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归嵩山作 王维》阅读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2单元夜归鹿门歌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2单元夜归鹿门歌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c0b6d50912a2161579298a.png)
夜归鹿门歌本课话题—-超然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隐藏着诗人仕途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抑郁不平之气。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在演艺界,陈道明显得有些神秘。
演艺圈中经常会有很热闹的聚会,再清高的演员,也很难彻底回避这种事情,陈道明却很少出入这样的场合。
陈道明不喜欢接受采访,因为他觉得采访很多时候都是在说废话。
近几年,陈道明逐渐理解了制片方的宣传需求,也参加了不少集体性的新闻发布会,但他的原则仍然是“只回答有含金量的提问”。
也正因为他过于低调,人们对他的评价总是清高、孤傲.演艺圈是个大染缸,无数艺人沉溺其中经不住诱惑而渐渐迷失自己。
但陈道明始终保持深居简出的生活状态,他就像一个隐士一样,特立独行。
从根本上说,如果没有超然的思想境界,陈道明是不可能做到这点的。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弘一法师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洪应明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寂寥.(liáo)岩扉.(fēi)(2)多音字乘错误!栖错误!第2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夜.归鹿门歌(名词作状语,在夜晚)第3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2)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3)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错误!简介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40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举,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汉江西岸,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相距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学案1:夜归鹿门歌
![学案1:夜归鹿门歌](https://img.taocdn.com/s3/m/d48b5b9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8d.png)
夜归鹿门歌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问题一: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朝代与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与齐名,号。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
问题二:学生诵读诗歌,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问题三:首联“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出现了哪两种声音?分别给你怎样的联想?这句诗表达诗人怎样的志向?问题四:颈联“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这句诗创造了怎样的一种情境?问题五:尾联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问题六:“幽人”指谁?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志向?问题七:小结主旨延伸拓展: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王维的生平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
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
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
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
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
受禅宗影响很大。
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6含解析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6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fb3cd2b767f5acfa0c7cd0e.png)
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6)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注】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听觉角度写环境,上句以钟鸣表现山寺安静,下句突出渡口喧闹,对照鲜明。
B.颔联写人们沿江回到江边小村,引出诗人乘坐小舟归向鹿门山;同为归,然心情有别。
C.这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用诗人行踪把二者巧妙连接在一起。
D.诗中“幽人”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表现了他喜爱并主动追求隐逸生活的天性。
2.孟浩然提出,诗歌创作中,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这首诗是怎样体现他的创作理论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奉寄别马巴州①杜甫勋业终归马伏波②,功曹非复汉萧何。
扁舟系缆沙边久,南国浮云水上多。
独把鱼竿终远去,难随鸟翼一相过。
知君未爱春湖色,兴在骊驹白玉珂③。
[注]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时客居四川的杜甫除京兆功曹,但没有到任。
马巴州,杜甫友人,当时的巴州刺史。
②马伏波:东汉开国功臣、名将马援。
③骊驹玉珂,代指早朝骑马之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名将马援、汉相萧何两个典故,感叹了朋友和自己的身不逢时。
B.颔联“南国”一句,描绘了南方水云相映的景色,暗示诗人南行之意。
C.尾联点明朋友志向所在,以此作结,含蓄表达对朋友的赞赏勉励之情。
D.全诗主宾并举,相互映衬,将“别倩”写得既曲折委婉,又真诚坦荡。
2.本诗颈联“独把鱼竿终远去,难随鸟翼一相过”有何含义?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重点推荐】2019高中语文 第07课 夜归鹿门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重点推荐】2019高中语文 第07课 夜归鹿门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a5ad069508a1284ac85043c8.png)
第07课夜归鹿门歌1.作家作品孟浩然(689—740),名,字,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世称,盛唐的主要作家之一。
与王维齐名,并称“”。
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张九龄罢相,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终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多写和,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有《孟浩然集》。
诗歌名篇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2.创作背景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的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为“南园”。
鹿门山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对。
汉江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带家眷,隐居于鹿门山,因此,鹿门山便成了隐居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中,后来,在长安谋仕不遇,游历数年后,决定步庞德公之后尘,隐居鹿门山。
但是,只是偶尔去住住,不过是标榜隐居罢了。
所以题曰《夜归鹿门歌》,虽有写实之意,但主要还是表明归隐的志趣。
3.诵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下列字词与句子。
昼:昏:岩扉:惟:幽人:1.浩浩然孟襄阳山水田园诗派王孟隐居闲适羁旅愁思3.白天;傍晚;岩洞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只有;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1.这首诗是怎样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的?有什么作用?用沉缓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对比出佛门的清静和凡尘的纷繁芜杂同是乘舟,却是两个方向,两处归宿,两种心境,凡人自与幽人不同,此为二比;末句的幽人即指庞公,又是自况,隐含引为同类之意,此为三比;上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此为四比通过以上四比,既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又比出了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夜归鹿门歌阅读以及答案
![夜归鹿门歌阅读以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35c9df8762caaedc33d412.png)
夜归鹿门歌阅读以及答案夜归鹿门歌阅读以及答案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注]鹿门,山名,在襄阳。
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作简要分析。
2.忽到庞公栖隐处中的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3.这首诗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
(1分)4.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2分)A.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5.简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
(4分)参考答案:1.诗的.前两句作者描绘了一幅江边之景。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着渡头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2.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意对即可)3.古体诗4.A5.开字将月光照射下,烟雾笼罩的山林由朦胧而赫然清晰地动态过程凸现出来,用词生动,意境全出,暗示了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赏析:《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的作品。
王维《归嵩山作》阅读答案附赏析
![王维《归嵩山作》阅读答案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17012bfc4ffe473368abb4.png)
王维《归嵩山作》阅读答案附赏析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③。
[注][注]①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迁至蒲州,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辐川别墅。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
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
③迢递:形容山峰高远的样子。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1.请简要分析颔联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这首诗的情感写得很有层次,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情感变化。
(4分)3.请就颈联中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作简要赏析。
4.有人对尾联中闭关一词甚为赞赏,认为这个词一语双关很是巧妙。
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闭关的理解。
5.诗歌的中间两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列举其中一种加以分析。
6.元朝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
清代沈德潜也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
试就本诗在写景抒情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7.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①拟人。
②这两句以如有意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③表面写物,实则写人,表现诗人归山时悠然自得之情。
(拟人手法、解释其运用、思想感情各1分。
)(以下答案可酌情给分:比喻:流水句比喻一去不复返的意思,表示归隐的坚决态度。
)2.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
②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
③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感又趋向冲淡平和。
3.①诗人选取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四种适合自己心境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野外傍晚秋景图: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瑟的秋山。
②这图景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诗人落寞凄清的心境。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06王维、孟浩然与山水田园诗 巩固练习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06王维、孟浩然与山水田园诗 巩固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abbb8b56cfc789eb162dc832.png)
课内阅读鉴赏阅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完成1-2题。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忽到庞公栖隐处”中的“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阅读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完成3-4题。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3、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试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为例,说说他画出了怎样的意境。
4、谈谈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拓展阅读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释】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3、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4、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释】芜,丛生的草。
5、“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6、“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参考答案课内阅读鉴赏1、诗的前两句作者描绘了一副江边之景。
《夜归》阅读答案
![《夜归》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efc26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1.png)
《夜归》阅读答案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夜归》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夜归江上霜飞吹客衣,菰蒲艇子夜深归。
征鸿暗叫寻行度,野鸭齐惊破阵飞。
追水林峦行失去,远村灯火望中微。
犬声出屋舂声歇,知有人开竹里扉。
14、颔联两句,描写了诗人夜归所见到的□□和□□的两方面景色。
(2分)15、下列各项中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两句,写诗人在深夜的秋风之中,乘舟归家,心情迫切。
B、最后一联情景,与“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意境相似。
C、诗中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显示出萧散淡泊、恬静自然情趣。
D、整首诗歌,语言冲淡疏朗,娓娓道来,朴实之中充满了韵味。
16、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追水林峦行失去”一句进行赏析。
(3分)【注释】1.钱澄之(1612—1693),明末清初诗人,安徽桐城(今枞阳县)人。
明亡后削发为僧,后还俗归乡,过隐居生活。
这首夜归诗写外出夜晚归家的情景,萧散淡泊,妙造自然,隐士风度呼之欲出。
2.艇子:小船。
3.菰蒲:菰和蒲,都是生长在池沼或河滩上的水草。
4.征鸿:征雁,迁徙的雁,多指秋天南飞的雁。
5.寻行度:寻找归雁的行列一起从空中飞度。
度,泛指过,用于空间和时间。
行háng。
6.破阵:冲破原来的阵势。
阵,阵势,格局。
这里形容被归船惊吓的野鸭打破静态一起飞向天空。
7.追水林峦:犹林峦追水。
写船行江中两岸山林迎面而来,仿佛追逐流水。
8.行失去:(两岸山林)在行进中消逝。
【大意】江上秋风带着微霜吹拂着船客的衣襟,深夜回归的小船在岸边的菰蒲中穿行。
(写乘船夜归)在空中飞度的鸿雁鸣叫着寻找雁行,被小船惊起的野鸭一起飞向天空。
(写所见所闻)两岸的`丛林和山峦仿佛在追逐江水却又被前行的小船抛在后面,远处村落中闪烁着微弱的灯光。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习题:第二单元+第7课夜归鹿门歌+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习题:第二单元+第7课夜归鹿门歌+Word版含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f6ddb3f89ec3d5bbfc0a7413.png)
第7课夜归鹿门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
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笔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孟浩然这个人布衣一生,身世简单,但总让后来人捉摸不透。
比如他的隐居问题,有人说他是效法古人而隐居,有人说他的隐居是一种姿态,对孟浩然来说,为社稷出力和建立个人功名是一致的。
他落第不落人格,希望得到举荐,但绝不巴结钻营。
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庞.(pánɡ)公刎.(wěn)颈之交睥睨.(nì)猝.(cù)不及防B.赡.(zhān)养趑.(zī)趄不前栖.隐(qī)夙.(sù)兴夜寐C.冻馁.(něi)暴殄.(tiǎn)天物禅.(chán)让惴.(zhuì)惴不安D.岩扉.(fēi)残羹冷炙.(zhì)祓.(bá)除殒.(yǔn)身不恤解析:B项,“赡”应读shàn;C项,“禅”应读shàn;D项,“祓”应读fú。
答案:A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山寺钟鸣昼已昏.昏.君蔽于所昵B.人随沙岸向.江村秋天漠漠向.昏黑C.余亦乘.舟归鹿门乘.犊车,从吏卒D.岩扉松径.长寂寥少时,一狼径.去解析:A项,名词,黄昏;形容词,糊涂。
B项,副词,朝着;动词,靠近。
C项,都为动词,坐。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夜归鹿门歌 Word版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夜归鹿门歌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1c67016bd97f192279e935.png)
第7课夜归鹿门歌这首诗虽歌咏归隐的恬淡闲适,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至情至性孟浩然孟浩然是一个在古代读书人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心希望仕进,然而始终难偿所愿,最终以布衣终老。
我们看中国的历史,许多有所表现的人物都有过一官半职,或是曾经在科场上获得过功名。
然而从情理上看,这些人都只能是少数,历史上更多的人,其命运都与孟浩然相同。
从孟浩然的诗作看,他毫无疑问是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
在唐代,中了进士并不意味着马上可以做官(尚需通过吏部的一个考试后方能获得官职),但进士这个荣誉,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分量。
白居易27岁时中了进士,在同一批中举的人里年纪最小。
当时流行的做法是,新科进士要到大慈恩寺里的大雁塔题名,白居易这样记录此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骄傲之意,溢于言外。
白居易可以说得上是幸运儿了,孟浩然显然缺了这些运气。
他有志用世,却一直得不到命运的垂青。
在他的诗集里,像“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些句子,就是蹭蹬生涯里低落心情之表现。
《新唐书》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孟浩然来京城之后,与张九龄、王维等人交好,王维私底下邀请孟浩然到宫禁内的翰林院做客,不料唐玄宗突然来访,孟浩然惊慌之下,匿藏到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如实告诉玄宗。
玄宗说:“我一早就听过他的名字了,何须藏起来?”于是孟浩然出来拜见玄宗。
玄宗请他读自己的诗,当听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两句时,玄宗不高兴了:“你并没有求仕,我也没有弃你,你为何污蔑我?”于是将孟浩然“放还”,不予取用。
在这个可疑的故事里,却隐藏着一个事实,那就是孟浩然性情率真,不会谄媚他人。
当他面对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唐玄宗时,还会念出“不才明主弃”这种不讨人喜欢的诗句,如此举动,与他平时那些至情至性的表现是一致的:晚年时,孟浩然背部生疮,在即将痊愈的时候,恰逢老友王昌龄来访,他不顾有病在身,纵情与友宴饮,导致毒疮复发而去世。
古诗文阅读理解 归嵩山作 含答案
![古诗文阅读理解 归嵩山作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76813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4.png)
古诗文阅读理解归嵩山作含答案
古诗文阅读理解归嵩山作含答案
古诗文阅读理解:归嵩山作(含答案)
写作下面这首唐诗,顺利完成①—③题。
(8分后)归属于嵩山并作①(唐)王维清
川褐带厚②,车马回去闲闲。
流水例如急于,暮禽自得还。
荒城之南古渡,落日八十秋山。
迢寄嵩高下,启程且讲经。
【备注】①嵩山:又名嵩高山,在登封县(今属于河南省)北,为五岳的中岳。
作者开元中期曾归隐于此。
②短厚:本款山麓延展的林木丛。
厚,草木丛生。
①王维与合称,皆为盛唐诗派的代表。
(2分后)②对此诗的认知不恰当的一项就是()(2分后)a.首联及勾勒了一幅“清溪映带延绵丛林、车马前进悠然淡然”的图画。
b.颈以仅“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营造出来苍茫重泉的意境。
c.尾联抒发诗人终
于归隐嵩山脚下,切断世俗相处的淡泊情怀。
d.从全诗看看,诗人的感情经历了从孤独幽
深至萧瑟悲凉再至悠闲倚的变化。
③诗的颔联备受世人尊崇,恳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予以
赏析。
(4分后)参考答案①孟浩然山水田园(2分后)②d(2分后)③移情入景,用拟
人手法写下流水、暮禽的情意,景象生动。
人向山里行,水自谷中出来,似就是急于下拜:天色向晚,暮鸟投林,似是与诗人结伴归山。
这样写下大大进一步增强了归隐者与大自然
的人与自然美感,整体表现了诗人悠闲倚的情怀。
(4分后。
夜归鹿门山歌试题及答案
![夜归鹿门山歌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be3f4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4.png)
夜归鹿门山歌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夜归鹿门山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
2.在诗中,“鹿门月照开烟树”的下一句是______。
3.诗中“忽到庞公栖隐处”中的“庞公”指的是______。
二、选择题1.《夜归鹿门山歌》中“山寺钟鸣昼已昏”的“昼”指的是:A.早晨B.中午C.傍晚D.深夜2.诗中“岩扉松径长寂寥”的“岩扉”指的是:A.山门B.石门C.岩洞D.山崖3.“惟有幽人自来去”中的“幽人”指的是:A.隐居者B.幽静的人C.幽暗的人D.幽怨的人三、简答题1.请简述《夜归鹿门山歌》的主要内容。
2.分析《夜归鹿门山歌》中“岩扉松径长寂寥”的意象。
四、翻译题1.将《夜归鹿门山歌》的诗句“山寺钟鸣昼已昏”翻译成英文。
五、论述题1.结合《夜归鹿门山歌》全文,谈谈你对诗人隐居生活的理解。
答案:一、填空题1.孟浩然2.忽到庞公栖隐处3.庞德公二、选择题1.C2.A3.A三、简答题1.《夜归鹿门山歌》主要描绘了诗人夜归鹿门山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2.“岩扉松径长寂寥”中的“岩扉”指山门,与“松径”一起构成了一幅幽静的山中景象,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在。
四、翻译题1.The mountain temple bell rings as the day turns to dusk.五、论述题1.《夜归鹿门山歌》通过对夜归途中的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诗人通过对鹿门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精编范文】诗歌鉴赏备考精讲:《归嵩山作》(王维)参考答案-范文模板 (1页)
![【精编范文】诗歌鉴赏备考精讲:《归嵩山作》(王维)参考答案-范文模板 (1页)](https://img.taocdn.com/s3/m/3fa29c25a8114431b90dd8e8.png)
【精编范文】诗歌鉴赏备考精讲:《归嵩山作》(王维)参考答案-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诗歌鉴赏备考精讲:《归嵩山作》(王维)参考答
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长薄:绵延的草木丛。
(1)诗中表现的诗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分)
(2)从意象选取的角度赏析“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一联。
(4分)
【参考答案】
(1)闲适愉悦,冲淡平和(向往归隐)(2分)。
前两联以“车马闲闲”写出诗人的安闲,再通过“流水”“暮禽”侧面表现了
诗人内心的闲适愉悦;
后两联以静谧的秋景和归去闭关的行为表现诗人内心的冲淡平和。
(2分)
(语意相近即可)
(2)诗人借“荒城”“古渡”描绘出寂静凄清的野外景象,用“落日”“秋山”渲染出日暮时分静谧美好的氛围。
(2分)
这些意象表现了诗人从略感凄苦到恬淡平和的心境变化。
(2分)(语意相近
即可)。
《夜归鹿门歌》练习
![《夜归鹿门歌》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9bfa55bd43323968011c929c.png)
评测练习
学以致用(10分钟)
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王维的《归嵩山作》,明确作者表达的情感。
(10分钟)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参考答案:作者的情感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分析:《归嵩山作》这首诗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
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归嵩山作》阅读训练及答案
![《归嵩山作》阅读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26ef0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e.png)
《归嵩山作》阅读训练及答案《归嵩山作》阅读训练及答案【阅读训练】:一、1.请简要分析颔联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分)2.这首诗的情感写得很有层次,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情感变化。
(4分)3.请就颈联中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作简要赏析。
(4分)4.有人对尾联中“闭关”一词甚为赞赏,认为这个词一语双关很是巧妙。
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闭关”的理解。
(4分)5.诗歌的中间两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列举其中一种加以分析。
(5分)6.元朝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
”清代沈德潜也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
”试就本诗在写景抒情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6分)7.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1.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
颔联写、,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的心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
2.颈联描写的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感情?3.末联写山之高,点明了和不问世事的宗旨。
4.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第三联。
5.全诗是怎样围绕题目中的“归”字来表现的?请简要说明。
三、1.请简要分析颔联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分)2.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来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一、1.①拟人。
②这两句以“如有意”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③表面写物,实则写人,表现诗人归山时悠然自得之情。
(拟人手法、解释其运用、思想感情各1分。
)(以下答案可酌情给分:比喻:流水句比喻一去不复返的意思,表示归隐的坚决态度。
) 2.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
②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
③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感又趋向冲淡平和。
王维《归嵩山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王维《归嵩山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6fba28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f.png)
王维《归嵩山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王维《归嵩山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维《归嵩山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③。
[注]①王维(701 -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辐川别墅。
善人物、丛竹、山水。
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
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
③迢递:形容山峰高远的样子。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1.请简要分析颔联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分)2.这首诗的情感写得很有层次,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情感变化。
(4分)3.请就颈联中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作简要赏析。
(4分)4.有人对尾联中“闭关”一词甚为赞赏,认为这个词一语双关很是巧妙。
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闭关”的理解。
(4分)5.诗歌的中间两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列举其中一种加以分析。
(5分)6.元朝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
”清代沈德潜也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
”试就本诗在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6分)7.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①拟人。
②这两句以“如有意”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③表面写物,实则写人,表现诗人归山时悠然自得之情。
(拟人手法、解释其运用、思想感情各1分。
)(以下答案可酌情给分:比喻:流水句比喻一去不复返的意思,表示归隐的坚决态度。
)2.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
②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
【名师讲题】王维《归嵩山作》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王维《归嵩山作》阅读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f1eb2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7.png)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①下,归来且闭关②。
[注]①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
②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门谢客之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
B.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所写的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
C.颈联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宏大明丽色彩的景物,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
D.“迢递”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这句交代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
15.本诗颔联是怎样表现作者的辞官归隐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4.C15.①颔联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巢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②“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③这两句诗既体现出诗人辞官归隐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也寓有作者辞官归隐嵩山的寄托。
名师讲题:14.C项,“充满宏大明丽色彩的景物”理解错误。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的意思是“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此联由“荒城”“古渡”“落日”等意象可知,应是充满萧瑟凄凉色彩的景物,应是“黯淡凄凉”。
故选C。
15.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根据题目及注释可知,这首诗是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的所见所感的,这是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这两句写的是“流水”“暮禽”,用词是“有意”“还”,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
归嵩山作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夜归鹿门歌》“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B 《归嵩山作》“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夜归鹿门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D 《归嵩山作》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随着归山途中景物的转换,作者的心情也有所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淸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15. 比较分析“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和“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的手法及作用。
(6分)
阅读答案:
14、B项“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但没有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的是“流水如有意”,“流水”句体现“一去不返”的态度。
15、前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着渡头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然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
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3分)
后者移情入景,采用拟人手法,以“如有意”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这样写大大增强了归隐者与大自然的和谐感,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得的情怀(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