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新)
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
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目的要求l.掌握温病常见的舌象、斑疹、白的辨析。
2.熟悉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等的辨析。
3.了解齿象的临床意义。
基本内容1.重点讲授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等症的形成机理、类型及鉴别要点。
2.明确斑疹、白疒形态、分布、成因、诊断意义。
3.舌诊的内容在下篇《温热论》中结合相关条文进行讲述。
4.简介齿象诊察意义。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一、辨舌(舌诊的内容在《温热论》中结合相关条文进行讲述。
)辨舌,又称舌诊,是通过对舌苔和舌质及其形态的观察,来判断病证性质的一种诊断方法。
它是温病诊断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舌与心、肝、肾、脾、膀胱、三焦等脏腑有许多经络相通,同时又与肺、小肠、大肠等脏腑有间接的联系,从而使舌与全身各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
温病过程中舌的变化既迅速又明显,凡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邪正消长、病情轻重、病位浅深、预后好坏等等,都能较客观地反映在舌象上。
温病舌诊的临床意义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区分病邪类型:由于温邪性质的差异,温病所表现出的舌苔有所不同。
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挾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足少阳之筋,入系舌本······这些说明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的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连。
(2)分析病机证侯:通过舌象的观察,可以了解温病过程中各个阶段不同的病机变化及证侯类型。
(3)判断病情传变:温病过程中的病情轻重与预后,与病邪的轻重、浅深、正气的强弱、盛衰,特别是津液的存亡密切相关,而这些都可以从舌象的变化上反映出来。
(4)指导立法用药:由于舌象变化能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温病内在的病机变化,因而对选方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舌象的变化主要为舌苔和舌质两个方面。
温病常用诊法(医药相关)
⑤苔白腻而舌质红绛: 表现:白苔板贴细腻,
舌质色红而绛。 临床意义: A、湿遏热伏。 B、营分邪热为气分湿
邪阻遏。 处理:先泄湿透热。
医药&医学
吴坤安:“热因湿邪遏伏,宜泄湿以透热, 如犀角、滑石、茯苓皮、猪苓、米仁、茵 陈、黄柏之类。”
叶天士:“若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 当先泄湿透热,防其就干也。勿忧之,再 从里透于外,则变润矣。”
叶天士说:再舌上白苔粘腻,吐出浊厚涎 沫,口必甜也,为脾瘅病。乃湿热气聚与谷
气相搏,土有余也,盈满则上泛。当用省头草 芳香辛散以逐之则退。
佩兰
医药&医学
④苔白厚而干燥: 临床意义: A、津伤浊结——胃津受伤,
而脾湿不化。 B、胃燥气伤——胃津已伤,
不足以上承,肺气受伤而气 不化液。 处理:先养阴津,后降浊邪。
医药&医学
白砂苔是热结胃肠的特殊表现,其特殊在于邪 热迅速化燥进入胃肠,故不能固守黄燥起刺或 焦黑起刺的舌苔才是热结肠腑的观念。这就是 有常有变。
治疗上,吴有性说:白砂苔“舌上白苔,干硬 如砂皮,一名水晶苔,乃自白苔之时,津液干 燥,邪虽入胃,不能变黄,宜急下之。方如三 承气汤。”
医药&医学
⑨白霉苔:
表现:满舌生白衣,或生糜点,似饭粒状,
或如豆腐渣样,刮之易去。先从咽喉而起, 继则延累满舌,甚至满口唇齿皆有白色糜点。 临床意义:秽浊太盛,胃气衰败,预后不良。 处理:芳香化浊,扶助胃气。
医药&医学
白苔的规律:
薄者主表,病属卫分。 厚者主里,病属气分,多见于湿热为患。
润泽者津液未伤,干燥者津液已伤,厚浊粘腻者 多兼夹痰湿秽浊。
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一、辨舌、验齿)
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一、辨舌、验齿)诊法,属于《中医诊断学》的内容。
为什么这一章又特别提出温病的常用诊法呢?这是因为温病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特殊性,有些内容需要加以特别强调。
临床辨证论治首先要进行四诊,通过四诊收集临床资料,再把全面收集的临床资料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进行加工、分析,然后才能辨证。
也就是说,辨证必须先“诊”,然后才能“辨”,最后才能落实到“治”。
诊、辨、治是一系列的过程,缺一不可。
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有一些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要特别加以强调外还有一些症状和体征要进行鉴别。
比如说,同是昏迷的病人,但由于昏迷的表现不同,病因、病机、治法就都不一样,当然就需要认真鉴别,这就属于诊法所要讲的内容。
这一章有些内容可以自学,有些内容要重点讲述。
一、辨舌、验齿辨舌、验齿也就是舌诊和齿诊,是通过观察病人舌象的变化或牙齿的变化,作出诊断的诊法。
1.辨舌辨舌,分为望舌苔与望舌质两部分。
人的舌长在口腔,它虽然体积很小,但是对疾病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舌肌称为舌质、舌体,是肌肉脉络组织,它内联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昀经络有的直接与舌联系,有的间接与舌联系,它们的功能状态都能通过经络反映到舌面上来,所以舌质的变化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舌肌上的经脉是相当丰富的,所以它的血液很充盈,颜色是鲜红的。
因为它上面覆盖了一层薄白苔,所以透过舌苔看舌质就是淡红的了。
舌苔是附着在舌面上的苔状物,由胃气蒸化胃津夹浊气而生成。
在正常的情况下,舌苔是薄白的。
正常的薄白苔应该是透过舌苔能够隐隐约约地看到淡红的舌质。
如果看到的舌质是鲜红光剥的,那就说明没有舌苔了。
如果只见舌苔而看不到舌质,那就是厚苔。
通过望舌质的变化,可以观察脏腑的虚实、气血津液的盈亏、阴阳的盛衰。
通过望舌苔的变化,可以观察感受邪气的性质、病位的浅深、胃气的强弱。
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卫分证与气分证邪浅、病轻,以实证为主,所以舌象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舌苔上。
营分证、血分证因为损伤了血中的津液,甚至于损伤血液,舌象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舌质上。
9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
精 诚 仁 朴
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
• 湿温病湿热化燥入营血, 灼伤肠络,大量下血,气
随血脱时每见此种舌象。
• 虽属虚脱之证,但由于病 变发展迅速,苔未及转化 而色仍黑,但又因气随血 脱而舌质变为淡白无华。 精 诚 仁 朴
灰燥苔
多伴有舌苔焦燥起 刺,为阳明腑实而阴液 大伤之征象。
精 诚 仁 朴
灰腻苔
系温病兼夹痰湿内阻的 征象,多伴有胸脘痞闷 、渴喜热饮,或口吐痰 浊涎沫等症状。
精 诚 仁 朴
灰滑苔
为温病后期阳虚有寒 之征象,多伴有舌质 淡、肢冷、脉细或吐 泻等症。湿温病因湿 胜热微,衍为寒湿者 亦可见此种舌苔。
精 诚 仁 朴
1、红 舌
多为邪渐入营分的标
志。此处所说的红舌 是指比正常人红舌色
稍深之舌,多为邪热
较甚,或渐入营分的
标志,也有因阴伤而
致者。
精 诚 仁 朴
(1)舌尖红赤起刺:
为心火上炎之征象 。温病中多见于邪 热初入营分而出现 红绛舌之早期。
(一)辨舌苔
辨苔色
辨 舌 苔
白、黄、灰、黑
辨苔质
厚薄、润燥、滑腻
精 诚 仁 朴
1、白苔
薄者:主表,属卫分,一般见
白苔
于温病初起,病变轻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厚者:
主里,属气分, 多为湿浊偏盛。
精 诚 仁 朴
(1)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
精 诚 仁 朴
(5)苔白腻而舌质红绛 主病
一般属气分病变,为 湿遏热伏之征象,是 由湿热病邪在气分, 湿邪阻遏而致热邪内 伏不能外达所致。此 外,热邪已入营分而 又兼有湿邪未化者也 可见到此种舌象。
温病学 第五章 诊法 PPT课件
三、辨斑疹、白PEI
(一)斑疹
温病过程中常出现斑疹,观察其色泽、 形态、分布等,可以帮助了解感邪轻 重、病变浅深、气血津液盛衰、病势 进退、预后顺逆等,对于指导临床治 疗具有重要意义。
1.区别:
斑
皮肤表面的红色皮疹
大
大小
疹
小
平
高出否
否
压之色退否
高
退
2.成因
斑
均是邪热入营血分
深
浅
热郁阳明,内迫血分
肌肉
胃 肺
疹
皮肤
邪热郁肺,内窜营分
3.诊察要点
(1)察色泽:
正常色:红活荣润——正气盛;血流畅;邪热透 异常色:如胭脂——血热↑ 如鸡冠花——热毒↑↑ 如煤炭——热毒↑↑↑
雷少逸:“红轻、紫重、黑危”。
(2)别形态
顺证:松浮色鲜,洒于皮面 逆证:紧束有根,自皮钻出
(3)审疏密
顺证:疏;均匀——热毒轻浅 逆证:密;成片——热毒较重 叶“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宜见不宜见 多”。
伴证
黑苔:
温病过程中的黑苔,大多数由黄 苔或灰苔发展而来,往往是病情危重 的标志,但根据其所表现的厚薄润燥 不同,所主病证也有虚实寒热之分。 其常见的黑苔有以下几种:
(二)辨舌质
舌诊除了辨舌苔外,还要辨舌质。舌 为心之苗,舌质由血液荣养,所以舌质与 心和营血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变化也较容 易反映心及营血的情况。 在温病过程中,当邪热深入营血、营 阴受伤、耗血动血时,舌质必然有相应的 变化。通过对舌体的色泽、形态等方面的 观察,可以辨别热入营血的各种病候,特 别能反映出邪热的盛衰和脏腑、营血、津 液的盈亏。
第五章 诊法
•一、辨舌 •(一)舌苔 •1、白苔
5温病诊法一辨舌验齿
虚
舌淡红而干,色不荣──气血不足,气阴两虚
2 绛舌
• • • 绛是深红色,多从红舌发展而来。 邪热深入营血分标志 注意: 虚实之分 有苔无苔之别
绛舌(属实)
舌纯绛鲜泽 — 热入心包之象。 舌绛而干燥 — 邪热入营,营阴耗伤之征象。 舌绛而舌面中心有大红点—心火炽盛,热毒乘 心之象。 舌绛而兼黄白苔— 邪热初入营分,气分之邪未 尽,气营同病。 绛舌上罩粘腻苔垢— 热在营血而兼挟有痰湿秽 浊之气。
(一)舌苔
• 主要观察其色泽、厚薄、润燥等情况。 • 辨别病邪在卫分和在气分,病性属湿属热以及津伤的程度。 白 黄 灰 黑
舌苔
辨白苔
• • 白苔的变化主要是观察其厚、薄、润、燥。 一般来说,薄者主表,病属卫分,可见 于温病初起,病变尚轻浅;厚者主里,病 属气分,多见于湿热为患;润者主津伤不 甚,如呈浊腻则提示湿痰秽浊为患;燥者 则标志津液已伤。
绛舌(属虚)
• 舌绛光亮如镜(镜面舌)——为邪热已退,胃阴 衰亡的征象。 • 舌绛不鲜,干枯而萎——邪热久羁,肾阴耗竭之 征象,见于温病后期,病情危重。
纯绛鲜泽
多为热入 心包之征 象。
舌纯绛鲜泽
• 热入心包之象 • 王孟英言:“绛而泽者,虽为营热之征, 实因有痰,故不甚干燥也”,从舌象反映 了热入心包乃痰热之病机。
(原有热结肠腑证,因下不及时,应下失下而致热结更甚, 阴液耗竭,病情危重之象。)
黑苔焦燥或枯萎
温邪深入下 焦,耗竭真 阴。
5 黑苔干燥或焦枯
• 特点:其苔黑干燥无津,如舌体色绛而枯 萎不鲜。 • 主病:为温病后期邪热深入下焦而肾阴耗 竭的征象。
6 遍舌黑润
• 特点:其舌遍体黑润而似无明显苔垢。 • 主病: 为温病兼夹痰湿之征象,每见于胸膈素 有痰饮内伏而复感温邪者,多伴有发热、 胸闷、渴喜热饮等症状而无其它险恶症象。
5 温病常用诊法
九、神志异常
烦躁不安 神志昏蒙 湿热蒸酿痰浊而蒙蔽心包 营热扰心
神昏谵语
血热扰心
热结肠腑,腑热扰心 热陷心包
热闭心包
昏愦不语
内闭外脱
神志如狂
下焦蓄血,瘀热扰心
十、痉
实风内动
热极而风从内生
虚风内动
热邪深入下焦,耗损阴精,筋脉失于濡养
十一、厥脱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昏厥
热厥
厥
四肢清冷不温 肢厥
寒厥
阴竭
3、灰苔: 温病过程中的灰苔应辨别其润燥的不同,二者所主 病证各异。如属灰而燥者,多从黄燥苔转化而来,主实 热之证,属热盛阴伤;其灰而润滑者,多从白腻苔或黄 腻苔转化而来,主痰湿或阳虚之证。温病过程中常见的 灰苔有以下几种:
灰燥苔
阳明腑实而阴液大 伤
灰腻苔
温病兼夹痰湿内阻
灰滑苔
温病后期阳虚有寒
3、舌卷囊缩:指舌体卷曲,兼阴囊陷缩,是病入厥 阴的危险征象。
4、舌体痿软:
指舌体痿弱乏力,不能伸缩或伸不过 齿,为肝肾阴液将竭的征象。 5、舌斜舌颤: 为肝风内动之征象。 6、舌体胀大: 兼黄腻苔垢满布者,系湿热蕴毒上泛于 舌的征象。舌体肿大,其色紫晦者,为酒毒冲心 的表现。
舌诊注意点
(4)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 湿温病湿随热化深入营血,灼伤阴络,大量 下血,气随血脱时每见此种舌象。虽属虚脱之证 ,但由于病变发展迅速,苔未及转化而色仍黑, 但又因气随血脱而舌质变为淡白无华。
灰而燥--------主实热阴伤 灰苔 灰而滑润------主痰湿或阳虚 黑而焦燥---主热邪极盛或热灼真阴
白苔 主表、主湿 白而润者主津未伤 白而燥者主津已伤 白而厚浊粘腻者主湿痰秽浊 白而干硬粗糙者主里热实结
《温病学》总论之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学》总论之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2.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 ①牙齿干燥 A.光燥如石:齿面干燥,但仍有光泽。
(胃热伤津,温病初起,恶寒无汗,卫气被遏,不能宣布津液) B.燥如枯骨:齿面干燥而无光泽。
(肾阴枯竭) C.齿燥色黑:齿面干燥无津,其色焦黑。
(邪热入下焦,肝肾阴伤,虚风渐动)②齿龈流血 A.齿缝流血色红而痛,牙龈肿痛。
(胃火冲激) B.齿缝流血色浅,牙龈无肿痛。
(“龙火内燔”,阴虚火旺,或说肾火上炎)二. 辩斑疹白培斑疹,见于温热病;白培见于湿热病。
形态:斑:形如粟米或如大豆,甚或连接成片,斑斑如绵纹,不高出皮肤,压之不裉色,皮下紫斑。
疹:形如粟米,高出皮肤,拂之碍手,压之裉色的皮下红色丘疹。
形成机理斑:阳明热毒(气分)窜入血分,灼伤血络,迫血妄行,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瘀于皮下。
(气血两燔)疹:太阴风热,窜入营分,卫有邪阻,营有热逼,使血液瘀于肤表、血络之中。
(卫营同病)斑,发于肌肉,胃;疹,发于皮肤,肺。
斑疹出现的临床意义:色泽:红活荣润为顺;色艳红如胭脂,血热炽盛;紫赤如鸡冠花,为热毒深重;色黑,为热毒极盛,最为凶险;但黑而有光泽,还有生机;黑而晦暗,预后不良。
形态:松浮,预后良;紧束,预后不良。
疏密:分布稀疏,均匀,说明热邪轻浅,预后良;稠密融合成片,斑斑如绵纹,预后不良。
斑出热解,预后良;斑出热不解或甫出即没,预后不良(正气衰败,无力托邪)。
斑宜清化—清热凉血化斑(凉血散血、养阴、活血)。
(勿宜提透)疹宜透发—透热外达(辛凉轻解)。
(勿宜补气)夹斑带疹—疹多以透为主,兼清;斑多以清为主,可以兼透。
阳斑阴斑—气不摄血(脾不统血),脾气虚甚至肾阴虚:人参、黄芪、党参,补气摄血;脾肾阳虚:干姜、附子加入,补气温阳固摄止血。
白培形如粟米,内有淡黄色浆液(水疱)。
一般见于胸腹部和颈项部,四肢很少,面部尤其少,破溃后有浆液流出,可自行消退,不留斑痕或色素沉着。
一般在湿热病一周左右发生,出一次汗发一次培。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热入营分,营阴受损,其舌象为:()A.舌尖红赤起刺B.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C.舌焦紫起刺D.舌绛而干燥2.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见于:()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D.阳明腑实兼阴亏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A.胃火冲激B.肾阴枯涸C.肾火上炎D.胃热津伤4.下列哪项在虚风内动时不出现:()A.神惫B.手足蠕动C.口角颤动D.角弓反张5.温病热在营血,中挟痰湿秽浊之气,舌苔为:()A.舌紫晦而干B.舌红绛苔黄腻C.舌紫绛白苔满布D.绛舌上罩粘腻苔垢6.温病胃气衰败的舌象为:()A.舌绛光亮如镜B.舌绛不鲜,干枯而萎C.白砂苔D.白霉苔7.舌绛光亮如镜见于:()A.肺胃阴伤B.胃阴衰亡C.肝肾阴竭D.心营热毒极盛8.下列哪种舌象为血分热毒极盛所致?()A.舌焦紫起刺B.舌纯绛鲜泽C.舌紫晦而干D.舌紫而瘀暗,扪之潮湿9.燥热病邪初犯肺卫,其舌象为:()A.苔薄白而润,舌色正常B.苔薄白欠润,舌色红C.白砂苔D.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10.温病见呕逆不止,舌光红少苔的机理为:()A.肝风内动,冲逆犯胃B.胃肠有热,其气上逆C.湿热内蕴,胆火犯胃D.胃阴大伤,胃气上逆11.下列哪项不是实风内动的特征?()A.按之即止B.抽搐频繁C.抽搐有力D.抽搐幅度大12.治疗水晶疒咅宜选用:()A.辛凉解表B.辛寒清气C.透热化湿,宣畅气机D.益气养阴13.温病战汗多发生在:()A.卫分阶段B.气分阶段C.营分阶段D.血分阶段14.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的舌象为:()A.白砂苔B.灰腻苔C.白苔如碱状D.白腻苔15.温病口苦而渴的机理为:()A.阳明热盛,胃津受损B.燥热犯肺,胃津受伤C.湿郁不化,气不布津D.胆火内炽,津液受伤16.斑疹色黑而隐隐,四旁色赤表示:()A.热毒轻浅,气血充盈B.血热炽盛,气血受劫C.热毒深重,气血尚充D.火郁内伏,气血尚活17.湿温湿热化燥,伤络动血,气随血脱的舌象是:()A.黑苔干燥甚或焦枯B.黑苔焦燥起刺C.遍舌黑润D.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18.余邪留伏阴分的热型是:()A.日哺潮热B.发热夜甚C.夜热早凉D.身热不扬19.温病其人昏谵躁扰,妄为如狂,少腹硬满疼痛,大便色黑,舌质紫暗,其昏谵机理为:()A.瘀热扰心B.热陷包络,扰乱神明C.湿热酿痰,蒙蔽包络,扰及心神D.热结肠腑,胃热扰心20.温病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舌苔为:()A.苔白厚而粘腻B.苔白厚而干燥C.苔黄腻D.白苔如碱状21.舌诊在温病学中的诊断意义哪项是错误的?()A.测知疾病的病邪性质B.判断疾病的发病类型C.区分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证候类型D.判断疾病的转归22.风热表邪未解而津液已伤,其舌象为:()A.苔薄白欠润B.苔薄白而干C.苔白厚干燥D.苔黄干燥23.邪伏膜原的典型舌苔是:()A.白腻B.黄腻C.黄白相兼D.白腻如积粉24.湿遏热伏的舌象是:()A.苔黄燥,舌质红B.白苔质如碱状C.苔白腻舌质红绛D.苔白厚而粘腻25.苔白腻舌红绛的病机为:()A.热在营血而中挟痰B.脾湿内阻气不化液C.湿重热轻D.湿遏热伏26.邪热迅速化燥入胃,津液被灼的舌象是:()A.苔色老黄焦燥起刺B.苔黄而干燥C.苔灰而干燥D.白砂苔27.白霉苔的病机是:()A.胃热灼津B.阳明腑实C.胃阴衰亡D.胃气衰败28.温病苔薄黄不燥为:()A.卫分证未罢,气分证已见B.气分热盛C.邪初入气分津液未伤D.湿遏热伏29.温病苔黄浊为:()A.热入气分,津液未伤B.气分湿邪阻遏C.湿热、暑湿流连气分D.湿热秽浊郁闭膜原30.阳明腑实,阴液已伤,苔见:()A.薄黄干燥B.老黄苔C.黑苔干燥焦枯D.灰燥苔31.心火上炎的舌象是:()A.舌尖红赤起刺B.舌中生有红点C.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D.舌绛而干燥32.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表示:()A.心火上炎B.素体阴虚,心经郁火C.胃阴衰亡D.心营热毒极盛33.心营热毒极盛,其舌象表现为:()A.舌尖红赤起刺B.舌中生有红点C.舌绛而干燥D.舌焦紫起刺34.热入心包的舌象是:()A.舌纯绛鲜泽B.舌绛而干C.舌中生红点D.舌绛不鲜,干枯而萎35.火邪劫营,营阴受损的舌象表现是:()A.舌纯绛鲜泽B.舌绛而干燥C.舌绛苔黄D.舌绛光亮如镜36.“斑出热不解”,对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必验之于舌的舌象是:()A.舌绛枯萎B.舌紫晦而干C.苔黑焦枯D.舌焦紫起刺37.温病胃阴衰亡,其舌象为:()A.舌紫晦而干B.舌绛光亮如镜C.舌苔干燥D.舌淡红而干,其色不荣38.内有瘀血,其舌象表现为:()A.遍舌色黑而润B.舌紫而瘀暗,扪之潮湿C.舌紫晦而干D.舌光红柔嫩,望之似润,扪之却干39.肝肾阴竭,症情危重者,舌象表现是:()A.紫晦而干,色如猪肝B.焦紫起刺,状如杨梅C.紫而瘀暗,扪之潮湿D.淡紫而青滑40.下列哪一种不属于肝风内动的舌象?()A.舌体萎软B.舌体短缩C.舌体歪斜D.舌体颤动41.温病内风扰动,痰浊内阻,舌体形态是:()A.舌体强硬B.舌斜舌颤C.舌体短缩D.舌体萎软42.牙齿光燥如石者,可见于:()A.胃火冲激B.肾阴枯竭C.肾火上炎D.胃热津伤43.齿缝流血,齿龈肿痛,血色红而量较多,其机理为:()A.心火上炎B.胆火上炎C.胃火冲激D.肾火上炎44.以下哪一项不符合斑疹的诊断意义?()A.病邪的浅深轻重B.辨别病邪的性质C.了解气血的盛衰D.判定预后的吉凶45.察斑疹色泽可测知病势轻重,提出:“红轻、紫重、黑危”的医家是:()A.余霖B.雷丰C.叶桂D.吴塘46.“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是哪一位医家所说?:()A.吴又可B.章虚谷C.陆子贤D.余师愚47.“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经”,语出:()A.章虚谷B.叶桂C.陈光淞D.吴坤安48.下列诸项中,哪项非发斑先兆?()A.灼热B.胸闷、咳嗽C.口渴D.舌绛49.斑疹色红艳如胭脂者表示:()A.邪热外透B.血热炽盛C.热毒深重D.毒火内闭50.斑色紫赤,类鸡冠花色者为:()A.热毒炽盛B.热毒极盛,最为险要C.热毒深重,但气血尚充D.火郁内伏51.正不胜邪,火毒内闭,可见:()A.斑疹初露,隐约可见B.斑出热不退,或甫出即隐C.斑疹密布,颜色紫红D.斑黑隐隐,四旁色红52.斑疹外透时,以下除哪项以外均为逆证?()A.斑疹紧束有根B.斑疹一出即稠密而融成一片C.斑疹出前,出现闷瞀异常,耳聋D.斑疹出而不齐,并见神志昏糊53.在斑疹的治疗上,下列哪项提法是错误的?()A.斑宜清胃解毒,凉血化斑;疹宜宣肺达邪,清营透疹B.斑疹并见者,治宜透疹为主,兼以化斑C.斑疹初透,忌用凉泻D.不可妄用滋补之品54.白疒咅在诊断上的意义主要是:()A.分析病理变化B.了解病邪深浅C.判断气血盛衰和预后的善恶D.辨别病邪的性质及津气的盛衰55.白疒咅多见于:()A.上肢B.下肢C.头面D.颈项及胸腹56.白疒咅治宜:()A.清胃化湿,宣畅气机B.清肺泄热,宣畅气机C.透热化湿,宣畅气机D.养阴益气,宣畅气机57.温病脉浮而促,表示:()A.温邪在卫,兼寒邪外束B.热郁于里,有外达之机C.温邪从肺卫转入气分D.热盛津气已虚58.寸部脉象洪大,所主的病候是:()A.邪在肺卫B.阳明气分热邪亢盛C.热盛而津气已虚D.热伤肺气59.温病脉洪大而芤,表示:()A.阳明气分邪热亢盛B.热伤肺气C.热盛动血,失血过多D.阳明热盛,津气受伤60.温病热郁于里的典型脉象是:()A.数而洪大有力B.数而躁急,不浮不沉C.数而濡滑D.数而弦劲61.温病脉滑而弦,多表示:()A.痰热结聚B.湿热交蒸C.热邪亢盛,风动痰生D.痰湿内郁,胆热炽盛62.温病脉濡细无力,表示:()A.湿邪偏重,阳气受阻B.久病正虚,胃气未复C.湿热郁蒸,中阳不足D.热犯下焦,真阴受损63.温病热邪亢盛,肝风内动时,其脉象多为:()A.脉弦劲而数B.脉弦细而数C.脉浮滑而数D.脉数而躁急64.湿温初起面色多见:()A.萎黄B.淡黄C.桔黄D.深黄65.温病身热不扬的表现为:()A.发热不高B.发热较低,午后热重C.发热以夜间为甚D.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66.湿中蕴热,郁蒸气分的热象是:()A.寒热往来B.日晡潮热C.身热不扬D.壮热不寒67.以下哪一种热型不属气分证的范围?()A.发热夜甚B.身热不扬C.日晡潮热D.壮热68.热灼营阴发热的类型是:()A.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B.日晡潮热C.身热不扬D.发热夜甚69.肝肾阴虚,邪少虚多,其发热的类型是:()A.夜热早凉B.寒甚热微C.发热夜甚D.持续低热70.湿热相蒸所致之汗出是:()A.时有汗出B.大汗淋漓C.微汗D.战汗71.战汗的病机是:()A.邪犯肌表,腠理开泄B.湿与热合,相互交蒸C.气分热炽,津液外泄D.邪恋气分,正气鼓邪72.温病中,战汗的表现是:()A.全身颤抖的同时并见汗出B.寒甚战栗,身体壮热并见出汗C.先见寒甚颤抖,继见高热,然后汗出热退D.病人突然全身战栗,继之出现全身出汗73.战汗时,全身战栗而无汗出者,多因:()A.经气不畅B.腠理密闭C.津液亏乏D.中气亏虚74.骤然大汗,淋漓不止,口干、舌红,脉数大,神志恍惚者,证属:()A.邪热流连气分B.亡阳C.亡阴D.胃热亢盛75.吴鞠通认为,温病热入营血时,口干反不甚渴饮的机理是:()A.邪热逐渐衰减B.津液逐渐回复C.汗出不多,津伤不甚D.邪热蒸腾营阴,上潮于口76.下列哪一项为邪热蒸腾、营气上升所致?()A.口渴而不欲饮B.口渴而喜热饮C.口渴而喜凉饮D.口干而不甚渴饮77.热入血分,其口渴的表现是:()A.口渴欲饮B.口渴不欲饮C.嗽水不欲咽D.口微渴78.呕吐渴饮,伴大便泄泻,肛门灼热,表示:()A.胃肠有热B.脾胃湿热,升降失常C.湿热下注,津不上承D.火热充斥三焦79.胃阴大伤、胃虚气逆可见:()A.呕吐频作而伴有高热B.呕吐不止舌光红少苔C.呕吐而渴D.呕吐清水8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热结旁流”的临床表现?()A.日晡潮热B.时有谵语C.舌苔黄燥起刺D.便溏不爽81.大便溏而不爽,色黄如酱,肛门灼热,其病机为:()A.湿热郁阻中焦B.肠热下利C.湿热挟滞交阻肠道D.食滞内停82.温病肠热下利与热结旁流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无:()A.肛门灼热B.下利热臭C.苔黄燥D.腹拒按83.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神志异常的特征是:()A.神昏谵语B.昏愦不语C.谵妄如狂D.时明时昧84.以下哪一项是营热扰心的表现?()A.神昏谵语,舌蹇肢厥B.神昏,间或谵语,时清时昧,苔黄厚腻C.心烦不寐,时有谵语,舌绛D.心烦躁扰,甚或如狂、出血,舌深绛8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痰蒙”的临床表现?()A.身热不退,朝轻暮重B.神识昏蒙,时明时昧C.间有谵语D.舌纯绛鲜泽86.下列哪一项不是热盛动风的证候表现?()A.心中憺憺大动B.手足抽搐C.角弓反张D.灼热肢厥87.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温病肝风内动之象?()A.颈项强直,角弓反张B.舌体短缩、强硬C.牙关紧闭,两目上视D.昏狂谵妄88.下列哪一种舌体形态,提示热毒上泛?()A.舌体胀大B.舌体短缩C.舌体萎软D.舌体颤动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2.C;3.B;4.D;5.D;6.D;7.B;8.A;9. D ;10.D;11. A ;12.C;13.B;14.C;15.D;16.D;17.D;18.C;19. A ;20.B;21.B;22.B;23.D;24.C;25.D;26.D;27.D;28.C;29.C;30.C;31.A;32.D;33.B;34.A ;35.B;36.A ;37.B ;38.B;39.A;40.A ;41.C;42.D;43.C;44.B;45.B;46.C;47.A;48. B ;49.B;50. A ;51.B;52.C;53.B;54.D;55.D;56.C;57.B;58.D;59.D;60.B;61.A;62.B;63.A;64.B;65.D;66.C;67.A;68.D;69.D;70.A;71.D;72.D;73.D;74.C;75.D;76.D;77.C;78.A;79.B;80.D;81.C;82.D;83.D;84.C;85.D;86.A;87.D;88.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燥如枯骨
齿面干枯而无光泽 ——肾阴枯涸,预后不良。
齿缝流血
反映的病候 有虚实之 分,因于胃 者属实,因 于肾者属虚。
肾火上炎 (虚)
齿龈无肿痛,血从 齿缝渗出,但并 无牙龈肿痛
胃火冲激 (实)
兼齿龈肿痛,血从 齿龈外溢,色鲜 红而量较多
辨斑疹
斑疹是温病过程中在肌肤上出现的红色皮疹。
知病机 会鉴别 懂顺逆
阴液亏损 筋脉失养
病因
邪热炽盛 熏灼筋脉
筋脉拘急或抽搐而成 痉证(肝风内动)
分型
1、实风内动 (热极生风)
表现
多见温病极期,
发作急骤, 抽搐频繁有力, 两目上视,牙关紧 闭,颈项强直甚则 角弓反张, 气分热盛 血分热盛 营分热盛 因邪热炽盛, 脉受燔灼所致
虚风内动(水不涵木) 抽搐无力,或为手指徐徐蠕 动,或口角微微颤动、抽搐, 心中憺憺悸动, + 低热,五心 烦热,消瘦、神疲、口干,失 语,耳聋,舌绛枯痿、脉细无 力。
斑疹的形态
1、斑—皮疹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有触目之 形,无碍手之质,压之色不退,消后不脱屑; 2、疹—皮疹中点小呈琐碎小粒状,形如粟米, 突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压之而色退,消 后每有脱屑。
斑疹的形态
斑 与 疹 的 临 床 辨 别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疹
压之色可暂退的皮疹,属充血性
斑
压之而不退色的皮疹,属出血性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验齿
叶桂: “齿为肾之余, 龈为胃之络, 热邪不燥胃津, 必耗肾液”。
验齿 对于判断热邪之轻重, 津液之存亡, 具有参考价值。
牙齿干燥
为津液耗损,津不上布,牙齿失于濡润所致。
光燥如石
(齿面干燥,形体不枯,仍有光泽) ——为胃热津伤,肾阴未竭,病情尚不甚重。 ——见于温病初起恶寒无汗者,属卫阳受郁, 津液不布。
表现
多见于温病后期
邪热耗伤 肝肾真阴
筋脉失于濡养
热毒深重,预后不佳
结合脉证
1、透发后—热势下降,神情清爽—邪热外达、外解里和之佳象 2、透发后—热势不退—邪热未能外达,每因津液大伤,水不济火 3、甫出即隐,病势加重,伴神志 昏愦、四肢厥冷、脉微或伏等——正不胜邪,毒火内闭(凶)
痉
表现
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温病过程中出现痉 证,多为肝风内动所致,是一种病情危重标志。由于动 风发痉时每伴神志不清、四肢厥冷,所以又常称痉厥
斑疹的发生与分布
斑
多先起于胸腹,继而分布于四肢。
疹
一般先起自上腭、口腔之处, 继而布于耳后、头面及背部, 再则布于胸腹、四肢等部位, 3~4日内手足心见疹为出齐;
斑疹的成因
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斑 病因——热郁阳明,胃热炽盛,内迫 营血,血从肌肉外渍 病机——病位在胃,邪热已入营血 病因——邪热郁肺,内窜营分,从肌 肤血络而出 病机——病位在肺,属邪热在气分, 仅为波及营分而已
疹
与邪热波及营血有关, 但不能一概视为营血证。
斑疹诊察要点
叶天士:“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 斑疹顺利透发,有利于邪热外泄 色泽、形态、分布 顺逆 斑疹透发失常,病情可进而恶化
观察色泽
1、红活荣润—---------邪热不甚、血行较畅、正气尚盛、 邪热有外透之机 2、艳红如胭脂 4、色紫黑
雷少逸——血热炽盛; — 红轻,紫重,黑危
—火毒极盛(重险之象)
3、色紫赤如鸡冠花—营血热毒深重;
审视形态
1、松浮色鲜,如洒于皮面—邪毒外泄之象,预后良好(顺) 2、紧束有根,从皮里钻出 (“如履透针,如矢贯的”)— 热毒深伏、锢结难出之象, 预后不良(逆)
注意疏密
叶天士 斑“宜见不宜见多”
分布稀疏均匀
热毒轻浅,预后良好
分布稠密,甚 至于融合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