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者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一. 虚词1. 以(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连词,因为)(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介词,凭借)(3)臣具以表闻(介词,用)(4)谨拜表以闻(连词,表目的)(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2. 于(1)急于星火(介词,比)(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对,向)3. 之(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助词,的)(2)臣之进退(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二. 实词1. 通假字(1)夙遭闵凶(通“悯”,怜悯)(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3)常在床蓐(通“褥”,草席)(4)四十有四(通“又”)(5)五尺之僮(通“童”,童仆)2. 古今异义(1)九岁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根据我微薄的经验给你总结了几条1、用成长符提升将领成长,做任务有,宗族奖励也会有,到时候分给你就是了2、闯嘉峪关,(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义:报答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诉说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义:辛酸苦楚,苦衷今义:身心劳苦(7)臣欲奉诏奔驰古义:赶快往前今义:很快地跑(8)拜臣郎中古义:尚书部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3. 词类活用(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2)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3)且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5)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6)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7)举臣秀才(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8)察臣孝廉(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9)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10)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11)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12)少多疾病(名词作动词,患疾病)(1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4. 一词多义矜犹蒙矜育(动词,怜惜)小矜名节(动词,自夸)悯夙遭闵凶(名词,通“悯”,指可忧患的事)悯臣弧弱(动词,悲痛,怜惜)(3)薄门衰祚薄(形容词,浅薄)日薄西山(动词,靠近)三. 文言句式1. 判断句(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用“非”表否定判断)(2)今臣亡国贱俘(直接表判断)(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表否定判断)2. 变式句(1)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介宾后置)(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3. 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动词“婴”本身具有被动语态)四. 重点语句翻译1.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高中语文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以】连词
1.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1.表并列或递进。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等,或省去。 2.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2.表承接,译为“而”或省去。 3.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3.表目的,译“而”“来”“用来”“以致” 等。 4.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连词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9.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你。 10.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10.通“如”:好像,如 同。 11.【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11.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
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语气助词,相当于“罢 12.【而后】臣鞠躬尽瘁,死而了”。 12.才,方才。 后已。 13.【而况】今以钟磬置水中, 13.即“何况”,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用反问的语气表示 14.【既而】既而得其尸于井, 更进一层的意思。 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 织》 14.不久,一会儿。
【若】 1.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齐桓晋文之事》 动词,像,好像。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 代词,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 则译为“你的”。若属:你们这些 2.代词,表近指, 3.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 相当于“这,这样, 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4.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如此”。
【也】语气助词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 2.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 晋文之事》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 也。《过秦论》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 族灭也?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5.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6.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6.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虛詞用法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
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何⑴什么。
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⑷多么。
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 (3)表感叹 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祈使。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毋从俱死也。
•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剑舞。《鸿门宴》
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 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 赋》)
六、若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
2.动词,像、如同;比得上 3、连词 (1)表假设,“如果”“假设” (2)表选择 ,“或“或者”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者
某所,而 母立于兹 而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复音虚词(不译) 【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臣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二、何
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 什么 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等; 3、复音词 [何如][奈何][若何] ,译 “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等;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无何]译“不久” ;[何乃]译“怎能”
七、所
1、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 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 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所,表被动 3、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4、名词,地方。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者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者用法文言文作为古代通行的书面语体,跟现在日常交际的口语相去甚远,因此文言虚词成为高中语文教学难点,其中虚词是高中语文文言教学的难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者用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者字用作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作人质的……②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译文:背着东西的人在路途中唱着歌,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③足以活人者多矣。
(《甘薯疏序》)译文:可以用来养活人的东西多了。
2.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个人”“……几种情况”等。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译文:这几项都是用兵的忌讳。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译文(他们中)有的就与上面所说的两种情况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似的。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译文:说着,他的表情好像很悲伤的样子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译文:可是来回观察那驴子,发现它好像并没有什么能耐似的。
4.定语后置的标志。
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译文:霎时间,烟火满天,烧死的、淹死的人马很多。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者字用作语气助词1.表判断语气、疑问语气等。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⑤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2.表示提示或停顿语气。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3.附在表时间的词之后,表示某一段时间,大都用在句首,充当状语,不必译出。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意义用法
例释: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乃各散引去。《后汉书?刘玄传》
4>表事物的唯一性今译为:只、但
例释: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
(2)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又、与、及例释:①河水清且涟漪《诗经》
一边…一边②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若
(1)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的例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这个、这些例释:①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②南宫追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2)副词 1>表推测 估计 今译为:大概、或许例释: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表祈使今译为:可要、当例释:①子其勉之《左传》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3>表反诘今译为:岂、难道例释:①国无主,其能久乎《左传》②其孰能讥之乎《石钟山记》
2>第三人称表领属 今译为:他的、他们的 例释: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3>表其中的例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4>表指示今译为:那、那些例释: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朱熹?中庸集注》
5>活用为第一人称 今译为:我的、自己的 例释: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近臣礼,所以报也。《左传?成公三年》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
3>为…所… 今译为:被(表被动)例释: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项羽本纪》
(2)附名词处所、位置 今译为:地方 例释: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②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左传》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A.今俞瑱得之/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 C.降家皆为上所杀/几为所误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斩孙泰于阵, 余众悉降
[答案]B
[解析]A中两个“之”都为代词,都译为 “居庸关”;B中第一个“为”为介词, 译为“被”;第二个“为”亦为介词,但 译为“给,替”;C中两个“所”字都是 助词,都与前面的“为”相应构成被动句 式;D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都译为 “在”。
5.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或固定 词组的标志词,如表被动的“见、于、为、 为所”等,表宾语前置的“之”(如“何 陋之有”)、“是”(如“惟利是图”) 等。“是以=以是”,译为“因为这”; “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 “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可译为 “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 (吗)”。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近5年高考虚词题的题干设问完全一样:“下列各组 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虚词的 用法灵活多变,甚至变幻莫测,出题者巧妙地从对比角度 设题,降低了难度,而又切合虚词本身的特点。从这里, 我们也得到有益的启示,复习阶段要把虚词易混用法一一 辨析清楚,这正是要考的出题点。如“而”字,作连词时, 可表示转折、并列、承接、修饰、假设等关系,极易混淆, 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区分,把课本中最典型的例句深深刻在
(10年浙江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组是
A. 其唯《易》乎 邪
天之苍苍,其正色
B. 拂衣而出
倚歇而和质
C. 遂得免焉
风雨兴焉
D.复还焉蜀
且贰焉楚也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二、【何】
• (一)用作疑问代词 • (二)用作副词 •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 (四)何:通“呵”,喝问。 • (五)固定搭配:【何如】【奈何】【若
何】【何以】【无何】【何乃】【何其】
(一)【何】--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一)【而】--用作连词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走。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 着武器逃跑。
②吾尝跂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 阔。
③项王按剑 跽曰:“客何为者?”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
②蟹六跪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③侣鱼虾 友麋鹿。
(一)【而】--用作连词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 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
(一)【而】--用作连词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 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不久,他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 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 ② 百千人大呼
在一会儿的时间内,就已经有成百和上千的人员正 在大声进行呼叫。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 《六国论》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1~2连词,表承接“来”“就”。 3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4连词,表转折“却”。
虚词应用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最大区 别在于:实词有实在的含义, 而虚词没有,虚词的作用更 多地体现在帮助实词构成短 语或句子方面,也就是语法 意义方面。所以,考察文言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妨多 注意它在短语或句子中的位 置和作用。
三、用作助词 1、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 当于“的”“地”“得”。 呼尔而与乊,行道乊人弗受;蹴尔而与乊,乞人不 屑也。 (《鱼我所欲也》)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 子路率尔而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坐 》) 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祭妹文》 2、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与虚词“耳”的用法相 同。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 布衣乊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 辱使命 》) 3、表叙述语气,相当于“了”或不译。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但】(dan)
一、副词 表示范围的限止。译为“只”、“仅仅”、“唯” 等。 我亦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 诗》) 二、连词 1 、表示轻微的转折。译为“只不过”、“只是”、 “但是”等。 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 奄奄思睡。(《促织》)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雁荡山》
【夫】(f’ ) “夫”当作虚词,可用作代词和助词。 一、用作代词。“夫”作代词,常放句中,在名词 或名词短语之前,表近指与远指。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是一个相对庞大的任务,因为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数量众多,而且每个词的含义和用法都有可能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总结,仅供参考。
实词:
1.名词:指具体的、有形的物体或事物,例如“人”、“物”、“山”、“水”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词,例如“走”、“坐”、“吃”、“笑”等。
3.形容词:描述事物性质、状态的词,例如“大”、“小”、“美”、“丑”等。
4.数词:表示数量的词,例如“一”、“二”、“三”等。
5.量词:表示数量的单位的词,例如“个”、“只”、“斤”等。
虚词:
1.代词:代替名词的词,例如“之”、“其”、“他”等。
2.介词:表示时间、处所、原因等关系的词,例如“于”、“在”、“从”等。
3.连词:连接词与词、句子与句子的词,例如“和”、“与”、“如果”等。
4.助词: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气、语调的词,例如“了”、“着”、“过”等。
5.语气词:表示语气的词,例如“啊”、“呢”、“吧”等。
以上只是对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简单总结,实际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用法复杂多变,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进行理解。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建议多阅读文言文作品,积累词汇和语感。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整理
【语文】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归纳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一篇全掌握!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在不同的语境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因此本文总结了常见的18个虚词,并给出了相应例句,可当做文言文虚词的背诵,亦可作为查阅之用。
按此顺序: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1、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2、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文言虚词含义及其用法课件20张
在”“到”
——《五石之瓠》
为什么不把它系 在腰间作为腰舟 在江湖之上浮游 呢?
虚词:者
中 国 风
虚词
义项
例句
例句翻译
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动宾词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 智慧的人不会困惑,仁
组后,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者不惧。”《论语》
德的人不会忧虑,勇敢
“的人”“的事物”。
的人不会畏惧。
表因果,译为“因 ”知止而后有定“《大学之道》
为...所以...”,需推
理得出。
表目的,译为“为 ”故亏父而自利“《兼爱》
了”。
看见有德行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
没有德行的人更要反省自己啊。 靠近有道德的人,然后匡正自己。
有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
人如果不仁德,他如何对待礼呢?
边敲着船边,打着节拍,边应声高 歌。
啊”
《论语》
更要反省自己啊。
虚词:而
中 国 风
虚词 义项
例句
表并列,译为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 “和”“还”“而且”, “任重而道远”《论语》
前后可互换位置。
例句翻译
做事勤勉还言谈谨慎。 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
表递进,“不仅...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而且”,强调更加。
助词,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
表示疑问。
乎?“《论语》
去实践它呢?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想要治理国家,先要使
者
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大学之道》
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 有序。
用在结果分句后,表停顿。
文言虚词表从属关系
文言虚词中表示从属关系的主要有“之”、“者”、“所”等。
1. 之:通常用作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于表示所有关系或者指示关系。
例如:“吾爱之人”中的“之”就是指代“我爱的人”。
2. 者:用作代词,有时可以用来引导定语从句,表示一种从属关系。
例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者”就是用来引出后面的定义。
3. 所:常用来引导名词性的短语,表示原因、目的、结果等,有时也用来表示从属关系。
例如:“所以然者何?”中的“所”就是用来引导后面的名词性短语,表示原因。
此外,文言文中还有其他一些虚词,如“而”、“乎”、“焉”等,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法关系,包括并列、转折、疑问、承接等。
学习文言虚词时,需要结合具体的上下文来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者用法
1.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作人质的……
②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
译文:背着东西的人在路途中唱着歌,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③足以活人者多矣。
(《甘薯疏序》)
译文:可以用来养活人的东西多了。
2.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个人”“……几种情况”等。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
译文:这几项都是用兵的忌讳。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译文(他们中)有的就与上面所说的两种情况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似的。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译文:说着,他的表情好像很悲伤的样子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译文:可是来回观察那驴子,发现它好像并没有什么能耐似的。
4.定语后置的标志。
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译文:霎时间,烟火满天,烧死的、淹死的人马很多。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者字用作语气助词
1.表判断语气、疑问语气等。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2.表示提示或停顿语气。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3.附在表时间的词之后,表示某一段时间,大都用在句首,充当状语,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
(《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④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⑥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