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体验教育的价值审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物馆体验教育的价值审视
摘要教育是博物馆一项重要职能,体验教育是一种重视人的体验与全面发展的教育。
博物馆具有开展体验教育的先决条件,本文就陈列设计、特色展示及动手活动阐释博物馆在实施体验教育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优势,逐渐探索出理想教育模式。
关键词博物馆;体验教育;陈列;展览
博物馆是收藏记忆的场所,是文化的殿堂。
当代博物馆已迈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背景下,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在不断深化,被动式、说教式的展示教育方式已被淘汰,以主动参与、互动合作为特征的体验教育方式日趋成熟,并成为当代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 体验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体验教育是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它以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开放性为特点,与以往“外灌”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
体验,是指亲身的经历、体认和验证,体验教育就是把体验作为一种教育途径,通过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亲身实践,获得亲知,激发情感,从而形成一定的素质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以书面抽象符号以及电化教育为主要手段,以知识量的积累见长;而博物馆的教育,可以通过实物标本、影像技术、动手操作、角色扮演、竞赛活动、户外考察等多样的方式展开,在增加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并陶冶情操。
博物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博物馆环境,即建筑环境、参观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些非常直接的说教方式来感染、熏陶、激励、启迪青少年,引发青少年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改变、影响他们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意识,提高其综合能力,从而使青少年在优雅、舒适的环境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切身体验博物馆的环境教育。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信息传播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
当前,有的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仍以馆藏文物为依托,展陈设计刻板、单调,文字说明简单、枯燥,大多仅标明文物的名称、年代、出土地点,百字的简短说明,无其他信息,很难激发孩子们参观的兴趣,多次目睹兴冲冲来到博物馆的孩子们步入高雅的陈列“殿堂”,看上一会就叽叽喳喳穿堂而过的场面,孩子们认为“看不懂、没意思、不好玩”,这就是目前我国一些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面临的尴尬局面。
博物馆在设计基本陈列时,充分兼顾青少年观众的求知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增加适合青少年理解的说明文字和展示手段,针对他们活泼、好动的特点,在陈列中应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多引入互动内容,就历史上某项工艺、生产流程、操作方法进行模拟并设计出青少年动手参与的环节,如手制与轮制陶器的制作过程,让他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体验参与的乐趣。
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我听了,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1]。
这说明,让青少年参与并实践,接受信息的渠道越多,记忆效果就越好。
博物馆带给观众的这种穿越时空和身临其境的体验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补充、解读与延伸,
是其他文化教育机构无法替代的。
2 体验教育是博物馆发展的需要
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在国外已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美国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十分普及。
在美国,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都设有教育服务部,为学生设立专门教室、实验室;开办专供儿童参观的陈列室,提供有偿借用的图片、幻灯、标本、模型等。
美国科学技术博物馆更为发达,每个大、中城市都有多处科教场馆,且各具特色,并不雷同,是进行科学教育的最生动、直接的场所。
这些场馆不仅展览内容丰富,讲解生动,而且鼓励观众动手参与,如旧金山探索馆及拉维莱特科技馆,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为特色,以体验为重点,以试验、表演等为手段,强调参与,注重互动性。
法国巴黎发现宫是探索奇妙科学的殿堂,其展览活动区有59个,以开放式、参与式及实验性的展示手法呈现,鼓励观众动手操作,每天由年轻科学家举行50场以上的演示活动,还让观众上台共同体验探索科学之乐趣。
澳大利亚墨尔本科技馆的多数常设展览均有普通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目的在于让观众认识到:只要仔细观察、用于探索,你身边就存在各种各样有趣的科学知识。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对13岁的儿童和13岁以上的中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墨西哥,每年中学生学习历史和自然科学的课程时,都要去自然博物馆参观。
在英国和新西兰,未来的小学教师或者小学校长都要接受博物馆教学的专业指导。
韩国是亚洲地区博物馆事业较发达的国家。
韩国博物馆是以展厅为阵地,依托陈列展览而设计体验式项目。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民俗博物馆、三星美术馆都附设了儿童博物馆或儿童文化教育中心,各馆根据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和心理感受特点,设计了供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体验的各类展示项目,通过亲眼观察、亲手触摸和亲身感受,了解历史,增长知识,进而体验到在博物馆轻松学习的乐趣。
我国博物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之中。
相对于文物、艺术类、历史等类型的博物馆,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在体验教育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如北京、上海等大型科技馆展览设计颇为先进,通过体验、互动等方式来阐释科学信息,以参与性、娱乐性为手段,使科学知识、科学原理更加形象化、利于观众接受和理解。
但这些展品、展项的科学信息的蕴含量相对有限,易丧失新鲜度,教育价值大打折扣。
而一些中小型科技馆的展示往往缺乏鲜明的特色与个性。
复制、模仿现象较为明显,有些互动、演示展品“换汤不换药”,仅仅在外包装、操作方式上进行些许改动,甚至有些展品完全是复制品。
北京、天津、浙江等自然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品为依托,长期固定展览虽然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表述宏观的科技信息,在新展品的开发与制作上颇为滞后,常设展览不能及时得到更新,有些展品甚至多年未变。
观众通过体验、互动的展品来了解科学知识的又逐渐减少。
往往一些新颖的互动展览在展出几年之后,由于场地有限、资金不足而撤展,新开发、研制的展品、展项往往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而未及时填补空缺,造成展品的“断层”,慕名而来的观众只能失望而归。
这样严重降低了博物馆参观的文化品位,科技内涵也大打折扣。
新时期的博物馆怎样在社会大教育系统中独树一帜,释放出博物馆教育的特殊价值,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
3 博物馆体验教育的价值审视
3.1 陈列设计是体验教育之最初理念
陈列是博物馆的灵魂,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依赖于陈列这一特殊的知识传播方式来完成。
人们去博物馆参观、休闲、娱乐的同时,还要求学到瞬息万变的新知识。
在博物馆陈列中,过多强调让文物自己说话,文字的东西太少、辅助的材料缺乏,观众很难看得懂。
藏品只是供少数文人学者孤芳自赏,很少关心普通大众的要求,不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
陈列设计往往成为设计者个人对陈列内容不完全理解而做出的程式化的设计,形式和内容脱节严重、手段落后、形式单一,使广大观众无法对博物馆产生兴趣。
这就需要博物馆工作者通过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将文物内在的信息揭示出来,展示给观众,让观众产生共鸣。
采用新的形式和手段改进陈列,创新陈列展示手段,提高科技含量,为提高公民素质服务,实现博物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的需要。
办好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为社会、为观众服务的中心环节。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曾指出,在中国大陆,仍有相当多的博物馆展览陈旧落后、定位不准,与大众欣赏品位严重脱节;社会服务项目单调乏味,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2]。
事实上,内容单一、展示形式呆板而又囿于传统观念的博物馆,没有经常变换的展示与吸引观众的教育手段,难免在日益丰富和多元化的知识更新的竞争中被公众冷落。
博物馆办展前缺乏观众市场的调研和分析,缺乏对于不同人群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思想情感需求的了解,办展后也缺少反馈。
而观众对于博物馆在做什么、需要它做什么也缺少交流渠道。
办馆者缺乏与时俱进的博物馆学新理念,文物与自然标本来源渠道缺失,新的陈列不引起观众兴趣,又缺乏让观众参与的其他教育手段,开展后门可罗雀。
在展示设计中不考虑观众的心理需求,总喜欢把专业上的名词术语僵硬地塞给观众,用说教的方式教育群众,在展示手段上没有观众的参与,很难激发观众参观兴趣。
博物馆陈列设计应重点关注观众的参与程度和体验感受。
基于体验理念的博物馆陈列设计应当成为新时期设计发展的主流。
“设计的目的已不再是展示本身,而是通过设计,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色彩配置等手段营造一个富有艺术感染力和个性的展示环境,并通过这一环境,有计划、有目的、合逻辑地将展示内容展现给观众,并力求使观众接受设计者计划传达的信息。
”[3]为适应观众越来越高的体验期待,博物馆既要成为历史文化信息中心,同时又要成为文化体验场所,将陈列信息以一种愉快的方式传递给观众,这就要求博物馆陈列设计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其发挥社会作用的拓展空间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