着火D.爆燃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C解析: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着火。
本题答案为C。
2、在建筑之间留足防火间距、筑防火墙等,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
(A)控制可燃物(B)隔绝空气(C)消除着火源(D)阻止火势蔓延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防火的基本原理和措施:原理: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
措施:阻止火热蔓延。
如:1、在建筑之间留中防火间距、设置防火分隔设施;2、在气体管道上安装阻火器、安全水封;3、有压力的容器设备,安装防爆膜(片)、安全阀;4、在能形成爆炸介质的场所设置泄压门窗、轻质屋盖等。
3、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 )以下。
(A)燃点(B)闪点(C)自燃点(D)0℃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
4、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 )。
(A)热传播(B)热对流(C)热传导(D)热辐射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热辐射)。
5、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窒息法)。
6、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都有热传导的性能。
它们的强弱顺序为( )。
(A)固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B)气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固体物质较弱。
(C)液体物质最强,固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带答案)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带答案)宁安课堂---第二章习题练习一、判断题1.凡是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成为助燃物(正确)2.灭火必须同时破坏燃烧的充分必要条件(错误)3.热对流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将热传播,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错误)4.隔离法就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开来,使可燃物失去火源后自行熄灭(错误)5.使用防烟,排烟等强制对流设施,不能抑制烟气扩散(错误)6.爆炸温度极限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汽浓度等于爆炸极限时的温度范围(正确)7.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
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正确)8.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低,火焰就越接近蓝白色(错误)9.火焰的颜色取决于燃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氧化剂的供应强度(正确)10.烟气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毒害性,减光性和恐怖性(正确)11.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动介质,由空间的一处传播到另外一处的现象(正确)12.窒息法就是消除燃烧条件中的可燃物,使燃烧停止(错误)13.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错误)14.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吸热反应(错误)15.只要防止形成燃烧条件或避免燃烧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就可以达到防火的目的(正确)16.爆炸是失去控制的燃烧(错误)17.消除和控制明火源是消除火源的防火措施(正确)18.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上,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错误)19.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热量与其表面积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正确)20.可燃气体或蒸汽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正确)二、单选题21.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汽,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B)A 闪点B 闪燃C 燃点D 阴燃22.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有多种,(A)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A 沸溢燃烧B 表面燃烧C 分解燃烧D 蒸发燃烧23.(B)可能发生阴燃。
A 塑料B 煤C 橡胶D 蜡烛24.(D)是评定可燃气体爆炸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燃烧基础知识2
燃烧基础知识2一、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闪燃闪燃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可熔化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挥发出来的蒸气分子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
发生闪燃的原因是:易燃或可燃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的速度比较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来不及补充新的蒸气维持稳定的燃烧,因而一闪就灭了。
但闪燃却是引起火灾事故的先兆之一。
闪点即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表面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二)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着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着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着火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
如用火柴去点柴草、汽油、液化石油气等,就会引起它们着火。
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即燃点。
(三)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
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根据热的来源不同,可将自燃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两种。
受热自燃是指没有外界明火的直接作用,而是受外界热源影响引起的自燃。
引起受热自燃的主要原因有接触灼热物体、直接用火加热、摩擦生热、化学反应、绝热压缩、热辐射作用。
本身自燃是指没有外界热源作用,靠物质内部发生生物、物理、化学等作用产生热量引起的自燃。
引起本身自燃的原因有氧化生热、分解生热、聚合生热、吸附生热、发酵生热。
黄磷暴露于空气中自燃是最典型的本身自燃现象。
部分植物或其产物,如干草、谷草、麦秸、稻草、三叶草、树叶、麦芽、锯末、甘蔗渣、苞米芯、原棉、苎麻等,部分浸油物品,如浸有油脂的棉花、棉纱、棉布、纸、麻、毛、丝绸和金属粉末等,是常见的自燃物质。
第二章 燃烧学基础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的本质与条件一、燃烧的定义在国家标准《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GB5907—86中将燃烧定义为: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燃烧应具备三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热和发光。
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十分复杂。
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生成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物质。
燃烧不仅在空气(氧)存在时能发生,有的可燃物在其他氧化剂中也能发生燃烧。
二、燃烧的本质近代连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游离基的连锁反应(也称链反应),即由游离基在瞬间进行的循环连续反应。
游离基又称自由基或自由原子,是化合物或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在外界因素(如光、热)的影响下,分裂而成含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基团,它们的化学活性非常强,在一般条件下是不稳定的,容易自行结合成稳定分子或与其他物质的分子反应生成新的游离基。
当反应物产生少量的活化中心——游离基时,即可发生链反应。
只要反应一经开始,就可经过许多连锁步骤自行加速发展下去(瞬间自发进行若干次),直至反应物燃尽为止。
当活化中心全部消失(即游离基消失)时,链反应就会终止。
链反应机理大致分为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三个阶段。
综上所述,物质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可燃物质的多数氧化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中间反应阶段,不是氧化整个分子,而是氧化链反应中间产物——游离基或原子。
可见,燃烧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化学反应,游离基的链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三、燃烧的条件(一)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烧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又称氧化剂)和引火源。
上述三个条件通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
只有这三个要素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可燃物才能够发生燃烧,无论缺少哪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
燃烧基础知识(-)
• (二)爆炸的分类 • 按爆炸过程的性质不同,通常将爆炸分 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类型。
• ①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 • 可燃气体、蒸气或者粉尘与空气混合后, 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浓度或者最低浓度。 用体积百分比表示 • 爆炸下限越低,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 爆炸的危险性愈大。
什么称燃烧三个必要条件?
• 1。什么是可燃物?
•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
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 2.什么是助燃物?的物
质,称为助燃物
• 3.什么是引火源?
• 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
为引火源
• 1、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都具备了, 是不是就必然发生燃烧?
(4)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 ①根据闪点,液体分为 易燃液体是闪点≤61℃的可燃性液体 可燃液体是指闪点>61℃的可燃性液体
根据闪点,将液体生产、加工、储存场所的火灾危 险性分为三类
28
甲 乙
60
丙
二,什么是着火? 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
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
闪燃往往是可燃液体发生着火的先兆。
(2)发生闪燃的原因是什么? 易燃或者可燃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的速度
比较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
的燃烧,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维持稳定
的燃烧,因而一闪即灭。
(3)什么是闪点?
•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表面能产生闪燃 的最低温度,用“℃”表示。 • 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重要参数。 •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 可燃物除了在空气中能燃烧外,在其他气 体中是否能燃烧?
•
请看下列视频
燃烧只能在空气(氧)存在时才能发生,在 其他氧化剂中不能发生。( )
初级题库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一、判断题1.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2. 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3. 燃烧只能在空气(氧)存在时才能发生,在其他氧化剂中不能发生。
()4. 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物质的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5. 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气体和烟雾称为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6. 烟气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毒害性、减光性和恐怖性。
()7. 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低,火焰就越接近蓝白色。
()8.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9. 物质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10. 只要防止形成燃烧条件或避免燃烧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就可达到防火的目的。
()11. 只能与空气中的氧起燃烧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
()12. 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13. 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热源,统称为引火源。
()14. 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现象,是因为液体蒸发速度较快,所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
15. 闪点是评定固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16. 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
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7. 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18. 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19. 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上,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20. 可燃物质由于其自身所发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着火。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带答案)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
46.燃烧的充分条件有(ABCD)
A一定可燃物浓度B一定的氧气含量C一定的点火能量D相互作用
47.燃烧应该具备以下特征(ABC)
A化学反应B放热C发光D放电
48.燃烧具备以下哪些必要条件(ACD)
A助燃物B爆炸C可燃物D引火源
49.烟气的危害(ABD)
21.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汽,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B)
A闪点B闪燃C燃点D阴燃
22.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有多种,(A)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A沸溢燃烧B表面燃烧C分解燃烧D蒸发燃烧
23.(B)可能发生阴燃。
A塑料B煤C橡胶D蜡烛
24.(D)是评定可燃气体爆炸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16.爆炸是失去控制的燃烧(错误)
17.消除和控制明火源是消除火源的防火措施(正确)
18.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上,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错误)
19.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热量与其表面积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正确)
20.可燃气体或蒸汽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正确)
二、单选题
A窒息法B冷却法C隔离法D抑制法
29.以电池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D)
A热传播B热对流C热传导D热辐射
30.焦炭以及铁,铜,钨的燃烧均属(A)
1.在规定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的最低温度叫(C)
A燃点B闪点C自燃点D着火点
32.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火焰越接近于(C)
宁安课堂---第二章习题练习
一、判断题
1.凡是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成为助燃物(正确)
2.灭火必须同时破坏燃烧的充分必要条件(错误)
第二章__燃烧基础知识.
Company Logo
第一节
3、引火源
燃烧的本质与条件
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为引火源,也称着火源。 引火源通常有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 能、生物能、光能和核能等。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
燃烧发生的充分条件: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 含量、一定的点火能量、相互作用。
第一节
燃烧的本质与条件
一、燃烧的定义
1、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 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 现象。 2、 燃烧应具备的三个特征: (1)化学反应 (2)放热 (3)发光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燃烧的本质与条件
二、燃烧的本质
燃烧的本质:物质之间发生的剧烈的 化学反应。 燃烧反应机理大致分为链引发、链传 递、链终止三个阶段。 物质的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 不一定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是 能够燃烧的物质。
Company Logo
第二节 燃烧类型
二 着火
1、着火的含义 可燃物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产 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 燃烧现象称为着火。 着火是燃烧的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 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或着火点, 用℃表示。 (2)危险性的判定及应用机理 根据可燃物的燃点高低,可以衡量其火灾危险程度。 物质的燃点越低,则越容易着火,火灾危险性越大。 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控制可燃物的温度
Company Logo
第二节 燃烧类型
在其燃点以下,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用水冷却灭火, 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
(二)液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1、蒸发燃烧:易燃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 是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蒸汽 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其燃烧速度取决 于液体的蒸发速度。 2、动力燃烧:燃烧性液体的蒸发、低闪点液雾预 先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 燃烧,如雾化汽油、煤油等。 3、沸溢燃烧:含水的重质油品(如原油、重油) 发生火灾,液面接收热量产生热波,热波向液体 深层移动,表面出现大量油泡群,像开锅一样沸 腾。 4、喷溅燃烧:重质油品发生火灾后,由于热波向 下传递,将底层沉积物涌起,并冲破表面油层四 处喷洒。
【学习目标】 1、掌握燃烧的四种基本类型; 2、掌握常见物质的闪点、燃点、自燃点;
山东安保消防职业培训学校
燃烧按其发生瞬间的特点不同,分为: 1、闪燃 2、着火 3、自燃 4、爆炸
山东安保消防职业培训学校
(一)闪燃
1、闪燃定义: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 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助燃物(也称氧化剂):凡与可燃物相结 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 通常燃烧过程中的助燃物主要是氧,它包 括游离的氧或化合物中的氧。可燃物在大 气中的燃烧是以游离的氧作为助燃剂,这 种燃烧是最普遍的。
山东安保消防职业培训学校
氧化剂包括多种,最常见的氧化剂就是空 气中的氧,其他的诸如双氧水(过氧化 氢),氯气,臭氧等。 燃烧不仅在空气(氧)存在时能发生,有 的可燃物在其他氧化剂中也能发生燃烧。
根据闪点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大小,闪点越 低的液体起火灾危险性就越__。 A、大 B、小 C、强 D、低 山东安保消防职业培训学校 答案:A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ppt
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 保卫部
2、助燃物(也称氧化剂)
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也称氧化剂)。 (1)空气或氧气。
(2)其他氧化剂。
3、引火源
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为引火源(也称着火源)。
粉尘爆炸的特点
1.粉尘爆炸的条件:
(1)粉尘本身必须是可燃性的;
(2)粉尘必须具有相当大的比表面积;
(3)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极限范围内的混合物;
(4)有足够的点火能量。 (5)多次爆炸是粉尘爆炸的最大特点;
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
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
保卫部
(1)颗粒的尺寸; (2)粉尘浓度; (3)空气的含水量; (4)含氧量; (5)可燃气体含量。颗粒越小其比表面积越大,氧吸附也越多,在空气中悬浮时 间越长,爆炸危险性越大。空气中含水量越高、粉尘越小、引爆能量越高。随着含 氧量的增加,爆炸浓度范围扩大。有粉尘的环境中存在可燃性气体时,会大大增加 粉尘爆炸的危险性。
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 保卫部
3、核爆炸 由于原子核裂变或核聚变引起的爆炸叫核爆炸,如:原子弹、氢弹的
爆炸就属于核爆炸。
(三)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气体、蒸汽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产生爆炸的最高 或最低浓度。 通常以体积百分数表示。
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能使火焰传播的最低浓度 称为该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也称燃烧下限。
着火源可分为: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 物能;光能;核能。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
在某些情况下,虽然具备了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但由于可燃物的数 量不够,氧气不足,着火源的热量不大,温度不够,燃烧也不能发生, 因此、燃烧的充分条件是: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
2、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
(1)根据闪点将燃烧性液体分为两类: 易燃液体、可燃液体 (2)根据闪点,将液体生产、加工、储存场所的火灾危 险性分为三类: 甲:闪点< 28oC,例如甲醇,苯等合成或精制厂房
乙:28oC ≤闪点< 60oC,例如煤油仓库
丙:闪点≥ 60oC,如重油仓库
3、闪点与燃点的关系:
生成气体,然后再由气体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燃烧。
而气体物质不需要经过蒸发,可以直接燃烧。
二、可燃物的燃烧特点
(1) 固体物质燃烧特点
分解燃烧
固体燃烧方式
蒸发燃烧
表面燃烧 阴燃
二、可燃物的燃烧特点
•
阴燃一般发生在火灾的初起阶段;
蒸发燃烧和分解燃烧多发生在火灾的发 表面燃烧一般发生在火灾的熄灭阶段。
• •
化学爆炸
指由于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 使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 如炸药的爆炸。
特点:反应速度快,放出大量的热,破坏性极强
核爆炸
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 的爆炸。
如: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属核爆炸。
(三)爆炸极限 1)爆炸浓度极限
指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着 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产生爆炸 最低浓度叫做爆炸下限;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叫爆 炸上限。
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燃点对于可
燃固体和闪点比较高的可燃液体,则具有实际意义。
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下,就可以防止火灾 的发生。另外,根据可燃物的燃点高低,可以衡量其 火灾危险程度,以便在防火和灭火工作中采取相应的 措施。 对于易燃液体来说,其燃点比闪点高1℃~5℃。 因此,在评定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时,一般以闪点为
消防设施操作员(基础知识、初级技能)第二章
(又称氧化剂)。
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 统称为引火源。引火源一般分直接 火源和间接火源两大类。
引火源
燃烧的必 要条件
可燃物
图2-1 燃烧三角形
第一节 燃烧的定义、本质与条件
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的 蒸气与空气混合只有达 到一定浓度,才会发生 燃烧或爆炸。
一定的 可燃物 浓度
剂)和温度(引火源)。
第一节 燃烧的定义、本质与条件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 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按化学组成划分,可燃物可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 机可燃物两大类。按物理状态划分,可燃物又可 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3大类。
可燃物
助燃物(氧化剂)
引火源(温度)
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
第二章节
燃烧与火灾基础知识
第一节 燃烧的定义、本质与条件
01
02
03
燃烧的定义
燃烧的本质
燃烧的条件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 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 发光和(或)烟气的现象。燃烧 应具备3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
热和发光。
燃烧的本质是自由基的连锁反应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 (也称链反应或链式反应),光和 必要条件(通常称为燃烧三要 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素),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
第三节 燃烧产物
几种常见材料的燃烧产物
(一)高聚物的燃烧产物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又称高聚物,主要是以煤、石油、天然气为原料制得。高聚物的燃烧过程包括一系 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具有发热量较高、燃烧速度较快、发烟量较大等特点,并且会在燃烧(或分解) 过程中产生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氯化氢、二氧化硫、氟化氢及光气等有害气体,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二)木材和煤的燃烧产物 1、木材的燃烧产物 木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由碳、氧、氢和氮等元素组成。当木材接触火源,受 热到约110℃时就被干燥并蒸发出极少量的树脂;受热到130℃时开始分解,产物主要是水蒸气和二氧 化碳;在200℃左右时,主要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甲酸、乙酸、一氧化碳等产物。当木材被加热 到220~250℃时开始变色并炭化,分解产物主要是一氧化碳、氢气和碳氢化合物;被加热到300℃以 上,有形结构开始断裂,随着炭化深度的增加,裂缝逐渐加宽,产生“龟裂”现象;在280~500℃, 产生可燃蒸气及颗粒;500℃以上时产生的主要是碳,此时产生的游离基对燃烧有明显的加速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体蒸发与燃烧同时进行, 边蒸发边燃烧, 蒸
发多少就燃烧多少。
其燃烧速度取决于液体的蒸发速度,蒸发得
越快,燃烧得越快。
2)动力燃烧
可燃性液体的蒸气、低闪点液雾预先与空气或氧 气混合,遇火源产生带有冲击性的燃烧称为动力燃烧。 动力燃烧一般发生在封闭体系中,燃烧放热造成
体积迅速膨胀,压力升高。
棉花。可燃固体,是指燃点高于300 ℃的固体。
3)根据燃点,决定火场抢救物质的先后。
在火场上,如果燃点不同的物质处在相同的条件下,受到 火源作用时,燃点低的先着火,易蔓延。因此在抢救时,要先 抢救或冷却燃点低的物质。
二、闪燃
(一)闪燃的含义
一定温度下,液体表面上产生的可燃蒸气, 遇火
源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二)自燃类型
受热自燃:
可燃物被外部热源间接加热其达到一定温度时,未
与明火直接接触就发生燃烧,这种现象叫做受热自燃。 比如可燃物靠近高温物体时,有可能被加热到一 定温度被“烤”着火。
本身自燃
没有外部热源直接作用,由于其内部的物理作用、 化学作用或生物作用而发热导致升温而发生的自燃。
举例:1、氧化发热自燃(如:煤堆自燃)
破油层将燃烧着的油滴和包油的油气抛向上空,向四
周喷溅燃烧。 储罐一旦出现沸溢和喷溅的征兆,火场有关人 员必须立即撤到安全地带,并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三)气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可燃气体不需要经过熔化、蒸发等相变过 程,而在常温常用压下就可以任意比例与氧化 剂相互扩散混合,完成燃烧反应的准备阶段。 气体在燃烧时所需热量仅用于氧化或分物质名称乙醚 Nhomakorabea油 柴油
自燃点(℃)
170 280 350~380
四、爆炸
(一)爆炸的含义
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 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
一旦发生爆炸,将会对邻近的物体产生极大的破坏
作用,这是由于爆炸体系的高压气体作用到周围物体上, 使物体遭到破坏。
(二)爆炸的分类
2)爆炸温度极限
爆炸温度极限是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 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 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出等于爆炸浓度下限的蒸
发浓度,此时的温度称为爆炸温度下限(即液体的闪
点);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出等于爆炸浓度上限的蒸 气温度,此时的温度称为爆炸温度上限。
表2-4 常见液体爆炸浓度极限与爆炸温度极限的比较 物质名称 乙醇 甲苯 松节油 车用汽油 灯用煤油 爆炸浓度极限/% 下限 上限 爆炸温度极限/℃ 下限 上限
烧,在燃烧过程中放出热量和光。这些释放出来的热
量又加热边缘的下一层,使其达到点燃温度,于是燃 烧过程就不断地持续。
固体和液体发生燃烧时,需经过分解和蒸发,
生成气体,然后再由气体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燃烧。
而气体物质不需要经过蒸发,可以直接燃烧。
二、可燃物的燃烧特点
(1) 固体物质燃烧特点
分解燃烧
固体燃烧方式
2)预混燃烧
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在燃烧之前混合,并 形成一定浓度的可燃混合气体,被引火源点燃 所引起的燃烧现象,称为预混燃烧。这类燃烧 往往造成爆炸也秒爆炸式燃烧或动力燃烧。 许多火灾、爆炸事故是由预混燃烧引起的。
第四节
燃烧产物
一、燃烧产物的含义和分类
(一)燃烧产物的含义 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全部物质。它通
0.2 0.019
0.26
0.215
乙醚 (5.1%)
苯 (2.7%)
0.19
0.55
第二节 燃烧类型
燃烧类型
根据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不同,燃烧可分为:
着火
闪燃
自燃
爆炸
一、着火
(一)着火的含义
可燃物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产生有火焰的 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能持续燃烧的现象。
(二)燃点
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做燃 点。可以衡量其火灾危险程度,物质的燃点越低,则越 易着火,危险性越大。
Cl· H2 +
H· Cl2 + H· H· + H· Cl· + Cl· Cl· +
HCl + H·
HCl + Cl· H2 HCl Cl2
( 链终止)
氧化反应与燃烧的关系: 燃烧 氧化反应 一定是 不一定是 氧化反应 燃烧
铁生锈:
铁燃烧:
4Fe + 3O2 + xH2O
3Fe + 2O2 点燃
来的水体积扩大千倍以上,气泡被油薄膜包围形成大
量油泡群,液面上下向开锅一样沸腾,到储罐容纳不 下时,油品就会像“跑锅”一样溢出罐外,这种现象
叫“沸溢”。
4)喷溅燃烧
重质油品的下部有水垫层时,发生火灾后,由于 热波往下传递,若将储罐底部的沉积水的温度加热到 汽化温度,则沉积水将变成水蒸气,体积扩大,当形 成的蒸汽压力大到足以把其上面的油层抬起,最后冲
3.3 1.5 0.8 1.7 1.4
18.0 7.0 62.0 7.2 7.5
11.0 5.5 33.5 -38.0 40.0
40.0 31.0 53.0 -8.0 86.0
第三节 燃烧过程及特点
一、可燃物的燃烧过程
当可燃物与其周围相接触的空气达到可燃物的点 燃温度时,外层部分就会熔解、蒸发或分解并发生燃
常指燃烧生成的气体、烟雾和热量等。
(二)燃烧产物的分类
1)完全燃烧产物
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可燃物质在燃烧时生成的产 物不能再继续燃烧,称为完全燃烧产物。如CO2
C + O2
点燃
CO2
2)不完全燃烧产物
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生成的产物还可继续 燃烧,称为不完全燃烧产物。 发生不完全燃烧: 2C+O2 CO可继续燃烧: 2CO+O2
燃点对于可燃固体和闪点比较高的可燃液体,则
具有实际意义。根据可燃物的燃点高低,可以衡量其
火灾危险程度,以便在防火和灭火工作中采取相应的
措施。 对于易燃液体来说,其燃点比闪点高1℃~5℃。 因此,在评定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时,一般以闪点为 参数。
三、自燃
(一)自燃的含义
无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靠 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自行燃烧的现 象。
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通常以体积百分比来
表示;粉尘通常用单位体积中的质量(g/m3)来表示。
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危险
性大小的主要依据。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 的危险性越大。 部分可燃气体和液体蒸气的爆炸浓度极限 物质名称 氢气 甲烷 乙炔 氨 一氧化碳 爆炸下限/% 4.0 5.0 2.5 15.0 12.5 爆炸上限/% 75.0 15.0 82.0 28.0 74.0
解,或将气体加热到燃点,因此容易燃烧且燃
烧速度快。
根据气体物质燃烧过程的控制因素不同,其燃 烧有以下两种形式: 1)扩散燃烧 可燃气体从喷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 边扩散混合、边燃烧的现象称为扩散燃烧。
其燃烧速度,主要取决于可燃气体的喷出速度,
气体扩散多少,就烧掉多少。这种燃烧比较稳定。 扩散燃烧的特点为扩散火焰不运动,可燃气体与气 体氧化剂的混合在可燃气体喷口进行。对于扩散燃 烧,只要控制得好,便不至于造成火灾。
2、发酵放热自燃(如稻草、树叶、锯末、 甘蔗渣等在潮湿的环境中)
(三)物质的自燃点
在规定的条件下,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自燃点。 自燃点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导致自燃危险的依据。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
表2-3 部分可燃物的自燃点
物质名称
黄磷 煤油 松香
自燃点(℃)
34~35 240~290 240
如汽车发动机中的汽油、煤油等在气缸中的燃烧 就属于这种情况,利用燃烧产生的冲击带动活塞的运 行。
3)沸溢燃烧
含水的重质油品(如重油、原油)发生火灾,由
于液面从火焰接受热量产生热波,热波在向液层深部 移动过程中,使油层温度升上,油品黏度变小,油品 中的乳化水滴向下沉积的同时受向上运动的热油作用 而蒸发成蒸气泡,这种表面包含有油品的气泡,比原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
黄黎
广东省新世纪消防培训学校
本章主要内容
1、燃烧的本质、条件 2、燃烧的类型 3、燃烧产物及毒害性 4、防火、灭火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第一节
燃烧的本质与条件
一、燃烧的定义
国标《消防基本术语 ·第一部分》GB5907-86中燃烧
的定义: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 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燃烧应具备的三个特征:化学反应、放热、发光
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点:
物质名称 燃点(℃) 34 物质名称 棉花 燃点(℃) 210
黄磷
硫 蜡烛 纸张
207
190 130
布匹
松木 橡胶
200
250 120
(三)燃点在消防中的应用
1)控制可燃物温度,使其在燃点以下,以防止起 火。 2)根据燃点,确定燃烧固体类别。
易燃固体,是指燃点小于或等于300℃的固体,如木材,
蒸发燃烧
表面燃烧 阴燃
二、可燃物的燃烧特点
•
阴燃一般发生在火灾的初起阶段;
蒸发燃烧和分解燃烧多发生在火灾的发 表面燃烧一般发生在火灾的熄灭阶段。
• •
展阶段和猛烈阶段。
(二)液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液体的燃烧过程
所有液体的燃烧都是首先蒸发成气体,在气体状
态下进行燃烧的
液体
热 蒸发
蒸气
燃烧
产物+热
液体的燃烧分类
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现象,主要因
为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速度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气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