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第2课时
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课件)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方法总结
阅读方法——抓关键句法
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主要 观点和看法,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关键句”。 相对应的,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把握文章 的主要观点。
那么怎样判断关键句呢?
温度很低
拓展延伸
每天,地球上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地球上有1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不毛之地。 每天,地球上有55000公顷的森林被毁掉。 每天,地球上有800万吨水土在悄然流失。
每天,地球上有15亿人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至少 有800人因为空气的污染而死亡。
每天,地球上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 坏着保护地球的臭氧层。
学习任务三 发出号召 “保护地球”
生活现象:
我想到了树木被成片地砍伐;一次性塑料袋、饭盒等大量使用,并且没有得 到有效回收处理;乱扔废旧电池;垃圾乱放。
宣传标语:
①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②创绿色环保,享美好生活。 ③能源连着你我他,节约能源靠大家。
④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 ⑤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19只有一个地球
(第二课时)
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
01
学习任务一 得出结论 保护地球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 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可了爱,同时又太容易破碎破了碎!”
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与前文照应,简洁、形象地 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地 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
关键句在文中的位置是有规律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课件
合作探究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 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的 呢?跳读前三部分内容,进一步提取信息, 完成思维导图。
地球只有那么大 不可再生资源枯竭
即使有可能移居的 星球距离太远
不会再长大
地球美丽但渺小 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 目前人类还无法移居
可再生资源遭 受毁坏
建造移民基地只 是遥远的设想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19 只有一个地球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我们看到的 这个晶莹的球体, 就是我们美丽的 家园、人类唯一 的 家 园 —— 地 球 。
初读课文
点击图标, 听范读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我cuǐ càn cì
璀璨 恩赐
资源 矿产
làn
毁坏 滥用
xié
列数字
3
4
历时之久 来之不易
自然资源的有限与人类行为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你知道哪些行为造成了生态灾难吗?
乱砍滥伐
过渡开采
污染水源
大肆捕杀
污染大气
大量排放温室气体
课堂演练
一、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光亮而透明。( 晶莹 ) 2.用威力逼迫、恐吓,使人屈服。( 威胁 ) 3.形容光彩鲜明耀眼。( 璀璨 ) 4.态度温和,可以亲近。( 和蔼可亲 )
拓展延伸
地球日
地球日始于1970年4月22日。当时,由于日益严重的环 境污染和破坏以及频频发生的工业公害,极大地危害人类的 生存,人们越来越感到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为了 唤起公众和政府对环境问题的警觉,呼吁政府在发展经济的 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著名社会 人士,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并将它 命名为“地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开展形式 多样的群众活动,呼吁保护环境、拯救地球。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九课《父爱之舟》两课时完美
第二部分( 2—9 ):写“梦”的内容是父亲对 “我”各种各样的关爱。
第三部分( 10 ):从梦中醒来“我”感动得哭了。
理清顺序
思考: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
常见的叙述方式有: 顺叙:按时间的先后的顺序记事. 倒叙 是先写事情的结果,然后在按事情 的先后顺序写. 插叙 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与事件有关的事,然后在接着记叙.
今天,让我们走进《父爱之舟》,去感受那深沉、真挚的父爱。
作者背景
吴冠中(1919—2010),江苏 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 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品有《长 江三峡》《北国风光》《黄山松》 《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 《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 等十余种。
画作欣赏
体裁介绍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
父亲倾尽所有供我读书。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 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 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 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 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 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检测自学
我会理解词语
【朦胧】 不清楚,模糊。 【冤枉钱】不值得花的钱。 【恍恍惚惚】 神志不清、迷惘的状态;不真切、不清楚。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理清条理
快速讨论:描写了“我”上学的几段经历。
报考无锡师范 考取鹅山高小
汇报交流
场景二:心疼“我”被臭虫咬了
父亲本没有什么钱,但为了“我”不被虫咬,还是愿意花钱为 “我”换房间,可以看出父亲是多么的爱“我”!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9课《雾在哪里》第二课时原创精品教案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扬州市广陵区霍桥学校戴晓琳教学准备:PPT、磁贴、小蜜蜂、红笔、U盘、教案、课文复印件【提前板书:】19、在哪里磁贴教学目标:1.巩固已学的生字词,继续学习“散、步”的写法。
2.朗读课文,读出雾说话时的淘气,体会雾的本领大。
3.感受雾的神奇,知道有雾时是怎样的情景,愿意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感悟大自然的奇妙无穷。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读出雾的淘气,体会雾的本领大。
2.在朗读课文基础上,能展开想象说说雾来了的情景。
教学流程:一、复习回顾(一)min师:孩子们,上节课戴老师给大家介绍了一位新朋友,它是——(PPT出示图片)生:雾!【板书:课题上贴雾宝宝头像,无字】师:没错,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他,齐读课题——雾在哪里(二)再读雾说的话,体会雾的淘气师:谁能告诉戴老师,这是一片怎样的雾呀?生:淘气!【板书:贴“淘气”】师:为什么说雾宝宝很淘气呢?他说了哪些话?(生答。
PPT出示句子)“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
”“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
”师:怎么读才能让我们觉得雾宝宝真的很淘气呢?自己读读看,戴老师听听谁读得最淘气。
(生自由练读1min,师下位巡视,指名读。
)师:你真勇敢,请你第一个来读吧。
▲预设1,评价1:你读得又清楚又响亮。
还有谁想来读这句?师:靠近生,拍肩膀,你愿意来读一读吗?▲预设2,评价2:读得真淘气,老师给你点个赞(额头)。
师:还有没有更淘气的?▲预设3,评价3:你还加上了表情和动作,可真是个淘气包呀!二、研读课文(一)学习雾来了之后的情景,体会雾的本领大min师:孩子们,看看雾宝宝飞到哪里啦?生:大海!雾宝宝真的能把大海藏起来吗?戴老师不信。
生:能!真的藏起来了!师:我们来看一看(PPT演示动画)发生什么啦?生答。
师:书上怎么写的?谁能告诉戴老师?生答“无论…看不见了。
”师:看来他真把大海藏起来了。
【板书:挡住“大海”】(PPT出示“无论是海水……都看不见了”)师:你们都找到这句话了吗?找到以后像老师一样在句子下面画条线,这样我们一眼就能发现它。
19一封奇怪的信 第2课时
主备教师李学英时间:2011年10月25日
1、指名分段读3-9自然段。
2、说一说:“信”为什么奇怪?(沉甸甸、没有字)
小姑娘为什么寄槐树籽?(关心西北绿化、关心国家大事)
你又觉得这是怎样一个小姑娘?(年龄小、很可爱、有爱心......)
3、指导朗读。
(叔叔的问话要读得亲切、自然。
感叹句要读的肯定、自信、骄傲,让人感受到小姑娘的纯真可爱。
)
先齐读,再男女生分角色朗读,最后抽生分段读。
(三)学习第10、11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并反馈:
知道了小姑娘为什么寄槐树籽,“我”会有怎样的想法?(这真是个可爱可敬的孩子)(板书)“我”做了什么?
“我”为什么抱起小姑娘让她亲自把信放进邮筒?(被小姑娘的美好心灵深深感动,让小姑娘亲手寄出槐树籽,是希望美好的心愿随着那封信寄给远方的亲人,让那槐树种在祖国的西北土地上生根发芽。
)
你喜欢这个小姑娘吗?为什么?(小姑娘有美好的心灵。
)
2、指导朗读10、11自然段。
三、分角色演读课文
1.教师扮“我”学生扮“小姑娘”,分角色演
读课文。
2.学生小组分角色演读课文,教师指导。
3.让学生上台演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由于肆意砍伐,造成大西北水土流失,沙尘飞扬,小小年纪的小姑娘都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也应该保护环境。
除了寄种子,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事支援西部建设?
(例如:可以寄零用钱、学习用品、衣物……)。
第19课《小英雄雨来(节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四:回顾复习,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复习入课,夯实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出核心问题,使学习直奔目标、重点。
)1.(课件出示课文六个部分的插图)观察这几幅图,你能给每幅插图对应一个小标题吗?学生交流。
2.回顾学法:上节课,我们用列小标题的方法概括了每一部分的内容,并且根据小标题把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弄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默读概括”是我们把握长课文内容的一大方法。
默读概括、整体把握能让我们把长文“读短”(板书)3.导入新课:雨来,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学习任务五:交流分享,感悟小英雄形象(设计意图:通过抓关键语句,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表达方式,充分感悟雨来的英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习得阅读的方法。
)1.自主学习:(1)快速浏览课文的六个部分,想想哪个部分的内容最能直接表现出雨来是个小英雄?(第四部分)2.小组合作探究:(课件出示学习要求)试着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第四部分内容,勾画出能够表现雨来是“小英雄”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写出雨来的英雄形象的?可以在旁边简单写写自己的想法。
3.展示交流:【预设1】感悟雨来的“英雄之举”。
(课件出示)(1)①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②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③鬼子打得累了,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交流:雨来三次说“没看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第一次:面对鬼子的训斥、盘问,以及装出来的“温和”,雨来也说得含混小声,麻痹鬼子。
(理解“嘟嘟囔囔”,加深体会)第二次:鬼子用糖块、金戒指来诱惑雨来,用刀威胁雨来,还哄骗雨来,而雨来始终一口咬定“没看见”,沉着冷静。
第三次:鬼子撕破伪装,毒打、威胁雨来,而雨来毫不畏惧,坚强不屈。
(2)聚焦鬼子的行为,感受雨来的坚强。
师引导:鬼子是如何毒打雨来的?为什么作者把敌人描写得如此凶残,把这个场景写得这样血腥?(课件出示)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雨来?(相机板书:机智、勇敢、坚强……)小结雨来的“英雄之举”。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49张PPT)
顺 序 不 能 调 整 。 因 为 这 四 个 “ 常 常 ……” 是 “ 一 切 学 问 家 ” 对 “ 流 俗 传 说”“过去学者的学说”从“怀疑”到“修正”的认识发展过程,是符合逻辑的, 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塾师(shú)
大儒(rú)
√B.譬如(bì)
C.折扣(zhé)
盲从(máng) 怀疑(yí)
视察(shì) 载重(zài)
D.流俗(sú)
启迪(dí)
步骤(zhòu)
不攻自破(gōng) 墨守成规(mò) 停滞不前(zhì) 腐草为萤(yíng)
B项“譬如”(p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知识链接
总结论证思路与技巧
1.划分层次。 2.概括层意。 3.合理表达。 首先,提出……观点或先举……事例(引用……名言)引出…… 观点;接着,用……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 论证了……道理或引发了……的思考)
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红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虚妄(wàng)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
(2)
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举例论证(例证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 具体有力地证明论点,增强说服力。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
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
(3)
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
基础梳理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程颐( yí )
(9)腐草为yínɡ ( 萤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父爱之舟》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父爱之舟》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父爱之舟》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能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4.能够懂得珍惜家庭幸福。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1.感受父爱的伟大。
2.珍惜家庭幸福。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教具:黑板、粉笔、教案、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让学生回忆上一课时《父爱之舟》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2.引出本节课的话题:父爱的伟大。
二、学习与讨论(15分钟)1.课堂朗读:学生自愿挑选段落朗读。
2.分组讨论:讨论父爱的表现形式及其重要性。
3.整合思想:每组呈现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整合。
三、阅读与感悟(15分钟)1.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课文。
2.感悟父爱: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四、知识延伸(10分钟)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展示父爱的PPT或海报。
2.各组进行展示,并其他组进行点评。
五、思维拓展(10分钟)1.联想: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感受到父爱的事例。
2.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故事里的孩子,你会怎么做?”六、作业布置(5分钟)1.完成课后习题: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2.撰写心得感悟:记录自己对父爱的看法和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到父爱的伟大,懂得珍惜家庭幸福。
同时,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让他们懂得珍惜家庭关系,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皇帝的新装》第二课时 教学课件
④“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 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运用了语言描写,四个“多么”写出了众人的虚伪。
写法探究
夸张与想象是童话体裁典型的写作手法。结合文章内容讨论:文中是如何运用夸张与 想象的手法的?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语段中的“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除非”等词语把皇帝爱穿新衣的 癖好夸张到了极点。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和爱慕虚荣,为后文骗子成功行骗作 了铺垫。
品味语言
②“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 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 见的最可怕的事情。”
愚蠢之极,自欺欺人
皇帝的形象
③“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口是心非,虚伪
④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 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不肯认错选择一个人物,合作品析。选择谁, 我们就挑关于这个人物的最精彩的语段来演读,合作 评议其人物形象。
本文写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 写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
作用:无情地鞭挞(tà)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 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细读课文
最后由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为什么?
➢ 说明了小孩子既天真又大胆、率真,从侧面反衬了成年人的自 私和虚伪。
第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第二课时)(课件)-四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结合下文可理解原因:
“我”一直没有在台上露
半晌才下决心说:“就这样吧,你扮老虎。”
过面,没有表演经验;
“我”缺乏表演技巧。
课堂交流
10 你先四脚着地爬上台,见了他们兄 妹俩就站起来,啊呜啊呜叫着,向他们扑 过去,他们逃你就追。等到猎人上场,对 你连开两枪,你就躺下来——死掉。
批注:这六个动作把怎么演 老虎写得具体明确,老师指 导得真细致!老师的指导让 “我”充满信心,“我”认 为扮老虎很简单,这也为后 来的表演埋下伏笔。
我们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 不论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不论是好事,还是 傻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最美好的 回忆。平时同学们要多留心生活,把生活中发生 的点点滴滴及时记下来。
课后作业:
1.完成分层作业。 2.把你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的经历写下来。
学好语文,快乐成长!
课堂交流
22 为什么不会豁虎跳就不能扮老虎呢? 为什么没豁虎跳就会惹起哄堂大笑呢?我 至今还不明白。
批注:没有演好老虎是 因为不会豁虎跳吗?
不是。因为“我”太 紧只窝囊的老虎。
学习任务五 梳理心情变化,丰富课文理解
讨论交流
从开始对演出充满期待,到最后疑惑不解,“我”的心情有 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 那样的变化?结合课文相关语句,填 写下面表格。
批注:从“哄堂大笑”中 可以看出大家觉得“我” 的表演十分可笑。
“一阵热”表现出 “我”当时无比尴尬、狼 狈的样子。
课堂交流
19 我总算一直演到了躺下了死掉。到底 怎么演完的,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只记 得耳边的笑声接连不断。
批注:为什么演出的过 程“我”一点儿也记不 起来了呢?
因为“我”当时太紧 张了,只关注观众的反应, 而对自己是怎样表演的已 经忘记了。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一课一练-19《海滨小城》第二课时 (含解析)
第19课《海滨小城》第二课时同步练习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海滨(bīn bīng)胳臂(bì bei) 理睬(cǎi chǎi) 栽树(zāi zhāi) 喧闹(xiān xuān)除了(cú chú)海鸥(ōu nōu) 满载(zài zǎi) 二、句子练习。
1、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伞。
(仿写比喻句) 。
2、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
(缩句) 。
3、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用“又……又……”造句)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篇课文将海滨小城的景色分为、两部分来写,是按照的顺序写的。
第一部分写了、的景色;第二部分描写了、、、的景色。
2、课文在第一部分的描写中突出了 的特点。
在第二部分中,小城庭院的特点是: 。
小城公园和街道的特点是: 。
小城的公园更美。
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
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第一自然段中第开得那么热闹 。
五、课外阅读。
夏夜夜,来临了。
这是一个非常幽美的海滨的夏夜。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
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郎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刚刚消逝,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涌了过来。
随着夕阳的逐渐西沉,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
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高而远了的天空中,出现了启明星,它又大又亮,像一盏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城市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它们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望着这夏夜的景色,我怎能不感到兴奋和愉快呢?1、根据短文的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晚霞()的沙滩()的启明星2、选字填空。
(1)印映应()照()象呼()(2)失逝()败消()()世3、“望着这夏夜的景色,我怎能不感到兴奋和愉快呢?”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波浪线话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2024年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 必修4 第19课 课时2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1切从实际出发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十九课2024年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课时2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核心考点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课时精练核心考点二内容索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考点精讲夯实必备知识表现认识世界目的性: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自觉选择性: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能动创造性: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现在和未来)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前提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正确区分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归纳提升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内涵不同性质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想”“做”“精神状态”联系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影响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客观规律性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
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主观能动性能制约客观规律,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认识规律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八年级 第19课把我们的血肉筑城新的长城 2课时
通过具体史实体会中国各阶层人民是怎样 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反击日本侵略者的。
你预习了吗
1.台儿庄战役与百团大战是怎么回事? 2.冼星海有什么代表作品? 3.你知道徐悲鸿吗?
战 前 分 析
1937年“七七”事 变
华北
徐州 台儿庄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
华东
模块一
血战台儿庄
台儿庄与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 1.百团大战的由来。
1. 台 儿 庄 战 役 的 经 过 (时间,统帅)
2.台儿庄战役的战果
2.百团大战的目的、目 标分别是什么?
3.百团大战的作战区域 3.台儿庄战役有何意义? 在哪里?经过怎样?战 果如何?
4.百团大战有何意义?
两次战役有何异同?
血战台儿庄
时间 地点 参战部队 指挥员 战绩 1938年 徐州东北台儿庄 国民党军队 李宗仁 消灭日军1万多人
百团大战
1940年 石家庄到太原地区 八路军 彭德怀 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 破坏交通线2000多千米, 拔掉据点近3000个
意义
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 嚣张气焰,鼓舞了中 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 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百团大战主要战绩表
毙伤俘 战役时间 战斗次数 日伪军人数 3个半月 1800多次 4万多人 破坏 交通线 拔掉据点 2000多 公里 近3000 个
4.下列搭配有误的 A、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 B侯德榜"侯氏制碱法" C、徐悲鸿的《愚公移山》 D聂耳的《黄河大合唱》 5.1938年,在徐州会战中 李宗仁 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指挥中国
6.1940年,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彭德怀 指挥八路军 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起大规模攻击, 史称" "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9课《父爱之舟》第二课时(分层作业)
第19课父爱之舟分层作业第二课时【参考答案】1.时间上学考学梦境伟大深沉无限感激深深怀念【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填空。
《父爱之舟》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全文以“舟”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从梦中醒来开始,围绕父亲送“我”上学、带“我”投考学校这一重点,记录了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琐碎小事,提到了小时家境的困难,父亲挣钱的艰辛,节省的程度,写父亲替“我”做万花筒,买皮球的难得,写父亲背我上学,用船送我考学,替我铺床被,为我买汽水,对我的期望等等,这些事情依旧萦绕在我的梦中,可见这饱含着父爱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人难忘!以泪湿枕边结束,表现出父爱的伟大与深沉,以及“我”对父亲的怀念和深深的感激。
2.D【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父爱之舟”,既是指姑爹的渔船,也是指父亲的爱,两者已经融为一体。
著名画家吴冠中记忆中的父爱,却能载于小舟之中,飘入他的梦境。
《父爱之舟》这篇课文按照时间的顺序具体回忆了父亲背“我”上学、替“我”做万花筒、为“我”凑钱缴学费、替“我”补棉被等场景。
文章围绕“父爱”这一中心,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深深感谢。
3.A【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识记。
本题考查的是课文《父爱之舟》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用平白如话的语言,通过叙述发生在父亲和自己之间的几件事,表现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深深感激。
所以本题中表述有误的是A项,本文开头是倒叙的手法,并不是插叙。
4.父亲送我入学在船上为我缝制棉被父亲爬月台为“我”买橘子 5.外貌动作年事已高,走路不稳的样子 6.感激和爱 7.B【解析】4.本题考查概括选文内容。
结合【选文一】内容,从“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可知写的是父亲送我入学在船上为我缝制棉被的场景。
结合【选文二】内容,从“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太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19《牧场之国》第二课时+课件-2022-2023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部编版)
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马在牧场享有很高的地
位,马是牧场的主人,在
西方国家较高位的官员。 这里自由地生活。
为什么说牧场是骏马的“自由王国”?
这里没有牧人的吆喝,没有食物的纷争,没 有强敌的进攻,骏马是这无边草原尊贵的主人, 它们生活得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所以说牧场是 骏马的“自由王国”。
在绿色的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
然描写了哪两个时间场景,并画出相关语句。 挤奶的人。 傍晚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 动
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 态 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 描 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 写 只在舒缓平稳地行使。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
“真正的荷兰”是悠 然自得的牲畜的王国。
“真正的荷兰”是 宁静的美好夜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荷兰牧场风 光的动、静之美。
如丝绒般的草原,娇艳欲滴的郁金香,处 在自由王国里的动物们,黄昏挤奶工人的劳作, 寂静无声的夜晚,这一幅幅画面就组成了荷兰 牧场风光的动、静之美。
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5、“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 安静祥和
6、第5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将本段描绘的场景概括 出来。
时间顺序。描绘了夜幕降临,人们挤奶,车船离去,牲 畜歇息,一切都恢复了平静,在宁静的夜晚一切都进入了 甜蜜的梦乡。
7、第5自然段中体现了荷兰牧场的什么特点? 体现了荷兰牧场“静”的特点。
9、从“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闪烁着微弱的 光芒。”看出写了 狗 、 牛 、 马 、牲畜都沉睡了, 是对荷兰 静态 (静态、动态)的描写;只有 灯塔 在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词语解释
腐草为萤
视察,审察。
语出《礼记·月令》。
不攻自破
含贬义。
辨伪去妄
多指理论或学说。
流俗
含贬义。
视察
腐草化为萤火虫。
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 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辨认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
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检查工作。
导入:我们一起听故事
边界问题是敏锐问题。美国记者的提问既是挑衅又是骗局,简 单回答是或不是都会掉进陷阱。周总理识破其险恶,用心改“平分” 为“连结”,用简洁又准确的语言,观点鲜明地表明了我国解决同 邻国边界问题的基本方针,强调了睦领友好的政策。所言无懈可击 ,令美国记者大为失望。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一定十分佩服周 总理,一定也想让自己的语言表达像总理一样精彩。今天我们来学 习《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中严谨准确、富有逻辑力量的论证语言 ,相信这节课的学习对你的表达会有一定的帮助。
品析语言
语段之间的语言特点: 1.读一读以下语段,思考:其中的冒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 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 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 更善的学说产生。
冒号连结了两个层次——前提条件和结果
品析语言
让语言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可尝试删除读比较体会)
品析语言 以分下 析议这 阐论些 释性语 道语段 理言又 ,重有 事点什例在么的于特叙准述点确简呢地洁?表精达要观即点可,。
语段1: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 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语听段说1:“语腐言草简为洁萤明”了,也要问问:死了 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9课《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任务一:聚焦场景,体悟父爱【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再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最后自己独立学习,这样循序渐进,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导入:回忆一下,课文写了哪几个场景?预设:深夜喂蚕,卖茧买枇杷;旅店住宿,吃豆腐脑,糊万花筒;背“我”上学;攒钱缴学费为“我”铺床;送考无锡;入学途中缝被。
1.出示自学提示。
要求: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说说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勾画出最打动你的细节,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
(1)预设一:雨雪天,父亲背“我”上学。
①读场景,找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
②交流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③联系生活实际,你们的父母亲是怎样接送你们上下学的?你们有什么感受?(2)预设二:父亲为“我”凑学费,铺床铺。
①读课文,想一想:父亲为了凑钱还可能做了哪些事?②同桌讨论:“我”为什么哭了?为什么说这次哭与以往的哭不一样?明确:这次的哭是心酸的哭,为父母的艰辛而心酸,为家里的贫困而担忧,为父母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仍无私地爱“我”而感动,为不能为家庭分忧而愧疚,还有可能为第一次远离父母而害怕……③教师带读:教师读句子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深刻感受父爱。
(3)预设三:父亲送“我”报考无锡师范。
①提问:“我”的求学经历是怎样的?(初小——鹅山高小——无锡师范)②引导:夜晚行船在江上,可以用哪些诗句来形容?预设: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③思考:“我”当时是去报考师范,这些诗这些美景应该都能脱口而出,为什么“我”不能领略到这些诗画意境?明确:联系课文内容可知,“我”当时家里条件那么差,可以说是倾尽所有送“我”报考,如果没考上,便是愧对了全家人的希望。
“我”压力很大,很紧张,所以根本没心情去领略那些诗画意境。
④齐读第8自然段,再次感受家人对“我”的关心和“我”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箕”应读jī。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课件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始得西山宴.游记 恒.惴栗
B. 穷.回溪 到则披.草而坐
C.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缘.染溪
D. 攒.蹙累积 引.觞满酌
宴:举行宴会 恒:常常 穷:尽,穷尽 披:拨开,分开 极:到 缘:沿着 攒:聚集 引:拿起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课件
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 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 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③。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 视云烟,瞬息变灭。然后知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 之非高也。人之自立,何独不然?出埃坷之表,扫拘 墟之见,斯万物不能为吾蔽。而物之殊形诡.趣,莫遁 于吾之所瞩。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 可斯须去也。苏教版高Fra bibliotek语文必修一同步课件
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 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 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 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 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 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 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课件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以作比较。 也可联系《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致, 产生不同感受的描写)更重要的是,自然中的西山 其“不与培为类”,特立不群的品格正与作者身 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相互照应,两者在 精神上达成契合。故而作者能忘却自我,忘却烦 恼,使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合一,达到“心凝形 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课件
第2课时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僇.人(lù) B.累.积(lěi) C.茅茷.(fá) D.衽.席(rèn)
遁.隐(dùn) 引觞.满酌(shānɡ) 颢.气(hào) 颓.然就醉(tuí) 箕.踞(qī) 施.施而行(yí) 攒.蹙(cuán) 若垤.若穴(dié)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课件
③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 者游,而不知其所穷。(4分) 译文:(它)邈远广阔与天地之气在一起,而没有 边际;(它)高峻绵远和创造万物的上天一同游乐, 因而却无法知道它的尽头。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课件
三、课堂延伸(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课件
二、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回答 6~10 题。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B)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B.则凡数州之土.壤. 土壤:陆地上具有一定肥力,
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C.外与天际. 际:交会 D.故为之文.以志 文:写文章 解析 “土壤”古义为“土地”。
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
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
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课件
9.第2自然段,作者是如何表现西山之高峻雄奇
的?他为什么为西山的高峻雄奇所吸引?(6分)
答: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采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用西山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课件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
A.①②醉于则其.更身相也枕,则以.耻卧师焉
B.①②以.为.以.凡为.是轮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①②然举后义向知.吾苍向天.之,未安始得游骑鸿鹄
D.①②始始..得指西异山之宴游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课件
B.作者认为,登高可以望远,可以使人心胸
宽广,超越世俗。登上像泰山这样的地
方,站在尘俗之外看清万物,可以使人不
受蒙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课件
C.文章首先以抒发登高望远的感慨开头,然后记 叙了作者登山的缘由,描绘了奇异美丽的山 景,最后集中抒写了作者登山的感悟。
D.文章的描写议论精当。形象生动的描写使我们 如临其境,深感泰山的博大与壮美;深刻精辟 的议论又使文章意蕴深厚,给人以启迪。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课件
③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 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3分) 译文: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 过的天下事,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 事,不能中途停止啊。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课件
【参考译文】 一定要置身在高而敞亮的地方, 然后心和眼睛不被近处的事物所遮蔽,才可以抒 发我胸中广大而高远的志向。所站的地方越高, 看到的地方越远。以前,孔子登上泰山后,就认 为天下变小了,不是指人的目力能穷尽广阔的天 下,而是因为天下群山中高大邈远之境没有超过 泰山的,到了泰山就感觉到胸怀豪迈旷达,即使 广阔的天下,也不能够扰乱自己的思绪。
登泰山记 薛福成 必置身高明之域,然后心与目不蔽于迩,有以发 吾胸中闳廓俊迈之趣。所居弥峻,所涵弥远。昔孔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非谓人之目力能穷夫天下之大,盖 以天下瑰夐①之境莫逾泰山,至此而襟怀超旷,虽极天 下之大,不足以撄②吾虑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课件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其望则 海内之所宗仰也。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 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 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 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 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 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 不往。所历未逮.兹山百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 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著。方余未至南天门 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睎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 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 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 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
形势:地势 逮:达到 状:景色 诡:奇异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课件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作者登山感悟的一
组是(3分)
( D)
①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吾虑也 ②其景之
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 ③异境顿
辟,睹所未见
④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 ⑤有形
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解析 宴:安逸,快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课件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则因凡坐数法州华之西土亭壤,,望皆西在山衽,席始之指.下异之. B.①②醉故则木.更受相绳枕则.以直卧,卧而梦 C.①②到吾则尝披终草日而而.坐思,矣倾壶而.醉 D.① ②苍 而问 然.客暮曰色:,“自何远为而其至然.也?”
解析 A项①连词,表承接,“就”;②连词,表 转折,“却”。B项①动词,“认为”;②“以之 为”的省略,“把它制成车轮”。C项①副词, “往昔、从前”;②动词,“朝着、面对”。D项 ①②都是副词,“才”。 答案 D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课件
8.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
着墨?(4分)
越三日,驰还济宁,遂为之记。 (有删改)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课件
【注】 ①夐(xiònɡ):远。②撄(yīnɡ):扰乱,
干扰。③罫(ɡuǎi):方格。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C)
A.纡道泰安,观形.势. B.所历未逮.兹山百一 C.则状之不可胜状.也 D.而物之殊形诡.趣 解析 状,描绘。
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犹如近在咫尺亦 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 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 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 西山之游更觉其异。 ②首先,原先游览的深林、回溪、幽泉怪石之景, 大都幽远深僻,给人以坐井观天的拘囚压抑之感, 强化了作者原有的孤独;而西山的高峻雄奇、开 阔壮美则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使人的身心放 松解脱。(此处可联系《小石潭记》“坐潭上,四 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答: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
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
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与解脱,虽
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
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
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为那高悬下望的景象
⑥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解析 ②③为观景感受,⑥为景物描写。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课件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笔下的泰山,雄奇壮丽,气象万千。
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
异,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沉醉。
上的所见,即四周的环境来进行衬托。
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的西山,而从多角
度写登西山的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
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
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
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
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课件
解析 最后集中抒写了作者登山的感悟不当。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