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导论讲者笔记

中国文化导论讲者笔记

道在生活系列講座圓玄學院主辦、香港人文哲學會協辦「莊子析義」八之四:〈人間世〉講者:劉桂標一概述-〈人間世〉一篇篇名,其義為人間的世界。

-此篇的主旨在說明人生於現實世界,有許多艱難和困厄,莊子於此指出超越種種困難的方法──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自在。

-郭象在《莊子注‧人間世》題解中說:與人群者,不得離人。

然人間之變故,世世異宜,唯無心而不自用者,為能隨變所適而不荷其累也。

(〈人間世〉題解)釋:據此可見,這可說是一種道家式的義、命分立觀點:/命-指現實生命,有必然的限制而沒有自由可言。

-「與人群者,不得離人」、「人間之變故,世世異宜」\義-指自由心靈,可超越現實的限制而有真正的自由。

-「無心而不自用者,為能隨變所適而不荷其累也」-本篇各段大意:1.「顏回見伸尼」至「而況散焉者乎」:通過顏回見伸尼的故事說明人臣與暴君相處的險阻。

2.「葉公子高將使於齊」至「此其難者」:再通過葉公子高請教孔子的故事說明人臣在政治工作上的險阻。

3.「顏闔將傅衛靈公大子」至「可不慎邪」:再通過顏闔請教蘧伯玉的故事說明人臣與暴虐皇儲相處的險阻。

4.「匠石之齊」至「不亦遠乎」:通過匠石見看見櫟社樹的故事,說明無用之用的道理。

5.「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至「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通過南伯子綦看見大樹的故事,說明不材才是大材的道理。

6.「支離疏者」至「又況支離其德者乎」:通過支離疏的故事,說明身心殘缺才以享盡天年的道理。

7.「孔子適楚」至「無傷吾足」:通過接輿與孔子對話,講出當時社會的種種險惡,並勸人以自由精神加以克服。

8.「山木自寇也」至「而莫知無之用也」:說明無用之用可以存身的道理。

第1、2、3、7段主要講命的領域,第4、5、6、8段主要講義的領域。

二莊子的命運觀I 道家式的義命分立觀點-儒家說命運、命限時,可說是一種義命分立的觀點。

其較精確的說法見諸孟子:孟子曰﹕「求則得之。

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文化史》是一本由张传燧教授编写的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该教材共分为五个部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

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礼乐制度为主导,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

此外,先秦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大一统为主导,强调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史记》等文学巨著,以及造纸术等科技发明。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玄学为主导,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世说新语》等文学巨著,以及山水画等艺术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盛世为主导,强调文化繁荣和对外交流。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金刚经》等文学巨著,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理学为主导,强调道德规范和思想统一。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本草纲目》等科技巨著,以及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

此外,儒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文化史》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它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成就。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中国文化史是指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发展历程。

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包括了哲学、宗教、艺术、科技、文学、社会等方面。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是一部阐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的史学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文化,到夏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文化在不断地创新和融合中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了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的思想和实践。

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例如孔子、孟子、秦始皇、汉武帝等,他们在不同的时期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中华文化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到骄傲和自豪。

同时,我也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为弘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第四章 古代学术与古代文学(中国在先秦时代,早已完成了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合两大事业,同时中国民族的学术路径与思想态度也大体在先秦时代奠定)此章约略叙述孔子以前典籍。1、孔子以前古典流传至今的,尚书:分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两种。诗经:诗经年代后于尚书,韻文较散文晚出,民间性的文学作品较后于上层统治阶级政治性和历史性的文件,这也可以说明中国文化之一个特征.诗经作品年代自西周初年下迄春秋鲁宣公时。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易经:包含有3个最重要的基本观念,其一:人类自身内部所有男女刚柔的天性。其二:人类在外面所遭逢的环境.其三:道(自己考量自己的刚柔姿性,与外部的环境命势,而选择决定其动静进退之态度,以希望趋凶避吉的).2、孔子以前未知的失传的典籍:礼书春秋-是史书,孔子春秋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贡献约有三要点,其一打破国别为史,其二褒贬,其三打破史官专业。3、春秋时代的贤人,孔子出始为中国史上平民学术之开始,春秋以下之平民学者最著名的有儒墨两派。儒--—术士之称,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正式将古代的贵族学传播到平民社会的第一人。墨———本义为刺面涂色以为奴隶标志的刑名,取义于古之墨刑。4、儒墨两家思想对比(中国古代是将宗教政治化、又将政治伦理化,以王权代替神权,用师权来规范君权)儒讲人道、平民道,讲孝弟、忠恕,即仁,孟子主张兼爱,彻底反对礼乐,孔子派儒家思想缺点主要是看重人生,略四周物界与自然,重现实政治,略下层,忽略内部素朴、真实.庄老道家,承接儒墨两派而自为折变的。5、中国古代学术简括叙述:孔子以前是经书,贵族阶级学,是贵族学时代,而孔子以后则是子书,在平民阶级手里,是平民时代。6、中国文字具有2个特征,一为象形即象意与象事,其二为利用曲线描绘轮廓。
第八章 文艺美术与个性伸展 1、隋唐复兴之盛运:经济文物较之秦汉过之不及【152】,论起政治,相权划分为三机构执掌:中书省司发命之权,门下省司审覆之权,尚书省司执行职权.其政治组织法典为《周礼》《唐六典》。在赋税方面,汉代只做到轻徭薄赋,唐代则进一步已做到为民制产。汉人眼光常注意于裁抑兼并,唐代则进一步注意到田亩之平均分配。【156】对待商业:汉代为裁抑,唐为放任主义,培植低层经济,而对高层的则较为宽大与自由。在兵役上:汉是寓兵于农,通国皆兵的兵农合一制。唐是寓农于兵,选农训兵制.实行府兵制,从而较汉制有几个优点,其一:唐府兵常军训,训练易于更精熟。其二,军队素质易于提高,其三更易活动,其四,大多数民众则可以毕生不是兵革了。【157】2、科举制度选权皆由公开的考试标准而决定的,中央公开考试然而偏重于诗赋一项。3、唐代科举制度,同样为宋、元、明、清四代所传袭,这是建筑中国近代政治的一块中心大柱石,中国近代政治全在这制度上安顿,同时亦是近代中国文化机体一条大动脉。4、唐代社会概括:唐代社会早已到了一个内在安富外观尊荣的地位。中国文化在秦汉时代已完成其第一基础,即政治社会方面一切人事制度之基础,在隋唐时代则更进而完成其第二基础,即文学艺术方面一切人文创造的基础,这在孔子书里特别提出的仁与礼之两字,即包括了此一切.【165】5、唐代文学艺术之发展以及唐代佛教之蜕变:从唐代有禅宗新佛教之创始,一面是佛教思想内部起革命,直接影响到宋儒道学运动,把中国思想界的领导权再从佛教完全转移到儒家的手里来,另一面是中国社会之日常人生再由宗教庙宇里的厌世绝俗、严肃枯槁、再回到日常生活自然活泼的天趣中来,这便开辟了文学、艺术一条新道路.6、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源甚早,但到唐代,有他发展的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古代的文学是应用于贵族社会的多些,而宗教方面次之,古代的艺术则用于宗教方面者多些,而贵族社会次之,但一到唐代全都变了,文学、艺术全都以应用于平民社会的日常人生为主题,这自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显著大进步。【170】中国艺术中最独特而重要的厥为书法,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平民社会日常人生的气味到底占了优势,从唐以后,字学书品遂为中国平民艺术一大宗,而帖书占了上风。画:唐代时虽亦有南北合流之象,唐人风气也还以南方作风为正宗,平民意味与日常风格逐渐占上风,而贵族与宗教的色彩则日见淡薄,因此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与石刻渐而转为纸幅尺素。【171】7、诗文字画四项,全要到唐代,勉完全成其为平民社会和日常人生的文学和艺术,而唐人对此四项的造诣,亦都登峰造极,使后代人有望尘莫及之想。诗人如杜甫,文人如韩愈,书家如颜真卿,画家如吴道云。禅宗便是由宗教回复到人生的大呼号,由是一切文学艺术如风起云涌,不可抑勒,而终成为一个平民社会日常生活之大充实。汉代对于政治、社会的种种计划,唐代人对文学艺术的种种趣味,这实在是中国文化史上两大骨干。 政治社会体制安定了人生的共通部分,文学艺术陶写满足了人生的独特部分,中国后代人常以汉唐并称,这就是一个主要的意义。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

序言(1)简述文化的定义。

文化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其进一步的分类则有简有繁。

狭义的文化,则不包括物质文化,或仅指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

(2)试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八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或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和新时期时期,相当于中国古史中的传说时代。

2.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形时代或“青铜时代”3.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4.第四阶段,是中国文化实现“大统一”的时代。

5.第五阶段,是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

6.第六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隆盛的时代,包括(公元581年~618年)、唐(公元618年~907年)两代。

7.第七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成熟、精致的时代,以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两代为主,也包括辽、夏、金、元。

8.第八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总结,衰落并酝酿新变的时代,包括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16年~1911年)两代。

(3)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1、人文精神。

其关注的中心,是人和人的生活。

2、伦理本位。

与集体主义的人文精神相关联,中国文化特重人类群体的伦理秩序。

3、天人合一。

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4、尊君重民。

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其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宗法为核心的等级社会。

5、尚中贵和。

尚中贵和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的品质之一,是在几千年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社会里孕育而成的民族心态和生存智慧。

第一章(1)试论儒家思想嬗变的四个阶段。

1.先秦儒家。

周灭商后,以周公为代表的政治领袖定了一系列维护嫡长子继承权的宗法制度,并提出相应的伦理道德观念。

2.两汉经学。

儒家正式跃居于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式的主导地位,先秦儒家典籍----《诗》《书》《礼》《易》《春秋》被列为经典。

3.南宋理学。

汉代经学内部的今古文之争经过此消彼长的长期斗争,今文经亡失于两晋之际,古文经独传,成为唐代官学。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是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书《中国文化史导论》,它不仅记录了中国文化史,还包含了中国文化史的主要脉络、涉及的主要学科内容以及相关的文化问题。

《中国文化史导论》从历史的长河中梳理出的的中国古代文化,梳理出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

从以夏商舜禹时期的古代至汉唐宋元明清后的晚期文化,系统性地梳理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使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而《中国文化史导论》也涵盖了包括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历史等各学科领域的内容,使读者可以深入地探究各个学科领域的特点。

从这些学科领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也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性遗存(如宫殿、园林等),而精神层面指的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史学思想、文学思想等。

此外,《中国文化史导论》也带领读者走进中国文化隐藏的深处,从一系列文化问题中探讨中国文化的特点、表现形式,如中国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国的美学以及礼仪文化等等。

本书涵盖的文化问题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宗教、伦理、思想意识形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近现代文化学科的一系列研究内容,使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实践性遗存,从而帮助读者更好的认识和领悟中国文化的内涵。

总之,《中国文化史导论》作为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史的教材,既全面记载了中国文化史的历史沿革,又能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各种思想意识形态,以及当代文化学科的一系列研究内容,从而使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和领悟中国文化的实质内涵。

中国文化导论讲者笔记

中国文化导论讲者笔记

中國文化現代化問題一什麼是現代化﹖─正如「什麼是文化﹖」的問題一樣,對於什麼是現代化的問題,不同的學者往往有不同的了解。

─講者以為,以下是一較佳的定義。

西方學者雷格斯(Riggs) 說:「現代化並不指一種特殊的變遷,如工業化、西化或希臘化,而是指一種『歷史的相對性』的現象,指一個社會或國家,自願或不自願地所發生的一種『形變之鏈』的過程,而這種形變乃在減少他自己與其他他認為更進步,更強大或更有聲威的社會之間的文化的、宗教的、軍事的或技術的差距者。

」─以上述定義作為起點,關於文化現代化問題有兩個重點必須注意:I 現代化涉及價值的判斷-這點從一些學者嚴格使用「現代」與「當代」二詞的分別可得知。

/現代(modern)─涉及價值判斷中有較高價值者。

\當代(contemporary)─不涉及價值判斷中有較高價值者。

∴我們可以說一些當代的人可以生活在一個非現代(傳統)的社會。

e.g.落後的野蠻民族。

-另外,∵現代化涉及價值判斷。

∴不能單靠分析方法來判斷,應同時應用直覺方法來判斷。

II 現代化是一普遍的演變過程,它的範圍廣泛,不能隨意限定1 就文化時序方面而言─∴在文化時序方面,應包括古往今來的文化的領域。

中、西文化歷史階段的區分:/中國文化:先秦文化─諸子百家爭鳴的文化魏晉文化─道家的文化(即魏晉玄學的文化)隋唐文化─佛家的文化(即隋唐佛學的文化)宋明文化─儒家的文化(即宋明理學的文化)\西方文化:古代─哲學的文化中古─宗教(神學)的文化近代─科學的文化→現代化≠全盤否定過去的(傳統)的文化∴有些現代化的運動可以是某方面之復古運動2 就文化方向(或地域)方面而言─∴在文化方向(或地域)方面,應包括主要三大方向(地域)的文化的比較和選取:/東方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歐陸文化\英美文化→現代化≠西(方)化=全球化或世界化-以近、現代中國有關文化方向論爭來說明:/西方化(全盤西化)─以胡適、陳序經等為代表─俄化(共產主義化)─以陳獨秀、李大釗等為代表─保守派(維持中國文化)─以辜鴻銘、梁啟超等為代表\中西折中派(世界化/全球化)─此種主張可再分為以下各派/當代新儒家─以張君勱、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為代表─自由主義─以殷海光、林毓生等為代表\社會主義-以張岱年、李澤厚等為代表-各派中,目前以當代新儒家、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三派最為強大,在理論上也最為全面。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非遗传的创造,是人类所创造的道德、美学、工艺、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部实践成果的总体。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文化的构成要素: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

物质文化:是指物质财富和物质产品,如建筑、食品、工具、器皿、艺术品等。

精神文化:是指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等文化纲领,意识形态,传统风俗等。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1.从原始社会到商代原始社会:原始氏族文化。

彩陶文化:彩陶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龙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长期演变过程中,龙逐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2.从春秋到战国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思想的兴起。

《周易》的创作和发展。

《论语》的创作和发展。

齐东野语和战国策。

3.从秦汉到唐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道家和儒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诗词、散文和小说的兴起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国内的传入和融合。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4.从元明到清代元代:本土文化和外来蒙古文化的融合。

明代:文艺复兴,以唐宋八大家为主。

四书五经被定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清代: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均有长足发展。

思想、文化、制度改革。

5.现代化的中国文化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学改革,思想解放,文化现代化。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现代化的中国文化:经济的现代化和中国崛起。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1. 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2. 文化的民族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

3. 文化的综合性:中国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包含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和思想体系。

4. 文化的思想性:中国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思考,具有深度和广度。

5. 文化的艺术性:中国文化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6. 文化的现代性: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日益现代化。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教育体制的建设和发展。

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史导论》

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史导论》

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全面阐述了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他特别注重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文化,认为“中国文化,表现在已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

5展读《中国文化史导论》,在钱穆先生的笔下,一幅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壮丽画卷在读者眼前缓缓呈现,其中钱穆先生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分析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一、客观比较中西方文化将中国文化的发展放到与西方文化相比较的坐标系中加以评说,是《中国文化史导论》的鲜明特点。

钱穆先生对比指出,在观念上,西方人常以义务与权利相对立;中国人则以义务与自由相融和,18即天人合一。

6在文化进向上,西方是“由精华集聚的一小中心点慢慢向外散放”;而中国则是“由大处着墨,先摆布了一大局面,再逐步融凝固结,向内里充实”。

167在文学上,西方“是站在人生前面的,他常领导着人生使之更往前趋”;而中国“好像是站在人生后面的,他常使读者获得一种清凉进退的意味”。

171钱穆先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准确地点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钱穆先生客观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的地位并不重要。

究其原因,第一,中西思想习惯不同;第二,文化产生环境不同;第三,科学才能表现不同。

202-207钱穆先生的分析颇为客观,中西方不同的习惯、文化背景,确实造成了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有比较发达的近代科学。

这也说明,虽然钱穆先生一向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但他并不是一个文化复古主义者。

二、主张坚守传统文化,融会中西文化在《中国文化史导论》第十章“中西接触与文化更新”中,钱穆先生主张融会中西文化。

钱穆先生指出,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人面临的问题是,“第一:如何赶快学到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好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地位支撑住。

第二:如何学到了欧美西方的富强力量,而不把自己传统文化以安足为终极理想的农业文化之精神斫丧或戕伐了。

”192-193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长在人文政教,短在自然科学。

中国文化是一个开放型体系,非常具有包容力,它对外来的异质文化总是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去加以吸收和融合,因此对西方近代科学的吸收并不会损伤中国文化原有的活力与生机。

《中国文化史》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史》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史》重点笔记一、先秦思想1. 儒家思想:重视人的道德性和个人修养,主张以仁、义、礼、智为核心,尚重孔子、孟子等思想家。

2. 道家思想:其核心是虚无缥缈的道,详情略带神秘,主张不为名利所动,追求自在自得的境界,尚重老子、庄子等思想家。

3. 墨家思想:重视兼爱和利益最大化,反对战争和贵族崇拜,主张实际、务实的道德规范,尚重墨子等思想家。

4. 法家思想:重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主张以刑法威慑,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尚重韩非、商鞅等思想家。

二、秦汉时期1. 法律制度:秦朝推行法家主义,加强中央集权,制定律令,加强军威,汉代取消了秦朝的苛政,改善百姓生活,制定了令、章、律、诏、案等法律制度。

2.文字文化:秦朝推行小篆,汉代开始使用隶书,普遍使用胶纸、竹简等文字载体,促进了书写与学问的发展。

3.艺术:秦汉时期,出现了青铜器、陶器、织锦等一批优秀的艺术品,展现了民族艺术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玄学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玄学和史学为研究重点,强调宇宙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注重道德和人文精神。

2.文艺:文学作品、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这一时期文化的亮点,代表人物有曹操、曹植、陶渊明、阮籍等。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1.旗帜思想:唐宋时期的儒家思想形成了“两宋理学”和“宋明理学”等学派,随后的明清时期出现了“阳明心学”等自由思想。

2.文学艺术:唐宋时期诗词成为流行的艺术形式,长篇小说的兴起使得小说成为主打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

3.文化交流:唐宋时期咖啡、火药、造纸等技术和文化传统流传到了西方,形成了“丝路经济”和“丝绸之路文化”。

五、近代文化1. 改革思想:明清之际,进入了一个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拓为主的时期,产生了大量重视理性和真理的新思想,代表人物有吴敬恒、王充、黄宗羲等。

2.现代文学艺术: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文学风格开始崛起,文学界的代表作品有鲁迅的《狂人日记》等。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

015文化纵横《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李婉秋(湘潭大学 湖南湘潭 411100)摘 要:钱穆的《中华文化史导论》涉及中西方文化比较、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和、中国古代文化、中国文化精神等问题,阐述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发展规律。

以《中华文化史导论》为文本,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总结出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其优越性,助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建设。

关键词:中华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文化自信;钱穆作者简介:李婉秋(1994-)女,汉族,重庆人,研究生,法学硕士,湘潭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法律史。

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性钱穆先生在首篇即详细分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他从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两方面,深究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性。

关于地理环境方面,作者指出黄河本身并不适于灌溉与交通, 中国文化的产生并不依赖于黄河本身 ,而依赖于黄河的各条支流。

因为各个纷繁复杂的支流两岸,以及两水交汇的三角地带比黄河更适合农业灌溉和水路交通。

中国文化发源地有若干个,大多为黄河的支流。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复杂的水系和河流,也都是中国文化诞生的摇篮。

当这些相对小的水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同其他水系的文化接触、融和,从而形成博大的中华文化。

关于气候方面, 作者指出中国气候相较于其他文明古国的特殊性。

他认为,在气候方面,中国地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的北温带,相对于其他古文明地域,降水较少,物产贫乏。

这就迫使中国人塑造更加勤奋、朴实的民族性格。

相反,其他地域的古代文化的气候条件更加优越,因而生活奢靡,精神腐化。

作者反复提及自己的观点,即由于中国文化起源上地理与气候的环境特殊性,中国文化必然地会有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

总之,作者认为中国独特的自然条件影响了中国人选择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中国人独特的性格,造就了中国文化最初的原形和特质。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在宽广的大局面下诞生,中国人的心胸因而更为厚重、宽广。

中国文化导论讲者笔记

中国文化导论讲者笔记

三大思潮的現代化學說論衡一當代三大思潮現代化理論概述─一般學者以為,當代中國三大文化思潮為當代新儒家、自由主義及馬克思主義。

─這三個主流學派對中國文化現代化的看法互有異同。

以下為其主要處:I 對科學的看法─三者都肯定中國需要發展科學─/自由主義及馬克思主義─對科學可能帶給人類的進步基本上抱樂觀主義的態度∴容易傾向於過度強調科學在整個文化領域中的重要性的泛科學主義,尤其是早期的全盤西化派和俄化派。

\當代新儒家─對科學可能帶來的弊端有高度的警覺∴對泛科學主義提出嚴厲的批評。

-辨識:科學≠[泛]科學主義/科學-是一獨立的文化項目\科學主義-隸屬於哲學的一種主張,以為一切文化項目都以科學知識為最高的標準。

-講者評論:新儒家注意到科學主義的流弊,這方面較為可取。

II 對民主的看法─三者都肯定中國需要民主政治─/新儒家及自由主義─主張探取西方式的議會民主制度\馬克思主義─稱之為「資產階級民主」,斥它作「假民主」;另倡「新民主」,即「人民民主專政」。

-講者評論:這方面馬克思主義有較多的缺點,主要為:較忽視人權和自由的價值;以及製造了新階級--幹部階級。

III 對中國傳統文化現代的看法─/自由主義及馬克思主義─以為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化的主要障礙∴中國要現代化,必須揚棄中國文化的核心部分。

\新儒家─以為傳統文化雖未發展出科學與民主,但這兩者均為中國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與中國文化的本質不相抵牾∴反對揚棄中國文化的核心部分。

-講者評論:這方面也是新儒家較可取,∵看到了傳統文化可與現代化並存e.g.在儒家文化圈日本與亞洲四小龍的發展可比美西方。

二殷海光先生的中國文化現代化理論I 對現代化問題的討論-本節根據殷先生的《中國文化的展望》第11章「現代化的問題」的主要觀點而討論。

-中國現代化的問題基本上是一個從古老文化過渡到現代文化的問題,其實際反應的過程可分為三步:1. 外層的改變-開始吸收西方近代文化的器用特徵。

i.e.洋務運動2. 中層的改變-制度的改變。

中国文化史笔记

中国文化史笔记

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何谓“文化”1、什么是“文化”(1)文化是指人类实践的方式及其产物,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总和。

(2)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

(3)《苏联大百科全书》1973年版给广义的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文化的结构(1)广义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四个层面。

(2)物态文化层也叫物质文化,是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构成的。

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为目标,直接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范、社会组织构成了制度文化层。

亦即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为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而制定出的一系列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等。

(4)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行为文化层。

以民风民俗的形式出现,见之于日常的生活起居中,具有鲜明地民族性、地域性。

(5)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培养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了心态文化层。

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2.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

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

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关系广义文化兼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双重意义,而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

3、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1)“文”同“纹”,纹路;(2)“化”指“教化”、亦即通过说服、教育等思想政治工作达到的提高觉悟、化育百姓的作用。

(3)中国经典里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属于改造主观世界,创造属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

二、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何谓“文明”?(1)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出现了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

中国文化导论讲者笔记

中国文化导论讲者笔记

慧能的教外別傳一概述-禪宗在唐中葉形成,是中國佛教三大宗(天台、華嚴、禪宗)中最後建立的一宗。

唐代末年,禪宗獨盛,中國其他佛教宗派日漸式微,∴此時開始,「禪」幾乎成為佛教的同義詞。

-禪宗的真正開宗人是慧能,但禪宗門人則說慧能之前的傳承如下: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名義上被稱為「六祖」。

-本課講禪宗理論,以慧能的說法為主。

現存《六祖壇經》記述了慧能的言行,可見其立教大旨。

-用禪宗自己的說話來說,以前的一切佛教宗派都是「教門」,而唯有禪宗自己是宗門。

/教門-偏重佛教理論而忽略實踐-≒佛教哲學學派\宗門-扭轉傳統偏重理論的不足而提倡佛教的宗教實踐-≒佛教宗教教派-禪宗的哲學主張,主要見於禪師的語錄之中,當中以禪宗六祖惠能(又稱慧能)的《壇經》一書最為重要,可參考郭朋《壇經校釋》(中華書局)。

以下講禪宗的哲學,也以此書為主,有需要時再取其他禪師語錄作輔助,可參看普濟著、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中華書局)。

二即心成佛的哲學內容(「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人心、性、佛在禪宗來說是同義詞,指佛教所講的最高價值主體。

禪宗如天台、華嚴等,以追求佛性作為人生的最高理想,並且以為此理想是人人可以達到的。

大師遂責惠能曰:「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壇經》)E:此為人人皆可成佛之意。

五祖相送,直至九江驛邊,有一隻船子,五祖令惠能上船,五祖把櫓自揺,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揺櫓。

」五祖言:「祗合是吾度汝,不可汝卻度吾,無有是處。

」惠能言:「弟子迷時,和尚須度,今吾悟矣,過江揺櫓,合是弟子度之。

度名雖一,用處不同。

……」(《壇經》)E:成佛是每個人自己的事,別人不能代替。

惠能勸善知識歸依三寶。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經中祇即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性不歸,無所依處。

(《壇經》)E:傳統佛教講歸依佛、法、僧三寶,惠能正確將此詮釋為自性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明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在内,属精神方面。

二、人类文化,从源头来看,分为三类:1、游牧文化2、农耕文化3、商业文化(海滨)其中,1和3属于一类。

由于地域资源不足,内部有阻害,所以有工具感,有强烈的克服欲。

由于向自然要生存,所以心理有对立感,无论对外界或是对外人,因此尚自由,争独立,侵略性强。

三、财富观:游牧与商业文化财富观:一、愈多则愈易多二、愈多则愈不足农耕文化财富观:生产有定额,生生不息,无需多藏,也不适合多藏。

因此常感满足而实则不富。

富者不足,强者不安,安定者却不富,所以矛盾不断。

四、农业文化有大型小型之分,新农旧农之分。

小型农业国内部发展易饱和,外部又不易捍卫强暴。

新商业文化特征:有新科学新工业装备。

新农是有新科学工业装备的农业国。

五、分析文化要从文化的复杂性、完整性、发展性来看。

第一章地理背景1、中国文化不仅孤立,而且特殊。

与古代三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文化产生于一个特别大的地面上。

人类文化的最先开始,先是要有河水灌溉,这样能保证农业生产,二是四周要有天然屏障,这样不仅可以集中人口,而且可以不受外敌干扰。

汭:两水环抱之内。

两水相交而形成的三角地带。

中国环境的特殊之处:(1)中国水系复杂,哪里都有灌溉区域,且相互之间可以隔绝孤立。

而小区域内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可以借着小水系进到大水系,密切接触。

(2)中国当时处得较北,气候和雨量不如其他三国易于产出丰富产物,所以中国人一开始是在勤奋的情况下创造文化的。

其他三国是在多量的闲暇时间创造的。

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1)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在大环境里面开始,因此易于养成并促进对政治、社会等人事方面的团结与处理,所以中国能迅速完成统一。

(2)中国文化因为在大环境下展开,又迅速形成了国家内部团结统一,所以抵抗外来异族力量强大。

(3)小地面上产生的文化,容易受地域局限达到顶点,然后停滞不前,只享受奢侈生活,内部安逸退化。

而中国文化,由于在贫瘠地方产生,因此有不断的刺激促进文化前进,内部一致并前进。

2、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比较:欧洲文化起源于希腊,但希腊虽有共同文化,却没有共同的政治组织。

因此后来希腊被罗马取代,而中国是内部政治交替,文化改进。

希腊、罗马、基督教会是近代西方文化三大主源。

西方人看历史,是变动;中国人看历史,是转化、绵延。

西方人看历史,是空间与权力的向外伸展;中国人看历史,是时间的与生长的自我绵延。

西方人的看法是我与非我,中国人的看法是自我一体浑然存在。

经济形态:西方:商业文化中国:农业文化西方认为,人类文化的进展是:农业文化→商业文化中国人认为:农业文化+商业+工业总的说来,西方人看问题是两体对立,二元论;中国人则讲究向内看,与外界和谐一致。

第二章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1、民族和国家在中国是融为一体的。

正因为中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造的,所以文化演进是一脉相承的。

2、中国历史的四个时期:(1)从上古到先秦。

这是中国民族融合统一的最先基业的完成,以华夏族为主干,其他部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相融合,便有了秦汉的全盛。

(2)秦汉至南北朝。

匈奴、鲜卑、羌等,便有了隋唐的全盛。

(3)隋唐至元末。

契丹、女真、蒙古等,便有了明代的全盛。

(4)满洲入关至现代。

满洲、羌、藏、回部、苗等。

3、上古时,男子称“氏”,表示部落居地,女子称“姓”,表示部落血统。

4、春秋战国的政治意识与形态是从“霸诸侯”(完成国际联盟)到“王天下”(创建世界政府)的时代。

总结:中国古代史上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分为五个阶段进行:(1)禅让制度。

唐、虞时期。

(2)王朝传统制度。

各族共认的王朝,父子相传或兄弟相及。

夏商时期。

(3)封建制度。

诸侯由王朝建立。

西周。

(4)联盟制度。

诸侯互推霸主,王朝无权。

春秋。

(5)郡县制度。

只有一个王朝,无诸侯。

战国末年。

第三章古代观念与生活一、民族观念1、古代观念上,四夷与诸夏的区分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

文化指一种生活习惯与政治方式。

2、称蛮夷的原因:一是他的生活方式不同,非农业社会,又不是城市国家。

二来他们未参加和平同盟,自居于侵略国的地位。

秦汉时期的中国人民族成分:(1)华夏。

夏周(2)东夷。

商(3)荆蛮。

楚国、吴国(4)百越。

越国及南粤、闽粤(5)三苗。

二、宗教观念3、殷商甲骨文显示,当时有“上帝”的概念,且相信他们一族的祖先是由上帝而降生。

“祖先配天”,也相信本族是代表着上帝意旨而统治此世。

4、只有统治者有祭天的权利,王室传达民意。

且上帝并不是只眷顾哪一个部族,如果统治不佳,则统治者将会换人,所以很早以前,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便被政治观念同化了。

5、中国人观念里的上帝,是人类大群体所公共的,一面不与小我私人直接相感通,只要统治者失去大群立场,失去了代表民意的精神,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一面不为一姓一族所私有,即上帝是群体意志、态度。

6、中国人的宗教观念、道德观念都融合了政治观念。

7、中国宗教是一种“大群教”,个人小我可以有罪恶,大群全体则无罪恶,因此中国宗教里没有罪恶观念。

总的说来,中国宗教很富现实性,指的是只限于尘俗的现状生活,中国人的现实就是浑全一整体。

三、国家观念古人并无明确的民族界限,也认为上帝属于人类全体,因此国家观念也很薄弱,“天下”观念超乎于国家观念上。

四、人道观念1、孔子的“忠恕”,孟子的“爱敬”2、人道观念的核心、根本是家族观念。

中国人既不看重国家民族界限,又不看重上帝,都是由人道观念而来。

3、既然要讨论古代人的家族观念,还可以向内观察到中国古代的家族道德和家族情感上。

五、生活状况1、农耕与游牧生活的消涨。

由西部黄土地区向东部沼泽地区发展,农耕得到传播。

2、春秋时,由于地狭人稠,禁地内盗贼渐渐多了,于是政府开放禁地,收取定额的租金。

后来,渐渐有了工商职业产生。

战争规模扩大后,车战转变为步兵战,军队以贵族为主体的也变为了以平民为主体,于是有了平民因战功而成为新贵族的。

如此农民便演化为工人、商人、军人。

农民经济繁荣,学术也流传到平民社会,于是也有了下士。

第四章学术文学1、中国在先秦时代,已经完成了国家凝成、民族融合、学术路径、思想态度。

2、内心与外行,情感与规律,文学和伦理的一致。

3、《诗经》单微轻灵直凑。

崇尚现实,多以人生伦理为背景,只其形式空灵轻巧,直凑单微。

4、《易经》包括以下三个观念:(1)人类自身内部所有男女刚柔的天性。

(2)人类在外面所遭逢的环境,其关于时间或先或后,地位或高或低,及其四周任务及与事变所行成的一种形势。

占卜出的某一爻,表示时地性质,其余五爻,指外围人物与事态,这便是“命”。

(3)自己考量自己的刚柔,与外部的环境命势,而选择决定其动静进退的态度,希望避凶趋吉,这便是“道”。

5、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事情全用一种伦理性的教训来指导。

如占卜,一开始是宗教性的,但后来把它伦理化了,用以指点与教训。

6、知其名但已失传的书分为两大类:一是礼书。

礼:宗教上的→政治上的→伦理上的,即普及于一般社会与人生而附带有道德性的礼。

礼的定义是:当时贵族阶级的一种生活习惯或生活方式,这一习惯与方式,包括宗教的、政治的、伦理的三部门的意义。

7、孔子对礼的研究:(1)发明出礼的真意,即中国古代的礼所随着民族文化大流而前进的意义。

(2)批评反对当时贵族阶级一切后期的非礼之礼。

(3)把古代贵族礼直推演到平民社会中,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化趋向人生伦理化的最后一个步骤。

8、孔子的《春秋》对中国文化史的贡献:(1)打破了国别为史的习惯,以霸主齐桓公、晋文公主持的诸夏城邦和平联盟的事业为中心。

(2)新史中有一种褒贬。

对整个人类文化演进有一种广大而开通的见解,起先因不能接受诸夏文化体系而被排斥在外的国家到后来也随着文化推演上升为诸夏。

(3)史书本来是当时史官的专属工作,由于孔子的传播,也变成了平民学者的自由学问。

孔子加速实现了中国文化演进的大潮流。

9、《春秋左氏传》在哲学上没有超越,但是在收集与比排材料上看更加完密了,这是古代中国第一部最详实最生动的历史。

10、自孔子开始,是中国史上平民学术的开始。

平民学者中最著名的是儒墨。

儒为术士之称,通晓六艺,这便是“士”。

孔子是将古代贵族学传播给平民的第一人。

墨家比儒家更具平民精神。

11、儒家学派所得于古代传统的是许多古代流行的典籍以及当时贵族阶级流行的一切礼节。

墨家的除了儒家所学,还有另一个传统,当时的工艺技能及科学知识。

12、古代中国的工艺品也是精美却不奢侈,实用而又有人生伦理上的教训意味的。

中国古代工艺最重要的是车的制造,这关乎日用与战争,同时也表示政治上的贵贱等级。

13、铜器、陶器、丝织(衣)、木器(车)是中国古代工艺和美术上最重要的四项。

中国人的美术附着在工业上,工业注重在日用器物上,这是中国工艺美术与中国文化精神相配合之点。

14、中国美术的一种特性是,大型建筑很简朴因为觉得一般人不常用,所以奢侈,除了水利、交通、要塞等。

其他全是小工艺。

15、墨家学派的理论偏向实用,偏向极富伦理性的实用方面。

但太过注重实用,不仅极端反对奢侈,也忽视了美观。

16、墨家学派不仅有科学知识,还有独创的逻辑与辩证法。

最重要的是实践精神,狂热于改造社会运动。

17、中国古代,王权代替神权,师权规范君权。

将学校与教育放在政治与宗教上面,讲求师道与君道合一,即道与治合一。

君师合一,道行在上,即是治世。

儒家的道是人道,是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人生大群之道,也是平民道。

儒墨两家思想的对比:(1)儒家:“仁”是儒家思想中人道的代表,是人心的境界与功能,在同类中相互感通,相互会合,不仅为个体求生存,并有成为大群文化的意义。

孝悌忠恕(尽己谓忠,推己谓恕)是为“仁”。

孟子补充:爱敬,良知良能。

将爱敬施予人,便是孝悌忠恕,便是仁。

孔子认为,礼由仁生。

礼是阶级性的,宗教的,仁是平等的,人道的。

(2)墨家:墨子站在人类平等的观念上排斥贵族阶级,主张的平等是无差别与齐一。

反礼乐,绝少艺术、文学的趣味,太看重人生经济实利。

不看重家庭与宗庙。

墨子做得不对的地方:○1违反了人类的自然情感,却说是上帝的意志,落入了宗教的旧陷阱,忽略了政治性的需要。

○2太注重无差别平等,他所注重的平等偏于物质生活的经济方面。

○3违反了中国古代由家族情感过度到人道观念的传统精神。

孔子做得不对的地方:○1太看重人生、人生本位,而忽略了四周的物界与自然。

○2太看重现实政治,容易偏向社会上层而忽略下层,偏向大群体制忽略小我自由。

○3太看重社会大群的文化生活,易于偏向外面的虚华与浮文,忽略内部的素朴与真实。

18、道家:道家思想承接儒墨两派,但与墨家更近。

他们同时反对古代传统的礼,认为不平等而奢侈。

其理论能超出人的本位之外,从更大的立场上寻根据。

墨家根据天,即上帝鬼神,道家根据物,即自然。

19、孔子以前的书籍叫做经书,学术掌握在贵族阶级手里,当时可以称为贵族学时代,孔子以后的书籍称为子书,学术转移到平民阶级手里,可称为平民学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