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第三章战国
《中国教育史》思考题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 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 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 "成均" )和( "庠" )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 序),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大学中国古代史习题
中国古代史习题 [转帖 2007.05.08 12:30:17]字号:大中小中国古代史第一章原始社会1、名词解释山顶洞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半坡遗址2、简要回答①为什么说我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②北京人在体质上有那些特点?③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有何异同?④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第二章夏、商、周时期1、名词解释人殉人牲甲骨文青铜器分封制宗法制工商食官国人暴动殷墟2、简要回答(1)“武王伐纣”是怎么回事?(2)西周时期有哪些重要制度?3、论述题(1)论商周时期王权的发展。
(2)试论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
(3)论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4)论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
第三章春秋战国1、名词解释春秋五霸尊王攘夷战国七雄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都江堰郑国渠《诗经》《吕氏春秋》2、简要回答(1)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如何?(2)为什么说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3)简述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3、论述题(1)论商鞅变法。
(2)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四章秦朝的统一、强盛与灭亡1、名词解释:万里长城驰道直道焚书坑儒2、论述题:(1)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中国?(2)简述秦统一中国的经过。
(3)秦王朝是怎样巩固统一成果的?(4)秦末爆发农民大起义的原因是什么?3、思考题:如何评价秦始皇?第五章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名词解释楚汉战争文景之治崇儒更化五铢钱张骞丝绸之路金缕玉衣素纱褝衣七国之乱昭君出塞2、简要回答(1)说说楚汉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如何?(4)简述汉代的丝绸之路。
(6)王莽是怎样“改制”的?结果如何?3、论述题(1)为什么说汉武帝是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2)论西汉时期的“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
第六章东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名词解释光武中兴班超党锢之祸五斗米道蔡伦张衡《汉书》2、论述题:(1)、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有哪些特点?(2)、简述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情况。
简单说说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历史发展讲解学习
简单说说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历史发展讲解学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
下面就简单说说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方面的历史发展,帮您进行讲解学习。
一、政治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发展可以从分封制的形成、诸侯国的崛起以及中央与诸侯关系的变化等方面来讲解。
1. 分封制的形成:春秋时期,由于中央的实力削弱,诸侯国逐渐崛起。
为了维持封建秩序,中央开始采取分封制,将领土划分给诸侯国来管理。
这一制度在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
2. 诸侯国的崛起:春秋时期,原本的封建制度逐渐转变为以诸侯国为主的国家体系。
大量的小国崛起,各自为政,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格局。
3. 中央与诸侯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中央与诸侯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原本中央有一定的权威,但在战国时期,中央只能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持对诸侯的影响力。
二、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变化。
1. 农业: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逐步向中原腹地发展,采用了更高效的耕作方式和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 手工业:手工业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相对较大的发展,铁器制作技术的进步、丝织业的兴起等都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3. 商业: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较为频繁,各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品经济。
三、思想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相继兴起,为中国传统思想奠定了基础。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提出了仁、礼、义等重要概念,儒家思想至今仍然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2. 墨家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天下为公,提倡和平统一,墨家思想为后世的兼爱主义奠定了基础。
3. 道家思想:道家注重追求自然之道,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4. 法家思想:法家强调法制、法治,认为法律能够约束人的行为,维持社会秩序,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战国错金银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及纹饰展开,成都市出 土。是连环画的和装饰画的肇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3、其作品包含本民族基本精神
印度《吠陀》、《佛经》 希伯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 希腊《理想国》、《形而上学》 波斯《古圣书》等先哲典籍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 周。 前段因鲁史《春秋》记载而得名“春秋”( 前770——前481) 后段因列国争战而称“战国”(前481— —前221)
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以谋取霸主地位的必争之
地。董说(yue,明代)《七国考》:“韩,天下之咽喉; 魏,天下之胸腹。”因此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 的必争之地,纵横家应运而生,司马迁说:“三晋多权 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其中最 著名的有苏秦、公孙衍、张仪等人,他们当时“一怒而 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 物。
卡尔· 西奥多· 雅斯贝尔斯(1883 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 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 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 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 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 ———“轴心时代”。
特征
1、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
中国:孔子、老子、墨子等 印度:优波尼沙、佛陀等 波斯:琐罗亚士德等 巴勒斯坦: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赛亚等 希腊: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修昔底德等
2、 “人类意识”首次觉醒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
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 着在这种基础上”人类其后的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 只不过是向轴心时代核心精神的不断“复兴”。
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史前、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明、清
(个人笔记总结,非商业行为。
仅供参考,明显属于常识的知识点不再写入)第一章、史前时代一、旧石器时代(300万年前-1万年前)直立人/猿人: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人早期智人/古人: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山西丁村人、山西许家窑人晚期智人/新人:内蒙古河套人、山西峙峪人、广西柳江人、山顶洞人原始群:旧石器时代早、中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形态都处于原始群。
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一个个群体,群体内部群婚、乱婚,一个原始群就是一个血缘大家族。
只有母子关系是明确的,父子关系尚不存在。
班辈婚:原始群逐渐形成原始公社(血缘家族公社)。
此时婚姻有了初步的禁约,只允许同辈婚姻,称为班辈婚。
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先民逐步进入氏族公社阶段,排除了本族兄弟姐妹的通婚关系,班辈婚过渡到族外婚。
族外婚的出现表明氏族公社的产生,但氏族公社真正的繁荣在新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基本要素: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畜牧业新石器早期遗址:湖南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河北徐水南庄头、裴李岗文化(泥质陶瓷为主,与仰韶文化关系密切)、老官台文化、兴隆洼文化、彭头山文化新石器中期遗址:河南仰韶文化(彩陶,含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内蒙古红山文化(大型祭祀建筑遗址)、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新石器晚期遗址:山东龙山文化(新型农具,牛羊鸡开始饲养,蛋壳陶)、浙江良渚文化(黑皮陶为主,已种植水稻,贵重礼器,干栏式建筑)、马家窑文化、石峡文化母系氏族公社:氏族公社的主要阶段,妇女处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
实行族外婚制,后来发展为对偶婚,即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但不严格,因此仍母不知父。
父系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
男子处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分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男子从事农业和饲养,妇女的职能转向家务和生儿育女。
婚姻形态向一夫一妻过渡。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教案及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是初一历史上册的第三章内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这一章节通常被安排在第二学期,属于中国古代史的重要部分。
教学内容着眼于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主要讲解了诸侯国的分裂、阶级的分化、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兴起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和历史文化知识储备,在教学设计中设定以下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3.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评价和解释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 教学方法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潜在兴趣,本教学活动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1.听讲与朗读: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2.讨论与互动: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案例或历史资料进行探讨和交流;3.游戏与趣味:采用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兴趣。
(二)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1. 春秋战国时期背景1.春秋时期的背景及其特点;2.诸侯国分裂和统一的原因;3.周天子和诸侯的关系。
2.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1.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2.阶级分化的产生与发展;3.文化兴起的原因和表现。
3. 周到文化时期衰落的原因1.真正统一天下的是秦始皇;2.周朝衰落的因素。
(三) 课堂设计教学时间:2学时第一学时1.教师介绍本次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2.通过图片和历史文献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和特点,并带领学生进入教学话题;3.讲解和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阶级分化,了解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和奴隶制的发展;4.带领学生观看视频素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兴起。
第二学时1.继续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兴起的原因和表现;2.掌握《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课本的知识点,通过案例和互动方式检测学生掌握程度;3.引导学生自选或分组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探讨和解释。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工程
第二节 孟子的“仁政” 思想
一、“性善”论 二、“王道”论 三、君权天授论 四、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 轲, 邹(今山东邹城) 人,受 业于子思门人。其生活年代约与 梁惠王、滕文公同时。孟子曾经 在齐、鲁两国做过客卿,但时间 都不长。他曾效法孔子带领学生 游说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始终没有为各国统治者所接 受。后来退隐,与其学生万章等 人作《孟子》七篇。
相。 在用人原则上,荀子主张“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根据人的才
能决定取舍。
在经济上荀子主张实行富国富民的政策。
他认为,足国、富民是统治阶级最为重要的责任, “ 王者富民”。
至于富国与富民的关系,荀子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前 提,“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如何达到富国富民的目的,荀子提出了如下具体措施 :
在战国儒家看来,王道就是 以仁义道德治国,并因此获 得民众广泛支持的政治。
孟子倡导王道而拒绝暴政。
孟子所说的王道是符合道义的政治。他认为,统治者 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应该道义优先,不能有任何追逐利 益的主观动机。
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之所以要道义优先,是因为道义 之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地位,甚至比生命更为重要 。
一、兼爱与非攻
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 爱。“兼相爱” 便成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 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解决社会纷争最有效的 途径。
从兼爱思想出发,墨子反对战争,提倡 “非攻”。他认为,一切战争都是违反 道义的行为,罪莫大焉。具体理由有:
重庆乡土历史(地方史)中考考点整理
乌 杨 阙 无铭阙 华严三圣 潼南大佛 重庆乡土历史上册历史年代标尺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的重庆 第二节 秦汉时代巴郡的经济文化 一、巴郡经济的发展1、农业:江州培育的稻米被指定为进贡给皇帝吃的“御米”。
2、手工业:丹砂开采业有更大发展。
秦朝时,江州东部一位名叫巴清的女工业商业家,经营丹砂矿,使矿业越办越兴旺,捐大量钱财支持朝廷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
死后,秦始皇特在今长寿区南修筑“女怀清台”纪念清。
3、经济林木:柑橘种植业发达,西汉朝廷专门在江州等县设有橘官;江州也生产名贵水果荔枝。
二、汉代巴郡的文化1、民歌:汉代巴郡的文化主要表现在民歌兴盛方面。
巴郡太守吴资为官清明正直,注重农业生产,百姓作歌颂扬他“晨风习习吹动,春雨滋润禾苗。
太守注重农业,百姓丰足富饶”。
2、佛教: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后,迅速传入巴蜀。
3、石刻艺术:重庆有多座汉代石阙,其中忠县有三座。
除2001年新出土的乌杨阙外,重要的无铭阙和丁房阙。
2001年6月,忠县无铭阙和丁房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北区盘溪还有座无铭阙,部分构件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内。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重庆 第五节 唐代著名诗人在重庆地区的吟咏 诗人 代表作品著名诗句 李白 《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杜甫 《征夫》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路衢( )唯见哭,城市不闻歌”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白居易 《夜上瞿塘峡》“崖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
逆风惊浪起,拔答暗船来” 刘禹锡 (2014A 卷5) 《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陈子昂《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 “风烟犹可望,歌笑浩难闻。
路转青山合,峰回白日曛……” 李商隐(2018A 卷3)《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五章 两宋时期的重庆 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一、涪陵易学:涪陵是宋代易学的研究中心。
历史先秦知识点总结
历史先秦知识点总结1. 春秋时代春秋时代是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春秋时代开始于公元前770年,结束于公元前476年。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领土分裂成了众多的诸侯国,而周朝的国力逐渐衰落。
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出现了激烈的战争和政治争斗。
同时,春秋时代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儒家、道家等诸多思想流派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并影响了后世。
2. 战国时代战国时代是先秦时期的后期阶段,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诸侯国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同时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战国时代,儒家、法家、道家等诸多思想流派大放异彩,产生了大量的重要理论和著作。
同时,军事、技术、经济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国时代,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 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春秋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其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其中,周公旦被认为是建立了周朝分封制度的人物,这一制度为后来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齐桓公、晋文公等也是春秋时代的重要人物,他们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春秋时代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史书,如《春秋左传》、《春秋穀梁传》等,这些史书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其中,秦国的嬴政通过一系列的改革,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此外,魏、楚、燕、赵等国家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优秀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他们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著作,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先秦时代的思想文化先秦时代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众多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著作,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及历史教育专业大学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并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分析历史。
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查阅和使用历史文献、撰写历史论文等方面得到训练,并初步掌握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手段。
二、学分与学时4学分。
总144学时(学年课,每学期72学时)。
三、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一年级。
四、教学手段及教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要加强课外辅导和答疑,采用学术交流、考察和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考等辅助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训练;要努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使用时可以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五、考核方式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六、教学内容导言(2学时)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教学计划和安排,了解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什么是中国古代史?二、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意义三、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主要方法四、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参考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4学时)目的和要求:通过对原始社会史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我国境内原始公社制的产生、发展和解体的历史过程,理解劳动创造人类以及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我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难点:氏族制的产生和解体。
原始社会史概说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元谋猿人。
蓝田猿人。
北京猿人。
血缘家族。
二、古人和古人创造的文化旧石器时代。
历史学-春秋战国(名词解释)
第三章春秋战国43.【丧服制度】:中国古代以祭奠死者时所穿丧服的等差来区别亲属亲疏远近的一种制度。
丧服是指人们为哀悼死者而穿戴的衣帽、服饰。
而丧服制度形成的标志,则是集中记载丧服形式和五等亲制的丧葬专著的出现。
在儒家经典《仪礼》《礼记》《周礼》这“三礼”中,《仪礼》和《礼记》对丧服制度均有详尽的记载和阐述。
丧服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
丧服制度是一个严密的、有机的、完整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在亲属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具有鲜明的男尊女卑、以本宗为主体的特点。
44.【周郑交质】:郑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平王任郑庄公为卿士,掌握王室大权。
郑庄公专横跋扈,平王启欲用虢公以削弱庄公的权力。
郑庄公探知其事,质问平王,平王矢口否认,庄公不信,于是双方互派质子,史称“周郑交质”。
45.【周郑交恶】:周平王死,桓王继位,桓王将使虢公执政,剥夺郑庄公的权利,郑庄公不满,派军队在夏季“取温(今河南温县)之麦”,秋季又“取成周(今河南洛阳)之禾”。
双方结下仇恨,史称“周郑交恶”。
47.【殽之战】:在晋称霸之时,秦也积极向东扩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乘晋丧而派兵偷袭郑国,后因郑有备而退回。
但在回军至殽(河南渑池、洛宁一带)时,遭到晋伏兵的狙击,秦师全军覆灭,三帅都被晋俘获,史称“殽之战”。
48.【楚庄王问鼎】:楚庄王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任用孙叔敖为令尹,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国势逐渐强大。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河南嵩县北)之戎,观兵于周郊,并派人去问象征王权的九鼎之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
49.【鞍之战】:公元前589年,鲁、卫两国因不堪齐的侵伐而向晋乞师,晋派大军到靡笄山下(今山东长清),齐、晋大战于鞍(今山东济南),齐师战败。
齐和晋结盟,并答应归还所占鲁、卫的土地。
鞍之战表明,晋的势力仍是非常强大,齐企图代替晋的霸主地位是难以实现的。
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春秋战国(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春秋战国一.选择题(共24小题)1.(2023•一模拟)以史书性质的演变而言,最初各国之史,尽由史官所写,其性质完全为官书,为贵族所垄断,私人无作史书者。
苟其欲之,亦无史料足供撰述。
及春秋之末,渐有私人著述,史书亦不外此例。
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A.私学兴起推动了教育普及B.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C.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D.传统的政治秩序逐渐瓦解2.(2023•金华模拟)我国古代历史叙述多采用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如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荒淫无度,民不聊生,最终为赵盾族弟赵穿所杀。
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君。
”赵盾感到冤枉,辩解道:“弑者,赵穿,我无罪。
”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赞其为“董狐直笔”。
这说明()A.史官董狐坚守历史书写的客观性B.官修史书所记载的史事不足为信C.对历史的记录应采用“春秋笔法”D.历史真相与历史价值观不宜混淆3.(2023•大同模拟)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的西周虢国墓、江西省新干县的商代墓和陕西省扶风县的西周墓中发现了大量玉器。
经鉴定,上述墓葬中的玉器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新疆。
据此可知,先秦时期()A.南北之间经济联系增强B.大规模商业活动比较活跃C.华夏地区疆域得到拓展D.内地与新疆存在交流迹象4.(2022秋•平阴县校级期末)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打破了先前诸侯割据的疆界,以禹的名义把战国时的天下分为九州,既包括中原地区,又涵盖了四夷之地。
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战国时期有了统一族群观念B.战国时期分封制开始遭破坏C.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势力衰微D.此书托禹名义而无研究价值5.(2023•香坊区校级二模)平王东迁后,华夏诸国面临着北有狄族南下,西有戎族横行,南方荆楚兴起的情况,可谓“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此后,中原地区诸侯国先后崛起,打出“尊王攘夷”旗号,抵御外族侵犯。
战国历史学考研真题答案
战国历史学考研真题答案在战国时期,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一时期,大约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和变革的时代。
战国七雄,即齐、楚、燕、韩、赵、魏、秦,是这一时期最强大的七个国家,它们之间的争斗和联盟构成了战国时期的历史主线。
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自身的国力,纷纷进行政治改革。
其中最著名的改革家是商鞅,他在秦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变法,包括土地改革、军功爵位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改革,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战国时期的经济变化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铁器的广泛使用,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逐渐繁荣,货币经济开始兴起。
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战国时期的军事技术也有了显著的进步。
铁器的广泛使用使得武器更加锋利,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也随之增加。
同时,各国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不断进行战争,军事战略和战术也更加复杂和多样。
战国时期的文化和思想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极为活跃的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相继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主张君子之道;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则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格的法律制度。
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为了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外交策略。
有的国家通过结盟来增强自身实力,有的国家则通过战争来扩张领土。
秦国最终通过不断的战争和外交手段,逐渐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
总结战国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不仅见证了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和思想。
这一时期的历史变革,对后世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历史简介_中国历史朝代
战国历史简介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
其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确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习惯,以“三家分晋”(前403年)为起始标志,到前二二一年秦统一六国这一段称为战国时期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局面已发生了变化:其中,诸多中小诸侯国家已被吞并,余下的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成为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家,它们通常被后人称为“战国七雄”。
秦秦国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较弱的国家之一,所以秦统治者一直力图改变这种局面。
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贤,魏国人商鞅应暮入秦,自此,秦国进入了其快速发展的阶段。
商鞅在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实行组织民户、奖励军功及变领主制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改革,使秦国国富民强,成为战国第一大国。
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其他旧势力的反对,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车裂之刑,而他所设立的新法却广泛被秦人接受,成为此后秦国政策的基础。
就在商鞅变法的同年,秦国灭蜀,至此,秦国北有上郡,南有巴蜀,东有黄河与函谷关,地势宜首难攻故而被称为“天府雄国”。
加之商鞅变法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条件,使之完全具备了统一全国的条件。
韩韩原为晋国韩氏家族,在“三家分晋”之后才成为独立的诸侯国家。
它东临魏国,西靠函谷关,占据军事要道,故而连年争战不断。
公元前三五八年,韩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执行苛刻政治,使韩的国力暂时得到加强,但没过多久便又陷入衰落。
所以韩国也六国中是最早被秦消灭的国家。
魏魏国与韩国相同,也是由晋分裂出的国家之一,并且在三个国家之中实力较强,加之魏文侯时的“李悝变法”,使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很快强大起来。
前三四四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从而使魏国达到鼎盛时期。
前三五四年,魏国发兵攻打赵国,齐国派救兵援赵,击败赵国。
后来,齐国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以“增兵减灶”之计在马陵之战中彻底击败了魏国,使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再无精力与其他六国交战,直至其被秦国灭亡。
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很多历史事件实际上就可以被定位为故事,而这些故事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习兴趣,并由此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的发展顺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篇一:完璧归赵完璧归赵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邯郸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
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
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
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
”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
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国别体史学名著战国策介绍
国别体史学名著战国策介绍中国历史上国别体史书有过很多,史学作品更是不可胜数,但是这其中称得上史学名著的很少,《战国策》是其中流传甚广且影响较大的之一。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国别体史学名著战国策介绍,希望你喜欢。
国别体史学名著战国策《战国策》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畔经离道之书”。
“《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就是纵横家。
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
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
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清初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
《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3
中国古代史
2018/11/28
封建社会始于何时
1919年以后,中国学者开始运用唯物史观探讨 中国历史的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中 期,古史分期的论辩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两军对垒:“西周封建论”和“战国封建论” 多方对阵: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 “秦汉封建论”、“魏晋封建论 1979年后,又出现了“春秋封建说”、“秦统 一封建说”、“东汉封建说”和“东晋封建 说”,论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12
中国古代史
2018/11/28
士阶层的兴起与稷下学宫
士的起源很早,但直到春秋时期,士大多数还 都是有公职的,地位上属于低级贵族,他们有 一定量的“食田”,受过礼、乐、射、御、书、 数等“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有权参与政治 活动,也是国家军事力量的中坚 因为社会上可供士占据的公职毕竟有限,因此 士阶层的人数大体固定,规模也很小 据清代经学家沈彤《周官禄田考》统计,春秋 时期的士总共不足38000人
6
战国社会的新特点
1.从政治格局看,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权,进 行变法、改革,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来 2.在经济领域中,井田制崩溃,地主土地所有 制占了优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3.兼并战争的性质、作用均与春秋不同:统一, 由于秦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完成统一大业 4.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古代史 2018/11/28
4
封建社会始于何时
各派虽均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依 据,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准 则,但由于使用的尺度不一 或以生产工具为矩,或以生产方式、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为规 因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先后出现八种 “封建说”
5
中国古代史
2018/11/28
三论五说
中国古代史 2018/11/28
7
第二节
战国(前475~前221年)
一、各国的变法运动 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从诸侯兼并到秦的统一 四、战国时期的文化
8
中国古代史
2018/11/28
一、各国的变法运动
1.目的:打击旧贵族、巩固和发展封建制 度、经济,富国强兵 2.变法运动 李悝-魏国 吴起-楚国 商鞅-秦国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9
中国古代史
2018/11/28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9年、前350年 取消世卿世禄,建立军功爵制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鼓励耕织 推行县制 将都城从雍(今陕西凤翔)迁到咸阳。
10
中国古代史
2018/11/28
11
中国古代史
2018/11/28
一、各国的变法运动
3.变法的意义和士阶层的作用 时间:100多年 实质:封建化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运动 意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 进步,地主阶级专政取代奴隶主贵族专政, 新的封建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
第三章
春秋战国~中国早期国家的 转型
第二节
战国
“战国”名称之由来
经过春秋时期的连年战争和各国新兴地主阶级 的夺权斗争,最后只剩下“战国七雄”和十多 个中小诸侯国 这些国家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展开了激烈的 兼并战争,所以,当时的人们称之为“战国” 西汉末年,刘向编撰《战国策》,记载这一时 期的史事,从此,“战国”一词便成了这段历 史的专有名称。
一、各国的变法运动
5.封建集权政治的初步形成 ①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建立:中央-国王 ↘相、将↘各种官职,一律由国王任免; 地方-郡县制,官员由国君任免 ②形成了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符玺 制、上计制、俸禄制、选官制、征兵制。
17
中国古代史
2018/11/28
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1.水利的兴修:魏国引漳灌邺工程;都江 堰;郑国渠 2.农具改进和农业生产技术进步:铁器和 牛耕已普及到边远地区;耕作方法更进步 -识别土壤、施肥;注意田间管理-防治病 虫害。使耕地面积扩大;产量提高。
中国古代史 2018/11/28
14
士阶层的兴起与稷下学宫
当时的各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的需要也都积极 延揽士人,养士之风盛行,这样就为士的发展 创造了非常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使之 成为当时的社会、政治舞台上非常重要的角色, 如商鞅、李悝等 当时齐国的学术研究蔚成风气,在临淄城稷门 外设“稷下学宫”,招徕诸子百家,进行讲学 鸣辩,历史上“百家争鸣”之说源于此时。人 们称他们为稷下先生,如:孟子、荀子等,随 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中国古代史 2018/11/28
13
士阶层的兴起与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尤其是民间聚徒讲 学风气的兴起,社会上涌现出大批知识分子,士的定义 和范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时的士成为一种关于个人能力和人格的称谓,而不受 国家、宗族以及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限制,这时的士, 人数最多,品类也最杂,上至卿相,下至鸡鸣狗盗之徒, 都可以称为士 一些普通人家的子弟,往往是通过学习文化和努力奋斗 而上升为士,战国时期的很多政著名人物,比如张仪、 苏秦、李斯等人,就都出身于平民阶层,最后成为有为 的政治家
中国古代史 2018/11/28
15
一、各国的变法运动
4.封建阶级关系的确立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阶级关系形成 两大对立阶级:地主和农民,主要矛盾 地主-贵族地主、功勋地主、一般中小地 主 农民-自耕农、佃农、雇农 其他-手工业者、商018/11/28
18
中国古代史
2018/11/28
19
中国古代史
2018/11/28
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0
3.手工业发达:行业种类多、生产规模大、生 产技术进步;官营、私营 采矿业-矿山34处 冶铁业-冶铁中心:齐国临淄、楚国宛、赵国邯 郸、韩国新郑 煮盐业-齐燕海盐、魏国池盐、巴蜀井盐 纺织业-丝帛、麻葛 漆器制造业-独立、应用生活各方面 青铜铸造业-熔铸法、焊接法,金银错、鎏金、 刻纹 中国古代史 2018/11/28
西周封建论——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 战国封建论——郭沫若、吴大琨、田昌五 魏晋封建论——陶希圣、尚钺、王仲荦 春秋封建说——李亚农、唐兰、祝瑞开 秦统一封建说——黄子通、夏甄陶、白寿彝 西汉封建说——侯外庐、赵锡元 东汉封建说——周谷城、郑昌淦 东晋封建说——梁作干
中国古代史 201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