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实验

合集下载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生物科技行业)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4)壹、名词解释1.感染2.侵袭力3.毒血症4.败血症5.带菌者6.内毒素7.外毒素8.菌血症9.脓毒血症10.类毒素11.菌群失调12.条件致病菌13.致病菌14.细菌毒力15.侵袭力16.医院内源性感染17.医院感染18.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19.医源性感染20.非特异性免疫二、填空题1.病原菌的致病性和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及有密切关系。

2.细菌的毒力是由和决定的。

3.细菌的侵袭力是由、和构成。

4.内毒素是菌细胞壁中的成分。

5.内毒素是由脂质A,和组成。

6.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菌体抗原(O抗原)是。

7.类毒素是由经甲醛处理制备而成,可刺激机体产生。

8.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可用甲醛处理制备。

9.根据外毒素的作用机理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和肠毒素。

10.抗毒素可由或刺激机体产生。

11.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皮肤和粘膜屏障,和。

12.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吞噬和吞噬俩种。

13.内毒素的毒性作用有,,,。

14.目前所知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是。

15.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有,等。

16.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有,。

17.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结构有等。

18.病原菌侵入机体能否致病和,,等有密切关系。

19.细菌侵袭性酶有,,等。

20.定居于人和中的微生物群叫做正常菌群。

21.医院内感染的方式包括、和。

三、单项选择题1.和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A.荚膜B.菌毛C.异染颗粒D.脂多糖E.磷壁酸2.细菌代谢产物中,和致病性无关的是A.毒素B.血浆凝固酶C.热原质D.细菌素E.透明质酸酶3.和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芽胞E.透明质酸酶4.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A.鞭毛B.普通菌毛C.荚膜D.性菌毛E.芽胞5.革兰阳性菌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A.肽聚糖B.M蛋白C.膜磷壁酸D.壁磷壁酸E.SPA6.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A.菌毛B.荚膜C.M蛋白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7.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A.H抗原B.肽聚糖C.O抗原D.荚膜多糖E.脂多糖8.内毒素的中心成分是A.特异性多糖B.脂多糖C.核心多糖D.脂质AE.脂蛋白9.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A.食物中毒B.发热C.休克D.DICE.白细胞反应10.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壹项是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D.性质稳定,耐热E.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11.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D.经甲醛处理可制备成类毒素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12.外毒素的特点之壹是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可制备成类毒素C.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D.化学组成是脂多糖E.耐热13.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A.破伤风痉挛毒素B.霍乱肠毒素C.白喉外毒素D.肉毒毒素E.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14.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伤寒沙门菌B.霍乱弧菌C.肉毒梭菌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脑膜炎奈氏菌15.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破伤风杆菌C.肉毒梭菌D.产气荚膜杆菌E.肠炎沙门菌16.抗毒素A.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B.可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C.可中和和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D.可中和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E.B+C17.类毒素是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且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18.下述细菌中可引起菌血症的是A.破伤风梭菌B.伤寒沙门菌C.白喉棒状杆菌D.肉毒梭菌E.霍乱弧菌19.带菌者是指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D.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E.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且可传染他人者20.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错误的是A.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B.和生具有,人皆有之C.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D.和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E.对入侵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21.不属于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A.补体B.溶菌酶C.抗生素D.乙型溶素E.白细胞素22.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完整的皮肤和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壹道防线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

微生物培养实验

微生物培养实验

微生物培养实验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包括土壤、水体、空气中等。

它们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研究微生物的特性和行为,科学家们常常进行微生物培养实验。

一、培养基的配制在微生物培养实验中,培养基是至关重要的。

培养基是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的物质,可以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成分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维生素等。

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对培养基的要求不同,因此科学家们需要精心设计和配制培养基,以符合特定微生物的生长需求。

二、微生物的分离与筛查在微生物培养实验中,科学家们常常需要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并筛选出特定的微生物。

首先,他们会采集来自不同环境的样本,如土壤、水体或人体。

然后,通过将样本分离于不同培养基上,将微生物分离出来。

这些微生物会在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科学家们可以通过观察不同菌落的形状、颜色和质地等特征,初步判断菌落中所包含的微生物种类。

接下来,科学家们会进一步进行细菌的筛查,以确定具体的微生物种类,并进行单菌培养。

三、微生物的单菌培养单菌培养是微生物培养实验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分离出的微生物菌落中,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微生物共存。

为了获取纯净的微生物菌株,科学家们会将菌落进行分离培养。

具体方法是通过取极小的菌落,用铲子或接种针将其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单独培养。

这样,菌落中的微生物会逐渐蔓延并形成纯净的单菌培养基。

这些单菌培养基可以用于后续的微生物特性研究。

四、微生物特性研究在获得纯净的单菌培养基之后,科学家们可以进行微生物的特性研究。

他们通常会观察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形态特征和代谢活性等指标。

同时,科学家们还会对微生物的抗性和致病性进行研究,以了解微生物对外界环境和生物体的影响。

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过程,并为治疗疾病和环境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五、应用领域微生物培养实验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医药领域中,科学家们通过培养和研究微生物,开发新的抗生素和药物来治疗疾病;在食品领域中,微生物培养实验可以应用于食品质量检测和菌种培养;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微生物培养实验来研究微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贡献的分解能力和处理效果。

微生物日常工作流程

微生物日常工作流程

微生物日常工作流程
微生物实验室的日常工作流程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准备、细菌培养、菌落计数、细菌鉴定等步骤。

1. 样品采集
根据实验目的,从不同的源头采集样品,如空气、水、食物、患者等。

采集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样品被外源污染。

2. 样品准备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留取、稀释等预处理,配制成适合微生物培养的状态。

3. 细菌培养
将处理后的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置于恒温培养箱进行培养。

控制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等,为微生物生长创造最佳环境。

4. 菌落计数
培养结束后,观察培养皿上菌落的数量、大小、颜色等,进行定量记录。

5. 细菌鉴定
通过菌落形态特征、生化试验等方法,鉴定培养皿上生长的细菌属种。

6. 数据记录
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详细记录,以便后期分析。

以上是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日常工作流程。

根据不同实验目的,流程中可能还包括抗生素敏感性测试、致病性检测等步骤。

微生物实验工作总结

微生物实验工作总结

微生物实验工作总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微生物实验,旨在深入探究微生物的生理特性、生态分布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不仅对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还在实践中提升了我们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实验目的和目标我们的实验目的主要是观察微生物在各种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理解微生物代谢途径和机制,以及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应用。

目标则是希望通过这些实验,获得微生物学方面的实际经验,加深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并提高我们的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和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实验方法,包括培养基制备、微生物接种、显微镜观察、生化测定等。

实验原理主要基于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规律、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微生物的检测和分析方法。

这些原理和方法的选择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目的和目标。

三、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我们进行了多种微生物的培养,包括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等,观察了它们的生长过程、菌落形态和代谢产物的变化。

同时,我们还利用显微镜观察了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以及通过生化测定了解了微生物的代谢特性。

四、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各种微生物在不同的培养基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情况。

我们还发现,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机制具有多样性,不同微生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此外,通过显微镜观察和生化测定,我们获得了大量关于微生物形态、结构和代谢特性的数据。

五、结果分析和讨论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微生物的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培养基的成分、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

我们还发现,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机制与它们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在讨论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六、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微生物实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微生物具有独特的生理特性和代谢机制,它们不仅参与了地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还在食品工业、医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1.实验室的分类、分级及适用范围1.1分类1.1.1壹般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不使用实验脊椎动物和昆虫)。

1.1.2实验脊椎动物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1.2分级每类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危害程度各分为四级。

各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依次为:壹级最低,四级最高。

1.3适用范围1.3.1壹般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l.3.1.1壹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如用于教学的普通微生物实验室等。

1.3.1.2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人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

1.3.1.3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通常已有预防传染的疫苗。

艾滋病病毒的研究(血清学实验除外)应在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

1.3.1.4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人体具有高度的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

和上述情况类似的不明微生物,也必须在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

待有充分数据后再决定此种微生物或毒素应在四级仍是在较低级别的实验室中处理。

1.3.2实验脊椎动物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其适用微生物范围和同级的壹般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相同。

2.壹般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基本要求2.1壹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2.1.1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2.1.1.1壹般无须使用生物安全柜等专用安全设备。

2.1.1.2工作人员在实验时应穿工作服,戴防护眼镜。

2.1.1.3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手套。

2.1.2实验室设计和建造的特殊要求2.1.2.1每个实验室应设洗手池,宜设置在靠近出口处。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实验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基础试验实验一常用培养基的制备、灭菌与消毒一、实验目的1、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掌握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及过滤除菌的操作方法;2、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了解常见灭菌、清毒基本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培养基是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代谢产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混合物。

培养基的原材料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和水。

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实验目的不同,培养基也有不同的种类和配制方法。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有时又称为普通培养基。

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胞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所以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之用。

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方法主要是通过升温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杀死微生物的效果。

三、试剂与器材1、器材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培养基、分装器、天平、牛角匙、高压蒸汽灭菌锅、pH度纸、棉花、牛皮纸、记号笔、麻绳、纱布、吸管、培养皿、电烘箱、注射器、微孔滤膜过滤器、镊子等。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四、实验内容1、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无菌检查2、干热灭菌:装入待灭菌物品→升温→恒温摇床→降温→开箱取物3、高压蒸汽灭菌:加水→装物品→加盖→加热→排冷空气→加压→恒压→降压回零→排汽→取物→无菌检查4、过滤除菌:组装灭菌→连接→压滤→无菌检查→清洗灭菌五、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1、要严格按配方配制。

2、调pH不要过头。

3、干热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堆放过紧,注意温度的时间控制,70oC以下放物、取物。

4、高压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过多,加热后排除冷空气,到时降压回零取物。

5、过滤除菌要注意各部件灭菌,压滤时,压力要适当,不可太猛太快,滤膜要注意清洗保存。

六、思考题1、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如何检查灭菌后的培养基是无菌的?2、在配制培养基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为什么?3、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应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4、培养基的配制原则是什么?实验二土壤中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一、实验目的1、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微生物培养方法;2、了解不同的微生物菌落在斜面上、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进一步熟练和掌握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生物科技行业实验一微生物拮抗作用

生物科技行业实验一微生物拮抗作用

(生物科技行业)实验一微生物拮抗作用《生物技术大实验》讲义实验壹枯草芽孢杆菌对棉花黄萎病的拮抗作用实验目的:进壹步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加深对微生物之间互作的进壹步认识实验原理:枯草芽孢杆菌分泌到体外的带谢产物能够抑制棉花黄萎病的生长供试菌株(1)拮抗菌株:枯草芽孢杆菌(冰箱保存)(2)病原菌株:棉花黄萎病菌(冰箱保存)实验步骤1.培养基的制作(1)PD培养液:(2)PDA培养基:查氏培养液:按上述配方配制查氏液体50ml及固体胶培养基125ml分别装在250的三角瓶中,121℃条件下灭菌30分钟。

2.接种培养(1)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棉花黄萎病菌接种在查氏培养液中,28℃振荡培养4天。

(2)将枯草芽孢杆菌在PD培养液中28℃培养24小时3.抑菌试验(1)平板制备:将固体PDA培养基溶化后倒入培养皿中,制成平板(2)棉花黄萎病菌液涂皿:将棉花黄萎病菌液用玻棒均匀的涂布在查氏平板培养基上(3)枯草芽孢菌的接种:将圆滤纸片放置在平板培养基上,用吸管吸取少许枯草芽孢杆菌菌悬液滴到滤纸片上(4)培养:28℃培养箱中培养4天(5)观察结果实验二酶联免疫法测ABA含量仪器:酶联免疫仪酶标板752分光光度计实验原理本方法是壹种固相抗原型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先将ABA蛋白质复合物和固相载体(聚苯乙烯微量滴定板)结合,然后将待测的ABA(样品或标准品)和兔抗ABA抗体加入微量滴定板的孔中,进行竞争反应,接着弃去上清液,洗涤固相表面,加入酶标二抗使其和结合在固相ABA上的抗体反应,最后去除多余的未反应的酶标二抗,测定和固相结合的酶活性,酶活性和待测ABA含量呈负函数关系,即固相ABA结合的抗体和酶标二抗量(OD或B%)随待测ABA含量增加而减少,以壹系列已知浓度的ABA的OD值制图而获得标准竞争性抑制曲线,对于未知样品B,只要在同样条件下测定反应后的OD值,就能够从标准曲线上查到ABA的量。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CLSI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标准解读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CLSI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标准解读

2020年(⽣物科技⾏业)CLSI临床微⽣物实验室标准解读(⽣物科技⾏业)CLSI临床微⽣物实验室标准解读CLSI临床微⽣物实验室标准解读CLSI2010更新CLSI临床微⽣物实验室标准解读第三辑2010年CLSI药敏试验的更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杨启⽂王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TheClinicalandLaboratoryStandardsInstitute,CLSI)是壹个国际性、跨学科、⾮营利的、致⼒于发展操作标准的教育组织。

其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组委员会(SubcommitteeonAntimicrobialSusceptibilitytesting)每年组织该领域专家和药⼚代表等对药敏相关⽂件M100进⾏壹次修订。

⽬前我国的临床微⽣物实验室均以CLSI⽂件作为药敏指导⽂件进⾏试验操作和报告,本⽂将CLSIM100-S20(2010年)的主要更新点总结如下:壹、主要格式的更新:下表显⽰了壹些在M100-S19(2009年)中位于最后的附录在M100-S20(2010年)⽂件中新的命名、编号和位置。

表1.M100-S20的格式更新(1)修订了“⾮敏感”的定义:M100-S20中对“⾮敏感”的定义是由于耐药菌株缺失或稀少因⽽仅确⽴了敏感性解释标准。

当药物对菌株的MIC⾼于或抑菌圈直径低于此折点时需报告为⾮敏感。

⾮敏感且不意味着菌株携带某种耐药机制。

有可能MIC⾼于敏感折点的菌株缺乏耐药机制且且属于野⽣菌株,只不过其出现于敏感性折点确⽴后。

对于“⾮敏感”的菌株,菌株鉴定和药敏结果需被再次确认。

(2)对“使⽤头孢噻吩的折点仅⽤于预测对其他头孢菌素的敏感性”增加注释:在M100-S20中,头孢噻吩的折点仅可⽤于预测菌株对⼝服药物,包括孢羟氨苄,头孢泊肟,头孢氨苄和氯碳头孢的敏感性。

旧的数据认为头孢噻吩的结果能够预测某些其他头孢菌素的敏感性可能仍然正确,但⽬前的数据尚不能⽀持此论点。

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实验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

在科学研究和实验室环境中,微生物实验是一项重要的活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功能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实验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方法。

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在进行微生物实验之前,需要准备好实验室所需的工具和试剂,包括培养基、试管、移液器、灭菌器等。

确保实验环境整洁,并做好实验防护措施。

2.微生物培养将待研究的微生物分离在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利用培养皿或试管培养微生物至达到所需数量。

3.微生物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培养基上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数量等特征,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类。

4.微生物实验根据研究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如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发酵实验等,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5.数据分析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意义,并撰写实验报告。

常用方法1.培养方法包括液体培养、平板培养、深层培养等,用于增殖微生物数量和纯化微生物种群。

2.显微观察利用不同倍数的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特征,有助于微生物的种类识别和性质研究。

3.鉴定方法常用的微生物鉴定方法包括生理生化反应、PCR方法、基因测序等,可确定微生物种属和亚属分类。

4.实验设计根据研究目的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包括控制组、处理组、重复次数等,确保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5.数据处理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探索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和响应规律。

结语微生物实验作为研究微生物学特性的重要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通过系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微生物世界的奥秘,为人类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微生物世界的未知领域!。

最新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最新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最新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在本次的微生物综合实验中,我们旨在探索和分析不同环境样本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并评估其潜在的生物活性。

实验设计包括了样本收集、微生物分离、鉴定以及活性评估等关键步骤。

首先,我们从土壤、水体和空气三个不同的环境收集了样本。

通过无菌操作,我们使用不同的培养基对样本进行了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土壤样本主要采用了营养琼脂培养基,水体样本使用了液体培养基,而空气样本则采用了平板计数法。

在培养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形态各异的菌落,包括细菌、酵母和霉菌等。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生化试验,我们对这些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的鉴定。

例如,我们发现了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及一些能够产生孢子的放线菌。

进一步地,我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16S rRNA基因测序,对部分代表性菌株进行了精确鉴定。

这些菌株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具有潜在工业应用价值的微生物,如能够分解塑料的细菌和具有抗氧化特性的酵母。

在活性评估方面,我们对选定的微生物进行了抗生素产生能力的测试。

通过纸片扩散法,我们评估了这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一些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结果显示,部分菌株产生的代谢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此外,我们还对一些微生物进行了重金属抗性和降解能力的评估。

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重金属离子到培养基中,我们发现某些菌株能够在较高浓度的铅和镉环境中生长,显示出潜在的生物修复应用前景。

总结来说,本次实验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而且为未来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未来的工作将集中在对这些有潜力的微生物进行深入的功能研究和应用开发上。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微生物学第一章绪言一、微生物概述1、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microbe,microorganism)通常是描述一切不借助显微镜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这类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古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因此,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它们的大小和特征见表1.1所示。

但是有些例外,如许多真菌的子实体、蘑菇等常肉眼可见;相同的,某些藻类能生长几米长。

一般来说微生物可以认为是相当简单的生物,大多数的细菌、原生动物、某些藻类和真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即使为多细胞的微生物,也没有许多的细胞类型。

病毒甚至没有细胞,只有蛋白质外壳包围着的遗传物质,且不能独立存活。

表1.1 微生物形态、大小和细胞类型2、生物中哪些是微生物3、微生物的特点a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在形态上,个体微小,肉眼看不见,需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大小以微米和纳米计量。

物生非细胞生物病毒、亚病毒细胞生物原核生物真细菌、古细菌真核生物生动物真菌、单细胞藻类、原b繁殖快生长繁殖快,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细菌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可以繁殖一代。

c代谢类型多,活性强。

d分布广泛有高等生物的地方均有微生物生活,动植物不能生活的极端环境也有微生物存在。

e数量多在局部环境中数量众多,如每克土壤含微生物几千万至几亿个。

f易变异相对于高等生物而言,较容易发生变异。

在所有生物类群中,已知微生物种类的数量仅次于被子植物和昆虫。

微生物种内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

所以微生物是很好的研究对象,具有广泛的用途。

二、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紧密联系,下面仅列出几个:1、环境微生物在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地球化学循环)中承担主要作用,构成生物体的所有基本成分。

微生物的观察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观察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

二、实验材料:1. 酸奶样品;2. 纱布;3. 洗好的试管、镊子、移液管和一些培养基;4. 显微镜。

三、实验步骤:1. 酸奶样品制备取适量酸奶放入试管中,加入上清水,摇匀后静置,离心后倒掉上清水,沉淀物为酸奶样品。

2. 观察酸奶样品取一滴酸奶样品放在玻璃片上,加入一滴蒸馏水,用镊子将纱布盖在样品上,静置10分钟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3. 培养微生物将一部分酸奶样品加入培养基中,摇匀后装入试管中,进行悬浮液培养。

同时,从外部环境中取得样品,放入不同培养基中,进行接种培养。

4. 观察微生物在培养时间到达后,取出不同培养基中的微生物,放在玻璃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

四、实验结果:经过观察,我们在酸奶样品中观察到了多种微生物,包括乳酸菌、酵母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在环境样品中,我们还观察到了许多其他菌种,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

五、实验结论:通过观察酸奶样品和外部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广泛的生物,它们会根据环境的不同而发生着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我们的生活环境中也存在许多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不仅仅是我们身体内的必需生物,还可以用于工业、农业等多个领域中。

六、实验思考在实验中,我们对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了观察,提高了我们对微生物的认识。

我们也发现,不同的环境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从而减少微生物的滋生。

最新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

最新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

最新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微生物样本的综合分析,加深对微生物多样性、生理特性及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行为的理解。

实验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以及对特定环境因素的响应研究。

二、实验材料1. 微生物样本:包括土壤、水体及空气样本。

2. 培养基:营养琼脂、选择性培养基等。

3. 实验仪器: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离心机、pH计、无菌操作台等。

4. 化学试剂:包括染色剂、消毒剂等。

三、实验方法1.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分离法对不同来源的微生物样本进行分离。

- 根据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 记录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时间、pH值等。

2. 微生物的鉴定- 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 对于未知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以确定其分类地位。

3.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设计实验,研究温度、pH、盐度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长情况,分析环境因素的具体作用。

四、实验结果1. 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结果- 描述不同样本中分离出的微生物种类及其在特定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 微生物鉴定结果- 列出已鉴定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特征。

- 对于新发现或难以鉴定的菌株,提供详细的鉴定过程和结果。

3. 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展示实验数据,包括不同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生长速率等。

- 分析并讨论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五、讨论与结论1. 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微生物特性及其环境适应性。

2. 分析实验结果对微生物生态学和应用微生物学的意义。

3. 提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六、参考文献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献,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格式化。

七、附录包括实验过程中的原始数据记录、实验操作的详细步骤、以及实验中使用的表格和图表等。

(高考生物)实验一微生物拮抗作用

(高考生物)实验一微生物拮抗作用

(生物科技行业)实验一微生物拮抗作用《生物技术大实验》讲义实验一枯草芽孢杆菌对棉花黄萎病的拮抗作用实验目的:进一步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加深对微生物之间互作的进一步认识实验原理:枯草芽孢杆菌分泌到体外的带谢产物能够抑制棉花黄萎病的生长供试菌株(1)拮抗菌株:枯草芽孢杆菌(冰箱保存)(2)病原菌株:棉花黄萎病菌(冰箱保存)实验步骤1.培养基的制作(1)PD培养液:(2)PDA培养基:查氏培养液:按上述配方配制查氏液体50ml及固体胶培养基125ml分别装在250的三角瓶中,121℃条件下灭菌30分钟。

2.接种培养(1)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棉花黄萎病菌接种在查氏培养液中,28℃振荡培养4天。

(2)将枯草芽孢杆菌在PD培养液中28℃培养24小时3.抑菌试验(1)平板制备:将固体PDA培养基溶化后倒入培养皿中,制成平板(2)棉花黄萎病菌液涂皿:将棉花黄萎病菌液用玻棒均匀的涂布在查氏平板培养基上(3)枯草芽孢菌的接种:将圆滤纸片放置在平板培养基上,用吸管吸取少许枯草芽孢杆菌菌悬液滴到滤纸片上(4)培养:28℃培养箱中培养4天(5)观察结果实验二酶联免疫法测ABA含量仪器:酶联免疫仪酶标板752分光光度计实验原理本方法是一种固相抗原型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先将ABA蛋白质复合物与固相载体(聚苯乙烯微量滴定板)结合,然后将待测的ABA(样品或标准品)和兔抗ABA抗体加入微量滴定板的孔中,进行竞争反应,接着弃去上清液,洗涤固相表面,加入酶标二抗使其与结合在固相ABA上的抗体反应,最后去除多余的未反应的酶标二抗,测定与固相结合的酶活性,酶活性和待测ABA 含量呈负函数关系,即固相ABA结合的抗体与酶标二抗量(OD或B%)随待测ABA含量增加而减少,以一系列已知浓度的ABA的OD值制图而获得标准竞争性抑制曲线,对于未知样品B,只要在同样条件下测定反应后的OD值,就可以从标准曲线上查到ABA的量。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实验报告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实验报告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室报告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测量不同大小微生物的大小,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特殊特征以及对它们的分类。

实验方法:1. 准备照相显微镜和放大物体;2. 将待观测微生物置于干净的载玻片上;3. 加入少量染料并将其涂匀覆盖;4. 将载玻片移至显微镜下,红外线光源下控制光线的亮度,将微生物的图像放大至目标大小;5. 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对目标大小进行计算,并记录下其测量结果;实验结果:使用上述实验方法,共分别对霉菌、酵母菌和细菌进行大小测量,并得到如下的实验结果:表1. 不同菌株微生物大小测量结果菌株 | 菌丝长度(μm) | 菌孢长度(μm) | 细菌长度(μm)-----------------------------------------------A | 50-60 | | |B | 30-40 | 5-6 | |C | 20-25 | 2-3 | 1.2-1.5 |D | | | 3.5-4.5 |以上数据表显示了不同微生物的大小范围。

其中,实验发现,霉菌的菌丝长度最大,而酵母菌和细菌则相对较小。

小结:本实验给出了微生物大小的基本测量数据,并且证明了不同微生物的大小是有区别的。

这对于更深入地了解微生物的特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也为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原始数据。

参考文献:[1] 桑巴斯瓦央蒂, 金钱龙. 显微镜下的电荷力显微镜图像微生物大小特征研究[J]. 桑巴氏微生物学报, 2015, 15(2): 56-63.[2] 李森, 许嘉宜. 微生物的分类[J]. 生物学知识, 2013, 18(4): 1-3.。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浅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的过去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浅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的过去

(生物科技行业)浅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的过去浅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的过去、当下和将来概况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物学的壹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进化、分类,在壹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以及和动物、植物、人类和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着重研究和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机理,机体抗感染免疫应答的规律,以及有关微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实用技术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壹般按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成细菌学(Bacteriology)、真菌(Mycology)、和病毒学(Virology)三部分。

而临床微生物学(clinicalMicrobiology)、又称诊断微生物学(DiagnosticMicrobiology)是在医学微生物学范畴内,面向临床,侧重于研究感染性疾病,快速,准确地从临床日常送检的各种样本中分离鉴定出病原体,为临床明确诊断按提供重要依据,同时报告该病原体,对临床常用各类药物作用的体外作用结果(即S、I、R),指导临床进壹步合理用药,防止感染的发生或发展,是临床实验室中壹个较为重要的又相对独立的实用性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发展的过去时(壹)、迷茫时代古代中国就传说有些疾病能够传染的观点,而引起传染的东西是由不可见“神”或“鬼”。

古埃及、古印度也有同样的传说。

到我国明代李明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了将病人穿过的衣服蒸过以后再穿就不会传染疾病的记载。

更近些时侯国内外都提出过传染是由活的小生物引起之说,而微生物的发现,壹直到期17世纪后半叶发明了显微镜后才成了可能。

(二)、显微镜出现时代1676年荷兰业余磨镜片者吕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创制了壹架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且从齿垢、污水、人和动物的粪便,发现许多肉眼见不见的微小生物,且正确地描述了微生物的形态有球形、杆状、螺旋体等,因此,吕文胡克是世界上用直接首次制片法(悬滴)观察人和动物及植物样本中微生物群的第壹人揭开了微生物检验的序幕,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证据。

微生物科实习自我鉴定

微生物科实习自我鉴定

微生物科实习自我鉴定在过去的六个月中,我有幸在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微生物科实习。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如何进行微生物实验的各个环节都有了相应的经验。

首先,在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方面,我能够熟练地准备培养基和试剂,确保实验所需的物质充足。

我也能够根据实验的要求调整培养基的pH值,以满足微生物的生长需求。

此外,我还能够正确地操作微生物培养箱和生物安全柜,确保实验过程中的无菌状态和安全性。

其次,在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方面,我能够熟练地进行微生物的单菌分离和初步鉴定。

通过镜检和形态特征观察,我能够准确地判断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并选择适当的培养条件进行后续培养工作。

我也能够正确地进行微生物的纯化和传代,确保培养物的纯度和正常生长。

此外,在微生物的鉴定与鉴别方面,我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实际操作能力。

我能够熟练地运用常规的鉴定方法,如染色法、生化试验和遗传分析等,对微生物进行初步的鉴定和鉴别。

同时,我也能够合理地设计实验方案和采取适当的对照组,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验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方面,我能够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合理地解释结果。

我也能够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和科研论文,清晰地陈述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以及提出相应的讨论和建议。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微生物科实习,我对微生物学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我相信自己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胜任微生物科相关的实验和研究工作。

同时,我也意识到科研工作需要耐心、细心和严谨,我会继续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微生物科专业人才。

【生物科技公司】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生物科技公司】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生物科技行业)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教材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沅江市疾控中心沈吟二零一一年三月十八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在开展生物武器、化学武器的实验室研究中,为了防止生物因子(病原微生物)和化学毒剂泄漏逃逸到实验室外环境,研制了一系列的防护装备和设备,如高效粒子空气过滤器、生物安全柜等;建设了BSL-3实验室和BSL-4实验室等。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发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发展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调查美国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SulkinandPike调查了5000多个实验室,发现:——累计实验室相关感染3921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有:肝炎、布氏菌病、肺结核、野兔热(土拉弗氏菌)、斑疹伤寒、委内瑞拉马脑炎(VenzuelanEquineEncephalitis)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原因在3921例实验室感染中,对导致感染的原因分析发现:——低于20%的实验室获得性感染与已知的事故有关;——80%与实验室工作人员暴露与感染性气溶胶有关。

——80%是不明原因的感染。

——20%感染的原因是明确的。

其中80%是由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引起的;20%是由设备故障引起的。

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原因在3921例实验室感染中,对导致感染的原因分析发现:导致感染最多的4种实验室事故——溢出和泼洒;——针头和注射器;——锐器、碎玻璃;——动物或动物体外寄生虫的咬伤或抓伤。

案例一——新加坡实验室人员感染SARS(2003年)案例二——国内实验室人员感染SARS(2004年)早在1979年,美国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Pike在他的一篇评论中指出:——"生物安全知识、防护技术和设备对防止大多数实验室感染的发生是非常有用的"。

病原微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定义为了避免微生物和医学实验室中有害或有潜在危害的生物因子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而采取的防护措施(硬件)和管理措施(软件),达到对人、环境和社会的安全防护目的。

微生物实验记录

微生物实验记录

微生物实验记录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情况。

实验材料:1. 培养皿2. 灭菌培养基3. 细菌种子液4. 微量移液器5. 恒温培养箱6. 显微镜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培养皿清洗干净并进行灭菌处理,以确保实验环境的无菌。

b. 准备灭菌培养基,并将其倒入培养皿中,使其均匀分布于培养皿底部。

c. 用微量移液器将细菌种子液滴在培养基上,注意保持滴液的均匀性。

2. 实验操作:a.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b.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观察培养皿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c. 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数量,并拍摄照片以备后续分析。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中的操作,我们观察到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如下:1. 时间:第1天a. 观察结果:在培养皿上观察到微生物开始生长,呈现为微小的圆形斑点。

b. 形态:微生物形态较为模糊,难以准确辨认。

2. 时间:第3天a. 观察结果:微生物的数量明显增加,斑点变得更加密集。

b. 形态:微生物的形态开始变得清晰,可以看到一些微小的菌落。

3. 时间:第7天a. 观察结果:微生物的数量进一步增加,整个培养皿被菌落覆盖。

b. 形态:微生物的形态变得更加清晰,可以观察到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菌落。

4. 时间:第10天a. 观察结果:微生物的数量趋于稳定,菌落之间开始出现竞争和相互作用。

b. 形态:微生物的形态多样化,可以观察到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在培养皿上共存。

实验结论:通过观察微生物在不同时间点的生长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与时间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生物的数量逐渐增加。

2. 微生物的形态在生长过程中逐渐变得清晰,从模糊的斑点到明确的菌落。

3. 微生物在培养皿中呈现出多样性,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在同一环境下共存并相互作用。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揭示了微生物在不同时间点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生物科技行业)sp微生物检查操作规程

(生物科技行业)sp微生物检查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范围适用于本厂质监科化验室对本厂生产的固体制剂及物料进行微生物限度的检查。

3 责任化验员有责任按照本操作规程进行检验、判定,并对检验结果负责。

4 定义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指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辅料受到微生物污染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包括染菌量及控制菌的检查。

5 内容5.1 总则:5.1.1供试品应随机抽样。

一般抽样量为检验用量(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3倍量。

5.1.2 供试品在检查前不得开启,检查全过程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严防再污染。

5.1.3 控制菌的污染检查应做相应的已知菌对照试验,对照菌株为大肠杆菌[CMCC(B)44102],每批试验已知菌加入量为50-100个。

5.1.4 染菌量的检查或控制菌的检查均应做空白对照试验。

5.1.5 供试品稀释成稀释液后应在均匀状态下取样,凡有抑菌成份或防腐剂的供试品应做特殊处理后进行检验。

5.1.6 供试品稀释后应在1小时内操作完毕。

5.1.7 除另有规定外,细菌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25-28℃,控制菌培养温度为36℃±1℃。

5.1.8细菌、霉菌检验结果的报告以1g、1ml或10cm2为单位;控制菌检验报告以每1g、每1ml或每10cm2为单位报告“检出”或“未检出”。

5.2仪器、用具恒温培养箱、隔水式生化培养箱、电子天平,移液管(1ml、10ml)、试管、离心管、双碟、镊子、剪刀、不锈钢吸管筒、酒精灯、取样勺、称量纸、研钵一个、不锈钢双碟筒。

5.2.1用具的包扎移液管:用纱布包住移液管,然后放入不锈钢灭菌筒内。

试管、双碟:试管在管口塞上纱布棉塞、双碟放入不锈钢双碟筒内。

无菌衣、裤、帽、口罩:用布口袋将洗净的衣裤、帽子、口罩配套后装入,扎紧袋口,再用牛皮纸包好。

5.2.2用具的灭菌将包扎好的用具,在121±0.5 ℃蒸汽灭菌柜中灭菌30 分钟,物品取出时切勿立即置冷处,以免急速冷却灭菌物品内蒸汽凝造成负压,易致染菌,应置烘箱烘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实验微生物基础试验实验一常用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和消毒一、实验目的1、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掌握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及过滤除菌的操作方法;2、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了解常见灭菌、清毒基本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培养基是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代谢产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混合物。

培养基的原材料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和水。

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实验目的不同,培养基也有不同的种类和配制方法。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有时又称为普通培养基。

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胞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所以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之用。

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方法主要是通过升温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杀死微生物的效果。

三、试剂和器材1、器材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培养基、分装器、天平、牛角匙、高压蒸汽灭菌锅、pH度纸、棉花、牛皮纸、记号笔、麻绳、纱布、吸管、培养皿、电烘箱、注射器、微孔滤膜过滤器、镊子等。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四、实验内容1、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无菌检查2、干热灭菌:装入待灭菌物品→升温→恒温摇床→降温→开箱取物3、高压蒸汽灭菌:加水→装物品→加盖→加热→排冷空气→加压→恒压→降压回零→排汽→取物→无菌检查4、过滤除菌:组装灭菌→连接→压滤→无菌检查→清洗灭菌五、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1、要严格按配方配制。

2、调pH不要过头。

3、干热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堆放过紧,注意温度的时间控制,70oC以下放物、取物。

4、高压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过多,加热后排除冷空气,到时降压回零取物。

5、过滤除菌要注意各部件灭菌,压滤时,压力要适当,不可太猛太快,滤膜要注意清洗保存。

六、思考题1、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如何检查灭菌后的培养基是无菌的?2、在配制培养基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为什么?3、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应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4、培养基的配制原则是什么?实验二土壤中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一、实验目的1、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微生物培养方法;2、了解不同的微生物菌落在斜面上、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进一步熟练和掌握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单细胞挑取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步骤:倒平板-制备土壤污水稀释液-涂布-培养-挑菌落。

平板划线法步骤:倒平板-标记培养基名称-划线。

三、试剂和器材1、器材盛9ml无菌水的试管、盛90ml无菌水且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无菌玻璃涂棒、无菌吸管、接种环、酒精灯、无菌培养皿、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等。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查氏培养基四、实验内容1、土壤稀释液的制备2、微生物分离纯化:稀释涂平板法,平皿划线分离法,微生物培养技术五、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1、掌握含菌培养基的配制,严格控制温度。

2、平板划线应防止染菌,同时应注意划线深度及密度。

六、思考题1、如何确定平板上某单个菌落是否为纯培养?请写出实验的主要步骤。

2、如果要分离得到极端嗜盐细菌,在什么地方取样品为宜?且说明理由。

实验三菌种保藏一、实验目的1、学习且掌握菌种保藏的基本原理。

2、掌握常用的几种不同的菌种保藏方法。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个体微小、代谢旺盛、生长繁殖快,如果保存不妥容易发生变异和杂菌污染,甚至导致细胞死亡等现象。

因此,保存好菌种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包括传代培养法、载体法、悬液法、冷冻法和真空干燥法三、试剂和器材1、材料大肠杆菌、青霉菌、放线菌2、试剂液体石蜡、甘油、五氧化二磷、95%乙醇、10%盐酸、无水氯化钙、食盐、干冰3、器材无菌吸管、无菌滴管、无菌培养皿;安额管、冻干管、40目和100目筛子、油纸、滤纸条(0.5X1、2cm)、干燥器、真泵器、真空泵、真空压力表、喷灯、L形五通管、冰箱、低温冰箱(—30℃)、超低温冰箱和液氮罐等。

四、实验内容1、斜面保藏法2、液体石蜡法3、穿刺保藏法4、砂土管保藏法5、冷冻真空干燥保存法五、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1、清楚各种保藏方法的优缺点,针对不同要求选择适宜的保藏方法。

2、熔封安瓶时防止封闭不严。

3、液氮冻存操作应防止冻伤。

六、思考题根据你自己的实验谈谈1--2种菌种保藏方法的利弊?实验四细菌形态观察及单染色一、实验目的1、了解简单染色法的原理,且掌握其操作方法。

2、学习且掌握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和无菌操作技术。

3、巩固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4、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细菌个体微小,且较透明,必须借助染色法使菌体着色,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以便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根据实验目的不同,可分为简单染色法、鉴别染色法和特殊染色法等。

简单染色法是最基本的染色方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

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

三、试剂和器材1、材料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2、试剂吕氏碱性美蓝染液(或草酸铵结晶紫染液)、齐氏石炭酸复红染液。

3、器材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等。

四、实验内容简单染色法:涂片→干燥→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五、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1、涂片时,生理盐水及取菌不宜过多,涂片应尽可能均匀,2、水洗步骤水流不宜过大,过急,以免涂片薄膜脱落。

六、思考题1、你认为制备细菌染色标本时,尤其应该注意哪些环币?2、为什么要求制片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3、如果你的涂片未经热固定,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时间太长,又会怎样呢?实验五放线菌及霉菌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放线菌、霉菌形态观察的原理;2、学习且掌握观察放线菌、霉菌形态的操作方法;3、初步了解放线菌、霉菌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放线菌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

常见放线菌大多能形成菌丝体,紧贴培养基表面或深入培养基内生长的叫基内菌丝(简称“基丝”),基丝生长到一定阶段仍能向空气中生长出气生菌丝(简称“气丝”),且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及孢子。

有的放线菌只产生基丝而无气丝。

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气丝在上层、基丝在下层,气丝色暗,基丝较透明。

孢子丝依种类的不同,有直、波曲、各种螺旋形或轮生。

霉菌可产生复合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 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人们设计了各种培养和观察方法,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尽可能保持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特征。

本实验采用插片法。

插片法:将放线菌接种在琼脂平板上,插上灭菌盖玻片后培养,使放线菌菌丝沿着培养基表面和盖玻片的交接处生长而附着在盖玻上。

观察时,轻轻取出盖玻片,置于载玻片上直接镜检。

这种方法可观察到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特征,而且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

三、试剂和器材1、材料黑曲霉、青霉和根霉,细黄链霉菌或青色链霉菌,灭菌的高氏I号琼脂和灭菌的查氏培养基。

2、实验器材经灭菌的:平皿、玻璃纸、无菌吸管、盖玻片、玻璃涂棒,以及载玻片、接种环、接种铲、镊子、显微镜等。

四、实验内容倒平板→接种→插片→培养→镜检五、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1、倒平板要厚一些,接种时划线要密。

2、插片时要有一定角度且和划线垂直。

3、观察时,宜用略暗光线;先用低倍镜找到适当视野,更换高倍镜观察。

4、如果用0、1%美蓝对培养后的盖玻片进行染色后观察,效果会更好。

六、思考题1、镜检时,你如何区分放线菌的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2、你认为霉菌和放线菌菌丝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实验六革兰氏染色及芽孢染色一、实验目的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和芽孢染色法的原理,且掌握其操作方法;2、了解革兰氏染色法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3、学习且掌握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和无菌操作技术;4、学习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5、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步骤是:先用初染剂结晶紫进行染色,再用碘液媒染,然后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最后用复染剂(如番红)复染。

经此方法染色后,细胞保留初染剂蓝紫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如果细胞中初染剂被脱色剂洗脱而使细菌染上复染剂的颜色(红色),该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重要的鉴别特征,为保证染色结果的正确性,采用规范的染色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芽孢染色法的基本原理,用着色力强的染色剂孔雀绿或石炭酸复红,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不仅进入菌体也可进入芽孢内,进入菌体的染料经水洗后被脱色,而芽孢一经着色难以被水洗脱,当用对比度大的复染剂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剂的颜色,而菌体和芽孢囊被染成复染剂的颜色,使芽孢和菌体更易于区分。

三、试剂和器材1、材料:枯草芽孢杆菌12~18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大肠杆菌约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2、试剂革兰氏染色液(结晶紫液、碘液、95%乙醇、番红液)。

5%孔雀绿水溶液3、实验器材小试管、滴管、烧杯、试管架、滤纸、木夹子、载玻片、盖玻片、凹载玻片、无菌水、显微镜等、接种环、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擦镜纸、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内容1、革兰氏染色法制片→初染→媒染→脱色→复染→镜检。

2、Schaefer-Fulton氏染色法制片→染色→水洗→复染→水洗→镜检。

五、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1、涂片时,生理盐水及取菌不宜过多,涂片应尽可能均匀,2、乙醇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操作的关键环节,严格掌握脱色时间。

六、思考题1、你认为要得到正确的改良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关键在哪一步?为什么?2、现有一株细菌宽度明显大于大肠杆菌的粗壮杆菌,请你鉴定其革兰氏染色反应。

你怎样运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对照菌株进行涂片染色,以证明你的染色结果正确性。

3、你的染色结果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说明原因。

4、若涂片中观察到的只是大量游离芽孢,很少见到芽孢囊及营养细胞,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5、说明芽孢染色法的原理。

用简单染色法能否观察到细菌的芽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