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指导

合集下载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绪论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一、文化的含义◆“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文化”合用,见于《易贲卦》◆对文化三个层次的理解:1.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马克思认为:1.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2.文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二、分类与结构(一)物质生产文化(二)制度行为文化(三)精神心理文化三、功能(一)记录功能(二)认知功能(三)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四)教化功能(五)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

(六)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

在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原始氏族公社变为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国家形成(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封建经济的基础:分散的个体生产。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选择题二、名词解释三、判断四、简答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疆域辽阔,腹里纵深,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3、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

隔绝机制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延续的先决条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连续性中国文化以五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为世界所罕见。

2、多样性3、使中国人长期形成“世界中心”的意识①自认占据世界主体,并处于地理上的中心地位;②并非单指地理位置上的,还尤其指文化上的中心地位;③“安居乐业”、“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④节日礼俗;⑤农业经济是一种平和自守的经济,由此派生出的国防观念亦是防守性的。

宗法: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的祖先,维系亲情。

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的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2)、封建(封邦建国)制。

帝王以爵位、土地分封给子弟叔侄及异姓之功德卓著者,为诸侯,使之在其分封的疆域内建立邦国,世袭统治。

(3)、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是体现“尊祖敬宗”的最好形式。

二、宗族:同一父系的人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祖庙、祭祀同一祖先,甚至有共同的墓地等这样一个血缘群体。

产生宗法制度的原因:①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使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长期保留下来。

②中国的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

丧服制:人死后宗(家)族人为其服丧的制度衣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期:斩衰三年;齐衰有三年、一年执杖(杖期)、一年不执杖(不杖期)、三月之别。

后来只分为一年、五月、三月;大功9个月;小功5个月;缌麻3个月。

周朝以前,天子五庙:考庙——父庙王考庙——祖父庙皇考庙——曾祖父庙显考庙——高祖父庙太祖庙(太庙)——始祖以下,高祖以上各代祖先的神主宗法意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纵向——辈横向——严格区分父系、母系、嫡庶、长幼等uncle——伯伯、叔叔、舅父、姑父、姨夫aunt——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一、奥运会开幕式中国元素(填空、选择) 常识1.四大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活字印刷(北宋毕昇)、火药(唐代炼丹家发明)、指南针(司南)。

2.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宋朝以后特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3.日晷、古缶、古琴、卷轴画、青铜器、瓷器(第五大发明)。

4. 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二、绪论部分1. 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易经》:指导如何提高生命能量,教导人们为人处世及适应生活的书。

它涉及三项内容:修行学、哲学、占卜学。

因此,它成为道教、儒教、阴阳术数的经典,三教在各自领域内对其有不同理解和应用。

3.八卦:乾(qián)——天卦像坤(kūn)——地卦像震(zhèn)——雷卦像巽(xùn)——风卦像坎(kǎn)——水卦像离(lí)——火卦像艮(gèn)——山卦像兑(duì)——泽卦像4.文化结构层:①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②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

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③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

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④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它还可分为以下两部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

5.“中华”得名:“中”,意谓居四方之中。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1.试论述中国科举制度。

①历史发展:起始于隋,唐代发展,宋代完善,明清达到顶峰后走向衰败。

1905年清末新②政被废除。

③考试内容:隋唐主要考进士明经。

宋代主考经义策论。

明清主考八股文。

④考试目的:通过科举选拔政治人才⑤考试类别:1.童生试 2.乡试3.会试4.殿试⑥科举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⑦科举利弊:利:使社会中的平民知识者开始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和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荣耀的出路,这样,不但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敬慕知识和人才,也使得国家的管理开始进入了有序和知识化时代,中国的教育也因此而得到了刺激大发展。

弊:由于宗法教育,也就是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科举考试有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对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和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是不利的。

八股取士也严重压抑了思想自由。

2.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主要作用:①商品交流: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②文化交流: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

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

③宗教交流: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

3.试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功能。

①民族凝聚功能: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也是它的思想核心。

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

中国文化概论(定稿)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定稿)期末复习资料

一、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区别及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二、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另一方面又造成法律意识淡薄。

三、“百家争鸣”及其影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

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

史学教育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

百家争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所推崇的传统文化就是百家争鸣的思想精华。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中国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lunar calendar P9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 according to which a common year has 354 or 355 days in total , 12 months of 30 days or 29 days ,and a lunar leap year has 383 or 384 days in 13 months . According to changes in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a solar year is divided into 24 seasonal division points to facilitate farming. The year are designated by pairing items from the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respectively so that 60 years from a cycle. It is said that the lunar calendar was created during the Xia Dynasty. Hence the term, Xiali, or Xia calendar.阴历,我国的传统历法,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

闰年13个月,全年383天或384天。

根据太阳的位置,人们把一个太阳年分成24个节气,便于农事。

纪年用于天干地支搭配,60年周而复始。

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

现通称阴历或农历。

2、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P18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770-221 BC) were a time of great social change, stimulating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such as Confucianism, Legalism, Taolism, and Mohism; and scholars wrote, lectured and debated vigorously, creating a lively academic environment later described as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指导(3)(1)(精)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指导(3)(1)(精)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指导(2011年 12月一、期末考试复习依据(1主教材:《传统文化导论》 ,骆自强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版。

(2形成性考核练习册:《中国文化导论形成性考核册》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编制。

(3教师上课所讲内容。

二、考试题型及要求(1单项选择题(共 20题,每题 1分,共 20分(2多项选择题(共 10题,每题 2分,共 20分答题要求: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应用错选均不得分。

复习要求:(3案例题(1题,共 30分答题要求:案例题要求考生读懂题目中的材料,并能针对提问, 运用中国文化导论课程回答必复习要求:案例题训练、考核的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也即一种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思维能力,要求考生先将具象的材料加以抽象,准确把握文化现象的本质,并予以说明, 同时又要求考生从抽象回归于具体, 结合时代、社会的情况阐述某种文化现象的发展样态或现实意义。

考生可参照课程的案例题题库中的题目学着思考、分析、写作。

(4拓展题(1题,共 30分答题要求:复习要求:,拓展题考核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拓展、应用, 这也是对拓展能力的考核, 即希望大家把“死” 知识变为“活” 知识。

拓展题有300字的字数要求, 也就是要求考生对题目有一段相对完整的表述, 这种完话,最多只能拿到 10分。

三、考试时间及形式一.选择题参考:(说明:单选题、多选题 , 来自或改编自形考册的选择题、填空题以及教材。

(一单选1.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

下面所列有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它是:(A 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B 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C 从周人重 " 德 " 的风尚可以看出D 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2.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属于这种原因是 (A 当时的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

B 教育从巫那里下放,出现了私学。

C 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

(20081216)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指导(文本)

(20081216)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指导(文本)

(2008.12.16)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指导(文本)注:09年最新复习指导中央电大未曾公布,这里转载08年的以资参考。

《中国文化导论》考试说明目前,中央电大正在积极全面推进考试改革工作,为此,我们对《传统文化导论》的考试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工作。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考试时间由原来的120分钟改为90分钟。

二、试卷分量和原来相比减少了。

三、试卷题型有以下三种:1、单项选择题,2、填空题,3、简述题。

四、试卷各题要求与分值分配:(一)单项选择题: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10小题,计20分。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计20分。

(三)简述题:每题15分,共4题,计60分。

五、试卷题目范围全部属于课程教学大纲里的内容。

六、考试方式为闭卷。

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总分为100分,平时形成性考核占总分的20%;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分的80%。

总成绩60分为及格。

七、必要的说明:《传统文化导论》课程主要依据历史线索,学习由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直到近现代的文化状况。

就教学目的及任务而言,是要使学员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并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种相关资料,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同时在学习中扩展思维空间、增强感受效果,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

试卷涉及的内容最主要的是文化基础知识,包括最有影响的典籍,文化名家,重要文化思想与重要文化现象。

在考试答题时,要注意思路清晰,语言流畅,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对问题进行阐述说明时要充分具体,全面周到。

本课程的网上课堂里有复习题,请注意练习掌握。

传统文化导论复习题一、选择题1.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

下面所列有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它是:()A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B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C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D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中国文化概观期末考试复习指导5篇

中国文化概观期末考试复习指导5篇

中国文化概观期末考试复习指导5篇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观期末考试复习指导中国文化概观期末考试复习指导一、重要概念1、分封制:分封制就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标准、分邦建国的一种制度。

它的尺度主要是宗族血缘关系,也就是以“亲亲”作为分邦建国的基本法则。

同时,分封制也是姬姓诸侯与众多异姓邦家共处的制度,许多古老渊源的族群都在这样一种制度下得到承认和延续,最终达到融合而成为政教、文化统一的民族。

分封制是我们这个民族形成自己统一化的历史进程的制度,为后代社会许多文化现象奠基,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2、轴心期:轴心期的概念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始创。

它指的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的一个人类现象,就是在这五六百年的时期里,在印度、小亚细亚,古代伊朗、中国和古希腊,同时出现了圣贤兴起的文化现象。

具体到中国,则出现了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

3、射礼:射礼有几种,大射、燕射和乡射。

大射是周王和诸侯一流高级贵族与群臣举行的射礼;燕射行于大夫以上人物。

而乡射应该说是这二、重要思考题1、分封制的历史价值:分封制是中华民族形成自己统一化的历史进程中的制度,为后代社会许多文化现象奠基。

它有自身形成的特殊因果,也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一)分封制激发了人群的历史创造性。

这种创造性,首先就表现在每一个国家都根据各自的情况开始了各自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智慧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诸子文化,而这种创造性力量的经久不衰,其原因也在于分封制的激发。

(二)分封制早就统一化的文明进程。

分封制使得不同的人群最终放弃了敌对,走向融合,孵化了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建立,标志着一种横亘了多少世代的局部历史运动期的结束和统一的历史期的开始。

相对于此前的“族群代兴”而言,西周的分封制凝聚了各古老的人群,建立了统一的政治后,文化的统一,精神的统一才上升为历史和力量得到了激发。

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是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些射礼中最为普通的一种。

中国文化概论 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 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lunar calendar P9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 according to which a common year has 354 or 355 days in total , 12 months of 30 days or 29 days ,and a lunar leap year has 383 or 384 days in 13 months . According to changes in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a solar year is divided into 24 seasonal division points to facilitate farming. The year are designated by pairing items from the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respectively so that 60 years from a cycle. It is said that the lunar calendar was created during the Xia Dynasty. Hence the term, Xiali, or Xia calendar.阴历,我国的传统历法,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

闰年13个月,全年383天或384天。

根据太阳的位置,人们把一个太阳年分成24个节气,便于农事。

纪年用于天干地支搭配,60年周而复始。

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

现通称阴历或农历。

2、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P18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770-221 BC) were a time of great social change, stimulating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such as Confucianism, Legalism, Taolism, and Mohism; and scholars wrote, lectured and debated vigorously, creating a lively academic environment later described as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指导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指导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指导(2014年6月)是非题1. 为侠文化开启先导的是道家的任侠风气。

(×)2. 对于魏晋时代,鲁迅先生评价为“文学的自觉”时代。

(√)一、单选题A1.安史之乱造成的文化南移,其结果是()。

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B1.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

《史记》C1.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

消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所体现的思想是()。

人本思想3.从汉代起,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术可概括为()。

外儒内法4.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神仙家)。

5.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

蜕变时代6.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

南方亚文化圈7.创造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抒情模式,将之融汇出完整的艺术整体是在()。

宋元时期8.创立了拜上帝教并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是()。

洪秀全D1.《大学》和《中庸》所提出的掌握知识的步骤是()。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2.道家应对社会纷争提出“无为”,其中的“为”指的是()。

人的作为3.“道生一”语出()。

老子4.“德”的内涵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德”成为美德的代称是在()。

宋代5.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

“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6.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7.第一个在吸取诸子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

董仲舒F1.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两汉之际2.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流传于社会上层,佛教开始深入下层是在(东汉末年)3.佛学中国化的过程中,相应地产生了士大夫僧侣化和僧侣的士大夫化,其中,士大夫的僧侣化被称为()居士4.翻译《天演论》,介绍进化论思想的人物是()。

严复5.凤在皇室和民间有着广泛的引申意义和象征意义,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凤是()。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填空题(30选20,20分)名词解释(6选4,20分)简答题(5选3,30分)论述题(2选1,30分)填空:1.人类文化史的四大文化系统:中华文化系统 (也称儒家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 (也称印度佛教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也称伊斯兰教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也称希腊罗马文化系统或基督教文化系统)。

2.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重农抑商。

3.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

4.战国以前,宰相制度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秦汉的三公制、隋唐的三省制和明清的内阁制。

5.汉代地方沿袭秦制。

在京师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种官职,合称“三辅”。

汉武帝时,设十三部(州)刺史,汉末刺史改称“州牧”。

6.清朝级别最高的九位封疆大臣:直隶(直隶、河南、山东)总督、两广(广东、广西)总督、两江(江苏、安徽、江西)总督、湖广(湖南、湖北)总督、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东三省总督。

7. 家庭结构派生出家族观念,大略有三:血缘观念。

——宗谱;门第观念;孝悌观念(“养”、“敬”、“无违”)。

8. 《丧服小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

9. 《尚书·尧典》“以亲九族”:上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下延亲子、孙、曾孙、玄孙。

10.狭义的礼指礼节或仪式。

“吉凶军宾嘉”11.东汉科举出现变革:首先是按照人口比例岁举孝廉,注意优待边郡。

其二是举孝廉开始试经,实行优胜劣汰。

“阳嘉新制”。

常科还设有“茂才”。

12.唐代科举分常科与制科两种。

常科每年举行,“春闱”与“秋卷”。

13.唐代进士及第,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还需经过吏部的选试,合格后才授予实际的官职。

选试的内容包括“身”、“言”、“书”、“判”,四者合称“四才”。

此外还要考察“三实”:“德行”、“才用”、“劳效”。

14. 科举制度如何培养、选拨与录用人才。

中国古代经历了周代的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与征辟制、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以及始于隋而终于清末的科举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提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提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提纲题型:名词解释(30%)、填空(20%)、简述(20%)、论述(20%)一.文化结构的分类(P5)(名词解释)在文化结构的分类上,采用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层次说。

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之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诸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与结果,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絪缊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

具体说来,心态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社会心理指人们的日常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包括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升华,并以著作或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流行传播,垂于后世。

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等制度在内。

二.文化的特征(P6)(名词填空)文化的特征是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同一性——文化从最本质的角度上讲是对自然的人化,劳动创造了人,人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

人类的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所以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汇聚。

它为人类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共同享有,不为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理解的事物,不属文化现象。

时代性——任何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指导2014.6剖析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指导2014.6剖析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指导(2014年6月)是非题1. 为侠文化开启先导的是道家的任侠风气。

(×)2. 对于魏晋时代,鲁迅先生评价为“文学的自觉”时代。

(√)一、单选题A1.安史之乱造成的文化南移,其结果是()。

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B1.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

《史记》C1.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

消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所体现的思想是()。

人本思想3.从汉代起,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术可概括为()。

外儒内法4.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神仙家)。

5.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

蜕变时代6.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

南方亚文化圈7.创造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抒情模式,将之融汇出完整的艺术整体是在()。

宋元时期8.创立了拜上帝教并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是()。

洪秀全D1.《大学》和《中庸》所提出的掌握知识的步骤是()。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2.道家应对社会纷争提出“无为”,其中的“为”指的是()。

人的作为3.“道生一”语出()。

老子4.“德”的内涵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德”成为美德的代称是在()。

宋代5.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

“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6.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7.第一个在吸取诸子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

董仲舒F1.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两汉之际2.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流传于社会上层,佛教开始深入下层是在(东汉末年)3.佛学中国化的过程中,相应地产生了士大夫僧侣化和僧侣的士大夫化,其中,士大夫的僧侣化被称为()居士4.翻译《天演论》,介绍进化论思想的人物是()。

严复5.凤在皇室和民间有着广泛的引申意义和象征意义,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凤是()。

中国文化通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通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通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三、名词解释1. 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被称为“小文化”。

是指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解释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2.玄学: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哲学思潮。

当时的哲学家们信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并称为“三玄”。

所以后世称这种哲学为“玄学”。

玄学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探讨理想人格为中心课题,追求在情感之中达到对无限的体验,形成了“重自然,轻雕饰”的美学观念。

3.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统一。

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天人合一应是中国民族精神的精华。

4. 刚健有为:刚健有为是儒家、法家、墨家的主流,孔子、易传对此作了内容与哲学上的奠基,使之一直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这种精神表现在个体上就是一种独立不屈的人格。

这种坚持独立人格、注重气节的思想精神,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5.宗法制度: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产生于商代后期,在西周建立以后完备和确立,其创立者是周公。

6.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为了限制相权而实行的政治制度。

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执行、决策、审议等政务,使传统的相权一分为三。

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机构,隶属于尚书省。

7. 三纲五常: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中国文化导论一些基础知识简单梳理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至迟在孔子出生前就编定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

共收入诗歌305 篇,分国风、大雅和小雅、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2 、《诗经》描绘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周部落的历史;二是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三是战争和徭役的情形;四是控诉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五是叙述爱情和婚姻。

在整体上表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表现了干预人生,反映社会的批判意识。

3 、诗经的艺术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类。

4 、《楚辞》是中国古代另一部诗歌总集,是汉代刘向、王逸等收集整理而编成的。

其主要作者是屈原。

5 、《离骚》长达2400多字,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其发愤以抒情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诗中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玉、贾谊等都继承了他的传统。

楚辞也因此成了一种源远流长的独特文体。

6 、《诗经》和《楚辞》合称为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7 、历史散文是指先秦的史官记录成的史书,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8 、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以论述为主的散文,分为战国初期的语录体、战国中叶的对话体和战国后期的专题论著三个时期。

其代表作分别是《论语》、《孟子》和《庄子》、《荀子》和《韩非子》。

9 、《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10、《孟子》、《庄子》的内容多为论辩之辞,是争鸣风气盛行时典型的散文形式。

前者的内容以宣扬仁政为主;后者的主要内容是主张顺应自然,反对礼乐制度希望人类社会返朴归真。

11、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

以汉赋为盛。

汉赋按题材取向分为两类:一类是抒情述志的短赋;如《鹏鸟赋》、《吊屈原赋》;另一类是铺陈排比为主的“体物大赋”,这一类是汉赋的主流。

12、唐诗的发展经过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以盛唐和中唐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指导(2014年6月)是非题1. 为侠文化开启先导的是道家的任侠风气。

(×)2. 对于魏晋时代,鲁迅先生评价为“文学的自觉”时代。

(√)一、单选题A1.安史之乱造成的文化南移,其结果是()。

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B1.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

《史记》C1.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

消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所体现的思想是()。

人本思想3.从汉代起,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术可概括为()。

外儒内法4.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神仙家)。

5.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

蜕变时代6.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

南方亚文化圈7.创造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抒情模式,将之融汇出完整的艺术整体是在()。

宋元时期8.创立了拜上帝教并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是()。

洪秀全D1.《大学》和《中庸》所提出的掌握知识的步骤是()。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2.道家应对社会纷争提出“无为”,其中的“为”指的是()。

人的作为3.“道生一”语出()。

老子4.“德”的内涵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德”成为美德的代称是在()。

宋代5.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

“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6.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7.第一个在吸取诸子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

董仲舒F1.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两汉之际2.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流传于社会上层,佛教开始深入下层是在(东汉末年)3.佛学中国化的过程中,相应地产生了士大夫僧侣化和僧侣的士大夫化,其中,士大夫的僧侣化被称为()居士4.翻译《天演论》,介绍进化论思想的人物是()。

严复5.凤在皇室和民间有着广泛的引申意义和象征意义,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凤是()。

凤是南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G1.根据考古材料,中华大地出现活跃的先民的身影可以追溯到()。

一万多年前2.根据著名学者苏秉琦的研究,起源时期的中华文化可以划分为()六大区系3.关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说法,下面认识最为准确的是()。

不生事扰民就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状况4.关于我国的法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古代中国从没有实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观风”的意思是指()。

收集各地民歌,并从中找出民怨H1.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是()。

龙2.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

宋代享有“梅妻鹤子”美誉的是()。

林逋3.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代士人文化成为一种显态文化是在()。

明代4.“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产生于()。

百家争鸣J1.酒文化在殷代已相当发达,还出现了以制造酒器出名的氏族,如()。

长勺氏2.将情界定为与人的本性相冲突的后天的欲望,从而使“情”与“欲”合而为一的是()。

宋儒3.君王若顺天而行,修德政,则天降祥瑞以示庇佑,则天将灾异以示警,甚至使之败亡,投命于新君王()王权天授K1.孔子释仁为()。

爱人2.孔子认为最上等的是“生而知之者”,最下等的则是()。

困而不学3.开禅宗作翻案文章的先例的人物是()。

慧能L1.礼向“内圣”方面发展,由外在行为规范入于人“心”中,出现于()。

宋学兴起之时2.临终前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的人物是()。

文天祥3.儒佛道三家思想第一次碰撞的产物是()。

魏晋玄学4.儒家从一开始为中国知识分子选定的人生的最佳道路是()。

学而优则仕5.儒家的“仁学”之所以既能为统治者所接受也能获得普通百姓的认同的原因是()。

“仁学”建立在切近人伦的亲情之上6.礼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提出重建礼教最早始于()。

孔子7.历史上最体现法制特色的王朝是()。

秦8.历史上有茶仙之称的是()。

唐代陆羽9.龙凤相配,最主要的就是象征着()。

阴阳和合M1.墨家用以规范行为的是()。

天下公利2.名士文化不断演变,名士从置身山林一变而为设馆授徒、主持讲坛、批评朝政,是在()。

宋元N1.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创造性地发挥了二程的何种思想并将之视为最高范畴?()。

天理Q1.琴在古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根本性的原因是()。

自古以来,乐教即被视为至神至妙的统治术,而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秦王朝的统治术主要采取的是()法家思想3.清朝后期,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

闭关锁国4.清朝综合处理边疆事务的机构是()。

理藩院5.清政府废除八股取士而改试策论,是在()。

1901年S2.《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清廷借修书以毁书3.《四库全书》的编纂是在清代的()。

乾隆年间4.四大发明出现之后,在中国并未获得改进,但在欧洲及日本朝鲜却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这一现象说明了()。

伦理化的认识方式对科学精神的扼杀和制约5.“四艺”之中,居首的是()。

琴6.“恕”的本意是指()。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7.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

理8.宋代催生出新的私学教育,其基地称为()。

书院9.水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

天人合一的思想10.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剑文化中灵异色彩不断增加,但剑文化内涵始终象征着()。

正义、正气T1.唐代书法中,“狂草”的代表人物是怀素和()。

张旭2.唐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

科举制3.唐代的古文运动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其主要目的是()。

排斥、打击六朝以来兴起的骈俪文风4.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上的保证是()科举制的实施5.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长安6.唐文化以高势能文化的姿态向四周输出、辐射,影响了周边的国家。

其中,曾派出遣唐使达18次之多的国家是()。

日本7.唐传奇及宋元话本里的侠文化表述,所体现出的社会文化心理是()。

下层人的心理安慰8.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

唱9.体现经世致用精神的著作《明夷待访录》,其作者是()。

黄宗羲10.提出“天人感应”理论的是()董仲舒11.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人是(郑观应)。

12.统一的清王朝实施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中央在民族事务上的管理。

这有利于中央对一些地区的统治,这些地区包括蒙古、新疆、西南少数民族及(西藏)。

W1.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春秋左氏传2.我国历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

唐代的“安史之乱3.我们现在“恭敬”连用,古代“恭”、“敬”二者的关系应该是()。

敬是内在根本,恭是外在表现4.魏晋人艺术表现出来最大的特点是()。

气韵生动5.魏晋时期,谈玄者多为士族名士,他们谈玄的特点是()。

注重哲理上的思辨的探究6.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

《老子》7.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导致的结果是()。

伦理的法制化8.《物理小识》的作者是()。

方以智9.“万物皆因心生,没有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的明代哲学家是()。

王阳明10.文学的主体象征——小说,发源于()。

宋元话本X9.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的思想家是()。

老子10.先秦诸子百家中属于显学的是()。

墨家11.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有()。

法、术、势12.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政治上的大一统13.西汉时,司马谈对战国诸子学说的短长作了较公允的评价,他将诸子概括为()。

六家14.西方传教士第一次直接进入中国是在()。

明代中期15.学术导向以恢复西周的宗法社会模式为旨归的学派是()。

儒家16.下面关于“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儒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调无为17.下列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中,不仅有哲学上的沉思,还积极参与到探索改革社会途径、直言不讳议政的实践中去的人物是()。

梁漱溟18.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是()。

民主与科学Y1.阴阳观念在传统文化中至为重要,《周易》一书认为天地万物的变化都体现于()。

六十四卦2.殷商时期,中国社会处于谁的威力之下?()。

神3.殷商时期的文化有浓重的神本色彩,承担神人交通重任的是()。

巫史4.殷商时期的文化是神本文化,下列不是殷商时期文化特征的是()。

以蓍草占吉凶5.义和团的斗争,最初打出的旗号是()。

反清、灭洋6.有山神,河有河伯,海有海神有龙王,灶有灶王爷”,仙文化中的这一情况体现了()。

巫史文化的特色7.于义,小人喻于()。

利8.元朝代表性文化的特点是()。

外露型9.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特征是()更重易趣与心境Z1.主张节用、节葬、兼爱、非攻的学派是()。

墨家2.战国时代,我国水利工程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李冰父子主持修筑了()。

都江堰3.战国时代,出现相当多的学派和代表人物,其中,吴起、白起、孙武、孙膑属于()。

军事家4.战国时期出现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即()。

《离骚》5.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

六经6.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甚巨的四家是()。

儒、墨、道、法7.中国人所说的“柔能克刚、水滴石穿”,意在强调的是()。

阴胜于阳8.中国近代第一位学贯中西、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是()。

章太炎9.中国是一个尚统的国家,孔子作《春秋》,内华夏而外诸夷,即以华夏族为主而以周边少数民族为辅,所表现出的“统”是()。

政治上的正统10.中国艺术追求意境,从根本上讲,意境是指()。

是经过创作主体之“意”加工过的现实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人是()。

郑观应11.“中庸”的“庸”,其意思是()。

恒久不变12.在孔子看来,春秋时期之所以天下大乱,主要是因为()。

周代的礼教被破坏13.在春秋战国时期,士这一阶层处于社会的()。

统治阶级底层14.在八卦中,象征阴阳、天地父母的是()。

乾、坤两卦15.在先秦跟儒学一样的显学,墨家思想中最强调的一点是()。

兼爱16.在封建时代,“孝”的最重要的内容是()。

传宗接代17.在“忠”、“信”、“诚”三者之间,“诚”更表现出()。

更注重主体性18.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酒文化的高峰是()。

殷商时期19.在中国文化里,道本源于天,反映于个体就是()德20.在东西方文化中,对“爱”的理解,有一定的一致性,它们是()。

情感的专注21.在隐逸文化中,所谓“大隐”是指()。

身在市朝却保持着隐退的情怀22.在崇实尚性的思想大潮影响下,清代学术思想表现出对宋代以来的性理之学的怀疑,在学术思想上呈现出()。

汉代朴学的倾向23.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