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自主学习任务单(第1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1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1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21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气温的概念、影响气温的因素以及气温的分布规律。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在开始这一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气候和天气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规律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以及气温的分布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影响气温的因素和气温的分布规律,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气温数据,学生能够培养数据分析和地理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影响气温的因素、气温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和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以讲授法为主,结合提问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多媒体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发学生对气温变化和分布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通过讲解气温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气温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影响气温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接着,介绍气温的分布规律,如赤道附近气温高、两极附近气温低等,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分布特点。
3.实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气温数据,如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曲线,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
4.总结: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以及气温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自制学案(第1课时)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自制学案(第1课时)【目标锁定】(明确目标,有的放矢)1.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
2.能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3.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重点难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有关气温的计算及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自主探究】(独立自主,快乐收获)1.气温是指________,地面气象观测中测定的气温是离地面米处的气温。
2.气温的观测项目包括、和日最低气温,观测的仪器主要有,最高温度表和最低温度表等。
在我国,人工观测记录气温一般每天要在北京时间8时,___时,20时,___时各进行一次。
3.阅读P53 3.11和3.12图,完成下列问题:⑴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前后;气温日较差是指一天中气温与气温的差。
⑵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月最高,月最低;海洋上月最高,月最低。
⑶气温年较差是指。
【合作探究】(重点、难点都在这里)探究1:观察课本P53图3.10“日平均气温”。
读出四个时刻的温度数值并计算日平均气温。
8时:14时:20时:2时:日平均气温:探究2:P54活动题“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活动1:根据某地的气温资料,绘出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2)活动2:读图3.15,完成下列要求:①该地的最高月平均气温是℃,出现在月份;②最冷月平均气温是℃,出现在月份;③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④估算该地的年平均气温。
【达标测评】(懂了,不等于会了)曾子学校的气象活动小组测得学校某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6℃、16℃、14℃、4℃。
据此完成1~3题:1.该日的最高气温最有可能是()A.16℃B.14℃C.25℃D.15℃2.该日的气温日较差最有可能是()A.8℃B.12℃C.20℃D.10℃3.该日的平均气温是()A.12℃B.10℃C.11℃D.15℃4.位于南半球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学生,放暑假的时间一般是()A.1月B.4月C.7月D.10月5.在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现象,这是因为当地气温特点是()A.日平均气温高B.气温日较差大C.气温年较差小D.年平均气温低6.读某地各月气温资料表,完成下列各题:月份123456789101112气温℃458.5141424302827231812(1)根据资料绘制该地各月气温曲线图:(2)该地最低气温出现在_ _月;最高气温出现在_月;气温年较差为______。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一课时 (1)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课标与教材(一)【课程标准】1.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二)【课标分解】概念体系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程度气温的变化运用某地气温资料运用气温变化曲线图绘制说出绘制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
说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
气温的分布阅读图3.17阅读图3.18阅读图3.19和3.20 归纳归纳归纳归纳世界年平均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归纳气温垂直分布规律。
归纳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以及不同半球、陆地和海洋气温分布的季节差异(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的阅读。
难点: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的理解。
教材分析: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谈论法以及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二、学情分析本节重点从“气温与生活”、“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内容贴近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第二部分学生通过预习,搜集资料,知道由于太阳照射使气温发生日变化和年变化,但需要教师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绘制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知道气温一天中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的时刻;及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陆地和海洋的差异;第三部分内容偏难,需要教师由前面学过的等高线、等深线的原理,让学生建立起等温线的概念,从等温线分布图上理解高温中心、低温中心;不同地带的温差的不同,理解气温的变化幅度,进一步理解世界气温的三大分布规律。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观测方法。
能正确阅读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
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或日变化曲线图。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示范公示课教学设计【人教地理七年级上册】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道气温的概念及单位、测量工具;2. 学会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3.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和等温线图,并且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和等温线图,并且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三、教学策略气温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
这一节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材分别从日变化和年变化两个方面讲述气温的变化,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个方面讲述气温的分布。
在“气温的变化”中有以下几个要点:1.什么是气温;2.气温的表达方式;3.气温的变化及气温曲线图,为此教学活动中设计了“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让学生掌握绘制气温曲线图的能力,同时提高读图能力,掌握绘制和阅读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流程五、当堂练习1.我国西部有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的是()A.降水量少B.气温日变化大C.气温年变化大D.平均气温2.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最高月气温出现在()A. 1月B. 2月C. 7月D. 8月3.南半球海洋月平均最低温出现在( )A. 1月B. 2月C. 7月D. 8月某中学的气象活动小组测得学校某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6℃、16℃、14℃、4℃根据相关材料完成4~5题。
4.该日的气温日较差最有可能是()A. 8℃B. 12℃C. 20℃D. 10℃5.该日的平均气温是()A. 12℃B. 10℃C. 11℃D. 15℃答案:B;C;D;B;B六、课程小结七、板书设计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气温的概念及测量二、气温的变化三、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doc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麦晋利☆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依据《课程标准》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我的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层层深入推进,全面体现新课标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设计中,还注重培养学生关心、关注身边地理环境的意识,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天气和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它是上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理解第四节气候知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难度较大的一节内容。
其中,气温与生活是学习后两部分内容必备的基础知识,而气温的变化体现出课标的要求,是本节的重点。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与人类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对气温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初一学生在小学已学习过统计图表,因此对于运用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是重点,不是难点。
但是由于刚接触地理两个月,受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大气受热特点和海陆热力差异时,会受到障碍,因此对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是重点也是难点。
针对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兴趣广泛的要求,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通过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活动探究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通过活动过程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气温日变化、年变化。
2、使学生明确大气受热的原因和水陆受热的不同。
3、使学生认识热带、温带、寒带气温年变化的不同特点。
能力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气温观测方法和有关气温数值的一些计算方法。
2、能根据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学生感受学习地理的乐关注生活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2、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教学难点:大气受热特点和海陆的热力差异☆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学——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欢迎走进地理课堂,今天,来到我们课堂的除了初一、八班的同学们和这么多的老师之外,还有一位特殊的嘉宾,它是谁呢?它隐藏在了图片里,让我们一起来找找看,猜猜它是谁。
4.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 教案1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
课题:气温和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标要求1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1 知道气温测定的方法,学会计算平均气温。
2 借助“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和北半球大陆上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学会计算气候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
3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说出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学习重点1 学会计算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2 学会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教学重点:阅读种类气温曲线图,归纳某地气温变化特点。
教学模式:精彩互动(师生共讲)。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动手操作、教具准备:气温曲线挂图、多媒体、气温计、绘图纸教学过程:报了吗?最高气温是多少?从学生当天的着装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自然得出结气温是变化的。
我们把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说的是某一根据南半成气温变化曲线____年变化(北半球)陆地:最热___月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1.气温日较差指的是( )A.早晚气温之差B.中午与傍晚气温之差C.日出、日没时的气温之差D.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2.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 )A. 9时、15时、21时、3时 B. 8时、14时、20时、2时C. 7时、13时、19时、1时D. 6时、12时、18时、24时3.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A.8时左右B. 12时左右C. 14时左右D. 2时左右二、综合题1、读图,回答问题:(1)A地各月气温都在℃以上,气温年较差最,属于带。
(2)B地七月气温约在℃,一月气温约为℃,气温年较差为℃。
(3)A、B、C三地都位于半球。
(南半球或北半球)教学反思由于本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好,尤其是模拟播报天气预报,学生积极性极高,目标达成度高。
但也存在,部分同学过分兴奋的现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1课时)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
2.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4.能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1.气温的年变化。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1.有关气温的计算。
2.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3.等温线图的判读。
教学方法结合生活体验,对比、推理、图表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天气)描述这种天气状况的是什么要素?(气温)那么,什么是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称为大气温度,简称气温)气温是反映一个地方天气状况和气候特征的重要要素之一。
现在开始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二节气温变化与分布[讲授新课]一、气温的变化1.投影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阅读课本P54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__。
(2)气温的表示方法是__________。
(3)怎样观测气温?2.请2~3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评论、补充,教师评价。
然后教师出示温度计,说明其使用的方法,并让学生观测当时的气温值,读、写出来。
注意给学生说明气温在零度以下时的读法和表示方法,如-5℃。
3.投影展示课本P53图3.10“日平均气温”。
让学生观察读出各时刻的气温值,并计算出日平均气温。
然后思考怎样以类似的方法,求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归纳写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4.投影展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和自己归纳的方法加以对照校正,加深对平均气温的理解。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需要给学生说明每日观察的次数是根据需要而确定的,但无论观察多少次,观察的时间间隔必须是相等的。
如需观察4次,每隔6小时观察1次;如需观察6次,就是每隔4小时观察1次)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5.投影展示课本P53图3.11“气温日变化”。
《第3章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鲁教五四学制六上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气温的概念,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2. 通过观察和测量,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课堂笔记:学生需记录本节课堂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气温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规律。
2. 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以图表形式,每个学生绘制一份本地(可自行选择地理坐标)一年内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
需要标注每个月份的温度,并尝试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围绕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进行讨论。
讨论的问题可以包括:当地气温随季节和昼夜的变化情况、与其他地区气温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等。
每组需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讨论结果的汇报。
4. 气温分布地图:每位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气温分布地图,绘制一份包含本地气温分布情况的地图。
需要标出本地的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间以及分布特点。
5. 预习下节课内容:提前预习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如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准备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课堂笔记,确保准确记录;2. 确保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的准确性,分析要合理;3. 小组讨论时,每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4. 绘制气温分布地图时,要确保地图比例正确,标注要清晰;5. 按时完成预习任务,确保对下节课内容有初步了解。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情况、讨论汇报质量、图表绘制准确性、预习效果等;2. 评价方式:教师评分+小组互评+学生自评+课堂表现;3.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将对所有作业进行批改,收集学生的问题和疑惑;2. 将根据批改和讨论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方案;3. 将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并针对问题和疑惑提供指导建议;4.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对气温变化的学习,了解气温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
2. 通过实践操作,能够根据气温数据绘制图表并进行分析。
3. 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二、作业内容:1. 绘制气温变化图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并整理所在地区的月平均气温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绘制气温变化图表。
要求图表清晰、美观。
2. 分析气温变化规律:在完成气温变化图表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找出气温年较差大小的影响因素。
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3. 总结气温分布规律: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气温变化规律和地区特点,总结气温的分布规律,包括气温带、气温极值出现的位置和原因等。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在课堂上或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给老师检查。
2. 提交的作业应包括图表和相应的分析总结,字迹清晰、表达准确。
3. 作业中如有疑问,应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并在完成作业前得到解答。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同学们提交的气温变化图表、分析总结和总结分布规律,评价其准确性、逻辑性和表达能力。
2. 评价方式:老师将逐一检查同学们的作业,并进行评分和反馈。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答疑。
五、作业反馈:1. 老师将根据同学们的作业情况,给出反馈和建议,包括图表绘制、数据分析、总结归纳等方面。
2. 同学们应认真听取老师的反馈,反思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3. 老师还将鼓励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本次作业,同学们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气温变化和分布规律的理解。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自我评价,同学们将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本次作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巩固学生对气温变化和分布的理解,加深对气温影响因素的认识。
《第3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鲁教五四学制六上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分析,使学生能够:1. 掌握气温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2. 学会分析气温分布图,理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这一课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复习:学生需提前预习或复习本课相关知识点,包括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变化规律等。
2. 观察实践:学生需收集近一周的当地气温数据,并绘制成气温变化曲线图。
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月变化规律。
3. 分布分析:学生需从地理教材或网络资源中获取某一地区的气温分布图,学会识别等温线,分析气温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尝试解释其原因。
4.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和气温分布图分析结果,互相交流学习,深化对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理解。
5. 作业报告: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作业报告,报告中应包括对气温变化规律的总结、对气温分布图的分析以及小组讨论的收获等。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应保持认真态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的深入性。
2. 绘制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应清晰明了,标注好时间、气温等关键信息。
3. 分析气温分布图时,应重点关注等温线的走向、疏密以及数值变化,结合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4. 小组讨论时,每位学生都应积极参与,确保每个人都有所收获。
5. 作业报告应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分析深入,体现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图表的清晰度、报告的条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打分,并给出详细的评语和建议,以帮助学生改进。
3. 教师将选取优秀作业进行展示,以激励其他学生。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全班同学在气温变化与分布方面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第3章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鲁教五四学制六上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气温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2. 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 学会分析气温的分布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一)课前准备1. 学生自行收集当地一周的气温数据,记录每日最高、最低气温,并绘制成表格。
2. 预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相关知识点,了解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和变化规律。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掌握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和单位。
2. 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包括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并尝试用图表记录下来。
3. 结合收集的当地气温数据,分析气温的分布特点,探讨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4. 小组讨论:讨论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业、交通、健康等方面。
5. 完成一份关于“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地理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三、作业要求1. 认真阅读教材和资料,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2. 按时完成作业,保证作业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 气温数据的收集要准确、完整,分析要深入、全面。
4. 地理小论文要结合实际,紧扣主题,言之有物。
5. 小组讨论要积极参与,发言要积极、有建设性。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反馈。
2. 评价标准包括:知识点掌握程度、作业完成情况、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准确性、地理小论文的质量等。
3. 对于优秀的作业,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表扬,鼓励同学们互相学习。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2. 针对学生在小论文中提出的观点和论据,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3. 对于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方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这一课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1. 掌握气温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2. 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3. 学会分析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相关内容,了解气温的基本概念、测量单位及方法。
2.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在家庭所在地或学校附近选择一个观测点,利用气温计在一天内不同时间点测量气温,并记录下每次测量的时间和气温数值。
观察并记录当地气温随季节和昼夜的变化情况。
3. 分析与总结根据观测记录,分析当地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包括但不限于太阳辐射、地形、植被覆盖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总结气温变化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如对农业、交通、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4. 理论学习学生需阅读教材中关于气温分布的相关内容,了解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不同地区气温分布的差异。
5. 作品制作将观测记录、分析总结及理论学习的心得体会整理成一份PPT或Word文档,以“XX地区气温变化与分布”为题进行汇报。
三、作业要求1. 观察与记录要准确、详细,时间点应尽可能全面覆盖一天内的各个时段;2. 分析总结应具有逻辑性,能清晰地表达出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3. 理论学习要深入,结合地图、图表等资料进行说明;4. 作品制作要规范,格式正确,内容条理清晰。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分析总结的逻辑性、理论学习的深入程度以及作品制作的规范性;2. 评价方式: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分,并结合课堂汇报的表现进行评价;3. 评价反馈:教师需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需及时批改学生作业,给予反馈;2. 对于优秀作业,可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3. 根据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掌握气温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2. 了解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规律。
3. 学会分析气温的空间分布特点。
4.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处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复习:学生需提前预习本课时的相关内容,包括气温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及工具等。
同时,回顾前一次课学习的天气系统对气温的影响。
2. 观察与记录: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地点,记录一周内的每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并绘制成表格。
鼓励学生利用学校或家中的气温计进行实际测量,以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 气温数据分析:学生需根据所记录的气温数据,分析该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并尝试解释可能的原因。
4. 气温分布图绘制:结合教材中的气温分布图,学生需尝试绘制本地区的气温分布简图,并标注出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地点。
5. 作业报告编写: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气温变化与分布的作业报告,报告中应包括所测量的数据、分析过程及结论,并可附上绘制的图表。
三、作业要求1. 数据记录要准确、完整,表格格式要清晰。
2. 数据分析要客观、全面,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3. 气温分布图绘制要准确反映实际情况,标注清晰。
4. 作业报告要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图表与文字说明相辅相成。
5. 作业需按时提交,不得抄袭、代交。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报告、数据记录及图表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分析的全面性、图表的清晰度及报告的逻辑性等。
3.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4.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教师将给予指导性意见,帮助学生改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针对学生在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讲解和指导。
2. 学生可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3. 通过作业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第3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鲁教五四学制六上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掌握气温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2. 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学会分析气温的分布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这一课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复习:学生需预习或复习气温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在近一周内,每天记录所在地当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并注意观察气温的变化情况。
3. 探究气温变化:结合教材中的实例和教师提供的资料,学生需探究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如海陆风、季风等对气温的影响。
4. 制作气温分布图:学生需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绘制一幅反映本地气温分布的简易图,标注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的地点及时间。
5. 课堂讨论:在课堂中,学生需就自己的观察记录和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完成每一项作业内容,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观察记录要详细,包括日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特殊天气情况等。
3. 气温分布图应使用合适的比例尺和图例,确保图形的清晰度和可读性。
4. 课堂讨论时,学生需积极发言,展示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的作业内容、态度及准确度进行综合评价。
2.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将在课堂上给予表扬和鼓励。
3. 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将给予指导和帮助,促使其改进和提高。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讲解,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2.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和建议,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3. 对于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提出的疑问和问题,教师将给予解答和指导。
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基本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学案)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气温是变化的,了解气温变化的基本规律。
2、理解有关气温的概念: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气温的日较差和气温的年较差。
3、会使用气温资料,阅读并绘制气温曲线图,学会判读气温变化规律。
学习重点:目标1、2、3学习难点:目标2、3【问题探究】一、气温的变化1、气温是指的温度。
2、气温的观测:读教材P54“阅读材料”。
⑴测定气温一般用摄氏温标,记做,读做;⑵观测时通常一天要进行次,一般是在8时、14时、时、时观测。
⑶气温观测常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一般放在百叶箱中观测。
3、填表格北半球陆地海洋南半球陆地海洋气温最高的月份气温最高的月份气温最低的月份气温最低的月份4、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20 22 22 23 22 25 26 25 23 24 22 21甲地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16 -8 0 4 9 15 23 22 21 15 5 -7乙地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23 21 15 5 -7 -17 -20 -16 -5 5 15 20丙地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4 0 -4 -8 -15 -22 -27 -22 -15 -6 1 3丁地【课外阅读】1、气温日变化与太阳辐射关系密切一天中早晨的温度最低,随着太阳的升起,大气开始吸收来自太阳的热量,气温逐渐上升,但由于阳光是斜射到地面,穿过大气层距离比较长,热量相对损失多,所以我们感觉温度并不太高,随着太阳继续升高,阳光透过大气层的距离变短,热量损失比较少,大地吸收的热量越来越多,地球表面的空气开始变得越来越暖。
到了下午2点钟左右,近地层空气除了太阳的短波辐射外,还吸收了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热,热量达到最大值,气温也达到最高。
初一秋季《地理》(人教版)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任务单
教育部资源学习任务单模板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020QJ07DLRJ017
学科
地理
年级初二学期 Nhomakorabea秋季课题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 地理(七年级上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5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了解气温的含义和描述气温的常用指标。
2.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了解气温日变化规律。
表1城市气温资料(1961-1990)
2.试着比较四个城市的年较差和年平均气温。
【学习任务三】
【学习任务四】请回顾所学,整理笔记。
推荐的学习资源
1.
2.
3.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随时间变化曲线图;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了解年变化规律,描述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课前学习任务
准备铅笔和橡皮等绘图工具,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55活动第2题。
【学习任务二】
1.根据城市气温资料,在空白方格图上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四人一组,每人负责一个城市。绘制要求可以参考课本p54活动1。
新人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创新教案(第1课时)】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设计(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研究的是气候要素之一:气温。
这一部分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教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更重要的是:内容处理的基本模式是地图与活动题配合使用,活动题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学情分析】地理对初一孩子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与小学的知识衔接较少,所以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在地理上学有所获。
学困点是初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差。
【课标要求】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1.知道有关气温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
2.学会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方法】比较法、计算法、探究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阅读下面图文资料,从藏袍的穿着上,你能体会到气温的变化吗?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气温在不断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提问:什么是气温?气温----大气的冷热程度。
气温的单位:记做“℃”,读作“摄氏度”。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P54“气温的观测”进行思考回答。
提问:(1)气象观测中的气温是离地面多高处的气温?(2)气象观测用到哪些工具?(3)百叶箱起什么作用?(4)人工观测一般在什么时间进行?(通常一天要观测四次气温,一般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观测。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任务1 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教师解释概念,日平均气温=一天中多次观测值的平均值;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指导学生读图3.10日平均气温提问: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8+16+12+4)÷4=10℃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练习,年平均气温的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一天中气温最低值是多少?气温最低值出现在什么时间?
(3)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是多少(气温的日较差)?
(4)一年中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是多少?气温出现在几月?
(5)一年中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是多少?气温出现在几月?
(6)一年中气温最高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的差值(气温年较差)是多少?
中国极端最低气温的地方黑龙江省的漠河,在1969年2月13日在漠河出现了中国现有气象资料中的极端最低气温记录-52.3℃。
世界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北半球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东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分别为-69.8℃和-73℃。世界上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大陆,1962年在南极记录到新的世界最低气温为-90℃。世界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索马里境内,为63℃。
1.气温的观测
读“气温测量设备图”(图甲、图乙)完成下列活动。
图甲
图乙
(1)气温的观测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图甲)。人工观测通常每天在哪几个时间观测?
(2)请读出图乙中4个时刻的气温值。
(3)怎样求出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是多少?
2.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读“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图”(图甲)和“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图”(图乙),完成下列活动。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自主学习任务单(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某地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2.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成因。
【自主预习】
阅读<气温的变化>,熟悉本课时教材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一、气温的变化
1.气温是指大气的。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气温和气温。
平均气温与极端气温
平均气温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算术平均值。根据计算时间长短不同,可有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等。由于不同气象站,每天观测次数不等,中国气象部门统一规定,日平均气温是把每天2时、8时、14时、20时四次测量的气温求平均(精确到1/10度)。除了日平均气温,还有候(5天)、旬(10天)、月、年平均气温。以表达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特点。月平均气温是指某一月的多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是指某年的多日平均气温或多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2.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使用气温、气温和气温。
3.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作;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作。通常,用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4.在我国人工观测记录气温一般每天在北京时间时、时、时、时各进行一次。
【互动探究】
活动一:探究气温的变化
(一)探究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C.气温年较差小D.气温年际变化小
二、综合题
1.读下图完成下列内容。
(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现在[__]月,数值约为[__]℃;
(3)气温年较差为[__]℃;
(4)该地气温的年变化规律是:冬[__]夏[__],气温年较 差[__](大或小)。
【拓展延伸】
(二)探究绘制气温曲线图
根据某地气温资料,绘出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画图提示:
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从左向右标上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25℃~25℃,以5℃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用点标出气温值;
4.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
【自主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图“气温曲线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所示,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A.8时B.12时C.14时D.16时
2.图中这一天气温日较差是()
A.31℃B.24℃C.12℃D.7℃
3.“昆明四季如春”,这句话是说昆明()
A.气温日较差小B.气温年较差大
极端气温是指历年中给定时段(如某日、月、年)内所出现的气温极端值。可分为极端最低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指历年中给定时段(如某日、月、年)内所出现的最低气温中的最低值。
极端最高气温:指历年中给定时段(如某日、月、年)内所出现的最高气温中的最高值。
中国出现的极端最高气温的地方是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新中国成立前吐鲁番曾创下了47.8℃的全国记录。1975年7月13日的吐鲁番民航机场还曾观测到目前中国的极端最高气温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