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教学反思
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教案
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教案
教案标题: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轴对称的概念,能够通过图形判断其是否具有轴对称性;
2. 掌握坐标变化的基本规律,能够进行简单的坐标变化计算;
3. 能够应用轴对称和坐标变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轴对称的判断和性质;
2. 坐标变化的规律和计算方法;
3. 能够将轴对称和坐标变化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教学板书;
2. 相关图形和坐标变化的练习题;
3. 实际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示例。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引出轴对称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轴对称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2. 讲解:介绍轴对称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坐标变化的规律和计算方法,通过示例讲解和板书记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3.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包括判断图形是否具有轴对称性、进行坐标变化计算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轴对称和坐标变化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给予相关案
例进行讨论和解答。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轴对称和坐标变化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课堂作业: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包括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解答,巩固学生对轴对称与坐标变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轴对称与坐标变化的知识和技能。
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轴对称与坐标变换教后反思
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教后反思兴庆区掌政中学胡化维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先是让学生观察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A与A1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易得结论:关于y轴对称。
紧接着又提出问题:这两个点的坐标有什么共同特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写坐标然后观察坐标的特点是: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同。
接下来:让学生在坐标系中作出点A,A1关于x轴对称的点B与B1,提问: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又有什么特点?学生易发现:关于x轴个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在学生了解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坐标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的特点后,又设计一个探究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平面直坐标系中两个图形关于坐标轴对称时,对应点的坐标又有怎样的特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最后师生共同明晰: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不变;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这样由点到图形,层层递进,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结论后,我有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加深学生理解。
当学生理解了关于坐标轴对称的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特点后,我有设计了探究二,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作图、观察、讨论得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有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不变时,两个图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由于本节课一方面给了学生足够的讨论交流的时间,第二方面是想让全体学生都会,让每个小组都能讨论出结论,因此在时间把控上不准确;第三方面设置的练习题中的第二题难度太大,导致学生讨论时间长,并且学生讲解不是很清晰,老师再次明晰,花费时间太长。
由于这三方面的原因,本节课的内容没有上完,自己感觉也很遗憾。
课后做了深刻的反思,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会是不可能的,因为有些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有点弱,只能课下慢慢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只要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理解了就可以了,剩下的百分之十老师做到心里有数,课下进行个别辅导。
二是如果把那道对学生而言太难的题拿掉或放到最后面解决,本节可就不会出现上不完的情形。
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教学反思
《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面对我们这样的学生,数学课堂怎么设计,活动如何安排,学生的学习激情怎么点燃,都是我要面临解决的问题。
我们学校推行的是小组互助式学习模式,每个小组6名同学,他们以成绩进行编号,这样以来,在课堂上就可以进行“优带差,一帮一”式的学习,这样对于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课,就可以大大提高上课的效率。
比如像七年级的有理数运算,八年级的实数运算等。
在前面的教学中,这样的方式确实效率很高,收效也很好。
但是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或者比较抽象的知识,如何能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是重探究,还是重应用?也是大家质疑较多的问题,但我认为,学生的发展主要还是应该体现在知识的生成过程,只有明白知识的生成,知识的理解,数学思想的发展及知识的融会贯通都会自然生成,所以,今后的研究道路任重道远,我也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努力前行!。
八年级数学上人教版《轴对称》教学反思
《轴对称》教学反思一、尽量体现教材意图设计本节课时,我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在信息的收集上,花费了一定的心理。
我把这节课当作几何课来处理,用轴对称的概念来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得到轴对称的概念,并初步掌握轴对称的判断方法,以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在设计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顺序打乱,把知识点用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教材意图,落实教材知识,但由于个人水平和环境条件的限制,可能还做的不够,请评委和老师多多包涵。
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学习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在推导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探索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物和图形,通过观察、归纳、想象、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
整个课堂活而不乱,活而不俗。
三、尽量体现“数学味”数学味或者说数学化是现在数学课堂提倡的理念,是我们所追求的,轴对称这节课内容较直观,学生很容易上手,但要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真正理解轴对称的本质特征却并非易事。
我在设计时让学生通过剪一剪、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逐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
学生在这几个环节中充分体验了获得知识的快乐。
在练习的设计上层层深入,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在习题的设计上尽量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四、关注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对现象的初步认识发展到对概念的深入理解。
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在学生对轴对称概念形成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的强化概念的应用和辨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概念较多学生不易掌握,教师要有意识的强化概念的辨析。
八年级数学上册3.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3.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3.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图形的轴对称变换等知识后进行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几何等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坐标与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之间的关系,学会如何运用坐标来表示图形的轴对称变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对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可能对坐标与轴对称变换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坐标与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坐标来表示图形的轴对称变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坐标与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之间的关系。
2.难点:如何运用坐标来表示图形的轴对称变换。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掌握坐标与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教学素材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变换案例,引导学生回顾轴对称变换的定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坐标与轴对称变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坐标与轴对称变换之间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轴对称变换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进一步巩固坐标与轴对称变换之间的关系。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3.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3.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3.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与图形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图形的轴对称性质以及坐标变化规律。
本节内容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体会坐标变化与图形轴对称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对坐标与图形的性质有了初步了解。
但轴对称与坐标变化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轴对称的定义,掌握坐标变化与轴对称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坐标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坐标变化与轴对称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坐标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坐标变化与轴对称的内在联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坐标纸、剪刀、胶水等实验材料。
3.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翻转一张纸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轴对称性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坐标来表示轴对称变换?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轴对称变换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坐标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坐标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并观察轴对称变换的图形。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坐标变化规律。
4.巩固(10分钟)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轴对称与坐标变化的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轴对称变换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如建筑设计、艺术创作等。
轴对称与坐标变化作业反思
轴对称与坐标变化作业反思
;日前设计了一份作业,是针对轴对称与坐标变化的练习。
图形的变化是图形与几何的重要学习内容,之前多是从形的角度理解图形变化,在后续学习中图形的数的变化同样意义突出。
课标要求学生感受图形变化与坐标变化的关系,建立数与形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是非常典型的数形结合的例子。
.;; ;;;希望学生需要通过练习达到的目标是,能根据坐标判断两个点的对称关系,画出给出图形关于坐标轴的对称图形,体会由数到形的过程。
能根据两个点的对称关系判断坐标关系,体会由形到数的过程。
经历轴对称与坐标变化关系的应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应用。
;这部分难度不大,但结合课堂上学生表现,可能出现将结论记混的情况。
另外,课本上只学习了两点关于坐标轴对称时坐标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学习两点关于其他直线对称时坐标关系,部分同学也许无从下手。
设置的附加题是探索研究题目,信息较多,不排除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
;;;要求学生理解结论发现的过程,不要死记硬背。
引导学生类比发现两点关于坐标轴对称时坐标关系的过程,结合图形分析两点关于其他直线对称时坐标关系,渗透从形中发现数,以数推断形的数形结合思想。
鼓励学生,大胆习作探索研究类题目,引导他们阅读题目,理解信息。
《轴对称》教学反思
《轴对称》教学反思引言《轴对称》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几何的基本概念之一。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通过理论演示和数学实际应用来了解轴对称的概念,同时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应用场景进行探讨。
在本次教学中,我将介绍自己教轴对称的经历和反思,希望能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一份借鉴。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进度,旨在让学生了解轴对称的概念,以及对轴对称图形的判定和构造等进行系统性掌握。
同时,在教学中融入实际生活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轴对称的作用。
教学设计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准备白板、彩色粉笔、直尺、圆规、折尺等教学工具,对轴对称的图形设计切实可行的例子。
同时,让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整个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开课前,我会通过课件或互动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让学生用人物、动物等语言和符号进行轴对称图形的分类和描述。
第二步:理论讲解介绍轴对称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通过习题演示巩固学生的理解,让学生用轴对称的方法画出各种图形,有意识地去掌握学习的知识。
第三步:实际应用具体应用轴对称的理论,在现实的生活中寻找轴对称现象的应用。
例如,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建筑设计等。
第四步:课后作业在教学结束后,布置一些基础练习题,也可开发一些有挑战性的题目,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优点本次教学通过互动式授课、实例演示、学生自主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轴对称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
在教学中,也尊重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轴对称方面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挖掘。
但是,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希望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对于学生的想法和提问,需要充分地回应和认真地解答,不要仅仅停留在简单答题的阶段,要让学生对标准答案进行挑战性的探讨和质疑。
•应强调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让学生更加理解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通过让学生去设计轴对称的建筑,让他们了解论文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教学反思
《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孩子第⼀次接触轴对称图形,但是对于对称现象,学生却并不陌生,再加上从幼儿开始,学生就有机会进行折纸、剪纸等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对学习轴对称图形有着丰厚的生活经验。
我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尊重学情,从生活中收集了大量的对称物体,如人民大会堂、故宫、巴黎埃菲尔铁塔、伦敦塔桥、蝴蝶、奖杯、向日葵……让学生在静静的欣赏中,在同类物体的观察比对中,主动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即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
在学生充分认识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之后,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将生活中常见的⼀些物体画了下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从立体到平面,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储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体悟到,今天这堂课研究的不再是⼀活中对称现象,而是平面图形的对称。
课堂上,我先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平面图形,像长方形、正方形等,在研究这些平面图形的时候,我们都采用了哪些研究福寿年方法?借助学生对平面图形已有的研究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储备,促使他们主动寻求既有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提出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对折”,这样的处理使接下来学生的操作活动,⼀标变得清晰起了,同学们带着明确的.方法和活动目标进行活动,感受学习材料的特征,习得知识的过程自然而流畅,凸显了数学学习方法价值。
对于判断常见平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分歧时,及时跟进:怎样才能知道它们中到底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由此,学生主动的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活动的开展完全顺应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学生学得深入而快乐。
当然课堂上也有遗憾,比如本节课涉及到镜面对称,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备课不充分,课堂上没有让孩子们去探索和实践,这也给我提了个醒,备课时⼀定要关注课后习题,以让自己的课堂更加丰满和完整。
八年级数学上册3.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说课稿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3.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说课稿(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数学上册3.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轴对称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坐标来表示轴对称的变换。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和坐标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几何变换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函数、解析几何等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并学会用坐标来表示对称变换。
同时,通过练习题的设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坐标变换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对平面几何的概念和性质有所了解。
同时,学生也学习了坐标系,能够熟练地用坐标表示点的位置。
但是,学生对于轴对称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对于如何利用坐标来表示轴对称的变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掌握坐标变换的规律,能够用坐标来表示轴对称的变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的讲解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概念,坐标变换的规律。
2.教学难点:如何用坐标来表示轴对称的变换。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和坐标变换的规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轴对称的变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讲解:讲解轴对称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坐标变换的规律。
3.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坐标变换的规律解决问题。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轴对称的概念和坐标变换的规律。
5.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轴对称和坐标变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轴对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轴对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轴对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轴对称》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部分,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能够从侧面、正面、后面对物体进行观察,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形的运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感受对称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通过课前小研究的交流,暴露学生的思维盲点。
2、通过对确定是对称的几个图形的研究,使学生感受到证明对称的方法: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
进而用这种方法验证刚才不确定是否是对称的几个图形。
3、利用学生课前通过折一折剪一剪得到的轴对称图形,围绕:你是如何得到这个图形的?为什么要进行对折?为什么只在一边画图?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你能发现折痕两边图形有什么特点?等问题,使学生来认识对称轴,明确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完全相同,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
4、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动手折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的对称轴。
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1、在小组合作折几个基本平面图形对称轴时,应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它的对称轴,学生经历过画的过程,就可以避免多次折叠的情况。
2、对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强调不够,学生没有会说轴对称图形。
3、学生的双喜字是导致后面重复折叠出现的原因之一,而且教师在大屏幕前示范错误折叠方法,导致学生更加困惑。
这是示范例子选取失误。
4、对学生的回答一定要有反馈,是问题要给予解答,不能让学生带着困惑坐下。
5、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不到位,教师在说的时候也将没有完全重合说成没有重合,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轴对称的教学反思6篇
轴对称的教学反思6篇轴对称的教学反思6篇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的过程,通过回顾和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以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轴对称的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轴对称的教学反思(精选篇1)《轴对称图形》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__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但学生__时没有过多的留意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了一些轴对称图形,用于拓展学生认识的范围。
本课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体会知识的形成,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察中也学到很多知识,并且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个别学生的注意不够,并且运用多样的语言去评价学生,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展示自我的勇气。
轴对称的教学反思(精选篇2)在这节课中,采用实物教具代替多____演示教学,让学生在猜一猜、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的教学素养。
一、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理解:教材没有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严格的数学定义,只是让学生通过直观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如沿对称轴对折后两边完成重合(或用学生最常用的语言说:对折后两边都一样)来描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而对于“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则是安排在四年级下册进行教学,因此这些节认识轴对称图形是为以后进一步研究轴对称图形做铺垫,根据新教材的改编后,本学期安排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不再要求学生画对称轴,而是通过对折,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来理解对称轴的含义。
《轴对称》课后的教学反思优秀
《轴对称》课后的教学反思优秀《轴对称》课后的教学反思优秀《轴对称》课后的教学反思优秀1对称是基本的图形变换,学习空间和图形知识的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1、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
从而引出课题。
2、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3、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4、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5、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1、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
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1、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2、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023年《轴对称》数学教学反思
2023年《轴对称》数学教学反思2023年《轴对称》数学教学反思1讲授《轴对称》的时候,在教学方法方面,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采用引导发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
在教学手段方面,充分利用黑板,演示画图过程供学生观察,体现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学法方面,围绕本节课所学知识,设置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既能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又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强化重点内容并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中的旋转实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所有学生既能参与,又有一定的拓展、探索的余地,全体学生在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该能准确掌握轴对称,对称轴和两图形轴对称的概念,经历了动手画图、观察发现、归纳等一系列活动能较好地掌握轴对称的性质,并会运用轴对称的性质作出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的方法.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学生再次感受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际,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2023年《轴对称》数学教学反思2一、动手操作的的确确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最好手段。
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加深学生的理解。
我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深入地思考,动手操作,理解得不透彻,巩固再多,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在轴对称含义引出时太肤浅,应该多深入地折一折,说一说,让学生从内在自然引出轴对称图形含义。
二、在教学“想想做做1”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是左右对称还是上下对称,这样学生在后来的练习中就可以避免一些同学由于只看到左右对称而忽略上下对称导致的错误,减少错误的发生。
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 轴对称与坐标变化(1课时)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3 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一、基本目标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之间的关系.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经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轴对称之间的关系的探索过程,明确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轴对称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由坐标的变化探索新旧图形之间的变化过程,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68~P69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关于x轴对称的两点,它们的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2.关于y轴对称的两点,它们的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同.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1,2)关于x轴对称的点B的坐标为( D ) A.(-1,2) B.(1,2)C.(1,-2) D.(-1,-2)4.已知点P(-2,3)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Q(a,b),则a+b的值是( C ) A.1 B.-1C.5 D.-5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对学)【例1】点A(2a-3,b)与点A′(4,a+2)关于x轴对称,求a、b的值.【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解答】由点A(2a-3,b)与点A′(4,a+2)关于x轴对称,知2a-3=4,a+2=-b,所以a=72,b=-11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A(x,y)与B(m,n)关于x轴对称,则有x=m,y=-n;若A(x,y)与B(m,n)关于y轴对称,则有x=-m,y=n.【例2】如图,△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1,4)、B(-3,1)、C(0,0),作出△ABC关于x轴、y轴的对称图形.并写出对称点的坐标.【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已知点的坐标,怎样作出点关于x轴、y轴的对称点?【解答】如题图所示.A1(1,4)、B1(3,1)、A2(-1,-4)、B2(-3,-1),点C关x轴、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不变,都是(0,0).【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作对称图形时应先确定关键点的对称点,再顺次连结各点即可作图.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在3×3的正方形网格中有四个格点A、B、C、D,以其中一点为原点,网格线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其余三个点中存在两个点关于一条坐标轴对称,则原点是( B )A.A点B.B点C.C点D.D点2.已知点A(a-1,5)和点B(2,b-1关于x轴对称,则(a+b)2019的值为-1.3.如图,若将△ABC顶点横坐标增加4个单位长度,纵坐标不变,三角形将如何变化?若将△ABC顶点横坐标都乘-1,纵坐标不变,三角形将如何变化?解:横坐标增加4个单位长度,纵坐标不变,所得各顶点的坐标依次是A(1,3)、B(1,1)、C(3,1),连结AB、AC、BC,整个三角形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横坐标都乘-1,纵坐标不变,所得各顶点的坐标依次是A(3,3)、B(3,1)、C(1,1),连结AB、C、BC,所得到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关于y轴对称.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已知A1(1,0)、A2(1,1)、A3(-1,1)、A4(-1,-1)、A5(2,-1),…,则点A2018的坐标为________.【互动探索】从题中能发现什么律?能再接着写出几个点的坐标,找出其中的规律吗?【分析】从各点的位置可以发现:A1(1,0)、A2(1,1)、A3(-1,1)、A4(-1,-1)、A5(2,-1)、A6(2,2)、A7(-2,2)、A8(-2,-2)、A9(3,-2)、A10(3,3)….仔细观察每四个点的横、纵坐标,发现存在着一定规律性.因为2018504×4+2,所以点A2018在第一象限,纵坐标和横坐标相等,所以A2018的坐标为(505,505).【答案】(505,505)【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决此类题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对几种特殊情况的研究,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再根据一般规律探究特殊情况.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关于坐标轴对称作图——轴对称变换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素材积累】不要叹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
轴对称教学反思
轴对称教学反思篇一:轴对称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几何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轴对称图形是三年级下册数学中的一篇重要内容。
本文主要对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进行反思。
在引入轴对称图形时,我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美丽和重要性。
同时,我也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征。
在轴对称图形的具体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应用。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学习,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不过,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直观感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轴对称图形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几何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学习,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直观感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篇二:轴对称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图形的对称轴和对称点,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数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网络、实验、操作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轴对称图形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和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制作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和理解。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操作的方式,探究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对称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工具和操作规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对称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教学反思
榆中三中滕兆荣
通过“坐标与轴对称”,经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的轴对称之间的关系的探索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积极交流合作,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中务必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留给学生充足的动手机会和思考空间,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
事先一定要准备好坐标纸等,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