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概论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ppt课件

02
03
清静无为
辩证思维
道家思想提倡清静无为的生活态 度,注重内心的修炼和自我提升。
道家思想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 善于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追求 真理和智慧。
佛教思想
01
四谛八正道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四谛和八正道,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八
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
如各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展示。
汉语的国际推广
如全球范围内的汉语教学机构和文化中心的 建立与发展。
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如电影、音乐、文学作品等在国际市场上的 表现及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发展
中国文化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发展, 吸收不同文化元素,形成更加包 容的文化格局。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 ppt课件
目录
• 中国文化概述 • 中国文化的物质层面 • 中国文化的制度层面 • 中国文化的精神层面 • 中国文化的艺术层面 • 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01
中国文化概述
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文化的定义
历史性
多样性
包容性
稳定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 历史、地理、风土人情、 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 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 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从远古时期的骨笛、陶埙到古琴、琵 琶等乐器的演变过程。
中国舞蹈的种类与特点
古代舞蹈如长袖舞、剑舞以及民间舞 蹈如秧歌、龙舞等的表演形式和艺术
特色。
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
伯牙、钟子期、嵇康等音乐家的代表 作品及其艺术成就。
音乐与舞蹈的美学内涵
音乐与舞蹈在节奏、韵律、情感表达 等方面的美学追求和审美体验。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PPT课件
❖ “天道”于“人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这便 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 人——主体 自然——客体
❖ 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 对立统一物。
❖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 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7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 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9
一、物质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各样的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 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 可以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了整个文化创造的 基础。
二、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 能进行。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 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服务于他们自己、同时 又约束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创造了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相 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 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等。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 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 定义域。
狭义“文化”——任继愈先生说,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 族特点的精神成果。也就是说,狭义的“文化”排除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
不改,然后加诛。” ❖ 《昭明文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 昭明太子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
远也。” ❖ 文化——自然 ❖ 文化——质朴 ❖ 文化——野蛮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章)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章)PPT课件
文化政策: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 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政策对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具有能动的主导作用。 (“双百”方针)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次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 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 国别文化。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 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共同体文化) 原因:共同的文化源,华夏文明 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多元 一体 汉民族文化主导,凝聚和团结各民族文化
• “化”本意改易、生成、造化。《庄子·逍遥游》:“化 而为鸟,其名为鹏”。
• “化”也指教化。《荀子·不苟》:“驯至于善谓之化” 。
•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这里的事物既可以指 自然之物,也可以指人的思想。
• 《易·贲卦》:“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文化”合成见于《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 后加诛。”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词,常 作文治教化之义。
•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泛:
✓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 ✓ 指“修养”,言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遗物,如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观念形态”,政 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文化学概论

文化学概论

二、文化构成的形态
(一)物质文化 习惯上也称器物文化,是人类在满足自我生 存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过程中创造的文化 形态,它包括生产工具、生活工具的诸多要 素或内容。

(二)行为文化

主要是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方式进 行表达的文化形态。
(三)制度文化
是通过规范的习惯或文字文本形式固定下来 的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典范的文化成果。 以文字规范形式出现的文化制度是制度文化 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习惯性规定的制度文化 是文字性规定的制度文化的民间部分。
三、文化累积与文化发展的加速度趋势
人类文化发展并不表现为向前作直线匀 速运动,而呈现出一种加速发展的趋势。 文化累积的速度与文化发展成正比。愈 是人类早期,文化创造处于探索阶段,文化 累积愈少,文化发展亦愈缓慢。当文化有了 一定的积累后,文化发展速度才渐渐加快, 愈到后期加速现象愈明显。


体质人类学=人体学 史前学=史前考古学 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文 化学 民族志 应用人类学

(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

对人创造的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 人的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对各类具体文化、 文化载体,如社会、集团、传统、文化生态、 风俗等的研究。
乔治· 彼德· 马德克对文化的分类:
(一)内涵: 所谓文化创新,是指由连续的文化累积 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而导致的一种文化 创造。

(二)文化创新的动力机制: 由人类生存需求引发的一系列的矛盾共同体 内部的矛盾运动,构成文化创新的动力机制。 首先,从人与自然的矛盾的角度来分析文化 创新的动力机制。 其次,从人的需求与现实的矛盾的角度来分 析文化创新的动力机制。 最后,从人与社会的矛盾的角度来分析文化 创新的动力机制。

[课件]文化学概论:第二章PPT

[课件]文化学概论:第二章PPT


五、功能学派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 (B.K.Malinwski,1884-1942)、德拉克利夫-布朗。其主 要著作:前者有《西太平洋的探险队》、后者有 《安达曼群岛的居民》。 代表人物:爱德华· 埃文斯—普理查德、迈耶· 福蒂 斯、麦克斯· 格拉克曼、威廉· 雷蒙德· 弗斯 学派的基本观点: 1.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具体的还是抽象的, 都有满足人类世纪生活需要的作用,即具有一定的 功能。 2.文化是建筑在生物基础之上的; 3.重视文 化的完整性,重视文化物质的功能之相互作用。 23
一人类学的兴起文化学产生的理论基础与源泉就研究对象而言人类学虽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西方社会认为希罗多德的历史荷马史诗奥德赛已有人类学的思想的记载与描述但科学的人类学体系应是近代资本主义扩展和科学昌明的产物
文化学概论:第二 章
第二章 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
2
第一节 文化学发展简史

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文化学是在近代西 方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同人 类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实际上,文化学体系就脱 胎于人类学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其中受人类学 的影响最大。 从演变序列来看是:
21

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影响


① ②
学术观点: 1.杜尔干的贡献: 第一个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文化的学者; 创造了“集体表象”的概念,并予以很好的解释。 2. 布留尔则发展“集体表象”,运用它来研究原 始人的思维,并提出了“互渗律”概念。 影响与地位:法国社会学派是近代法国文化研究 领域出现的第一个学派,奠定了法国文化学研究的 特色,对功能学派和结构学派的产生巨大影响。 22

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学

文化学概论 【第三章】

文化学概论 【第三章】

(五)凝聚功能
☺文化凝聚功能的基础:文化认同(包括语言、外 表、习俗的获得与认同) ☺文化的凝聚功能,一方面表现在相同文化背景的 人在心理上具有亲和力,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外 来文化的吸收融合和抗拒排斥作用。
☺吸收融合,就是吸收外来文化或自己创造的新文 化因素,使之变为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的组合部分。
会 馆
• 文化的认知,是通过传播和教育等手段获得的。
(三)开拓功能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开拓功能,主要表 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火车头”作用; 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经济体制、政治体 制、思想道德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确立和发 展,都是有力的推进。 另一方面是先进的革命理论、哲学思想对社会政 治变革的前导作用。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是由一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如卢梭、伏尔泰、 狄德罗、爱尔维修)鸣锣开道的。
讨论:
• 了解和掌握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与发展有何启示? 谈谈你的看法。
文化群体性特征:
一是表现在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是群体创造的产物; 二是表现在文化的传播上,而非先天遗传。
2. 个体性和超个体性统一的表现:
个体性与超个体性密不可分; 个体性深受超个体性的约束。
三、民族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人类性)
1.何谓文化的民族性?何谓文化的普遍性/人类性? 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人类性是指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所寓有的 普遍性的品格,它能为世界各民族所理解和采借; 同时人类有超越民族界限的共同的需求、利益、 理想和文化价值。 文化的人类性的另一含义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中 最能代表它的生活经验、精神风格的、最具生命 力的要素,它具有世界性的价值和意义。
3. 阶级性融于时代性之中,二者的统一是人类的 进步。【同时,文化也具有永恒性】

中国文化概论上篇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上篇PPT课件
第10页/共44页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 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 • 沿海地区把渔业、盐业作为主要产业,还致力于海上交通与海外联系。 • 西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作用。 • 北方游牧民族则只能靠迁移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
第11页/共44页
第பைடு நூலகம்3页/共44页
隋唐:隆盛时代
• 文化政策:有容乃大。 • 艺术成就:
唐诗:无体不备,无体不善 ; 书法:颜筋柳骨,天下宗师 ; 绘画:灿烂 而求备 ; 散文:韩愈、柳宗元影响几个世纪。
第34页/共44页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市井文化勃兴
• 内省:理学的建构:将伦理纲常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天理”, 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将儒学先义后利思想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 轻利观念。
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 特点: • 1、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 2、经济基础稳固。 •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4、对人身控制严密。
第21页/共44页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
•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 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 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 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 巨大的。
•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明显。 •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第17页/共44页
四、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 1、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 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第38页/共44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民族有聚散,但文化由民族共同体诸要 素组成,而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1、有一个共同源头;
2、历史上相互渗透,有多元一体的格局;
3、汉民族文化起主导作用。
中国文化是由各地域文化组成的:
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 台湾文化、西域文化、徽州文化、荆楚文化、 燕赵文化、三秦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化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 泛: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指“修养”,言 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 遗物,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 “观念形态”,政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也有人则作更广泛的理解,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即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其 他的解释。
(1)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历史上蒙古和满 族统治过中国。出:月氏族;入:朝鲜族、 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
(2)汉族前身是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和 核心。汉族与非汉族不是绝对的 ;
(3)在巩固和开发边疆方面,少数民族做出了 特别重要的贡献。藏族(前身是吐蕃)在青 藏高原;西域诸族和维吾尔族在新疆,蒙古 族在内蒙古,契丹、女真和满族在东北,高 山族在台湾。
目前的文化遗址与文物保护:
中国目前发现古遗址95086处,其中新石 器时代至周代的最多,古墓葬达66360处, 化石类1571处。
中国文物藏品达1000多万件,国家一级 文物达10万余件,全国县级以上文物保 护单位5万处以上,建有各种博物馆已 2000座。
三、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和 方法
现实意义: 其一,认识民族自身;其二,认识当前 国情;其三,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学习方法: 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典籍研习 与社会考察相结合;批判继承与开拓创 新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学概论主讲教师:彭厚文第一章文化释义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文”与“化”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卜辞。

•古书中最早把文、化放在同一句子的文献是战国末年的《周易》,其《贲卦·象传》说:“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二字复合,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中国古代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文治与教化。

•二、西方的文化概念•在西方,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cultura,在德文中为kulture,在英文和法文中为culture。

•西方古代的文化概念,其含义与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有着重大区别。

•西方学术界两个有影响的文化定义:•(一)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

1871年,他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二)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定义。

•1952年,他们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提出: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着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三、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描述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为主的定义,《辞海》对文化所下的定义可作为代表。

•一类是以揭示文化本质属性为主的定义,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下的定义可作为代表。

•四、全方位把握文化的内涵•首先,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

•第一,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动物不能创造文化。

•人与动物的生理区别:1.发音器官不同;2.神经系统不同;3.躯体外表不同。

•第二,自然界的物品,只有打上人类的意识和活动的痕迹,才能成为文化。

•其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第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1.文化由不同的成分所组成。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 2.文化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

• 3.文化的各方面是密切联系的。

•二分法:•德国学者牟勒来挨尔(T.Muller-Lyer)在其《文化的现象及其进步的趋向》一书中,把文化分为文化的下层机构和文化的下层机构两大类:•(1)文化的下层机构:①经济;②生殖;③社会组织;•(2)文化的上层机构:①语言;②科学;③宗教与哲理的信仰;④道德;⑤法律;⑥美术。

•九分法:•德国人类学家拉策尔(F.Ratzel)在其《人类学》中将文化分为如下九类:(1)言语;(2)宗教;(3)科学与艺术;(4)发明与发现;(5)农业与畜牧;(6)衣服与装饰;(7)习惯;(8)家庭与社会风俗;(9)国家。

•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C.Wissler,又译为威士莱)在其《人类与文化》书将文化分成如下九类:•(1)语言:语言文字制度。

•(2)物质的特质•①食物习惯;②住所;③运输与旅行;④服装;⑤器皿用具;⑥武器;⑦职业与工业。

•(3)艺术:雕刻、描写、图画、音乐等。

•(4)神话与科学知识•(5)宗教的动作•①礼仪的形式;②病人的看待;③死亡的处理。

•(6)家庭与社会制度。

•①婚姻的形式;②亲属关系的计算方法;③遗产;④社会管理;⑤游戏与运动。

•(7)财产•①不动产与动产;②价值与交易的标准;③贸易。

•(8)政府•①政治的形式;②司法及法律的手续。

•(9)战争第二节文化的属性•一、超自然性与社会性•二、普同性与多样性•三、继承性与变异性•四、功能性与系统性第三节文化与文明•一、文明的含义•1.我国古代对文明的理解•我国古代就曾使用“文明”一词。

2000多年前的《周易》中就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之句。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解释是:“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文章而光明也。

”•2.西方学者对文明的理解•西方古代的“文明”(civilization)概念•近代西方学者对文明的理解•(1)文明是指良好的人类生活方式•(2)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3.我国学者对文明的理解•我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

•关于文明的定义,山东大学陈炎先生的《“文明”与“文化”》(《学术月刊》2002年第2期)认为:“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河北工程学院的冯石岗在《在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中把握文明》(《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文明是标志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历史范畴,既是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发展积极成果,又是社会进步的一定阶段,其发展呈跃进式前进态势。

”二、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1.两者的区别•①从内容上看•②从时间上看•③从表现形态上看•④从性质特征上看•⑤从词义上看•2.两者的联系•①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现。

•②文化和文明是人类社会进化本身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③文化决定文明前进,文明促进文化发展。

第四节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1.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是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

•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

•2.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气质、品格、精神和灵魂。

•文化传统不具备有形的实体。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时又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

•3、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区别•第一,侧重点不同。

•第二,存在状态不同。

•第三,实际内容不同。

•第四,传统文化的外延比文化传统要大。

第二章文化学的发展历史第一节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文化学是研究文化的科学。

具体地说,它是探讨文化现象的起源、演变、传播;文化的形态、结构、功能、本质、规律;诸文化的相互关系;文化与社会关系的人文社会学科。

(王玉德)•中山大学哲学教授李宗桂给文化学下的定义:文化学是研究文化的科学,它以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本质、文化体系(文化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它们的起源、演变、传播、结构、功能、本质,以及文化的个性与共性、特殊规律与一般规律,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交叉性的新兴的社会人文学科,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学科。

•文化学的特点:•1.综合性•2.边缘性和交叉性•3.跨区域性•4.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二、文化学的研究任务1.建立相对完整和成熟的学科理论体系2.运用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各种文化事象的文化内涵3.通过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研究,揭示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精神文化的变化是最缓慢、最困难的;精神文化的变化往往会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变化;精神文化最终会制约物质文化的变化。

第二节文化学的产生•一、文化学的源头•文化学是从人类学分化出来的一门学科•什么是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二、文化学的产生和发展•1.文化学的产生•2.古典文化学•从泰勒至二十世纪中叶•3.现代文化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对于现代文化学的建立作出独特贡献的两个学者:克罗伯和怀特。

•三、我国文化学的发展历史•1.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我国就有少数学者开始研究文化学,并有少数高校开设了文化学的课程。

•两位着名的文化学学者:•陈序经:《文化学概观》•黄文山:《文化学体系》•此外,钱穆研究文化史也卓有建树,其代表作是《中国文化史导论》•2.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80年代中期我国兴起了一个文化研究的热潮,在此背景下,文化学的研究重新起步。

•这一时期文化学的研究特点:•(1)杂牌军的研究队伍;•(2)拿来主义的学科内容;•(3)乏善可陈的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主要是出版了一批教材:•郭齐勇的《文化学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刘守华主编的《文化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陈华文的《文化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吴克礼主编的《文化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陈建宪主编的《文化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三节文化学的流派•一、进化学派•1.什么是进化学派?•2.进化学派的产生和发展•3.进化学派的代表人物•进化学派的理论先驱是达尔文和赫胥黎•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和刘易斯·亨利·摩尔根•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1)蒙昧阶段•低级:以野果和坚果为食物•中级:食用鱼类和使用火•高级:发明弓箭•(2)野蛮阶段•低级:发明制陶术•中级:饲养家畜、用灌溉法种植•高级:使用铁器•(3)文明时代•发明和使用文字•二、传播学派•1.什么是传播学派?•2.传播学派的产生和发展•3.主要代表人物•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除了格雷布纳外,还有德国的弗里希·拉策尔、英国的埃利奥特·史密斯等学者。

•三、历史学派•1.什么是历史学派?•2.历史学派的产生和发展•3.主要代表人物•弗朗兹·博厄斯•美国着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博厄斯的主要理论观点:•(一)文化独立论•(二)人类及其历史发展的非规律论•(三)“文化区”的理论•(四)各族平等论和文化相对主义•四、功能学派•1.什么是功能学派?•2.功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布朗:《安达曼群岛上的居民》•五、文化心理学派•1.什么文化心理学派?•2.文化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鲁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菊与刀》•六、新进化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人类学家莱斯利尔·怀特•怀特的代表作:•《文化的科学》(1949年)•《文化的进化》(1959年)•怀特的新进化理论与摩尔根的进化理论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

•主要理论观点:•第一,超有机体的文化观。

•第二,借用物理学和热力学中有关能量的定律,来解释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化。

•第三,根据人们对能量支配的不同,把文化的发展过程区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支配火的幼年时期,二是支配农业和畜牧业的青年期,三是支配煤、油和水力的成年期,四是支配原子能的老年期。

•七、结构主义学派•法国当代着名文化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主要理论观点:•1.结构结构是一种关系组合•2.断裂性和共时性•3.神话的研究 1985年发表《嫉妒的女制陶人》•4.亲属关系的研究•(1)夫妻关系;(2)兄弟姊妹关系;(3)父子关系;(4)母舅和外甥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