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75文化学概论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文化学概论是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特点、起源、演变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对文化现象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为进一步深入文化研究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理解文化的定义和基本特点,掌握文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了解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探究文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3、分析文化现象,培养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能力。
5、掌握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1、文化的定义和基本特点2、文化的起源和演变3、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4、文化现象的分析与理解5、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差异的处理6、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五、课程评估课程评估将采取综合考核的方式,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期末考试等环节。
评估标准将根据学生的学术表现、分析能力、思考深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资源本课程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素材。
同时,还将组织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活动,以增强学生对文化现象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七、教师团队本课程的教师团队将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背景的文化学专家组成,他们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传播学概论是一门介绍传播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的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了解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并能够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来解决现实问题。
二、课程目标1、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传播的定义、传播过程、传播模式、传播类型、传播效果等。
文化学概论新编第四版重点
文化学概论新编第四版重点(实用版)目录1.文化学的概念与定义2.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3.文化学的分支学科4.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5.文化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正文文化学是一门研究文化现象的学科,它以人类创造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化的起源、演变、功能及其规律。
文化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领域,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体系。
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
物质文化是文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器物、建筑等。
精神文化主要涉及信仰、价值观、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
制度文化则关注社会制度、法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化现象。
文化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包括许多分支学科,如艺术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
这些学科在文化学领域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共同探讨文化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研究方法上,文化学采用多种途径来分析文化现象。
例如,历史研究法通过梳理文化现象的历史演变,探讨文化发展的脉络;比较研究法则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揭示文化的共性和特性;实证研究法则侧重于田野调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文化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启蒙时代的文化研究到现代文化学的建立,再到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研究。
在我国,文化学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初,经历了从引进西方文化学理论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学体系的过程。
当前,文化学研究面临着全球化、数字化、多元化的新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如何研究文化的多样性和互动成为文化学者关注的焦点。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文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手段和资料来源,也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
同时,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文化学者需要关注更多新兴的文化现象和问题。
总之,文化学是一门研究文化现象的学科,涉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研究方法上,文化学采用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多种途径。
0901文化学概论1
•文化内涵的历史演进
• 启蒙学者
• 把文化历史过程的内容归结为人类理性的 发展,赋予了文化概念以纯粹精神的意义。 • 他们认为,与原始民族的“不开化”和 “野蛮性”相反,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 和“文化程度”,在于他们的社会秩序和 政治设施的“合理性”,并用科学和艺术 领域中的全部成就来衡量。 • 与“理性”发展的更高使命相符合的文化 的目的,是使人人都能幸福,都能根据自 己的“自然”本性的要求和需要而生活。
• 西欧人之“文化”的词源学意义,经 过由外而内的转换也具有了双重意蕴。
•文化的内涵
• 因此,不论中国还是西方的文化概念, 从词源学意义来看,都已经包含了这 样一个共同的基本内涵: •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 培养和提升人自身的创造能力和道德 水准。
•文化的概念
• 文化与人类生活实践的本质内容和实 践所要解决的矛盾是紧密联在一起的。
2、文化学研究的历程
(3)20-21 世纪之交 综合创 新
• 1997年金融风波对亚洲价值观的 重创 • 四小龙中只有台湾幸免于难 • 李光耀放弃亚洲价值观 • 与时俱进 • 文化创新
2、文化学研究的历程
(3)20-21 世纪之交 综合创新
• 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 果的逐步认识过程
–物质文明(1978) –精神文明(1984) –政治文明(2002)
全球化的世界发展大趋势
• 民主全球化
• 亨廷顿《变化的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 民主的多数原则没有法治的边界是要出问 题的。 • 雅典民主,宣判了苏格拉底的死刑 • 纳粹民主,选出了独裁者希特勒 • 文革民主,造成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 • 民主的底线 • ——保障人权的法治基础上的多数选择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该课程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进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三、课程基本要求理论和知识方面: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文化学理论和本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
能力和技能方面:学生应具有分析和判断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讲绪论(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的界定(一)文化问题的提出(二)关于文化的定义(三)文化内涵的界定第2节文化学释义(一)文化学的定义(二)西方学者对文化学的构建(三)中国学者对文化学的研究第3节文化学研究(一)研究对象(二)研究范围(三)研究目的(四)研究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问题的提出背景、人类对有关文化问题的思考、关于文化定义的不同方法及其主要观点,掌握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了解文化学的定义、中西方学者对文化学的构建与研究以及文化学研究的对象、范围、目的与方法。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3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类对文化问题的思考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文化定义进行剖析,进而理解和掌握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其对文化内涵的把握。
五、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六、思考题1.人类关于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环境、人与传统、人与历史、人与创造等的思考,主要问题有哪些?2.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是什么?你能否将这些定义方式精简为3-5种?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观点分别有哪些?3.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的理解是什么?4.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5.文化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6.文化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第2讲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学的特性(一)整体性(二)跨越性(三)典型性(四)通约性第2节文化学的形成(一)人类学的兴起(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三)文化学的产生第3节文化学的流派(一)进化学派(二)传播学派(三)美国历史学派(四)法国社会学派(五)功能学派(六)文化心理学派(七)新进化学派(八)结构主义学派(九)认知人类学派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学的整体性、跨越性、典型性和通约性特征,以及文化学是如何从人类学、人类文化学中产生和形成的,掌握判断人类学以及文化学产生的条件;了解各个文化学流派的形成时间、理论核心、创始人与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贡献,掌握各个流派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
文化学概论大纲
第一章概述一、关于文化文化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弥漫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同时,人们也在每时每刻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文化。
我们的进步,便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结果。
二.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三.文化学是一关于探讨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和文化本质的科学。
四.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原始文化》被公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专著,被视为是文化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文化学学科的正式形成,泰勒本人也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
五、文化学的研究目的1.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
2.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3.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加我们在新的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4.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认知客观存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5.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有不可再生性,我们应该珍惜每一种文化类型,因此,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是每一个接受了人类祖先文化恩惠的应尽的义务。
另外,宽容地对待我们的不同文化类型,能使我们生存的地球上的文化具有多样性,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六.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张岱年) 1)社会心理,民间风俗。
[最低层次] 2)哲学宗教。
[最高层次] 3)科学技术,文学艺术。
[中间层次]第二章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一、人类学的兴起希罗多德被尊称为“人类学之父”。
《奥德赛》是民族学的第一部著作。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出版的那一年,民族学才算真正诞生。
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和文化学的出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最早从事现代文化学理论体系研究的,首推美国学者A·克鲁伯(1876一1960)。
文化学概论 【第三章】
(五)凝聚功能
☺文化凝聚功能的基础:文化认同(包括语言、外 表、习俗的获得与认同) ☺文化的凝聚功能,一方面表现在相同文化背景的 人在心理上具有亲和力,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外 来文化的吸收融合和抗拒排斥作用。
☺吸收融合,就是吸收外来文化或自己创造的新文 化因素,使之变为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的组合部分。
会 馆
• 文化的认知,是通过传播和教育等手段获得的。
(三)开拓功能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开拓功能,主要表 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火车头”作用; 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经济体制、政治体 制、思想道德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确立和发 展,都是有力的推进。 另一方面是先进的革命理论、哲学思想对社会政 治变革的前导作用。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是由一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如卢梭、伏尔泰、 狄德罗、爱尔维修)鸣锣开道的。
讨论:
• 了解和掌握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与发展有何启示? 谈谈你的看法。
文化群体性特征:
一是表现在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是群体创造的产物; 二是表现在文化的传播上,而非先天遗传。
2. 个体性和超个体性统一的表现:
个体性与超个体性密不可分; 个体性深受超个体性的约束。
三、民族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人类性)
1.何谓文化的民族性?何谓文化的普遍性/人类性? 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人类性是指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所寓有的 普遍性的品格,它能为世界各民族所理解和采借; 同时人类有超越民族界限的共同的需求、利益、 理想和文化价值。 文化的人类性的另一含义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中 最能代表它的生活经验、精神风格的、最具生命 力的要素,它具有世界性的价值和意义。
3. 阶级性融于时代性之中,二者的统一是人类的 进步。【同时,文化也具有永恒性】
文化学概论可编辑全文
(四)工业社会与文化
❖ 工业社会又称现代社会。蒸汽机、内燃机、 电力及原子能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导致社 会政治、经济制度尤其是社会结构处于急速 的大变革之中。
❖ 在工业社会,世袭君主制度被相对民主的资 本主义制度或其他社会制度所取代。
❖ 家庭组织生产、养育后代等多种传统功能被 社会机构所取代。
(五)全球化时代社会与文化
(三)价值认定性定义
❖ 英国功能学派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文 化是‘一个满足人的要求的过程,为应付该 环境中面临的具体、特殊的课题,而把自己 置于一个更好的位置上得工具性装置’”。
(四)结构分析性定义
❖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T·帕森斯:“我们把文化 体系本身看作是复合的、内部有所区别的体 系。按照任何一种行为体系的四个根本职能 划分的变化表,我们相应地在四个范畴内 (提供知识的象征、道德评价、表情象征或 制度性象征)对它进行分析。”
文化累积为文化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文化 累积的过程同时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
❖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 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 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 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 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 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 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 念地存在着。”
❖ 日本文化学家祖父江孝男:“文化就是‘由 后天被造成的,成为群体成员之间共同具有 且被保持下来得行为方式(也可以叫模 式)’”。
(七)主体立意性定义
❖ 弗洛伊德:“所谓文化,就是有条不紊地牺 牲力比多,并把它转移到对社会有用的活动 和表现上去。”
❖ 《苏联大百科全书(第3版)》:“文化概念 最初是指人对自然的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 本身的培养和训练。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 遵守现有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 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 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要。任何 社会的文化观都包括这两层意思。”
文化学概论
江苏教育学院编(高纲号0780)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文化学概论》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应考者通过学习对文化的界定、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有较系统的了解,熟悉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文化与其具体存在的关系、文化的起源与创造、文化的时间与空间、文化符号与象征、文化继承与创造、文化变迁与冲突、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文化与现代化等内容。
通过课程学习,为从事文化问题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对文化的界定及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等知识,了解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理解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及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3、掌握文化与语言、制度、民俗、宗教等基本存在的关系。
4、掌握与文化相关的知识。
5、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文化学概论》是本专业当中具有提高性质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为应考者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学知识。
应考者可以了解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与文化相关的一些知识,陶冶性情、丰富思想,从而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概述(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文化的界定以及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的定义以及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从而认识到文化学是一门独立的具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社会科学,能够把文化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任何学科区别开来。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文化的界定、文化学的研究目的2、掌握:文化的几种定义、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文化学的研究范围第二章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文化学的发展简史以及文化学的主要流派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文化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研究派别,从而更系统宏观地把握文化学的发展历史。
文化学概论新编——完全整理版
名词解释(4′5题)1、文献法P99: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档案文书、手稿以及其他记载中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文化学研究的方法。
2、文化符号P177:指代某种事物或表达某种意义的标记或符号。
它既用来指代任意一种与时间和空间相分离的不在场的时间还可以表达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
3、文化软实力P337: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的现实作用力,包括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创新力和感召力等。
4、田野调查法P90:即实地考察法,是到研究对象所在的社区,通过参与观察的方式获取资料进行文化研究的方法,它是文化人类学家最为重视的一种研究方法。
5、文化冲突P228: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群体由于文化模式中存在较大差异,产生了文化认同上的障碍,继而导致文化间的交锋、紧张与对抗。
6、文化安全P313: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免于遭受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从而很好地保持自身的文化价值传统,并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吸纳和借鉴一切有益的人类文化精神成果并不断创新发展。
7、涵化P223: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群体由于持续接触,造成一方或双方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变迁。
涵化分为强制性涵化和非强制性涵化。
8、全球化P56:全球化是当今时代正在进行的客观历史进程,它以经济全球化为主流,以信息化网络化为手段,对当代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产生现实层面的实践问题,另一方面引发理论领域新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9、文化自觉P318: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名,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10、环境决定论P167:探讨人地关系的一种早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体质特征、心理素质、民族特性、社会组织等诸多方面,极大地受到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条件的支配。
11、文化创新P61:指由连续的文化累积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而导致的一种文化创造。
12、文化模式P222:即一种文化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特征和经验,既有心理与价值的层面,同时也有行为和制度的层面,在其文化结构和文化功能上均有着特定的规范。
文化学概论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他们运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相关专业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文化学理论知识,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与体验,增强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文化与文明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文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把握中国文化相关基本概念。
本章主要内容:文化定义、文化的层次结构、文明的含义、文化与文明的异同、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等。
本章的重点、难点:文化的定义及层次结构是重点,文化与文明的异同是难点。
本章参考文献:1、陈建宪,《文化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3、张中利,《中西文化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
本章思考题:1、从汉字词源解析文化的本义与引申义;2、什么是广义文化?什么是狭义文化?3、分析文化的层次结构及其功能;4、分析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内在关系;5、文明与文化的异同。
第一节文化界说1、“文化”词源解析2、文化的定义3、主流文化、亚文化、反文化4、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5、中国文化圈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节文化的基本特征与结构1、文化的基本特征2、文化的基本结构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文明界定1、“文明”词源解析2、文明的含义3、文明时代的基本标志4、文明与文化的异同第二章文化学理论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文化学主要理论,并能合理地运用文化学理论知分析相关专业问题。
本章主要内容:文化类型理论、文化模式理论、文化变迁理论。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文化类型理论,难点是文化模式理论。
本章参考文献:1、[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2、[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三联书店,1992年。
文化学概论 PPT课件
• 2.文化传统
•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气质、品格、精神 和灵魂。
• 文化传统不具备有形的实体。
•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时又 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
• 3、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区别 • 第一,侧重点不同。 • 第二,存在状态不同。 • 第三,实际内容不同。 • 第四,传统文化的外延比文化传统要大。
• 2.两者的联系
• ①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发展的 产物和表现。
• ②文化和文明是人类社会进化本身不可分 割的两个方面。
• ③文化决定文明前进,文明促进文化发展。
第四节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 1.传统文化的内涵 • 传统文化是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
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
④社会管理;⑤游戏与运动。
• (7)财产 • ①不动产与动产;②价值与交易的标准;③贸易。 • (8)政府 • ①政治的形式;②司法及法律的手续。 • (9)战争
第二节 文化的属性
• 一、超自然性与社会性 • 二、普同性与多样性 • 三、继承性与变异性 • 四、功能性与系统性
第三节 文化与文明
• 一、文明的含义 • 1.我国古代对文明的理解 • 我国古代就曾使用“文明”一词。200
• 中国古代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文治与 教化。
• 二、西方的文化概念
•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cultura,在 德文中为kulture,在英文和法文中为 culture。
• 西方古代的文化概念,其含义与中国古代 的文化概念有着重大区别。
• 西方学术界两个有影响的文化定义:
• (一)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187 1年,他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 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 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 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 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016年7月自考科目
7月10日(星期日) 上午 9∶00–11∶30 下午 2∶30–5∶00
下午 2∶30–5∶00
02191 机械制造技术 02066 有机化学(二)
02151 工程制图 27055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 00193 饭店管理概论 02524 烹饪学概论 02976 医古文(一) 03050 药理学(三) 27873 经济法概论 27884 人力资源管理 27873 经济法概论 27876 财务会计
27057 化工工艺学 27065 烹饪工艺美术 27067 江苏风味菜点 02930 中医学基础(一) 03047 分析化学(二) 27871 统计基础 27882 生产管理 08119 管理会计 27871 统计基础 27879 农业政策与法规 27972 农业机械 27984 自动检测技术 27801 化学基础 27831 园林制图 27854 家畜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 27857 兽医药理学 27871 统计基础 27879 农业政策与法规 27810 农业推广学 27811 农业机械化 06072 企业财务审计 27016 日语 27017 法语 27018 俄语 27087 金融企业会计 27088 国际投资学
7月9日(星期六) 上午 9∶00–11∶30
28041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28066 小学创造教育 小学教育 2040112
7月10日(星期日) 上午 9∶00–11∶30
28063 教育统计学 29768 教育伦理学
下午 2∶30–5∶00
28042 中外文学精读源自下午 2∶30–5∶0027016 日语 27017 法语 27018 俄语 28064 文艺概论 28068 小学语文专题研究 28069 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27016 日语 27017 法语 27018 俄语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文化学概论是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特征、演变过程以及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文化素养,形成跨文化视野,并为后续的文化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1、文化的概念与特征2、文化的分类与演变3、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4、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第一部分(1-3周):文化的概念与特征1、文化的定义与内涵2、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3、文化的基本要素与表现形式第二部分(4-6周):文化的分类与演变1、文化的分类方法2、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3、文化的传播与交流4、文化的演变过程与规律第三部分(7-9周):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1、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关系2、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关系3、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4、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与融合第四部分(10-12周):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技巧1、文化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文化分析的技巧与工具3、文化研究的实践案例分析4、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与要求1、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主观能动性。
2、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献和经典著作,拓宽视野,加深对文化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
3、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1、本课程采用综合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环节。
2、课堂表现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等情况,作业主要是撰写小论文或读书报告,小组讨论以分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
3、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分别考查学生对前半学期和整个课程的学习情况,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4、考核标准参照以下几点:(1)理解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分类;(2)了解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3)掌握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技巧;(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化现象;(5)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文化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化学概论复习资料文化学概论考点整理第一章概述1. 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与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2. 文化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文化学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方方面面。
3.文化学的研究目的是什么,一、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基本研究目的。
二、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强我们在新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四、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认知客观存在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五、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
4.文化由哪些形态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第二章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文化学研究过程中有哪些主要流派, 他们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 其代表作有哪些其主要研究特色或方向是什么,主要有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历史学派、法国社会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心理学派、新进化学派、结构主义学派。
进化学派的理论先驱是达尔文和赫胥黎,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爱德华? 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和美国的刘易斯?亨利?摩尔根,代表作《古代社会》。
这一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 一是宗教信仰及其起源和发展。
二是婚姻家庭中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派的理论先驱是德国人类地理学派的弗里希?拉策尔和莱奥?弗洛贝纽斯,然后是格雷布纳尔和斯密特。
英国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里弗斯、G及H&特?史密斯和W?J'佩里,代表作《太阳之子》。
传播学派竭力反对古典进化论的“独立发明说”和“平行发展说”的理论,认为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归根结底是文化传播、借用的历史。
文化学概论新讲义
文化学概论(课件)前言一、教学内容(一)文化学相关基本概念(二)文化学理论及其发展概述(三)文化学研究方法(四)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二、教学方法(一)理论分析(二)案例分析(三)启发式教学(四)课堂和课后思考与练习(五)专题讲授三、教学目的(一)理解文化学基本概念(二)了解文化学理论与方法(三)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四)运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历史现实问题四、学习方法与要求(一)课前预习(二)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三)勤于思考;加强练习(四)教学相长,积极提问,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五、先修课程(前期知识储备)(一)中国通史(二)中国文化史(三)世界通史(四)中国地理(五)世界地理第一章文化与文明第一节文化的内涵一、“文化”词源解析(一)“文”、“化”二字在甲骨文中早已出现(二)“文”的本义及引申义1、“文”之字形是一个文身的人体,本义为花纹或纹理。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2、引申义:指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采装饰、人文修养等等。
案例:(1)非洲部族人的纹身(2)宗教图腾——“龙”、“狼”等(3)中国远古墓葬中的“红方格”(三)“化”的本义及引申义1、“化”之字形,像二人一正一反,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生化”。
2、引申为变化、教化。
主要指人的精神品质向好的方面转化,即“教化迁善”。
反例:顽固不化,朽木不可雕也。
(四)“文化”一词的产生1、“文”、“化”并用最早见于战国末年的《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2、“文”、“化”合为一词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此处的“文化”,指与野蛮相对的教化,即“以文教化”。
3、在西方,“文化”一词也带有“以文教化”的含义。
文化概论第七章
除了儒家思想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其他学 说也对欧洲产生了影响。莱布尼茨特别关注墨子 的“非攻”、“兼爱”思想,老庄的“柔弱胜刚 强”的学说,中国哲学为他的哲学论证提供了有 力的武器,推进了他的哲学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使他从一个欧洲学者变成一个世界性德文化巨人。
俄国的托尔斯泰曾说过孔孟对他的影响是“大 的”,而老庄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所奉 行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来源于老庄的“无 为”
另一积极作用在于对传统儒家经典的绝对权威的 挑战,认为“修己”可以通过“中学”来实现。 而“事功”则要借助西学。这是儒家经典由“内 圣”推及到“外王”的逻辑结构遭到破坏,从是有限的。当 20世纪初,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进入要求改 变传统文化的“体”——纲常名教和“尧舜 禹汤文武周孔之道”时,就与“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运动时这两派又演变为“旧学”与“新 学”、“中学”与“西学”、“科举”与“学校” 的斗争。
陈独秀在1916年发表的《吾人最后之觉悟》中将 明清以来的第二次大交汇的历程分为七个阶段: (P336)
陈独秀通过七期之说,清理了中西文化交汇的脉 络,明确提出这样一个思想:(P337)
中国要走出“落后挨打”的局面,走向与世界接 轨的现代文化,光有“火器历法”,“声、光、 化、电”之类的物质文化变革以及“行政制度良 否的问题”的制度文化变革是不够的,中国文化 必须进行价值观念层面——精神文化体系的最深 层次的变革。
第二、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儒家经典的翻译, 《论语》《大学》《中庸》《易经》;中文文法 和文字的学习《中文入门》《中国文法》《中文 研究法》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受西方文明的强烈撞击, “中西古今”的问题开始论争。由此分化为两派: 顽固派“恶西学如仇”,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
2015年江苏自考大纲《文化学概论》
⽂化学概论Ⅰ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与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化学概论”是⾼等教育⾃学考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开设的⼀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设置的⽬的是使考⽣通过系统学习对⽂化的界定、⽂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全⾯的了解,熟悉⽂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化现象、⽂化类型、⽂化模式、⽂化传统、⽂化传播、⽂化变迁,以及中西⽅古代⽂化流派和近现代⽂化思潮等内容。
通过课程学习,为从事⽂化问题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对⽂化的界定及⽂化学的形成与发展等知识,了解⽂化学作为⼀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理解⽂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及⽂化学的研究⽅法。
3.掌握与⽂化相关的知识。
4.了解中西⽅古代⽂化流派和近现代⽂化思潮等内容。
5.能够综合运⽤所学的知识分析⼀些具体的⽂化现象。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化学概论”是本专业当中具有提⾼性质的⼀门基础课程,它为考⽣提供了必要的⽂化学知识。
考⽣可以了解⽂化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与⽂化相关的⼀些知识,陶冶性情、丰富思想,从⽽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产⽣潜移默化的影响。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标第⼀章概述⼀、课程内容本章简要⽽全⾯地介绍了⼈与⽂化以及⽂化的起源问题。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个⼈与⽂化、民族与⽂化、⼈类与⽂化的关系问题,把握⽂化的起源、⽂化的内涵,从⽽对于⽂化问题的产⽣和发展有⼀定的思考。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与⽂化的关系、⽂化与本能以及⽂化与⽣态的关系问题。
2.掌握:⽂化与劳动、⽂化与语⾔、⽂化与思维的关系、⽂化起源于⼈类劳动。
第⼆章⽂化与⽂化学⼀、课程内容本章简要⽽全⾯地介绍了⽂化的定义、特征以及⽂化学的发展简史、学习⽂化学的基本⽅法等基本内容。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化的定义、⽂化的特征以及⽂化学的倡导和建⽴,从⽽更系统宏观地把握⽂化学的发展历史。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化”的词源、⽂化的结构、学习⽂化的基本⽅法。
文化学概论新编第四版重点
文化学概论新编第四版重点《文化学概论新编第四版》是一本介绍文化学的教材,它涵盖了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以及文化现象的研究。
本文将重点介绍该书的几大重点内容。
首先,本书强调了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作者指出,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包括语言、宗教、艺术、道德规范等。
文化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意义构建系统,它不仅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还反映了社会历史和地域特点。
其次,本书关注文化的传播和变迁。
文化是在人类社会中不断传播和演变的,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文化会发生变化,进而形成多样性。
本书通过比较研究、历史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文化传播的机制和文化变迁的规律。
同时,本书还关注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传播问题,如跨文化交流、文化冲突等。
第三,本书探讨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
本书分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意识形态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同时,本书还研究了文化对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文化创新和文化创造的重要性。
第四,本书介绍了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文化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涉及众多研究方法和理论。
本书介绍了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并讨论了文化研究中常用的概念和框架。
此外,本书还对文化研究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进行了区分和探讨。
最后,本书还关注了文化与个体的关系。
文化不仅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个人身份认同和认知方式的重要基础。
本书探讨了文化对个体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分析了个体在社会文化中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与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关系。
综上所述,《文化学概论新编第四版》在介绍文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同时,着重强调了文化的传播和变迁、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研究的方法和工具、以及文化与个体的关系等重点内容。
这样的条理清晰的内容安排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学的核心思想和研究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当代社会中的文化现象。
文化学基础知识课件
“文化化”的早期场所:家庭、伙伴、学校;
“文化化”的晚期场所:个体所处的社会群体,如 职业
等
民族与文化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 条件下,经过许多代人无意识的集体选择而 形成、积淀起来的。
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为一种传统,会对该民 族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文化学的缘起和流变 1、文化学的词源 2、文化的词源 3、文化观念的回顾 4、20世纪文化学流派
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1、定义 4、结构 6、类型 2、本质 5、功能 7、模式 3、基本特征
人与文化
文化 是人类发明的新的适应环境的方式。 生物是通过身体的进化来适应环境而生存的
。 所以,人之为人,是因为人有文化,人是文
“文化”的本意就是“以文教化”,以文德 教化天下黎民。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文化 wén huà
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 术、教育、科学等。
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易分布地 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 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 文化、龙山文化。
马修·阿诺德 认为,文化是一种与物质 文明截然对立的社会力量。它是甜美的 、光明的、非功利的,是我们思想过和 言说的最好的东西,它是对完善的研究 ,它内在于人类的心灵,又为整个社群 所共享,是美和人性的一切构造力量的 一种和谐。
“the best which has been thought and said
3.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 水平。
《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大概是中国人论 述“文化”之始,但其中“文化”一词尚未连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纲1517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9775 文化学概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Ⅰ 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文化学概论”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考生通过系统学习对文化的界定、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全面的了解,熟悉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文化现象、文化类型、文化模式、文化传统、文化传播、文化变迁,以及中西方古代文化流派和近现代文化思潮等内容。
通过课程学习,为从事文化问题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对文化的界定及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等知识,了解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理解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及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3.掌握与文化相关的知识。
4.了解中西方古代文化流派和近现代文化思潮等内容。
5.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文化学概论”是本专业当中具有提高性质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为考生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学知识。
考生可以了解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与文化相关的一些知识,陶冶性情、丰富思想,从而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Ⅱ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概述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人与文化以及文化的起源问题。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个人与文化、民族与文化、人类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把握文化的起源、文化的内涵,从而对于文化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思考。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本能以及文化与生态的关系问题。
2.掌握:文化与劳动、文化与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关系、文化起源于人类劳动。
第二章文化与文化学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文化的定义、特征以及文化学的发展简史、学习文化学的基本方法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的特征以及文化学的倡导和建立,从而更系统宏观地把握文化学的发展历史。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文化”的词源、文化的结构、学习文化的基本方法。
2.掌握:文化的经典定义、文化的特征。
第三章文化现象(上)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物质生产文化、物质消费文化、制度文化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了解物质生产文化、物质消费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本内容,从而对文化现象有更深刻的把握。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婚姻制度的发展、家庭制度的发展。
2.掌握:物质生产文化的分类、物质消费文化的分类、氏族的演变和定义、民族和国家的定义。
第四章文化现象(下)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信息文化、精神文化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了解信息文化中语言、文字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和精神文化中文学、艺术、宗教和哲学的基本内容,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学习有关文化学的知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及特点、文学体裁及特征、艺术的特点。
2.掌握:语言和文字的产生及功能、宗教的分类及影响、哲学的类别及中西方哲学比较。
第五章文化类型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文化类型的界定与分类及世界主要文化类型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文化类型的定义、文化类型的分类以及世界主要文化类型,从而拓宽知识,认识到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之下,世界各民族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文化类型的分类。
2.掌握:文化类型的定义、世界主要文化类型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第六章文化模式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文化模式界说、文化的整合以及文化模式中的个人与社会等基本问题。
二、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文化模式的定义、文化整合的定义以及文化整合的三种方式、文化模式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基本问题。
认识到文化模式是一种文化的诸成员所普遍接受的文化结构,也是长期存在的一种文化结构。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文化模式与文化类型的异同、文化模式中的个人与社会。
2.掌握:文化模式的定义、文化整合的定义及方式。
第七章文化传统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文化传统的内涵、特征以及文化传统的形成与转化等基本问题。
二、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文化传统的内涵、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进而理解文化传统的特征以及形成与转化问题。
认识到文化传统至今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着影响并将这种影响持续到未来。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传统的定义、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掌握:文化传统的内涵、文化传统的特征、文化传统的形成与转化。
第八章文化传播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传播与文化传播、当代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传播媒介的发展等基本问题。
二、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文化传播的内涵及条件和途径、关于文化传播的文化人类学理论、当代传播学与文化传播、传播的类型等相关知识,认识到文化传播对社会发展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传播的内涵、文化传播的文化人类学理论、传播媒介的发展。
2.掌握:文化传播的内涵、文化传播的条件和途径、传播的类型。
第九章文化变迁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文化变迁的途径、文化变迁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以及文化变迁的原因等基本问题。
二、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文化变迁的途径、原因及文化变迁的一般过程和规律等问题。
从而认识到当人类文化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文化的变迁和冲突就成了人类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西方学者对于文化变迁的不同解释。
2.掌握:文化变迁的四大途径、文化变迁的一般过程和规律、文化变迁的原因。
第十章中国古代文化流派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观的发展及几个主要的文化学派等基本问题。
二、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三次文化高潮、三次文化争论以及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佛教等主要的文化学派,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成果丰富,且已通过各种渠道辐射到当时的世界各地。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中国古代三次文化争论。
2.掌握:中国古代三次文化高潮、中国古代几个主要的文化学派。
第十一章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潮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文化理论的嬗变、中国现代文化理论的兴起及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潮及流派等基本问题。
二、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经历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和文化改良的“戊戌变法”、中国现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把握近现代中国文化思潮及流派,了解近现代中国文化学的发展脉络。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2.掌握:“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潮及流派。
第十二章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当代文化理论发展的轨迹及中国当代主要文化思潮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当代文化理论发展的轨迹、80年代“文化热”的主要思潮以及当代社会文化寻根及大众文化研究热,认识到建国后我国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及文化方面,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以俄为师”、“文化大革命”。
2.掌握:80年代“文化热”及其主要思潮、文化寻根产生的背景及主要观点、大众文化的特征。
第十三章从苏格拉底到马克思——西方文化学说简史之一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西方文化学的发展及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学发展历程及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等内容,认识到文化学作为一门当代人文科学,是西方学术界创立并传入其他地区的,他们对这一领域的成果进行了较多的总结,学习文化学,需要更多地汲取西方文化学的理论成果。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西方文化学史的滥觞期、马克思与文化学。
2.掌握:西方文化学史的创立期和发展期、《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第十四章文化史的构拟——西方文化学说简史之二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典进化学派及古典传播学派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学的第一个流派——古典进化论的主要理论贡献及西方古典传播学派的分类及主要观点,从而更全面地认识文化学的基本轮廓和文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文化学的创建、德国传播学派、英国传播学派。
2.掌握:文化遗留物学说、万物有灵观。
第十五章多维的理论视野——西方文化学说简史之三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心理分析学派、社会学派、功能学派和结构主义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心理分析学派、社会学派、功能学派和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及主要理论观点,从而对近现代西方文化学说及文化理论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释梦理论、社会学派赫尔兹和布留尔的主要观点、功能学派的主要观点、结构主义的主要观点。
2.掌握:弗洛伊德的文明观与幸福观、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社会学派迪尔凯姆和莫斯的主要观点。
第十六章批判与解构——西方文化学说简史之四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社会文化批判理论、亚文化与边缘文化研究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了解社会文化批判理论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亚文化、边缘文化研究的几个焦点理论,认识到20世纪下半叶,以科学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文明在西方取得了惊人的物质成果,但它也给人类带来了空前巨大的文化震荡与精神断裂。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后现代批判理论、性别文化政治理论、知识分子角色重构理论。
2.掌握: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文化领导权、大众文化理论、后殖民文化批判理论。
Ⅲ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的有关说明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重点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它们的含义是:1.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理解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2.掌握:要求应考者掌握有关的知识点,正确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的原理、方法步骤等。
3.重点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知识点。
(二)自学教材本课程使用教材为:《文化学教程(第二版)》,陈建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1.考生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各章节之前,应先仔细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明确重点,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
2.在阅读教材时,要根据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把握章节具体内容,务必求精求细,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并做到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