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国债期货逼仓事件的反思
3·27国债期货事件
目前,股指期货的技术准备工作陆续到位,部分学者和业内人士呼吁监管部门早日推出股指期货。但是,他们不断重复的都是发展股指期货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少有分析言及股指期货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在上海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任职期间,曾参与“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十二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场面,至今记忆犹新。
完善监管
股指期货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参与者,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特别是股指期货的杠杆效应及跨市场交易行为,对国家金融决策工作和监管机构的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有必要从多方面来改进监管工作。比如,要彻底改变所谓“政策市”的状况,保证政策信息的公平披露。如果股指期货推出后,仍然是政策市,不确定因素很大的话,整个市场就很难有效运作。“3·27国债事件”的一个主要诱发因素,是国债利率政策信息不透明和捉摸不定,市场参与者获得的政策信息不对称。
酿成“3·27事件”的具体原因有三点:其一,期货业务的推出相当仓促,不仅缺乏经验,也缺乏相应的监管法规,更重要的是对市场风险缺乏必要的认识。其二,国债期货市场投机风气浓,违规造市、超额持仓、内幕交易现象相当严重。其三,有关3·27期货品种的标的券分段计息加息及贴息消息的泄露,是触发此次事件的导火线。然后,从监管的角度看,核心问题是仓位的限制和保证金的控制。
当时“万国证券”与“中经开”正在展开厮杀之际,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宣布提高该国债的保值贴补率,即这一国债交易品种不是以原来的每百元面值按128.50元兑付,而是提高到148元兑付。这一消息的公布,对做空方无异于泰山压顶。当日开盘,3·27国债从148.21元一路劲升,攻到151.98元时,原与“万国证券”结盟做空的辽宁国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辽国发”)突然倒戈:空翻多!在其掌控的“无锡国泰”交易席位上,10分钟内3·27国债竟猛冲至155.75元!这意味着什么?每涨1元,“万国证券”就赔十几亿元;涨了6元,整个万国证券全赔进去也是资不抵债。
327国债期货事件
327国债期货事件概述:327国债期货事件是发生在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的金融市场事件。
该事件与国债期货市场有关,对市场参与者和金融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和教训。
背景:国债期货市场是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债期货是一种衍生品,其价格由国债价格的变动所决定。
国债期货合约常被用作避险工具和投资手段,能够帮助投资者对冲风险和实现利润。
然而,国债期货市场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如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操纵风险。
原因:在此次327国债期货事件中,有几个原因导致了事件的发生。
首先,市场参与者对经济和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了投资者心态的恶化。
其次,由于某些机构或个人的不当行为,市场出现了不正当的交易行为,例如操纵市场价格、信息泄露和内幕交易等。
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与公正。
影响:327国债期货事件对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受到了严重的动摇,投资者开始对国债期货市场失去信任。
这导致了市场的流动性下降,交易量减少,市场活动放缓。
其次,国债期货合约的价格波动变得异常剧烈,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暴露。
一些机构甚至出现了巨额损失,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教训:327国债期货事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教训。
首先,重视市场规则和监管,保持市场的公平和透明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前提。
其次,投资者应该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做好风险控制和监测。
合理配置资产,分散风险,避免集中投资。
此外,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内部监督,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系统,以防止不当行为和操纵市场的发生。
总结:327国债期货事件是国债期货市场中的一次重要事件,给市场参与者和金融机构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事件的发生源于市场不确定性和不当行为。
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加强市场规则和监管,加强投资者风险管理能力,以及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督和控制。
通过吸取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国债“327“事件感想》
《国债“327“事件感想》“327”国债期货事件虽已过去多年,但其所暴露的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目前,我国股指期货已经推出,国债期货的再推出已提上日程,为了我国债期货市场重新开盘,也为了我国期货市场能够健康发展,让我们一起来对此事件加以分析。
一、“327”事件回顾发生在xx年的“327”国债事件,其主角就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xx年7月发行的三年期国债期货品种的代号。
该品种的交割期为xx年6月。
政府宣布发行xx年三年期凭证式及无记名式国库券以及“327”国债贴息消息逐渐明朗,致使全国各地国债期货市场均出现向上突破行情。
2月23日,开盘即出现巨量,327品种价位由148.50上升攀至151.98,毫无疑问,市场上存在严重的违规操作,下午临收市的最后7分钟突然出现1056万口合约空单。
而327劵本品流通量只有246.8亿元,因而引起了价格的大幅下跌,使大批投资者血本无归。
之后又屡次出现的违规交易,迫使中国证监会5月18日发出了《关于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
这次事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即金融衍生商品的交易风险远远超过了现货交易的风险,国债期货交易不同于股票交易,它由于实行较低比率的保证金制度,可以“以小博大”,因此参与者在看到较高获利机会的同时,也要正视其背后所隐藏的巨大风险性。
我国在再次推出国债期货之前,一定先要做好期货市场的法制建设和宏观管理。
二、国际经验借鉴众所周知,美国是发展期货市场较早的国家,我国目前仅处于发展的初期,而美国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下面我们通过中美两国的国债期货交易的比较,就能从中找出深层次的原因,并将美国发展国债期货市场的有利经验加以借鉴。
(一)国债期货市场产生的目的70年代初期以后,受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的通货膨胀日趋严重。
美国政府进行了两次利率调整,结果使利率的波幅更剧烈,导致国债和长期债券的利率也随之发生剧烈波动,这给持有者带来了极大的利率风险。
327国债期货事件分析
国债期货 Treasury futures国债期货是指通过有组织的交易场所预先确定买卖价格并于未来特定时间内进行钱券交割的国债派生交易方式。
国债期货属于金融期货的一种,是一种高级的金融衍生工具。
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不稳定的背景下,为满足投资者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求而产生的。
国债期货交易的特点期货交易是一种复杂的交易方式,它具有以下不同于现货交易的主要特点:⒈ 国债期货交易不牵涉到国债券所有权的转移,只是转移与这种所有权有关的价格变化的风险。
⒉ 国债期货交易必须在指定的交易场所进行。
期货交易市场以公开化和自由化为宗旨,禁止场外交易和私下对冲。
⒊ 所有的国债期货合同都是标准化合同。
国债期货交易实行保证金制度,是一种杠杆交易。
⒋ 国债期货交易实行无负债的每日结算制度。
⒌ 国债期货交易一般较少发生实物交割现象。
国债期货合约的标准化条款1、交易单位(trading unit):也称合约规模(contract size),是指交易所对每份期货合约规定的交易数量。
2、报价方式(price quotation):是指期货价格的表示方式。
短期国债期货合约的报价方式采取指数报价法,即100减去年收益率。
3、最小变动价位(minimum price change):是指在期货交易中价格每次变动的最小幅度。
4、每日价格波动限制:是指为了限制期货价格的过度涨跌而设立的涨跌停板制度。
5、合约月份(contact months):是指期货合约到期交收的月份。
6、交易时间(trading hours):是指由交易所规定的各种合约在每一交易日可以交易的某一具体时间。
7、最后交易日:在期货交易中,绝大部分成交的合约都是通过反向交易而平仓的,但这种反向交易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
这一规定的时间就是最后交易日。
8、交割安排:包括交割的时间、交割的地点、交割的方式,以及可用于交割的标的物的等级等。
9、部位限制:是指交易所规定的某一交易者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持有期货合约的最大数量。
财政金融-327国债期货事件对推出股指期货的启示
财政金融-327国债期货事件对推出股指期货的启示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创新,其中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在不断发展。
而“327国债期货事件”则成为期货市场发展历程中的一道风景线。
“327国债期货事件”是指1995年3月27日,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的国债期货合约,但交易不到一周即被交易所宣布暂停交易,因为期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导致投资者的巨额亏损。
此事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对期货市场的质疑,也为后来推出股指期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从监管角度看,期货市场需要更加完善的监管机制。
当时国债期货合约的推出和市场监管的力度都显得较为薄弱,未能有效预测和控制风险,导致了市场的异常波动和亏损。
而现在在推出股指期货时,监管方面更加注重对期货市场的规范和监管,加强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确保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其次,从市场运作角度看,期货市场需要准确预测市场风险和控制交易风险。
在推出股指期货时,交易所需要详细考虑风险预测和控制实践,挖掘投资者需求和市场情绪,调节市场交易进行。
此外,交易所还需要重视信息对称和透明度问题,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和评估,为投资者提供参考和决策的支持。
最后,从投资者角度看,投资者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市场动态和风险的认知和决策能力。
在推出股指期货时,投资者需要至少合格的认知能力和市场技能,通过合理、科学的投资策略和信息有效管理来应对市场波动和风险挑战。
总之,“327国债期货事件”是期货市场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于推出股指期货及推进期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今后的市场发展中,应当进一步加强规范性和监管力度,提高市场透明度和信息公开度,以及让投资者更加注重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和提供有益的服务。
3.27国债期货逼仓事件的反思
3.27国债期货逼仓事件的反思3.27国债期货逼仓事件是中国金融市场中的一次重大事件,对国债期货市场和金融监管机构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反思。
这个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深度思考,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首先,对于国债期货市场来说,这次事件暴露了诸多问题。
首先是市场流动性的脆弱性和脆弱性。
在这个事件中,由于资金流动性的紧张和交易持仓的不规范,市场流动性降低,导致交易者出现大额亏损,进而引发了逼仓潮。
这表明国债期货市场对流动性的依赖性过高,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市场将无法正常运作。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流动性管理和风险防控,提高市场的韧性和稳定性。
其次,这次事件也暴露了期货公司的风控能力的不足。
期货公司是金融市场中重要的参与者,承担着风险管理的责任。
然而,这次事件中,一些期货公司风控措施不到位,对持仓风险的管理不到位,导致了巨额亏损。
因此,期货公司需要加强内部风险管理能力,提高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水平,确保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第三,这次事件还揭示出金融监管机构的管理不力。
金融监管机构是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和管理的机构,其职责是保护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投资者的利益。
然而,在这次事件中,监管机构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发出预警,导致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这说明金融监管机构在监管上存在不足,需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能力和监测系统的建设,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及时性。
此外,这次事件还给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带来了提醒和启示。
首先,投资者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合理配置资金、控制仓位,防范市场风险。
其次,市场参与者需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了解和研究,提高自身的交易能力和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
最后,金融市场需要更加健康和成熟的发展,需要加强自律和规范,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制度,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总之,3.27国债期货逼仓事件给中国金融市场敲响了警钟,给市场参与者和金融监管机构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和启示。
基于中国国债期货“327”事件对我国金融期货的思考
Financial View金融视线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155基于中国国债期货“327”事件对我国金融期货的思考邵博炜湖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咸宁 437000进入新时代,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显著提高。
虽然已经形成了以《证券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实现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但缺乏相应的期货基础法律,美英法德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符合各国国情的《期货法》。
我国1995年2月23日爆发的“327”事件被英国金融时报称为中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作为“327”国债的做空方万国证券亏损56亿后破产。
在金融国际化,“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趋势下,为了应对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复杂变化,避免类似“327”事件的再次发生,我国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市场保证金、市场交易、市场交割、权益可诉等市场机制;协调证监会、期货交易所、行业自律协会三大监管主体,明确职能划分,加强有效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健全金融期货法律体系,尽快制定《期货法》,保障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
一、“327”事件“327”国债是1992年政府发行的一种3年期国债,票面利率为9.5%,发行总量为240亿元。
1995年按照当期的票面利率,每百元的国债可以兑换128元。
由于当期的银行存款利率12.24%,市场谣传政府将对“327”国债贴息,当时上海最大的证券公司万国证券的负责人管金生认为中国通货膨胀率严重,政府的首要任务是降低通胀率,不会对“327”国债进行贴息,因此坚持做空。
当时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称中经开)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均为原财政部官员,有能力获取财政部的最新动向,则坚持作为“327”的多方,使当时“327”国债价格维持在148元左右。
2月23日财政部官宣“327”国债票面利率提高5%,这一举措直接导致开盘后“327”国债的价格从前一日的收盘价148.21涨到151.98[1],原来是做空方辽宁国发的高原、高岭兄弟在形势对空头极其不利的情况下由空翻多,将其50万口做空单迅速平仓,反手买入50万口做多,“327”国债在1分钟内涨了2元[2],直接导致万国证券亏损60亿元。
327国债期货事件始末与分析
17
19
事件经过
反悔
2月23日晚上十点,上交所在经过紧急会议后宣布: 23日16时22分13秒之后的所有交易是异常的无效的,经过此调整当日国债成交额 为5400亿元,当日327品种的收盘价为违规前最后签订的一笔交易价格151.30元。这 也就是说当日收盘前8分钟内多头的所有卖单无效,327产品兑付价由会员协议确定。 上交所的这一决定,使万国证券的尾盘操作收获瞬间化为泡影。万国亏损56亿人民币48.21元。 • 2月23日下午涨至151.98元 • 最后8分钟,万国证券在无相应保证金的情况下,连续用几十万手的抛盘把合约价位从151.30打 到148元,最后以700多万手的巨大卖单把价位打压到147.50元收盘。
当天交易情况
• 上交所决定:确认空方主力恶意违规,最后八分钟327国债期货合约的交易无效,当日327国债期 货合约的收盘价为违规前的最后一笔交易价格151.30。 • 3月24日上交易相应出台了应急措施。 • 1995年5月17日证监会鉴于我国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宣告暂停国债期货交易。
做空:股票、期货等市场的一种操作模式,是指预期未来行情下跌,将手中股票按 目前价格卖出,待行情跌后买进,获取差价利润。其交易行为特点为先卖后买。
2
3
名词解释
保值贴息:是指通货膨胀带来人民币贬值,从而使国债持有者的实际财富减少。为 补偿国债持有人的损失,财政部门拿出一部分钱作为利息的增加。从经济学的角度 来看,保值贴息应该与通货膨胀率的实际值相等。目前,多数国家已取消补贴。 保证金制度:也称押金制度,指清算所规定的达成期货交易的买方或卖方,应交纳 履约保证金的制度。在期货交易中,任何交易者必须按照其所买卖期货合约价格的 一定比例(通常为5%~10%)缴纳资金,作为其履行期货合约的财力担保,然后 才能参与期货合约的买卖,并视价格确定是否追加资金,这种制度就是保证金制度 ,所交的资金就是保证金。 贴息:“贴现利息”的简称,汇票持有人向银行申请贴现面额付给银行的贴现利息 。实付贴现金额是指汇票金额(即贴现金额)减去应付贴现利息后的净额,即汇票 持有人办理贴现后实际得到的款项金额。贴现利息=贴现金额×贴现天数×日贴现率 。
国债期货倒计时3 27事件成往事
国债期货倒计时3 27事件成往事作者:暂无来源:《经济》 2012年第3期文/冠通期货王宫2月13日国债期货开始在部分金融机构进行仿真交易,这表明国债期货的研究已经就绪,正式进入到上市前的测试和完善工作。
国债期货恢复上市后将成为中国第二个金融期货品种,在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
3.27事件的教训谈到国债期货会使不少老金融人感到心有余悸,1995年“3·27”国债事件仍令大家记忆犹新。
当年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风险事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当时的政策环境不够透明。
财政部通过保值贴息的方式对国债持有人进行保护,由于信息并不公开透明,没有起到合理影响投资者预期的效果,从而导致对赌行为的发生;其二是当时国债期货上市的基础并不稳固。
当年“3·27”国债对应的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国库券的发行总量仅为240亿元人民币,这样少的数量无法为期货市场交易和交割提供充足的标的产品,容易造成逼仓情况的发生;其三,当年国债期货风险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3·27”事件的主角之一由管金生领导的万国证券在没有足够保证金的情况下大量开仓,最终导致巨额亏损,这样的情况在目前的期货市场中是不可想象的。
国债期货上市条件成熟当今的期货市场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同时风险管理制度也日臻完善,特别是股指期货在2010年上市之后的平稳运行给了中国期货市场更多的信心。
首先,目前我国国债市场规模庞大足以支撑国债期货的交易和实物交割。
当前中国国债存量超过6万亿,位居世界前列,为国债期货交易提供了坚实基础。
而且合约设计的可交割债券是在最后交割日剩余期限4-7年(不含7年)的固定利息国债,其存量也较为充裕。
目前中国国债存量最大的品种主要集中于5、7和10年期,这些债券未来都可能成为国债期货的交割品。
其次,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制度已经十分成熟。
经过多年的研究、摸索和实践,中国期货市场已经建立了严格的保证金存管制度,以及涨跌停板、强行平仓、强制减仓等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来保证期货交易的平稳运行。
327国债期货事件
327国债期货事件摘要327国债期货事件是指发生在20XX年3月27日的一次在国内期货市场上的重大事件。
该事件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事件背景、事件经过、影响分析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方面对该事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事件背景国债期货是指以国债作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
国债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和风险。
在20XX年3月27日之前,国内国债期货市场一直表现稳定,交易活跃度较高。
事件经过20XX年3月27日,国内国债期货市场突然发生连续暴跌的情况,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经过后续调查和分析,该事件最初起因于市场流动性的降低以及大规模的抛售压力。
具体的事件经过如下: 1. 清晨,市场开始出现大量的抛售压力,许多投资者纷纷减持国债期货合约。
2. 抛售压力导致国债期货价格迅速下跌,引发其他投资者的恐慌和哄抢。
3.交易所采取了临时措施,限制了交易的频率和抛售的数量,但这并没有改变市场下跌的趋势。
4. 国债期货市场在当天下午暴跌超过10%,创下了历史新低。
5. 在这一天结束后,市场依旧动荡不安,投资者对国债期货市场的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
影响分析327国债期货事件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如下:1. 大规模抛售导致市场恐慌该事件的核心是大规模的抛售压力,导致市场出现恐慌情绪。
投资者纷纷减持国债期货合约,使得价格下跌。
这种恐慌情绪传导至其他金融市场,使得整个金融市场受到了广泛的冲击。
2. 流动性紧缩抛售压力的增加导致市场流动性降低。
在事件当天,交易所采取了临时措施限制交易频率和抛售数量,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投资者难以及时卖出持有的国债期货合约,流动性紧缩成为市场的一大问题。
3. 投资者信心受挫327国债期货事件对投资者的影响不仅在于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对投资者信心的打击。
投资者对国债期货市场的信心受到严重影响,重新评估风险,并对未来的市场表现持更为悲观的态度。
3.27国债期货事件
这个事件我的记忆很清楚,有时候常常会想起搏杀的惨烈情形,庆幸自己当时做多,限于自己所处的布衣卑位,不可能全面了解情况,所以一直关注有关的报道,新浪上也有简要介绍,我这里有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如果有心人读完后,能对自己的投资有清醒的风险意识,那就不枉文章作者的苦心.顺便在此对作者表示敬意!聊一聊1995年“327”国债期货那场大撕杀。
时间慢慢愈合了伤口,从最初的愤懑、长吁短叹到如今的心如止水,1995年2月23日已没有当时凭吊的意味而纯粹变成了一个历史日期。
一、国债期货原理1、期货品种与现券品种国债期货交易与现货(券)交易相对应,将财政部发行的流通中现券按照每三个月为1个期货品种,进行与现券相对应的期货交易。
例如,财政部92年6月年利率9.50%发行的3年期国债(现券代号“923”)的到期日是1995年6月30日,到期兑付128.50元。
现券市场上交易价格以该券截止到交易日内含的累加利息为价值中枢波动,例如,1995年1月1日,按照单利计算(简化计算)该券内含价值为123.75元。
随着持券时间推移,现券价格水涨船高,直到现券到期日那天,现券市场价格完全等于该券到期财政部兑付值128.50元。
在3年漫长的持券及现券交易过程中,国债期货按照每3个月为一个交割期,例如约定923券在1994年12月交割现券的,该期货代号“325”;约定1995年3月交割现券的,该期货代号“327”;约定1995年6月交割现券的,期货代号“327”。
“327”品种特殊,期货交割日就是现券到期日。
2、期货与现券之间套期保值原理在期货交易中,理论上是套期保值交易,交易双方不会在期货到期日那天真的去交割,而是在到期日通过反向交易平仓了事,免去交割麻烦。
套期保值举例:今天,1995年1月1日,“923”现券价格是123元,“326”期货(1995年3月到期)价格居然是128元,大大超过合理的持券利息;于是,我今天在现券市场按照123元买入“923”券,在期货市场按128元价格卖出“326”期货,现、期之间买卖价差5元;在空头价差套利压力下,“326”价格如果下跌,我在期货市场上空头平仓获利;“326”价格如果上涨,空头持券到期货到期日,按照当初卖出“326”的价格128元交割给多头,空头套期保值交割后,3个月内得到价差5元。
[精品]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回顾与反思
[精品]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回顾与反思
中国在2020年3月27日发生了一起国债期货事件。
一家名叫“中国宏达期货”的公
司在该事件中主谋,操纵沪深300指数期货的价格,造成了国债期货市场的波动。
这一事
件的发生,引起了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也暴露出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些缺陷和不足。
首先,外媒对此事件的及时报道表明,国际上对于准入市场规则的要求已经非常严格,而中国资本市场仍然存在数量庞大的低信誉客户不被准入的情况。
这既暴露了证监会在监
管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中国未来改善其金融体系的一次明显的信号。
此外,深交所方面表示,其监管体系也发生了突发状况,分析人士认为,上市公司的
定期披露制度及其落实不够完善,无法通过正规程序在披露前及时了解一些重要信息。
鉴于以上情形,中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应该加倍努力深化市场监管,改进及加强市场准
入制度,凸显公平竞争和市场健康发展的原则,推进资本市场的现代化管理规则,严肃起
诉和惩戒非法操纵期货市场的行为,以确保公平、公正、有序的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此外,各大经济参与者应特别关注资金使用,加大社会资本参与金融市场的力度,完
善市场多元化运行机制,提高市场营运质量,加大对资本市场行为的惩罚力度,为未来投
资者提供更多安全保障所必需。
总之,在这一特殊时期,中国资本市场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之中,这次327国债期货
事件的重大影响,也让我们意识到完善市场管理及投资环境的重要性,但更需要的是市场
各方和参与者的努力,同时督促全民监管的思想方式,才能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
发展。
3-27国债事件
1995年2月23日的“327”国债券期货事件无疑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于股指期货到2010年才正式推出,而新的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到2012年才推出。
根据现有的资料去分析1995年的事件,1995年中经开的特殊背景,和中经开在市场上疯狂做多的行为来看,中经开很有可能参与内幕交易,在市场并不确定是否增加贴息率的时候,已经得到内幕消息,确定财政部一定会加息。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这桩内幕交易即使不是最大的一桩内幕交易案,也是影响最恶劣的内幕交易之一。
根据1995年上交所规定,个人持仓不得超过3万口,机构不得超过5万口,最多只允许开40万口,不论是万国证券,还是中经开,辽国发,都大大超出上证交易所的持仓额。
但是最终处理该事件的时候,只严肃处理了管金生和万国证券。
而同样违规的中经开,则成为此事件中最大的受益者。
对于管金生最后八分钟的砸盘,一些人认为是胆大妄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管金生也可能是受到中经开,辽国发的影响,看到他们都违规拉盘,直逼着万国破产,万国同样也可以违规砸盘,保护万国免于破产。
对于尉文渊取消最后的8分钟,其目的还是为了保护万国证券,因为即使万国证券按砸盘价格当天盈利了,但万国既无真实持仓,又无法应对接下来的多头的攻势。
1995年的国债期货市场是有很多漏洞,使得这些本来违规的交易得以在1995年2月23日进行。
应当注意的是:中经开作为财政部的担负财政资金周转任务的直属机构,中经开在人事、资金、经营运作方面都与财政部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经开的董事长曾任财政部副部长,总经理则是财政部综合司司长。
1995年2月23日之前,财政部刚将国债期货监管权力移交证监会。
1992(3)国债总额240亿如果按增加补贴来算要增加13.152亿的财政支出。
中经开是市场中做多的主要力量。
327事件后,中经开未受处罚。
管金生不愿请律师辩护,后被判重刑。
327国债输赢规模达巨大。
而95年底接任的中经开第三任总经理的韩国春(前财政部部长助理)却证实:"327给中经开的利润连1个亿都没有。
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启示
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启示
在2019年11月,国债期货市场发生了异常波动,300国债期货发生了超过30倍的收益,引发了市场关注。
一旦缺乏有效的监管,投资行为可能会受到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影响,使投资者受到损失。
所以解决这类商品市场结构性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市场管理能力,建
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机构投资人交易也必须以公正、公平和合法的形式进行。
首先,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市场控制措施,确保市场秩序,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减少投资者损失。
针对商品期货市场的监管,应充分考虑相
关金融投资环境、实现市场的价格可控性等因素,加强行业管理,建立适当的风险预警体系,避免出现类似的突发现象。
另外,应该加强有关机构的合规培训,让机构投资人勤勉慎重,坚持时刻以合规的方
式参与市场,以确保市场公平、公正。
同时,应加强投资者教育,普及商品期货市场知识,提高投资者有关投资商品期货的信息含量,促进有计划、科学的投资活动。
有效的风险提示,有助于投资者谨慎投资,提高其理性投资能力,实现有效投资。
总之,325国债期货事件的发生,反映出我国期货市场政策和法规管理仍然不够完善。
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再次发生,有关部门必须从建立法律法规、强化市场监管、提高培训有
序度等多方面来严格规范国债期货交易活动,以便把市场维持在健康的运行轨道上,确保
投资者的权益获得到充分保护。
案例4 3.27国债期货事件分析
327国债期货事件:过程
国债期货事件的主角是19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库券 “327”,327国债应该在1995年6月到期兑付。该券发行总 量为240亿,它的利率是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贴补率。 与当时的银行利息和通货膨胀相比,327的回报实在是太 低了。于是有市场传闻说财政部可能要提高327的利率, 到期的时候会以148元的面值兑付,而非132元。 1995年2月后,其价格一直在147.80元和148.30元之间徘 徊,但随着对财政部是否实行保值贴补的猜测和分歧, “327”国债期货价格发生大幅变动。
过程:背后的通货膨胀
1994年,国内通货膨胀形势严峻。为了抑制高通胀,鼓励 老百姓买国债,国家对银行存款和国债实行保值贴补,即 在既定利率的基础上,对居民存款或国债收益进行补偿。 而贴息是在保值贴补之外的利息补偿。比如,当时“327” 现券年利率为9.5%,1995年7月份保值贴补率是13.01%。 根据当天晚上财政部出台的贴息方案,“327”的现券利率 由9.50%的利率提高到12.24%,贴息和保值贴补采用分段 计算。这意味着,如果此消息兑现,“327”的到期价格将 会提高,对空头来说大大不利。
3.27国债期货事件分析
什么是国债期货?
国债期货是指通过有组织的交易场所预先确定买 卖价格并于未来特定时间内进行钱券交割的国债 派生交易方式。国债期货属于金融期货的一种, 是一种高级的金融衍生工具。它是在20世纪70年 代美国金融市场不稳定的背景下,为满足投资者 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易方式,它具有以下不同于现货 交易的主要特点: 1.国债期货交易不牵涉到国债券所有权的转移,只是转移 与这种所有权有关的价格变化的风险。 2.国债期货交易必须在指定的交易场所进行。期货交易市 场以公开化和自由化为宗旨,禁止场外交易和私下对冲。 3.所有的国债期货合同都是标准化合同。国债期货交易实 行保证金制度,是一种杠杆交易。 4.国债期货交易实行无负债的每日结算制度。 5.国债期货交易一般较少发生实物交割现象。
国债“327“事件感想
国债“327“事件感想
国债“327”事件让我深思。
作为一个爱国的中国公民,我非常震惊这一事件发生了。
不应该出现在正义正当的社会中,也不应该出现在民主公正的社会里。
在“327”事件中,有许多政府机构、媒体和个人都变成了相关当事人,他们各自表现了不同的立场。
政府机构和媒体利用宣传手段强力洗脑,以达到自身的目的,考虑政治利益。
个人则视自己的利益为重,变本加厉的做出反对的表现,以抗争当时的状况。
在“327”事件中,更显示出了政府效率低下的情况,政府机构在管理的压力下,容易忽视社会的利益,这也是“327”事件之中原因所在。
同时,在“327”事件中,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令媒体失去了应有的检验力,给“327”事件增添了许多负面影响。
作为一个爱国的中国公民,我很惋惜“327”事件发生,但是可以从这个事件中看到,政府管理有效性低下和社会责任感缺失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而且我们也应该反思,社会应该给予自身更多的责任,不能放任政府利用宣传手段的肆意干扰,不能被政治舆论主宰,也不能容忍个人凭借声势来抗争现有的状况,个人应当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正确尊重他人的权利。
经过“327”事件,我认为社会真正理解民主公正的理论,不仅要用实际行动发出这一信息,也应该在法律法规之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更加从根本上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国债“327“事件感想 (4)
国债“327“事件感想 (4)
国债“327”事件让人们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全球化的进展作
出了重新的思考。
在中国,国债“327”事件指的是2016年9月27日,10年期新发国债的申购利率超过一年期国债申购利率,这构成了一种“募资高于投资”的现象。
这一举动引发了新一轮国内债券市场的动荡,也让投资者大为焦虑。
其实,这是由于国内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经济的缓慢下行,以及金融创新改革的落实,导致短期债券收益率偏低,长期债券收益率偏高。
表明企业债券市场的供求并不均衡,而企业债券的认购价格也不能完全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同时,从此事件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债券市场还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缺乏监管问题。
因为它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监管漏洞等问题,使得投资者和经济体所面临的风险极大。
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工具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金融监管不健全,也使得国债“327”事件发生在中国。
而投资者并不能真正
充分受益于国家规定的债券跨期折价,这也让投资者担忧失去投资价值。
从上述可以看出,对国债“327”事件的思考,不仅是要认真考
虑企业债券的各种投资价值,更重要的是要重视金融创新、监管方面的整改。
同时,也有必要加强市场监管,开展信息披露和审核,以减轻市场的动荡,保障投资者的权益,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
关于我国国债期货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国国债期货的几点思考国债期货是金融期货里面的利率期货,从一开始出现就受到客户的认可,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期货市场中非常受人们欢迎的一个品种。
在1992—1995 年我国就试图开办过国债期货试点交易,但是总体来说发展并不是很理想。
我国的期货市场在那个时候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之相配套的市场监督以及管理还没有构建起来,因此在这个阶段虽然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但是最终国债期货试点交易还是失败了。
在这些年里,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慢慢的健全和完善,同时金融改革也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经过18年的发展和酝酿,我国开展国债期货试点交易的条件已经初步构建了起来,与当年比较起来已经有了天壤之别。
2013 年9 月6 日,阔别18 年之久的国债期货正式重启。
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吸取过去试点时期的“327 国债事件”和之后不久的“319 风波”教训,借鉴国外的先进成功经验,推动我国国债期货市场获得更长远、持久的发展。
一、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国债期货最初是发达国家规避利率风险、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产物。
20 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和石油危机的影响,西方各国经济发展十分不稳定。
为了治理国内经济,应对汇率自由浮动,西方各国纷纷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导致利率波动日益频繁而剧烈,从而使金融市场的参与方特别是国债投资者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利率风险,投资者的经济利益无法得到基本保证,资产保值和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求日趋强烈,在这一背景下,作为管理利率风险的工具——国债期货应运而生。
美国是国债期货的发源地,国债期货的产生与发展同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密不可分。
20世纪70年代美国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1970年开始实行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1973年取消90天以上大额存单的利率限制,而后政府又相继使用短期国债和共同基金支付结算。
1976 年1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了91天期的国库券期货合约,这标志着国债期货的产生,随后又推出了1年期短期国库券期货合约。
案例:关于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三篇回忆总结文章
案例:关于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三篇回忆总结文章第一篇上海证券交易所327国债期货事件回顾我国国债期货从正式上市到暂停交易的近30个月的运行过程,对认识我国期货市场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无裨益。
“327”国债期货风波概述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向证券商自营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
此时,国债期货尚未对公众开放,交投清淡,并未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1993年10月25日,上证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
与此同时,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
1994年至1995年春节前,国债期货飞速发展,全国开设国债期货的交易场所从两家陡然增加到14家(包括两个证券交易所、两个证券交易中心以及10个商品交易所)。
由于股票市场的低迷和钢材、煤炭、食糖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相继被暂停,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尤其是上海证券交易所。
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
在“327”风波爆发前的数月中,上证所“314”国债合约上已出现数家机构联手操纵市场,日价格波幅达3元的异常行情。
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公布的1995年新债发行量被市场人士视为利多,加之“327”国债本身贴息消息日趋明朗,致使全国各地国债期货市场均出现向上突破行情。
上证所327合约空方主力在148.50价位封盘失败、行情飙升后蓄意违规。
16点22分之后,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千万手的巨量空单,将价格打压至147.50元收盘,使327合约暴跌,并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造成了传媒所称的“中国的巴林事件”。
“327”风波之后,各交易所采取了提高保证金比例、设置涨跌停板等措施以抑制国债期货的投机气氛。
但因国债期货的特殊性和当时的经济形势,其交易中仍风波不断,并于5月10日酿出“319”风波。
5月17日,中国证监会鉴于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的基本条件,作出了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决定。
至此,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7国债期货逼仓事件的反思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太多的坎坷。
“327”是国债期货合约的代号,对应1992年发行的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国库券,该券发行总量是240亿元人民币。
1995年2月23日,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违规交易327合约,于最后8分钟内一口气砸出1056万口卖单,面值达2112亿元国债,亏损16亿元人民币,导致市场大副下挫,陷入一片恐慌。
这在当时是极其严重的恶性事件,中国第一支金融期货因此夭折。
当时,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中国大陆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327”事件虽然已经过去14年,并且以无限期叫停国债期货,当事人受到应有的惩罚而告终,但其留下的教训是惨痛的,很多地方仍需要我们深刻地去思考和反省。
在股指期货即将上市的2006年,反思3.27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管,未来金融期货的上市和运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经过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向证券商自营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
次年10月25日,上证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与此同时,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
1994年至1995年春节前,国债期货飞速发展,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交易量十分可观。
327国债应该在1995年6月到期,它的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补贴率,每百元债券到期应兑付132元。
与当时的银行存款利息和通货膨胀率相比,“327”的回报实在太低了。
于是有市场传闻,财政部可能要提高“327”的利率,到时会以148元的面值兑付。
但上海三大证券公司之一的万国证券的总裁管金生不这样看,他认为高层正狠抓宏观调控,财政部不会再从国库里割肉往外掏出16亿元来补贴327国债。
于是管金生孤注一掷,率领万国证券在“327“上面做空。
而当时的多方,则是有财政部背景的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经开”。
当时的具体情况是:1995年2月23日,当日下午,上证所327合约空方主力在148.50价位封盘失败、行情飙升后蓄意违规,采取大量透支交易的方式打压价格。
但是在短短几十分钟,327价位仍然直逼151.90元。
于是,14点22分之后,万国证券开始大量透支交易,以1056万手的巨量空单,将价格打压至147.50元收盘,使327合约暴跌38元。
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造成了相当于付出20余亿元保证金的2000亿元交收的现券量。
正当管金生们正在拍手称庆时,为了保证国债期货的生存能力,上证所决定取消14点22分以后“327”合约的成交,合约收盘价调整为151.30元。
同年,中央组成了以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安全部等六大部委构成的调查组,对事件进行了调查。
最后,证券教父--管金生锒铛入狱,为327事件画上了一个暂时的句号。
二、事件爆发的深层次原因追逐利润是商人的本性,而分析“3.27“事件爆发的原因,就不能仅仅从违规操作方面去考虑。
会员投机心理的爆发,狂炒的机遇,制度的缺失这些深层次因素,使得3.27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性。
1、会员公司投机心理的爆发此前一段时间,国债期货市场交易火暴,给许多人造成虚假繁荣的假象,而各方面都在暗中悄悄地积蓄力量。
首先,此前的数月中,上证所“314”国债合约上已出现数家机构联手操纵市场,日价格波幅达3元的异常行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异常的警告。
其次,财政部公布1995年的新债发行量,并且传闻财政部会对“327”国债贴息16亿,这被市场人士普遍视为利多消息,众多炒家都想孤注一掷。
再次,多空双方都具有很深的背景,多方是有财政部背景的中经开,而空方则是万国证券,在这其中,管金生的个人意志和风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可以说,327国债期货品种的夭折,管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狂炒的机遇在这次“中国巴林事件”中,有很多教训需要吸取,我们需要反省的是,狂炒者狂炒的机遇是从何而来呢?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市场信息的不透明,万国证券明显在市场信息的取得上处于劣势。
中经开有财政部的背景,肯定能很快得到内幕消息,因此,市场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是无效率的。
而后知后觉的万国证券处于全面被套牢状态,且由于持仓过大,一旦平仓会引发价格更加飞涨,其亏损将达几十亿元,足以使整个公司烟消云灭。
为扭转局面,其主要负责人授意恶意透支,超限量砸盘。
第二,保证金过低。
327事件时,上交所规定客户保证金比率是2.5%,远远低于国际水平。
而且国债期货开户保证金只要1万元,每手保证金只要500元,浮动赢利还可以再开新仓。
这些,都为炒家提供了狂炒的难得的机遇。
第三,没有涨跌停板制和持仓限量制度。
这两个制度对于一个成熟的期货交易市场十分重要。
事后,业界纷纷质疑为什么万国公司持仓量比其他公司多很多,达200万口,为整个市场交易埋下了巨大的风险。
第四,无法杜绝透支交易。
当时是按“逐日盯市”方法来控制风险,而非国际通用的“逐笔盯市”的清算制度。
交易商完全可以恶意透支,而在交易日结束时把缺口补上。
第五,多头监管的弊端。
财政部负责国债的发行并参与制定保值贴补率,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包括证券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的审批和例行管理,并制定和公布保值贴补率,证监会负责交易的监管,而各个交易组织者主要由地方政府直接监管。
这就造成了政出多门,令恶意投机有空子可钻。
3、监管制度的缺失当时监管制度的缺失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万国证券比别的公司敞口多。
当时上证所规定:会员单位在国债期货每一品种上的持仓不能超过5万口,但万国证券却获得40万口的特别优待。
在“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当天,万国证券实际持有200万口,由于持仓过重,导致巨额亏损。
人们不紧要问,万国证券有什么权利获得如此优待?其次,监管当局没有对市场行情变化做出迅速反应。
在3.27之前,多空双方操纵市场,打压和哄抬价格的苗头已经初步显现,遗憾的是,监管当局没有密切留意,提前预防。
再次,市场条件不成熟,利率机制没有市场化,市场信息没有公开化,当时的中国期货市场,连弱有效都不是。
导致有财政部背景的中经开,可以靠获得内幕信息,从而操纵价格,获取利润。
三、对“327”国债期货逼仓事件的反思“327”国债期货逼仓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并且国债期货交易也无限度地停止,但它留给我们的教训,无疑是惨痛的。
1、缺少必要市场条件的金融期货品种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这主要是指国债期货赖以存在的利率机制市场化并没有形成,金融现货市场亦不够完善。
2、政策风险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是期货市场的重要风险源。
327”国债风波中,保值贴补政策和国债贴息政策对债市气贯长虹的单边涨势起了决定作用。
“327”国债受财政部公告(1995年2月25日公布)的朦胧消息刺激而大幅飙升,使得“政策风险”最终成为空方失败的致命因素。
于是,空方不惜蓄意违规,利用交易管理的漏洞演出了最后“疯狂的一幕”。
3、健全和完善交易所管理制度,方可防范期货市场层出不穷的风险。
“327”国债期货风波的产生虽有其突发性“政策风险”的因素,但各证券、期货交易所资金保障系统和交易监督管理系统的不健全也是“违规操作”得逞的原因。
在资金保障系统方面:首先,国债期货过低的保证金比例放大了资金使用效应,成为国债期货投资者过度投机的诱因。
“327”国债期货风波发生之时,偏低的保证金水平与国际通行标准相距甚远,甚至不如国内当时商品期货的保证金水平,无疑使市场投机气氛更为浓重。
其次,我国证券期货交易所均以计算机自动撮合为主要交易方式,此种交易方式仅按国际通行的逐日盯市方法来控制风险,尚不能杜绝透支交易。
而“327”国债风波发生时,上证所采用的正是“逐日盯市”而非“逐笔盯市”的清算制度,交易所无法用静态的保证金和前一日的结算价格控制当日动态的价格波动,使得空方主力违规抛出千万手合约的“疯狂”行为得以实现。
第三,“327”国债在风波发生之时,已成为临近交割的合约品种。
“交割月追加保证金制度”当时尚未得到重视和有效实施,这也是国债期货反复酿成市场风波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交易监督管理系统方面:首先,涨跌停板制度是国际期货界通行制度,而“327”国债期货风波出现之时,上证所甚至没有采取这种控制价格波动的基本手段。
第二,没有持仓限量制度。
当时中国国债的现券流通量很小,国债期货某一品种的可持仓量应与现货市场流通量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并在电脑撮合系统中设置。
第三,从“327”合约在2月23日尾市出现大笔抛单的情况看,交易所显然对每笔下单缺少实时监控,导致上千万手空单在几分钟之内通过计算机撮合系统成交,扰乱了市场秩序。
4、现代期货交易的风险控制要求计算机系统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327”国债期货风波出现之后,不少人对各交易所采取的计算机自动撮合交易方式提出质疑,认为这种交易方式对遏制过度投机和提高交易透明度不利。
事实上,从五年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实践和国际期货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期货交易是我国期货市场的最佳选择,而且通过大型计算机系统控制期货交易中的实时风险,更有人工控制和事后控制所不具备的优势。
一旦有效保证金不足,计算机可自动禁止其开新仓,只允许平仓操作。
在这方面,计算机实时监控远比人工控制效率更高,反应更敏捷。
应该说,在“327”国债期货风波发生之前,中国期货市场的迅速发展,交易所的丰厚利润,使管理者、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大大淡化,一味追求市场规模和交易量,放松了风险控制这个期货市场的生命线,终于导致了“327”风波的发生,并葬送了国债期货这个大品种,其教训是惨痛的。
“327”国债期货风波以其惨痛的教训,成为中国期货市场重视风险管理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