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效性教学改革初探--以山东农业大学《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提高路径探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提高路径探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提高路径探析近现代史是我国历史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历史素养的关键环节之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中必修教材,对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爱国情怀以及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也不得不面对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问题。

为了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实效性,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析:一、注重教材内容的精简与优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我们可以优化教材内容,将重点内容进行提炼和梳理,减少冗长的文字和资料,突出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核心思想和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增加互动性教学环节。

互动性教学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增加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方式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

通过互动性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三、加强实地考察和红色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丰富,往往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想象力和体验力才能更好地理解。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进历史遗址和红色文化场所,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后故事。

通过实地考察和红色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历史,提高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的实际理解和记忆。

四、注重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个性化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可以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实效性需要我们从教材内容优化、互动性教学环节、实地考察和红色教育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只有注重教学实效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贡献力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探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探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探析论文开题: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拥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高等学校和教育机构重视的研究课程,它以其独特的想象力、系统性和科学性,将近代史网络和重要事件链接到在一起,并以广泛的研究视角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的变迁过程,从而打破传统的繁冗乏味的教学模式。

本文将从教学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入手,通过实例和数据提出新颖的教学建议,以改善这一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到革命史、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史等多领域的内容,此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还内涵了一些现代理论、重要思想、最新案例和现象,并集中教授时事热点、综合素质培养等话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是一个关键指标,它可以衡量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一般来说,课程有效性状况越好,课堂教学就越有成效,在学习上也能够得到更大的收获。

从一般来讲,课程有效性状况的好坏,取决于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环境以及教材内容的准确性等几个方面。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1、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衡量课程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它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

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因课程较为庞杂,教学模式可以采用传统的精讲模式,也可以采用新型的综合模式,采取多种办法,如发放笔记、头脑风暴、案例分析、综合练习等,令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不断探索,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2、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课程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针对性的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和演示,以此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

教师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可以采用讲述式、片段式教学方式,分解历史类内容,借鉴当下社会热点、新知识点,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们在理解收获过程中得到更深刻的认知和更强的思维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提高路径探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提高路径探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提高路径探析近现代史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历史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该课程的教材,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是每位历史教师都需要关注和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探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提高的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历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使之具备正确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历史教学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具体的和可操作的。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可以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为目标,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事实、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深刻思考历史事件的内在意义。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繁多,历史事件错综复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科组织原则来选取和组织教学内容。

可以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展示历史文物等形式来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历史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可以采用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趣味性。

第四,评价与反馈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评价是教学的终极目的,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掌握情况和问题所在,进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评价、作业评价、小组讨论评价等,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策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崔昆仑(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23)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其将历史事实与思想政治理论相融合,从而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仍旧暴露出一些问题,制约了该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为此,如何强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增强课堂感染力,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了每一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师所需要切实思考的问题。

本文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目标出发,结合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目标问题课程改革策略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教学方向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民族主义精神。

学生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其能够全面了解国情、国史,从而更加透彻地理解历史、国家、人民为何坚定不移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为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目标欲开展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工作,首先应当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所要达到的一种预期效果,其是制定教学模式、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明确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全体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并对该课程提出了教学要求(目标)。

1.1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水平毛泽东曾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

我们知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大学历史专业学生的历史课不同,其更加侧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途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探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探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探究作者:张晓婧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3期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探讨了《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模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必修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2006年开设后经过五年的教学实践,受到师生的欢迎,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1]《纲要》课的理论教学任务较重,但学时最短、学分最少,开展实践教学面临着课时安排难的问题。

因此,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如何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已成为该课程教学一个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如何形成较为稳定的《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模式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缅怀历史,参观历史遗迹参观考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参观考察各类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物和遗址遗迹,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中国近现代历史原始信息、累计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对学到的理论知识加深印象,现场感受历史的气息,缩短历史与生活的距离,也是学生走向社会,有针对性地联系实际加深理论问题思考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地地方特色浓郁,各个高校所处的地域环境、文化渊源、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可供开发的本地资源十分丰富。

蚌埠历史文化悠久。

作为一座有着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古老而新生的城市,蚌埠有着很多历史文化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墩遗址、禹墟、双墩墓、垓下古城、泗州戏、花鼓灯、五河民歌……犹如镶嵌在历史长卷中的一颗颗明珠,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提高路径探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提高路径探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提高路径探析【摘要】本文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展开探讨,通过对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存在问题及原因,探讨提高路径,引入案例分析和教学实效性评估方法。

结论部分总结展望研究成果,给出教学实践启示和未来研究建议。

通过对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有效的路径和方法,为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路径探索、问题及原因、案例分析、评估方法、教学实践、研究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中国历史教学的重要课程内容,是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有必要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进行深入探讨,探索提高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通过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问题及原因,寻找教学实效性提高的路径,引入案例分析和教学实效性评估方法,从而为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和动机。

1.2 研究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和思维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现代史是一段具有深刻影响的历史时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教训和启示,能够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认清历史规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以及培养学生对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历史担当,进而塑造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民族观念。

通过对近现代史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变革规律,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责任感,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维普资讯
20 0 8年第 2期


. .




No2,0 . 2 08



GY
RN L 。F A
NGSu
Rs UN ERs TY 。F TEcH N V
V l3 o_ 2 Ge e a o2 n rl .0 N 1
就是 有 利 于 青 年 学 生 坚 定 对 马 克 思 主义 的信 仰 ,
对共产主义 的信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 对 对党和政府 的信任 ,有利于青年学生用 马克思主 义 的 的立 场 、 点 和 方法 认 识 历 史 、 导 现 实 , 观 指 分
中国近现代 史与《 纲要》 既有一致 的地方 , 又 析 问题 和解 决 问题 ,成 为德 智体 美 全 面发 展 的 中 有不 同之处 。具 体 说 , 们 在体 系 上是 相 同的 , 它 历 国特 色社会 主义 事业 的合 格建设者 和可靠接班
关键词 :《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课程 ; 学 ; ; 教 思考
中图分类号 : 4 . G6 2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17 — 4 12 0 )2 0 0— 3 6 2 7 0 (08 0 — 17 0
20 年2 日出台的《 0 5 月7 中共中央宣传部 、 教育 繁与 简 、 体 与概括 的 区别 , 重要 的是 功 能有 所 具 更
意义 ?现 在 的农 村承包 责任制 是不 是对 农 业合 作 化 的否定 等等 。正如胡 锦 涛总 书记 所指 出 :回顾 “
历史, 总结经 验 , 为 了加深 对客 观事 物规 律性 的 是
目前 在校 的大学 生 在 中学 阶段 对 中 国近 现代 史 有 关 的历史 事实 、重 大事 件 和重要 人物 已有 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提高路径探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提高路径探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提高路径探析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来提高教学实效性。

由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

可以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发现历史规律,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可以增加案例分析,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改变教学方法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学科中,学生应该扮演更为主动的角色。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解决等,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也是改变教学方法的一种途径,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电子教材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亲身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学生们还可以参与到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如走进农村、工地等地方,了解当地发展的现状和历史背景。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提高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能力也对提高教学实效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历史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以保持教学的活力和吸引力。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是需要采取多种措施的。

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改变、参与实践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能力都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路径。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实现历史教育的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感。
二、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 , 很 多地 区的各个级别的高校都 已经意识到《 中国近
现 代 史 纲 要> > 课 程 实 践教 学 的 必 要 性 , 并 且 对 于《 中 国近 现 代
高等学校思 想政 治 系列中的《 中 国近现代 史纲要> > 这 一课程 , 普遍存 在着缺 乏实践环 节或者是形 式单一 的实践教 学 活动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实践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文/ 王 莹
摘要 : 目前 , 在全 国范围内的高校 , 不管是文科还是理 工学科 , 进入大学 的第一学期都 需要开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的课程 , 而且越来越多 的高等教 育研究人员在 积极 的探索并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 纲要》 课 的教育思路与方法 。除 了理 论教 学, 实践教学也属于是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这一 课程重要 的教 学组 成内容以及环节 , 尽管 中 国近现代史纲 要 的理论教材体 系已经趋 向于 完整性 和系统性 , 但 是这一课程 的实 践教 学过程则缺乏系统性 , 即需 要进 一步完善 的课 程体系方案 , 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功能 。 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我 国《 中国近现代史 纲要 》 这一课程 的实践教学方面存在 的问题 , 分析 了 中 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实 践教 学的意义 和价值 , 提 出了关于进
这 不利于提 高学生思 想政 治 , 弱化 了《 中国近 现代 史纲要> > 的 教育效果。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 目前 , 伴 随着 国家 大力开展 高等教 育 , 使 得全 国大学生的

史纲要> ) 的实践教 学模 式进行 了探索摸索 , 在这 一课 程的实践 教学过程具体 开展 了多项改革举措 , 取得 了一 定的效 果, 但 是 仍然 不充足 , 《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的实践教 学依 然存在 一定 的 问题 , 而这 些 问题 在 一 定程 度 上 限 制 了 《 中 国 近 现代 史纲 要> > 的 实践 教 学 的质 量 和 效 果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初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初探
责任编辑 :张丽
( )加强教 学互 动 三 课堂教学互动 是指 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探讨 、互 相 促 进 的一 种 教 学 组 织 形 式 , 是 学 生 学 习 知 识 、获 得 发 展 的 重 要场所 。教学过程 的互 动,其核心是让学生在学 习中学会 学 习、学会探 究、学会创新 ,实现教 学相 长,共 同发展 。…近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初探
徐 越 男
( 东华理 工大学
江西 抚 州 3 4 0 ) 4 0 0
【 摘要】 《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作 为思想政 治理 论课教 学的重要 组成部 分 ,一直 是 高等 院校人 文教 育课 程 的重 点环 节之一 ,该 门课 程对培 养学生 的历 史观 、人 生观 与价 值观等方 面有 着重要 的启示 ,在 《 中国近现 代史纲要》教 学 中必须 改 变传统教 育观 念与教 学方 式,加 强引导 ,突 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 增强 《 中国近现 代史纲要》课程教 学的实效性 。 【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教 学 实效性 [ 中图分类号 】 6 1 【 G 4 文献标识码 】A 【 编号】1 0 -5 4 ( 0 2 5 2 2 2 文章 9 5 9 2 1 )0 —0 5 —0 0


教学 问题的特征分析
中 国近现 代史纲 要 的教科 书记 载 了近 现代 历 史的 基本 线索 与重要事件 ,但随着近来历史材料 的不断丰富与更新 , 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工作过程 中应积极 吸收新的历史知识与历 史内容, 以丰富教学 的内容 。另外教 学工作者应注重对历史 事件 的理论分析 ,学生们往往对 史实感兴趣而忽视理论 的分 析,教学工作者需要 引导学 生们通过对 史实的学习 ,深挖理 论知识 ,不断拓宽学生们 的思维领域 ,丰富教学工作者 的教 学 内容 ,同时还能提高教学 工作中史实与理论相结合 的教学 效果 。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的思考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包括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时间段。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一篇教学资料,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本被广泛使用的教材。

然而,在当前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下,该教材的实效性有待增强。

本文将会探讨如何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实效性。

一、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黑板报告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形式,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背景和问题。

同时,通过与学生讨论和互动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帮助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二、注重历史事件与生活的联系中国近现代史几乎是每个中国人都不可避免的历史经验。

教师可以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通过讲解《辛亥革命》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当时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引导学生思考那些问题和挑战在今天是否仍存在。

这样可以使得历史教学从抽象的课本知识变为生动和具体的现实,并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中国近现代史涉及了许多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学生需要通过批判思维来理解和分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观点。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四、关注历史教材的时效性历史变化是非常快速的,特别是当前这个信息时代,很多事情的变化都相当迅速。

历史教材如果永远不更新,会导致它和历史本身之间的断层。

因此,教师需要注意历史教材的时效性,及时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更新和完善,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五、结语以上就是本文对于如何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教学方法的更新、注重历史事件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以及关注历史教材的时效性,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几个重要方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提高路径探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提高路径探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提高路径探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高等教育中历史类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文将探讨
提高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一、注重知识与现实联系的建立
教学中应注重将历史知识与现实联系建立起来,让学生能够深刻了解历史对于当代中
国的影响与启示,理解中国现代史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教学内容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应该注重将历史知识和这些方面的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
现代史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

二、注重探究历史变革的动因和实践意义
学生需要了解历史变革的原因,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
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变革的实践意义。

同时,学生能够将历史变革与现实联系起来,
了解与当前形势相关的历史事件,增强对历史变革实践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文
化传承的内容。

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尊重,让学生对于历史遗产及其价值有
更深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四、注重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注重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能够感受到快乐和兴趣。

引导学生参与
讨论与互动,提高教学趣味性与参与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深入思考能力,使学生
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以上四点,是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教师应注重将各个路径
进行整合和具体实践,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能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以便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演变。

努力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意义初探

努力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意义初探

题曾作过深刻 的阐述 。 毛泽东 同志作为 中国共产党 的杰出代表 , 由于他 自幼就饱 读中国的诗 书, 头脑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古今 中外 的历史知识 , 因此 , 在中国革命与建设 中, 他本着 “ 古为今用 ” 的基本原则 , 始 终注重从历史的素材中寻找 动力 。在抗 日战争 时期, 毛泽东同 志就 号 召全 党 同志要 注意 学 习 历 史 。他说 :今 天 的 中国 是 历史 “ 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 , 我们不应 当割 断 历 史 。从孔 夫 子 到 孙 中山 , 我们 应 当给 以总 结 , 承继 这 一 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 的伟大 的运动 , 是有 重要 的帮 助 的。[ 在学 习中国历史的过程 中, ” ] 毛泽东同志强调 : 主要学 “ 近代史’ 。 , [ 邓小平 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的核 心 , 在社会 主义 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 同样十分重视历 史的独特 作用 。早 在“ 文革” 以前 , 他就意识 到 :怎样研 究党 的历史 , “ 总结 经验教 训, 教育教育党员 , 是一个 很严重 的问题” [ 在改革 开放 的 这 。] 新时期 , 邓小平 同志进一步意识总结历史 , 特别是近代中国革命 与建设 的历史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 , 总结历史重要 的是应坚持 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总结历史并不 是着眼于个 人的功过 , 而 着眼于“ 开辟未来 ” 。他说 :过去 的成 功是我们 的财富, “ 过去的 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 [ 。邓小平 同志的历史观实际 上是 进一 步肯定 了历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重大作用 。 江泽民同志作为党 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的核心 , 在治党 治国 思想 中, 也非 常重视学习历史对 于领导干 部提高 自身素质 的重 要作用。1 9 年 6月 2 96 1日, 在纪 念 中国共产党成 立七十五 周 年 的 座 谈 会 中 , 泽 民同 志 意 味 深 长 地 指 出 : 作 为 当 代 中 国 的 江 “ 领导干部, 如果不 了解中国的历 史 , 特别是 中国的近代史 、 现代 史 和 我 们党 的历 史 , 不 可 能认 识 和 把 握 中 国社 会 发 展 的 客 观 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受到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学校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进课程教学内容,以求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学校鼓励教师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来展示历史发展过程,用网络平台发放课件,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远程教学,使历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学校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了实验项目,开设了历史探究课程,让学生可以实践探究历史,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

此外,学校还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可以更加熟悉中国近现代史,体验历史的魅力,更加深刻地了解近现代史的含义。

综上所述,学校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增加实践项目,开设文化活动等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文化素养,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提高路径探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提高路径探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提高路径探析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对近现代史的学习和理解也越来越重要。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直是高校的重要课程之一。

然而,由于教学内容繁琐,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教学质量欠佳。

因此,本文将探讨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一、教学内容精简化作为基础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相当繁杂。

然而,丰富的内容并不一定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因此,我们应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精简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最核心的知识点。

例如,可以剔除一些历史事件中的细节,或者将相关事件进行分类汇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传统的讲解式教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小组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历史背景,探究历史事件的本质。

此外,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工具,以图表、音频、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形式的优化除了优化教学方法,还可以从教学形式入手,提高教学实效性。

例如,可以将上课时间拆分为多个短时间段,从而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此外,还可以将教学形式分为课堂讲解、作业辅导、答疑等不同模块,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另外,可以结合线上学习平台和线下授课,实现教学资料的多样性和随时获取。

四、课程认知的激发基于实际应用的视觉激励,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其中,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诸如模拟演练、互动讨论等实践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总之,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实效性提高,我们应该从教学内容精简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形式的优化以及课程认知的激发等方面入手,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核心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家2014.321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具体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

比如,教学手法单一、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教学班人数过于庞大,学生对单纯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兴趣不高,课程内容丰富但课时又明显偏少,等等。

所有这些问题和困难只能通过持续不断的课程实效性教学改革才能逐步解决。

山东农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研究和探索。

一、指导原则首先,不管何种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必须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导向作用,保持与主流价值观、与党中央高度一致,弘扬主旋律,把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并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诠释“中国梦”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和巨大现实意义,这是任何教学改革不能偏离的基本原则。

其次,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和践行“以人为本、大爱育人”、“能力本位,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在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和关心学生,一切工作要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坚持“三贴近”原则,努力提高该课程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基本思路我们认为,一堂深受学生欢迎的《纲要》课,概括说来,就教师而言,至少应当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第一,教师本身一是必须具有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二是必须爱岗敬业,“言传身教,以德化人”,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美感人。

三是必须做到知识渊博,幽默乐观,思维逻辑清晰,语言表达能力突出。

第二,教师必须摒弃单纯“灌输式”讲授方法,与时俱进,优化教学手段,重视多媒体和影视作品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一些视听兼备、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宣传力,体现时代性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影视片、纪录片播放,如此,不但可以克服形式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消除学生对单纯说教的逆反心理,而且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同时教师更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教学,综合运用或者交替使用互动式、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把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课堂提问、讨论、专题演讲、主题辩论等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过程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除此之外,课堂教学与课外调查活动相结合,以理论教学指导社会实践,以社会调查问题分析与解决为突破口,引导理论升华,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本文系2013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课题《硕士生公共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管理创新研究》拓展性阶段成果,批准编号SD Y C1305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效性教学改革初探——以山东农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为例赵金科/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其主要宗旨和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刻了解我国的国情和国史,理解历史和人民的三个“选择”,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可见该课程所承担的历史使命重大,而要更好的完成这一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必须加强课程实效性教学改革,深入钻研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效性三、具体措施具体说来,教研部教师主要尝试和分别有侧重的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方法实效性探究,都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专题式教学《纲要》课教学中突出的矛盾之一就是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实践证明,采用专题式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

专题式教学可以打破严格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的逻辑性来进行教学的单一模式,通过紧紧围绕某一历史主题,选取典型的历史事实,进行探究性教学。

这样一则可以避免蜻蜓点水式的平铺直叙、面面俱到、浅尝辄止,能够在把握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增加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时代感,更加关注学生的疑点、难点、热点问题,更加紧密地贴近学生的思想脉搏,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二则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学术专长进行专题讲授,增加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厚度,通过教师丰厚的学术背景、渊博的历史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借以提高《纲要》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当然,如果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结合运用比较法教学,把中国古代史的辉煌、近代史的耻辱、现代史的雄起作比较讲授,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怀,可谓一举两得。

(二)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是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线的教学方式。

”主要是指通过设计特定的场景、人物、事件、让学生模拟进入或者扮演相关的角色,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有效的探索平台,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地位。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而是教学过程的平台搭建者、行动指导者和宏观组织者,所起到的是一个引导、凝思、致用的作用。

情景模拟教学,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模拟回顾和对历史人物思想或者行动进行评介或者褒贬,深刻认识和理性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探究认识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论,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情景模拟教学,也可以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自由探索精神,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具体说来,任课教师结合《纲要》教学内容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织拍摄DV ,可以对某一问题、事件、社会现象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模拟重现,并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解读。

这种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可归属为体验式教学方法,具体操作过程中可通过合理分组指定负责人——选取模拟情景或者故事情节,如“戊戌变法”、“洋务运动”、“重走长征路”等,利用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提交一份15-20分钟的DV 作品——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编写剧本,最终完成DV 拍摄——教师选取部分DV 作品进行课堂放映,组织讨论,评委打分并与平时成绩挂钩,教师最后现场点评完成整个过程,使学生对此段历史加深全面认识与深刻理解。

部分情景如“重走长征路”,甚至可以考虑联合学校相关单位筛选部分优胜学生假期到韶山、延安、井冈山、西柏坡等革命根地进行学习参观,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精神教育。

(三)比较法教学“比较法”教学是把古今或者中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或者现象教育管理J IAOY UGUANLI216进行鉴别、分析的一种思维方法。

在《纲要》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的思维能力。

如教研部教师在讲授中国近现代衰落原因时,分别通过把明清时代严酷的封建政治和文化专制所导致的保守和封闭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民主政治文化所带来的进步与创新进行比较,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找到近现代中国衰落的主要原因;在讲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大清王朝腐化堕落所招致的民族灾难及其对待民众态度时,分别把慈禧太后与当代中国国家领导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1894年慈禧60大寿,提用户部饷银、边防经费,甚至挪用海军军费,即使是在日军攻陷旅顺疯狂屠杀百姓之时,慈禧照样升殿受贺,大宴群臣,还让皇帝和大臣陪坐听戏三日。

这种拿国事当儿戏、视百姓为草芥之政府,焉能得到百姓的拥戴和支持?再比较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在汶川地震中的表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仅仅2小时15分以后,温家宝总理的飞机就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其反应之迅速,对待百姓之态度,令世人震惊。

“爬上破损的建筑,满含热泪地安抚流泪的孩子,手拿扩音器高声喊话,这就是中国总理温家宝。

”2011年3月5日利比亚危机,中国政府立即调派了民航包机、军机、货轮甚至军舰,租用外航包机、外籍邮轮等实行大规模撤侨;通过比较,以政府对待民众之态度为视角,探寻近代中国衰落和当代中国雄起的逻辑思维和客观必然。

(四)问题研究、讨论式教学问题研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引导、创设或者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情境,然后通过充分讨论、理论求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借以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是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先导。

”比如可以提出或者引导学生提出如下思考:西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清末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与20世纪80年代主动改革开放有何区别?联系近现代史谈谈你对“中国威胁论”、“经济全球化”、“全球民主化”、“人权高于主权”等理论的认识等。

讨论式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对一些历史疑难问题或者社会热点问题、现象在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剖析和全面阐释,以澄清存在的问题和思维混乱之处,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问题研究和讨论式教学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运用,甚至可以附之以最后的演讲来结束。

把问题研究、组织讨论乃至辩论相结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问题,多视角分析求证,既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关注社会现实热点、难点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以典型案例教学、专题讲座、道德两难问题讨论、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剖析来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养成学生既敢于批判质疑权威、大胆开拓创新的思维习惯,又富于积极建构、勇于承担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规则意识的行为习惯。

”同时还能够鼓励学生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学习,活跃课堂气氛,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启发、互动式教学“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启发式教学主要针对的就是“注入式”教学或者“灌输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侧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比如可以考虑通过朱元璋屠杀功臣、朱棣凌迟方孝孺等事件启发学生并最终得出结论,亦即封建政治制度落后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互动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对话、研讨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能力,塑造其良好个性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互动可分为主体自我互动、主体间互动、主体与环境互动三种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