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 黄土高原

合集下载

高考黄土高原知识点

高考黄土高原知识点

高考黄土高原知识点黄土高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也是许多学生在高考中经常遇到的考点之一。

黄土高原的知识点虽然看似简单,但涉及的内容却非常丰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的起源、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知识点。

一、黄土的起源黄土是由风力作用和流水冲刷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

在地质漫长的岁月中,黄土的形成经历了风蚀、流砂、冲刷等一系列过程。

这些过程中,黄土中的矿物质颗粒逐渐被风力或水力带走,而较重的粘土颗粒则被搁积下来,形成了现在的黄土高原。

二、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主要有丘陵、低山和台地等。

由于黄土具有较强的侵蚀和侵蚀抬升能力,所以黄土高原的地势起伏较大。

丘陵由于地势较低而形成,而低山和台地,则是由于地势相对较高而形成。

这些地貌特征使黄土高原成为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三、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然而,黄土高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由于黄土地质结构的特殊性,导致黄土高原的土地容易受到水、风等自然力量的侵蚀。

同时,长时间的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也加剧了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

土地草皮变薄、土壤疏松、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威胁着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四、黄土高原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是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植被恢复与保护工程,重点加强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实施。

其次是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此外,政府还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对黄土高原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五、黄土高原的未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保护黄土高原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

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黄土高原的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探索出更加科学可行的保护措施。

同时,我们也要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在黄土高原的农田中采取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增强土壤肥力和水质条件,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总之,黄土高原作为我国的一个特殊地理区域,在高考中经常作为知识点出现。

最新二轮复习黄土高原

最新二轮复习黄土高原

二轮复习黄土高原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0 黄土高原1.位置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海拔1000~2000米,黄土厚50—80米,是世界上最大黄土覆盖区。

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2.地形地貌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除许多石质山地外,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

地貌起伏,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如北部的阴山,南部的秦岭,东部的吕梁山、西部的六盘山。

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世所罕见。

3.气候、植被和土壤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

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

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

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

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

4. 生态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表现为地质地震灾害、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以及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和严重。

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滥牧、过樵、过牧,都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强烈反应,使得自然灾害发生地频度增大。

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据历史资料考证,黄土高原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

黄土高原复习

黄土高原复习
复习课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 与居民生活
自主复习
一、自然地理概况
提示:独立完成整理知识点
1、位置、范围: 2、地表形态:
3、生态问题及产生原因
二、生活方式的转变
1、经济、2、主食及菜肴3、民居4、交通方式
三、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1、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2、生态建设成果:
3、能源基地与城市化建设
基础巩固
基础巩固
知识点二
黄土高原传统生活方式 以 和 为 食物结构 主食,咸菜、辣椒、醋为 佐食,食物结构简单
组内互查
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
黄土高原现代生活方式 居民的食物 季不断。 或住进 搬到
修建了许多 行 ;通过 网 和



民居
传统 件
,居住条 。
,或 。
,出 上
常以 、 作 交通或通 为交通工具,对内对外联 信方式 系 。
知识点一
组内互查
自然地理概况
1、 是世界最大的黄 土沉积区,大致北起 ,南 至 ,西抵 ,东 到 ,面积约50万千米2。
基础巩固
知识点一 自然地理概况
组内互查
2、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土结 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 ,在降 水集中的 (季节),尤其是暴雨期间, 容易遭受侵蚀。 3、由于长期的 和 ,黄土高 原呈现出如今 的地表形态,形成 了独特的 、黄土梁、 等地貌 类型。
(1)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开凿窑洞做民居的有利自 然条件有哪些?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有直立性;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比较干燥。
(2)以窑洞做民居,有什么优点吗?有哪些弊病? 优点:冬温夏凉 。 缺点:光线不足,阳光不能照进窑洞,窑洞 内通风条件差,空气质量不好,雨季容易倒 塌,危及人们安全 。

高考黄土高原知识点汇总

高考黄土高原知识点汇总

高考黄土高原知识点汇总黄土高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具有浓厚的地质和地貌特征。

了解黄土高原的知识是高考地理科目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以黄土高原的形成、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汇总和解析,以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黄土高原的形成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受到地质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黄土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沉积、压实、风积和水蚀等多个环节。

1. 沉积过程:在古老的地质时期,黄土高原曾是一片浅海,海底的沉积物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层。

2. 压实过程:随着地壳的抬升,海底变成了陆地,并受到岩石和土壤的压实作用,沉积的物质逐渐变成了黄土。

3. 风积过程:黄土高原地处内陆,风力较大。

细小的黄土颗粒在风力作用下翻飞和聚集,形成了黄土高原的特有地貌。

4. 水蚀过程:在某些地区,水的冲刷和侵蚀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黄土高原的地貌更加多样化。

二、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地貌、水文和气候三个方面。

1. 地貌特征:黄土高原的地貌以平缓丘陵和沟壑深切的塬地为主。

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给人一种波浪状的景观,被誉为“黄土马蹄”。

2. 水文特征:黄土高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

水资源匮乏,大部分地下水属于矿泉水,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3. 气候特征:黄土高原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干湿季节的对比。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

降水集中在夏季,年均降水量较少。

三、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黄土高原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大意义。

1. 植被覆盖:黄土高原由于历史上的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植被覆盖严重破坏。

近年来,政府积极推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 土壤保护:黄土高原的土壤肥沃,但也容易流失。

土壤保护是保障地表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

大力实施梯田改造和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

二轮复习 黄土高原

二轮复习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1.位置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海拔1000~2000米,黄土厚50—80米,是世界上最大黄土覆盖区。

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2.地形地貌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除许多石质山地外,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

地貌起伏,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如北部的阴山,南部的秦岭,东部的吕梁山、西部的六盘山。

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世所罕见。

3.气候、植被和土壤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

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

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

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

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

4. 生态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表现为地质地震灾害、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以及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和严重。

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滥牧、过樵、过牧,都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强烈反应,使得自然灾害发生地频度增大。

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据历史资料考证,黄土高原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渐渐恶化,如植被减少,气候变干,土壤遭到侵蚀。

人教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知识点总结+练习(含答案)

人教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知识点总结+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知识点+练习一、文明的摇篮1. 称谓:文明的摇篮,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黄土风情。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

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二、严重的水土流水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4、水土保持的措施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一、单项选择题1.(原创)黄土高原地区的特色剧种是()A.二人转B.黄梅戏C.越剧D.梆子、秦腔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地区的民俗和文化。

答案:D解析:二人转是东北地区的特色剧种;黄梅戏是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越剧是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

2.(原创)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A.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显著B.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C.地形平坦,一望无际 D.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表特征。

高三地理黄土高原知识点

高三地理黄土高原知识点

高三地理黄土高原知识点黄土高原是中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丰富的资源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了解黄土高原的知识点对于高三地理学科的学习和应试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理特征、土地利用及环境问题等相关知识点。

一、形成原因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喀斯特地貌的剥蚀作用和风化作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缺乏,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长期以来的过度人类开发,使得黄土高原地区土地退化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地理特征1. 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黄河中游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4°~39°,东经103°~114°之间。

2. 土地类型:黄土高原主要由黄土构成,分为林黄土、耕地黄土、草地黄土和沙化黄土等几种类型。

3. 地势起伏:黄土高原地势起伏较大,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000米左右,最高海拔可达3400米。

三、土地利用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比较困难。

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旅游业等。

1. 农业:黄土高原地区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为主。

2. 林业:在部分较为湿润的区域,适宜发展林业,主要种植柏树、杉树等。

3. 牧业: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稀疏,适宜养殖牛、羊等牲畜。

4. 旅游业:黄土高原的奇特地貌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发展起了旅游业。

四、环境问题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人类开发和环境破坏,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1. 水源短缺: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匮乏,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水源短缺问题。

2. 土地退化:长期的过度人类开发导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退化严重,包括水土流失、沙化等问题。

3. 生态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4. 灾害频发: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地形陡峭,地质条件脆弱,容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总结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地貌,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理特征、土地利用及环境问题等知识点对于高三地理学科的学习和应试具有重要意义。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水圈(1)含答案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水圈(1)含答案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水圈(1)如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区域5~11月份表层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

该区域年降水量约为300mm,植被以人工林为主。

表层土壤含水量受降水量、气温、植被覆盖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该区域9月份表层土壤含水量最大,其原因是此时A. 降水量最大B. 蒸发量最大C. 植被最茂盛D. 下渗量最大2.该区域7、8月份降水量较大,但表层土壤含水量较小的原因是A. 植被蒸腾量小B. 水土流失量大C.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长D. 降水持续时间长3.人工林在建设初期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不明显,主要是因为A. 生物多样性高B. 植被覆盖率低C. 农业耕作较少D. 地表坡度变大“屋顶花园”是指在屋顶以绿化的形式建设花园。

读“屋顶花园”结构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示各层有利于雨水下渗与干旱时供给植被水分的分别是A.种植层、过滤层过滤层B.过滤层、蓄排水层保湿层C. 过滤层、保湿层隔根层D. 蓄排水层、保湿层防渗漏层5.一个城市若大规模建设“屋顶花园”,将会A. 减小风速,增加灰霾天气的出现频率B. 增加承重,缩短房屋的寿命C. 截留雨水,缓解城市内涝问题D. 增大空气湿度,城市雾日增多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口至尼洋河口长约480km的河段,河型河势变化较大,时而游荡,时而窄深,大致可分为游荡型、宽谷型和峡谷型河道。

如图为某一游荡型河段河滩、河岸分布及变化示意图(2007~2014年)。

据此完成6-8题。

6.游荡型河道处于不断的演变过程中,但该河段河道并未出现明显的展宽或收缩。

该岸线基本稳定的主要原因是A.位于板块交界处,碰撞挤压B. 气候高寒,两岸冻土发育C. 地势落差大,径流速度快D. 两岸山地高耸,地形制约7.2007~2014年该河段A. 流水侵蚀作用有所增强B. 总体上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C. 内力作用影响超过外力作用D. 径流量和输沙量明显减小8.2007~2014年③号河滩岸线基本稳定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地转偏向力弱B. 人类活动固滩C. 河岸形态顺直D. 植被覆盖率高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

初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黄土高原

初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黄土高原

初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初二地理《黄土高原》的期末复习知识点,希望这些文字可以给你带来帮助。

初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黄土高原1.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黄土高原,它东起太行山,南到秦岭,西至乌鞘岭,北抵长城,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黄土地形景观。

(2)黄土高原的形成①“风成说”:认为黄土是由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的风吹来形成的。

“风成说”的证据: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成分与所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

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

②其他学说:水成说,风水雨相成说。

2.严重的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地形一般为山区,并且坡度较大。

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黄土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②人为因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开矿、修路的基本建设不注重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将大量的废土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新的沙土流失。

(2)容易发生沙土流失的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大。

(3)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的山区,我国除黄土高原外,还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等。

3.脆弱的生态环境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多种自然灾害频繁。

如旱灾、洪涝灾害、泥石流、滑坡、塌陷等。

环境特别容易受到破坏,而且破坏后很难恢复。

4.生态建设(1)生态建设措施①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高中地理 【二轮冲刺】关于黄土高原的知识点和考点总结

高中地理 【二轮冲刺】关于黄土高原的知识点和考点总结

【二轮冲刺】关于黄土高原的知识点和考点总结黄土高原经纬度位置:33°41′N~41°16′N,100°52′E~114°33′E。

南北向跨跃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东西向包括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带,属于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相对位置: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

它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750公里,总面积约64平方千米,海拔高度800~3000米。

黄土高原的黄土分布面积占我国黄土总面积的72.4%,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集中的地区。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矿物质丰富、利耕作的特点也为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提供了条件。

20世纪初,中国乃至世界地学界对黄土高原的成因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风成说、水成说、残积说和多种成因说等多种学说。

其中以风成说的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拥护者最多。

黄土风成说认为,像亚洲中部(包括我国北方地区在内)的黄土,是由内陆干旱荒漠地区强大的反气旋(高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把大量的黄土物质吹到周围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而形成的,故称荒漠黄土。

在黄土高原形成的初期,亚洲内陆已经处于干旱的状态,我国北方和蒙古国南部广泛分布着沙漠、戈壁以及沙化土地,为黄土高原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由于高空西风急流以及近地面东亚季风(主要是西北风)的吹拂,黄土物质被带向远处,再加上太行山等地形的阻挡,黄土最终沉积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黄土高原。

而黄土颗粒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小这一特征也正好符合风力搬运堆积的特点。

(黄土高原风成说示意图)水成说认为,在一定的地质、地理环境下,黄土是被各种形式的流水作用搬运堆积(包括坡积、洪积、冲积等)后形成的,故称水成黄土。

但是水成说只能解释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不足以概括全部黄土的成因。

风化残积说则认为,黄土是当地各种岩石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经过风化作用,而后逐渐变化(如有机质的聚集和分解,矿物质的形成和破坏等),最终形成土壤(我们称作成土过程)。

复习课黄土高原PPT课件

复习课黄土高原PPT课件
A. 早期的黄土高原没有森林和草原植被 C
B. 植被良好的情况下,可以截留降水,减少流 速,增加流量,固定和改良土壤 C. 植被破坏,黄土裸露,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5、下列措施中,属于农业技术方面的是 D
①深耕改土②打坝建库③培植草木④轮作套 种⑤地膜覆盖⑥抽引水灌溉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 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型或月牙型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 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11.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A.① B.② C.③ D.④ 12.人们挖掘“鱼鳞坑”应用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2
一、几种常见的生态问题及典型的分布区
六、西北荒漠化的原因、解决措施
七、盐渍化的原因、解决措施
3
1、读“黄土高原位置示
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出图中字母表示的 地理事物名称:
D
A
山脉:A____________、
C
B_______________;
省会名称:
B
C__________、
D___________。
2)关于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11
读我国西部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阴影 部分表示问题严重地区),回答8-9题:
6.该环境问题发生的区域主要分布在 D
A.人口稀少地区 B.河流上游地区 C.盆地中央 D.绿洲地区
7.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正确措施有 A
A.控制农业生产规模,合理用水 B.封沙禁牧、禁樵、禁耕 C.大量种植树木,防风固沙 D.扩大水田面积,调节当地气候.
7
2)描述A地形区的气候特征并分析不利于该地农 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5分) 3)试分析A地形区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 然原因。(6分)

2023年安徽省中考地理总复习二轮专题:命题点4 黄土高原

2023年安徽省中考地理总复习二轮专题:命题点4  黄土高原

2023年安徽省中考地理总复习二轮专题
命题点4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范围图
一、自然环境特征
1.位置:东起,西至乌鞘岭,北连(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

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3.气候:以为主;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冬季寒冷干燥。

4.河流:黄河、渭河、汾河等;河流径流量小,含沙量,结冰期。

5.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水旱灾害多发,生态环境脆弱。

二、地貌景观及成因
1.地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2.地表形态:。

3.“风成说”证据:自西北到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4.地貌景观:黄土、黄土、黄土、黄土川。

三、水土流失
1.现状: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成因、危害及措施
原因
自然
(1)土质: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2)植被: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3)降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人类活动长期过垦过牧;开发历史悠久;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危害(1)带走地表肥沃土壤(土壤肥力下降),破坏农田和村庄,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破坏;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措施
四、“黄土风情”:传统民居——,民歌——信天游,白羊肚头巾,陕北剪纸,革命圣地——。

2023春地理八下6 3《黄土高原》复习

2023春地理八下6 3《黄土高原》复习
A.暴雨和泥石流 B.干旱和水土流失 C.荒漠化和干旱 D.酸雨和水土流失
(2013•山东模拟)
6、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D )
A.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导致资源开采过多 B.工业污染日益严重 C.工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破坏 D.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导致生态、经济恶性循环
读“黄河流域略图”,分析回答问题.
1、我们漫步在黄土高原上,常常可以看到(B)
A、小桥流水,前街后河 B、千沟万壑,窑洞层叠 C、河网密布,四合院落 D、椰树林立,竹楼掩映
2、黄土高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D)
A、土地沙漠化 B、臭氧空洞 C、冰川融化 D、水土流失
3、治理黄土高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是(C)
A、禁止采矿 B、陡坡开垦梯田 C、保持水土 D、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降水集中在 7、8月份, 多暴雨
黄土结构疏松, 多孔隙和垂直方 向的裂隙;许多 物质易溶于水
过度放牧
(3)实践应用:为有效减轻和治理当地的环境问题,结合以上 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请你为当地政府献计献策
禁止滥砍乱伐;严禁过度放牧;植树造林;修建梯田;打坝淤地
(2012湘潭)黄土高原地貌千姿百态,地域文化丰富 多样,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回答1-3题:
A
B
与当地的 相关
气候
与当地 点相关
的气候特 与当地气候
相关
凛冽西北风,浓浓黄土情
雨刷黄土坡,浑浊母亲泪
风雨同舟济,共续中华情
自主探究二
(1)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 两种土哪个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 的影响? (2)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疏密的关系? (3)不同的坡度、不同的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 响? (4)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什么问题

复习黄土高原

复习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生态 环境建设方法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加强计划生育:控制…,提高…
陡坡
山杏、牧草
林业 畜牧业
缓坡
梯田、山杏、牧草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坡脚
挡土坝 护坡
(1)目前,黄土高原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 A.酸雨污染 C.水资源污染 B.土地荒漠化 D.水土流失
(2)解决该环境问题最主要的措施是
A.植树种草 C.大力发展畜牧业 B.鼓励生育,增加劳动力 D.扩大荒地的开垦面积
4.图示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 害是( ) A.旱涝灾害 B.地震、泥石流 C.寒潮、霜冻 D.台风、暴雨
(1)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__高原,B______平原,
C______山脉,D______山脉。
。 (3)从图中信息来看,该区域最富
集的能源矿产是_____,______省有
我国该能源最大的能源基地。 (4)该区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_________。
1.这三幅图片反映的地貌依次是( A.①黄土塬 B.①黄土梁 ②黄土梁 ②黄土塬 ③黄土峁 ③黄土峁

C.①黄土峁
D.①黄土塬
②黄土梁
②黄土峁
③黄土塬
③黄土梁 )
2.形成图中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2.下列省区属于所示地形区范围内的是( ) A.鲁、陕、甘、宁 B.京、津、冀、晋 C.晋、陕、宁、甘 D.内蒙古、青、甘、豫 3.在图示阴影地区有一句著名的信天游歌词“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其原因是( ) A.河道纵横 B.沼泽遍布 C.冰川广布 D.千沟万壑
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1土质疏松、2植被覆盖率差、 3降水集中多暴雨、4人为破坏 水土流失的后果: 1带走地表肥沃土壤 2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3耕地面积减少 4加大河道整治防洪难度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沟壑纵横 加剧水土流失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知识点复习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知识点复习知识点考点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范围:东起①太行山、西至②乌鞘岭、南至③秦岭、北抵④长城,跨⑤晋、⑥陕、⑦甘、⑧宁等省区。

2.景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3.成因:风成说认为黄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考点二、严重的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1)地形: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

(2)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3)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4)黄土性质: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人为因素: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2.后果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考点三、脆弱的生态环境1.脆弱表现: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生态环境破坏后很难恢复。

2.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旱涝灾害。

考点四、生态建设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牲畜的数量等。

课后习题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的土地总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其流失面积大约43万平方千米,其中严重流失区约有25万平方千米。

这里地面支离破碎,生产条件差,成为黄土丘陵沟壑区。

彻底治理黄土高原,是我国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完成第4~5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 )A.气候干旱,黄土疏松B.夏雨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C.千沟万壑D.人们不合理地利用土地2.整治黄土高原的中心任务是( )A.制止滥垦滥伐B.开辟梯田,发展农业生产C.在沟口打坝淤地,不让水土出沟D.搞好水土保持3.下列省区位于黄土高原的是( )A.山西、河北、内蒙古、陕西B. 青海、河南、内蒙古、甘肃C.山西、陕西、甘肃、宁夏D.山东、陕西、宁夏、甘肃答案:1.D2.D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开垦、采矿、修路等,使地表疏松。

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复习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复习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复习教案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之为乌金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复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

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六、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课本84页“黄土高原景观与地形图”,黄土高原是什么样的?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讲授新课]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然后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专题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分层练习)(原卷版)

专题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分层练习)(原卷版)

专题1.3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基础达标卷一、选择题(2021·浙江·1月选考)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景观图,该区域内植被多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

完成下面小题。

1. 造成图中地形崎岖不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 风力沉积B. 流水侵蚀C. 冰川侵蚀D. 流水沉积2. 高原上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气温B. 土壤C. 地形D. 光照(2021·广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

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

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m/s之间。

左图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

右图示意该段河道流量超过15 000m3/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由左图可知,当流量从14 278m3/s降至6888m3/s时,该河段()A. 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B. 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C. 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D. 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4. 根据右图,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A. 河道来沙量减少B. 河道的水位升高C. 河岸护坡工程建设D. 河道洪峰流量增加(2021·北京·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A.甲乙丁丙B.乙丙丁甲C.丙丁甲乙D.丁乙丙甲6.甲图中,形成最晚的是()A.①B.②C.③D.④(2021·天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8.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A.水热条件较差B.岩石的可溶性低C.地表植被茂密D.地质构造较复杂二、综合题9.(2021·山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1.位置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海拔1000~2000米,黄土厚50—80米,是世界上最大黄土覆盖区。

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2.地形地貌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除许多石质山地外,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

地貌起伏,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如北部的阴山,南部的秦岭,东部的吕梁山、西部的六盘山。

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世所罕见。

3.气候、植被和土壤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

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

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

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

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

4. 生态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表现为地质地震灾害、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以及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和严重。

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滥牧、过樵、过牧,都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强烈反应,使得自然灾害发生地频度增大。

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据历史资料考证,黄土高原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渐渐恶化,如植被减少,气候变干,土壤遭到侵蚀。

然而,要把环境恢复到原来状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

5.自然资源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铝土矿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

6.河流主要河流有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泾河、洛河、延河、无定河及窟野河等。

河水主要来源于降水,降水分布的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平原谷地少。

因此,径流的分布规律是自南向北减少,山区大于平原区谷地。

黄土高原位于大陆腹地,气候较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源短缺。

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年变率大,年内分配不均。

因此,地表径流的年际变化大,形成丰水年雨涝洪灾,少水年干旱缺水。

7.水土流失的危害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严重农田破坏更加严重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剧,致使黄土高原沟壑发展速度十分惊人,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农田面积被支解得越来越小。

农田破坏越来越严重。

气候条件更加恶劣随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加剧,林草地所占比例严重下降。

乱垦滥伐现象,使原本恶劣的气候条件更加严重,而气候条件的恶劣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5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局部得到改善,但整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治理难度相当大。

据研究,过去黄土高原地区林草措施保存面积仅为统计面积的30%左右,而且多为幼年林或者近于衰败的低效林,人工造林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土壤水分亏缺、林木生长受抑的现象。

泥沙淤积河道,旱涝灾害不断黄土高原大量的水土流失,每年有4亿吨的泥沙被冲刷淤积在河道上,致使河道以很高的速度淤高,从而造成下游河床高出河岸地面,易造成河道两岸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部分降水以地表径流白白流走,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干旱出现机会增多。

8.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生物措施生物措施主要指种树种草,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但种树种草要因地制宜,沟壑斜坡上适宜种护坡林,沟壑中则应沿着侵蚀沟道植树,有些地区还应辅以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都是工程措施。

在沟道里打坝淤地,拦蓄泥沙,不仅可以防止泥沙流入河中,还可以在淤地上种植庄稼,治沙效果显著。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过程中,应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缓人口增长速度黄土高原地区经济落后,农业人口数量多,而且早婚、早育、多育现象十分严重,人口数量快速的增加,从而看你加剧对黄土高原的土地破坏。

9.黄土高原矿产资源开发①矿产资源丰富黄土高原是我国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最富集的地区之一。

矿产资源具有种类多、储量大、组合好、位置适中等优点,在全国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黄土高原拥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煤炭资源不仅量大质优,还有较好的开采条件。

其中,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矿储量达200亿吨。

全国探明储量的特大型煤田,约有一半分布在这里。

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

陕西省北部的神府煤田,长庆油田,也是黄土高原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土高原地区地理位置适中,做为全国的能源基地,正源源不断地向全国提供煤炭和电力,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全国的“锅炉房”。

除了煤炭资源,还有石油和天然气、石灰岩、陶瓷粘土、铝土矿等②煤炭资源开采中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采造成资源耗费率高,损失浪费严重。

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形成要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一旦采完也就消失了,在短时间内不能再生,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煤炭资源保护和战略储存的重要意义。

然而煤炭开采中采富弃贫、采主弃副的现象普遍存在,小煤窑的私挖滥采屡禁不止,给煤炭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不合理开发利用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

煤矿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仍十分严重。

‚一是井工开采造成地表塌陷,露天开采挖损土地;二是造成水资源的流失与污染;三是污染大气环境。

同时,我国煤炭利用产生的污染也十分严重,我国85%的煤炭直接用于燃烧,致使我国成为典型的煤烟型污染,煤炭燃烧排放大量的SO2, 已造成我国30%的国土面积受酸雨的影响。

‛③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山西省总结出了哪些有效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措施?资源开发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但是,煤炭被视为我国能源资源中的“基石”,我们不能因为环境污染就放弃资源开发。

解决煤炭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应采取整顿与生态恢复相结合,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从循环经济入手,治理污染的同时综合利用伴生资源,开发利用煤层气,大力开发煤化工产品,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整合煤炭资源,发展大型优势煤炭企业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小型矿山企业的无序开采,不仅造成了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由于装备差技术水平低,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

大型现代化企业由于污染防治设施配置齐全,自身能耗低,污染物处理和回收利用率高,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保证。

关停小型煤炭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促使全省煤炭资源尽快摆脱“多、小、散、乱”的局面,向优势煤炭开采企业集中。

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积极开发塌陷区土地、煤矸石及粉煤灰等废弃资源堆场的综合整治和生态恢复工作,严格执行“占补平衡”的征用耕地原则,是保证山西省国土资源总量平衡和生态安全的重大措施。

实施矿区生态恢复工作,综合利用塌陷土地进行矸石、粉煤灰充填复垦造地,或发展养殖业、种植业,逐步发展生态产业,可使已被破坏的土地逐步恢复生机。

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做好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粉煤灰、矿井废水和废气以及脱硫废渣等废弃资源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多次利用的重要措施。

鼓励企业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水泥及建材,利用煤矸石发电,回用矿井废水用于选煤和工业用水,抽取煤层气发电或为居民提供燃气能源。

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最有效途经。

设立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为环境治理提供资金保障建议设立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用于单个企业难以解决的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重点接替产业发展。

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主要内容包括:煤炭开采所造成的水系破坏、水资源损失、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煤矸石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退化;土地破坏和沉陷引起的地质灾害等。

资源型城市、产煤地区转型和重点接替产业发展主要内容包括:重要基础设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煤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工业、旅游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农业等。

大力发展煤化工,向煤炭精深加工要效益煤化工是以煤炭为资源,利用科学技术加工生产化学化工产品的一个大产业。

其产品如化肥、甲醇、乙烯、丙烯等,市场潜力巨大,产品附加值高,1吨化工产品价格是1吨煤炭价格的几倍到几十倍。

根据山西省煤炭及工业特点,重点发展甲醇及衍生物、乙炔化工、化肥、煤焦油深加工、煤制油以及煤层气和焦炉煤气联产利用等项目。

综上所述,整合煤炭资源,发展大型优势煤炭企业,优化煤炭生产结构,实施生态恢复工程,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煤炭资源。

同时告别只挖煤、采煤的单一经济模式,走以煤为原料提炼转化系列化工产品,形成煤化工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推进煤炭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的保障。

一、渭河平原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

在陕西省中部。

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接秦岭,北到陕北高原,平均海拔约500米,东西长300 公里,西窄东宽,成三角形,西窄东宽,渭河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

1、渭河平原的成因构造下沉(地堑),河流形成冲积平原。

是内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渭河平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河流经过,灌溉便利;温带季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3.渭河平原不利于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渭河平原地处陕西中部,南部是高耸的秦岭,北部是低矮的黄土高原。

渭河发源于黄土高原。

第一、由于北部没有高大山脉的遮挡,秋冬之际和早春容易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潮影响,对越冬作物生长不利;第二、由于渭河平原是季风气候,雨季集中在7、8、9三个月,容易出现春旱,对冬小麦生长不利;第三、雨季集中,渭河发源于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在雨季容易发生洪水灾害。

对秋季作物生长不利。

4.渭河平原多地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渭河平原和秦岭≥10℃积温的差异,并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2)分别说出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所受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说出乙地形区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形成该特点的自然条件。

(1)渭河平原≥l0℃的积温为3500℃-4500℃,积温较高;秦岭≥10℃的积温为2500℃—3500℃,积温较低。

渭河平原地势较低,积温较高;秦岭山地地势较高,积温较低。

(2)华北平原:流水的沉积作用;地形趋于平坦。

黄土高原:流水的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地表崎岖不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