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课《拟 行 路 难》导学案
2020-2021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3课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3课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第3课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位作者:鲍照。
1.作家作品简介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著名作家,主要成就在诗歌创作方面,尤其是乐府诗。
他的作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的诗人。
他的骈文亦佳。
鲍照担任过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代表作有《鲍参军集》传世。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3.文化常识【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1.字音识记①酌.酒(zhuó)②踯躅..(zhí)(zhú)③鲍.照(Bào)④拟.行路难(nǐ)2.辨形组词3.词语解释(1)泻.水置平地:倾、倒(2)举杯断绝..歌路难:停止(3)吞声..踯躅不敢言:声将发又止(4)吞声踯躅..不敢言:徘徊不前4.名句默写(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4)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1.这首诗中,诗人开篇写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淌的自然现象,写出了怎样的哲理?提示:诗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出下文对命运、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门第决定人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教案1
教师如何教 读完以后要求学生主出要点
边读边划,掌握要点 感,悟
小组 手法理解,比兴,渲染,衬托 探究
1、 引导回顾技巧的分析方法 2、 紧紧围绕情感去理解
根据方法小组内进行探究,形成 文字
课堂检 背诵本诗 测内容
拓展 理解 预习内 课后练习,预习《湘夫人》 容布置
科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单元(章节)课题 本节课题
授课时间:第
1
周
星期 3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拟行路难 1、 读懂诗歌感情;通过背景、手法分析感情; 掌握“比兴”手法,理解渲染的用意; 把握感情的变化,能分析 感情变化
三维目标 2、 提炼的课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手段运用 学案 教学资源选择 教 环节 目标 导入 朗读 感知 熟悉 让学生上网查阅, 了解相关资 背景 资料 愁什么? 围绕这几个问题,结合诗句、背 合作 探究分析诗歌内容 探究 愁结果? 何以解? 为何愁? 景逐个回答,发布 通过查阅,熟悉作者及背景 料 学生查,记录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交代学习目标, 指导阅读“知识短文” 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把握总体的感情基调“愁” 学 过 程 学生如何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1课时,三维,
《拟行路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2)掌握诗歌的内容(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4)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过与李白的《行路难》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2)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带着兴趣走入诗歌课堂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
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
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2、全诗突出一个什么字?全市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愁”;低沉、悲愤三、品味诗歌,合作探究1、诗歌开头一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比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2、诗歌中的“命”指的是什么?作者对于“命”有什么看法?门第决定命运;表面上认命了,实际是对步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汇报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汇报课教案郭延凤教学目的:1、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变化;2、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3、学会用对比方法比拟诗歌的言语作风。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变化;2、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3、学会用对比方法比拟诗歌的言语作风。
教学方法:朗诵法、协作探求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过这样一首诗送给他的好冤家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爽庾开府,俊逸鲍从军〞〔«春日忆李白»〕。
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一位诗人,杜甫用鲍从军来赞誉李白,可见鲍从军在中国诗的位置,明天我们来欣赏鲍从军的«拟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主要抒发世路困难,分手悲伤的感情。
〝拟〞是〝模拟、模拟〞的意思。
二、知人论世:1、翻开练习册看第11页〝识作者〞,迅速阅读,并找出用来描画鲍照的一个词语。
明白:出生寒微;鲍照出身豪门,有才气,因献诗被赏识,但都是高等官职。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是先人对他的评价,可以看出,鲍照终身很不失意,究其缘由是什么呢?2、看练习册第11页〝探背景〞,了解作者所处的大时代。
明白:士族门阀制度〔拼爹的时代〕。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出身论英雄,门第的上下决议一团体命运的贵贱。
而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抵触就是鲍照喜剧的前提。
加之,鲍照自己毫不粉饰自己对建功立业、荣华贫贱的追求,他不顾一切地要完本钱人的价值,却遭到了世俗的压制和阻碍,他的心中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涛,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深沉忧愤。
门阀制度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鲍照的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庞大的愤懑不平化作«拟行路难»。
三、欣赏诗歌:1、结合课后第一题的诵读提示,请先生三读诗歌,个读、齐读,师师范。
一读,纠音〔踯躅zhízhú〕;二读,掌握感情基调〔深沉、愤懑不息〕;三读,颔联中的〝人生亦有命〞,〝命〞是什么?作者看待〝命〞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是认命还是不认命?明白:〝命〞指门第。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教案(系列一)
《拟行路难》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1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解释题意《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三、读懂大意1、学生自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补充:行叹复坐愁行时叹息坐时愁。
)3、学生齐读。
4、明确大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5、根据大意试背诵。
四、把握情感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
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高中语文扬州慢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扬州慢》【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生平作品及时代背景,了解慢词。
2、把握词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表现手法极其作用。
3、领悟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自主学习】1、了解姜夔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
一生漫游各地,到处依人作客。
政治上困顿、失意,屡试不中,未能做官,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
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
擅长诗词,精通音律,能自制新声,还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是个多才多艺之人。
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时代背景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
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描绘它的市容。
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留下无数动人诗篇。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
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
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
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黍离之悲《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黍米长满了田畴,高粱开始抽苗、结穗,在这荒凉破败的故都遗址上,“我”失魂落魄地走着,了解我的人知道我是心里忧伤,不了解我的人怪我为什么久久徘徊不肯离去。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第1长恨歌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及其诗。
2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
3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交融的表达技巧。
【诗海拾贝】马嵬坡(唐)郑畋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赏析马嵬坡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县西。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6)六月,安禄叛军攻破潼关,危及长安,玄宗仓皇出逃。
路经马嵬坡时,迫于护驾官兵的怨愤,只得缢死贵妃杨玉环。
郑诗开头两句采取自对手法写成。
上句以“玄宗回马”与“杨妃(缢)死”自对,下句以“云雨难忘”与“日月(光)新”自对,而彼此又形成鲜明的对照。
安史之乱平定、两京收复后,成了太上皇的唐玄宗从蜀地返回长安,然而相携逃命的杨贵妃却被缢死了。
正是杨贵妃之“死”,方才换得了玄宗之“回”。
尽管时隔已久且又收复了失土,光复了河,但对死去的杨贵妃,玄宗怎么也不能忘怀。
可见缢死杨贵妃原非玄宗本愿,只不过是在关涉自家性命时不得不“舍卒保车”。
后两句又用映衬的手法,先肯定“终是圣明天子事”,玄宗处死杨贵妃终究属于“圣明”的举动;接着却以“景阳宫井又何人”相反衬:这只不过比那与宠妃张丽华躲到景阳宫井内的陈后主要显得“圣明”罢了。
可见,这里表面是说玄宗圣明,实际上是对玄宗的极深嘲讽。
【本卡片】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他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显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
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二、背景简介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7年),时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尉。
是年十月,白居易、陈鸿、王质夫三人到仙游寺游玩。
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有感叹。
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了这首长诗,请陈鸿写了一篇传记,长诗和传记相辅相成,流传后世。
部编版2020高中语文 第03课 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03课拟行路难(其四)1.作家作品鲍照(约415~470),字,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南朝时的重要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称为“”。
他家世贫贱,曾任前军参军,后为乱兵所杀。
他诗文俱佳,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内容上多以咏叹仕途失意和描写为创作题材,艺术手法多种多样。
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
2.创作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门阀制度最盛行的时代。
鲍照生活在这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黑暗社会,虽然胸怀大志,但却终因“身地孤贱”,一生沉郁下僚,报国无门,受尽了歧视和打击。
世道的不平,使得他对当时的腐朽制度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
在这首《拟行路难》中,诗人非常激愤地倾吐了自己的不平之气和抑郁情怀。
3.给加线的字注音鲍照()劲健()踯躅()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②举杯断绝③吞声踯躅1.明远刘宋元嘉三大家边塞生活《鲍参军集》3.bào;jìng;zhí zhú4.①倾、倒;②停止;③徘徊不前。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3课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学习目标】一. 知识目标1. 知人论世,把握诗歌主旨;2. 领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3. 掌握诗中的文言字词。
二. 能力目标1. 反复诵读,背诵全诗;2. 学习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和多变的句式来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三. 德育目标学习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学习时数】:两课时【学习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重点】1. 领会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2. 感受李白的人格魅力,学习他追求理想,勇于进取的精神,和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全诗,把握内容要点;结合诗人经历,体会全诗主旨。
(学法指导:1、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结合课文注释把握诗歌大意,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不读课文,不做学案。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待课堂讨论解决。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目标]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疏通词句,熟读全诗。
[教学过程和要点]预习案自主阅读《新新学案》p30页“知识链接”部分,完成“预习新知”部分。
探究案一、走进作者李白(701--762),字,号,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
公元472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任了个侍御闲职。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达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二、解题(1)梦游:(2)天姥:(3)吟:(4)留别: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屐.()殷.()岩泉栗.()深林水澹.()澹扉.()訇.()鸾.()觉.()时之枕席四、重点字词理解1. 解释下列加点字。
2020年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时作业: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解析版
第一单元第3课一、基础知识1.下列对《拟行路难(其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人生亦有命”句诗人想用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B.“酌酒以自宽……”句写诗人借酒自我宽慰,以歌声来排遣悲愤,终于使自己忘却了苦闷和悲伤。
C.“心非木石岂无感”是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D.“吞声踯躅不敢言”含蓄地说明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
【答案】B(“最终使自己忘却了苦闷和悲伤”说法有误)2.下列各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
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D.起首两句诗人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答案】A(鲍照为南朝诗人)二、文本阅读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完成后面的题。
3.“泻水”四句作者言不当愁,接着写借酒浇愁。
结合全诗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这是什么样的愁。
【答案】“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着写借酒浇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吞声踯躅不敢言”,是说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
“不敢言”三字蕴含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的大事。
4.第七、八句在整首诗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答案】第七句是对前几句的总结,诗人驱不散的愁苦,实际上是对世事的感慨,用反问句式,使全诗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诗人心中的无奈,表现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拟行路难》导学案设计
《拟行路难》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2)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3)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学习步骤:一、导入初中时我们还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 请问:这两首诗题目中的“行路难”是什么意思?明确:指人生道路,仕途坎坷、艰险,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二、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见课文注释)(2)写作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及时反馈:(速读诗歌和注释)1、解释加点的字:拟.行路难仿照泻.水倾,倒踯躅..徘徊不前2、鲍照的诗大多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
3、本首诗的体裁属于乐府体。
4、读诗后可推断鲍照出身怎样?还可推断本首诗表达什么感情?出身寒门;悲愤三、以意逆志——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一)自由诵读,读懂诗歌大意,试着说出现代汉语意思。
译文: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二)学生自主感悟诗歌: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哪些地方能看出来?明确:怀才不遇的悲愤(郁愤)之情。
“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明确:愁4、诗人为什么愁?明确:(1)不合理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人的贵贱穷达。
(2)诗人的才华横溢,却出身寒门。
——怀才不遇的悲愤。
(四)合作探究:1、诗歌开头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的现实?第三句中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比喻、起兴。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 行路难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第五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行路难导学案
3.6
突出教学重点,强化“知人论世
14
他出身寒素,自称“孤门贱生”,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中书舍人、
1达的情感;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再读诗歌,在感受思想情感的过程中背诵诗歌
论后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就像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个方向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只能发出愤怒而无奈的控诉。
高中语文 拟行路难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
10.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试结合全诗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有些领导在台上大讲特讲廉洁勤政,言之凿凿,冠冕堂皇;台下却利欲熏心,中饱私囊。
D.早晨,他站在大海边,望着沧海横流的壮观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看见你回来很高兴,我还以为你一去再也不回来了,这回我就放心啦。
B.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拿定过主意,但是,昨天的事我算拿定主意了。
解析: A.有歧义,“很高兴”主语不明;B.“这一辈子”和“昨天”前后矛盾;C.误用否定词,去掉一个“不”字。
答案: D
阅读《拟行路难(其四)》全诗,完成5~8题。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赏析: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愁”
鲍照这位才子有什么愁呢?请你围绕“愁”,回答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行路艰苦》优秀教案
《拟行路艰苦》优秀教案拟行路艰苦优秀教案
一、教案背景
该教案是为中学高年级学生设计的,旨在帮助他们理解拟行作品《行路艰苦》,并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本教案涵盖了主要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评估方法。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行路艰苦》,学生将能够理解和分析文本的主要主题和情节。
2. 学生将能够运用文学元素,如人物、情节和意象,分析和解释《行路艰苦》中的重要情节。
3. 学生将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技能,如评估和分析,来评价《行路艰苦》的主要主题和其他文学元素。
三、教学策略
1. 教师将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阅读的方式,探讨《行路艰苦》的主要主题和情节。
2. 学生将参与角色扮演活动,扮演书中的不同人物,以便更好
地理解和感受情节发展。
3. 教师将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分析工具,以帮助学生深
入分析《行路艰苦》中的关键情节和意象。
4.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并表达他们
对文本的不同观点和解释。
四、评估方法
1. 学生将撰写一篇关于《行路艰苦》的书评,包括对主题、情
节和人物的评价和解读。
2. 学生将参与小组和全班讨论,在讨论中展示对文本的深入理
解和分析能力。
3. 教师将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角色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
1. 《行路艰苦》小说文本
2. 教师提供的相关背景知识和分析工具
3. 角色扮演活动所需材料
该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行路艰苦》这部作品,并提高他们的阅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拟行路险阻》优秀教案
《拟行路险阻》优秀教案拟行路险阻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拟行路险阻的概念、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拟行路险阻的定义和分类
2. 拟行路险阻的主要原因
3. 拟行路险阻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概念讲解:通过讲解拟行路险阻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对该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2. 原因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拟行路险阻的主要原因,例如交通
堵塞、道路施工等,让学生能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根源。
3. 影响探讨:讨论拟行路险阻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包括时间
浪费、增加交通事故风险等,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
紧迫性。
4. 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拟行路险阻的方法和策略,例
如改善交通管理、优化道路规划等,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
2.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答案,促进合作研究。
3. 个人思考题:布置个人思考题,让学生反思拟行路险阻对自
己的影响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五、教学资源
1. 教科书:适用于本教案内容的教科书。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PPT:制作相关的PPT,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评价
本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个人思考题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质量,可以评估教学效果,并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主要教学进程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请尝试背诵这首诗。
行路难,本是乐府杂曲,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行路难》虽为精品,但借用“行路难”这一乐府旧题来写诗的,李白并非第一人,他之前还有一位诗人鲍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拟行路难》,从中领悟鲍照对唐代诗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师生互动构建新知
师生互动构建新知
师生互动构建新知
二.作者背景及课题解释
(1)作者: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4、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5、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四、分析鉴赏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找出诗中的两句反问句,这两个反问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表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应学会自我安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吗?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五.课堂小结
写作技巧: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
内容小结: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启示: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三、诵读课文,理解大意,感悟情感
1.准确诵读:
2.理解大意:
3.感悟情感
提问: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吗?
明确:“愁”。鲍照这位才子为什么会这样呢?请你围绕这个最能代表诗人情感的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1)、愁什么?
明确:愁的内容——“命”(门第决定人生),<心怀平静压抑>。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拟行路难》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3.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过与李白的《行路难》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心非木石岂无感”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表现了诗人激昂抗争的思想情感。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根据教师提示积极思考、背诵。
学生自主学习,从配套资料和课下注释中获得知识,并认真观看多媒体,适当补充笔记。
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
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根据老师提问,认真思考、回答,共同探讨文章。
回顾所讲背景知识,进行认真思考。
试着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教师总结,认真做好笔记。
学生明确作业,按时完成任务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完成配套资料练习。
3、进行比较阅读。
1.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2.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导学策略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2、讨论分析法。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2)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旧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如何解“愁”?
明确:借酒消愁,悲歌断愁。<心情悲愤难抑>
(3)、愁的结果?
明确:吞声踯躅不敢言。心非木石岂无感?反问句,情感达到高潮。不敢言:无可奈何,诗人精神上极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负重。<心情激昂抗争,但又无奈压抑>
(4)、请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
明确:平静压抑——悲愤难抑——激昂抗争——无奈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