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 新北区教育信息网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心得了。
可是读书心得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踏上教师岗位已有近两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有过憧憬也有过迷茫。
今天我该怎样当一名合格的孩子喜欢的小学教师?我一直在努力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闲暇之余,我有幸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著作《今天怎样做教师》。
书中的100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校园,让我如获至宝,让我看到了那些教育理论生动多样的灵活应用,从这些教育的事例中,我不光看到了许多优秀老师对于教育理论的灵活应用,更看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热情和他们对于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禁惊叹我们教师的伟大和智慧,原来老师可以当的这么精彩,原来老师可以当的如此的智慧,原来老师是该这样当的。
今天,我应该怎么做教师?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仅仅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陶行知教育名著》中也充分体现出“爱满天下”的教育真谛。
“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
干人有益,牛马也做”。
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看完《今天怎样做教师》这一本书后,我真的触动很大。
我常抱怨没有时间,每天必须做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生活、学生、班级管理事件……占据了全部的时间,应接不暇。
真正静下来充实自己的文化、专业素养的时间真是少之又少,真的很是遗憾。
虽然这次也是如此的匆忙,但是总算把书给磨完了。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
“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
”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2024年《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_1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1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我想做一名快乐高明而且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去做呢?结合自己的实际,我有以下看法:作一名快乐的教师,必须学会发现快乐,体验快乐,教师的快乐________于何处呢?教师的快乐________于教育对象的激情与活力。
面对朝气蓬勃、天真浪漫的青少年,教师会永葆青春、永怀童心、永有童趣,即使岁月染白须眉鬓发,心头也会绽放不败的春花。
教师的快乐________于教育过程的挑战与创新。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人不能两次渡过同一条河流,更不可能重复使用一种教育方法。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教育情景也是千变万化的。
这种变化,对教师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考验。
它激励和鞭策着教师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时刻置身于一种色彩斑阑的新奇感觉之中。
教师的快乐________于学生心灵的回应与情感的互动。
教师一串连珠的妙语、一个生动的事例、一句精巧的名言、一节成功的教学,都会赢得学生赞赏的目光、会心的微笑、热情的掌声、由衷的敬意;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关爱、每一丝呵护、每一次教诲,都会融入学生的脑海,刻在学生的心扉。
此情无价,此乐无价。
教师的快乐________于教育目的的崇高远大,________于教育成果的的丰硕殷实。
教师之于学生,可以传承精神,延续理想,升华知识,克隆品质。
一名优秀教师,不仅是在培养着一批现实的优秀学生,同时也是在培养着一个未来的优良社会。
当桃李遍天下之时,教师的思想主张便得以发扬光大,教师的付出便得以成倍的回报。
那种精神的满足与心灵的慰藉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
教师的快乐在于自己体察快乐、品味快乐,更在于自己创造快乐、享受快乐。
一个善于创造快乐教学情景的优秀教师,能把枯燥的知识教学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娱乐活动,自己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自己教得省时省力,学生学得深刻扎实;自己讲得少而精,学生用得博而广。
今天怎样做教师王冬梅读后感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在阅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后,我深感其书中所传递的教育理念和教师职责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终在追求如何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学生提供更有质量的教育。
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指明了方向。
书中提到,“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然后才是一个学科老师”。
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常常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和情感。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师爱是教师应尽的师德要求”。
这一点我深表赞同。
爱是教育的基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应该用爱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同时,这种爱应该是无私的、平等的,不因学生的成绩、家庭背景等因素而有所偏颇。
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在教学方面,书中也提到了应试教育的重要性。
虽然素质教育是我们所追求的,但在现实情况下,应试教育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又要关注他们的能力培养和情感发展。
总之,《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它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我相信在未来
的教育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用爱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3篇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述职报告、条据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job report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3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3篇《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供大家赏析。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篇)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篇)《今日怎样做老师》读书心得体会1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当怎样做老师?好多人都觉得如今当老师太难了,经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
看到《今日怎样做老师》这本书时,如获至宝,仔细捧读,自感获益非浅。
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教育工,我既想做好一个德育教育者,又想当好一个学科老师。
可是这样的两手抓,好像在实践当中没有收到我想象的结果,往往顾此失彼!在德育工作方面,我自认为我是负责任又尽心尽力的。
对于每一个同学,一开头的时候我都赐予公平的爱,但是后来我发觉我的爱慢慢的变了:对于好同学听话的同学,我是打从心里喜爱他们;而对于那些老是犯错误而且屡教不改的同学,我甚至有点消极的心情,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违背了师德,是不是不配当一个老师?有一段时间我因此而陷入了困惑的状态,也影响了自己的工作。
是李老师通过这些案例指导了我今日怎么去应对这种困惑。
李老师说“老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然后才是一个学科老师”。
师爱是老师应尽的师德要求,老师对同学的爱是必需做到的,但这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
老师的爱是一种关怀,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关心,老师在这种状况下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同学的。
但是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在私人感情方面,我们是无法强求的。
比方说对于一个说谎成性的人,假如我们还打从心里喜爱的话,那么我们就是一个有问题的老师了。
我们对所谓的问题同学有一点不好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防碍我们关怀和关心他,也不是代表我们已经放弃了他们,我们还是要尽自己的力气来教好他们,这才是人性的师爱!我明白了自己并不是放弃了同学,正是这个“冲突”的爱的思想反映了我想做一个好老师!我信任经过时间的磨练,我肯定可以做到真正的爱同学,做到怎么样的爱同学才能更好的让他们健康成长。
在教学方面,虽然我们标榜素养教育,但是到如今为止,唯恐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还是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天怎样做教师》的读后感(通用6篇)
《今天怎样做教师》的读后感(通用6篇)《今天怎样做教师》的读后感篇1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
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以前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
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
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
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
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
“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篇)_1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篇)《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假期里,我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
本书收集并点评了100个教学案例。
读完王老师的这本书,总体的感觉就是“专业”。
他切合当今教育的现实,对实际的教育案例进行评论,给予具体的指导。
让我们体会到教育理论应该如何恰当有效地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
让我们澄清了认识,摆正了方向,进而找到正确的方法。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篇点评,是关于“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位老师阐述了关于教师该不该走进学生心灵的一些看法,相信这也是很多教师的困扰。
随后王晓春老师做出了如下点评:所谓“走进孩子的心灵”,其目的应该是了解他,理解他,影响他。
了解学生,理解学生,都是为了更准确、更有效地影响学生。
而“影响”者,设计情境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是也。
此后,我有了自己的思考,一位真正的优秀教师该如何教育学生,是一味的严厉批评?还是过分的迁就学生?我想这两者是都不可取的。
当我读完整本书后,我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仅有“爱心”远远不够,仅有“严厉”也远远不够,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一位好老师,往往会成为学生一生的榜样,影响着他的学习、成长。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好老师”的衡量标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知识渊博已不是评判好老师的唯一标准了,人格素养等等一些内在品质则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
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的微笑而微笑……”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
因此,对待每一名学生,都有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
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来说,书中给出的一条最重要的启示就是: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老师。
2024年《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2024年《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今天怎样做教师》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教育读物,对于我来说,读完这本书后,深受启发和感悟。
在这____字的读书心得中,我将分享我的体会和反思,希望能够对其他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首先,这本书强调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现在的社会变化非常快,我们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去解决未来面临的问题。
教育不应该只是死记硬背,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其次,这本书提出了“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每个学生都独一无二,有着不同的背景、兴趣和学习方式。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一刀切地对待每个学生,而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教学计划。
我们要学会倾听和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需求,并根据这些了解来制定教学策略。
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人格,让他们不仅仅是拥有知识,更具有良好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这本书还提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合作学习,通过合作解决问题,互相帮助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鼓励他们自己学习和合作,不断激发他们的潜力。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为他们将来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做好准备。
最后,这本书强调了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反思的重要性。
每个教师都应该不断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风格,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培训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和分享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优秀4篇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优秀4篇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篇一继《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我又阅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感触颇多,受益匪浅。
忍不住想写点儿什么,引用王老师的一句话:“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这句话在你的心灵深处会有一种冲击感,它让我认识到当好一名教师,一个正确看待问题的心态和意识是多么的重要。
下面我把自己读后的一点点感受写下,愿与同事们共勉。
首先我想说的是:怎样做教师换言之怎样做最好的教师?我觉得必须要了解和研究学生。
书中有这么一段精辟的言论: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要了解和研究自己学生的方方面面,并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职业的爱和尊重,如此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都是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这就好比世界不存在一片相同的树叶,也不存在相同的一个人。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渴望得到同学、老师、家长及社会的认同。
书中好多案例都证明,自尊心是推动学生不断上进的一种动力。
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将会促使他们努力地学习,力争上游,自觉主动地约束自己,为班级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记得上届有个学生叫陈某,父母离异,平时照管他的人较忙,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很差,直接地影响到他的学习成绩。
上学迟到,上课走神,作业常不能按时完成,成绩一直稳定在最后一名,而且还是全校最后一名。
作为他的班主任老师我有义务和责任去帮助他改变现状,为此我叫来了他爸爸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了解和沟通,谈了很多,也了解到了很多,孩子现在的学习成绩差并不是内在因素而是外在因素,这孩子自从爸爸妈妈分开后对他在心理上造成了一些阴影,孩子开始变的消极,懒惰,甚至还有一些自卑,在了解了这些后,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特别的关注他,一有时间,我就会和他坐下来了解他内心所想,及时地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慢慢孩子变的主动了起来,当他有了一点点的进步,我就表扬他的进步,肯定他的改变。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4篇)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4篇)《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1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教师?然而好多人都觉得现在当老师太难了,常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
而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也常常觉得黔驴技穷。
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自感获益非浅。
首先我了解了今天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老师会感觉教师难当,因为我们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
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
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再不管事,只好借家长的手再来“修理”。
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在指望老师把他的孩子教育过来呢!于是没招了。
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
然而书中的提供的很多案例都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书中告诫我们:面对新的教育对象,一个个活生生、多变的个体,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有激情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有的的教师盲目相信师爱的力量,以为教师只要爱学生,一切就好了。
针对这种倾向,作者王晓春老师尖锐指出:“很多教师都是这样,想用‘关爱’换来学生的‘感激’。
教师一厢情愿地以为,学生一感激,就会改正缺点。
可是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的溺爱,感恩心态越来越淡薄。
你想,你关爱再多,能超过家长吗?家长关爱了那么长时间,那么大的力度,都没能使孩子听话。
您的爱怎么就那么灵呢?”“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爱不属于专业能力(虽然它对于教师是必须的,非常重要)。
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可见在这本书里,王老师对案例中老师行为的评价,很现实,没有像其他所谓专家那样高谈论阔,空谈义理,也没有像有些所谓知名教授那样逃避现实,不敢对现实做出评论。
而是做到了对现实的披露。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着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
读后感《今天怎样当教师》(2篇)
读后感《今天怎样当教师》本学期,我认真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着作《今天怎样当教师》,虽然书中的100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校园,然而却关系到所有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
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教师?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
下面对书中的一则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下面对书中的一则关于教师的爱的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案例中讲的是一名老师帮助一个学习成绩差且没有兴趣的孩子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案例,案例中,那名老师的耐性让人佩服,他真的是倾注了自己的爱给学生。
感动之余不仅想到,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喜欢每一个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爱每一个孩子是教师的职责。
这不正是经常教导我们的思想吗?要全身心的把爱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孩子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正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吗?我们的教师行为是否与说的相一致?面对案例中的学生,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师那样耐心呢?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爱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细细品位王老师的点评,不禁让我感触颇深,她说:“要区分职业的爱和私人的爱”,书中说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
因为任何一个人爱的付出,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博爱”不仅会把人累死,更把教师的职责范围扩大。
是啊,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私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
教师就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孩子有困难时,在孩子做错事时,在孩子得到进步时,作为教师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简单的几句话让我豁然开朗。
2024年《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心得
2024年《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心得《今天怎样做教师》是一本关于教育的启示录,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现代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本书的作者是教育学家王怀志,他通过自身多年的教育实践以及对国内外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给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他指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阅读《今天怎样做教师》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考和启示。
首先,我意识到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并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索。
其次,我认识到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知识和技术,而是要求人们具备创新和综合能力。
因此,教育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
另外,《今天怎样做教师》还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的事。
学生应该成为教育的主体,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供学习资源和方法,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只有建立起良好的教学关系和沟通,才能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除了以上几点,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教育策略和理念,《今天怎样做教师》提供了很多案例和实践经验,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得了很多启示,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地认识到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我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差异,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今天怎样做教师》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冯友兰先生所著,是一本探讨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著作。
通过这本书,冯友兰先生以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师的职责、思考、方法和理念。
本书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向我们描述了现代教师应该做到的五个基本方面,即“端正态度、掌握方法、创造方法、发展个性、自己发展”。
阅读本书给我很大的启示,深深感触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
首先,《今天怎样做教师》告诉我教师的最基本的态度和职责是要端正。
教育是一个高尚的事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用严谨的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而不是片面地以成绩论英雄。
只有正确的态度,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有关施教、给学生以灵感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建立起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其次,本书告诉我们掌握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能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既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也需要全面的教学技能。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应当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和工具,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我们还应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此外,创造方法是教师的又一重要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同样也是教育发展的动力。
教师作为教育创新的主体,应当善于创造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当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和挑战。
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此外,《今天怎样做教师》还告诉我们要发展好个性。
教师的教育方法和风格,也应与自己的个性特点相契合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和特长,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今天怎样做教师》的读后感千两百字
《今天怎样做教师》的读后感千两百字1、《今天怎样做教师》的读后感千两百字读完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中学)》这本书,我受到的启发很大。
通观王老师对100个教育案例的分析,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但他在书中一再强调、提倡的“我们今天如何做教师”的核心理念,我觉得不外乎两个词:科学与民主。
第一,“以人为本”是落实这一核心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
王老师认为,“以人为本”的含义不仅仅是通常所理解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教师不能“目中无人”,仅仅把学生当成产品;更要注意避免这样的误区:教师只要提高师德、责任心,只要反复诵读“师爱”之经,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教师不能不区分职业之爱与私人之爱的区别,更不能把道德说教、道德煽情、道德施压曲解为师爱的内涵,进而用它们代替科学的分析。
“以人为本”的本质意义在于,教师以自己高素质的教育管理水平,对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进行科学分析,对症下药,尽量又快又好地帮助问题学生找到走出困境的出路。
哪怕是对于一些“社会化”程度很深的学生和所谓的“惯偷”学生,甚至是“不可救药”的.孩子,也不要轻率地给他们贴上道德品质问题的标签,而是要尽可能把他们看做有心理疾患的“病人”,科学施救,即使实在无法挽救,也要给尽可能地让他们体面离去,做到仁至义尽,而不是斩尽杀绝,落井下石。
第二,“研究型教育”是落实这一核心理念的路径和方向。
王老师把面对学生的烦恼,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不想研究问题,却想解决问题的教育称之为“非研究型教育”。
与此相反,“研究型教育”就是不把教育工作简单化,遇到问题不简单归因,具有科学的诊断意识,学会在翔实材料的基础逻辑地、科学地思考。
具体来讲有三点:(1)“研究型教育”常用的基本工作原则就是换位思考,注重的是对方的感觉,否则理解和沟通就是空谈。
(2)“研究型教育”的工作方法不是狭隘肤浅地就事论事,而是既包括横向的扩展性询问,又包括纵向的历史性追寻。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五篇】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五篇】篇一: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感受颇深。
觉得这是一本既能给一线教师指明方向,又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的好书。
首先读这本书,你不会感到辛苦,因为书中到处是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故事,在这里你可以从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中领悟教育的真谛。
从小徒弟带着寻常的小石头到市场问价,领悟到一个人的价值关键要看他把自己定位在哪里;从小伙子手抓小鸟逼智者卜问生死,让人们明白一个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其次,此书能够用独特的眼光看教育,以负责的态度提建议。
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是许多人都在探索的问题。
是啊,在当前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确实是挺不容易的。
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工作是忙碌的,但我认为教师的成就感--“桃李满天下”的幸福,也是无人能及的,教师的价值是永恒的。
那么,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给我很多启示。
(一)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学生首先就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了解孩子就需要与孩子沟通,与家长沟通。
其次,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
“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学生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
公正,这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
第三,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二)教师要把强烈的责任意识放在首位教师要忠实地履行职责,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如重庆市开县优秀教师群体在两次突如其来的灾害中,不顾个人和家庭的安危,全力保护和抢救学生,他们在做这种选择时,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老师。
”“我是老师”,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但它掷地有声!“我是老师”反映了一名教师强烈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表明教师形成了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养,这是新时期师德的一个核心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如案例41,一位高一的学生因为家庭情况很糟糕,告诉老师说自己觉得没有活着的理由。面对这样一位学生,王老师支了这样一招:"研究一下他与女同学的关系。如果班上没有什么女同学注意他,那是很麻烦的,要帮他得到异性的注意和友谊。"看后我很迷惑,我不知道每个男学生是否都能得到女同学的注意和友谊,我以为那是自然形成的,不是谁说"帮"就帮得来的。我也不知道每个男生是否都要有女同学的注意和友谊才有活着的理由,而且异性的注意和友谊与非常敏感的"早恋"之间的界限很模糊,我不知道王老师是否想用这样一种模糊的"友谊"来拯救这个学生,倘若不慎越界,不仅救不出这一个,还要搭进去一个,岂不更加糟糕?因此我以为王老师的这一招是奇招、险招,弄不好就会成为馊主意。这样的科学性恐怕也名不副实。
王老师常称当前流行的种种教育方法为"俗套子",认为这些方法缺乏"个性化",教师拿来就用,主观、机械、教条,缺乏科学性。但事实上,并非每种教育方法都得是"个性化"的,针对相同类型的问题,采用一些普适的方法也是必要而有效的,这些方法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甚至一些现在也无法解释清楚的教育经验,也不能轻率地用"缺乏科学性"的名义一棍子打死。比如案例9中,教师对一个"顽童"的教育采取了建立帮助监督小组,让他写"心理报告" 等措施,应该说,这种方法既能有效促进其反思,也能多而准确地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进一步的个性化诊断服务,是很符合王老师所提倡的教育研究的科学性的,然而不知道为什么王老师却说这些措施都是"沿袭老例","看不出个性特点",原因竟是"这类办法对所有的差生几乎都可以用"。但对于这样一个"顽童",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是个性化的,王老师却没有只言片语。其他如案例12、14、19、20等,王老师的做法也大致和对案例9的处理方式相同,只贴"不科学"的标签,而对如何做才是科学的,则语焉不详。虽然王老师说过,"教育并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房,全靠自己的的思考和试验,别人的作用,无非引发自己的思考而已",(p63)但作为教育科学性的大力倡导者和研究者,只批评而无示范,总觉得这科学太"泛"了一点。
具体来说,第一,"以人为本"是落实这一核心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王老师认为,"以人为本"的含义不仅仅是通常所理解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教师不能"目中无人",仅仅把学生当成产品;更要注意避免这样的误区:教师只要提高师德、责任心,只要反复诵读"师爱"之经,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教师不能不区分职业之爱与私人之爱的区别,更不能把道德说教、道德煽情、道德施压曲解为师爱的内涵,进而用它们代替科学的分析。(p34,p5)"以人为本"的本质意义在于,教师以自己高素质的教育管理水平,对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进行科学分析,对症下药,尽量又快又好地帮助问题学生找到走出困境的出路。哪怕是对于一些"社会化"程度很深的学生(如案例35中不吃表扬的那个学生和案例51中那个自称我是"社会上的人"的学生)和所谓的"惯偷"学生(如案例50中的那个惯于借钱不还的女生),甚至是"不可救药"的孩子(如案例56中那个喜欢肆无忌惮地公开唱情歌、写情书、大胆讲性、炫耀情史的"不可救药"的女孩),也不要轻率地给他们贴上道德品质问题的标签,而是要尽可能把他们看做有心理疾患的"病人",科学施救,即使实在无法挽救,也要给尽可能地让他们体面离去,做到仁至义尽,而不是斩尽杀绝,落井下石。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都要首先把他当"人"看,甚或当自己的亲人看,然后再科学施救,才真正是"以人为本"。
第二,"研究型教育"是落实这一核心理念的路径和方向。王老师把面对学生的烦恼,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不想研究问题,却想解决问题的教育称之为"非研究型教育"。与此相反,"研究型教育"就是不把教育工作简单化,遇到问题不简单归因,具有科学的诊断意识,学会在翔实材料的基础逻辑地、科学地思考。具体来讲有三点:(1)"研究型教育"常用的基本工作原则就是换位思考,注重的是对方的感觉,否则理解和沟通就是空谈。(2)"研究型教育"的工作方法不是狭隘肤浅地就事论事,而是既包括横向的扩展性询问,又包括纵向的历史性追寻。比如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情况等。在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再针对问题进行个性化的诊断,然后根据诊断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关键是帮助问题学生理清思路,给他以具体的、朋友式的"支招"。比如在案例64、65、67的点评中,王老师用了这样一系列的标题――《搞清"这一个"的独特逻辑》、《帮助学生找到生命的意义》、《请您了解一下这个孩子的成长》等――就是具体的证明。(3)"研究型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反思精神,要有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进行自我追问和反驳的思维习惯。(p56)对于以上三点,特别是第2点,在我们选读的李希贵督学所著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一书中有着更为具体感性的介绍。比如在该书第73页,作者讲了这样一个案例:在麦克明女士的三年级课堂上,一位黑人小男孩正在向全班同学读书,但读得很差。而当老师给这个孩子进行பைடு நூலகம்读测试的时候,孩子的表现并不特别差。前后的表现很不一致,这是怎么回事呢?对此,我们的一些老师也许会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也许会给出一些简单的原因,也许连想都不想一下,根本不把它当成问题。可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金泽教授却不仅把这个情况当成一个大问题,而且当做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你必须把他(指黑人小男孩)的背景搞明白,包括他的学业成绩、相关经历、家庭情况等等......你还要与这个孩子交谈,了解他在家里的阅读情况,了解他对于不同书籍以及遇到阅读障碍时的态度。对麦克明女士的访谈更是重中之重,因为,面对活生生的学生,她应该是最为了解的,她想出的点子往往是十分有效的。......我们还要访谈家长、访谈校长,与孩子上学年的任课老师交谈。......"金泽教授承认他所提供的方法并不能对所有的学生都有效,但他其实是想借此告诉教师解决问题要寻找多种角度,甚至好多问题的原因是在教师和学生之外的某个不起眼的地方,比如对自己的座椅不适应或者窗子的光线太刺眼等。另外在该书的第78页,作者对美国针对学习障碍学生的特殊教育有这样的说明和评价:"在美国,对于学习障碍学生,学校很少从道德层面对他们进行批判,更没有歧视和放弃他们,而是把他们当做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个需要获得特殊的关照、需要用特殊的方法来实施教育的群体。因此,教育工作者们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脑科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积极寻找对策,取得了许多了不起的成果,很多孩子的命运因此而获得了根本性的改变。""美国不仅仅把这项工作看作是解决学习障碍学生的问题,而且上升到民族命运的角度来认识,认为这是拯救美国未来的伟大工程!在这项事业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全美有50多万人从事学习障碍学生的研究工作;每年暑假,都要拨出专门的经费,专门招聘校长、教师举办'夏季学校',为这些特殊的孩子补课。"当然,这里说的仅仅是针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的挽救之道,由此我们可以作合理的推想,对于那些心理上有疾患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做法也许会更细致。美国的这种"小题大做"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应该是和王老师提倡的"研究型教育"的精神相一致的,而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然,王老师在"研究型教育"指导下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对案例17《我该如何教育这个厌学的孩子?》中所述的那个学生从认识问题、技术问题等智力因素和从性格问题、情绪问题、意志问题、信心问题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分析诊断,对案例56的点评《学会诊疗"不可救药"的女孩》,以及在案例62中对一个声称"迷失自我"的、想放弃心理学专业学习的大学生的分析诊断,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典范。
二、谨防教育中的伪"科学"
"泛科学化"常常导致"一刀切"式的思维偏颇,外在形式的表现比较明显,还比较容易辨别。伪"科学"则比较隐蔽,极容易让人轻信,有时甚至连当事者也难以辨别清楚,因此造成的危害也特别大,需要我们更加警惕。在该书中这种情况也存在,有些王老师自认为非常"科学"的方法其实也属于经验中的"俗套子",有些甚或是不科学的。比如,案例34中,一位学生不听老师的话,原因是读过大学的老师挣的钱远远比不上只有初中文化的提灰桶的哥哥挣的多,所以得出结论是老师说的根本不管用。面对这样一个学生,王老师是这样支招的:"你还认为挣钱多少与文化水平没有关系,初中文化照样挣大钱。可能因为你只看见了你的哥哥。我建议你去看看有关的调查材料,看看全中国最富的人们,他们的文化程度如何。恐怕完全不是你在这个可怜的小圈子看到的情况。你眼界太狭小了,目光太短浅了。"我觉得王老师的这一招固然是想在这个学生面前竭力树立知识文化的威信、教师的威信,但用这样的大话来压人,恐怕实际效果不见得好。因为这个年龄的学生一般只相信眼见为实,而不会相信什么调查材料,他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很可能他所见到的并不只是哥哥这一例,而是在他的周围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也不太可能去查看相关的资料,假使他真的去看了,也许还会发现很多富人其实学历都很低,比如盖茨和李嘉诚在成为首富时,他们俩拥有的最高学历分别是高中、小学。王永庆,多年的台湾首富,小学学历;洛克菲勒,美国石油大王,初中;松下幸之助,日本的"经营之神",小学......这个名单可以拉得很长。当然,这些人中有些人并不是不想学习,而是迫于生计,无法求学,他们后来的文化水平也并不低,因为在后天的生活磨砺中他们通过自学慢慢积累起了很多知识;而且学历低也并不等于文化水平低,但学生却常常会把学历等同于文化水平,误解十分容易发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王老师的这番语焉不详的大话就不仅说服不了学生,反而会让自己被动。而且假如这个学生这样反问:"照老师的意思,挣钱多少和文化水平的高低呈正比,那么请您告诉我,老师这么高的文化水平,挣的钱为什么就比不上只有初中文化的我的哥哥呢?"恐怕王老师就不得不扯得更远一些,而说服力却是无论如何抵不上眼前的事实。如此一来,王老师这一招的科学性恐怕就很值得怀疑。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