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导论讲者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课程,其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基本特点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文主义和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平衡,以及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爱他人,义是指公正合理,礼是指礼貌规矩,智是指知识智慧,信是指诚信守信。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词、绘画、音乐、戏曲、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文化的传统医学和科技
中国传统医学和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包括中医、中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
这些传统医学和科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五、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哲学思想,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统医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要注意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
序言(1)简述文化的定义。
文化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其进一步的分类则有简有繁。
狭义的文化,则不包括物质文化,或仅指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
(2)试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八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或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和新时期时期,相当于中国古史中的传说时代。
2.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形时代或“青铜时代”3.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4.第四阶段,是中国文化实现“大统一”的时代。
5.第五阶段,是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
6.第六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隆盛的时代,包括(公元581年~618年)、唐(公元618年~907年)两代。
7.第七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成熟、精致的时代,以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两代为主,也包括辽、夏、金、元。
8.第八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总结,衰落并酝酿新变的时代,包括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16年~1911年)两代。
(3)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1、人文精神。
其关注的中心,是人和人的生活。
2、伦理本位。
与集体主义的人文精神相关联,中国文化特重人类群体的伦理秩序。
3、天人合一。
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4、尊君重民。
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其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宗法为核心的等级社会。
5、尚中贵和。
尚中贵和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的品质之一,是在几千年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社会里孕育而成的民族心态和生存智慧。
第一章(1)试论儒家思想嬗变的四个阶段。
1.先秦儒家。
周灭商后,以周公为代表的政治领袖定了一系列维护嫡长子继承权的宗法制度,并提出相应的伦理道德观念。
2.两汉经学。
儒家正式跃居于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式的主导地位,先秦儒家典籍----《诗》《书》《礼》《易》《春秋》被列为经典。
3.南宋理学。
汉代经学内部的今古文之争经过此消彼长的长期斗争,今文经亡失于两晋之际,古文经独传,成为唐代官学。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是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书《中国文化史导论》,它不仅记录了中国文化史,还包含了中国文化史的主要脉络、涉及的主要学科内容以及相关的文化问题。
《中国文化史导论》从历史的长河中梳理出的的中国古代文化,梳理出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
从以夏商舜禹时期的古代至汉唐宋元明清后的晚期文化,系统性地梳理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使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而《中国文化史导论》也涵盖了包括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历史等各学科领域的内容,使读者可以深入地探究各个学科领域的特点。
从这些学科领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也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性遗存(如宫殿、园林等),而精神层面指的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史学思想、文学思想等。
此外,《中国文化史导论》也带领读者走进中国文化隐藏的深处,从一系列文化问题中探讨中国文化的特点、表现形式,如中国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国的美学以及礼仪文化等等。
本书涵盖的文化问题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宗教、伦理、思想意识形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近现代文化学科的一系列研究内容,使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实践性遗存,从而帮助读者更好的认识和领悟中国文化的内涵。
总之,《中国文化史导论》作为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史的教材,既全面记载了中国文化史的历史沿革,又能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各种思想意识形态,以及当代文化学科的一系列研究内容,从而使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和领悟中国文化的实质内涵。
中国文化导论讲者笔记
中國文化現代化問題一什麼是現代化﹖─正如「什麼是文化﹖」的問題一樣,對於什麼是現代化的問題,不同的學者往往有不同的了解。
─講者以為,以下是一較佳的定義。
西方學者雷格斯(Riggs) 說:「現代化並不指一種特殊的變遷,如工業化、西化或希臘化,而是指一種『歷史的相對性』的現象,指一個社會或國家,自願或不自願地所發生的一種『形變之鏈』的過程,而這種形變乃在減少他自己與其他他認為更進步,更強大或更有聲威的社會之間的文化的、宗教的、軍事的或技術的差距者。
」─以上述定義作為起點,關於文化現代化問題有兩個重點必須注意:I 現代化涉及價值的判斷-這點從一些學者嚴格使用「現代」與「當代」二詞的分別可得知。
/現代(modern)─涉及價值判斷中有較高價值者。
\當代(contemporary)─不涉及價值判斷中有較高價值者。
∴我們可以說一些當代的人可以生活在一個非現代(傳統)的社會。
e.g.落後的野蠻民族。
-另外,∵現代化涉及價值判斷。
∴不能單靠分析方法來判斷,應同時應用直覺方法來判斷。
II 現代化是一普遍的演變過程,它的範圍廣泛,不能隨意限定1 就文化時序方面而言─∴在文化時序方面,應包括古往今來的文化的領域。
中、西文化歷史階段的區分:/中國文化:先秦文化─諸子百家爭鳴的文化魏晉文化─道家的文化(即魏晉玄學的文化)隋唐文化─佛家的文化(即隋唐佛學的文化)宋明文化─儒家的文化(即宋明理學的文化)\西方文化:古代─哲學的文化中古─宗教(神學)的文化近代─科學的文化→現代化≠全盤否定過去的(傳統)的文化∴有些現代化的運動可以是某方面之復古運動2 就文化方向(或地域)方面而言─∴在文化方向(或地域)方面,應包括主要三大方向(地域)的文化的比較和選取:/東方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歐陸文化\英美文化→現代化≠西(方)化=全球化或世界化-以近、現代中國有關文化方向論爭來說明:/西方化(全盤西化)─以胡適、陳序經等為代表─俄化(共產主義化)─以陳獨秀、李大釗等為代表─保守派(維持中國文化)─以辜鴻銘、梁啟超等為代表\中西折中派(世界化/全球化)─此種主張可再分為以下各派/當代新儒家─以張君勱、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為代表─自由主義─以殷海光、林毓生等為代表\社會主義-以張岱年、李澤厚等為代表-各派中,目前以當代新儒家、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三派最為強大,在理論上也最為全面。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非遗传的创造,是人类所创造的道德、美学、工艺、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部实践成果的总体。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文化的构成要素: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
物质文化:是指物质财富和物质产品,如建筑、食品、工具、器皿、艺术品等。
精神文化:是指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等文化纲领,意识形态,传统风俗等。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1.从原始社会到商代原始社会:原始氏族文化。
彩陶文化:彩陶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龙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长期演变过程中,龙逐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2.从春秋到战国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思想的兴起。
《周易》的创作和发展。
《论语》的创作和发展。
齐东野语和战国策。
3.从秦汉到唐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道家和儒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诗词、散文和小说的兴起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国内的传入和融合。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4.从元明到清代元代:本土文化和外来蒙古文化的融合。
明代:文艺复兴,以唐宋八大家为主。
四书五经被定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清代: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均有长足发展。
思想、文化、制度改革。
5.现代化的中国文化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学改革,思想解放,文化现代化。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现代化的中国文化:经济的现代化和中国崛起。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1. 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2. 文化的民族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
3. 文化的综合性:中国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包含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和思想体系。
4. 文化的思想性:中国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思考,具有深度和广度。
5. 文化的艺术性:中国文化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6. 文化的现代性: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日益现代化。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教育体制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文化导论讲者笔记-香港人文哲学会
道在生活系列講座圓玄學院主辦、香港人文哲學會協辦「莊子析義」八之二:〈齊物論〉講者:劉桂標一概述-本講講《莊子‧內篇》第二篇〈齊物論〉,與首講既有連貫性,又有獨立性。
-一般學者對〈齊物論〉的題目的解釋有二:/「齊物」論(或即齊物、論)-i.e.平齊事物的善惡、是非、美醜等討論\齊「物論」(或即齊、物論)-i.e.平齊諸子百家有關世界的學說前者更佳,∵「齊物」之「物」除事物外,也可包括「物論」之義。
而莊子講齊物之論,目的是要以超知識的入路使人明白逍遙無待的人生道理。
→本篇與上篇的重點上的不同:/〈逍遙遊〉-價值實踐的入路\〈齊物論〉-超越知識的入路→如果說〈逍遙遊〉講[具體的]絕對自由義,則可說〈齊物論〉講[具體的]絕對真理義。
-以下詳言二篇之異同。
-〈逍遙遊〉可說是整部《莊子》的綱領,正面講精神的絕對或即超越的自由義──逍遙義,反面則講其不受外在事物決定義──無待義。
-其逍遙義可說繼承及發展老子的自然義,無待義可說繼承及發展老子的無為義。
-如上一講已講及,老子的無為義,依牟宗三先生的解析,可分為三個層次(層面):/自然生命的紛馳,i.e.生理層面的束縛,如食色等物欲-心理的情緒,i.e.心理層面的束縛,如喜怒哀樂等經驗的情緒\意念的造作,i.e.經驗意識層面的束縛,如所謂意識型態-生理與心理層面的造作較易了解,但經驗意識層面則較難。
〈逍遙遊〉講無待時,主要講也主要針對這些層次。
如上次所言,他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逍遙遊》)/無己-不受物質軀體或物欲的束縛(或限制)-無功-不受功業的束縛(或限制)\無名-不受名譽的束縛(或限制)-在〈齊物論〉裏,他則進而集中講經驗意識(一義下也可說是認知或經驗知識)層面的束縛。
這個層面較生理、心理層面複雜,∴本篇莊子的立論結構也遠比上篇繁複。
講者以為,可以分以各段:1.由「南郭子綦」至「怒者其誰耶」講述吾喪我義及天籟義2.由「大知閑閑」至「吾獨且奈何哉」講述[破]成心義3.由「夫言非吹也」至「故曰莫若以明」從思考認知的層面說明成心的緣起在於偏頗的成見與僵化的定見。
中国文化导论讲者笔记-HUMANUM
古代哲學(二):柏拉圖一柏拉圖論知識問題-大致可在《西伊提特斯》(Thaetetus)及《理想國》(Republic)二篇窺知其知識論的綱領:/《西》篇-重破,即破除詭智學派「知識即感官知覺」(knowledge is sense-perception)之說。
\《理》篇-重立,即建立以理型論為基礎的知識學說。
I 反對「知識即感官知覺」之說-柏氐的主要反駁如下:1.感官知覺不可能是知識,∵感覺因感官與外在環境的差異因時而變化,根本不可以有客觀的標準。
2.普氐的說法自相矛盾,∵若一切真理都是主觀的或相對的,則普氐的學說本身也應如此。
3.一切感官知覺亦必含有非感覺的要素。
II 知識的定義-《西》篇提出了對知識的定義──兩項充分且必要條件(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1.不可推翻的(infallible)-知識必須是恒真(necessary true)的。
∴只有理型(idea)才是真知識。
2.有關真實存在的(of the real)-知識必須涉及客觀存在的事物。
∴也只有理型的知識才是真知識。
二柏拉圖知識觀論衡I 在反對主觀主義知識觀方面-他指出後者的相對主義觀點的矛盾是合理的;他說感官知覺亦包含理智的成份亦言之成理。
-但其否定感官知覺作為知識卻有毛病。
∵亦有客觀性。
II 在訂立知識定義方面-知識只須是偶真的而不必是恒真的。
三理型論(Theory of Ideas / Forms)-「理型」的中譯來自柏氐’Ideas’(理念)及’Forms’(形相)二詞。
-具共相(universal)及理想(ideal)二義:/共相-指具體的、經驗的事物(即殊相particular)的共同的性質。
\理想-指是具體的、經驗的事物的原型(original),而比後者更為真實,後者只是其抄本(copy),分享(partake)或模仿(imitate)了理型的實在性(reality)。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第一部分《中国文化概论》考点整理绪论事关人文以化为天下第一节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一、一、文化的含义??“文”:各色交叠的纹理??“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文化”氰化钠,载于《极易?贲卦》??对文化三个层次的认知:1.1.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2.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3.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居多的艺术文化??马克思指出:1.1.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2.2.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二、二、分类与结构(一)(一)物质生产文化(二)(二)制度行为文化(三)(三)精神心理文化三、三、功能(一)(一)记录功能(二)(二)认知功能(三)(三)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四)(四)教化功能(五)(五)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
(六)(六)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第二节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一、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荟一二、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学说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人生的爱好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
在儒家认为,人生理想境界就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就是仁。
第一章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第一节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互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完整氏族公社变成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制度国家构成(自然经济起至同意促进作用)封建经济的基础:分散的个体生产。
中国文化概说笔记
中国文化简史(一)文化的定义1、三个世界①自然的世界②人的世界③超越的世界2、四个层面①物态文化/物质文化【所谓“物态文化”,是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所构成的,包括人类加工创制的各种器具,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也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②制度文化【所谓“制度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成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以及各种组织形式所构成的。
制度文化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等。
】③行为文化【所谓“行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往往是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出现的行为规范。
】④心态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意识【所谓“心态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
】3、综上所述,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各个层面各有侧重,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推动,构成了完整的文化结构。
(二)中国的含义“中国”古时的含义有两个方面:①一是指京师为中国,在这里,“国”是都邑的同义词,中国就是天子所居的城,与四方诸侯对举。
②二是指华夏族地区为中国,因为华夏族在“四夷”之中。
③与“中国”相同含义的还有“中华”、“华夏”。
(三)我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1、社会结构特征①宗法制【所谓“宗法制”,是以一种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且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家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与制度。
即嫡庶子继制+ 宗庙祭祀制】②分封制【封建采邑制度】③世卿世禄制【以宗法血缘为纽带,建立起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等级制度,是宗法与分封相结合的制度】④君主专制【创始于秦始皇,健全于汉代的皇帝制度,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政体的核心,皇帝则成为秦汉以后历代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一、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和精神追求的一种综合体。
它包括了中国的语言、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建筑、服饰、风俗习惯、饮食等各个方面。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1.历史悠久: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传统和智慧。
2.多元融合:中国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综合体,吸纳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
3.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中国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4.尊重传统价值观念:中国文化注重传统的尊重和继承,强调孝道、礼仪等传统价值观念。
5.注重中和思维:中国文化强调平衡和谐的思维方式,追求中庸之道,崇尚“道法自然”的理念。
三、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2.礼仪: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3.诚信:强调诚实守信的品德。
4.忠诚:对国家、家庭、友谊等具有忠诚精神。
5.中庸:追求平衡和谐的生活态度。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2.文化活动:文化节庆活动、文化艺术表演等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方式之一。
3.传统技艺保护:对传统手工艺、戏曲、音乐等进行保护和传承,以确保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4.文化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借鉴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
5.现代化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总结:中国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具有多元融合、历史悠久、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注重中和思维等特点。
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需要通过教育、文化活动、传统技艺保护、文化交流和现代化发展等途径。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
015文化纵横《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李婉秋(湘潭大学 湖南湘潭 411100)摘 要:钱穆的《中华文化史导论》涉及中西方文化比较、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和、中国古代文化、中国文化精神等问题,阐述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发展规律。
以《中华文化史导论》为文本,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总结出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其优越性,助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建设。
关键词:中华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文化自信;钱穆作者简介:李婉秋(1994-)女,汉族,重庆人,研究生,法学硕士,湘潭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法律史。
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性钱穆先生在首篇即详细分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他从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两方面,深究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性。
关于地理环境方面,作者指出黄河本身并不适于灌溉与交通, 中国文化的产生并不依赖于黄河本身 ,而依赖于黄河的各条支流。
因为各个纷繁复杂的支流两岸,以及两水交汇的三角地带比黄河更适合农业灌溉和水路交通。
中国文化发源地有若干个,大多为黄河的支流。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复杂的水系和河流,也都是中国文化诞生的摇篮。
当这些相对小的水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同其他水系的文化接触、融和,从而形成博大的中华文化。
关于气候方面, 作者指出中国气候相较于其他文明古国的特殊性。
他认为,在气候方面,中国地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的北温带,相对于其他古文明地域,降水较少,物产贫乏。
这就迫使中国人塑造更加勤奋、朴实的民族性格。
相反,其他地域的古代文化的气候条件更加优越,因而生活奢靡,精神腐化。
作者反复提及自己的观点,即由于中国文化起源上地理与气候的环境特殊性,中国文化必然地会有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
总之,作者认为中国独特的自然条件影响了中国人选择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中国人独特的性格,造就了中国文化最初的原形和特质。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在宽广的大局面下诞生,中国人的心胸因而更为厚重、宽广。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第八章 文艺美术与个性伸展 1、隋唐复兴之盛运:经济文物较之秦汉过之不及【152】,论起政治,相权划分为三机构执掌:中书省司发命之权,门下省司审覆之权,尚书省司执行职权.其政治组织法典为《周礼》《唐六典》。在赋税方面,汉代只做到轻徭薄赋,唐代则进一步已做到为民制产。汉人眼光常注意于裁抑兼并,唐代则进一步注意到田亩之平均分配。【156】对待商业:汉代为裁抑,唐为放任主义,培植低层经济,而对高层的则较为宽大与自由。在兵役上:汉是寓兵于农,通国皆兵的兵农合一制。唐是寓农于兵,选农训兵制.实行府兵制,从而较汉制有几个优点,其一:唐府兵常军训,训练易于更精熟。其二,军队素质易于提高,其三更易活动,其四,大多数民众则可以毕生不是兵革了。【157】2、科举制度选权皆由公开的考试标准而决定的,中央公开考试然而偏重于诗赋一项。3、唐代科举制度,同样为宋、元、明、清四代所传袭,这是建筑中国近代政治的一块中心大柱石,中国近代政治全在这制度上安顿,同时亦是近代中国文化机体一条大动脉。4、唐代社会概括:唐代社会早已到了一个内在安富外观尊荣的地位。中国文化在秦汉时代已完成其第一基础,即政治社会方面一切人事制度之基础,在隋唐时代则更进而完成其第二基础,即文学艺术方面一切人文创造的基础,这在孔子书里特别提出的仁与礼之两字,即包括了此一切.【165】5、唐代文学艺术之发展以及唐代佛教之蜕变:从唐代有禅宗新佛教之创始,一面是佛教思想内部起革命,直接影响到宋儒道学运动,把中国思想界的领导权再从佛教完全转移到儒家的手里来,另一面是中国社会之日常人生再由宗教庙宇里的厌世绝俗、严肃枯槁、再回到日常生活自然活泼的天趣中来,这便开辟了文学、艺术一条新道路.6、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源甚早,但到唐代,有他发展的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古代的文学是应用于贵族社会的多些,而宗教方面次之,古代的艺术则用于宗教方面者多些,而贵族社会次之,但一到唐代全都变了,文学、艺术全都以应用于平民社会的日常人生为主题,这自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显著大进步。【170】中国艺术中最独特而重要的厥为书法,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平民社会日常人生的气味到底占了优势,从唐以后,字学书品遂为中国平民艺术一大宗,而帖书占了上风。画:唐代时虽亦有南北合流之象,唐人风气也还以南方作风为正宗,平民意味与日常风格逐渐占上风,而贵族与宗教的色彩则日见淡薄,因此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与石刻渐而转为纸幅尺素。【171】7、诗文字画四项,全要到唐代,勉完全成其为平民社会和日常人生的文学和艺术,而唐人对此四项的造诣,亦都登峰造极,使后代人有望尘莫及之想。诗人如杜甫,文人如韩愈,书家如颜真卿,画家如吴道云。禅宗便是由宗教回复到人生的大呼号,由是一切文学艺术如风起云涌,不可抑勒,而终成为一个平民社会日常生活之大充实。汉代对于政治、社会的种种计划,唐代人对文学艺术的种种趣味,这实在是中国文化史上两大骨干。 政治社会体制安定了人生的共通部分,文学艺术陶写满足了人生的独特部分,中国后代人常以汉唐并称,这就是一个主要的意义。
中国文化导论讲者笔记
哲學與當今世界人生的苦與樂一什麼是苦?什麼是樂?-苦指痛苦(pain),樂指快樂(happiness)。
-苦與樂是相對的,可從理解苦而把握的意思。
痛苦:意欲的不滿足或損害;快樂:意欲的滿足或促進。
-苦樂的人生問題:為何人生有痛苦(快樂)?如何能夠解脫痛苦(獲得快樂)?-可分三個層面去了解:/生理的-e.g.感覺、食色等\感性的-心理的-e.g.經驗意識、名譽地位等/或即經驗的\精神的-e.g.理想、價值-理性的或即價值的-/生理的-醫學、生理學等自然科學較有效力解決問題-心理的-心理學、精神科學等自然科學較有效力解決問題\精神的-哲學、宗教等人文科學較有效力解決問題二佛教論痛苦的體驗-佛教對人類的痛苦有深刻的體驗,現作略述。
-佛教所講的「四諦」即「苦、集、滅、道」,是關於四種人生的真理。
/苦諦:說明人生痛苦的道理。
-集諦:說明人生痛苦原因的道理。
-滅諦:說明去除人生痛苦的道理。
\道諦:說明如何去除人生痛苦的道理。
-當中,苦諦最為根本,可概括其他三諦。
→佛教可說是一種離苦的哲學。
-佛教所說的人生的痛苦,可以通過人類日常生活中的生、老、病、死,以及種種不幸和苦難等現象來體會。
佛教更有輪迴之說,以此來肯定人生的痛苦是必然的、永恒的。
-佛教典籍中對苦的討論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涅槃經》中的「八苦」之說:1. ~ 4.生、老、病、死5.愛別離6.怨憎會7.求不得8.五盛陰-苦的原因是集,亦即佛教所說的中心原則──「緣起性空」。
i.e.一切事物都是有條件組成,∴沒有終極的實在性。
此原則包含了兩個同一命題/述句(identical proposition / statement):/緣起(又稱「緣生」)-指一切事物都是由條件所組成的。
/緣-因緣,即因果或條件╲起-生起,產生╲性空-指一切事物都是無獨立實在性的。
/性-自性,即獨立實在性╲空-副詞,表示否定之義-兩個命題的意義其實是相通的,意思是說現實的人像宇宙其他一切事物那樣,偶然的、變化不居的、被決定的、不能自我主宰的。
中国文化导论讲者笔记
慧能的教外別傳一概述-禪宗在唐中葉形成,是中國佛教三大宗中最後建立的一宗。
在這個階段中,禪宗獨盛,其他宗派日漸式微,∴此時開始,「禪」幾乎成為佛教的同義詞。
-禪宗的真正開宗人是慧能,但禪宗門人則說慧能之前的傳承如下: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名義上被稱為「六祖」。
-弘忍被稱為「五祖」,其門下有神秀及慧能,後由他們開出禪宗的南北兩派。
其後北派衰微,慧能一派成為禪宗正統。
-慧能之後,以其弟子神會獨能光大宗義,成為影響最大的人物。
但就禪宗的分派而言,則主要分為五支,此所謂「禪宗五家」:溈仰宗、臨濟宗、雲門宗、法眼宗、曹洞宗。
-本課程講禪宗理論,以慧能的說法為主。
現存《六祖壇經》記述了慧能的言行,可見其立教大旨。
-用禪宗自己的說話來說,以前的一切佛教宗派都是「教門」,而唯有禪宗自己是宗門。
/教門-偏重佛教理論而忽略實踐-≒佛教哲學學派\宗門-扭轉傳統偏重理論的不足而提倡佛教的宗教實踐-≒佛教宗教教派-禪宗的哲學主張,主要見於禪師的語錄之中,當中以禪宗六祖惠能(又稱慧能)的《壇經》一書最為重要,可參考郭朋《壇經校釋》(中華書局)。
以下講禪宗的哲學,也以此書為主,有需要時再取其他禪師語錄作輔助,可參看普濟著、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中華書局)。
二即心成佛的哲學內容(「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人心、性、佛在禪宗來說是同義詞,指佛教所講的最高價值主體。
禪宗如天台、華嚴等,以追求佛性作為人生的最高理想,並且以為此理想是人人可以達到的。
大師遂責惠能曰:「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壇經》)E:此為人人皆可成佛之意。
五祖相送,直至九江驛邊,有一隻船子,五祖令惠能上船,五祖把櫓自揺,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揺櫓。
」五祖言:「祗合是吾度汝,不可汝卻度吾,無有是處。
」惠能言:「弟子迷時,和尚須度,今吾悟矣,過江揺櫓,合是弟子度之。
中国文化导论讲者笔记-HUMANUM
哲學概述一什麼是哲學?-「哲學」一詞英文為philosophy,它源於希臘文,語根為philo 及sophia,原義為愛智慧(love of wisdom),或即對智慧的追求(strive for wisdom)。
「智慧」一詞意義十分廣泛,用現代的說話來說,它泛指一切人類理性(reason)的思考和反省活動。
用近代西方哲學家康德(Kant)的用語來說,理性是人類高級的心靈機能,可分為三種:思辨理性(speculative reason,即知識機能)、實踐理性(practical reason,即道德機能)和判斷力(judgement,即審美機能)。
-講者以為,下面的定義對我們討論一般哲學問題是較為適合的:「哲學是研究事物的終極真相的一門學科。
」這裏,「終極真相」(ultimate reality)指:事物的最真實的面相,通過人類理性的徹底反省,反省到最後不可反省的地步而獲得。
我們將它和「經驗真相」(empirical reality)一詞相提並論較易令人了解。
科學是一門研究事物的經驗真相的學科。
所謂事物的經驗真相,指事物在經驗世界中呈現的面相。
科學家通過經驗的觀察和實驗來了解事物的真相,這與哲學家的方法很不同,後者雖不忽視經驗事實,然而,卻不囿於此,還進一步用理性來進行徹底的反省。
-以下,讓我們舉兩個例子對科學和哲學的研究加以區別,從而令我們對「終極真相」的意義加深了解。
以生物的最後起源為例。
再以宇宙的最後結構為例。
二哲學的主要部門及其發展理路-簡單以西方英美哲學來說,哲學的主要部門有以下四個:1.形上學──研究宇宙的終極真相的學科。
當中再可區分為本體論及宇宙論,前者研究宇宙的最高存有,後者研究宇宙的起源和生成變化。
2.倫理學(即道德哲學)──研究道德的終極真相的學科。
它進一步可分為:/規範倫理學──研究道德規範的最高標準(原則)。
-後設倫理學──研究道德語詞、語句及論證的意義。
\應用倫理學──研究道德的具體實踐問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在生活系列講座圓玄學院主辦、香港人文哲學會協辦「莊子析義」八之四:〈人間世〉講者:劉桂標一概述-〈人間世〉一篇篇名,其義為人間的世界。
-此篇的主旨在說明人生於現實世界,有許多艱難和困厄,莊子於此指出超越種種困難的方法──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自在。
-郭象在《莊子注‧人間世》題解中說:與人群者,不得離人。
然人間之變故,世世異宜,唯無心而不自用者,為能隨變所適而不荷其累也。
(〈人間世〉題解)釋:據此可見,這可說是一種道家式的義、命分立觀點:/命-指現實生命,有必然的限制而沒有自由可言。
-「與人群者,不得離人」、「人間之變故,世世異宜」\義-指自由心靈,可超越現實的限制而有真正的自由。
-「無心而不自用者,為能隨變所適而不荷其累也」-本篇各段大意:1.「顏回見伸尼」至「而況散焉者乎」:通過顏回見伸尼的故事說明人臣與暴君相處的險阻。
2.「葉公子高將使於齊」至「此其難者」:再通過葉公子高請教孔子的故事說明人臣在政治工作上的險阻。
3.「顏闔將傅衛靈公大子」至「可不慎邪」:再通過顏闔請教蘧伯玉的故事說明人臣與暴虐皇儲相處的險阻。
4.「匠石之齊」至「不亦遠乎」:通過匠石見看見櫟社樹的故事,說明無用之用的道理。
5.「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至「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通過南伯子綦看見大樹的故事,說明不材才是大材的道理。
6.「支離疏者」至「又況支離其德者乎」:通過支離疏的故事,說明身心殘缺才以享盡天年的道理。
7.「孔子適楚」至「無傷吾足」:通過接輿與孔子對話,講出當時社會的種種險惡,並勸人以自由精神加以克服。
8.「山木自寇也」至「而莫知無之用也」:說明無用之用可以存身的道理。
第1、2、3、7段主要講命的領域,第4、5、6、8段主要講義的領域。
二莊子的命運觀I 道家式的義命分立觀點-儒家說命運、命限時,可說是一種義命分立的觀點。
其較精確的說法見諸孟子:孟子曰﹕「求則得之。
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盡心》上)釋:/自然世界-具必然性,無自由可言,人受到限制。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價值世界-無必然性,有自由可言,人不受限制。
-求則得之。
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
→儒家講命,並非命定論(i.e.主張人是被決定的、不自由的),∵雖仍為人的現實生命一義下可說是被決定的,但在另一義下亦講人的自由。
其義命分立的觀點亦有其合理處,∵生死、富貴之事,確非人力所能主宰,但作道德實踐等等能價值實踐之事,卻完全是自由、自主、自決的。
-莊子在〈人間世〉中的一段,好象否定了義與命的區分: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
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是之謂大戒。
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
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人間世)釋:這裏好象說命與義皆是被決定的,無自由可言。
然而,仔細看,卻可見莊子這裏對命、義的用法與儒家異:/命-自然的限制,e.g.生死富貴(這裏說子之愛親是命,應指人的血緣關係)\義-人為的或社會的限制,e.g.暴君及其苛政(這是〈人間世〉中特別強調的)→此義不同彼義,與命一樣指限制義、必然的領域以下兩段講出暴君的險惡: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
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
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人間世)釋:顏回要事暴虐的衛君。
有人於此,其德天殺。
與之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
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
(人間世)釋:顏闔要事嗜殺的衛靈公太子。
-莊子對於命的討論,〈人間世〉中最突出的一段為第7段:孔子適楚,楚狂接輿遊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郤曲,無傷吾足!」(人間世)釋:此段(esp.「方今之時,僅免刑焉」一語)對人生有很深刻的存在的感受(用存在主義的用語),反映當時戰國亂世的情況。
大家可參考以下的記載:仲尼既沒之後,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
至秦孝公,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苟以取強而已矣。
夫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譎之國,興立為強。
是以傳相放效,後生師之,遂相吞滅,並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然道德絕矣。
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
(劉向《戰國策書錄》)→莊子在內篇中講人為的或社會的限制遠多於自然的限制。
這點可與老子講無為的觀點相通,i.e.人之所以不自由,是由於為(人為的造作)。
在〈人間世〉便提到以下的人為的造作:德蕩乎名,出乎爭。
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爭之器也。
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
(人間世)「德」這裏指違反人性的道德觀,常令人過分追逐名聲;「知」提不合乎理性反省的思考或認識,常令人過分投入無謂的爭論。
II 安命、無用之用與自由精神-〈人間世〉以德稱自由的領域(這裏包括孝、忠等真正價值活動),更以安命、無用之用二語來表示這種自由精神。
-依莊子,超越命限之道,一義下可稱為「安命」。
除了上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表達此意外,他在別處亦說:知不可柰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德充符)釋:這裏是從命(必然、自然)處講主體自由。
「安」字意指對於命運應加以順應,隨遇而安,不作無謂的抗衡。
以下一段文字最能說明這種順應自然命限的意思:顏闔將傅衛靈公大子,而問於蘧伯玉曰;……蘧伯玉曰:「善……形莫若就,心若和。
雖然,之二者有患。
就不欲入,和不欲出。
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為蹶。
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
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於無疵。
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時其飢飽,達其怒心。
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
夫愛馬者,以筐盛知,以蜄盛溺。
有蚊虻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可不慎邪!」(人間世)釋:待人處世,在經驗上不能違反自然的規律,要順應自然的規律,否則難以實現理想和價值。
文中講事暴君,也要順應其本性而加以勸勉和指點。
這點可作為安命的註腳。
-在另一義下,超越命限之道則可稱為「無用之用」或「無用乃大用」。
這可說是超越命限的積極義,從義(自由、價值)處講。
-講者以為此用語有二意思:/消極意義的自由-主體精神不受限制的自由\積極意義的自由-由主體作價值實踐達致的精神自由1 消極意義的自由-相關原文有: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
曰:「……散木也。
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為器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
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歸,櫟社見夢曰:「……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
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哉其相物也?而幾死之散人,又烏知散木!」(人間世)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見大木焉有異,……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梁;俯而視其大根,則軸解而不可以為棺槨;咶其葉,則口爛而為傷;嗅之,則使人狂醒,三日而已。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
嗟乎神人,以此不材!」(人間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之用也。
(人間世)支離疏者,頤隱於臍,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
挫鍼治繲,足以餬口;莢播精,足以食十人。
上徵武士,則支離攘臂而遊於其閒;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之三鍾與十束薪。
夫支離者其形者,猶足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人間世)釋:前三段講物,esp.樹,後一段講人,i.e.支離疏。
-任何事物,包括人,如隨意地、主觀地對其人生目的與價值加以規限,則反而破壞了其人生目的與價值。
∴真正的人生目的與價值可說是無隨意的、主觀的規限。
∴無用之用,才是事物,包括人的真正目的和價值(大用)。
無用之用有時稱作不材之材。
注意:這裏講的「無用」如老子的「無為」一般,是指沒有隨意限定的用而非完全無用(.g.以為人是傷殘或弱智者比正常人有用)。
材與不材之間的故事最能說明這個意思: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
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問其故,曰:「無所可用。
」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
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
……」(山林)講者:最重要的並非不材或無用,而是不限定於那方面的材及用。
≒無為、自然(自由)2 積極意義的自由-第二個意思-有類於我們上一講提到的康德講美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purposiveness without)。
這裏可說莊子講的無用之用是一種藝術的自由精神,此與遊戲的精神相通。
-在莊子,與此相應的觀念是「遊」的觀念。
/〈逍遙遊〉是《莊子》內篇的首篇,一般學者都將它視為莊子哲學的總綱領,而莊子以「遊」名此篇,可見其為十分重要的觀念。
\另外,單以內篇來說,「遊」此一觀念就出現了三十次,其要者有「遊無窮」、「遊乎四海之外」、「遊乎塵垢之外」、「遊刃必有餘地」、「乘物遊心」、「遊心乎德之和」、「遊於形骸之內」、「遊乎天地之一氣」及「遊於無有者」等語。
由此看來,它在莊子哲學中實在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其中,「乘物遊心」一詞在〈人間世〉中出現: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
(人間世)三莊子的工夫論(心齋、坐忘)-莊子在〈人間世〉提出的心齋義、在〈大宗師〉提出坐忘義,都是其工夫論的重要觀念。
∴本講雖未正式講〈大宗師〉注及其詮釋,但其中的坐忘義也須加以討論。
-莊子心齋義的原文及郭注: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虛。
虛者,心齋也。
(人間世)【注】去異端而任獨(者)也(乎)。
(遣)〔遺〕耳目,去心意,而符氣性之自得,此虛以待物者也。
虛其心則至道集於懷也。
-莊子坐忘義的原文及郭注:顏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
」曰:「可矣,猶未也。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
」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