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丹江口市中考语文文言文《曹刿论战》复习导引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中考复习教案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中考复习教案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学生回顾文言文内容,积累、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2、正确背诵课文并流畅翻译文句。

3、运用相关方法,解答文言文阅读。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能完整通顺地翻译句子难点:运用相关方法,解答文言文阅读。

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一、基础知识练习(一)通假字•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二)古今异义•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小大之狱:案件•可以一战:可以凭借(三)词类活用•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名词用作动词)•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名词用作动词)二、篇章理解•第一节,战前:分析政治准备。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第二节,战时:记述战争过程(关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第三节,战后:分析取胜原因(关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的解释)三、经典例题(一)庄公认为可以作战的条件有哪些?曹刿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3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庄公认为: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得到神灵的保佑、得到人民的支持。

•曹刿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得到人民的支持。

(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肉食者的鄙”表现在哪里。

•战前,庄公将取胜的希望寄托在朝臣的支持、神灵的保佑上。

•战时,庄公急于击鼓进军,急于追击敌军。

•战后,庄公在取胜后不明胜利的原因(三)、思考课文内容(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3)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4)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5)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四、逐段问题(一)读第1段回答下面问题1、“十年春,齐师伐我。

中考文言文考点梳理与解题指导——以《曹刿论战》为例

中考文言文考点梳理与解题指导——以《曹刿论战》为例

《曹刿论战》中考考题荟萃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西校区贾艳霞【2016·海南卷】Ⅱ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 11~14题。

(12分)曹刿论战《左传》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 又何间..(j i ān)焉B. 牺牲玉帛..(bó)C. 下视其辙..(zhé)D. 望其旗靡..(mǐ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⑴小大之狱.()⑵遂逐.齐师()⑶公问其故.()⑷夫大国,难测.也()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⑵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14.选文第②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2分)答:【2016·湖南省娄底卷】(一)曹刿论战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 B.惟长/堤一痕C.是/非木柿 D.夫/大国难测也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大之狱.(案件)B、卒.逢暴雨(通“猝”突然)C、公将鼓之.(代词、那件事)D、可以.一战(介词,凭借)1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一、按原文填空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分,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一鼓作气)(辙乱旗靡)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

《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初三语文知识点中考文言文曹刿论战复习要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初三语文知识点中考文言文曹刿论战复习要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初三语文知识点:中考文言文曹刿论战复习要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初三语文知识点:中考文言文曹刿论战复习要点《曹刿论战》《左传》ﻪﻭ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鄙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ﻪ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文学常识ﻪ本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史书,保留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语音:ﻪ刿(ɡuì)孚(fú) 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ɡ)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三、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ﻪﻭ四、古今异义词:ﻭ1、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2、齐师伐我古3、牺牲玉帛古义:古代是指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ﻪﻭ牛、羊之类用于祭祀的祭品。

今义:为人民、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4、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

ﻪ5、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6、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024中考语文备考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2024中考语文备考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2024中考语文备考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曹刿论战是《史记》中的一篇章节,讲述了战国时期孟尝君与荆轲进行辩论的故事。

该故事展现了曹刿才智过人、口齿伶俐、机智过人的形象,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情况和辩论技巧。

曹刿论战的中心思想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核心,通过群众路线,辩证思维,战胜个人主义和独断专横的观点。

知识点梳理如下:1.故事背景:战国时期是一个兵荒马乱、诸侯割据的时期,荆轲是秦国的刺客,孟尝君是赵国的主上。

2.辩论的起因:荆轲被秦王派遣暗杀孟尝君,孟尝君察觉到了他的目的,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以利于秦国并为我们赵国所用?”荆轲回答不上来,于是孟尝君请曹刿辩论。

3.曹刿的观点:1)辩论应以真理为根据,不能为个人主义作支持。

2)以实际利益为依据,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和具体情况。

3)辩论应该通过辩证思维,既关注自己的利益,又兼顾他人的利益。

4)以群众路线为导向,辩论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核心。

4.曹刿的论证:1)从历史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每个时代需要不同的政策和利益来满足人民的需要。

2)现在是战国时期,各国相争,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如果我们赵国能将力量和秦国结合起来,我们可以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3)辩论应该以实际大局为重,不能一意孤行,只考虑个人的利益。

4)声望和利益可以相互影响,如果我们能保持声望并为秦国做出贡献,我们也能赢得秦国的支持。

5.荆轲的观点:1)辩论不应关注实际利益,而是要追求道义和荣誉。

2)秦国是大国,赵国是小国,如果我们趋附秦国会失去自己的独立和尊严。

3)辩论应该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不应该为了其他人或国家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价值观。

4)如果我们追求利益,而不是追求道义和荣誉,那我们就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

6.辩论结果:曹刿的论点更加合理和现实,荆轲无法继续辩论下去。

孟尝君为了取得曹刿的支持,表示将会和曹刿一起为秦国做出贡献。

通过梳理上述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曹刿论战的核心思想和辩论技巧,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备考中。

中考语文曹刿论战考点复习指导

中考语文曹刿论战考点复习指导

中考语文曹刿论战考点复习指导文言文阅读考查正越来越成为中考语文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成为中考语文复习的关键。

下面为大家带来中考语文曹刿论战考点复习指导,盼望对大家的中考语文备考有所关怀!曹刿论战考点复习指导:一、文学常识1. 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XX国史官左丘明所写。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很多史料。

3.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理解性默写1. 故事发生的背景: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2. XX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3. XX军追击齐军的时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 "忠之属也'具体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 概括地交代了作战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的句子: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6. 曹刿求见庄公的缘由: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缘由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 曹刿阻挡XX庄公追击齐军的缘由: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9. 指出士卒的士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的句子:夫战,士气也。

10.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预备(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

说明XX庄公取信于民的一件事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 文中表达了利于反攻的阵地:长勺,表达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12. 文中还表达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

13. 从XX庄公的三次答话中可以看出,他把战争取胜的盼望寄予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 文中表现曹刿主动的参加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15. 本文的线索:远谋。

三、简答题1. 概括全文的主旨。

通过曹刿与XX庄公有关齐XX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作战必需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曹刿论战》复习(生用)

《曹刿论战》复习(生用)

曹刿论战复习导学案主备审核:九年级语文组 _______班学生 ______________复习目标:1、掌握重点词句;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课本、导学案、导引上有关内容二、阅读《曹刿论战》,独立完成以下各题。

曹刿论战《左传》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安,有“养”的意思 B.小信来孚孚,信服C.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D.遂逐齐师遂,于是,就2.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战何.陋之有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言语粗鄙.C.忠之属.也神情与苏黄不属. D.下视其.辙其.如土石何?3.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C.急切取胜的心理D.卓越的指挥才能4.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5.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曹刿论战 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曹刿论战 复习要点

20 曹刿论战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

《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公:指鲁庄公。

曹刿:鲁国一个没有权势的贵族。

乡人:同乡的人。

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谋:谋划。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远谋:深谋远虑。

乃:副词,于是,就。

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即“以何战”。

以,凭,靠。

安:有“养”的意思。

专: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就是“必以之分人”。

对:回答。

徧:通“遍”,遍及、普遍。

从:听从。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猪、牛、羊等。

帛,丝织品。

加:虚报。

信:实情。

孚:为人所信服。

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就是“可以之一战”。

则:连词,就。

从:跟随,跟从。

乘:乘坐。

鼓:击鼓进军。

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

之:补足音节,无意义。

三鼓: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先秦时,“驰”是人的行为;到了后代,才指马的动作。

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遂:副词,于是。

逐:追赶,追击。

既克:战胜齐军后。

既,已经。

克,战胜。

故:原因,缘故。

夫(fú):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作:振作。

再:第二次。

竭:竭尽。

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所以。

测:揣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二、文学常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它是一部古代编年体史书。

作者相传是与孔子同时的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书中记叙了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荒淫,赞美了许多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表达了重视人民作用的民本思想。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述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以及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中考语文备考《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备考《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左传》2、《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语音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公与之乘(chéng)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三、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或允许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如间断、间隔等5、衣食所安安:古义:养生今义:安全、安定6、齐师伐我师:古义:军队今义:师长7、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8、必以情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9、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四、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五、一词多义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2、间: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3、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4、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必以信(用)5、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故克之(它,代齐军)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六、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曹刿论战》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曹刿论战》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曹刿论战》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它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字词解释:1、通假字:“徧”同“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三、内容理解:1、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

战争前:“公将战”表现其轻率;前两次答语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表现其目光短浅。

战争中:“将鼓”“将驰”表现其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战争后:“问其故”表现其胜不知因,平庸。

3、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

战前,他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他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战后,他善于总结经验。

4、评价鲁庄公其人。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政治上平庸;在战争过程中,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知人善任,与一般昏君有别。

5、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6、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曹详察敌情,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好处是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卓越军事才能。

7、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8、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曹刿论战3.28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曹刿论战3.28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1 课 时 计 划第 周 星期教学过程: 一、作业(中考配套练习)讲评1、分析典型错例; 2)、易错字词及缺失知识点的强化记忆及修正二、古诗文复习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左传重点字词 强化识记三、实战演练/作业布置(中考配套练习)理解分析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5、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6、本文的成语是什么?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

7、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1、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攻打 2、肉食者鄙。

3、又何间焉?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

间:参与 4、小惠未 ,:通“遍”,遍及,普遍。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指猪、牛、羊等。

加:虚报。

信:实情。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

虽:即使。

8、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 9、既克,公问其故。

克:战胜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振作。

再:第二次。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估计。

伏:埋伏。

《曹刿论战》中考考点

《曹刿论战》中考考点

1. 文学常识、文章主题。

2. 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

3. 重点句的默写、翻译。

4. 文意理解及拓展迁移。

一、文学常识速记《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

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

又叫《左氏春秋》。

二、字音字形辨析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三、重点词语识记1. 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2. 古今异义(1)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2)必以情.(古义: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今义:感情)(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4)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5)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6)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7)弗敢加.也(古义:虚夸,夸大,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9)可以..一战(古义:凭借。

今义:能愿动词)3. 一词多义(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2)从:听(民弗从)跟随(战则请从)(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4)以:凭借(何以战)按照(必以信)(5)请:请求(曹刿请见)请允许我(战则请从)(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7)安:安身(衣食所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8)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虚夸,夸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四、重点句子翻译1.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曹刿论战复习导引 精品

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曹刿论战复习导引 精品

《曹刿论战》复习导引一、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候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

襄公史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

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

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

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齐国要杀公子纠,在乾时打败鲁军,并两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

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

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三、古今异义伐:古义:讨伐,攻打间:古义:参与今义:砍伐今义:中间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今义:卑鄙今义:为人民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增加今义:书信狱:古义:案件虽:古义:即使今义:监狱今义:虽然再:古义:第二次忠:古义:尽力做的本分的事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今义:忠诚可以:古义:可以用来今义:可能或能够四、词性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公与之乘乘名词用为动词同乘坐一辆战车五、一词多义1、请曹刿请见(请求)2、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战则请从(请允许)故克之(所以)3、以何以战(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 (根据)六、通假字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七、句式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2、倒装句:何以战2、省略句:(1)必以分人 (2)可以一战 (3)再而衰八、成语1、一鼓作气: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复习曹刿论战

复习曹刿论战

课堂检测:
一、填空。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 ( )所作,是根据

)写的(
)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
文学名著。文中的“我”是指(
);本文记述了
( )向( 写句子
1、曹刿的乡人反对他请见的理由
是”

?”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
3、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最重要的条件是————
(1)“忠之属也”具体指的
是: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的原因是

4、文中出现的成语是啥?现在应
用这个成语时它的含义是什么?
5、在文中找出和“敌疲我打”、
“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
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着重写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 的分析,表现了他深谋远虑的政治才能。 B、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对战术运用的剖 析,表现了他善于捕捉战机的军事才能。 C、从原文看,鲁庄公政治上“未能远 谋”,军事上不懂战术,但他善于听取 别人的 意见,知人善任。 D、文章紧扣”论战“,通过人物对话, 再现了战前的准备、战争的经过、和战
(用自己的话总结),所以鲁庄公说的话
“, ,
。”,得到他的充分肯定。
4、在长勺之战中,曹刿选择的反攻时机是

”,这一观点提出的依据是
“ , 。”;他选择的追击的时机是 ,
这一观点提出的依据是“ , , 。“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齐师伐我 (2)又何间焉
(3)肉食者鄙 (4)牺牲玉帛
(5)小信未孚 (6)小大之狱
(7)可以一战 (8)齐师败绩
2、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 信。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复习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复习

《曹刿论战》复习一、目标分析总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重要的字词,能够运用翻译技能全文准确翻译,能够感悟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翻译置疑解疑的过程巩固翻译的能力,把握文章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战争的胜利在于“取信于民”的真正含义;感悟到曹刿的爱国热情、责任感和政治远见。

持久理解基本问题学生将通过本文的学习,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承担自己的责任,把握学习提高的有利时机,为人民社会服务,不断完善自我。

责任把握时机取信于民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两年多的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常用词语,能熟读课文,准确断句。

能够较为准确翻译课下注释中的重点词语、重点句型;能够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章,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品内涵。

但对于作品的现实意义,如果缺乏老师的引领,学生估计理解不懂味,也不能实现迁移,指导今天的生活。

二、教学设计环节活动评估子目标1激发学习兴趣,思考鲁国取胜的原因。

了解《左传》这部史学巨著。

问题:1、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鲁国究竟凭借什么法宝取胜?2、《左传》是一本怎样的书?资料:长勺之战、《左传》资料简介长勺之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

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

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

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

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

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

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

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

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

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

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复习导引一、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候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

襄公史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

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

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

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齐国要杀公子纠,在乾时打败鲁军,并两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

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

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三、古今异义伐:古义:讨伐,攻打间:古义:参与今义:砍伐今义:中间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今义:卑鄙今义:为人民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增加今义:书信狱:古义:案件虽:古义:即使今义:监狱今义:虽然再:古义:第二次忠:古义:尽力做的本分的事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今义:忠诚可以:古义:可以用来今义:可能或能够四、词性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公与之乘乘名词用为动词同乘坐一辆战车五、一词多义1、请曹刿请见(请求)2、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战则请从(请允许)故克之(所以)3、以何以战(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 (根据)六、通假字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七、句式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2、倒装句:何以战2、省略句:(1)必以分人 (2)可以一战 (3)再而衰八、成语1、一鼓作气: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辙乱旗靡: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九、理清线索,概括段意。

1、本文有几条线索?(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论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问战——参战——论战2、概括段意作者按照“公将战”“战于长勺”“既克”先后次序叙事。

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突出了曹刿有关取信于民、人心向背的战略思想。

第1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第2层,是写曹刿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以突出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第二段,写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第三段,写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突出了曹刿的以弱胜强必须抓准战机、谨慎从事的战略思想。

这一段话用两个“夫”字领起两层意思:第1层:提出了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

第2层:提出了作战中必须随时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

十、文章的中心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十一、课文内容分析1、第一段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了什么?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和爱国精神,反衬肉食者目光短浅。

2、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的对话有几问几答?重点说明了什么?共三问三答,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全文中的作用?(1)既是对统治者的蔑视(流露出鄙视的神态),有显示出曹刿的自信。

(2)为下文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埋伏笔。

(3)衬托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4、第一段最后一句“战则请从”的作用?不仅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而且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5、战局初开庄公“将鼓之”,齐军刚败,庄公“将驰之”,刻画出鲁庄公是怎样的一个人?表现了庄公不懂战术急躁冒进的情绪。

(军事上)6、曹刿的语言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和动作“下视”“登轼而望”等,表现了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表现了他谨慎的对待强敌,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的杰出军事才能。

(审时度势,讲究战略战术)7、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因为“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8、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因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第二段曹刿的回答十分简略,并未作详细的解说,为什么?(1)为下文曹刿的“论战”留下伏笔,使文章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

(2)当时战争态势紧张。

(3)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中心,为下文写战后分析时,让曹刿能集中“论战”,从而表现了他的“远谋”。

10、“即克,公问其故”体现了鲁庄公怎样的心理和神态?神态迷惘,模样很是好笑。

11、“即克,公问其故”的作用?(1)承上启下。

(2)鲁庄公胜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见他完全不懂军事,点出了他的“鄙”。

(3)因公之“问”,自然引出曹刿的“论战”。

12、“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1)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看敌情,贸然进军。

(3)“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了还知什么原因13、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1)战前的预见。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战前三问。

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3)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14、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什么?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有利战机,知己知彼、后发制人。

15、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1)政治方面: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军事方面: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有利战机,知己知彼,后发制人。

16、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爱是“人和”因素。

(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4)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后两点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十二、课外延伸:1、能不能说鲁庄公是一位昏君?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终于认识到国君必须忠实地为老百姓办事,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在战争中得到人民的支持;在战争的过程中,能听取曹刿的意见,并充分的信任。

这表明他与一般的昏君是有区别。

2、学习这篇文章后,对我们有何启示?(1)从曹刿的角度:①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②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机遇,抓住有利时机。

③做事学习要细心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从鲁庄公的角度:①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②不管在任何时候,要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③做事需要深思熟虑,不能向庄公那样急躁冒进。

3、毛泽东高度评价“长勺之战”的经验春秋时期,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用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4、中国的战史多次取胜的事例:(1)楚汉成皋之战;(2)新汉昆阳之战;(3)袁曹官渡之战;(4)吴魏赤壁之战;(5)吴蜀彝陵之战;(6)秦晋淝水之战等这些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十三、写作特色:1、文章详略得当。

记述一次战役,可写的内容很多;但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所以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

第一段,就曹刿“何以战”这一问题,写曹刿与庄公的三次对话,突出了曹刿有关取信于民、人心向背的战略思想。

第三段写曹刿论取胜的原因,突出了曹刿的以弱胜强必须抓准战机、谨慎从事的战略思想。

一、三两段,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刻画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主题,效果非常显著。

对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的人数装备、战斗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进程的叙述,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

这充分地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好处: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2、文章结构严谨。

(1)过渡句。

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渡到第二段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

(2)前后照应。

例如:第一段中“肉食者鄙”与第二段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和第三段中“既克,公问其故”相照应。

第二段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与第三段中“辙乱”“旗靡”相照应等。

3、运用对比的手法。

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十四、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听到这个消息后)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曹刿)就进宫拜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条件跟齐国军队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都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更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宝玉、丝绸,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曹刿应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曹刿应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跟齐国)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从(您)去。

”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要击鼓进攻。

曹刿(阻止)说:“不可以。

”齐国军队三次击鼓进攻,曹刿(才)说:“可以(击鼓进攻)了。

”齐军大败。

庄公准备驱车追击齐军。

曹刿说:“不可以。

”他下车察看了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就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那样(指挥军队)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的时候,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的时候,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敌人的土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