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中“红”颜色及其流变

合集下载

颜色词“红”的发展综述

颜色词“红”的发展综述

颜色词“红”的发展综述作者:杨奉庆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年第17期摘要:对颜色词的研究可以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字修养,在教学中自如运用可为语文教学增色。

汉语颜色词众多,本文从繁多的颜色词中选取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红”作为研究对象,溯本求源,比较辨析随时代而变的词义。

关键词:红颜色词综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颜色词的使用非常广泛。

这些词的使用,不仅为文章增色,也被作者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和内涵。

一、“红”的本义1.《说文》的“红”字释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红,帛赤白色,从糸工声,户工切”。

段注曰:“《春秋释例》曰‘金畏于火,以白入于赤,故南方色红也。

’《论语》曰:‘红紫不以为亵服。

’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朱熹《论语集注》:“红紫,间色不正,且近于妇人女子之服也。

”由此解释可以看出,“红”的造字之初的本义即为一种颜色词,只是它所表示的颜色和现代汉语中的“红”有所不同。

“红”最初表示的是“粉红”,不属于正色,“间色不正”。

而现代汉语中的“红”指称的却不是“粉红”,而是比“粉红”颜色更深的正红色。

现代汉语中的“红”为基本颜色词,而上古汉语的“红”如今日所讲的“粉红”。

根据段注可以推知,在上古汉语中,存在着“赤”和“红”两种颜色。

“赤”和“红”指称的是两种不同且又有关联的颜色。

从人们的日常使用及认知来看,“赤”在使用和认知上,应该比“红”要更加普遍。

2.“赤”与“红”的区别《说文解字》对“赤”字的释义为:“南方色也,从大从火。

凡赤之属皆从赤,昌石切。

”“赤”本为会意字,“从大从火”,即为大火的颜色,也就是大火燃烧时红通通的颜色。

我们现在所讲的“火红”一词,大约就是“赤”字表示的颜色。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赤”字的创造应该是早于“红”字的。

二者表示的意义也有差别,“赤”比“红”的颜色更深,而上古汉语中的“红”指的是在“赤”中加入了白的帛色,颜色应该是比较浅的。

“赤”特指大火的颜色,而“红”从字形上来看,从系工声,所指为丝织品“帛”的颜色。

试论古代汉语表红义类颜色词

试论古代汉语表红义类颜色词

交流试论古代汉语表红义类颜色词张潇逸 河北衡水二中摘要: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或多或少的颜色词,这些颜色词也是语言中一种个性鲜明的语言成分。

汉语的颜色词与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自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在古代语言中的作用,领会其象征意义。

比较而言,在古代颜色词中,红色词是汉民族最常用的颜色词。

在古代,“红义类”颜色有好几个,如“赤、朱、丹、殷、红、绯”等,它们在古代汉语所起的作用及其文化含义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在这里,我们主要就汉民族古代汉语中表红颜色词进行探讨。

关键词:颜色词;红义类;指代;象征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或多或少的颜色词,这些颜色词也是语言中一种个性鲜明的语言成分。

我国古代表颜色的词形成比较早,我们知道,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在甲骨文字中已经有了一些后世的颜色词,如白、赤、青、黄等。

汉语的颜色词形象色彩鲜明,共同构成了汉语中表现力极强的丰富的颜色词系统。

从科学的定义来说,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眼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

由于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及教育和科技的相对落后,在我国文化中,颜色的生成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它的发展受到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较大影响。

在先秦,颜色词就已经与古人的世界观、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

所以我国文化中的颜色内涵和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其意义具有多元化特征。

下面我们具体讨论一下汉民族最常用并且最喜欢用的颜色--红色。

红色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追求,自古为人崇尚。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讲,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源于太阳,因为烈日如火,其色赤红。

中华初祖在祭祈巫舞的过程中,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就自然地产生了。

古人还认为“至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感到阳光下万物繁茂,生机勃勃,令人振奋,因而对代表太阳的红色产生了特别亲切的感情。

可见颜色的象征意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约定俗成的,它体现出热烈、积极的心理功能。

浅析汉语词汇的感情色彩及其转变

浅析汉语词汇的感情色彩及其转变

语言文学研究浅析汉语词汇的感情色彩及其转变韩锦潮(香港教育大学人文学院,香港999077)摘要:语+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的社会属性同时是语+的固有属性#词汇作为语+要素之一,在现代汉语词语中的词义主要包括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

理性意义是指词汇所表达的具体概念,词的色彩意义是指附在词理性意义上的,含有某种特定的倾向或感情。

在现代汉语的学习过程中,除了理解和掌握词语的理性意义之外,还应该注意附加的色彩意义。

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使用的场合、语法规则和语体要求,表达得体。

本文以词的感情色彩为核心,讨论色彩的分类、感情色彩的转变及转变的主要原因#关键词:现代汉语词汇感情色彩一、色彩的分类《现代汉语》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分析词语色彩意义的词汇学专著,其中分别从现代汉语词语的色彩义定义、色彩义分类及特点和存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且系统的论述。

杨振兰在《现代汉语词彩学》(1996)中提道:“词彩,顾名思义,即词的色彩,指词所蕴含的某种独特的格调、韵味、倾向、气息等,一般视之为词义内容的一部分,称之为词的色彩意义。

”章炎在《浅谈词语的感情色彩"(1983'中将色彩意义分为: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色彩,色彩,色彩,代色彩,行色彩,色彩%学的分析,感情色彩被认为是词的色彩意义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一种%关于感情色彩,不同的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定义%杨振兰认为“感情色彩是体的感受”。

认为“词的感情色彩是的某种感情而于意义的意义要素”。

其中,学分歧的地方在于感情色彩词和感情的词种是等同的,一种点认为是色义,一种将别,词的含义是某种特定感情的,感情色词。

“”“憎恶”“”“”等。

学(2000)提:“感情为象反映的部分的词语意义,或者说,本身指某种感情感情其现的意义,感情色彩%”,于感情色彩词语的分类,的是分法,即义词、义词和中词。

也学提分,即将一词在中义义的词词。

章炎(1983)在论述中了下,“骄傲”在的语言环境中既义,又义。

试论古代汉语表红义类颜色词

试论古代汉语表红义类颜色词

试论古代汉语表红义类颜色词作者:张潇逸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3期摘要: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或多或少的颜色词,这些颜色词也是语言中一种个性鲜明的语言成分。

汉语的颜色词与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自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在古代语言中的作用,领会其象征意义。

比较而言,在古代颜色词中,红色词是汉民族最常用的颜色词。

在古代,“红义类”颜色有好几个,如“赤、朱、丹、殷、红、绯”等,它们在古代汉语所起的作用及其文化含义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在这里,我们主要就汉民族古代汉语中表红颜色词进行探讨。

关键词:颜色词;红义类;指代;象征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或多或少的颜色词,这些颜色词也是语言中一种个性鲜明的语言成分。

我国古代表颜色的词形成比较早,我们知道,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在甲骨文字中已经有了一些后世的颜色词,如白、赤、青、黄等。

汉语的颜色词形象色彩鲜明,共同构成了汉语中表现力极强的丰富的颜色词系统。

从科学的定义来说,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眼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

由于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及教育和科技的相对落后,在我国文化中,颜色的生成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它的发展受到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较大影响。

在先秦,颜色词就已经与古人的世界观、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

所以我国文化中的颜色内涵和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其意义具有多元化特征。

下面我们具体讨论一下汉民族最常用并且最喜欢用的颜色--红色。

红色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追求,自古为人崇尚。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讲,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源于太阳,因为烈日如火,其色赤红。

中华初祖在祭祈巫舞的过程中,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就自然地产生了。

古人还认为“至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感到阳光下万物繁茂,生机勃勃,令人振奋,因而对代表太阳的红色产生了特别亲切的感情。

颜色词“红”的文化内涵及其词义演变

颜色词“红”的文化内涵及其词义演变

颜色词“红”的文化内涵及其词义演变作者:黄燕燕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3期颜色是人眼对于光波作用的一种视觉反映,由于认知主体不同的心理、文化背景等因素,记录颜色的颜色词在各民族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要掌握汉语词汇中的颜色词就得先理清它在汉民族语言文化中的发展轨迹,下面以颜色词“红”字为例,具体说明一下它在汉语中承载的“颜”外之意。

一、“红”之颜色及其语意在古代,指称“红”这一颜色的词还有“赤”“朱”“丹”“绯”“绛”“缇”“缙”“殷”“赭”等等,而其中作为“红”这一颜色泛称的却只有“赤”与“红”。

“赤”在《说文》中谓之“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凡赤之属皆从赤。

”在古代,“青”“赤”“黄”“白”“黑”构成了所谓的“五色”,而“五色”和“五行”相合,代表了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同时“青”“赤”“白”“黑”四色也象征春、夏、秋、冬四季,“赤”为南方之色,也即夏天的颜色,因而它一开始便承载了万物生长、生命力旺盛的内涵。

“朱”在《说文》中被解释为“赤心木”,使之作为颜色词大行其道的是因为一种呈红色(也有棕红色)的矿物“朱砂”。

“朱砂”又称“丹砂”,被用做颜料,在中医上又用来入药。

指称颜色的“朱”和“丹”其实是一样的,都指一种颜色鲜艳的红色,相当于我们说的“大红色”。

因其鲜明的特征,被广泛地使用,王侯权贵们染“朱门”,乘“朱轩”,着“朱衣”,年轻人的好颜色被称为“朱颜”,而女子们则还会有诱人的“丹唇”(或“朱唇”)。

此外,“朱砂”(“丹砂”)也被用来磨“朱墨”,画“丹青”等等。

“绯”指的是一种近似桃花的颜色,常用来描摹脸颊因害羞等原因而造成的一种很生动的浅红色,“绛”指的是一种比血液颜色还要深的深红色,而“缇”“缙”等词的使用范围相对较窄,它们只用来指称丝织品的颜色,前者指橘红色的丝织品,后者专指“赤色的帛”。

另外一些颜色词如“殷”(像血一样略带黑的颜色)“胭”(女子用的胭脂的红色)“赭”(红褐色)等也因为使用的范围比较窄,所以在颜色词的大家族中不是很活跃。

中文“红”的词义转化

中文“红”的词义转化

中文“红”的词义转化作者:王丽娟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0期摘要:色彩词是各民族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含义、语言意义,同时又反映了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色。

本文通过比较中文的“红”和日语的“赤”词义,来认识中日两国对色彩的认知和词义转化的不同。

关键词:中文;“红”;对比一、中文“红”的语义分析颜色词“红”是周代晚期在“江陵楚简”里才出现的字。

上古表示红色系列按照颜色深浅分别为“绛、朱、赤、丹、红”。

“朱”即大红色。

比绛色(深红色)浅,比赤色深。

古代视为五色中红的正色。

《诗·豳风·七月》:“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

’”在古汉语中“赤”字最先应用在五行上,分别用青、赤、黄、白、黑,对应木、火、土、金、水。

“赤”,本为大火之色,俗谓今之红色。

《说文解字》:“赤,南方色也。

从大,从火。

”段玉裁注:“火者南方之行,故赤为南方之色。

从大者,言大明也。

”孔颖达疏:“色浅曰赤,色深曰朱。

”现代汉语中多用“红”字。

《说文解字》:“红,帛赤白色也”。

可见,“红”最开始并不等同于“赤”。

只是一种浅红色的帛,一种丝织品。

《论语·乡党》:“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王会琴(2013):“以《史记》为例。

据统计《史记》中“红”出现了36次,但用于颜色的仅有12次。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附倭传》:“山出九色次玉石,一曰青,二曰赤,三曰黄,四曰白,五曰黑,六曰绿,七曰紫,八曰红,九曰绪。

”因此,我们推论此时“红”和“赤”之间还存在距离。

据王分析,在隋唐时期“红”逐渐取代“赤”使用。

如唐卢照邻《有所思》中“结翠成新幄,开红满旧枝”。

隋唐时期含有“赤”的词语,大多沿承先秦典籍,如“赤帝”、“赤日”等。

此时,“赤”已不在普遍使用,“红”逐渐取代了“赤”而作为基本的颜色词被频繁使用。

《汉语大词典》中关于“红”意义记载如下:1.颜色的名称。

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

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

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颜色是生物与环境之间重要的信息交换途径,它不仅仅是物质客观上的色彩,而且以不同文化下审美价值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人类以视觉感知颜色,并以此来表达语言,把颜色的信息涵盖在某一语言的内涵里,形成一种文化文字,称之为基本颜色。

汉语基本颜色词最初由来自自然界的颜色语义,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和变化,在古汉语、现代汉语等历史阶段,汉语基本颜色词形态与语义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从色彩调理理论入手对汉语基本颜色词的从古到今的变化进行了批判性论述以及演变史研究,以期对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二、基本颜色调理理论色彩调理理论是一种色彩学概念,它试图用色彩的特征标记人们的视觉知觉,以达到心理调节的目的。

它是一种社会认知视野,因其具有审美价值,对于研究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据此,可以把基本颜色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个类别,“红”象征力量、活力及被认知为激情和行动力;“橙”象征运动和活力;“黄”象征无限可能、希望和明朗;“绿”象征自然、健康和节制;“蓝”象征宁静、沉思、空间和信任;“靛”象征智慧、历史、情感和精神;“紫”象征奇幻、洞察和高贵。

三、汉语基本颜色词从古到今的变化(一)古汉语历史时期在古汉语历史时期,汉语基本颜色词仅有“赤”、“绿”、“黑”、“白”、“黄”五个,从比较语料来看,赤、黑、白是被使用频率最多的基本颜色之一,而绿、黄则出现的比较少,并不具有常见性。

此外,古汉语中的基本颜色词有可能指的是物体的客观颜色,也可能是抽象的概念,如“赤”可指“红色”或“美好”,“黑”可指“黑色”或“悲哀”。

(二)现代汉语历史时期现代汉语历史时期,汉语基本颜色词有所增加,变成“红”、“橙”、“黄”、“绿”、“青”、“蓝”、“靛”、“紫”八种颜色,并且从频率上来看,新增的颜色词也都较为普遍,几乎每一种颜色都有使用者。

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中,“赤”、“绿”、“黑”、“白”、“黄”五种仍然含有古汉语中的颜色语义,同时主要增加了“橙”、“青”、“蓝”、“靛”、“紫”五种新的审美和文化语义,表达出更加丰富的情感和心理调节功能。

上古汉语“红”的语义场研究及其历时演变

上古汉语“红”的语义场研究及其历时演变

上古汉语“红”的语义场研究及其历时演变查考上古文献,“红”的语义场有10个成员:丹、朱、赤、赭、彤、绛、红、绀、赪、緅,但在先秦时期,占主要地位的为“丹”“朱”“赤”,而西汉以后,“红”的强劲崛起打破了这一局势,各颜色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

标签:语义场上古汉语红本文旨在研究“红”的语义场在整个上古时期的使用情况以及探讨语义场各成员的历时演变等问题。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上古时与“红”相关的词共有10个:丹、朱、赤、赭、彤、绛、红、绀、赪、緅。

一、上古汉语“红”的语义场:丹、朱、赤、赭、彤、绛、红、绀、赪、緅丹《说文》:“丹,巴越之赤石也。

”本义为红色矿石,可作染料。

后引申为赤色、大红色,《广雅·释器》:“丹,赤也。

”《五音集韵·寒韵》:“丹,赤也。

”先秦时,“丹”可与其他颜色词连用,如“丹朱、丹青”等。

在句式上则多为“丹+名词”,如“凡画者,丹质”(《仪礼·乡射礼》)。

值得注意的是,“丹桓宫楹”(《左传·庄公二十三年》)中“丹”形式上虽为主语,但意义上却为宾语,处介宾结构中。

至东汉,“丹”多以人名或地名、水名出现,与先秦时相比,表颜色的用例有所减少,但修饰范围更为宽泛,语用上更加灵活,在原有句式基础上,已出现能单独使用作谓语的用例:(1)有九石特秀,色丹,远望如莲华。

(《东观汉记·卷五志·律历志》)朱《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

”段注:“朱本木名,引申假借为纯赤之字。

”《广雅·释器》:“朱,赤也。

”“朱”在先秦时多表朱砂,表颜色时或与其他颜色名词相组合,如“朱绿”“朱白”等,或单独修饰对象,常于句中作定语,其句式为“朱+名词”。

如:(2)君,袒朱襦以射。

《仪礼·乡射礼》)此外,《左传·定公十年》:“公取而朱其尾鬣以与之”,“朱其尾鬣”意为“用红色来涂马尾与马鬃”,“朱”属名词活用作动词,但此例极为少见。

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

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

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在色彩理解和实践中,基础颜色都是很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色彩调节中,色彩和色彩调节之间的关系也是重要的。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色彩调节理论角度,探讨汉语基本色彩词的演变史,并对基础色彩调节理论进行论述评价。

中国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诗经》。

据考证,《诗经》中有许多色彩词,并且有一定的类型分类。

其中,最基本、最原始的色彩词有朱红、黑色、白色、青色,以及淡黄色。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色彩调节理论中的基本色彩。

随着时代的进步,汉语基本色彩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比如,在唐朝时期,就用蓝灰色、棕色和绿黄色来代表某些色彩,例如用蓝灰色来描述空气,棕色来描述根源,绿黄色来描述木头,在宋朝时期,汉语中基本颜色词的变化更加明显,出现了新的色彩词,比如:绿色、紫色、褐色、橙色等。

在国家一统南朝以前,我国传统色彩调节理论以《黄帝内经素问五行》、《彩色图谱》为两个主要理论核心,它以五行学说为基础,认为颜色的性质是由行气所决定的,并以五行颜色为色彩调节理论的基础,认为五行颜色可以完美地表达五行元素的性质。

结合传统的色彩调节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基本色彩词有助于人们在表示颜色的性质时有比较清晰的概念框架。

另一方面,汉语中基本色彩词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比如,欧洲文化在18世纪传入我国,随着西方文化的普及,日渐有了对不同颜色的丰富认知,越来越多的外来色彩词开始融入汉语中,这也使得汉语中的基础色彩词变得更加丰富。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中国汉语中的基础色彩词,从传统的色彩调节理论中可以看出,丰富的概念框架为人们准确表达色彩性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断发展壮大,丰富了汉语中的色彩词汇。

总之,汉语基本色彩词是中国色彩调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准确表达色彩性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从历史发展来看,汉语中的基础色彩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且仍在持续发展中,因此,应详细讨论和评估这类色彩的发展史,以便更好地研究和理解中国传统色彩调节理论,进而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当中。

浅析汉语颜色词

浅析汉语颜色词

浅析汉语颜色词浅析汉语颜色词摘要:汉语中,颜色词都是非常活跃的,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汉语颜色词,对进一步地了解汉语词汇及其相关的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语颜色词语义功能颜色词是语言中用来描写事物各种色彩的词。

颜色词是根据概念意义划分出来的一类词,不是语法的分类,就其语义功能来说,主要是用来描写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色彩性状。

在人类各民族的语言中,颜色词都是非常活跃的词,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也不例外。

颜色词在甲骨文中还不发达。

据初步统计,甲骨文中只有黄、黑、白、赤、幽、戠等几个。

《诗经》里记载的颜色词已相当丰富,如:玄、黑、白、皎、皓、皙、朱、赤、丹、赭、黄、绿、青、蓝等。

古汉语中的颜色词以单音节为主,从颜色词的形式变化方面来看,唐代已经有了双音节颜色词的雏形。

到了明清时,双音节、多音节颜色词大量产生。

随着社会、文化和语言的发展,颜色词也处在增长变化的过程中,现代汉语的颜色词丰富多彩,已形成了自己的结构和词义系统。

汉语颜色词在数量上极为丰富,构成方式也灵活多样。

在这里根据颜色词的语音形式特征,我们把汉语颜色词分为以下几类: (一)单音节颜色词它是由一个表示颜色的语素构成,这是汉语中最单纯、也是最基本的颜色词。

它们虽然数目不多,但构词能力相当强,语言中的其他类型的颜色词基本上就是以其为基础构成的,它们主要有:红、黄、蓝、绿、黑、白、青、紫等。

(二)双音节颜色词即由两个音节构成的颜色词,它们在现代汉语颜色词的家族中所占比例最大。

按其内部构成成分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小类:1、由一个形语素或动语素加上一个颜色语素构成,是在基本名称前加上修饰成分构成的。

如: 浅黄、深黄、大红、嫩黄、鲜红、嫩绿、暗绿等。

2、由两个表示颜色的语素构成,就结构关系而言,多数是前一颜色语素修饰、限制后面的颜色语素,构成偏正关系;有少数二者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这类词在口语中有很多,常见的有:灰白、青绿、紫红、黑白等等。

颜色词“红”的文化内涵及其词义演变

颜色词“红”的文化内涵及其词义演变

颜色词“红”的文化内涵及其词义演变颜色是人眼对于光波作用的一种视觉反映,由于认知主体不同的心理、文化背景等因素,记录颜色的颜色词在各民族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要掌握汉语词汇中的颜色词就得先理清它在汉民族语言文化中的发展轨迹,下面以颜色词“红”字为例,具体说明一下它在汉语中承载的“颜”外之意。

一、“红”之颜色及其语意在古代,指称“红”这一颜色的词还有“赤”“朱”“丹”“绯”“绛”“缇”“缙”“殷”“赭”等等,而其中作为“红”这一颜色泛称的却只有“赤”与“红”。

“赤”在《说文》中谓之“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凡赤之属皆从赤。

”在古代,“青”“赤”“黄”“白”“黑”构成了所谓的“五色”,而“五色”和“五行”相合,代表了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同时“青”“赤”“白”“黑”四色也象征春、夏、秋、冬四季,“赤”为南方之色,也即夏天的颜色,因而它一开始便承载了万物生长、生命力旺盛的内涵。

“朱”在《说文》中被解释为“赤心木”,使之作为颜色词大行其道的是因为一种呈红色(也有棕红色)的矿物“朱砂”。

“朱砂”又称“丹砂”,被用做颜料,在中医上又用来入药。

指称颜色的“朱”和“丹”其实是一样的,都指一种颜色鲜艳的红色,相当于我们说的“大红色”。

因其鲜明的特征,被广泛地使用,王侯权贵们染“朱门”,乘“朱轩”,着“朱衣”,年轻人的好颜色被称为“朱颜”,而女子们则还会有诱人的“丹唇”(或“朱唇”)。

此外,“朱砂”(“丹砂”)也被用来磨“朱墨”,画“丹青”等等。

“绯”指的是一种近似桃花的颜色,常用来描摹脸颊因害羞等原因而造成的一种很生动的浅红色,“绛”指的是一种比血液颜色还要深的深红色,而“缇”“缙”等词的使用范围相对较窄,它们只用来指称丝织品的颜色,前者指橘红色的丝织品,后者专指“赤色的帛”。

另外一些颜色词如“殷”(像血一样略带黑的颜色)“胭”(女子用的胭脂的红色)“赭”(红褐色)等也因为使用的范围比较窄,所以在颜色词的大家族中不是很活跃。

语料库中颜色词“红”的辞格研究

语料库中颜色词“红”的辞格研究

语料库中颜色词“红”的辞格研究引言色彩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在语言中,颜色词的使用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中文中,颜色词“红”是最具代表性的颜色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引申含义。

本文将从语料库中收集的数据出发,对颜色词“红”的不同辞格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其在语言中的用法和意义。

一、“红”作为形容词的用法在语言中,“红”可以作为形容词来修饰名词,表示事物的颜色属性。

比如“红色的花”、“红色的苹果”等。

在语料库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红”作为形容词的用法非常普遍,且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可以找到大量使用“红”来修饰事物颜色的例子,如“红粉”、“红杏”等。

这表明,“红”作为形容词的用法在历史上就已经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四、“红”在成语、俗语中的用法除了作为普通词语的用法外,“红”还经常在成语、俗语中出现,成为了固定搭配中的一部分。

比如“红红火火”、“红杏出墙”等。

在语料库中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红”在成语、俗语中的用法非常丰富,具有多种引申含义和隐喻。

这些成语、俗语中的“红”不仅能够传达颜色上的意义,更多的是以“红色”代表的象征性意义,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五、“红”与其他词语的搭配在语言中,“红”经常会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一些固定的词组或短语。

比如“红旗”、“红酒”、“红尘”等。

在语料库中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红”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是非常灵活且多样化的,不仅可以表示颜色属性,还可以融入到各种语境和意义中,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结语颜色词“红”在语言中具有多种不同的辞格用法,既可以作为形容词修饰名词,又可以作为名词、动词出现,还可以成为成语、俗语中的一部分,甚至可以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

这种多样性的用法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更体现了“红”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语料库中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研究“红”在语言中的用法和意义,探讨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

现代汉语词语的流变与迁移

现代汉语词语的流变与迁移

现代汉语词语的流变与迁移现代汉语是一个丰富多样的语言,汇集了众多词语,其中有些词语流变与迁移的现象非常明显。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与社会、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就现代汉语词语的流变与迁移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了解其原因和影响。

词语的流变是指词义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的流变是由社会文化发展和语言接触交流等因素引起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词语“网红”。

过去,“网红”是指红色的蜘蛛网,而在互联网的发展中,“网红”逐渐演变为指网络上以其独特的才能或者外貌而受欢迎的人。

这种流变反映了社会对互联网时代新兴职业的需要和认可,同时也展示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现代汉语中许多外来词也不断涌入,形成了词汇迁移的现象。

外来词是指由其他语言引入的词汇,通常随着科技、文化和贸易等方面的交流而进入汉语。

以“手机”为例,这个词由英语的“cell phone”演变而来,如今已成为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词汇。

外来词的汉化也是词汇迁移的一种形式,例如“冰淇淋”、“可口可乐”等。

词语的流变和迁移也会对语言使用和交流方式产生影响。

首先,词义的流变可能导致词语的多义性,而这会给沟通造成一定的困难。

例如,“颓废”一词本来是指破败的、衰弱的事物,现在却常常用来形容一种情绪状态,这就容易引起理解上的误差。

其次,外来词的迁移和汉化也给语言使用带来一定的挑战。

外来词的引入使得汉语更加丰富多样,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适当的运用和汉化,以避免出现用词不准确和文化误解等问题。

此外,词语的流变和迁移还可以反映出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例如,现代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描述网络和社交媒体等现象的词语,如“微博”、“朋友圈”等。

这些词语的出现反映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社交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展示了语言的功能和适应能力。

同时,随着社会的变迁,一些旧有的词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含义,换取了新的语义。

汉语色彩词“红”的文化记忆

汉语色彩词“红”的文化记忆

汉语色彩词“红”的文化记忆汉语色彩词“红”的文化记忆王伟妮摘要:色彩词又称颜色词、色彩描写词、色泽词等,是用来形容颜色的词语,属于语言学的范畴。

人类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已经对色彩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并随之产生了多种表示色彩的词。

在汉语里,存在着大量记录色彩的符号—色彩词。

色彩词作为一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文化心理。

通过对汉语色彩词文化记忆的探析,可以探究色彩词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有助于人们文化素养和理解运用汉语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色彩词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的认知,并进一步促进色彩词的研究。

近十年来,色彩词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一些学者将色彩词与文化、性格、心理等联系起来研究,由此可见,对色彩词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而是将其深入到了文化层面。

关键词:汉语;色彩词;文化记忆色彩词又叫颜色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色,颜气也,从人从卪。

”“彩,文章也,从彡采声。

”由此可见,“色”和“彩”最初分别是用来表示脸色和丝织物的。

后来经过词义的演变,才有了表示颜色的意思。

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颜色,这些色彩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色彩词也早已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色彩词在汉民族很早就就已经出现,《周礼·考工记》中就有关于色彩词的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

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这便是我们经常提及的五色即“青、黄、赤、白、黑(玄)”。

前面我们谈到的是“五正色”,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五间色”,即五种杂色。

南朝皇侃认为:“‘正谓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

”“正色”是比较纯正的颜色,而“间色”多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混合而成的杂色。

古时候,人们崇“正色”而贬“间色”,这种情感态度从《论语》中便可见一斑,《论语》第十七篇《阳货》就谈到了“间色”。

红字形演变字源

红字形演变字源

红字形演变字源一、红字的起源红字,即字体颜色为红色的字体,起源于古代红字文化。

红字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婚姻文书中,用于强调婚姻的重要性和祝福新婚夫妇的幸福。

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的颜色,因此在婚礼上使用红字成为一种传统。

二、红字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红字的使用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在古代文化中,红字被用于标记重要的文件和公告,以吸引人们的注意。

在纸张印刷时代,红字成为一种常见的排版方式,用于强调特定的文字内容。

三、红字的象征意义除了作为一种视觉效果的工具外,红字还具有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幸运和吉祥的象征,因此红字也被赋予了积极的含义。

在传统节日和庆典中,红字被广泛使用,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祝福和祈福。

四、红字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红字的应用方式也得到了扩展。

在电子屏幕上,红字依然是一种常见的排版方式,用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强调重要信息。

在互联网时代,红字成为一种常见的警示符号,用于提醒人们注意风险和危险。

五、红字的文化影响红字文化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字被视为吉祥和幸运的象征,因此在婚礼、节日和庆典等场合中广泛使用。

红字的运用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祝福他人幸福的心愿。

六、红字的挑战与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红字也面临着挑战和变革。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红字的应用方式产生审美疲劳,希望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信息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红字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可能会产生误导或歧义,需要更加谨慎地使用。

七、红字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红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中国,红字被视为吉祥和幸运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通常与危险、禁止或警示相联系。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颜色符号的理解和运用方式。

八、红字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红字在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应用方式和变革。

例如,随着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红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以更加生动和引人注目的方式传达信息。

红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红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红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一、红的基本解释红是一个常见的汉字,通常用作名词、形容词或动词。

在《汉语词典》中,红有以下几个基本解释:1.名词:指色彩的一种,属于光谱中的大气光谱红色部分。

红是七种基本颜色之一,与蓝、绿、黄、橙、紫、青等颜色共同构成了色谱。

2.形容词:形容光、色彩或物体的颜色为红色,与其他颜色相对立。

例如,“一颗红苹果”、“红日西斜”等等。

3.动词:表示某种事物变成红色或使某种事物变红。

例如,“面红耳赤”、“红了眼眶”等。

二、红的引申义除了上述基本解释,红在汉语中还有一些引申义,常常用来表示一些象征性或比喻性的意义。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1. 红色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常用来代表热情、热爱和喜庆。

例如,中国有很多与红色相关的习俗和传统,比如红色婚礼、红包、红灯笼等,都与喜庆和幸福有关。

2. 红军红军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军队,主要指的是中国工农红军,也称为红四方面军。

红军曾经历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革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红色政权红色政权是指由共产党或其他社会主义政党领导的政权。

这个词汇主要在描述中国革命时期的政权变迁中出现,如中华民国时期的红色区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4. 红旗红旗是象征革命的旗帜,常见于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中。

在中国,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旗。

5.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公认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以红楼为背景,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爱情和命运,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成语与俗语中的红红色在汉语成语和俗语中也有许多出现的地方,这些成语和俗语以红色作为比喻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一些人情、道德或社会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1. 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是指纯真无邪、真诚善良的心灵。

这个成语来源于红色的赤子,比喻人们内心深处的纯真和善良。

2. 红颜知己红颜知己指的是情感上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的知己,尤指异性之间的密切关系。

语料库中颜色词“红”的辞格研究

语料库中颜色词“红”的辞格研究

语料库中颜色词“红”的辞格研究颜色词“红”是在中文语料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

它在语言表达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法,可用来形容红色物体的颜色、象征情感或特定意义,还可以引申为修饰其他事物的形容词。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通过分析语料库中“红”词的词性、词义、语境和搭配等特征,以期揭示其辞格特点。

从词性角度考察“红”的辞格特点。

通过分析语料库中的句子,我们发现“红”可以作为形容词、名词或者动词的形式出现。

作为形容词时,它修饰名词,表示颜色的鲜明、明亮或激情的程度,如“鲜红的玫瑰”、“红彤彤的太阳”等。

作为名词时,它可以指代红色或红色物体,如“爱国红”、“红唇”等。

作为动词时,它可以表示变红的状态或动作,如“脸红”、“通红的眼睛”等。

从词义的角度分析“红”的辞格特点。

虽然“红”主要表示一种颜色,但它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引申义。

在语料库中,我们发现它常常与爱、忠诚、勇敢、火热等情感或特定概念相联系,例如“红旗象征革命精神”、“红色的心意”等。

这些意义的延伸丰富了“红”的辞格。

然后,从语境的角度考察“红”的辞格特点。

通过分析语料库中的句子,我们发现“红”词经常出现在描述自然景观、艺术品、服饰、天气、脸部表情等方面。

“红叶满山”、“红宝石”、“红唇”,它们都是“红”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应用。

这种语境上的延伸使得“红”可以形容不同的事物,丰富了它的辞格。

从搭配的角度分析“红”的辞格特点。

通过语料库分析,我们发现“红”可以与其他词汇形成不同的搭配,如“红花”、“红色”、“红颜知己”等。

这些搭配词语进一步加强了“红”的辞格特点,使得它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红色”语文

“红色”语文

“红色”语文“红色”在语文中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

它既是一种颜色,也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在汉语中,红色不仅仅代表了鲜艳、热烈和热情,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将从各个角度探讨“红色”在语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红色是华夏文明的代表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是人们喜爱的颜色之一。

在许多传统节日和重大场合,红色都是主题色,如春节、婚礼等。

古人将红色视为吉祥的象征,用红色来祈福、辟邪,以期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

在民间传说和故事中,红色也经常扮演着积极正面的角色,比如寓意红红火火的“红红火火过大年”等。

红色在语文中有丰富的词汇和表达。

在汉语中,红色的表达方式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含义。

比如“红艳艳”、“红彤彤”、“火红”、“赤红”等词汇都可以形容红色的鲜艳和亮丽。

这些词汇不仅仅用于形容红色本身,也被引申用于形容其他事物,比如红艳艳的花朵、红彤彤的夕阳等,都能让人感受到红色的丰富和多彩。

红色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许多文学作品都以红色为主题,如鲁迅先生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巴金先生的《家》等。

这些作品中红色往往都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孝敬和对亲情的表达。

在中国的大部分古文学作品中,红色也是一个常常出现的主题,用以表达情感和审美观念。

在汉字中,“红”字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字,它既可以表示颜色,也可以表示其他词义。

“红楼梦”中的“红”就代表着富贵、显赫的意思。

同样,“红颜知己”中的“红”则代表着美丽、娇艳的意思。

纵观汉字中的“红”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红色的多样和丰富,这也是语文中红色的一种表现形式。

红色在语文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学前教育中,红色是孩子们最早学会的颜色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教育。

通过红色的教育,孩子们能够了解到红色代表了什么,以及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对待红色。

通过大量的红色教育,也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观念和情感态度,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汉语中“红”颜色及其流变
作者:蔺秀楠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6期
摘要:在汉语的颜色词族中,红色词族是文化蕴含最为丰富的一个词族。

古代汉语中表示“红”颜色的主要有:“绛”、“殷”、“朱”、“赤”、“丹”、“红”,这些词语表示“红”的深浅不一,所蕴含的文化含义也略有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朱”、“赤”、“丹”的正色地位被“红”所取代。

关键词:红色;文化内涵:流变
作者简介:蔺秀楠(1991-),女,汉,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人,河南师范大学在读本科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H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6--01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红色,这种尚红传统自炎帝起就一直延续至今,这也可以从汉语中庞大的红色词族中得到鲜明的印证。

从古至今,这些“红色”被人们赋予了许多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古汉语中各种“红”色比较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中的第49页“赤”字条目下的解释:“赤,朱,丹,绛,红。

五个字都表示红色,按其由深及浅的不同程度排列,应是绛、朱、赤、丹、红。

”据此,下文也按此顺序分析解释。

[1]
“绛”《说文解字》:大赤也。

段注:“大赤者,今俗所谓大红也。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为:深红色。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红”色最深的是绛。

比绛颜色稍浅的是朱。

“朱”《说文解字》:赤心木,松柏属。

段注:朱本木名。

引伸假借为纯赤之字。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朱”为:大红色。

古代王侯用大红色涂门户,所以“朱门”经常作为豪门的代称。

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朱衣”是红色的公服;古代王侯或朝廷使者乘红漆车,叫“朱轩”、“朱辇”。

可见“朱”多与王侯将向有关,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颜色词。

比朱颜色稍浅的是赤。

“赤”《说文解字》:南方色也。

段注:朱深於赤。

“赤”作为五色之一,是古人心目中的正色,“赤”族也因此而承载上了与王侯显贵、朝廷京城密切相关的文化内涵。

诸如:“赤霄”指帝王所居的京城;京师叫“赤邑”;京畿各县的县尉叫“赤尉”;京师所治县的县令叫“赤令”;中国被称作“赤县神州” 等等。

[2]
比赤颜色浅一些的是丹。

“丹”《中华古汉语大辞典》中“丹”有两项解释,一为:朱砂,二为:朱红色。

在古代,“丹”与“朱”与“赤”同在正色之列,它们都已一致地承载上了“尊贵”的人文内涵,让人一看便会联想到帝王诸侯、高官显贵、京城朝廷、豪门大宅。

如“丹宫”“丹
掖”“丹陛”“丹阶”“丹禁”“丹城”“丹阙”“丹霄”“丹枢”“丹诏”“丹书”等等。

“赤”、“丹”、“朱”作为赤色系的三个正色,在深浅上略有不同:“朱”为大红色,“赤”略浅于“朱”,“丹”略浅于“赤”。

但因这三色色彩相近,且皆为正色,因而上述的许多用法这三个词大体一致。

“红”则不同,虽也属赤色系,但它最初是赤白色,《说文解字》:“红,帛赤白色。

”这在古人心目中乃间色、杂色、“不正”之色,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

因而,《论语·乡党》中说:“君子不以绀鲰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亵服乃私居之服,是古人在家穿的便服,但在儒家的观念里,君子的私居之服都不能使用“红”这种间色,更何况正规的公服、礼服。

二、各种“红”色的流变
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二版)里“绛”、“朱”、“赤”、“丹”、“红”的解释可与古代这些字的含义作对比,分析它们发生的变化。

[4]
“绛”:深红。

虽然在现代汉语里的颜色与古代汉语里的颜色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其在现代大多运用于书面语,这与现代汉语多为双音节词有关,口语中多说“深红”很少说“绛”了。

“朱”其解释一为“大红”,解释二为“朱砂”。

虽其基本含义延续古代的解释,但其使用范围缩小,使用频率也降低不少。

“朱”之下的词条“朱笔”、“朱门”、“朱批”、“朱漆”等也都多出现在书面语中,而口语中也多说“红笔”、“红门”、“红批”、“红漆”等。

“赤”表示红色,在现代经常用在专有名词中,如“赤旗”“赤潮”“赤字”等。

而“赤”在古代时的正色地位在现在却逐渐丧失了,也很少承载了“尊贵”的人文内涵,也不会让人一看便会联想到帝王诸侯、高官显贵。

这是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结果。

而对于“红”色,在现代汉语中,不再只表示浅红,也不再代表杂色,不登大雅之堂的颜色了。

“红”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列的词条远远超过了之前的其他“红”色。

现在的红色成了我们中国弥久不衰的国色。

像鲜血一样的色叫红色,如“鲜红”;“红”还借指某些红色的织物,如“披红挂彩”;红色还象征喜庆:“红白喜事”;现在的“红”还象征革命,如“红军”;随着时代的发展“红”又有了“分红”的义项。

不过,相对于其他“红色”来说,“红”成了正儿八经的颜色,其他或深或浅的都变成了以“红”为中心的词,“深红”“大红”“浅红”“粉红”“水红”“桃红”等等,可见“红”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之频繁,也足以证明“红”在现代人们心中的地位已取代
“赤”“丹”“朱”正色,成为现代人们心中的正色。

三、结语
红色之所以成为弥久不衰的国色,因为红色词族的文化蕴含弥久不衰。

汉语中的红色(赤、丹、朱、红)词族正是受远古的自然崇拜与五行、五方、五色、五德等学说的多重影响
而承载上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所以才具有了以上丰富、鲜明而又独特的文化蕴含。

汉语中的红色词族的深浅变化虽然不那么大,但是,从古至今各个词的地位却发生了很大改变。

我们现在所说的“红”色已涵盖了古代的“绛”、“朱”、“赤”、“丹”的含义,成为一个鲜明而又独特的民族、国度特征,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 王力等主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 李春玲.汉语中红色词族的文化蕴含及其成因[J].汉语文化,2003(2):43~46
[3] 王松茂.中华古汉语大辞典[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