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运使孙司谏书译文
《隋书·长孙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长孙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隋书·长孙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隋书·长孙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隋书·长孙晟传》原文及翻译隋书原文:长孙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__,善弹工射。
初未知名,人弗之识也,唯高祖一见,深嗟异焉,乃携其手而谓人曰:“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
后之名将,非此子邪?”宣帝时,突厥摄图请婚于周,以赵王招女妻之。
然周与摄图各相夸竞,妙选骁勇以充使者,因遣晟副汝南公宇文神庆送千金公主至其牙。
前后使人数十辈,摄图多不礼,见晟而独爱焉,每共游猎,留之竞岁。
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两箭与晟曰:“请射取之。
”晟乃弯弓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而双贯焉。
摄图喜,命诸子弟贵人皆相亲友,冀昵近之,以学弹射。
其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尤得众心。
而为摄图所忌,密托心腹,阴与晟盟。
晟与之游猎,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皆尽知之。
时高祖作相,晟以状白高祖。
高祖大喜,迁奉车都尉。
大业三年炀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经突厥中指于涿郡仍恐染干惊惧,先遣晟往喻旨,称述帝意。
染干听之,因召所部诸国,奚、室韦等种落数十酋长成萃。
晟以牙中草秽,欲令染干亲自除之,示诸部落,以明威重,乃指帐前草曰:“此根大香。
”染干遽嗅之曰:“殊不香也。
”晟曰:“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
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
”染干乃悟曰:“奴罪过。
奴之骨肉,皆天子赐也,得效筋力,岂敢有辞?特以边人不知法耳,赖将军恩泽而教导之。
将军之惠,奴之幸也。
”遂拔所佩刀,亲自芟草,其贵人及诸部争放效之。
乃发榆林北境,至于其牙,又东达于蓟,长三千里,广百步,举国就役而开御道。
帝闻晟策,乃益嘉焉。
五年,卒。
帝深悼惜之,赂赠甚厚。
后突厥围雁门,帝叹曰:“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晟好奇计,务功名。
性至孝,居忧毁瘠,为朝士所称。
贞观中,追赠司空、上柱国、齐国公,谥曰献。
《列传-卷五十一》(宋史)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宋史》列传·卷五十一关于宋史《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
《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卷五十一原文李谘程戡夏侯峤盛度丁度张观郑戩明镐王尧臣孙抃田况李谘,字仲询,唐赵国公峘之后。
峘贬死袁州,因家新喻,遂为新喻人。
谘幼有至性,父文捷出其母,谘日夜号泣,食饮不入口,父怜之而还其母,遂以孝闻。
举进士,真宗顾左右曰:"是能安其亲者。
"擢第三人,除大理评事、通判舒州,召试中书,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
历三司、开封府判官,再迁左正言,出为淮南转运副使。
帝幸亳,以劳,迁尚书礼部员外郎。
会江南饥,徙江东转运副使,为度支判官。
擢知制诰,寇准数改谘所拟制辞,谘不乐,以父留乡里请外,遂出知荆南。
会翰林学士阙,宰相拟他官,帝曰:"不如李谘。
"遂为学士。
仁宗即位,超迁本曹郎中、权知开封府,数月,权三司使,拜右谏议大夫。
尝奏事两宫曰:"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
戍兵虽未可灭,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厚下。
"即诏谘与御史中丞刘筠等同议冗费,以景德较天禧,计所减得十三之上。
时陕西缘边数言军食不给,度支都内钱不足支月奉,章献太后忧之,命吕夷简、鲁宗道、张士逊与谘等经度其事。
谘曰:"旧法商人入粟边郡,算茶与犀象、缗钱,为虚实三估,出钱十四文,坐得三司钱百文。
"谘请变法以实钱入粟,实钱售茶,三者不得相为轻重。
既行而商人果失厚利,怨谤蜂起。
谘以疾累请郡,改枢密直学士、知洪州。
行数月,而御史台鞫吏王举、句献私商人,多请慈州矾,会计茶法不折虚费钱,妄称增课百万缗,以觊恩赏。
谘坐不察夺职。
久之,进给事中、知杭州,复枢密直学士、知永兴军。
与孙司封书(节选)曾巩运_文言文翻译试题答案
与孙司封书(节选)曾巩运_文言文翻译试题答案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与孙司封书(节选)曾巩运使司封阁下:窃闻侬智高未反时,已夺邕邑地而有之,为吏者不能御,因不以告。
皇佑三年,邕有白气起廷中,江水横溢,司户孔宗旦以为兵象,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拱。
拱不听,宗旦言不已。
拱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
”拱又不从。
凡宗旦之于拱,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
度拱终不可得意,即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
”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
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
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
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之祸必不发。
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
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
宗旦事祖母尽心,贫几不能自存,好议论,喜功名。
巩尝与之接,故颇知之。
则其所立,亦非一时偶然发也。
世多非其在京东时不能自重,至为世所指目,此固一眚。
今其所立,亦可赎矣。
巩初闻其死之事,未敢决然信也。
前后得言者甚众,又得其弟自言,而闻祖袁州在广东亦为之言,然后知其事,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
况陈拱以下皆覆其家,而宗旦独先以其亲遁,则其有先知之效可知也。
以其性之喜事,则其有先言之效亦可知也。
以阁下好古力学,志乐天下之善,又方使南方,以赏罚善恶为职,故敢以告。
其亦何惜须臾之听,尺纸之议,博问而极陈之。
使其事白,固有补于天下,不独一时为宗旦发也。
伏惟少留意焉。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拱策:预计B.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略:掠去,掠夺C.至为世所指目,此固一眚目:用眼睛看着D.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要:要领,关键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凡宗旦之于拱,以书告者七B.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且以一璧之放逆强秦之欢臣请入,与之同命C.则其所立,亦非一时偶然发也D.而宗旦独先以其亲遁天之苍苍,其正色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侬智高还没有造反时,孔宗旦就已经有所察觉,并且多次向上级官吏陈述自己的主张,认为“不可不戒”;但他的观点始终没有被接受。
注重同学们的精神诉求全面发展的诗句
注重同学们的精神诉求全面发展的诗句一、《满江红·写怀》:宋代岳飞 1、全诗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翻译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
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
仰望天空,我不禁仰天长啸,报国之心溢于言表。
30多年来,虽建立了一些功名,但如尘埃般微不足道,从北到南八千里。
你活了几次?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二、《过零丁洋》:宋代文天祥 1、全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恐慌滩头说恐惧,海洋里有一声叹息。
从古至今谁的人生没死过?取丹之心,照历史。
2、翻译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 1、全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翻译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着貂皮大衣,他和他的追随者横扫平坦的山丘。
《列传-卷五十九》(宋史)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宋史》列传·卷五十九关于宋史《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
《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卷五十九原文杨偕王沿(子鼎)杜杞杨畋周湛徐的姚仲孙陈太素(马寻杜曾附)李虚己张傅俞献卿陈从易杨大雅杨偕,字次公,坊州中部人。
唐左仆射於陵六世孙。
父守庆,仕广南刘氏,归朝,为坊州司马,因家焉。
偕少从种放学于终南山,举进士,释褐坊州军事推官、知汧源县,再调汉州军事判官。
道遇术士曰:"君知世有化瓦石为黄金者乎?"就偕试之,既验,欲授以方。
偕曰:"吾从吏禄,安事化金哉?"术士曰:"子志若此,非吾所及也。
"出户,失所之。
在官,数上书论时政,又上所著文论。
召试学士院,不中,改永兴军节度推官。
又上书论陕西边事,复召试,不赴,即迁秘书省著作佐郎,为审刑院详议官,再迁太常博士。
宋绶荐为监察御史,改殿中侍御史。
与曹修古连疏,言刘从德遗奏恩太滥,贬太常博士、监舒州税。
以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光州,改侍御史,为三司度支判官。
时郭皇后废,偕与孔道辅、范仲淹力争。
道辅、仲淹既出,偕止罚金。
乃言愿得与道辅等皆贬,不报。
富民陈氏女选入宫,将以为后,偕复上疏谏上。
以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马季良以罪斥置滁州,自言得致仕。
偕以谓致仕用优贤者,不当以宠罪人,又数论升降之弊,仁宗嘉纳之。
判吏部流内铨,徙三司度支副使,擢天章阁待制、河北转运使。
按知定州夏守恩赃数万,守恩流岭南。
明年,丁母忧,愿终制,不许,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河中府。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战没。
偕闻,乃伪为书驰告延州曰:"朝廷遣救兵十万至矣。
"命旁郡县大具刍粮、什器以俟。
比书至,贼已解去。
宋史·柴成务传原文翻译及习题答案-作文
《宋史·柴成务传》原文翻译及习题答案原文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也。
父自牧,举进士,能诗,至兵部员外郎。
成务乾德中京府拔解,太宗素知其名,首荐之,遂中进士甲科,解褐陕州军事推官。
改曹、单观察推官,迁大理寺丞。
太平兴国五年,转太常丞,充陕西转运副使,赐绯,再迁殿中侍御史。
八年,与供奉官葛彦恭使河南,案行遥堤。
历知果、苏二州,就为两浙转运使,改户部员外郎、直史馆,赐金紫。
入为户部判官、迁本曹郎中。
太宗选郎官为少卿监,以成务为光禄少卿。
俄奉使高丽,远俗尚拘忌,以月日未利拜恩,稽留朝使。
成务贻书,往反开谕大体,国人信服,事具《高丽传》。
淳化二年,为京东转运使。
会宋州河决,成务上言:河水所经地肥淀,愿免其租税,劝民种艺。
从之。
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诰,赐钱三十万。
时吕蒙正为宰相,尝与之联外姻,避嫌辞职,不许。
俄与魏庠同知京朝官考课。
四年,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
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
府城街陌颇隘狭,成务曰:国家承平已久,如车驾临幸,何以驻千乘万骑邪?乃奏撤民庐以广之。
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真宗即位,迁给事中、知梓州。
未几代还,又遣知青州,表求俟永熙陵复土毕之任。
旋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书成,知扬州。
入判尚书刑部,本司小吏倨慢,成务怒而笞之,吏击登闻鼓诉冤,有诏问状。
成务叹曰:忝为长官,杖一胥而被劾,何面目据堂决事邪!乃求解职。
景德初,卒,年七十一。
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文集二十卷。
成务年六十六始有子,比卒,裁六岁,授奉礼郎,名贻范,后为国子博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译文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
父亲柴自牧,考中进士,擅长作诗,宫做到兵部员外郎。
柴成务在乾德年间被京府直接选送参加科举,太宗向来知晓他的名声,首先推荐他,结果考中进士甲科,初次任职为峡州军事推宫。
高考必考:唐宋八大家精品欣赏之王安石散文(一)
王安石和他的散文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属江西省)。
1021年出生在一个官僚土大夫家庭。
父亲王益曾做过几任地方官,有些政绩,能为民办点实事。
这对青年王安石有较好的影响。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
接着被派往扬州作州政府幕僚。
1047年改任鄞县县令。
他到任后见渠川大多淤塞,早情十分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下降。
他写了《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利用冬闲时,组织当地农民起堤堰,决陂塘,大力兴修水利。
久受干旱之苦的农民,无论老壮稚少都乐于参加。
王安石亲自下乡巡视。
淤塞的水渠疏通了,旧的和新建的渠道发挥了蓄水和排水的作用,解除了旱情。
他又将官仓的粮食,轻息贷给农民,约定秋收后用新谷归还,使农民免受高利贷剥削,受到农民的欢迎。
这次实践成为后来他在熙宁初执政时推行的青苗法的重要思想来源。
又农民受到官府下令要农民出钱雇人捕盐的骚扰,痛苦不堪。
王安石写了《上运使孙司谏书》,请求罢捕盐以纤民困,体现了他爱民如子,关心农民疾苦之心。
1051年以后,王安石历任了舒州通判、群牧司判官、常州知州、江南东路提点刑狱等地方官七、八年。
100年5月被召入朝改任三司度支判官。
1061年春夏朝廷下令让王安石兼管修撰皇帝的“起居注”。
6月下句改任“知制诰”和“纠察在京刑狱”。
1063年秋,母逝,丁忧。
居丧期间,王安石在江宁府招收门徒,从事讲求六率精品欣赏一一三万文学和著述。
从1042年中进士,从政开始,到103年丁优守丧,这前后十二年中,从地方官到京城做官,阅历广博了,实践经验增多了他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人民疾苦,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也善于总朝意英结前人改革的经验,努力学习,“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固书》)从中吸取大量知识来充实和武装自己,使他的变法革新思想逐渐成熟起来了,终于显示出他是一个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人才。
《列传-卷六十五》(宋史)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宋史》列传·卷六十五关于宋史《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
《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卷六十五原文谢泌孙何(弟仅)朱台符戚纶张去华(子师德)乐黄目柴成务谢泌,字宗源,歙州歙人。
自言晋太保安二十七世孙。
少好学,有志操。
贾黄中知宣州,一见奇之。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知清川县,徙彰明,迁著作佐郎。
端拱初,为殿中丞,献所著文十编、《古今类要》三十卷,召试中书,以直史馆赐绯。
时言事者众,诏阁门,非涉侥望乃许受之。
繇是言路稍壅。
泌抗疏陈其不可,且言:"边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苟诘而拒之,四聪之明,将有所蔽。
愿采其可者,拒其不可者,庶颙颙之情,得以上达。
"复言:"国家图书,多失次序。
唐景龙中,尝分经、史、子、集为四库,命薛稷、沈佺期、武平一、马怀素分掌,望遵复故事。
"遂令直馆分典四部,以泌知集库。
改左正言,使岭南采访。
淳化二年,久旱,复上言时政得失。
时王禹偁上言:"请自今庶官候谒宰相,并须朝罢于政事堂,枢密使预坐接见,将以杜私请。
"诏从之。
泌上言曰:"伏睹明诏,不许宰相、枢密使见宾客,是疑大臣以私也。
《书》曰:'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张说谓姚元崇曰:'外则疏而接物,内则谨以事君。
此真大臣之礼。
'今天下至广,万机至繁,陛下以聪明寄于辅臣,自非接下,何以悉知外事?若令都堂候见,则庶官请见咨事,略无解衣之暇。
今陛下囊括宇宙,总揽英豪,朝廷无巧言之士,方面无姑息之臣,奈何疑执政,为衰世之事乎。
王禹偁昧于大体,妄有陈述。
"太宗览奏,即追还前诏,仍以泌所上表送史馆。
《列传-卷六十九》(宋史)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初,真宗不豫,寇准议皇太子总军国事,迪赞其策,丁谓以为不便,曰:" 即日上体平,朝廷何以处此?"迪曰:"太子监国,非古制邪?"力争不已。于是 皇太子于资善堂听常事,他皆听旨。准既贬,谓浸擅权用事,至除吏不以闻。迪 愤然语同列曰:"迪起布衣至宰相,有以报国,死犹不恨,安能附权幸为自安计 邪!"自此不协。时议二府皆进秩兼东宫官,迪以为不可。谓又欲引林特为枢密 副使,而迁迪中书侍郎兼尚书左丞。故事,宰相无为左丞者。既而帝御长春殿, 内出制书置榻前,谓辅臣曰:"此卿等兼东宫官制书也。"迪进曰:"东宫官属不 当增置,臣不敢受此命。宰相丁谓罔上弄权,私林特、钱惟演而嫉寇准。特子杀 人,事寝不治,准无罪罢斥,惟演姻家使预政,曹利用、冯拯相为朋党。臣愿与 谓俱罢,付御史台劾正。"帝怒,留制不下,左迁迪户部侍郎。谓再对,传口诏 入中书复视事,出迪知郓州。
《宋史·刘综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刘综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史·刘综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刘综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刘综,字居正,河中虞乡人。
雍熙二年举进士第,解褐邛州军事推官,迁大理评事。
代还,对便殿①,因言:“蜀地富庶,安宁已久,益州长吏,望慎择其人。
”上嘉之,改太子中允。
未几,李顺果为乱,复召见,面赐绯鱼②。
寻为三门发运司水陆转运使。
连丁家难,起知獉獉建安军。
先是,天长军及扬州六合县民输赋非便,综奏请降天长军为县,隶扬州,以六合县隶建安军,自是民力均济。
时淮南转运使王嗣宗兼发运事,规画獉獉多迂滞。
综因上言请复置都大发运司,专干其职。
至道三年,迁太常丞,职事修举,多称荐之者。
夏人扰西边,环庆大屯士马。
诏徙综为陕西转运副使。
时梁鼎议禁解盐③,官自货鬻。
上乃命综置盐事。
综条上利害,力言非便,卒罢其事。
时灵州孤危,献言者或请弃之。
综上言曰:“国家财力雄富,士卒精锐,而未能剪除凶孽者,诚以赏罚未行,而所任非其材故也。
今或轻从群议,欲弃灵川,是中贼之奸计矣。
且灵州民淳土沃,为西陲巨屏,所宜固守。
”六年,迁起居舍人,再为河北转运使。
时两河用兵,边事烦急,转漕之任,尤所倚办。
综继领其职,号为详练。
至是眷瞩甚厚,警急之际,辄资其奏处。
契丹请和,乃遣近臣谕以擢用之意。
景德三年,召拜户部员外郎。
综言:“御史员数至少,每奉朝请,劾制狱,多以他官承之,甚紊彝制。
望诏两制以上各举材堪御史者充,三院共置十员。
若出使按狱獉獉,所经州郡,官吏能否,生民利病,刑狱枉滥,悉得察举。
”四年,西幸獉獉,道出河阳境上。
时节度王显被疾还京,以综权知孟州事。
未几召还,复出知并州。
以政绩闻,州民乞留,优诏嘉奖。
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然尚气好胜,不为物论所许。
(选自《宋史·刘综传》,有删改)【注】①便殿:古时皇帝休息宴饮的宫殿。
②绯鱼:旧时朝官的服饰。
③解盐:山西解池出产的盐。
《明史·孙继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孙继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明史·孙继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明史·孙继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明史·孙继鲁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孙继鲁,字道甫,云南右卫人。
嘉靖二年进士。
授澧州知州。
坐事,改国子助教。
历户部郎中,监通州仓。
历知卫辉、淮安二府。
织造中官过淮,继鲁与之忤。
诬逮至京,大学士夏言救免。
继鲁不谢,言不悦。
擢湖广提学副使,进山西参政。
数绳宗籓。
暨迁按察使,宗籓百余人拥马发其装,敞衣外无长物,乃载酒谢过。
迁陕西右布政使。
二十六年擢右副都御史,代杨守谦巡抚山西。
继鲁耿介,所至以清节闻,然好刚使气。
总督都御史翁万达议撤山西内边兵,并力守大同外边,帝报可。
继鲁抗章争言:“紫荆、居庸、山海诸关,东枕溟渤;雁门、宁武、偏头诸关,西据黄河。
天设重险以籓卫国家岂可聚师旷野洞开重门以延敌夫紫荆诸关之拱护京师与雁门诸关之屏蔽全晋一也山西守左,大同守右。
山西并力守左尚不能支,安能分力以守右?近年寇不敢犯山西者,以三关备严故也。
使三关将士远离堡戍,欲其不侵犯难矣。
”万达闻之不悦,上疏言:“继鲁乃以危言相恐,复遗臣书,言往岁更制,宰执几不免。
近年撤各路兵,督抚业蒙罪。
其诋排如此。
乞别调继鲁,否则早罢臣,无误边事。
”兵部是继鲁言。
帝不从,下廷议。
廷臣请如万达言。
帝方倚万达,怒继鲁引往事议君上。
而夏言亦恶继鲁,遂逮下诏狱。
疽发于项,瘐死。
继鲁为巡抚仅四月。
山西人习其前政,冀有所设施,遽以非罪死,咸为痛惜。
宗籓有上书讼其冤者,即前夺视其装者也。
穆宗即位,赠兵部左侍郎,赐祭葬,谥清愍。
(节选自《明史·孙继鲁传》,有删改)译文:孙继鲁,字道甫,是云南右卫人。
嘉靖二年考中进士。
授予官职担任澧州知州。
因事犯罪,改任国子监助教。
历任户部郎中,通州监仓。
先后担任卫辉、淮安二府知府。
织造中官路过淮安,继鲁与他发生冲突。
《宋史·孙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孙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史·孙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孙鼛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孙鼛,字叔静,钱塘人。
父直官,徙扬之江都。
鼛年十五,游太学,苏洵、腾甫称之。
用父任,调武平尉,捕获名盗数十,谢赏不受。
再调越州司法参军,守赵抃荐其材。
知偃师县,蒲中优人隐民间,以妖言惑众。
相传有异法,奔凑其门,鼛收按奸状,立伏辜。
韩缜镇长安,辟入府;缜去,后来者仍挽之使留,居五年,签书西川判官。
或荐于朝,召对,擢提举广东常平。
徽宗初,徙两浙。
由福建转运判官召为屯田员外。
鼛微时与蔡京善,常曰:“蔡子,贵人也,然才不胜德,恐贻天下忧。
”至是,京还朝,遇诸涂,京逆谓曰:“我若用于天子,愿助我。
”鼛曰:公诚能谨守祖宗之法以正论辅人主示节俭以先百吏而绝口不言兵天下幸甚鼛何为者京默然既相出提点江东刑狱未几,入为少府少监、户部郎中。
县官用度无节,鼛与尚书曾孝广、侍郎许几谋曰:“日增一日,岁增一岁,天下之财岂能给哉?”共疏论之。
当国者不乐,孝广、几由是罢,徙鼛开封。
迁太仆卿、殿中少监。
四辅建,以显谟阁待制知曹州。
论经始规画之劳,转太中大夫,徙郓州。
邑人子为“草祭”之谣,指切蔡京。
鼛以闻,京怒,使人诬以他事,遂提举鸿庆宫。
起知单州,遂致仕。
靖康二年卒,年八十六。
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通靖。
鼛笃于行义,在广东时,苏轼谪居惠州,极意与周旋。
二子娶晁补之、黄庭坚女,党事起,家人危惧,鼛一无所顾。
时人称之。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六,有删改)译文:孙鼛,字叔静,钱塘人。
父亲孙直做官,迁徙扬州江都。
孙鼛十五岁时,在太学游学,受到苏洵、腾甫的称赞。
后来因父亲的职务,调任武平县尉,抓捕了当地几十个有名的盗贼,他谢绝了赏赐不予接受。
后又调任越州司法参军,太守赵抃推荐了他。
担任偃师县令,蒲中有个艺人藏在民众之间,用怪诞不经的邪说惑乱众人。
人们相互传说他有怪异的法术,众人纷纷奔走聚集在他门下。
孙鼛拘捕核查他的罪状,这个艺人立刻服罪。
《宋史·刘师道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刘师道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史·刘师道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刘师道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刘师道,字损之,开封东明人。
雍熙二年举进士,初命和州防御推官,历保宁、镇海二镇从事,凡十年。
王化基、吕祐之、乐史荐于朝,擢著作佐郎,才一月,会考课,又迁殿中丞,出知彭州,加监察御史。
转运使刘锡、马襄上其治迹,召归。
会浦洛之败,奉诏劾白守荣辈,狱成,太宗奖其勤,面赐绯鱼。
川峡豪民多傍户,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耆长①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诏师道使两川议其事。
师道以为迭使主领则争忿滋多,署以名级又重增扰害,廷奏非便,卒罢之。
改祠部员外郎,出为京东转运使。
真宗嗣位,进秩度支。
咸平初,范正辞荐其材堪长民,徙知润州。
以漕事入奏,特迁司封,改工部郎中。
擢枢密直学士,掌三班。
俄擢权三司使,从幸澶渊。
师道弟几道,举进士礼部奏名,将廷试,近制悉糊名较等,陈尧咨当为考官,教几道于卷中密为识号。
几道既擢第,事泄,诏落其籍,永不预举。
师道固求辨理,诏曹利用、边肃、阎承翰诣御史府推治之。
坐论奏诬罔,责为忠武军行军司马,尧咨免所居官,为郓州团练副使。
以郊祀恩,起为工部郎中、知复州,换秀州。
大中祥符二年,以兵部郎中知潭州,迁太常少卿。
师道敏于吏事,所至有声,吏民畏爱。
长沙当湖、岭都会,剖烦析滞,案无留事。
岁满,复加枢密直学士,换左司郎中,留一任。
大中祥符七年,师道暴病卒,年五十四。
师道性慷慨尚气,善谈世务,与人交敦笃。
工为诗,多与杨亿辈酬唱,当时称之。
(选自《宋史•刘师道传》)注:①耆长,亦称“耆户长“,古代差役名。
译文:刘师道,字损之,开封东明人。
雍熙二年考中进士,最初担任和州防御推官,历任保宁、镇淳二镇从事,共十年。
王化基、吕祐之、乐史向朝廷举荐他,提升为著作佐郎,才一个月,恰逢考核,又升为殿中丞,出朝担任彭州知州,加官监察御史。
上运使孙司谏书(王安石)原文
上运使孙司谏书(王安石)原文上运使孙司谏书(王安石)原文及【原文】上运使孙司谏①书王安石伏见阁下令吏民出钱购人捕盐,窃以为过矣。
海旁之盐,虽日杀人而禁之,势不止也。
今重诱之使相捕告,则州县之狱必蕃,而民之陷刑者将众,无赖奸人将乘此势,于海旁渔业之地搔动艚户,使不得成其业。
艚户失业,则必有合而为盗,贼杀以相仇者,此不可不以为虑也。
某为县于此两年,见所谓大户者,其田多不过百亩。
百亩之直,为钱百千,其尤良田,乃直二百千而已。
大抵数口之家,养生送死,皆自田出,州县百须,又出于其家。
方今田桑之家,尤不可时得者,钱也。
今责购而不可得,则其间必有鬻田以应责者。
夫使良民鬻田以赏无赖告讦之人,非所以为政也。
又其间必有扞州县之令而不时出钱者,州县不得不鞭械以督之。
鞭械吏民,使之出钱,以应捕盐之购,又非所以为政也。
且吏治宜何所师法也?必曰古之君子。
重告讦之利以败俗,广诛求之害,以失百姓之心,因国家不得已之禁而又重之,古之君子盖未有然者也。
购将安出哉?出于吏之家而已,吏固多贫而无有也;出于大户之家而已,大家将有由此而破产失职者。
安有仁人在上,而令下有失职之民乎?在上之仁人有所为,则世辄指以为师,故不可不慎也。
使世之在上者,指阁下之为此而师之,独不害阁下之义乎?公家日以窘,而民日以穷而怨。
常恐天下之势,积而不已,以至于此,虽力排之,已若无奈何,又从而为之辞,其与抱薪救火何异?窃独为阁下惜此也。
循今之法而无所变,有何不可,而必欲重之乎?今阁下为之,盖迫于公家用调之不足,其势不得不权事势而为此,以纾一切之急也。
虽然,阁下亦过矣,非所以得财利而救一切之道。
今之时,士之在下者,浸渍成俗,苟以顺从为得,而上之人亦往往憎人之言,言有忤己者,辄怒而不听之。
故下情不得自言于上,而上不得闻其过,恣所欲为。
伏惟留思而幸听之。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改)【译文】我看到阁下命令民众出钱来雇人抓捕偷盐的人,我认为有点过份了。
海边的盐,就是每天杀人来禁止人们取用,其势头也是止不住的。
《上范司谏书》译文
《上范司谏书》译文前月中旬,看到进奏的吏报上说,你从陈州被召到京城,担任司谏。
我当时就想写一封信来道贺,多事匆忙,未能如愿。
司谏,只是七品官。
对于您来说担任这官职不算喜事,可是我独自想道贺一下,确实是因为谏官关系到天下的得失,联系着一时的公正的议论……您接受任命以来,我抬着头踮起后脚跟,长久地站立着想听到您的谏言,可是终于没有听到,我私下里感到困惑。
难道洛阳的士大夫,能在前面料想到,却不能在后面料想到?还是您有所期待才进谏呢?从前韩愈写《诤臣论》,来批评阳城不能尽力进谏,后来阳城因为敢于进谏而闻名。
人们都说:阳城开始不进谏,是因为有所期待才那样做的,退之不知道他的用意而妄加批评;我独自认为这样说是不对的。
当退之发出这样的议论时,阳城已经做了五年的谏议大夫,在这之后两年才开始在朝延上为陆贽辩论,以及为阻止裴延龄作宰相而想撕裂用麻纸写的诏书,只不过这两件事罢了。
当时德宗在位,社会上的灾难很多,诸如用人不当,叛将权臣遍及天下,天子又猜忌.任用奸诈小人。
在那个时代,难道没有一件事可以进谏,而要等上七年吗?当时的事,难道没有比阻止裴延龄、为陆贽辩护这两件事更急迫的吗?我认为身为谏官就应该早晨领命晚上呈奏,幸而阳城做谏官七年,恰巧遇到裴延龄、陆贽的事,只进谏一次就被罢官,也算是尽到他的职责;假如只五年六年就调任国子司业,自始至终没有进谏过就离职了,有什么可称道的呢!现在的官吏大概三年就调动一次,或者一两年,甚至半年就调动一次,这就不能等待七年了。
当今天子亲自处理朝政,天下太平,虽然没有什么事端发生,然而把您从千里之外召到朝廷就任谏官,难道不是为了听到公正的言论,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辞吗?然而到现在还没有听到您对朝廷有所进言。
以让天下的人知道朝廷有正义之士而显示天子有纳谏的明智之举。
贫寒穷苦的读书人,困厄地居住在茅草屋里,坐着诵读经书史籍,常常抱怨自己不被朝廷重用。
等到被任用,又说那不是我的职责,不敢进言;或者说我的地位卑微,不能进言;又说我有所等待。
《列传-卷五十五》(宋史)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宋史》列传·卷五十五关于宋史《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
《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卷五十五原文韩丕师颃张茂直梁颢(子固)杨徽之(杨澈)吕文仲王著吕祐之潘慎修杜镐查道(从兄陶)韩丕,字太简,华州郑人。
父杲,晋开运中,为曲阳主簿,契丹攻城,陷没焉。
母改适他氏。
丕幼孤贫,有志操,读书于骊山、嵩阳,通《周易》、《礼记》,为人讲说。
常有山林之志,家虽甚贫,处之晏如。
年长,始学文。
开宝中,郑牧知文州,与之偕行,遂薄游两川。
及牧知成都,刘熙古延置门下,掌书奏,以孙女妻之。
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声名籍甚,公卿多荐之者。
尝著《孟母碑》、《返鲁颂》,人多讽诵之。
解褐大理评事、通判衡州。
石熙载荐其文行,代还,以文学试中书,擢著作佐郎、直史馆,赐绯鱼。
未几,改左拾遗。
八年,迁职方员外郎、知制诰。
雍熙初,加虞部郎中。
二年,与贾黄中、徐铉同知贡举。
丕属思艰涩,及典书命,伤于稽缓。
宰相宋琪性褊急,常加督责,或申以谐谑,丕不能平。
又舍人王祐以前辈负气,每陵轹面折之。
丕乃表求外郡,出知虢州,就改职方郎中。
端拱初,拜右谏议大夫,赐金紫,知河阳、濠州。
丕起寒素,以冲澹自处,不奔竞于名宦,太宗甚嘉重之。
淳化二年,召入为翰林学士,终以迟钝不敏于用。
俄罢职,充集贤殿修撰、知均州。
就迁给事中、工部侍郎,徙金州。
召还,充史馆修撰,又出知滁州,就加礼部。
大中祥符二年,卒。
丕纯厚畏慎,似不能言者。
历典州郡,虽不优于吏事,能以清介自持,时称其长者云。
师颃,字霄远,大名内黄人。
父均,后唐长兴二年进士,终永兴节度判官,因家关右。
颃少笃学,与兄颂齐名。
建隆二年举进士,窦仪典贡举,擢之上第。
释褐耀州军事推官,以疾解,久不赴调。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沈括《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原文及翻译
沈括《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原文及翻译原文: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
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
”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很,其令可知。
”蒋曰:“不然。
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
”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
”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
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盛文肃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
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才雅,明日置酒召之。
人有谓有章曰:“盛公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
”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
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
”不复得见。
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其言所以。
刁绎亦不谕其由,曰:“府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有章曰:“元未曾发封。
”又曰:“无乃笔札不严?”曰:“有章自书,极严谨。
”曰:“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忤耳。
”乃往见文肃而问之:“夏有章今日献诗何如?”公曰:“不曾读,已还之。
”绎曰:“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公曰:“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器。
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
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
切记之,他日可验。
”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职。
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明年除馆阁校勘。
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監主簿,仍带郑州推官。
未几卒于京师。
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复挟他术。
景祐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铁。
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此人名‘次公’者何义?”主判官不能对,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判院详议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也。
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
”上颔之。
异日复进谳,上顾知院官问曰:“前时姓庞详议官何故不来?”知院对:“任满,已出外官。
鲁迅:《唐宋传奇集》之《开元升平源》原文及译文
鲁迅:《唐宋传奇集》之《开元升平源》原文及译文《开元升平源》【原文】姚元崇初拒太平得罪,上颇德之。
既诛太平,方任元崇以相,进拜同州刺史。
张说素不协,命赵彦昭骤弹之,不许。
居无何,上将猎于渭滨,密召元崇会于行所。
初,元崇闻上讲武于骊山,谓所亲曰:“准式,车驾行幸,三百里内刺史合朝觐。
元崇必为权臣所挤,若何?”参军李景初进曰:“某有儿母者,其父即教坊长入内。
相公倘致厚赂,使期冒法进状,可达。
”公然之。
辄效。
燕公说使姜皎入曰:“陛下久卜十河东总管,重难其人。
臣有然之。
辄效。
燕公说使姜皎入曰:“陛下久卜十河东总管,重难其人。
臣有所得,何以见赏?”上曰:“谁邪?”如惬,有万金之赐。
”乃曰:“冯翊太守姚元崇,文武全材,即其人也。
”上曰:“此张说意也。
卿罔上,当诛。
”皎首服万死。
即诏中官追赴行在。
上方猎于渭滨。
公至,拜首。
上言:“卿颇知猎乎?”元崇曰:“臣少孤,居广成泽,目不知书,唯以射猎为事。
四十年,方遇张憬藏,谓臣当以文学备位将相,无为自弃。
尔来折节读书。
今虽官位过忝,至于驰射,老而犹能。
”于是呼鹰效犬,迟速称旨,上大悦。
上曰:“朕久不见卿,思有顾问,卿可于宰相行中行!”公行犹后。
上纵辔久之,顾曰:“卿行何后?”公曰:“臣官疏贱,不合参宰相行。
”上曰:“可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公不谢,上顾讶焉。
至顿,上命宰臣坐。
公跪奏:“臣适奉作弼之诏不谢者,欲以十事上献。
有不可行,臣不敢奉诏。
”上曰:“悉数之!朕当量力而行,然后定可否。
”公曰:“自垂拱已来,朝廷以刑法理天下。
臣请圣政先仁义,可乎?”上曰:“朕深心有望于公也。
”又曰:“圣朝自丧师青海,未有牵复之悔。
臣请三数十年不求边功,可乎?”上曰:“可,”又曰:“自太后临朝以来,喉舌之任,或出于阉人之口。
臣请中官不预公事,可乎?”上曰:“怀之久矣。
”又曰:“自武氏诸亲,猥侵清切权要之地,继以韦庶人、安乐、太平用事,班序荒杂。
臣请国亲不任台省官。
凡有斜封待阙员外等官,悉请停罢,可乎?”上曰:“朕素志也。
唐代名相姚崇《官运经》原文及译文
唐代名相姚崇《官运经》原文及译文《官运经》是唐代名相姚崇总结的为官之道。
他以“官者”的身份道破了官场的一切,更以“哲人”的高度阐明了官运的全部真义,读之可借古鉴今,赢得后世的极力推崇。
他在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做过宰相,长期兼任兵部尚书,荣宠一生,罕有人及。
姚崇能有如此成就,不是幸运,当是他努力经营的结果。
宋代宰相司马光称《官运经》为“仕之真经,宦之重宝”。
作者简介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
姚崇文武双全,历仕则天、中宗、睿宗三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
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
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进拜中书令,封梁国公。
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
姚崇执政三年,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721年(开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
《官运经》唐•姚崇察运卷智者多机也,尊者多虑也。
事无常败,人无恒幸。
官有起苦,有其乐。
运在上,敌在下,贵在争,贱在弃矣。
智者多机(会)也,才学赢得尊宠尊者多虑(谋划)也,官位不是天生俱来事无常败,天道不容怀疑人无恒幸,心机不可用尽官有其苦,从最坏处打算民有其乐,干有价值的事运在上,官运由上司主宰,倔强吃大亏敌在下,敌人存在于下属之中,识破假象贵在争,富贵是争取的结果,穷困不是过错贱在弃矣,贫贱是放弃的结果。
想法须现实应运卷大势勿抗,小节勿量。
德有其失,仁有其过。
能让者不困,能变者不折。
君子悖运,小人悖心。
虚应不虚,实应不实矣。
大势勿抗,事情发展的趋势不要抗拒,以逢迎为耻小节勿量,琐碎的事情不要衡量,不计较小处德有其失,讲道德也有不妥的地方,如吕后之下陈平故意贪图享乐,退而求其次仁有其过,莫忠不义之人能让者不困,肯退让的不会窘迫,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不满足于虚名能变者不折,肯改变的人不会挫败,王陵不改,陈平周勃表面应吕后,莫正面对抗君子悖运,君子违背运势,善意未必人察小人悖心,小人违背良心,赵盾不杀屠岸贾,满门被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并且人们中间也一定会有违抗州县的命令而不按时交钱的, 州县的官员又不得不用皮鞭和军械来监督他们。用皮鞭和 军械来压服民众,让他们出钱去满足抓捕偷盐人的赏金, 这又是不正确的施政手段。并且官吏们管理政事所要师法 的是什么呢?一定是古代的君子。重视告发的好处而败坏 风俗,扩大惩罚的害处,加紧不良的法规,因此失去民心, 按着国家不得已而作的禁令行事而又加重它,古代的君子 大概没有这样的。触犯禁令的人不停止,那么告发的人也 不会停止,卖盐的钱还赶不上以前多,那么赏金也不会停 止发放。那么赏金从哪里出呢?出自小吏的家,小吏大多 贫;出自大户人家,那么大户人家一定会有因此而破产并 且失去职业的。怎么会有仁人在上位,而却让他的子民有 失去产业的呢?在上位的仁人有了作为,世上的人就把这 作为师法的对象,因此不可以不慎重行事。如果使当世的 在上位者,指着阁下的行为而效法,这不就害了先生的道 义了吗?上级爱好这个东西,下级一定会有更过份的。阁 下这样做,有关部门可能认为要请求您,增加赏金以鼓励 告发者。因此我认为阁下想有所作为,不可以不慎重。
• 须的其它用法: • 1、等待、等到: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 2、必须,应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 伴好还乡 • 3、通需,需要 • 4、求:生遗年而有尽,居静言其何须 • 5、少时,片刻: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 不待须而发 • 6、本,本来:你本是赵盾家堂上宾,我须 是屠岸贾门下人 • 7、虽,却。五月峨眉须近火,木皮岭里只 如冬。中秋一轮月,只和旧青冥,都缘人意, 须道今夕别般明
• 夫使良民鬻田以赏无赖告讦之人,非所以为政 也。 • 吿讦(jié):吿,告发。讦,揭发别人的阴私 或过失 • 所以:用来……的方法 • 所以的用法: • 1、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 用来表示原因 •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 2、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 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 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
•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
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
秋· 察今》)————先王制定法律的 根据,是老百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教师是用来传授
• 广诛求之害:广,扩大。诛求,征求, 责求、 • 使世之在上者,指阁下之为此而师之, 独不害阁下之义乎? • 师:效法(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 天下的官吏,不遵循先王的治国之道,而只以追求利益为 主。他们认为的好处,又不是真正的有利之处,这并不是 一天就积累下来的。国家日益窘迫,民众天天因为贫困而 生怨恨之心。我常常害怕天下的形势,积累下去不停止, 以至到了这样的地步,就是努力去克服,也是无可奈何, 又跟从它为它作说辞,这和抱着柴草去救火有什么区别呢? 我认为阁下是怜惜这点的。阁下所处的形势,一定要改变 现在的法令,如果像古代那样行事,一定是不可能的,也 不是不可能,而是在这种形势下不行。按着现代的法令来 行事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为什么一定要加重处罚呢?我认 为阁下经常站在天子身旁,来论说古今治乱的道理,一定 将有大作为,而使今天的形势恢复到炎、黄二帝和夏、商、 周三代时的兴盛,因此想有所作为而不可得。像这样的事, 难道要等别人来讲才明白吗?现在退一步而用税金来作赏 金,大概是迫于国家的费用不足,因此不得不权衡形势而 这样作,以解一切千而已 : 乃,只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则州县之狱必蕃: 案件,众多 3、贼杀以相仇者: 伤害,杀害 贼: 1、害 : 此行小忠而贼大忠也 2、害人的人:“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 老而不死,是为贼 3、杀,杀人的人 4、指强盗、仇敌 或敌人 5、残忍:董卓狼戾贼忍
4、又其间必有扞州县之令而不时出钱 者:读hàn,触犯,抵触 5、大抵数口之家,养生送死,皆自田出, 州县百须,又出于其家。 大抵:大都、大概、大致。此处为大概 (《诗》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 为作也。此处为大都) 养生送死:供养活着的人,为死人送丧 (安葬死者)(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百须:各种需求 须,通“需”。
• 独:难道(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
译文
• 我看到阁下命令民众出钱来雇人抓捕偷盐
的人,我认为有点过份了。海边的盐,就
是每天杀人来禁止人们取用,其势头也是
止不住的。现在用重利诱使人们相互抓捕
告发,那么州里县里的监狱一定会人满为
患,而民众被处以刑罚的一定会很多,这
样奸邪无赖的人一定会乘这个机会在海边
• 这是不能不考虑的。我在这里作了两年县官 了,我见到的所谓大户人家,田产至多也不 过百亩,少的还不到一百亩。百亩地的价值 大概有一百千钱,其中最好的田一百亩也不 过值二百千钱而已。大抵几口人的家庭,养 活生者发送死者的费用都得从田里出,州县 的需求,又要从他们的家庭收入中获得。现 在种田人家最不能及时得到的就是钱了。现 在责令雇人而得不到,那么人们中间一定会 有卖田得钱来应付税收的。让良民用卖田的 钱去赏给无赖们,不是治理政事的方法。
• 虽然如此,阁下也是过份了,这不是能得到财物利 益而解决问题的方法。阁下对于古书没有什么不看 的,看了书,用古代已发生的事来检验这方法,是 很容易明白的,不用我说了。用尺来代替寻而获利, 古人也不这样作,怎么会有认为这可行的人呢?现 在的时事,士人处于下位的,都浸淫于流俗,只是 以顺从上级为正确,而在上的人又往往憎恨别人的 批评,说话有冒犯他的,就发怒不听。因此,下面 的情况不能告诉在上者,而在上者也不能听到别人 说自己的过失,放肆自己的行为。在上的人能让在 下之人进言的只有阁下,而因其职守不得不说的是 我,希望您留心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