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六年级下册《绿色蝈蝈》公开课教案2
《绿色蝈蝈》教案
《绿色蝈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绿色蝈蝈》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绿色蝈蝈》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
2.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及运用。
3. 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实际写作。
3. 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实践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绿色蝈蝈》。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 教学素材:相关环保资料、图片、视频等。
4. 作业布置: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蝈蝈的鸣叫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简要介绍课文《绿色蝈蝈》的背景及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主题。
(2)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课文的心得体会。
(2)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拓展延伸(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环保意识。
(2)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绿色蝈蝈》课的教案设计
《绿色蝈蝈》优质课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绿色蝈蝈》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学会欣赏自然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蝈蝈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重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和分析。
2. 自然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阅读理解。
3. 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绿色蝈蝈》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源。
2. 生字词卡片和字典。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绿色蝈蝈》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蝈蝈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2)学生通过字典和学习卡片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讲解。
4. 欣赏与实践(1)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自然景观描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蝈蝈的生活场景,培养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能力。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蝈蝈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6.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完成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绿色蝈蝈》的教案
《绿色蝈蝈》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绿色蝈蝈》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观点。
(2)学会生词和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如何从课文中提炼主题,并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探索和坚持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绿色蝈蝈》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背景环境。
2. 课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3. 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和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绿色蝈蝈》的主要内容。
(2)课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
(3)生词和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提炼。
(2)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会生词和重点句子。
(2)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提炼主题。
(3)创意写作: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创意写作:评估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包括写作内容、表达方式和创造力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绿色蝈蝈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简要介绍课文《绿色蝈蝈》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会生词和重点句子。
《绿色蝈蝈》课的教案设计
《绿色蝈蝈》优质课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绿色蝈蝈》的主要内容,把握蝈蝈的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学会生词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关于蝈蝈的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观察、思考、表达等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对生命奥秘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蝈蝈的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关于蝈蝈的短文。
2. 教学难点:(1)生词生字的认读与书写。
(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表达等方法,实际操作,提高写作能力。
四、课时安排本节课共45分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展示蝈蝈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8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完成生词生字的学习任务。
3. 合作探讨(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蝈蝈的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 实践操作(10分钟)(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关于蝈蝈的短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教师点评、鼓励。
(3)教师提出课后拓展任务:观察其他昆虫,了解它们的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精品3篇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2【简介】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
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
合作式地进行学习。
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习者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
《绿色蝈蝈》这一课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的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易于理解。
他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有一定的赏析能力,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读、自己讨论。
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因此授课时要充分鼓动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因此设置教学目标如下: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不断的向上攀登。
推荐精品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六年级下册《绿色蝈蝈》优质课教案2
《绿色蝈蝈》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
二、过程和方法: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1、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
2、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
教学方法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外形,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听过知了歌唱,蟋蟀的鸣叫,看过蜘蛛辛勤织网,蚂蚁满载而归吧。
这些昆虫,它们是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也是人类亲密的朋友。
今天,我们要跟随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优美文笔,去倾听蝈蝈的歌声了。
(出示课题及作者)法布尔:法国作家,昆虫学家。
在1879年写成《昆虫记》第一卷,此后他开足生命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二、新课学习(一)快速阅读全文,筛选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二)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
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2.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
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
《绿色蝈蝈》教案
《绿色蝈蝈》教案教案:《绿色蝈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故事《绿色蝈蝈》的主要情节和故事结构。
2.培养学生的戏剧表演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观看和表演故事,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导入(10分钟)通过与学生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对蝈蝈的兴趣,介绍蝈蝈的特点和习性,并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
2.阅读故事《绿色蝈蝈》(15分钟)教师给学生讲解故事的背景和主要情节,并指导学生阅读故事。
学生可以自行阅读或进行小组阅读,然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讨论和分析故事(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询问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主人公的感受、他们的行动是对还是错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4.分组演练(30分钟)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角色,对故事进行表演。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道具和背景音乐来增强表演效果。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为故事增添一些细节和情节,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5.展示和讨论(2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评价表演。
教师引导学生从表演中观察和分析故事中的细节,讨论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以及他们对故事结局的想法。
6.总结和反思(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故事结构,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三、教学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表演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听取学生对故事的讨论和评论,评价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写一个续篇或改编一个故事情节,表达自己对蝈蝈的想象和创意。
2.组织学生参观现实中的蝈蝈展览或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蝈蝈的生态和特点。
五、教学资源和素材:1.故事《绿色蝈蝈》的文本。
2.教师准备的道具和背景音乐。
3.学生自备的小组表演道具。
4.其他与蝈蝈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三篇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二、学生朗诵全文。
三、整体感知。
问: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四、教学详细过程。
⑴学生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课前教师也让大家预习了文章,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最初印象,说说这篇文章最让你们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一般,大局部的学生都会选择第五自然段,认为蝈蝈捕蝉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
有一局部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食性,还有少局部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叫声。
)方案一⑵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捕蝉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是捕蝉的。
(1)单个学生朗读该自然段。
(2)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和蝉的句子。
蝈蝈蝉问习题进攻者被进攻者由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在斗殴中蝈蝈居于主导地位(修辞:拟人)被活活咬、一跳蝈蝈很凶恶一同从树上掉下来斗殴过程很剧烈勇敢纵身追捕惊恐失措逃窜纵身,反映了蝈蝈的勇猛,面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毫不畏惧。
去掉了“纵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蝈蝈顽强、勇猛的特点。
(修辞:拟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动、更富裕表现力。
)比照:蝈蝈捕蝉与鹰捕云雀作者对蝈蝈的喜欢原因:蝈蝈有“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补介绍蝈蝈的身体结构。
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强食”。
(3)小结。
师: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这么精彩,是因为:①用词精确。
②比喻、比照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详细。
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欢之情。
⑶学生默读课文;一找出蝈蝈还有哪些食物习性。
师:蝈蝈除了喜爱吃蝉,还吃什么东西?吃东西时有什么习惯?生:吃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也吃同类。
当领有共同食物时,蝈蝈一个一个进食。
⑷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我们谈论了蝈蝈这么久,谁能告诉我,蝈蝈到底长得什么样?生:文章第8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
《绿色蝈蝈》公开课教案
《绿色蝈蝈》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传达的主题思想;(3)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2. 课文人物形象的分析;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2. 课文中所体现的自然美、生活美的发现与欣赏;3. 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相关知识;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绿色蝈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生字词;(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的含义;(3)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3)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文解析:(1)教师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主题思想;(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运用;(3)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绿色蝈蝈》公开课教案
《绿色蝈蝈》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绿色蝈蝈》的主要内容,掌握蝈蝈的生活习性及特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3)提高学生对昆虫世界的认识,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法,深入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
(3)学会欣赏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培养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2)学会关爱身边的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3)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掌握蝈蝈的生活习性及特点。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3. 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了解昆虫世界的奥秘。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2. 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把握,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实例教学法:以蝈蝈为例,引导学生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
4.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关爱生命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蝈蝈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参考资料:关于蝈蝈的生活习性、昆虫知识等。
3. 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蝈蝈的了解程度,以及感兴趣的问题。
4. 教学用具:笔记本、投影仪、音响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蝈蝈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蝈蝈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课前调查的结果,了解学生对蝈蝈的认知程度。
(3)简介课文《绿色蝈蝈》的作者及其成就。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其含义。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绿色蝈蝈》教学设计2篇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绿色蝈蝈》教学设计鲁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 理解文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复习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 分析文中的语言、描写手法和意义。
3. 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散文《绿色蝈蝈》的课文。
2. 音频或录音设备。
3. 学生的练习本和作文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讲述散文的特点,引起学生对散文的兴趣。
Step 2 预习课文(10分钟)老师以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学生闭目听、放松心情,并对课文进行整体感受。
Step 3 理解课文(20分钟)1. 学生跟读课文,并全班齐读一遍。
2.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文章中有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3. 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文中的语言和描写手法,并讨论文章的意义。
4.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讲述或绘制蝈蝈的形象。
Step 4 听音活动(10分钟)1. 学生再次跟读课文,并边听边读。
2. 教师播放课文的录音或朗读,学生跟着录音或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语速。
Step 5 讨论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人们应该如何保护自然环境?提出至少三个观点,并用自己的话简单表达。
2. 学生展示并交流自己的观点。
Step 6 写作训练(15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以“我眼中的绿色蝈蝈”为题进行写作训练。
2. 学生自由发挥,写出自己对绿色蝈蝈的理解和观察。
Step 7 评价反思(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教学扩展:1. 家长与孩子一起观察自然环境并记录,再进行书面或口头交流。
《绿色蝈蝈》优质课的教案设计
《绿色蝈蝈》优质课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绿色蝈蝈》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分析并欣赏蝈蝈的形象描写,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掌握蝈蝈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蝈蝈形象,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运用观察、实践等方法,了解蝈蝈的生态环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培养同理心。
激发学生对文学和科学的兴趣,培养综合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绿色蝈蝈》是法国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创作的一部昆虫小说。
作品以蝈蝈为主角,讲述了它的成长、奋斗和生命历程。
2.2 课文分析分析蝈蝈的形象特点,如勇敢、聪明、忠诚等。
探讨蝈蝈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蝈蝈形象的分析与鉴赏。
难点:蝈蝈生态环境的理解与应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蝈蝈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感知蝈蝈的形象特点。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蝈蝈形象,总结其特点。
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提高表达能力。
3.4 课堂讲解讲解蝈蝈的形象描写,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讲解蝈蝈的生态环境,普及自然科学知识。
3.5 实践环节观察身边的昆虫,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如参与度、理解程度等。
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出改进措施。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学习心得。
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4.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绿色蝈蝈》原著及其注释、译文。
《绿色蝈蝈》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绿色蝈蝈》语文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的生字词,理解字词的含义。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4. 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感悟。
3. 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学生朗读时的情感把握。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蝈蝈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
2.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 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并讲解字词含义。
三、朗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 教师选取学生朗读,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理解课文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蝈蝈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朗读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学生齐读课题,进入学习状态。
二、深入学习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讨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点评练习题,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小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动物,写一篇关于保护动物的短文。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拓展作业:观察身边的动物,写一篇关于保护动物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是否有明显提高,以及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是否有所增强。
《绿色蝈蝈》公开课教案
《绿色蝈蝈》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绿色蝈蝈》,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蝈蝈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昆虫世界的兴趣,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绿色蝈蝈》是法国作家法布尔创作的一部昆虫小说,讲述了一只蝈蝈的成长故事。
2. 故事情节概述:从蝈蝈的孵化、成长、斗争到死亡,展现了昆虫世界的生存法则。
3. 蝈蝈的象征意义:探讨蝈蝈在作品中所代表的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作品背景、情节及象征意义。
2. 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蝈蝈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绿色蝈蝈》的背景及作者。
2. 讲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蝈蝈的成长历程。
3. 分析蝈蝈的象征意义:探讨蝈蝈在作品中所代表的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4. 互动讨论: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看法和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5. 总结:强调蝈蝈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及讨论情况。
2. 学生作业:分析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昆虫的作品,如《昆虫记》、《蚂蚁的眼泪》等,从而拓宽视野,了解不同作者对昆虫世界的描绘和思考。
2. 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推荐学生观看以昆虫为主题的电影或纪录片,如《昆虫总动员》,增强对昆虫世界的认识和兴趣。
七、课堂活动1. 举办昆虫知识讲座:邀请专家或教师为学生讲解昆虫的生态习性、种类特点等,增加学生对昆虫的了解。
2. 昆虫标本展示:组织学生参观昆虫标本,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昆虫世界。
八、课后作业2. 绘制昆虫画作: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描绘自己喜欢的昆虫形象。
《绿色蝈蝈》公开课教案
《绿色蝈蝈》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昆虫小说的写作背景及特点;(2)掌握本文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特色;(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蝈蝈的生活习性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2)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尊重和保护野生动物;(3)提高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绿色蝈蝈》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分析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特色;(3)探讨作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品中蝈蝈的生活习性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2)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昆虫小说的写作背景及特点;(2)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感受蝈蝈的生活习性;(3)鼓励学生思考作品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特色;(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看法;(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提高辩证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付诸实践。
四、课后作业1. 梳理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3. 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辩证分析等;3. 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实际行动。
第27课《绿色蝈蝈》教案(鲁教版六年级下)
第27课《绿色蝈蝈》教案(鲁教版六年级下)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概括要点。
2、了解蝈蝈的外表特点和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感知课文,概括要点。
教学难点:变换人称的好处。
课时:一节教学设想: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拓展。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平台。
教学步骤:一.导入:看书中图片,观看蝈蝈,介绍它的外表特点。
请学生就自己以往把握的知识,介绍蝈蝈的习性。
二.学习课文。
〔一〕教师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由此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介绍绿色蝈蝈的特点和习性。
充满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对科学的探究创新精神。
〔三〕研读赏析:1.读课文,理出各段大意。
⑴在不人欢度国庆的生活里,自己还没有不记得去观看昆虫。
⑵蝉的哀号引出蝈蝈。
⑶介绍蝈蝈的声音。
⑷4-10写蝈蝈的食物习性。
⑸11段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2.速读课文,讨论并完成以下各题。
⑴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习性?作者要紧写了哪些习性?⑵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讲讲作者在什么情形下有什么称呼,如此写有什么成效?3.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讲讲如此写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交流。
⑴〝这种昆虫专门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巧如纱。
〞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要紧写的是食物习性。
⑵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
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看和实验的对象进,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
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⑶〝窃窃自语〞〝津津有味〞〝热爱甜食〞〝毫不犹疑地都同意〞是拟人。
如此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四〕把课文再认真读一遍,画出自己认为最杰出的段落或句子。
讲出理由。
〔五〕体验拓展: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动物。
三.作业: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叫,辨不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绿色蝈蝈》公开课教学设计
《绿色蝈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蝈蝈的生态特征和重要性。
2.学生能够了解绿色蝈蝈的特点和价值。
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各种蝈蝈的外貌和特征。
2.实物:一些蝈蝈标本,用于观察和讨论。
3.课堂活动:设计一些观察蝈蝈的小实验,例如观察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活动等。
4.课堂游戏:设计一些与蝈蝈相关的游戏,例如认识蝈蝈的足迹等。
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展示一张蝈蝈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昆虫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他们思考蝈蝈的生态特征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观察和讨论(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蝈蝈标本,并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貌和特征。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蝈蝈的食性、繁殖方式和栖息地等。
3.绿色蝈蝈的特点和价值(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绿色蝈蝈的特点,例如它们在环境中的重要角色和对生态系统的贡献等。
教师还可以展示一些绿色蝈蝈的视频素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特点和行为。
4.小实验和观察活动(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和研究蝈蝈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和行为反应。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不同食物供学生观察蝈蝈的选择行为,或者让学生观察蝈蝈在光线强度变化时的行动。
5.课堂游戏(10分钟)为了巩固学生对蝈蝈的认识,教师设计一些与蝈蝈相关的游戏。
例如,教师可以把一些蝈蝈的足迹印在纸上,让学生猜测是哪种蝈蝈留下的足迹。
6.总结和延伸(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强调绿色蝈蝈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蝈蝈和自然环境的意义。
最后,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积极参与保护自然的活动。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自行寻找更多关于蝈蝈和其他昆虫的资料,做一份小报告或展示,并鼓励他们向家人和朋友分享所学。
学校也可以组织参观野生动物保护区或昆虫博物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绿色蝈蝈》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案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绿色蝈蝈》这本科普读物,了解蝈蝈的生态特点、保护蝈蝈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蝈蝈的基本知识,包括种类、生命周期和生态功能等;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资料查找和整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够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1.了解蝈蝈的基本知识;2.讨论蝈蝈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3.探讨蝈蝈保护的重要性;4.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蝈蝈的基本知识(时长:40分钟)1.导入:通过展示蝈蝈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2.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室或图书馆自由阅读《绿色蝈蝈》这本科普读物,并使用笔记本记录他们认为重要的信息和疑问。
3.合作学习:学生分成小组,分享他们的笔记,互相补充和解答疑问。
4.整理汇报: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整理的蝈蝈基本知识。
第二课时:讨论蝈蝈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时长:40分钟)1.复习:回顾前一课上学生整理的蝈蝈基本知识。
2.导入:通过展示蝈蝈在生态系统中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关于蝈蝈生态功能的思考。
3.探究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分享他们对蝈蝈生态功能的看法,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辩论。
4.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蝈蝈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课时:探讨蝈蝈保护的重要性(时长:40分钟)1.引导:教师通过引用相关资料和事例,向学生介绍蝈蝈的保护现状和重要性。
2.探究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为什么保护蝈蝈和生态环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益。
3.分享讨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和探讨。
4.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保护蝈蝈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行动号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蝈蝈》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
二、过程和方法: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
2、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
教学方法
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外形,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听过知了歌唱,蟋蟀的鸣叫,看过蜘蛛辛勤织网,蚂蚁满载而归吧。
这些昆虫,它们是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也是人类亲密的朋友。
今天,我们要跟随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优美文笔,去倾听蝈蝈的歌声了。
(出示课题及作者)
法布尔:法国作家,昆虫学家。
在1879年写成《昆虫记》第一卷,此后他开足生命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二、新课学习
(一)快速阅读全文,筛选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二)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
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
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2.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
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
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三)合作研讨: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3.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__________(A.食肉B.食草C.杂食)性昆虫。
5.“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
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
”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6.《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
螽斯的一种。
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
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
也有称之为“哥哥”。
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四)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课文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
“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
业的执著。
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
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
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2.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
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
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
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4.课文第9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食性。
选C,属杂食性昆虫。
5.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6.本文的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
(五)师生共同归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文艺笔调。
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2.生动传神的语言。
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3.拟人手法的运用。
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
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三、结论总结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
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
合作式地进行学习。
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四、课堂练习
1.阅读课文的8~11语段,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屠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⑨⑩的内容要点。
(3)语段⑨中的“这一切”具体指代什么?“这蝉的屠夫”指代什么?
(4)语段⑨⑩介绍蝈蝈的生活习性时,主要运用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5)语段⑩中“但是___________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___________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
这并
____________因为食物缺乏,_________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在“________________”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6)语段⑩中作者分析了“蝈蝈中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的原因,试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7)语段节选自《绿色蝈蝈》,作者是___________(国)著名昆虫学家__________。
五、作业布置
1. 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
2. 找法布尔的《昆虫记》进行课外阅读,并作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
绿
色介绍:声、形、斗、食、居
蝈语言:描写生动,拟人形象
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