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与社会》论文

合集下载

品德与社会作文模板范文

品德与社会作文模板范文

品德与社会作文模板范文英文回答:Virtue and Society。

Virtue and society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Virtuous individuals are the bedrock of a virtuous society, and conversely, a virtuous society fosters the development of virtuous individuals.Virtue is a set of moral character traits that are universally admired and considered desirable. These traits include honesty, integrity, compassion, courage, and justice. Virtuous individuals are those who consistently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se virtues, regardless of the circumstances.Society is a group of people who share a common culture, values, and institutions. A virtuous society is one inwhich the majority of its members are virtuous individuals.Such societ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levels of crime, corruption, and social disorder. They are also more likely to be prosperous and stable.There are a number of ways in which virtue and society reinforce each other. First, virtuous individuals are more likely to contribute to their communities.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volunteer their time, donate to charities, and help those in need. This creates a more positive and supportive social environment, which in turn encourages others to be virtuous.Second, virtuous societies are more likely to create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that promote virtue. For example, they may have laws that punish corruption and reward honesty. They may also have educational systems that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virtue. These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help to create a social environment that encourages people to be virtuous.Finally, virtuous individuals are more likely to raise virtuous children. They teach their children the importanceof virtue by example and by setting high expectations. This helps to create a new generation of virtuous individuals, who will continue to contribute to the well-being of society.In conclusion, virtue and society are mutually reinforcing. Virtuous individuals create virtuous societies, and virtuous societies create virtuous individuals. This cycle is essential for the long-term health and well-beingof any society.中文回答: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6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6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6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论文篇一关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论文一、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多元评价的特点分析1、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当中,教师是教学评价的主体。

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存在是从单向评价向多向评价的转换。

多元化评价使得评价主体增加,对于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有促进意识。

在多元化评价当中,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与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共同参与评价活动。

评价主体以及评价对象共同致力于评价工作,可以使评价信息得到多层次与多方面的反馈,更好地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

在长期的教学评价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唯一评价者,而多元化评价将教师、家长与学生进行结合,对于学生的主体性也是一种尊重。

学生在多元化评价过程中真切地接收每一位评价者的评价,可以规范其学习思想与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

2、评价内容多元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不仅是让学生积累课本上的知识,更多地是引导学生将课本上正确的思想品德以及相关行为落实到自己的实践生活当中,利用科学的知识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多元化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涉及到不同的内容。

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与获取品德与社会知识的过程以及获取的方法。

其次,教师要关注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学习中培养起来的价值观念以及面对不同社会现象的情感倾向。

二、多元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分析1、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评价思想。

要将多元化评价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当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评价理解。

多元化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是对当代教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培养的重要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思维与学习是重要的教学任务。

2、加强第二课堂的开拓,应用多元评价。

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时,教师要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开拓第二课堂。

《品德与社会》论文

《品德与社会》论文

《品德与社会》论文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

品社课应该生活化,让孩子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师要多关注孩子们的行为、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

比如:看到有的学生乱扔垃圾,教师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认识到乱扔垃圾的行为给环境和他人带来的影响,以及有损自己的形象,让学生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让学生有羞耻和荣辱之心。

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在社会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看法。

品德的重要性,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对于朋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有好品德塑造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好的品德会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才会让家庭和睦、同事友爱、人与人和谐相处。

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比如: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

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我觉得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我认为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

”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确定目标。

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生活能力。

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时,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地处郊区,学校里也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子女。

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

虽然学校、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

思品论文2

思品论文2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

尽管社会综合课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但在国外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形成了一些基本指导原则。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

当前这门课的主要课题包括: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定位的研究,有关构建综合内容的研究,有关开发示范性教材的研究,有关开放教学活动的研究。

小学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是此次课程改革方案的突破点之一。

由于综合课程教学在我国实施的时间较短,研究积累相对薄弱,加之课程改革的节奏不断加快,使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远不能胜任课程发展、教材更新、教师教育的需要。

为此,我们以申报并通过审查立项的“小学综合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验研究”这一“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为依托,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实验研究。

我们认为,这样的研究符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多样化教材的开发,也有助于发展我国的综合课程理论。

课程特征——突出综合性、实践性、区域性;强调开阔的视野;重视问题解决学习方式《品德与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课程长期以来,小学中高年级的品德课与社会课分科设置。

分科设置带来许多问题,如各自强调学科本位、内容交叉重复;品德课依据德目方式构建,内容较程式化,脱离儿童生活;社会课因内容多而忽略品德教育,等等。

《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立,不是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简单结合,而是在课程理念、要求、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

概括地说,就是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家庭、社区、国家等不同范围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国土、文化、民族和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同学、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逐步形成道德规范意识,认识人际关系,形成社会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基本公民素质奠定基础。

据此,《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论文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论文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论文•相关推荐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论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论文篇1摘要:品德与社会课只有实行开放式教学,与其他学科、家庭、社会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才能得到发展,才能使学生受教育。

本文就此谈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探析1正确地选择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也称之为学习方式,与教学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方式是一堂课中的整体模式。

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手段,若干个方法支撑着方式。

教学方式是贯彻教学理念,落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

对一节课教学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换位体验式换位体验式活动强调主体的亲身体验,这和任何体验活动一样,是内在的,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活动。

不一样的地方是通过换位,来体验被体验对象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态度。

使学生在换位体验中有所思考、有所选择、有所判断、有所感悟。

这样,理解他人、同情他人的善良之心,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被唤起。

1.2情境模拟式情境模拟式即教师通过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场景中来观察和感受。

1.3情境演练式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为此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把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小品、角色表演再现于课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情境中进行自我教育。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

1.4公益活动式良好的品德必须在儿童的生活实践中才能养成。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参加公益活动,到社会中去学习,在服务中去实践,开阔眼界,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适应社会,这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之一。

社会道德论文优秀4篇

社会道德论文优秀4篇

社会道德论文优秀4篇品德与社会总结篇一这个学期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较深的印象,对社会常识、科技知识方面的知识有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对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对一些社会问题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总结这一学期的教学,觉得有一些比较成功的方法可以发扬:一、要求学生上课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社会课堂上经常有一些学生提出他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每当这时候,教师从来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围绕这些课堂的生成资源来进行进一步的教学,这样大大调动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社会这一门知识的学习都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教学第一单元:《讲诚信,多合作》:本单元的主题与语文课本的第二个单元的主题不谋而合,所以,我充分利用两本教材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

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可以成为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交流的话题,“品德与社会”课本上的故事又可以成为语文课的课外延伸。

通过这个主题的学习,学生懂得了“遵守诺言、说到做到,就是诚实守信的表现。

一个人只有守信用,人们才会信赖他、尊重他,愿意和他交往。

”二、用《品德与社会》的习题来给学生做拓展训练,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课本上的知识得到有效的补充。

平时上课的时候明确要求学生当堂作好课堂笔记,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划记好,加深印象。

期末与学生一起制订复习的题纲,也便于他们快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结合教材内容与国家大事精心准备课外阅读资料,并开展相应的活动,通过阅读与活动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与现实资料直接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他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

在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如还可以设计更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展现更大的更丰富的世界;对于个别学习兴趣缺乏的学生可以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让他逐渐对社会学科产生兴趣;另外学生对于社会知识的复习与巩固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品德与社会论文

品德与社会论文

品德与社会论文品德与社会关系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人们的品德水平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和谐程度。

本文将从品德的定义、品德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提高个体品德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引发对品德与社会的思考。

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品德。

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道德、行为和处事方面所具有的良好素养和道德修养。

一个人的品德直接影响着他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整体风貌。

品德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体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互助共享的重要基础。

其次,品德对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

一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品德,这将决定着社会的整体和谐程度。

如果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品德,他将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守法守纪,关心社会公益。

这种人所形成的社会将会是一个友爱、包容、进步的社会。

相反,如果一个人品德低劣,他可能会犯法乱纪,不尊重他人,甚至伤害他人。

这种人的行为举止将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和不安全感。

因此,品德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提高个体的品德水平?首先,要注重道德教育。

家庭是一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环境,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对一个人的品德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要加强道德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培养和弘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此外,要注重自我修养。

个体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同时,要求个体自觉守法守纪,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追求真善美。

最后,要加强社会监督和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道德品行的规范和引导,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构建一个公平、正义、守法的社会环境。

同时,强化道德评价体系,激励和表彰积极向上的个体和行为,倡导社会向善向上的风尚。

总之,品德与社会密不可分,它直接影响着每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每个个体都应该注重自身品德的培养和提高,并积极参与到社会的品德建设中去。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

有关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有关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有关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21世纪是一个社会发展多元化、学习化、信息化的时代,教育资源、教学时空无限扩展,这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物质条件。

社会课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是极富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新课程。

怎样通过上好这门课,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的良性发展,是每个社会学科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课教学现状分析我市的小学社会学科教育改革和其他学科一样,正经历着“知识—能力—素养”的发展阶段,但教育观念滞后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如:牵着学生走的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少;具体指导和规定的多,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少;传统的教学模式多,科学探究活动少……这样做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把学生束缚在被动学习、被动思考的轨道上,造成了教什么就学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的呆板局面。

这可能是造成学生不会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的主要原因,这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的要求相去甚远。

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本人认为在社会教学中应恰当地“增”与“减”,才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社会课教学的“增与减”1.增加直观感知,减少空洞说教社会教材中的部分历史、地理及民俗知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抽象空洞的说教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性为主,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图片、实物、录像、录音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积极创设情境,缩短时空跨度,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

例如学习《中日甲午战争》这一内容时,先引导学生自学书上内容,然后通过闭路电视把相关内容的历史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

看到爱国将领邓世昌英勇善战,最后以身殉国唤起国人的觉醒,孩子们的心里充满了对爱国将领的敬佩之情,“勇哉壮节首捐躯,无愧同袍夸胆识”海疆卫士邓世昌,永远活在祖国人民的心里,他的光辉形象,永远屹立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

试论“品德”与“社会”的结合

试论“品德”与“社会”的结合

依 据教材特 点 ,选择 有效 的 是 , 他 们就会 产生这 样的想 法 :不是 学生 的品德形 成和社会 性发展是 教学 方法 我不 愿意做 ,而是大 人不让 我做 ,那 个连 续的过程 ,在现 实生活 中 ,学 品德与 社会课 程是一 门以社会 生 我就不 做 !面对这种 想法 ,我 就适时 生 已经 形 成 了 一定 的 品德 和 行 为 习



活为基础 的综合性 课程 , 学 科 内容 涉 引 导 学 生讨 论 怎 样 去 争 取 实践 的机 惯 ,积 累了一些社 会生 活经验 ,形 成 及 很 广 ,包 括 社会 生 活 、地 理 、历 会 。 了相应 的态度和 能力 。因此 ,在教 学 史 、道 德 、法 律 、政 治 、经 济 、文 让 学 生到 生活 中去 体 验 、实 践 。 化 、环境等 诸多方 面。而教材 中提供 学生 的一 些认识 和新 的道 德观念 在生 时要 善 于 调 动 和利 用 学 生 已 有 的经 验 ,结合学 生现实 生活实 际存 在 的问
新课程 “ 品德 与社会 ”是 原课 程 外界 的相互作 用下 实现 的。为此 ,教 高 尚的品质 ,让他 们长大 了变成 有理 “ 品德 ”与 “ 社会 ”二者 的有机统 一 。 师 要 注 意 引导 学 生 从 自 己的 世 界 出 想 、有 抱负 、懂 礼貌 的人 。所 以 ,作
试 论 “ 品德 ”
“ 社 会 " 的 舍
◆ 一 ● ¨ ¨ ◆ ● - 1 - I ◆ ・ ◆ ・
◇ 梁金 玲
新课 程强调 学生从 单一 、被 动 的 让 榜样起 带头和示 范作用 ,去感 染学 把 本课程 与语文教 学 内容 紧密结 学 习方式 向多样 化 的学 习方式 转 变 , 生。 合 ,注重学 生生活 与社 会 的联 系 。教 使学生 的学习过程 不再是 学生被 动地 三 、提 高认识 ,思想上 重视 品德 学时把 教学 内容 与本地 生活有机联 系 吸收课本 上 的现 成结论 ,而是 一个学 与社会 起来 ,关注社会 新 的发 展和变 化 ,及 生亲 身参 与丰 富 、生 动 的思维 活 动 , “ 品德 与 社会 ”是 国家 重视 小学 时丰 富充实 内容 。学生 知识的获得 单 经历 实践 和创新 的过程 。新课程 的改 德 育的重要 体现 ,也 是对学 生进行 德 靠教师 的灌输 和学 习书本 上 的东 西是 革 ,能较好 地实 现课程 目标和落 实学 育 的重要工具 。我在 教学实 践 中比较 远 远 不够 的 ,教 师 在进 行 教 学 活 动 生 的培养 ,促 进学 生 良好 品德 形 成 , 注重 以下几个方 面 : 时 ,应 尽量 把学 生的 目光引导到课 本 让学生认 识社会 、参与社 会 、适应 社 与学生平 等交流 ,解决他 们遇 到 以外 的 、无 边 无 际的 知识 世界 中去 , 会 ,成 为具 有爱心 、责任心 和 良好 行 的实 际问题 。有 的学 生知道 自己长大 培养学生热 爱生活 的性情 。 为习惯 的合格公 民。 了, 想 做点家 务可是 家长不 允许 。于 五 、丰 富学生 的生活经验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概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在认知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一定文化素养,令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优秀文化底蕴,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将中华优秀文化渗入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之中,确保学生全方位地成长。

《品德与社会》是综合性的一门课程,对于小学生的思想水平进行有效的提升,也可以提升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小学生未来的发展。

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相结合,能够显著地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对于此,主要有以下的几点渗透方面。

1.教学方法的丰富与创建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时候,老师需在进行优秀文化传授的同时,与《品德与社会》的教材相结合,不可对于教材内容进行过多的覆盖,要与教材的教学内容以及目标相吻合,要在繁多的传统文化类别中选择最为合适的素材,以此来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辅助,从而实现对小学生思想品德以及社会认知的提升。

比如,在四年级下册《共建绿色家园》的学习中,老师就可以把传统文化中的有关绿色家园的优秀文化理念意义与之相融合,可以先向传达绿色家园的意义,以及建立绿色美好对于生活的影响,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生态理念,进行植树造林、生态环保等都是对于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老师能够进行其中一种的描述,通过演讲、图片或者视频等方法令小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认识绿色家园对生活的重要性,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在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因为小学生有着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特性,如果只是用语言教学就会令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

所以,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在进行课本内容之前,为小学生讲述一个与课程相关的小故事,如此一来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老师可在上课前讲述《环卫工人》的小故事,充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品德与世界_共10篇.doc

品德与世界_共10篇.doc

★品德与社会论文_共10篇范文一:品德与社会论文品德与社会增城区富鹏小学宋燕欢新课程《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教育内容贴近生活。

品德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

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

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

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注意五点:(一)与国家和本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实性与社会性。

例如围绕热点时事新闻,进行专题讨论。

在这项专题讨论活动中,我选择了大家共同关注的“美国攻打伊拉克”和“面临非典”两个问题,作为教学内容。

果然,由于这两个话题是当前社会生活的焦点,学生谈兴高涨,各抒己见。

我又将学生分为两组展开辩论,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增强了学生分析时事的能力。

而作业则是就这两个问题与父母展开讨论,是课堂得到了延伸。

(二)增加符合学生特点、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因为德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它蕴藏在学生多彩多姿的生活中。

有这样一件事令我不能忘怀。

学生王鹏交给我一元钱,说是捡到的,而他已是那天早上第四位捡到一元钱的学生了。

哪个马大哈撒了一地的一元硬币,还偏偏让我们班这群幸运儿一人一个的捡到了?第二节课,王鹏胃疼,几经询问,果然是将父母给的早餐钱“拾金不昧”了,其它几个,见王鹏“招供”,也跟着“坦白从宽”。

初中思品社会实践论文

初中思品社会实践论文

初中思品社会实践论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科的教学基本要求。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提出: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形式多样的各种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动起来。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途径。

思想品德学科主要培养的核心能力是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从社会生活中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社会观察、社会调查等学科社会实践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提高运用学科知识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社会实践以社会为课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辩证地看待复杂的社会现象,客观地进行分析,培养辨别是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深入社会做调查的过程中,通过不断与人沟通,与团队磨合,从而增强了人际交往的能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施“小先生制”的方法“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在普及教育实践过程中依据“即知即传人”的原则,采取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方法,倡导并推广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等形式都是“小先生制”的体现。

我根据近两年在思品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小先生制”的体会,总结了实施“小先生制”的方法。

1.小先生的选拔和培训小先生是从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学习带头人,他既是学生,又要给别的同学当小老师,他自己既要带头学习,又要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进步。

小先生的三个方面非常重要,分别是学科能力、责任心和积极性。

作为思品学科的小先生,在学科能力方面需要有一定的调查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

同时,作为一名小先生,他要具备充分的责任心,能够耐心教导自己的小徒弟,在遇到困难时鼓励徒弟不要放弃。

小先生的积极性体现在他思想上要乐于做小先生,有热情和奉献精神。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家庭、学校、社会——《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儿童需要安全和保护,才能去冒险;儿童需要支持,才能获得独立;儿童需要引导,才能找到生活的方向。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校沟通自我保护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有着密切联系的主体,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果认识得当,将有着不一样的收获。

一、如何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每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家庭,由于家庭教育不同,孩子的性格也有着个别差异。

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我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溺爱型,一种是宠爱型,一种是严格管教型。

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计划生育已不在话下,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由于家长的教育方式,便造就了孩子的性格。

(一)溺爱型孩子的性格特点通常受到溺爱的孩子,在家里是个小霸王,在学校与同学的相处一般会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孤僻或骄纵等性格。

不尊重长辈、不尊敬老师、没有团结意识。

这样的孩子,在家里,家长管不住他;在学校,老师不好教育他。

长而久之,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经过调查,在家庭环境里,父母长辈通常会以夸奖的方式来激励孩子的学习,但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尊敬长辈。

孩子感恩意识比较薄弱。

所以,在疼爱孩子的同时,要先培养孩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到了学校才能更好地与同学相处。

(二)宠爱型孩子的性格特点通常受到宠爱的孩子,会比较胆小、孤僻,会生活在家长温暖的屏障里。

据调查,这类型的孩子依赖性会比较强,在家依赖家长,在学校依赖老师,在学校受到宠爱的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比较欠缺,因此在学校很多考察动手能力的课程,这些孩子都不及于其他同学。

他们到了学校处处都需要有人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品与社会》课本利用之我见
单位: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中心小学
姓名:赵兴亮
《思品与社会》课本利用之我见
〔内容摘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利用教科书而不是以往的照本
宣科,但前几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是唯书至上,不顾学生思想实际,强迫学生接收一些生硬的道理观点,形成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致使学生违背道德良知说些假话、大话、空话,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思品课的实效
性。

基于以上认识,我对思品课的教学大胆尝试,探索出一点不成熟的观点。

〔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立足课本、创新发展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活课本内容。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学方法也在变。

教学内容岂能不变?
因此,我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就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

其实课本只是一个蓝本,特别是思品课,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课堂只是小天地,生活才是大课堂。

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因此我就大胆地把课本的大道理变为生活中的小行动。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情况,对于他们的品德教育尚处在学会最起码的做人道理,养成最初步的道德行为阶段,大道理只是空空的教条。

年级上册第八课《给自己颁奖》学生在找自己的不足时,有的同学就说,“我不注意整理自己的东西,往往弄得很乱。

”我就结合书中的道理变为现实的行动,你既然认识到了自己有这方面的不足,你改正了吗,看看你的书桌及桌洞,东西乱不乱,学生立即看了自己的书桌和桌洞,发现还是不整齐,我就说给学生,你何不现在就整理一下,结果学生立即进行了整理,以后我发现这个学生的桌面不再是乱糟糟的了。

其次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变为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课本中所列举的故事和人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与现实生活往往有较远的距离,我就补充班内优秀的学生,介绍他们是怎样刻苦学习,助人为乐的,有这些可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例,更能触动学生的心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立足课本,创新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而且是研究者和开发者。

如果老师只是照着书本讲,学生听起来显然是索然无味的,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课堂上注意把课堂教学和课堂研究、课堂讨论、创造性思维相结合,鼓励学生对课本中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供多种渠道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

在学习《谢谢你爸爸妈妈》一课时,学生就把自己精心制作的给爸爸妈妈的生日卡,展现给同学们。

在学习《我来学当家》一课时,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一天的生活,有的家长打电话给我,说学生成熟啦,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三、变师长为朋友
以往的思品课教师除了讲述书本中的大道理,就是空洞洞的说教,指责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对,这个不能做,那个不可为,要怎么样,怎么样,必须怎么样,怎么样,这样的教条主义能利于学生的发展吗?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首先,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来打动学生,让他们在做中、演中、看中悟出道理,受到教育;其次,就是做学生的朋友,教师要放下架子到学生中去,去探求学生心灵深处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并让他们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
么一点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点体验。

在课下,学生就向你谈自己的生活学习中的困惑,教师在解惑开导中,打开学生的思路。

再就是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断拓宽,学校和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新的交往形成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宽了新一代人学习和交往的空间,所谓教师教育一星期,不如电视一小时,正印证了学习信息获得渠道的多样。

因而,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就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还要走在时代的前面,不然凭我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做出令学生满足的回答,学生就不信服你。

综上所述,现在的思品课,就要在教材这个扶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宽知识,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课堂变为学生自我展示的大舞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收思想教育并受到健康情感的陶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