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电大《中国文化导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合集下载

2014电大《素质与思想品德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4电大《素质与思想品德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4电大《素质与思想品德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014年XXX《素质与思想品德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第一次作业一、名词解释:1.狭义的素质是指人类天生具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主要包括神经系统、感官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

2.广义的素质是指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培养和个体对社会的积极参与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多方面综合性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

3.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个性教育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培养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自由发展的教育。

5.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经济。

6.国民素质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的总体水平。

7.教育现代化是指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以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为先导,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目标,采用现代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

8.终身教育是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包括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的正规教育和训练,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总之,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

9.终身研究是指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

10.主体教育观念是现代学生观的一种具体体现,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研究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想。

二、填空题:1.广义的素质是先天素质条件和后天得的“合金”,是素质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2.生理素质包括遗传素质和身体体质素质,是素质结构中的最低层次,具有先天遗传性,但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性。

2014电大中国文学通论(1)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

2014电大中国文学通论(1)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

2014电大中国文学通论(1)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中国文学通论(1)形考作业1答案一、填空1、《诗》 305 《诗三百》2、153、风、雅、颂4、《战国策》5、《庄子》6、《荀子》7、《春秋左氏传》8、《国策》、《国事》等刘向汉9、孔门后学语录体 10、《天问》11、《离骚》 12、《离骚》 13、《九歌》 14、《春秋》 15、《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左传》 16、孟子 17、《荀子》 18、《庄子》 19、《墨子》 20、《庄子》二、概念解释风雅颂:《诗经》的分类。

风,又称“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所管辖地域的民歌土乐,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地方小调。

《诗经》共有15国“风”,160篇。

雅是周天子直接统辖的王畿附近的音乐歌曲,其中有一些民歌,但大多数是贵族文人的创作。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颂是朝廷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歌舞,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之后的一种新诗体,也是先秦文学的新高峰。

它的产生,是楚国特定的历史、特殊的地理、独特的文化环境以及具有特出才华的诗人天才创造的产物。

神奇绚烂的楚文化是楚辞产生的渊源。

历史散文:我们将先秦时期记录历史大事、王朝政治、重要人物的行为、语言、思想、事迹及各诸侯国之间纠纷缠斗的政治、军事、外交诸多事件的著作,称之为历史著作,又因为它们同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我们又称之为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春秋后期和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学术流派自由争鸣的学术气氛,史称“诸子”。

这些思想家在传达自己政治主张的时候,留下了一批学术著作,由于它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我们又称之为诸子散文。

春秋笔法:指《春秋》叙事中潜藏的主观倾向性。

《春秋》以16000多字记载了200多年的各诸侯国大事,用笔简省,叙事中包含了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政治评价,其褒贬是暗示而非明指的,所以人们将他的寓评价于叙事中的方式称之为“春秋笔法”。

2014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4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4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中国教育简史作业答案一第一、二章一、填空题1、成均庠2、习礼习武3、国学乡学4、稷下学宫《弟子职》5、小艺小学大艺大学6、社会生产力学术下移7、博士弟子制视学制度8、四姓小侯学为文学鸿都门学独尊儒术养士美习俗选用贤才9、勤学不舍、博达疏通、学为世用10、重振儒术、兼容佛道11、越名教而任自然颜氏家训二、选择题1、D2、C3、B4、A5、B6、A7、C8、B9、A 10、D 11、B 12、A三、名词解释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礼不下庶人、官师不分、政教合一三个方面。

在这一体制下,教育权、受教育权被奴隶主贵族掌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独占,使得西周的教育具有极强的阶级性。

有教无类----这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意思是说,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不分地域、不分贵贱、贫富。

孔子认为,既然人性相近,则人人皆有向善的可能,因此对所有的人都应该一视同仁,施以教育。

兼陈中衡——“兼”是全面的,“陈”是陈列,摆出来,“中”是符合,“衡”的本义是秤,意味着标准、尺度。

“兼陈中衡”就是全面展示相关事物,体现出它的本质来,才能防止片面性。

六学二馆——是唐朝时期的官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六学,崇文馆、弘文馆二馆。

六学前三学属大学性质,后三学属专科性质,二馆为收藏、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次相授受——是汉代的私学的教育方法和制度,即先由教师交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教其他弟子的方式,故名“次相授受”。

这一方法的创立者是董仲舒。

这种“滚雪球”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传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

教学相长----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它说明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他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它深刻揭示了教与学职教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是《学记》对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电大传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及部分答案

电大传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及部分答案

作业1一、填空题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 )的优秀文化。

2.“文化”是______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_____。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________。

“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__________________。

3.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______与________的总和。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5.远古至夏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阶段,_______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___________期,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_____________时期,明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期。

6.和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

7.以( )为主干的中华新石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8.中国传统文化雏形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一,,其二,,其三,,其四,在意识形态领域,( )。

9.儒家发展了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提出以“”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认为体现“”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提出说以及“仁义礼智”说。

10.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以为基本框架,以“”为基本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理思想的父权、神权和君权三位一体化,从而建立起“”、“”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和“”的神学目的论,以及“”的宇宙观,以论证“王道之三纲”的永恒性。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精神、精神、“”精神、“”与“”精神。

12.中国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二是,三是丰富多样。

13.和的交流和碰撞,是我国文化史的一大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有题目)[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有题目)[教育]

电大天堂【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电大天堂【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一次作业一、填空题1、以巫史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为神本文化,人本文化的载体是士。

2、诸子之中,“显学”主要有儒家和墨家二家。

3、人本文化成熟最初的表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先秦"百家争鸣"中,百家思想虽然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六经。

5、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以德陪天”。

6、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是仁。

7、与唐宋文化相比,汉代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浑厚。

8、玄文化乃是士文化的一种表现。

9、从某种意义上讲,封建宗法社会的结构形态,正是儒内法统治术的必然产物。

10、从文化形态上讲,隐逸文化是主体个性自由的产物。

二、单项选择题1、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

下面所列有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它是:(A)A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B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C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D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2、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属于这种原因是(D)A当时的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

B教育从巫那里下放,出现了私学。

C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

D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士。

3、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C)A诸子学术逐渐消亡B秦始皇统一了文字C政治上的大一统D汉武帝独尊儒术4、道教的出现是在(D)A先秦时期B秦汉之际C西汉时期D两汉之际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D)A先秦时期B秦汉之际C西汉时期D两汉之际6、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B)A《论语》B《老子》C《庄子》D《周易》7、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B)A太宗对道教的崇奉D科举制的实施C武则天的圆融三教D韩愈的排佛8、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D)A敦煌B洛阳C河北D长安9、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代表性的种类也很多,下面所列不能代表唐代文化的是(B)A诗歌B钟鼎C书法D舞蹈10、"心性本觉"是(C)佛教的思想A印度B西藏C中国D南亚11、我国历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B)A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兴起B唐代的"安史之乱"C永嘉之乱D靖康之难12、宋型文化格调雅,神韵超然体现在(D)A宋画的淡远B宋诗的浅易C宋词的俚俗D宋文纡徐委备13、元朝灭亡南宋,导致了(C)A东部文化的西移B西部文化的东移C江南文化的大量北移D北方文化的南移14、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A)A唱B念C做D打15、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B)A更加浓墨重彩B更重意趣与心境C更显富丽堂皇D以人物素描为主16、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C)A轴心时代B黄金时代C蜕变时代D鼎盛时代17、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B)A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全面接受B以方以智为代表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C以儒学为本兼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D只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18、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A)A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伏笔B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C南方成为政治中心D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方19、《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B)A清王室急于向历史学习,以便掌握汉人的统治之术B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借修书以毁书C用修书的办法表示清统治者已经完全汉化D为了跟明代的《永乐大典》比较,显示清廷的强大20、在崇实尚性的思想大潮影响下,清代学术思想表现出对宋代以来的性理之学的怀疑,在学术思想上呈现出(A)A汉代朴学的倾向B明代王阳明心学倾向C佛学化的倾向D道教化的的倾向三、简答题1、龙的形象说明了什么?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而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

2014年1月2210《中国文化导论》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期末考试答案

2014年1月2210《中国文化导论》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期末考试答案

4. 中国封建时代运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是在(
)就开始的。
A. 先秦
B. 秦
C. 西汉
D. 唐
5. 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是(
)
A. 民主与博爱
B. 和平与民主
C. 民主与科学
D. 自然与科学
6. 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
)
A. 在善地停止下来
B. 停下来即是至善
c.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D. 到了至善之境就停止下来
1.道
2. 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终生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保护
保护祖国不受侵犯
3. 超越意识
4. 太极图说
5. 中国传统文化
6. 墨家的兼爱
7. 古文运动
以诗为文
三、简述题参考答案(每题 15 分,共 60 分)
1.简述春秋时期士的崛起有哪些原因。 春秋时期士的崛起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经济基础。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使士
B. <<孟子》 D. <<墨子》
B. 道教 D. 佛教
B. 出仕朝廷随波逐流 D. 因为隐居而出大名
二、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20 分}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君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基础,就在于"君"背后有一个巨大 的不可抗拒的
2. 爱国的表现有多种多样,首先表现在天下为公,其次表现在 ,再次,表现在
D. ((周易》
2. 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下面所列有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
表现,它是(
)
A. 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
B. 从卡篮的方法可以看出

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本、专科)一、填空题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的优秀文化。

2.“文化”是___中国_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_西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_纹理__。

“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__《_易._贲卦._象传》。

3.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_物质文明_____与__精神文明__的总和。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5.远古至夏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阶段, _______夏商西周时期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融合期,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时期,明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暮总结期。

6.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

7.以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为主干的中华新石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8.中国传统文化雏形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一,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其二,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其三,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其四,在意识形态领域,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9.儒家发展了“周礼”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认为体现“仁”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提出五伦说说以及“仁义礼智”四德说。

10.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以“君权神授”为基本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理思想的父权、神权和君权三位一体化,从而建立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和“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以及“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宇宙观,以论证“王道之三纲”的永恒性。

国家开放大学《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1-4参考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国家开放大学《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1-4参考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国家开放大学《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1-4参考答案形成性考核1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书法家,其中被人尊为“书圣”的是(王羲之)。

2.在选官制度方面,隋文帝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根据考试成绩录用官吏;到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3.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包括(地神崇拜)、山神崇拜、(河神崇拜)和日月星辰诸神崇拜。

4.中医学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比较重要的成就,以下属于药学方面的著作有:(《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

5.以下属于史评体著作的是(《什七史商榷》、文史通义》、《史通》)。

6.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于鼎)”,开创了公布成文法的先例。

7.韩愈的(《师说》)一文是其关于教师问题的重要论文,也是我国第一篇专论教师的名作。

8.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的稷门下举办的养士机构是(稷下学宫),它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具有教育机构的性质。

9.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主要思想渊源包括(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道家哲学与阴阳家思想;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10.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与(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相结合,形成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11.中国古代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包括(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学思并重;言传身教、尊师爱生;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名言总结的一条中国古代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启发引导;教学相长)13.中国史书中的“正史”的史书体例是(纪传体)。

14.在文学领域,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是(赵氏孤儿),先后被译成德文、法文、英文、广泛流传,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还曾将其改编。

15.中国古代的“十恶之罪”指的是(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谋反、谋大逆、谋叛)。

2014年最新中央电大完整标准电大职业技能实训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形成性考核”答案完整版(超全)

2014年最新中央电大完整标准电大职业技能实训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形成性考核”答案完整版(超全)

2014年最新中央电大完整标准电大职业技能实训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形成性考核”答案完整版(超全)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形成性考核”答案完整版(超全)《人力资源管理》《个人与团队管理》《行政组织学》《管理学基础》《办公室管理》五科所有的答案均在此表里,请按Ctrl+F自行查找谢谢大家提供宝贵的意见,联系QQ:278340515 E_mail:zhenzhu_lei@‘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9-1型】领导方式对生产和工作的完成情况很关心,却很少关心人的情绪,属于任务式领导。

“××省商业储运公司关于××FC16SA大卡车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要求赔偿损失的【商洽函】”。

“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是涉及朝、中、俄、韩、美、日六国之间的谈判,这种多边会谈,应该将会场格局布置为【多边形】。

“错错省商业储运公司关于错错FC16SA大卡车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要求赔偿损失的【商洽函】”,括号处应填写的最恰当的文种是【商洽函】。

“凡事预测则立,不预测则废”,说的是【计划】的重要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是强调【计划】的重要性。

“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法约尔】提出来的。

“管理就是决策”是【西蒙】的观点。

“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西蒙】“会海”的危害有【除了:能获取很多有益信息】。

“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

”此句话所用的说明方法是【定义】。

“三个和尚”的故事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主要揭示了下列各项管理职能中【协调】的重要性。

“销售的情况在不同的季节变化很大,我们无法得到确切的数据,还是按照老李的预测,即底下两个月每月会增长5%”。

这种句话体现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

“战略”一词愿意是指指挥军队的【科学、艺术】《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其主题词是【农业,水土保持通知】。

《科学管理原理》的作者是【泰罗】.【20世纪70年代】以后,目标管理思想在我国一些企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目标管理制度。

电大《中国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一

电大《中国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一

1.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

A. 楷书
B.隶书
C. 小篆
D.行书
答案:C
2.请问“人面桃花”这一成语,出自我国唐代诗人崔护的( )。

A.《题都城南庄》
B. 《伶官传序》
C. 《诗品》
答案:A
3.孔子是( )国人。

A.秦国
B.卫国
C.宋国
D.鲁国
答案:D
4.古籍著作《周易》的作者,传说是()。

A. 周文王
B.李斯
C. 孔子
答案:A
5.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

A.《战国策》
B.《国语》
C.《左传》
答案:C
6.“小李杜”指()。

A.李商隐杜甫
B. 李白杜牧
C.李白杜甫
D.李商隐杜牧
答案:D
7.“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典故。

A.李煜《虞美人》
B.李商隐《无题》
C.李白《长干行》
D.白居易《长恨歌》
答案:C
8.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并称为“风”“骚”。

答案:离骚
9.通行于西周时期,铸在青铜上的文字,后世称为()文,也叫钟鼎文。

答案:金
10.《金匮要略》的作者是()。

答案:张仲景
11.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答案:火药
12.“四大文明古国”包括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

()
答案:错误
13.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个字。

A.12
B.8
C.10
D. 14
答案:C。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形成性考核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形成性考核

题目1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主张“兼爱”的是()。

选择一项:
a. 道家
b.墨家
c.儒家
d. 法家
反馈
正确答案是:墨家
题目2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卢沟桥上大小石狮子有()只。

选择一项:
a. 287
b. 285
c. 288
d. 286
反馈
正确答案是:288
题目3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有“酒冠黔人国”赞誉的名酒是()。

选择一项:
a. 西凤酒
b. 古井贡酒
c. 茅台
d. 剑南春
反馈
正确答案是:茅台
题目4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说,“道”是宽()的路。

选择一项:
a.八尺
b. 二十尺
c.十二尺
d. 十六尺
反馈
正确答案是:十六尺
题目5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就人类早期使用的生产工具来讲,西周时期主要是()。

选择一项:
a.石器
b.骨气
c. 青铜器
d. 陶器
反馈
正确答案是:青铜器
题目6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自成体系的文字是()。

选择一项:
a. 甲骨文。

电大《中国文学基础#》形成性考核1

电大《中国文学基础#》形成性考核1

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采用的表现技巧是(? )A.兴B.赋C.颂D.比答案:D2.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A.《汉书》B.《史记》C.《左传》D.《战国策》答案:B3.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有()A.《春秋》《左传》B.《左传》《国语》C.《春秋》《国语》D.《国语》《战国策》答案:D4.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诗,其中三家先后亡佚,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是()A.《韩诗》B.《鲁诗》C.《毛诗》D.《齐诗》答案:C5.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中最著名的是()A.《西京杂记》B.《世说新语》C.《笑林》D.《搜神记》答案:B6.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论是()A.《文心雕龙》B.《典论·论文》C.《诗赋》D.《诗品》答案:B7.唐代诗人中,提出“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理论主张的是()A.高适B.王昌龄C.杜审言D.陈子昂答案:D8.“汉译小说”始于梁启超的提倡,流行于(? )。

A.王寿昌B.鲁迅C.林纾D.严复答案:C9.郁达夫的《沉沦》其体现的是一种()A.病态美B.感伤美C.宁静美D.颓废美答案:A10.被称作是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的《随想录》,作者是()A.杨绛B.冰心C.巴金D.艾青答案:C11.小诗是五四初期最为风行的诗体,其代名词是()A.飞鸟体B.繁星体C.冰心体D.春水体答案:B12.下列属于丁玲的作品是()A.《沉沦》B.《莎菲女士的日记》C.《围城》D.《家》答案:B13.下列关于《诗经》说法正确的是()A.《诗经》以四言为主而又灵活的语言体式、用韵方式为我国古代诗歌所继承和发展。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诗经》中的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它们是六种表现手法。

D.《诗经》中的绝大部分作品是抒情诗,它们运用各种手法抒发着作者的感情。

答案:ABD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远古歌谣是我们祖先生产劳动时歌唱的口头文学。

2014电大中国文学通论(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

2014电大中国文学通论(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

2014电大中国文学通论(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中国文学通论(2)作业1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1、许多文学史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1898年作为20世纪文学开始的一年。

2、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4、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热风》。

5、冰心的通讯散文集《寄小读者》集中宣扬了冰心“爱的哲学”思想。

6、在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伤逝是惟一的一篇直接表现青年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

7、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海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8、冯至《昨日之歌》中的四首小叙事诗是《吹箫人的故事》、《帷幔》、《蚕马》和《寺门之外》。

9、被朱自清称为“第一个有意实验种体制,想创新格律”的诗人是陆志韦。

10、徐志摩的第一部诗集是《志摩的诗》。

11、象征派的主要诗人除李金发外,还有后期创造社的三位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

12、戴望舒因发表《雨巷》一诗而被称为“雨巷诗人”。

13、胡适模仿易卜生《玩偶之家》创作的独幕剧《终身大事》,塑造了一个“娜拉式”的新女性田亚梅。

14、袁昌英的独幕剧《孔雀东南飞》运作佛洛伊德学说,探讨了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寡妇情结”。

15、“春柳社”1908的成立于日本。

16、夏衍的《上海屋檐下》采用“复调”的手法,以林志成、匡复和杨彩玉之间的关系变化为中心情节。

17、“林译小说”开始了现代中国最早的文学启蒙,林译小说的翻译者是林舒,又名林琴南。

18、林语堂曾因在《论语丝文体》一文是提倡“费厄泼赖”而遭到鲁迅的批评。

19、在乡土文学的作家中,许钦文是较早受到鲁迅影响的语丝社作家,曾模仿《阿Q正传》创作了《鼻涕阿二》。

20、沈玄庐的《十五娘》是新诗史上的第一首叙事诗。

二、单项选择题1—5 BACCB 6-10 CCACA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1、请简述“前五四文学”的主要特征。

答:“1898年是痛苦的年代,痛苦的年代里只有事件而没有文学。

2014电大《应用汉语教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4电大《应用汉语教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4电大《应用汉语教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应用汉语教程平时作业答案一、填空题①符号②所指③任意性④线条⑤强生成性⑥组合关系⑦聚合⑧社会本质⑨言语⑩符号和规则二、是非题⒈×⒉√⒊√⒋×⒌×⒍×⒎√⒏√⒐√⒑×三、(略)四、(略)五、(略)一、填空题①语音②四③辅音④r⑤214⑥m⑦e^⑧合口呼⑨21⑩近似阳平二、是非题⒈×⒉×⒊√⒋×⒌√⒍√⒎√⒏×⒐√⒑×三、综合分析题(一)bǒ跛脚 pī披衣 pēi胚胎 pián胼胝mó摩挲 fēn坟墓 mǎo铆钉 diāo雕琢 mán蛮横Fâng奉承 diān殿下 tãng疼痛气馁něi妥帖tiē lǚ撸袖 luǒ裸体 jiá夹子 niǎn撵走Guàng逛街 chãng乘车 kēi人 gěn艮萝卜hā哈哈 huì贿赂规矩jǚ zhān毡子 shà大厦xūn勋章 zhǐ旨意 zhū伏诛 zhuāi拽拉shē奢华 sù塑造 sǒng耸立 wēng老翁 yǚn允许(二)玫瑰mãi gui 苦头kǔ tou 轮子lún zi 我的wǒ de 去吧qǜ ba 馅儿xiānr 桌上zhuō shàng 锅里guō li 爸爸bà ba 好啊hǎa 老虎lǎo hǔ纸马zhǐ mǎ初一chū yi 一天yì tiān 一个yí gâ不肯bù kěn 不对bú dùi 不幸bú xìng 不想bù xiǎng 不修bù xiū试一试shìyíshì展览会zhǎnlǎnhùi 展览馆zhánlánguǎn对不对dùibudùi 好不好hǎbuhǎo 会不会huìbuhuì纸老虎zhíláohǔ(三)大声朗读略(四)问答题略一、填空题⒈汉字⒉会意⒊形声⒋表义⒌画形⒍语音⒎说文解字⒏秦代⒐隶书⒑实用二、是非题⒈×⒉×⒊×⒋×⒌√⒍×⒎√⒏×⒐√⒑×三、学习体会(略)四、学习认识(略)五、读书笔记(略)一、填空题⒈语素⒉合成词⒊词根⒋词缀⒌秋千⒍文化⒎胖子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⒐补充⒑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一个一个的词二、是非题⒈√⒉×⒊×⒋×⒌×⒍×⒎×⒏√⒐×⒑√三、略四、略五、读书笔记一、填空题⒈新词⒉专用词⒊理性⒋禁忌⒌⒍文化⒎相似联想⒏扬升⒐等义词⒑形态习性二、是非题⒈×⒉√⒊×⒋×⒌√⒍×⒎×⒏√⒐×⒑√三、略四、略五、读书笔记(略)一、填空题⒈表述性⒉语境⒊语调⒋句型⒌句子成分分析法⒍词⒎判断或说明⒏偏正复句⒐整句⒑居左偏下二、是非题⒈×⒉×⒊√⒋√⒌√⒍×⒎√⒏×⒐√⒑×三、略四、略五、略。

2014电大《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4电大《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4电大《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平时作业一答案一、名词解释1. 三皇五帝: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答到三皇的六种说法和五帝的三种说法亦可。

)2. 春秋五霸: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

3. 石鼓文: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4. 六书: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较详细说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为六书。

二、不定项选择题1. 对于文化的结构,有众多说法,一般地把它分为四个层次,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BCD)。

A. 物态文化层B. 制度文化层C. 行为文化层D. 心态文化层2. 概括的说,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包括下列选项中的(ABCD)。

A. 中国文化的统一性B. 中国文化的连续性C.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D.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3. 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文化内在特点代表的是(ABCD)。

A. 任继愈的“宗教特性说”B. 李泽厚的“美学特性说”C. 冯友兰的“哲学特性说”D. 梁漱溟的“伦理特性说”4. 下列选项中属于近年来,中国文化新特点的是()。

ABCA. 突出人文精神B. 注重和谐与中庸C. 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D. 儒、释、道三教合一5. 既是中国文化的起源,也是中国的母亲河的是()。

BCA. 澜沧江B. 黄河C. 长江D. 雅鲁藏布江6. ()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

CA. 名B. 历史C. 姓氏D. 汉字7. (C )代的殷墟甲骨文,是刻在龟甲骨兽上的文字,都是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卜辞”。

A. 周B. 夏C. 商D. 春秋8. 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

DA. 小篆和隶书B. 甲骨文和小篆C. 小篆和金文D. 甲骨文和金文9. 从汉字的构成来看,六书中有四种造字法,两种用字法,那么最基本的造字法是()。

AA. 象形B. 假借C. 会意D. 形声10. ()曾提出汉字改革分作两步走:第一步采用注音字母;第二步采用罗马字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电大《中国文化导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中国文化导论作业一一、选择题。

1、A2、D3、C4、A5、D6、B7、B8、D9、B 10、C 11、B 12、B 13、C 14、A 15、B16、C 17、B 18、A 19、 B 20、A二、填空题。

1、《六经》2、浑厚3、徐福4、道教、佛教民族文化5、居士6、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7、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8、学术中心的面移、政治人物南人化、政治中心的南移9、形成了十二、十三世纪南、北中国的文化特色,促使了元朝蒙古统治者的汉化,增强了古代哲学的思辨色彩,保持了学术的独立自由与精神纯粹,刺激了明清两代市民文化的繁荣。

10、理藩院11、顾炎武梁启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2、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文化心态13、严复活《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4、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15、进行改造现代化三、简答题1、原典就是原始的典范性著作,文化原典已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我们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原典对现代的影响不仅是深远的,而且是入微的,我们的民族精神,即是由那些文化原典所浇铸,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性,从某些方面来说,正是那些文化原典的表现。

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仁爱”、“忠诚”、“博爱”、“仗义”等。

2、中华文化起源时期有六大区域:其一、陕豫晋邻境区域;其二、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其三、湖北和邻近地区;其四、长江下游地区;其五、以鄱阳湖一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其六、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

3、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的融合,是多元文化得以融汇的原因,也是其动力,彼此互为因果,使文化向心力不断加大,融铸成以华夏为代表的多元向心的文化形态,而龙一一这个不同部落图腾的混合物,也就升格为华夏族共同的图腾了。

4、巫史承担着神人交通的重任,在宗教、政治生活中处于崇高的地位,他们以天的意志的代表自居,有权训御君主,充当着全社会精神领袖的角色。

首先是学术与政治的密切相联,其次是神学与科学的交织,最后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混杂。

5、第一、从当时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第二、从卜筮之法看出;第三、从社会风尚看出;第四、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中国文化导论作业二一、选择题。

1、D2、D3、B4、D5、D6、A7、A8、C9、C 10、C 11、B 12、C 13、B 14、B 15、A16、B 17、D 18、D 19、B 20、C二、填空题。

1、天人合一2、群体意志私欲3、个体的个性延续性和恒久性4、宗教的阶段群体组成方式个人内在和外在行为规范5、单刀直入、直指心源6、董仲舒7、中唐8、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9、欲求超胜、必须会通10、《太极图说》11、侠文化道教12、人与人13、形象思维超越意识14、散点构图写意15、玄学三、简答题。

1、首先是经济基础,生产力的提高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别开,使大批的士“不耕而食”;其次是社会原因,他们看到了社会变革的原动力,于是他们便凭借心智和口舌重新寻找生活出路和进行人生价值定位;最后是政治条件,诸候割据,天下大乱,有宏图大略的国群候王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招揽人才,给士的崛起开辟了市场。

2、诸子百家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政治家有管仲、晏婴、子产、商鞅;军事家有吴起、白起、孙武、孙膑;外交家有苏秦、张仪、蔺相如;教育家有少正卯、邓析;史学家有左丘明;文学家有庄周、屈原、宋玉;论辨家有惠施、公孙龙;医学家有扁鹊;农家许行;水利学家李冰、郑国;天文学家有甘德、石申。

3、诸子百家虽然形态各异,但他们共同的文化特征:其一,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其二,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说;其三,各家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指归,那就是治道。

4、一、学术原因,战国末期,各家学说已呈趋于融合之势,主要体现在《易传》、《吕氏春秋》之中;二、政治原因,秦王朝统一六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为文化的一统,准备了政治上的条件,而且实施了一系列的统一文化的措施。

5、董仲舒在改造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建构起完整的天下一统的系统模式,创造性地完成了自战国末年以来人们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统一规律进行解释的精神追求,标志着我国学术思想由纷杂走向统一的完成,为儒学的经学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成为我国“入世”哲学的代表。

中国文化导论作业三一、选择题。

1、B2、B3、B4、D5、A6、D7、A8、C9、C 10、C 11、A 12、C 13、C 14、C 15、D16、A 17、C 18、D 19、C 20、C 21、A 22、B 23、C 24、C 25、A二、填空题。

1、古文运动以诗为文2、理3、十二平均律4、兼爱5、个性自由兼济6、色相7、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8、士大夫9、儒商10、祖宗家法统三、1、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政治的黑暗,现实生活的痛苦,使得广大百姓迫切追求解脱,以精神麻醉来获取满足,道教称善自修行,即可白日飞升,脱离苦海,得道成仙,永享幸福。

佛教称只有苦修今世,才能换得来世的安宁。

两者一重今生,一重来世,但都给人开出了救治痛苦的药方,并迅速蔓延开来。

2、魏晋时期被称为人性自觉的时代,独树一帜的玄学,第一次将个体人格摆到期最为重要的地位,体现出的是一种重个性的、审美的人生价值追求,而不是战国时期士文化所表现出不的那种以社会作为个体人生价值实现的衡量标准,古文经的繁琐、今文经的荒诞、道教的仙气、佛学的轮回,跟着现实的事功一起,为玄学所剔除,从中抽绎出来的,是自由的、适性的、唯美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判断。

3、在民族的融合中,士大夫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以“用夏变夷”的思想作为指导,在出仕胡族政权之后,建构与农业经济相适应的汉式统治结构,宣传儒学,提倡文教,努力改造胡风胡俗,而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汉化之后,又进而以“夏”自居,自觉地扛起“用夏变夷”的大旗,进一步影响周边其他少数民族,这这样,形成汉文化发散式的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辐射之势,促进汉化和民族融全,形成以“汉”文化为内质的巨大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这种文化上的统一与融合的趋势,成为政治上统一的催化剂,昭示出政治统一的必然。

4、开放的文化给唐文化带来了活力,但并没有动摇其华夏文化的本质,域外文化的大量输入,对唐人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都有十分巨大的影响,但中国文化的内核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或受其左右,唐代的官制、兵制、田制等制度文化,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延续性,而唐人的价值观、伦理观,一定程度上受域外文化的影响,也并没有荡而不返,而是以传统的价值观、伦理观去融化、汲收域外文化的因子,有亲和力的部分,为唐人所接受、采纳,否则即被抛弃,这实际上就是唐文化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进行能动的选择、改造和吸收从而将之融为整个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5、理学又称宋学、道学、新儒学,是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韩愈、李翱开启的将儒学思想由外转而向内,援佛教以证儒理,通过两宋理学家多方共同努力而创建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由于这个思想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

6、理学本体论的伦理倾向,将中国文人重伦理重道德的传统精神推向极至,首先,理学重新构筑起“礼”的封建秩序,使“礼”的存在获得了权威性和普遍必然性的确认;其次,理学家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学问的根本,促成了儒学朝“内圣”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再次,理学家们强调的道德自觉,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积极的因子。

中国文化导伦作业四一、选择题。

1、C2、A3、B4、A5、B6、B7、D8、A9、A 10、D 11、D 12、C 13、A 14、C 15、C16、A 17、C 18、B 19、A 20、D 21、C 22、B 23、B 24、B 25、B二、填空。

1、安于故土,不轻易搬迁黄土文明、农业文明小农意识对霸权的反对和反抗2、封建礼教3、天下为公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终身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保护保护祖国不受侵犯、保持祖国领土的完整和人民生活的健康和愉快4、《易经》5、儒家《五经》6、民主意识的普及7、《澳门新闻纸》8、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9、中国传统文化10、打倒孔家店三、简答题1、宋代书院都以儒家经书为本,不出宋代理学的范畴,但不同的书院因其主创者或主持讲坛者的学术思想的侧重而各有特色,因而呈现出缤纷的异彩,对宋代官学起了有效的补充作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官学,独领风骚,很好地活跃了宋代的学术气氛。

2、明代时封建专制主义走向极端,奠定了明代文化的两大特色:沉暮与新生。

沉暮是指为封建专制所左右的文化形态特征,新生是指悖离封建正统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出现的文化表征。

3、明代市民文化发达的表现:其一、社会风尚,“导奢导淫”的社会风尚;其二、价值观念,礼拜金钱之风十分强盛;其三、市民文学,小说成为明代文学全体。

意义:市民文化的发达,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代士人文化成为一种显态文化,其意义是相当巨大的,它不仅为我国民主意识的普及作了准备,而且还为东西文化精神的汇融理下了伏笔,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命题,正是以市民意识的全面成熟为前提的,清人开启的民智运动,甚至今天的民主意识,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

4、有感于明朝的灭亡,思想家以反封建的异端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良政治的措施,他们一反宋明以来空谈心性的不良学风,身体力行,弘扬实学精神,他们以经世致用相激励,大力扫除轻视功利、空谈义理的性理之学,对汉学青眼有加,导致了朴学的发达,朴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吴派和皖派的差别,但两派都能从小学(音韵、文字、训诂)入手,了解和判断经庑,功底深厚,学风扎实,全面清理了中国历史文化,成就卓著,对中国文化起过巨大的作用。

5、在社会变革中,下层百姓一方面受传统的封建压榨,另一方面又被近接受外来的侵略,在这双重压迫下,他们不得不向封建势力妥协,打出“扶清”的旗号,而“灭洋”的态度却始终坚决,在西方文化大规模地侵入中土而本土文化又无能含容改造使之溶入中华文化肌体之内时,本土文化便会以极端巨大的威力暴发出来,对外来文化进行最强烈的抗拒,然而,低势能文化的反抗和排斥,并不能改变文化交流的大势,义和团以本土原始宗教作为精神支柱,不仅注定了其必然失败的命运,同时也增加了其惨烈的悲壮和气氛。

6、现代新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世界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人们开始对西方物质文明的作用和价值产生怀疑,从魏源的“师夷长技”到胡适的“全盘西化”都未能给人满意的答案;国内,“五、四”狂飙突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存在着虚无主义的危险倾向,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成为有责任心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这种背景下,掀起了东方文化思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