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好斗的澳大利亚军队(六)
澳大利亚海军
★概况澳大利亚皇家海军(Royal Australian Navy)是澳大利亚国防部队的海军分支。
目前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拥有大约60 艘船,包括驱逐舰、潜水艇、巡逻艇和辅助舰船等,是太平洋地区最强的海军力量。
目前澳大利亚海军正计划建造新型宙斯盾主战军舰、辅助舰船,并积极研发用于运输、指挥等的大型两栖攻击舰,在开发新舰的同时澳大利亚也注重对现有舰船和潜艇的升级。
目前澳大利亚皇家海军不仅活跃于澳大利亚海域,而且还积极参与在全球范围的维和活动。
★新堪培拉(Kanimbla)级两栖攻击舰(LHD)根据国防项目计划2048(JP2048),澳大利亚将从西班牙购买2艘新型两栖攻击舰(LHD)用以取代澳大利亚正在服役的2艘8500吨的改进型“新港”级登陆舰(HMAS Manoora L52号与HMAS Kanimbla L51号)。
2艘新型两栖攻击舰将被命名为堪培拉号和阿德莱德号,新舰排水量预计27000吨。
此外还配备新型登陆艇和通信设备,可作为海上指挥舰使用。
新舰将配有医疗设施,包括两个手术室和一个病房。
新型两栖攻击舰服役后将使澳大利亚军队能够遂行一系列作战任务,包括地区救灾、人道主义援助、支持维和行动以及警察维和和其他军事任务。
它将极大地提升澳大利亚的兵力投送能力,以及提供有限的空中支援,成为澳大利亚海上远程作战最大平台。
这两艘舰具备很强的海上运输、后勤支持、对陆攻击和空中协同能力,能够担负轻型航母的使命。
首舰计划于2012年加入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服役。
性能数据:舰长:221.4米舰宽:32.0米吃水:6米排水量:25790吨动力装置:4台柴油机航速:19节运载能力:1000名武装人员,150辆主战坦克和战车等舰载机:大于10架的多用途直升机或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续航力:9000海里/15节舰员编制:60~人★堪培拉(Kanimbla)级两栖登陆舰原美国新港级坦克登陆舰,引进后澳大利亚害军对其进行了现代化改装,改舰配备直升机,加强了澳大利亚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舰上还设有较完善的医疗设施,设有40张病床。
原始森林里的幽灵——记澳大利亚特种空勤团
这 项特 殊招葬计划 一 经 推 出 首轮就有 来 自澳全国各地
但近年来 随着
,
,
原始森林 里 的幽灵
由此得名
,
。
世界反恐 形势的 风云 变幻 一 些有
特 种空勤团在越南 战争 中的 作战形式主要是突击小队 通常由 一名中士或 中尉指挥 人员组 成视 具体作战任务而定 一 般有 个人
、
识之士指 出 澳大利亚特种部队存 在两大致命弱点 一 是人员装备不
年澳大利 亚 国防部下令在特 种空勤团 内新成 立 了外海突击队
不过
, 。
月
日
并不 直
,
澳大利亚 陆军要求 立一 支 特殊部队
空 中服务团成立
。
阅 少校 建 于 是第 特殊
接从 民间招募 而 是从其他陆 军 单位的志 愿者 中挑选 首先 志愿 者要参加 一 套为期
,
由于特 种空 勤团的任务性
,
质和 人 员 限 制 特种战部队
,
成其他特种部队训练课程 落选者 则根据表 现 被转调至 步兵 特种部 队支援单位等
足
,
人通过 了初试 这些 特种部队 周基础训练和 周 特种部
。 “
新兵首先要在卡普加陆军基地进行 队速成训练 课程 选者将参 加 长达
,
、
,
目前仅仅两个中队的反恐力
,
远远不足 以防卫有着漫长海岸线的 澳大利 亚 二是战术设置 落后 缺
乏 在城市和复杂人群环境中的相关
此后 这些候 小时的特种部
,
,
— 医生 信员和
队 规模最 大时 的编 制为 一个 司令
部队还配 有贝瑞塔 舰 型彼弹枪 这 是 一 种 近 距离大威
八国联军侵华:澳大利亚是第九个国家
1900年,澳洲各殖民地政府响应英国召唤,协同八国联军北伐中国。
在此期间,澳大利亚联邦宣告成立。
因此,中国之战不仅是澳大利亚殖民军的首次亚洲之战,更是澳大利亚联邦的首次海外军事行动。
从这个意义上,八国联军或可说是九国联军。
英国妈妈的召唤1900年,澳洲各殖民地政府响应“英国妈妈”召唤,紧急组建水兵部队,北伐中国。
在这个问题上,澳洲政客们则达成了共识:来自中国的真正威胁,不是中国本身,而是列强会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反目为仇,那时,澳大利亚本土就将遭受危机,因此,必须未雨绸缪!法国画报所绘英俄天津铁路冲突在悉尼的皇家澳大利亚海军戈登岛造船厂,正门处摆放着一尊古老的铜炮。
这尊铜炮由西班牙人于1 595年制造,并作为献给明朝皇帝的礼物,被不远万里地送到了北京。
澳大利亚,这个年轻的殖民地,在她成立联邦的元年(1901年),以大炮、刺刀和军舰为后盾,从中国这个庞大的北邻手中夺得了这尊早已堪称文物的铜炮。
“英国妈妈”紧急求援1899开始,义和团运动在中国风起云涌,迅速占据各国媒体的主要版面。
但对于澳洲大陆的六个英属殖民地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即将水到渠成的联邦成立。
经过多年的政治角力后,1900年3月,澳洲各殖民地代表齐聚伦敦,进行联邦成立前的最后磋商,联邦宪法草案随即于7月份提交英国议会审核。
此时,北京形势迅速恶化,中外对立局面日趋严峻,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一触即发。
6月4日,法国公使提出建议:“凡有舰队在中国沿海一带的各国公使,应立刻通电本国政府,要求下令给各国海军统帅,在北京被封锁而排外运动占上风的情况下,立刻采取必要的营救办法。
”6月16日,为抢占军事先机,各国联军向大沽炮台中国守军发出最后通牒,次日凌晨,经过惨烈的战斗,大沽炮台失守。
作为列强中的带头阿哥,英国此时面临两难选择。
远东局势糜烂如此,为维护英国利益和权威,其势不能不出兵;但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此时却无兵可调。
英军的主力部队被牵制在南非,正在那里与荷兰人鏖战,史称“布尔战争”。
二战澳大利亚军服图册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Elite系列第153号:二战澳大利亚军队-The Australian Army in WWII。
原作者Mark Johnston,绘图Carlos Chagas,以下是该书的封面:中东战场上的制服、徽章和装备虽然德国的报告鲜有提及澳大利亚军队并将他们与英军混为一谈,但在中东的澳军还是显示着他们独特的风貌。
他们的大多数服装和装备以及所有武器都是英国式的,但却大多制造于澳大利亚,从而与英国的原版货有了细微的差别。
在一战时,澳大利亚的土黄色“毛毡帽”是让他们显眼的标志。
这种宽边软帽适合所有级别军人,而军官在非阅兵和作战行动中才戴它。
与大众流行的说法相反,中东的澳洲人几乎从没在前线戴过这种帽子;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在围攻托布鲁克的战斗中记录说他们惊讶地瞭望到在飞机机关枪扫射的情况下,一名澳大利亚人仍悠闲地靠在栏杆边并挥舞他的宽边帽,这种愚勇行为着实少见。
在叙利亚的最初战斗中,一些澳大利亚人还戴着宽边软帽,但这只是提示他们的敌人不要对他们开火;照片显示前线人员几乎无人使用这种帽子。
澳军通常使用澳大利亚造钢盔,它虽基于英国的Mk III式设计,但和Mk I式非常类似——它与英国版的主要不同是边缘平滑而不是串珠式边缘,脖带和内衬也略有不同。
英国造钢盔有时也会看到,它们大多被新补充的兵员使用。
直到1942年,野战中的钢盔上才开始涂上彩色反光漆,现实中士兵用沙子、泥浆、涂料、汽油或油脂将其涂污,以便减少太阳反射和降温。
在托布鲁克、叙利亚和阿拉曼战场上,澳大利亚人通常用粗麻布裹住他们的钢盔,而用网子罩钢盔的则很少,尽管那些网子是1942年开始由澳大利亚制造的。
宽变软帽是这些澳洲佬们的标志物之一,而与之对应的还有茶色的皮短靴。
在1942年7月撤回埃及的时候,第9师下令军人们去除身上所有显示他们自己是澳大利亚人的徽章,而他们独一无二的棕色靴子也被扔在了当地。
比之腰部长度的英国版战斗服,澳大利亚人更愿选择毛料常服。
历史上好斗的澳大利亚军队(七)
历史上好斗的澳大利亚军队(七)卷入朝鲜战争朝鲜战争期间,澳大利亚由陆、海、空三军组成精锐加入"联合国军",有两个步兵营,三艘驱逐舰,一个战斗机中队和一个空中运输中队,出兵人数居"联合国军"第五。
澳军在战场上始终作为美、英军的附属,从未独立作战,但也损失千余人。
"联合国军"有5个国家在朝鲜战争中出动了陆海空三军,澳大利亚是其中之一,其他4个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泰国。
澳大利亚还是追随美国,主张突破"三八线"吞并北朝鲜的9个国家之一,其它8个国家是英国、加拿大、菲律宾、荷兰、挪威、巴西、巴基斯坦、古巴。
美军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局逆转,美军很快将到达"三八线"。
世界都关注着美军是否越过"三八线",吞并北朝鲜。
1950年8月20日,中国提出了警告,周恩来外长说:"美国是挑起朝鲜战争的侵略魁首。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解决朝鲜问题不能不表明深切的关心。
"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说:中国对美国突破三八线决不会置之不理。
这一警告是9月30日,美军、韩军到达"三八线"时公布的。
美国对中国的警告置若罔闻。
8月30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关于是否突破三八线,取决于联合国。
"表面上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实际上突破"三八线"的野心已经确定。
艾奇逊发表声明后,美国国家安全保障委员会向杜鲁门总统提出了突破"三八线"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批准,美国决定突破"三八线"。
而联合国安理会1950年6月27日决议明确了"联合国军"的军事行动是将北朝鲜军队击退到"三八线"以北。
1950年10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允许"联合国军"突破"三八线"。
铁锤行动——澳大利亚部队与平波之战
瘟 H 蚌玑 -对 绥 拧 制 札. I号 耸 f障
路 n安 q 泄 经 过 J多次 恶拽 . t 包 I -
括 I6 8¨任龙新 拇 种 艟同的 战 斗 6 9
n 新 之战 中,i 军以 I 十琏 的兵 抵 剖 E 凡吐 吐 2f 凡 洲 机 取 僻了I 越 的 咋
饥 薪墟 信联蜥
勘佩 障 『
利
小 £援 和 I £援 f嚣 1 厨 , r t 滇
啦喊 【 几牧 增加 到 JI r到 I ㈣
I 7 年 后 型增 2 2名 1 t0 2
16 年 月 2 I 94 【班 的 。 c 市件 尔
J 越 南
升 级 翰导火 索 次 午 ¨ J 7 J
l I 毒 l … 波 燎 手 E ¨ 的 地 世扫 J 茌 I 甓 进 F3月2l 邛抬灾 施 甫呜 r I 打曲 对 E 社 l 进 什}绌 垃 炸 胜 地‘ 杯 馒 升绒 刮 r 一 埘 圻脞 I [ J I l l求 ・足攫 .匀 r r ’ l 4l J 响 筻 旧的
辩 止 火箭 惮攻 南越 帔 指挥 官 自 地 射程2讣. 这种攻.睾 } 1 仃些泄丘U F1 点 3l 0 I " }谴 眨应 i 平 了 南 l 丁 船结 采 f 15 t 炮 连 kl 求 I 适连 眭转甫 甫 虹( u Y 旧 涣 坩 范扑 旭迁 2 埘 的 商爆 忡 完成 0 l ! ) l l M r 0
比
50 々 果 0 嘛^ n
灌 刊呃部
l的 胧 漆 l ^ j 了救 蠡一 笔 『 = 耵 年J 的造
坜平 胜2 ’ 『样是 滟 f褂 书n肚 & 可 R 相比 蛇新之 艘 .迷捩 斗虽 然 少 rl 比
.
传衍 色 彩,
阿富汗战场上的雄狮劲旅——澳大利亚陆军特别行动组
阿富汗战场上的雄狮劲旅——澳大利亚陆军特别行动组作者:杨晓红来源:《轻兵器》 2009年第21期澳大利亚陆军特别行动组由一个空降特勤队、一个突击营、一个危机反应团以及其他如支援人员等不同的单位组成,主要任务是打击塔利班领导层以及打击设置简易爆炸装置的恐怖分子,指导、帮助成立阿富汗国防军,从而为阿富汗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
在阿行动剪影SOTG在阿富汗参加的行动举不胜数,队员英勇果敢,具有优秀的军人素质。
我们从几个战斗事例中管窥一下其作战能力。
剪影一:SOTG空降特勤队在一次护送澳大利亚、美国和阿富汗的悍马车队回基地的途中遭到伏击,敌人人数众多、隐蔽极佳,且战斗准备充分。
为了夺回主动权,SOTG士兵不顾安危积极战斗。
其中一名士兵拿着武器辗转在掩体间打击敌人,好几次故意暴露自己,以吸引敌方火力、保护受伤队友。
突然,一名身负重伤的阿富汗翻译从悍马车上跌落,遭到敌方机枪扫射,这名士兵见此情形再次不顾个人安危,回身掩护这名受伤的阿富汗翻译。
只见他快速穿过大约80m的火力扫射区和无掩护地带,冒着枪林弹雨搀扶着受伤的阿富汗翻译到达安全地带,之后未经片刻喘息又投入到了战斗中。
剪影二:一次执行任务中,SOTG空降特勤队的一名士兵与一名受重伤的澳大利亚士兵离得很近,他将伤员送到盟军车辆敞开的后车厢上后,由于敌人的火力很猛,他担心受伤的士兵再次受到火力袭击,于是就用自己的身体作为盾牌来掩护受伤的战友,并且在适当的时机对伤者进行救治,最终挽救了受伤战友的生命。
剪影三:在一次乘车行进途中,SOTG-名空降特勤队支援人员在司机被敌人射杀后拿起车上的武器继续对抗,最后在腿部中弹不能站立的情况下仍不退出作战,而是为替换的射手递送弹药……这些小小的例子只是SOTG在阿富汗战场上的缩影,却充分显示出了SOTG队员的军人本色。
在战斗中,士兵们都充分展示了作战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出色地完成了每项任务。
成效卓著在2007年4月至2008年1 1月共524天的时间里,SOTG的空降特勤队在外执勤216天,突击营在外执勤256天。
南征北战—澳大利亚海外用兵简史
专 题2014.1127军事文摘“重返亚太”(即亚太再平衡战略),世界的经济和战略重心也开始逐渐向亚这里所指的亚洲究竟指哪里?或者更确切地说,亚洲关系到全球安全和繁荣的范围答案是印太亚洲(Indo-Pacific Asia)。
在这片广袤的地区,有已探明总储(页岩气、可燃冰);有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等重要的海上能有中国、印度两个新兴经济大国的巨大市场。
总之,不仅美国已经嗅到了印太亚洲的发,美军太平洋战区司令洛克利尔在国会作证时就用到了“印太亚洲”这一专有名词。
,澳大利亚发布的《2013版国防白皮书》中,则以较多笔墨鲜明地阐述了印太亚洲地区偏居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最早是英国罪犯流放地,这也“创世纪”。
在随后的200余年中,澳大利亚派兵陆续参加了英国、美国领导的书写了这个年轻国度国防军丰富多样的海外用兵历史,也彰显了其继冷战期间被美国视为其亚太战略的“北锚”)后,在印太亚洲时代,澳大利亚显然也将自身的国家战略和国防建设与美战略进行了重新对接,嬗变为美国在印太亚洲无可取代、不可忽视的“南锚”。
到国防战略自主意识的提升,一探澳大利亚皇家空军(RAAF)和澳大利亚皇家海军(RAN)的换装计划,希望与读者一起从多角度认识澳大利亚国防。
印太亚洲的“南锚”蒿 旭. All Rights Reserved.2014.11武 器 装 备在南十字灿烂星光的笼罩下,素有世界上“最小的大陆,最大的岛屿”之称的澳大利亚散发着她迷人的魅力。
金黄色和褐红色,这两种深邃而又让人心头一暖的颜色是这块大陆上永恒的主题。
澳大利亚,这个位于古老大陆上的年轻国度却有着复杂的海外用兵史。
澳人警醒—加里波利战役的启示澳大利亚与英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澳大利亚文化脱胎于英国传统,它们之间存在着一条“脐带”。
澳大利亚也一直将英国视为她的母国。
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澳大利亚人大部分是英国人的后裔。
他们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感情上,同英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战中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军队
一战中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军队在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不仅拉开了现代战争的序幕,也使世界各国纷纷加入其中,为争夺资源和领土而展开激烈的战斗。
而在这场战争中,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军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作为英联邦国家,当时的军队在一战中发兵参战,他们的士兵被派往欧洲前线应战。
澳大利亚陆军队和新西兰陆军队在整个战争期间与其他盟军一起,为了保卫国家的利益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队的士兵表现出了出色的勇气和战斗力。
他们在加利波利、布鲁克塞勒、杰巴尔、贝尔福、从顿河到巴尔那的前线阵地担任关键角色。
尽管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和恶劣的战地条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士兵始终坚守岗位,勇敢地与敌人作战,展现了铁一般的意志和英勇的精神。
除了在战场上的表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队还在其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提供了支援和后勤保障,确保军队能够持续进行战斗。
他们组织了医疗队伍,为受伤的士兵提供急救和护理。
他们还建立了供应线,确保前线部队有足够的弹药和物资。
他们的工程师修复并建造了战场上的桥梁、道路和阵地,为大规模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支持。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队还通过参与战争,扩大了两国的国际声誉。
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使其声名远扬,成为了盟军中令人钦佩的部队。
这些战争经验也为两国军队的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参考。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队之后继续以和平维护者和维和部队的形式参与了世界各地的冲突解决和人道援助活动。
然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队也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无数士兵为保卫国家和追求和平英勇牺牲,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深深打动着世界。
战争的阴影笼罩下,各家庭都承受着极大的痛苦和伤痛。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社会也因此面临着战后重建和记忆悼念的挑战。
总结起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队在一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士兵表现出了勇气和战斗力,为了国家和世界的和平不惜付出巨大的牺牲。
澳大利亚澳纽军团日的纪念活动与意义
澳大利亚澳纽军团日的纪念活动与意义澳大利亚澳纽军团日是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两国共同纪念的重要日子。
每年的4月25日,澳澳澳纽两国的民众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国家做出牺牲的士兵们。
这个纪念日承载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反映了两国人民对和平与勇敢的重视。
澳纽军团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5年的加里波利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军队组成的澳纽军团,奋勇作战,表现出色。
尽管最终的战役失败,但澳纽军团的士兵们展现出令人钦佩的勇气与团结精神。
为了纪念这场战役中的英勇行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决定将每年的4月25日定为澳纽军团日。
澳纽军团日的纪念活动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默哀仪式、游行、战争遗址参观、纪念仪式和文化表演等。
在默哀仪式中,人们常常集结在公共场所,默默缅怀战争期间为国家献身的士兵们。
游行活动通常由退伍军人、现役军人和民众组成,以向战争英雄致敬。
战争遗址参观是澳澳两国民众重要的活动之一,他们会前往一战和二战的战场,向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们致敬。
纪念仪式上,则会发表演讲、举行颁奖典礼,并进行各种形式的宣誓和悼念活动。
此外,还会举办一系列的文化表演,如音乐会、芭蕾舞剧和戏剧演出,以展示两国的文化艺术底蕴。
澳纽军团日的纪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对战争中无私奉献的士兵们的纪念与尊重。
他们为了国家利益,甚至为了他人的安全与幸福,毅然投身战场,不惧困难与危险。
他们的勇气与牺牲精神,令人们感慨和景仰。
其次,澳纽军团日的纪念活动有助于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关注与渴望。
通过对历史战争的追忆,人们可以深刻理解战争带来的痛苦与破坏,从而对和平有更加珍视的态度。
此外,纪念活动还有助于增强澳澳两国之间的友谊与团结,巩固两国之间的军事与文化合作。
澳大利亚澳纽军团日的纪念活动不仅在两国内部具有重要意义,也在全球范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每年,许多游客特意来到澳澳两国参与相关活动,体验纪念日的庄严氛围,并向英勇士兵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澳大利亚投降日军占领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投降日军占领澳大利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澳大利亚成为日本军队扩张的目标之一。
1942年的2月19日,澳大利亚面临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悲惨而令人震惊的澳大利亚投降日军,被迫接受日军占领统治。
这一天标志着澳大利亚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在这一天,澳大利亚人民经历了许多苦难和磨难。
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段历史。
1. 侵略与战斗战争开始后不久,日本军队开始进攻澳大利亚。
他们的目标是占领澳大利亚,以获得战略优势和资源。
战斗在澳大利亚土地上展开,包括严重的空袭和海上进攻。
澳大利亚军队竭尽全力抵抗,但因为整体军事实力的不足而陷入劣势。
2. 投降的原因在遭受了沉重的战斗和伤亡后,澳大利亚政府和军队无奈决定投降。
他们考虑到继续抵抗将导致更多的人员伤亡和毁灭,同时也没有了继续战斗的可能性。
澳大利亚领导人感到无法接受澳大利亚人民遭受更多战争的痛苦。
3. 占领统治在日本军队占领澳大利亚后,他们实施了严格的统治措施。
澳大利亚人民被剥夺了言论自由和集会权利等基本权利。
日本军队对澳大利亚人施加着严厉的控制和压制,对反抗者实施残酷的镇压。
4. 生活在占领下的挑战被日本军队占领的澳大利亚人民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他们遭受战争的创伤和剥夺,经历了供应短缺、食物匮乏和生活困境。
占领者的统治给澳大利亚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
5. 解放和重建占领期结束后,澳大利亚迎来了解放和重建的时刻。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战争。
澳大利亚人民终于恢复了他们的自由和尊严,开始努力重建家园,重建国家。
这个阶段包括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澳大利亚人民以顽强的意志力和团结一致的精神,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澳大利亚投降日军占领澳大利亚是一个令人痛心的历史事件。
它对澳大利亚人民的生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澳大利亚人民在面对侵略和危机时表现出了坚强的勇气,他们努力抵抗,最终赢得了解放和重建的胜利。
这一段历史提醒着我们珍惜和捍卫自由、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性。
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独立战争从英国流放地到独立
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独立战争从英国流放地到独立澳大利亚独立战争始于18世纪末,是澳大利亚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
本文将深入探讨澳大利亚独立战争的发展过程,从英国流放地到独立的漫长历程。
1. 流放地的建立在18世纪末,英国将许多罪犯流放到澳大利亚,成立了流放地。
这些流放者是英国统治者的政治犯和社会底层人士,被迫离开英国,成为澳大利亚开拓历史的一部分。
2. 英国殖民统治随着流放地的建立,英国开始加强对澳大利亚的殖民统治。
英国殖民者逐渐在澳大利亚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系,将原住民排斥在外,并对他们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3. 对抗与独立思潮英国殖民统治引发了澳大利亚本土居民的不满和抵抗。
他们对英国的压迫和剥削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并开始探索独立的思潮。
这些思潮逐渐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催生了澳大利亚独立战争的爆发。
4. 独立战争的爆发19世纪初,澳大利亚独立战争正式爆发。
澳大利亚本土居民组织起来,形成了一支抵抗英国统治的武装力量。
他们与英国殖民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展开了一场艰苦的独立战争。
5. 独立运动的推动者这场独立战争的推动者是澳大利亚的领导人和热衷独立的人士。
他们致力于推动澳大利亚独立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6. 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澳大利亚独立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在1854年的“背叛山之役”。
在这场战役中,澳大利亚本土居民成功击败了英国军队,取得了重要的胜利,为独立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7. 从流放地到独立的历程从流放地到独立的历程是澳大利亚独立战争的核心内容。
澳大利亚独立战争在英国流放地的土地上奋起抵抗,并最终取得了独立的胜利。
这段历程充满了血与火的斗争,也见证了澳大利亚人民对自由与独立的追求。
8. 独立的意义与影响澳大利亚的独立战争为国家建立了独立而自由的地位,为澳大利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澳大利亚独立战争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独立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一种鼓舞和启迪。
血战的一周:澳大利亚人坚守阿拉曼阵地
692019.05军事文摘战 役鸿 渐血战的一周:澳大利亚人坚守阿拉曼阵地澳大利亚陆军是二战盟军阵营中一支规模不大,但却表现突出的生力军。
在与轴心国军队激烈厮杀的北非战场上,澳军曾多次表现出其顽强的特质。
发生在1942年7月阿拉曼地区的攻防战,就堪称是澳军的一场“代表作”。
奇袭开局从1940年开始,北非战场上戏剧性的局势变化就一直有如钟摆一般,轴心军和盟军互换攻守,实力彼此消长。
时而是轴心军向东进击,把盟军推向埃及边境,时而又是盟军向西反攻,把敌人压回利比亚,双方的兵锋就这样在广阔的沙漠中来回掠过。
而在1942年五六月间,形势再度有利于轴心国,截至6月底,由陆军元帅隆美尔率领的德国非洲军团再次迫近埃及边境,把纳粹旗插到开罗和苏伊士运河的前景似乎已是指日可待。
在此危急情势中,由奥钦莱克爵士指挥的英军第8集团军且战且退,最终在一处名叫阿拉曼的地方站住了脚。
英军的新防线位置绝佳,它北起阿拉曼的滨海地带,南止于卡塔拉低地,总长大约60千米。
阿拉曼建有一座火车站,此外该地本身并无可供防守的依托,不过阿拉曼附近的一片戈壁山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片乱石高地是俯瞰周边沙漠的制高点。
至于防线南端的卡塔拉低地与一望无垠的撒哈拉大沙漠相连,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一心想要进取开罗和亚历山大的隆美尔在7月1日对英军的阿拉曼防线发动了进攻,守军在多处地段坚守不退,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经过数日拉锯,轴心军夺取了阿拉曼附近的高地,但若想进一步突破已是后继乏力。
至于英军这边虽然仍大体稳定,但因为损失惨重而无力夺回失去的阿拉曼高地。
现在,交战双方都失去了决胜的能力,需要重组和补充,整个战役的命运悬而未决。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从叙利亚赶来的澳大利亚第26步兵旅赶到了前线。
虽然这支部队也存在兵力不足的问题,但在战场上的双方都疲惫不堪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一支宝贵的生力军。
奥钦莱克爵士直截了当地要求澳大利亚人投入夺回阿拉曼高地的行动。
7月10日拂晓时分,澳军第26旅便开始执行奥钦莱克的命令。
澳新军团
澳新军团澳新军团(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缩写为ANZACS)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团,缩写澳新军团(英文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缩写ANZAC)。
原指1915 年4月25日在土耳其加利波利半岛登陆作战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陆军官兵,后来扩及所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服役的澳新军队,有时也泛指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参战部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澳新两国参战,派到地中海战区的澳新军队组成军团,军团下辖两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在埃及进行训练。
1915年初,英国为配合俄国军队在高加索地区对土耳其的作战,决定以澳新军团兵力进攻达达尼尔海峡,但登陆失败。
其中,加利波利一役,伤亡逾3.5万人。
1915年末,澳新军队撤至埃及。
为纪念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4月25日成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法定的澳新军团日。
Alec 坎伯Alec 威廉坎伯, 澳洲的前个Gallipoli 退伍军人Alec 威廉坎伯 (2月26 日– 5月16 日) 是决赛生存的澳大利亚参加者在 在期间 . 他的死亡打破了澳大利亚人最后生存链接以Gallipoli 故事。
在16 岁, 坎伯放弃了他的工作作为保险干事和说谎关于他的年龄征在第15 个营 . 不均匀是足够老的刮, 坎伯获取了绰号' 孩子' 在他的训练期间在霍巴特。
他的表兄弟的当中一个已经死在Gallipoli 并且坎伯的部署想法害怕了他的父母。
他登陆了在ANZAC 小海湾在上旬11月 和协助在运载的弹药、商店和水中对沟槽。
病症迫使他的疏散在12月 和坎伯正式被释放了 . 他只战斗了在战争中六个星期。
象许多退伍军人, 坎伯是勉强谈论他的经验在战争。
以后在生活中, 坎伯是联合组织者在 和 铁路车间和一个组织者与被混合的木匠和木匠(现在分开 建筑、林业、采矿和能量联合). 他之间是澳大利亚路轨联合的塔斯马尼亚的分支的总统 和 和总统和辛苦委员会之间 和 . 他并且从事建筑 . 他完成了经济程度在50 岁。
二战澳大利亚军事力量
二战澳大利亚军事力量1939年9月;澳大利亚陆军9万,其中8万多是民兵,爆发后首先组建了4个师配属给英国指挥,10.4万,为6,7,8,9师。
其中6,7,9配属中东和北非,8师在东南亚。
1939年9月;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海军总兵力现役5440,后备役4819。
拥有两艘重巡洋舰(澳大利亚和堪培拉),4艘轻巡洋舰(悉尼,霍巴特,珀斯和阿德莱德),5艘驱逐舰(斯图尔特,吸血鬼,仇杀队和旅行者5),2艘训练舰(天鹅和亚拉)和1艘调查船(莫尔斯比)。
1939年9月;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只有164架飞机1939年9月陆军8个军区;第一军区(昆士兰军区)昆士兰州,其总部设在布利斯班第8重型炮兵连第1要塞连第121重型炮兵连第22重型炮兵连第122重型炮兵连第32要塞连第37要塞连地方部队第5野战炮兵旅(第13,14,105炮兵连)第11野战炮兵旅(第42,43,111炮兵连)第11野战连,第7野战连,第一骑兵旅:司令部:布利斯班第2轻骑兵团第14轻骑兵团第5轻骑兵团(第11轻骑兵团第7步兵旅:司令部:布利斯班第49营(斯坦利团)第15营(奥克斯利团)第25营(达令河下游团)第47营(海湾团)第61营(昆士兰卡梅伦高地兵)第11步兵旅:司令部第31营(肯尼迪团)第26营(洛根阿尔伯特团)第42营(卡普里科尼亚团)第51营(远北昆士兰团)第二军区(新南威尔士军区)新南威尔士州,总部设在悉尼。
“A”野战炮兵连第一重型排炮旅司令部:第1重型炮兵连:第101重型炮兵连:第102重型炮兵连:第3重型炮兵连:纽卡斯尔第103重型炮兵连:第2要塞连,第8要塞连第5重型排炮旅,第13重型炮兵连:第113重型炮兵连第14重型炮兵连:第114重型炮兵连:第15重型炮兵连:第115重型炮兵连:第16重型炮兵连:第116重型炮兵连:第一防空旅指挥部:悉尼第1防空炮连:第2防空炮连:第3防空炮连:第1防空探照灯连第33要塞连第39要塞连第51防空探照灯连,第52防空探照灯连,第一轻坦克连,澳大利亚坦克军团:第一骑兵师第21野战排炮旅(第28,35,36炮兵连): 第1野战中队(少于1个连):第2装甲车团(被配属):第2骑兵旅:第12轻骑兵团(新英格兰轻骑兵)第24轻骑兵团(鲁代尔团)第15轻骑兵团(北河枪骑兵)第21轻骑兵团(亨特河枪骑兵)第4骑兵旅第1轻骑兵团(皇家新南威尔士枪骑兵) 第6轻骑兵团(新南威尔士马上步枪兵) 第7轻骑兵团(澳大利亚骑兵)第21轻骑兵团(里弗里那骑兵)第1步兵师皇家澳大利亚炮兵司令部:帕丁顿第1野战炮兵旅,(第1,2,101炮兵连)第7野战炮兵旅,(第25,27,107炮兵连)第1中型炮兵旅,(第1,2,3炮兵连):兰德维克第1炮兵测量连:第1野战连第7野战连第1步兵旅第2营(钮卡斯尔城团)第35营(纽卡斯尔自卫团)第13营(梅特兰团)第33营(新英格兰团)第41营(拜伦团)第8步兵旅第30营(新南威尔士苏格兰团)第36营(圣乔治英格兰步枪团)第2步兵师第9野战炮兵旅,(第20,21,109炮兵连)第14野战炮兵旅,(第53,54,114炮兵连)第18野战炮兵旅,第117野战炮兵连第60野战炮兵连第61野战炮兵连:第5,9,14野战连第5步兵旅第4营(澳大利亚来复枪团)第20营(帕瓦马塔蓝山团)第19营(南悉尼团)第54营(拉克伦麦夸里团)第56营第9步兵旅:第1营(悉尼城团)第17营(北悉尼团)第45营(圣乔治团)悉尼大学团(被配属)第14步兵旅:第3营(维里瓦团)第37营(伊瓦拉团)第55营(新南威尔士来复枪团)第53营(西悉尼团)第三军区(维多利亚军区)维多利亚州,总部设于墨尔本。
南半球最强的澳大利亚军事力量
南半球最强的澳大利亚军事力量澳大利亚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较少受到其他国家的安全威胁,但是其军队却不弱。
澳大利亚军队曾经只是一支不起眼的防御型部队,但是受到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冷战结束以来,澳大利亚积极参与到国际热点地区事务的来。
不仅扩充兵力数量,还花巨资引进了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使得澳大利亚军队已经成为了南半球最强大的军队。
澳大利亚实行志愿兵役制,现役兵力为5.9万人。
陆军3.06万人,海军1.42万人,空军1.42万人。
总体来看军队规模较小,但是这几年采购了大量的新装备,作战能力不可小视,是南半球装备最好的军队。
陆军澳大利亚陆军最重要的重型装备是M1A1主战坦克,拥有数十上百辆的规模。
其他的装备主要是轮式装甲车为主,以及充当运兵和侦查作用的轻型车辆。
澳大利亚陆军突击力量尚可,但是攻坚能力不足。
空军澳大利亚空军的装备几乎都为美式装备,自己本国没有武器生产线,全部靠外来进口。
装备各型飞机约310架,约100架战斗机/攻击机,100多架运输机,还有很多加油机和海上巡逻机以及预警机,机种相对比较全面,与新加坡、泰国空军、日本航空自卫队的飞机规模相当,但与印度相比,澳大利亚空军的规模要小很多。
澳大利亚的空军装备有F-18、C-17、P-8等先进机型,作战能力不俗。
其还开始引进最新一代F35战斗机,也是南半球唯一拥有隐身战机的国家。
海军澳大利亚海军拥有各式舰艇近50艘,总吨位近18万吨。
澳大利亚海军现在正处于装备大换代的时期,计划到2030年建成一支强大的蓝水海军。
因此耗资数百亿美元购入了大量先进舰艇,其中最重要的是2条堪培拉级战略投送舰(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战略投送舰外销版本)和正在建造即将服役的霍巴特级驱逐舰。
澳大利亚海军目前的主要舰艇包括2条战略投送舰、8条护卫舰、6条潜艇,已经一跃成为南太平洋地区数一数二的海上力量。
澳大利亚通过参加多场战争在国际上不断的吸引眼球,已经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友之一,并不断在地区事务上出现以求存在感。
百科知识精选科科达小径战役
影视作品《大战科科达》导演: Alister Grierson主演: Jack Finsterer / Travis McMahon / Simon Stone类型:动作 / 剧情 / 战争制片国家/地区: 澳大利亚语言: 英语 / 德语上映日期:2006-04-25片长:Argentina: 92 分钟 / Australia: 92 分钟简介:影片的诞生来自深深的渴望去讲述发生在1942年发生科科达小径上已被遗忘的澳洲战役中民兵的故事。
创作灵感来自第39营的一个排。
故事直观的展现了他们非凡的勇气、同伴间的友谊、难以想象的耐力和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战役意义科科达小径会战是当时澳军首次在澳洲的保护领上作战,并挡住日军攻势。
这也是澳军首次独立于大英联邦支援以外进行实战。
其间澳军应战时所暴露的缺点都在随后立即反省并改正。
由于事前缺乏规划,澳军作战时多以空运进行兵员补充,物资运输与伤亡后送等必须由当地原住民以人力进行。
后勤补给系统也在此战之后大幅加强。
应战时盟军情报落后:地图老旧,地形生疏,缺乏即时空照;因此盟国美澳两军高司往往下达战地指挥官无法执行的命令。
澳军士兵与校尉军官虽然缺乏个人战技训练与排连团队训练,仍然达成战略目标。
此役参战日军在丛林作战方面有高度训练水平。
但美国陆军航空队第五航空军以P-38闪电式战斗机取得制空权,以战场空优多次对澳军进行支援运补,而日军后勤补给因地形限制而困难,弹药补充常由日军士兵背负至前线,导致多数日军死于饥饿或无力有效战斗。
军事学家后来检视太平洋战争大势,认定科科达小径战役是美日攻守易势关键一役,如果日军成功穿越并控制科科达小径,攻占莫尔兹比港,席卷澳洲,美军反攻可能要从美洲海岸打起。
科科达小径战役科科达小径战役(Kokoda Track campaig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场常被外人忽略的重要战役。
发生于1942年7月至11月,在澳大利亚属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科科达小径(Kokoda Track)沿线,由日军发起,与澳大利亚军进行了一系列战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好斗的澳大利亚军队(六)
澳日二战史(二)日本海军军令部曾经有过一个占领澳大利亚北部的计划,但是这个计划被陆军参谋本部给否决了,因为无法提供所需的陆军兵力。
这个计划被否定了之后,军令部又提出来了占领萨摩亚,斐济和新喀里多尼亚的计划,称为“FS作战”,这个作战的目的是“隔断美澳”,就是切断从美国本土对澳大利亚进行增援的路线,这样美国就无法使用澳大利亚作为大本营进行反攻作战。
而山本五十六率领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不同意FS作战,他们自作主张地搞了一个“MO作战”,目的是占领新几内亚的首府莫尔兹比港。
MO作战和FS作战很容易混淆,因为作战方向差不多,都是在新几内亚岛自西向东运动,但这两个作战完全不是一回事。
军令部的FS作战不是为了进攻,而是为了防守,而联合舰队的MO作战就要积极得多,因为莫尔兹比港正对着北澳大利亚,占领了这个地方就能对北澳大利亚施加压力。
无论哪个计划都牵涉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岛,这是一个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北面,面积为78万平方公里的一个巨大的岛屿,面积几乎相当于印度支那三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的面积总和。
新几内亚以东经141度线为界,西面是荷兰的殖民地,现在是印度尼西亚的巴布亚省;东面原来是法
国殖民地,叫新爱尔兰,后来新爱尔兰的欧文?斯坦利山脉和俾斯麦山脉南面的部分被昆士兰自治领抢过来了,但是昆士兰的宗主国英国人不干,抢过来改为自己直接领有,随着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的独立,英国人就把那块地方给了澳大利亚。
欧文?斯坦利山脉和俾斯麦山脉北面的部分则被德国人弄跑了。
德国人在南洋一带原来占过不少地方,留下了不少德国地名,像俾斯麦山脉,俾斯麦海什么的。
第一次大战以后德国战败,海外殖民地被各战胜国瓜分,新几内亚岛上的德国部分也给了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岛这就简单地成了荷属和澳属两部分。
战后荷属新几内亚一度独立,成立了“西巴布亚共和国”,但立即被印尼出兵占领,并吞为印尼的巴布亚州,而澳属新几内亚于1975年获得独立,就是现在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
不管是不是真的进行登陆作战,日本军盯着的就是澳大利亚这块地方,但澳大利亚可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1942年6月澳大利亚军队就渡海在新几内亚岛东部的米尔恩湾(Milne Bay)开始建设空军基地,准备反攻收回新几内亚岛。
日军发现了这个正在建设中的基地之后,派出了两千名海军特别陆战队前去征剿,那时皇军们还没有遇到过敌人,这一派就是两千人说明已经是很重视了,但是克劳斯少将(Cyril Albert Clowes)指挥的澳大利亚第七师的两个
旅大约一万人正等着他们呢。
那时的美国人对“百战百胜”的皇军还有点害怕,但澳大利亚的放牛娃们可能是从小斗牛斗惯了,不怕死。
也可能是乡下人没多少见识,根本就没听说过什么皇军百战百胜这句话,不由分说就上前拼命。
这些连地图都没有带的皇军们算是遇上了第一百零一战了。
几天打下来,领头的两名中佐一死一伤,两千多日本兵被击毙了七百多人,剩下的也几乎全部成了伤兵,这样总指挥的松山光知少将自作主张就撤了兵。
(米尔恩湾战役中光着膀子在搜猎日本兵的澳大利亚兵)
虽然在此之前的瓜达卡纳尔岛上有过日军的“一木支队”被美军一次击毙777人的记录,但那主要是归功于美军强大的炮火,而这次的米尔恩湾战役则是步兵部队间的战斗,所以米尔恩湾是太平洋战场上联军的步兵第一次战胜日军的步兵的一仗。
米尔恩机场得到了确保之后,麦克阿瑟带着美澳联军又开始修建了第二机场,第三机场,运输机成天源源不断地从莫尔兹比港运兵运军火,大轮船再从布里斯班往莫尔兹比运,接下来美澳联军开始进攻布纳。
(正在准备冲锋的澳大利亚兵)
结果新几内亚就成了大日本帝国陆海军的地狱,这个地狱比那个有名的瓜岛可大多了,瓜岛上的日本第17军起码还有人在想着他们。
塞班岛,菲律宾,硫磺岛或者冲绳都是皇军的地狱,但那些地方战斗时间不长,玉碎的皇军们并不很痛苦。
而这场很少被人提起,日本人在自生自灭的环境下坚持了两年的这场新几内亚之战才是皇军们的真正地狱。
太平洋战争中日军被打得最惨的地方就是新几内亚,惨到了什么地步?惨到了在1944年12月日本第18军司令部曾经发布过“禁止食用战友尸体,违者严惩”的布告。
先后上岛的二十余万日本陆海军,最后向澳大利亚军投降的只有11,197人,日军活下来的只有百分之五!在这么大规模的军事作战中能够弄死对方95%的战例在世界战争史上很难找得出来。
所以安倍晋三访问澳大利亚之后又去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安倍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就谈到了寻找日军尸首的事情,到现在找到的就只有两万具左右,还有十五六万日本兵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
(日军十八军司令官安达二十三中将向澳大利亚第六师师长罗伯逊少将投降)
日军被打得这么惨的原因是两军在装备,火力以及作战哲学上相差得实在太远,澳军在新几内亚打仗挺奢侈的,他
们使用空中运输的手段将部队用飞机从莫尔兹比港空运到米尔恩湾,再从米尔恩湾修一条宽达12米的柏油公路,沿着公路向布纳进攻,目标首先是布纳,最后是要拿下一开始日军登陆的莱城。
(澳大利亚军在新几内亚岛上修的运输公路)
澳大利亚军对打仗的理解也有点古怪,但却完全正确。
澳洲人认为打仗就是占地方,这个“占地方”在英语中对应的单词是“occupation”,这个单词有点“占空地”的意思,就是没有了人的空地他才去占,有人怎么办?用炮弹赶走就是了。
就是说澳洲人打仗是先用炮火清场把日本人赶走之后再去占领那块已经没有了日本人的地方。
(澳大利亚空军的战斗机在飞越新几内亚岛上的斯坦利山脉)
澳大利亚军的炮弹就算不能把日本人活活炸死,也能把日本人炸在防炮洞里出不来,见不了风,晒不着太阳。
南洋新几内亚地方本身就潮气大,又老下热带暴雨,洞里面都是积水,见不了风晒不着太阳人会得皮肤病,烂都会把你烂掉,当时在新几内亚岛上的日本人,就算逃过了疟疾也逃不过皮肤病,好人身上能长青苔,那时候没有抗菌素,伤兵就能活活烂死。
(澳大利亚军人在展示他们缴获的日军军旗)
澳大利亚人惩治战争罪犯毫不手软,但对一般军人却非常讲人道。
但就是在澳大利亚方面全力救护下,在战俘营里还有1,148名因衰弱不治而死,最后能活着回到日本的陆海军军人和被日军征用的人员(日语是“军属”)总数不到两万。
日本派出去的第一艘复员船巡洋舰鹿岛号就是去新几内亚接人,因为大家都知道那边最艰苦,鹿岛号在快在长崎佐世保进港时还有上百名重伤病员在甲板上看到日本以后咽了气。
其实日本和美国有关新几内亚战斗的资料还都不多,本来日本人能活着回来的就不多,活下来的人一般都不愿去回忆那段地狱经验,而美国是没怎么参加新几内亚战事,不知道那边到底出了什么事。
有关新几内亚战役资料最全的是澳大利亚,他们是新几内亚之战的主角,还是打的大胜仗,所以连缴获的一张废纸片都认真地保存了下来。
不少日本兵的后裔就是到澳大利亚去寻找澳大利亚方面的资料才能知道自己的父兄到底是何时死于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