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这样教《牛郎织女》—— 语文教育何处寻(窦桂梅)_教案教学设计
窦桂梅《牛郎织女》教学赏析
窦桂梅《牛郎织女》教学赏析第一篇:窦桂梅《牛郎织女》教学赏析窦桂梅老师的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她依据这篇课文的语言比较平实和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抓住“决心”等词语的理解品味的基础上,着重在文章的章法技巧上引导学生去咀嚼和品味。
其基本方法为:围绕“从阅读角度来看,弄清故事写了什么”——“从写作方法来看,弄清故事怎么写的”——“从写作目的来看,弄清故事为什么这样写”这三个学习语文的途径,我觉得这本身也是在向学生传递学习语文的目标,即教学的重点,而且就作文教学而言,我们要写一篇的作文不也是从这三个方面来写的吗?我认为学习语文的这三个方面也是随着年级段的升高,要求也就升高.在低段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段语文的学习也就游刃有余.窦桂梅老师用“聊”的方式展开学习讨论,在明确“写了什么”这一环节中,比较注重学法的指导,(从理清人物关系入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更是明显地凸现其语言训练的重点着力于章法技巧的指导,学习语文即为作文服务.通过“很久很久以前”和“一天……从此……”这样的文章和段落起始方式的“聊”,对学生进行了民间故事叙述方式的训练,也为后面的民间故事创编做了写作上的铺垫。
通过叶圣陶版与其他版本《牛郎织女》在对牛郎与织女相爱过程的细节描写的比较,引导学生体悟到写作技巧上含蓄与直露、文雅与流俗之分。
再者,我感动于她对文本全身心地入情入理地解读,在教学中就像在讲评书一般语言、神态入情入境,很吸引学生。
对学生昵称为“我亲爱的同学们”,”我亲爱的孩子们”,体现了她的平实、朴素、谦和。
她勤于诵读诗书,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底蕴。
她的言说饱含诗情,她的话语极富感染力。
就本节课来说,围绕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援引了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词,借用越剧《天仙配》“树上鸟儿成双对”的词曲等来理解文意;其后,又引出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这中国四大爱情故事。
她的整个教学都实现了用语文教人的大语文教学观,她使我懂得学生在课堂中要获得的是知识,能力和情感,他们需要在课堂形成更全面更强的能力走向当下的生活中。
牛郎织女教案教学设计6篇
牛郎织女教案教学设计6篇精品牛郎织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资料,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完美熏陶。
4、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两课时。
[由整理]课文预习资料:1、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生词意思并解释下列词语:美中不足、好歹、一五一十、无拘无束、相依为命、恋恋不舍2、初步阅读,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问:同学们喜欢过节吗?答:喜欢问:为什么啊?答:因为过节有好吃的和好玩的。
老师:对了!那同学们又清不清楚每个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呢?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出示:请同学们为它们连线:七夕节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正月十五登高插茱萸重阳节七月初七赏月吃月饼元宵节九月初九拜月乞针线中秋节八月十五看灯吃汤圆此刻同学们明白了,每个民间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可跟他们产生的缘由有密切的关系哦,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之中的一个:七夕节的由来。
二、人物认识:放下一张幻灯片:课文中的插图,让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人物?初步介绍文章的主要人物:牛郎和织女。
三、介绍文体:《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四、感知课文: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资料。
五、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文主要资料并提出质疑: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齐生活的?六、分析探究:老师与同学共同分析课文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答案允许多样化,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1)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齐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窦桂梅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窦桂梅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窦桂梅牛郎织女的故事;
2. 理解窦桂梅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主旨;
3. 培养学生乐于分享、关爱他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4. 根据故事情节介绍然后探讨人们的主观觉醒过程。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窦桂梅牛郎织女的故事;
2. 理解窦桂梅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主旨。
三、教学难点
1. 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2. 借助窦桂梅牛郎织女的故事来鼓励学生发现个人及周围世界的本质变化;
3. 引导学生了解人生真谛,实现心灵成长。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环节
1. 开场白:说说给你们讲传说,是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故事:窦桂梅牛郎织女——
2. 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动画片/讲解故事背景
(二)重点学习环节
1. 师生讨论故事内容
2.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故事,引出窦桂梅牛郎织女的主旨
3. 老师讲解窦桂梅牛郎织女的主旨,正确指导学生观察思考。
(三)合作交流环节
1. 小组比赛形式的复述故事
2. 讨论彼此结合自身经历评价故事中的人物
3. 依据《窦桂梅牛郎织女》进行圈外活动,促进小组凝聚
(四)结束环节
1. 班级投票:投票选出几位故事中最美丽的人物
2.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故事的主旨及人们的主观觉醒过程,且可以引起人们反思的价值。
部编四上语文《牛郎织女》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四上语文《牛郎织女》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牛郎织女》,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操。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3.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演讲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研究理解《牛郎织女》的情节和主题。
2. 研究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内容1. 导入- 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牛郎织女》的故事背景。
- 通过提问,触发学生对于爱情和奇幻故事的思考。
2. 研究过程- 分段阅读《牛郎织女》,理解文本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 分组讨论,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分享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 组织小组演讲,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节或人物进行表演,并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解释和思考。
3.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要求写一篇自己对于《牛郎织女》的感悟和理解。
- 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提出改进建议和观点。
4. 总结与评价- 回顾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
- 引导学生思考《牛郎织女》所传达的价值观,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针对小组演讲和个人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并给予建议。
五、教学资源1. 《牛郎织女》课文及相关教辅材料。
2. 展示图片和视频。
六、教学时长本教案设计适合两个课时的教学。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表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创作环节的引入,则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
在教学评估中,应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建设性的反馈。
《牛郎织女》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选择:《牛郎织女》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牛郎织女》,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他们珍爱美好的家园。
2.了解中国古代传说故事,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古代传说故事《牛郎织女》的情节和主题。
2.理解故事中“嫦娥奔月”的传说,感受传统文化的美。
3.掌握整理故事情节,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并加以表达。
2.分析故事结尾的含义,引导学生发表见解,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3.能够以故事为基础,进行创造性写作。
教学准备:1.音乐播放器,准备《牛郎织女》的音乐2.课件,准备故事的图片和背景。
3.学生习作展示区,准备学生的作品展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利用音乐播放器播放《牛郎织女》的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2.谈论一些著名的爱情故事,让学生猜测今天要学习的故事是什么。
3.引导学生展示他们对爱情的理解,谈论自己对于“爱情”的定义。
二、呈现(15分钟)1.展示故事的图片和背景,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氛围。
2.向学生介绍《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的一则传说,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经过艰辛的努力和困难的磨砺,最终实现了饱含深情的相会。
3.通过向学生讲述故事的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三、阅读(25分钟)1.分段解读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
2.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引导学生发表对于故事的感受和看法,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
2.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结尾的寓意,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运用(25分钟)1.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以《牛郎织女》为题材,创造性地写一篇故事。
2.分组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进行交流和评价。
六、作业布置与反思(5分钟)1.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2.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对《牛郎织女》的思考和总结。
《牛郎织女》教案
《牛郎织女》教案《牛郎织女》教案(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牛郎织女》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牛郎织女》教案篇1教学目标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3.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韵味。
教学重点熟悉故事,体会牛郎的勤劳、善良。
教学难点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
教学准备相关古诗词、民间传说故事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
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
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动人传说。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1.画出不认识的字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2.小组内分自然段轮流朗读,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熟悉课文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根据学生的概括,梳理提纲(主要以牛郎为线索):身世凄苦——照看老牛——得牛相助——认识织女3.选读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
4.在交流中进一步熟悉故事,为进一步感悟及复述做准备。
5.故事接龙。
四、探究感悟1.多么神奇的想象,多么美好的生活!牛郎真幸运。
多令人羡慕啊,怎么他就能得到这奇遇呢?(把神话色彩去掉,我们会发现,神话故事确实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现实愿望的反映。
换个角度提问,引领学生去发现藏在神话后的人心。
)2.带着问题阅读,提示学生做批注,以便交流。
3.交流。
(问题提得较大,便于学生大胆思维、主动探究,要求教师的引导更灵活。
)老牛和织女为什么如此青睐牛郎?预设:①牛郎勤劳。
第三段、第八段有集中体现。
②牛郎关心他人。
到第三自然段中找。
③牛郎是个豁达的人。
一方面是:爹妈都死了、吃剩饭、穿破衣裳、睡牛棚。
另一方面牛郎的态度是:哼小曲儿,对牛照顾周到,打柴种庄稼来安家。
《牛郎织女》教案(通用14篇)
《牛郎织女》教案《牛郎织女》教案(通用1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牛郎织女》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牛郎织女》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把握科学小品科学性和文学性融为一体的特征。
3.理解用科学数据进行不叫说明增强准确性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在接受科学信息、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删选、整理文中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和诗文,体会文章的知识介绍始终笼罩在诗情画意之中这一写作特色,进一步理解小品文的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统节日就是历史文化的最好载体,同学们,你所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其实,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背后的动人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预习检查:1.填空: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和科学事实中的牛郎织女两大部分。
(板书神话床说和科学知识)2.积累词汇织杼(zhù)织紝(rèn )星宿(xiù )三垣(yuán)祭祀(sì )消遣(qiǎn)荆楚(jīng )劳逸(yì )纤云(xiān )迢迢(tiáo )3.文章结构第1~7段:神话传说第8~12段:科学知识三、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1.生默读课文,找出有关作者引用的诗文传说,问:有哪些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记载?提示:古书中、诗词中、戏剧里分别读古诗中的引用部分,落实生字。
2.师述:千百年来,又有多少的诗人们用自己的笔来表达情感,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之一便是《鹊桥仙》。
3.带领学生赏析秦观的《鹊桥仙》(1分钟)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我们为什么这样教《牛郎织女》(窦桂梅)
我们为什么这样教《牛郎织女》——语文教育何处寻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
-——泰戈尔一、缘起:文学对岸的理性皈依语文教育究竟要让学生学些什么呢?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观念,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
在当时的背景下和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叶老的解释作为选文、文本解读与教学预设的前提,形成的重视剖析内涵、以读带讲、咬文嚼字的语文课堂,堪称语文教学的经典。
同时,今天强调“语文是文学”、“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的专家也大有人在。
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王荣生在《语文课程论基础》中提出的,我国的语文教育研究,有一个“性质”的难题——语文科的性质是什么?语文科自1904年设科以来,人们对它的现状就从来没有满意过。
基于变革现状的良好出发点,人们纷纷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给出自己认为的“应该是什么”,提出:语文即道德、语文即工具、语文即人文、语文即生活、语文即文化、语文即语感。
但是,所有这样的定位通常以“我认为”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某某认为”的形式加以论证。
换言之也就是说:我的主张虽然在现实中尚未得到证实,或者不一定能够得到证实,但我个人认为我的观点是正确的。
按照这样主观判断所谓“正确”的命题指导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从一开始就带上了主观主义的烙印。
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们所提出的“主题教学”。
原点的问题尽管重要,但给出结论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以哲学为例,对于物质、意识关系的思辨,争论了几千年,今天依然没有一个固定的、颠扑不破的结论。
迁移到语文学科的教学,我们是否应当考虑,这样的一门迅速发展不过百年的学科,是否能在短时间内给出“性质”原点的结论?如果不能,我们又应当做什么呢?无外乎两种选择,一是选定自己认为正确的理论,在实践中为之寻找论据,证实或证伪;二是探索,摆脱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己,不作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在问过自己“从来如此便对么”之后,不因循,敢于锐意追寻,尽管尚不能回答“语文应该是什么”,至少能发现“语文还可以是什么”。
小学语文课《牛郎织女》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牛郎织女》的故事。
(2)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民间故事的情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善良、勇敢、正义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牛郎织女》故事。
2. 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学会生字词。
难点:1. 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的魅力。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黑板、粉笔:用于板书重点内容,方便学生记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牛郎织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主人公。
(2)简要介绍牛郎织女的传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故事,感受故事的魅力。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分析故事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故事中的人物品质和故事主题。
(2)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齐读故事,体会故事的语言美。
(2)鼓励学生背诵故事,提高语文素养。
课文《牛郎织女》教案
课文《牛郎织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牛郎织女》的内容。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短语。
(3)能够简要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珍惜和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牛郎织女》的朗读和理解。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短语的掌握。
3. 课文故事情节的复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牛郎织女》的内容。
(2)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短语。
(3)学生能够简要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寓意进行深入理解。
(2)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对课文《牛郎织女》产生兴趣。
(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故事梗概。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牛郎织女》。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关键词语和短语的学习:(1)教师指出并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短语。
(2)学生跟读并模仿运用这些词语和短语。
4. 故事情节的复述:(1)学生分组或个人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2)教师评价并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请家长听孩子朗读课文《牛郎织女》。
2. 学生书写作业,包括抄写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短语,以及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家长的反馈,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道具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故事情境。
课文《牛郎织女》教案
课文《牛郎织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牛郎织女》这篇课文。
该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详细讲述了我国一个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内容包括:牛郎的成长经历、牛郎与织女的相识相爱、王母娘娘的阻挠、鹊桥相会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中的民间传说。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民间传说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想象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真爱的力量,培养珍惜亲情、友情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课文内容,理解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难点:培养学生对民间传说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新词,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
3. 课堂讲解(20分钟)(1)学习生字、新词。
(2)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等。
(4)讲解课文中的民间传说特点。
4.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角色。
5.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范文,分析牛郎织女故事中的美好品质,如善良、勇敢、忠诚等。
6.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身边的美好品质。
六、板书设计1. 牛郎织女牛郎:善良、勇敢、忠诚织女:美丽、勤劳、善良王母娘娘:权威、冷酷2. 民间传说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等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答案:(1)见课本。
(2)见课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注意引导学生充分体验课文中的美好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课《牛郎织女》教案
小学语文课《牛郎织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内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的来历。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运用词汇和句式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培养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传承的意识。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了解七夕节的来历。
2.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运用词汇和句式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学生对七夕节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传承。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牛郎织女》的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
2.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图片、视频等,用于辅助教学。
3. 教师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用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七夕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对七夕节的认识。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牛郎织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牛郎织女》,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适时进行讲解和辅导。
3. 课堂讨论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朗读与表达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对七夕节的认识,培养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传承的意识。
六、教学评估1. 教师在课堂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教育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教育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牛郎织女教学设计教育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牛郎织女教学设计教育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复述课文。
2.读懂课文,感受人物特点,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寻求。
一、豪情导入(复习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连续走进这个流传千古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这个故事已经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指生谈谈。
2、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故事的字里行间,去细细品味人物以及故事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民主导学任务一:品味人物性情,感受织女之决1、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课文1至7自然段,边读边用词概括人物性情特点,划出“织女之决”最能感动你的一句话,然后想:这儿的“决心”何意?织女为何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假设你是仙女们中的一位,你会怎样劝织女?先自学,再小组交换,做好交换准备。
2、出示:“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你读出了什么?(织女要留在人间的决心很大。
“决心”变红)3、“决心”在字典上的意思是:“拿定主张。
”(出示:拿定主张。
)织女为何要拿定主张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板书:心肠仁慈)4、我们来看前文“交谈中,牛郎明白了织女的身份,织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受。
”织女是什么身份?(王母娘娘的外孙女,高贵的公主)牛郎又有什么遭受?(父母早逝,贫困困苦)5、一个高贵的公主嫁给一个身份低微、穷困潦倒的放牛郎意味着什么?会有什么后果?(贫困、劳累、低微、惩罚、乃至付诞生的代价)6、姐妹们,好好劝劝织女吧。
(练习说话)(1)织女啊,我们私自下凡,已经违背了天规,你若私嫁凡人那可是死罪,王母娘娘可是心狠手辣呀,她决不会饶你,说不定还会丢了性命呢,还是跟我们回去吧。
(2)你看牛郎那么穷那么苦,没爹没娘,哥哥嫂嫂待他又不好,你嫁给她会过上好日子吗?我们还是回天庭享受荣华富贵吧!(3)你也要替我们想想。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质,体会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之间的深厚感情,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民间故事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与牛郎织女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如歌曲《牛郎织女》,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音乐讲的是哪个故事吗?”从而引出课题《牛郎织女》。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嫂、棚、衰”等字的读音。
3、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1、默读课文,思考:牛郎织女是怎样相识相爱的?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代表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和体会。
如:“老牛跟他也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眼光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呢。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牛和牛郎之间的亲密关系,也为后文老牛帮助牛郎牵红线埋下伏笔。
“织女见牛郎心眼儿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这句话体现了织女对牛郎的欣赏和喜爱。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感受牛郎织女之间真挚的感情。
(四)深入探究1、思考:王母娘娘为什么要拆散牛郎织女?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王母娘娘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封建礼教的角度进行分析。
3、讨论:牛郎织女的结局如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自己心中的结局。
引导学生体会到牛郎织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我们为什么这样教《牛郎织女》—— 语文教育何处寻
我们为什么这样教《牛郎织女》——语文教育何处寻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解脱了一切的束缚。
——泰戈尔一、缘起:文学对岸的理性皈依语文教育究竟要让学生学些什么呢?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观念,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
在当时的背景下和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叶老的解释作为选文、文本解读与教学预设的前提,形成的重视剖析内涵、以读带讲、咬文嚼字的语文课堂,堪称语文教学的经典。
同时,今天强调“语文是文学”、“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的专家也大有人在。
原点的问题尽管重要,但给出结论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以哲学为例,对于物质、意识关系的思辨,争论了几千年,今天依然没有一个固定的、颠扑不破的结论。
迁移到语文学科的教学,我们是否应当考虑,这样的一门迅速发展不过百年的学科,是否能在短时间内给出“性质”原点的结论?如果不能,我们又应当做什么呢?无外乎两种选择,一是选定自己认为正确的理论,在实践中为之寻找论据,证实或证伪;二是探索,摆脱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己,不作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在问过自己“从来如此便对么”之后,不因循,敢于锐意追寻,尽管尚不能回答“语文应该是什么”,至少能发现“语文还可以是什么”。
基于后者,面对语文教学,我们可以一如既往将“读”进行到底、将感悟渗入骨髓,可以继续在词句训练上花功夫、做文章。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固守一隅、不顾其他,是否是最好且唯一的选择,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得更远点、更快点?儿童的语言学习的确应该“儿童”一些,简单、清浅、有趣。
然而,也有人说儿童就是哲学,儿童也应当有属于自己的深刻。
我们可否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中,真正将儿童当作成长中的儿童,而不是当作不变的、长不大的幼稚儿童呢?在基本问题没有给定结论的时候,语文教学应当存在现行模式以外的多种可能性。
也正是基于后者,即便是对我们自己提出的“主题教学”,我们也不把它当作结论,固守不变,我们希望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和文字”训练的程度与层面上,我们还要继续向“语言和文字”之后的纵深前行。
13牛郎织女 (2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13牛郎织女(2课时)设计理念:《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
它有一个特点,它透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丰富的精神内涵。
在课堂中,通过设问,让学生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含义。
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牛郎为什么对那头老牛照看很周到?(从中体会牛郎的善良和勤劳)2、为什么仙女佩服织女呢?(织女爱慕的是牛郎的勤劳善良。
同时织女放弃了荣华富贵,甘愿与穷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
)3、姐妹们会说些什么祝福的话?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
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自学生字,疏通课文1、学生自学生字词语,检查生字是否读准。
2、初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情况1、交流所学,不会的提出来在全班解决。
2、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疏通课文,纠正错误,要求准确流利。
五、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2、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3、指名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段:(1-2)牛郎是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与老牛相依为命。
第二段:(3-5)牛浪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并结为夫妻。
语文教育何处寻——我们为什么这样教《牛郎织女》
语文教育何处寻——我们为什么这样教《牛郎织女》
窦桂梅
【期刊名称】《小学语文教学》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在放松自由的交流氛围中,借助精心选择的话题,我们与学生一道理清了文章脉络、辨明了人物关系、质询了心中的疑问、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将以往的语文学习、人文修养的积淀与课堂的学习内容进行了链接。
我们的孩子仿佛回到了童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又仿佛已步入了成年,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尽情地表达抒发、交流完善;但也许他们更是十一二岁的少年学习语文的应有方式,在放松的自我舒展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聊懂文字、聊透文学、聊出文化。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窦桂梅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如果我来教《牛郎织女》 [J], 王晓春
2.民间故事“怎么教”--《牛郎织女》一课教学对比评析 [J], 王飞
3.语文教育何处寻——我们为什么这样教《牛郎织女》 [J], 窦桂梅;胡兰
4.语文:教与不需要教-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核心的当代解读 [J], 李华平
5.简化教学头绪做到长文短教
——以"牛郎织女""白鹭"为例 [J], 伊文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牛郎织女窦桂梅教学实录
窦桂梅教学实录——《牛郎织女》窦桂梅编者按:有人说,新闻是寻找故事的艺术。
而我要说,语文是聊故事的艺术。
语文天然地与故事亲近。
小学生是听故事的年龄(其实我们大人,不也大都厌听高深的大道理,而喜闻有趣的故事吗)。
语文教材的大部分课文,其实就是故事,只不过有的想象丰富,有的平淡无奇,有的文化味值得再三咀嚼,有的浅淡只能作为快餐。
教师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其中的故事性因素,语文课是不乏趣味和魅力的。
但有的人习惯性地把语文当作种种大道理的载体,眼睛瞪得再大,也看不见“故事”。
其实正是各种各样的故事“教育”了我们一生,一个语文老师的兜里应该有故事,并应适时热情的向学生“兜售”。
上课有故事听是一种幸福。
聊故事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风景之一。
“聊”不是讲,‘聊’比讲更轻松,更闲适,更幽默,更开放,更亲密。
!“聊”不是“侃”,“聊”不是天马行空,不是庸俗娱乐,它于快乐中传递丰富的教育信息,于随意中逼近课堂的中心目标。
“聊”是高超的教学艺术。
主题:对“美满”爱情的追求思路:写了什么故事;如何写这个故事的;为什么写这个故事;什么情况下写这个故事的。
步骤:(第一课时)聊故事里面的故事一、写了什么师:还有几个月同学们就要进入中学了,我知道,六年的语文学习对于每位同学来说,收获颇丰。
比如,就读懂一篇文章来说,无外乎,我们应当去了解什么呢@生: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生:是啊,还有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内容师:嗯,跟他说的意思一样。
生:表达的感情色彩是什么师:哦,那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写”还有么生: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
师:对!当然,我们还可以了解了解,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你看,读书的过程,也就是这么个简单的过程。
今天,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聊聊叶圣陶老先生改编的这篇民间故事。
(和学生一起读课题《牛郎织女》。
)(一)、梳理人物关系。
"师:第一节课,我们先聊聊这个故事本身,研究第一个问题:写了什么。
也可以换句话说,叫“写了一个()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为什么这样教《牛郎织女》——语文教育何处寻(窦桂梅)本文是关于我们为什么这样教《牛郎织女》——语文教育何处寻(窦桂梅),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
——泰戈尔一、缘起:文学对岸的理性皈依语文教育究竟要让学生学些什么呢?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观念,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
在当时的背景下和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叶老的解释作为选文、文本解读与教学预设的前提,形成的重视剖析内涵、以读带讲、咬文嚼字的语文课堂,堪称语文教学的经典。
同时,今天强调“语文是文学”、“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的专家也大有人在。
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王荣生在《语文课程论基础》中提出的,我国的语文教育研究,有一个“性质”的难题——语文科的性质是什么?语文科自1904年设科以来,人们对它的现状就从来没有满意过。
基于变革现状的良好出发点,人们纷纷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给出自己认为的“应该是什么”,提出:语文即道德、语文即工具、语文即人文、语文即生活、语文即文化、语文即语感。
但是,所有这样的定位通常以“我认为”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某某认为”的形式加以论证。
换言之也就是说:我的主张虽然在现实中尚未得到证实,或者不一定能够得到证实,但我个人认为我的观点是正确的。
按照这样主观判断所谓“正确”的命题指导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从一开始就带上了主观主义的烙印。
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们所提出的“主题教学”。
原点的问题尽管重要,但给出结论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以哲学为例,对于物质、意识关系的思辨,争论了几千年,今天依然没有一个固定的、颠扑不破的结论。
迁移到语文学科的教学,我们是否应当考虑,这样的一门迅速发展不过百年的学科,是否能在短时间内给出“性质”原点的结论?如果不能,我们又应当做什么呢?无外乎两种选择,一是选定自己认为正确的理论,在实践中为之寻找论据,证实或证伪;二是探索,摆脱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己,不作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在问过自己“从来如此便对么”之后,不因循,敢于锐意追寻,尽管尚不能回答“语文应该是什么”,至少能发现“语文还可以是什么”。
基于后者,面对语文教学,我们可以一如既往将“读”进行到底、将感悟渗入骨髓,可以继续在词句训练上花功夫、做文章。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固守一隅、不顾其他,是否是最好且唯一的选择,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得更远点、更快点?儿童的语言学习的确应该“儿童”一些,简单、清浅、有趣。
然而,也有人说儿童就是哲学,儿童也应当有属于自己的深刻。
我们可否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中,真正将儿童当作成长中的儿童,而不是当作不变的、长不大的幼稚儿童呢?在基本问题没有给定结论的时候,语文教学应当存在现行模式以外的多种可能性。
也正是基于后者,即便是对我们自己提出的“主题教学”,我们也不把它当作结论,固守不变,我们希望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和文字”训练的程度与层面上,我们还要继续向“语言和文字”之后的纵深前行。
深入学习与思考之后,我们发现各种性质论实践的媒介,不外乎就是文学作品。
而且,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语文”一词本身就应当有两重含义,一是语言和文字,二是语言和文学。
文学是生命的表现,而且“文学——其实一向是教育的伙伴。
文学的发展和受教育的要求的发展,一向是平行的”(杜勃罗留波夫)。
于是我们借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语文”的第二种解释——语言和文学,力求在教学中,以文学的方式呈现语文,从选文、教学预设到最后的课堂呈现,紧紧抓住“文学”这根主线,力图让我们的教学从理论指导到实际操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脱离文字的束缚,抵达文学的对岸。
这是我们上《牛郎织女》这一课的缘起,但我们能做到吗?这也许像“语文科的性质是什么”一样难以回答,但我们相信,“假如一个人想从确定性开始,那么,他就会以怀疑告终,但是,假如他乐于从怀疑开始,那么,他就会以确定性告终。
”(培根)二、选文:永恒主题的薪火沿传傅建明博士曾对1993-1999年间出版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过价值取向的系统分析。
结果发现,从出现频率的角度看,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明显地强调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等等的国家意识。
这样的思想倾向表现在选文上,就是通常选择那些带有浓厚****色彩,高呼口号式的文章,这也没错,只不过显得刚猛生硬。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的编写更加重视人文性,教材开始慢慢走向了美的境界,《装满昆虫的口袋》、《和时间赛跑》、《诺曼底号遇难记》等一大批关注个体生命成长,带有柔软的诗情画意的优秀课文在教材当中,构筑起了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线。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无遗憾地感叹——本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却在渐渐流失。
那原汁原味的古代诗文、民间文学作品在教材中所占比重甚少,偶有《景阳冈》、《林冲棒打洪教头》这样的凤毛麟角,因其数量有限也往往成不了气候。
我们不应忘记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文化的见证,失却了民族文学的民族是死了的民族。
民间故事更是民族文学中的优秀代表,它是一个民族文化渊远流淌而成的自然溪流,其中荡漾着整个民族的道德传统、伦理取向、文化认同、精神气质。
所以有人说,民间故事是文学的母亲,民间故事是人类的宿命。
而且它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为儿童喜闻乐见、容易接受,正应了“儿童文学就是故事文学”(朱自强)。
所以在装满教材的众多文本中,选取民间故事这样的文学体裁,除了看重具体故事本身所具备的内容含金量以外,我们更期待着借它实现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
《牛郎织女》故事隶属于民间文学中民间故事的种属,但同时它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主题是“爱情”。
爱情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
爱情让文学充满芬芳,搜罗古今,那些最为人称道、流芳千古的文学作品,主题多是爱情。
但是在小学阶段,教师大多刻意回避这样的主题,似乎在课堂上讲“爱情”就会被扣上引导早恋的高帽。
但“猎奇”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特别是对于求知心切的小学生而言,那些****不让他们了解接触的事物,常常是越隐瞒越好奇、越不告诉越想知道。
对多媒体时代的儿童而言,这样的话题根本无法绕开,想从此处回避,却发现它又在彼处现身。
要知道,爱情可是我们人类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命体验与回味,就像每天伴随我们的日子。
于是,少了“爱情”这道甜点的语文教学,总像是不完美的人生,缺少四季中的一季、五味中的一味。
其实,就将这层窗户纸捅破,又能怎样?不过是为孩子清新美好的内心世界增加了一些纯洁的梦幻、甜蜜的期待,在他们真善美的小世界中加上一点神秘的滋味。
我们应当相信,爱情不会仅仅因为这一节课的教学就款款而来,我们更应当相信,有了这一课,我们的孩子们长大后再去品味爱情,或许就会增加更多的深情与理性。
选择爱情来演绎文学、演绎语文,我们希望传递能够陪伴孩子一生的柔情与感动。
三、预设:文学理论的智慧抒发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其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规定性。
民间故事这样的文学样式,作品本身存在人物简单、结构相似、语言通俗等方面的特点。
这样的文本,如何走得更远呢?在学校开展“与特级教师同备一堂课”的过程中,老师们所作的教学预设,大多还是在原来的以“语言和文字”为出发点的语文教学理论的茶壶里翻波浪。
刚刚,教育部发函明令,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大学语文课程不及格不能毕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我们是否应当思考:学习了十几年语文的大学生们为什么又要回去继续学?是否因为原来我们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存在缺陷?如果这缺陷是真实存在的,那我们怎么办?依然顾影自怜、故步自封?这真的需要我们重新去回味与反思,那实际证明已经让母语在****世界中退化了的陈规固陋,如果不去超越,恐怕我们母语文化沉淀了千年的文字以外的文学及文化内涵,就会在滚滚的读书声中被淹没了。
这番想法更坚定了我们纵深研究、超越自己的信念。
研究《牛郎织女》期间,著名先锋派作家、清华文学院院长格非,给我们学校五年级学生做了一场《牛郎织女》的文学解读讲座,他的讲座完全颠覆了我们小学教师教授语言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牛郎织女》渗透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儒”、“道”、“佛”文化。
文中呼唤儒家道德伦理,体现了道家对神的敬重与向往,以及佛教追求人与动物、与神仙众生平等的思想。
我们折服于他学者的深度与作家的文本解读视角,又和格非一样,惊奇于这些五年级学生对格非老师讲座的浓厚兴趣。
于是,我们希望将他的深刻思想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链接,摆脱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实现一个以文学理论作为支撑的语文课堂,实现一次尝试性探索。
于是,我们将这样的想法,以这样的教学流程呈现出来:写了什么故事;如何写这个故事的;为什么写这个故事;什么情况下写这个故事的。
或许这样的流程在引导中学生解读文章时,经常被语文老师们用到,会给人以“小学中学化”的感觉。
但我们要知道这一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下半学期的少年。
对马上就要走进中学的他们而言,类似“文章写的谁的故事呀”“你为什么对这个故事感动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之类的问题,学生想必早已审美疲劳了。
而且这对他从小学到中学的衔接又能有什么好处呢?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他们是成长的,小学语文老师只是人生旅途中短暂搀扶他的拐杖,我们的责任是送他们上路,而不是让他们变成自己的翻版。
那样的提问、那样的裹足不前,如果仅仅是基于认识的不到位,也许时间会带给它洗礼。
但可怕的是,还可能我们的“幼稚”是一种本领的恐慌——不是没有带领学生前行的愿望,而是没有那样的能力。
这样的幼稚,要么就是****出幼稚的学生,要么就是被早已摆脱了幼稚的学生所淘汰。
《牛郎织女》这样的教学流程设计,是我们对文本及文本相关文学基本理论深入研读后的呈现,暗合文学鉴赏的基本过程。
先探讨“写了什么故事”,梳理人物关系,这相当于文学鉴赏的起始阶段——感受形象阶段。
“如何写这个故事的”、“为什么写这个故事”的环节中,与学生一同探讨故事的表现手法、故事中的情感,研究《牛郎织女》故事与其他民间爱情故事的异同,这时让学生的理性认识加强参与,将自己感受到的形象继续深化,相当于文学鉴赏中的审美判断阶段。
“什么情况下写这个故事的”环节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研究叶圣陶先生作品的高妙之处、探求故事背后的背景、再次咀嚼玩味形象,力求达到文学鉴赏的最高层次——体味玩赏阶段。
在这符合文学鉴赏基本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期待学生层层深入又层层剥笋,感性与理性一同参与、情智与想象一同奔涌,既获得对叶圣陶版《牛郎织女》故事的审美享受,又在理解与思考中,实现了对这一故事的自我再创造。
在这文学鉴赏论背景下的宏大结构推进运行的同时,细节处我们同样试图将文学理论的火花渗透到教学的点点滴滴。
运用文学创作理论中的典型化手法,和学生聊人物关系、进行人物归类,将四大民间故事的人物比对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