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原王氏”常成为史学家眼中的笑话
太原王家大院的历史沉淀与文化传承

太原王家大院的历史沉淀与文化传承太原王家大院,是山西省太原市历史悠久的村落之一。
这里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大院,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名于世。
这座大院曾经是一位财主家族的住所,自建成以来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今天,太原王家大院已经成为了一处文化旅游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观赏。
太原王家大院的历史沉淀王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当时的主人是一位姓王的财主。
这座大院占地面积宽敞,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共有三进五院,包括前厅、主厅、翼房、庭院等。
整个大院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是居住区,北部则是贮藏物品和种植作物的地方。
大院内外均是上好的材质,结构严谨且富有特色。
在王家大院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发生了不少有趣逸闻。
例如,传说中有一个王家二少爷,他喜欢热闹和玩乐,大院的前厅就成了他的聚会场所。
而这个前厅却非常特别,它的檐口采用的是石雕,这在当时并不常见。
另外,王家大院的内部装饰也是王家人精心布置的,墙上挂着美丽的字画和装饰品,使整个大院充满了华丽的气息。
太原王家大院的文化传承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正是由于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王家大院永远是国内外游客眼中的文化古迹。
如今,王家大院已经成为以文化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景区。
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体验传统文化与历史风情。
除了欣赏大院的建筑和装饰,游客还可以参观陈列在大院中的文物展览,以及各种传统文化表演。
这些活动可以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深度。
作为一处文化遗产,王家大院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与启示。
它不仅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更是一份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现代,我们不仅要尊重传统文化,还要探索如何让这些文化活动下去,进而发扬光大,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总之,在太原市的王家大院,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和活力。
正因为有了太原王家大院这样的文化瑰宝,我们才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处世哲学和价值观。
万荣笑话的语用特色分析

Vol.33No.2Feb.2012第33卷第2期2012年2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引言2009年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语用学会提出了要解放语用学,研究需要丰富内容,要有新的研究动向。
语用学的研究不能只追随西方的理论,语料不应仅限制在英语语料,因为这会造成研究的简约主义和线性思维方式。
语用学的研究视野要拓宽,从既定的研究框架中解放出来,借助相邻学科的理论,更多着眼于各国的自然语料。
于是,对于本国语言特色的研究成为是语用学一个新方向,形成新的研究范式。
这样一来多向的学术争论和探讨将进一步促进语用学的发展。
本文以黄河流域的土笑话———万荣笑话作为研究对象。
万荣笑话是一种古老的东方式幽默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间文化符号,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进行万荣笑话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万荣笑话简介万荣笑话(又称万荣72挣)起源于明末清初,发源地在山西省万荣县荣河镇的谢村,是一种独有的文化土特产。
万荣笑话是黄土高坡上民间口头文学,是万荣人民在长期的劳作中创造出的草根文学。
数年来,万荣笑话经百人听、万人传,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遂成集体智慧的精髓。
万荣当地人将流传较广的笑话编整出《万荣七十二挣》,一直以口头文学形式存在的万荣笑话终于开始成书,登上了“大雅之堂”,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现在万荣笑话已成当地的名片。
万荣笑话构成笑话、构成幽默、让人发笑的基本元素不相同。
每个接触万荣笑话的人,都感到万荣笑话味道怪怪的,留在心里的印象也是怪怪的,是一种出人意料之外的幽默,是一种超乎想象之外的离奇笑料。
2008年万荣笑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的要求,要求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来研究、繁荣万荣笑话,为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这在当今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万荣笑话浅议

一
村南坡 的大 道 , 南来 北 往 的 车 马都 要 经 过 谢 村 , 因此村 中庙 宇 、 铺 、 台星 罗 棋 布 , 地 客 商 来 店 舞 外
、
万 荣笑话 的发 源
万荣 文 明深 远 、 史悠 久 , 载 轩 辕 黄帝 “ 历 史 扫 往频 繁 , 自古 就有 “ 四池 八 井 十 二 条巷 、 弯弯 曲曲 的 [ 谢村 人 口旺 盛 , 读 之 家 为 数 耕 地 为坛 于雎 上 ” 祀 后 土 , 汉 , 帝 刘 彻先 后 6 好风光 ” 美誉 。 ] 祭 及 武
2 0 年 1 月 01 2
太 原 大 学 学 报
J un l f iu n Unv ri o r a o y a iest Ta y Vo. No 4 S mNo 4 1 1 . u 1 .4
第 1 1卷 第 4 期 总 第 4 4期
文章编 号 :6 1 9 7 2 1 )4—0 6 —0 1 7 —5 7 (0 0 0 05 4
后 2 次祭 祀 后 土 , 分 证 明 了万 荣 是 华 夏 文 0多 充
“ ” 挣 的最 早故 事建 于《 碑为证 》3 相 传一 立 l ,
明的发 祥地之 一 ; 荣物 华 天 宝 、 杰地 灵 , 史 个为人吝啬的土财主 , 万 人 历 请邻村 有名 的石匠为父亲
上政治 家 、 事 家 、 育 家 、 法 家 、 革 家 层 出 刻碑 , 匠早 就 想 奚 落 一 下 财 主 , 碑 时 把 自己 军 教 书 改 石 刻
次到此 祭 祀 后 土 , 出 了脍 炙 人 口的 《 风 辞 》 写 秋 ,
不少 , 口素 质 相 对 较 高 , 来 北 往 的人 们 将 外 人 南
建筑 了“ 内祠 庙 之 冠 ” 海 的后 土 祠 和秋 风 楼 , 后 界的事 物 、 息 在 这 里 汇 集 交 流 , 河 镇 一 生 活中培育 出一 种 争强 好胜 、 闯敢 冒的 万荣 精 村 ”因 此 又 得 名 “ 村挣 ” 敢
晋阳王氏

晋阳王氏武平王氏宗亲晋阳王氏自柔、泽兄弟开基后,便成为魏晋盛门,唐以后,便衰没不显了。
太原王氏的晋阳支兴起较祁县支稍晚,时间约在东汉末年。
《三国志·王昶传》说,昶家于晋阳,父泽,伯父柔,少年时因得郭林宗品评而知名。
郭林宗即郭泰,太原介休(今属山西)人,善于奖掖后进,有盛名于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07年),卒于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
柔、泽兄弟谒之求名,最早不过桓帝时,最晚在灵帝初年。
知名后分别官至北中郎将和代郡太守,也只能是灵帝以后的事情。
因此,根据史书的记载,晋阳王氏贵显的最早时间不会超过东汉灵帝时期(公元168—189年),亦即东汉末年。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书辨证》说,柔、泽兄弟乃汉扬州刺史王霸之后,是王霸之子咸十九世孙,可能根据王氏私家谱牒,尚缺乏历史的证据。
柔子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泽子昶,史称“少与同郡王凌俱知名,凌年长,昶兄事之”,可知是与祁县王凌同时期的人。
他仕魏后官至司空、京陵侯,魏末因助司马氏篡魏有功,子孙入晋后皆平步青云,超级贵族的基础也随之奠定。
故在西晋时,王柔孙沈以佐命之功官至司空,封博陵郡公;沈子浚,大司马,父子皆登三公之位。
昶子浑,晋武帝时率方面之军灭亡孙吴,实现全国统一,建不世之勋,官至司徒,增封京陵侯爵,为京陵郡公,食邑八千户。
子济,妻子是武帝女常山公主,官至骠骑将军。
浑弟深,冀州刺史;深弟湛,汝南太守。
湛从兄默(黯),曹魏时已当上了尚书;默子佑,仕西晋为北军中侯。
湛子承,亦当上了东海太守。
承从叔遐,光禄勋。
自晋初至此仅四十余年,王氏可考者十三人,除一人早卒外,余十二人全部进入仕途,且三人三公,一人尚书,官位都在中级以上,真是鼎贵一时,是晋阳王氏的黄金时代。
西晋以后,五胡乱华,皇室遭窃,在东南一角建立东晋,晋阳王氏也出现败落之象。
尽管如此,东晋时的晋阳王氏仍是当代名族。
这不仅表现为它能继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之后独霸东晋朝政达数年之久,而且族中还有三人相继为哀、简文、孝武三帝皇后,一人位至三公(王恭),五人官至正副宰相(述、坦之、蕴、国宝、恭),五人任大州刺史(淡、愉、忱、绥、恭),八人有公侯爵位(峤、道素、崇之、聿、承、述、坦之、恺),除去其中的重复因素,仍可窥知晋阳王氏当时的荣华。
方案-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深浮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深浮'【提要】本文是关于北朝世家大族的个案研究之一,选取了太原王氏这一由北至南,又由南入北;先显于南,而后达于北的独特家族,重点论证了这一家族宗族背景及其与宗族、乡里的关系,从一个侧面阐释了南北士族与社会结构的差异。
在北朝高门大姓当中,太原王氏是一个很独特的家族。
北魏初年,东晋太原王氏的后裔王慧龙只身渡江降魏,以此为契机,江左盛门太原王氏重新立足于北方社会;北魏太和中,王慧龙之孙王琼又以孤子之身得入“四姓”,成为北朝士族中的一流高门,历隋唐而声名不坠。
作为魏晋旧门,太原王氏由北至南,又由南入北,先显于南,而后达于北,其经历与其他历数百年不离根本之地的北方士族迥然有别。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历程,特别是这一家族与乡里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北士族社会环境的差异。
\xa0论文联盟编辑。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历史,始于东晋丧乱、北魏勃兴之际。
在东晋末年的主相矛盾中,太原王氏的两支分别依附于孝武帝和会稽王司马道子,在东晋末年的政争中翻云覆雨,最终两败俱伤,死亡殆尽,王辑之子王慧龙幸免于难,只身降魏[1]。
据《魏书》本传及《通鉴》系年,王慧龙北奔的情况大致如下:晋安帝兴元三年(404),刘裕讨灭桓玄,独秉朝纲,以谋反为名,诛杀尚书左仆射王愉及子荆州刺史王绥。
王愉之孙、王辑之子王慧龙为沙门僧彬所匿,西上江陵,投靠叔祖王忱故吏荆州前治中习辟疆。
义熙元年(405),刘裕荆州刺史魏咏之卒,习辟疆与江陵令罗修、别驾刘期公、土人王腾等奉王慧龙为盟主,举兵欲袭江陵。
刘裕恐荆州有变,遣其弟刘道规至荆州,起兵密谋流产,罗修与僧彬奉王慧龙北投襄阳,在雍州刺史鲁宗之的资助下,投奔后秦。
北魏太常二年(417),刘裕灭后秦,王慧龙遂入北魏。
王慧龙北奔,事起张惶,身无信物,来历难明,其士族身份在当时就曾引起普遍怀疑。
崔浩见“慧龙鼻大”,符合江东“齄王”的相貌特征,遂以为“信王家儿也”[2]。
其后鲁宗之子鲁轨入魏,谓王慧龙为私生子,本人亦无从辩白。
王维家世、家风与家学

王维家世、家风与家学兰宇冬;过文英【摘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王维家世属“太原王氏”之“河东王氏”房一般为学界所公认,但结合相关罕见碑志,可证王维家族“河东王氏”与“太原王氏”非为同一世系.通过对北朝“太原王氏”冒族现象分析深入探讨王维家族背景,进一步在此基础上,结合传记史料,揭示王维家风家学,借此说明王维艺术素养形成的传统士族教育背景.【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2)004【总页数】7页(P68-73,88)【关键词】河东;王氏;冒族;家风;家学【作者】兰宇冬;过文英【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杭州310023;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杭州3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一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艺术全才,据史料记载,王维在诗、书、画、音乐方面成就杰出,堪称一代宗师。
不过关于王维家世却因史料的缺乏一直未有定说。
《旧唐书》本传中记载:“太原祁人。
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① 本文引用王维传记资料主要来自《旧唐书》和《新唐书》王维本传,在之后的行文中简称《旧、新。
其他语焉不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因维弟王缙的显贵而在“河东王氏”中列出中王缙祖父四代及其兄弟五人之世系:王儒贤(唐赵州司马)——扬州司马王知节——协律郎王胄——汾州司马王处廉——尚书右丞王维、代宗宰相王缙、江陵少尹王繟、王纮、太常少卿王紞。
《世系表》将“河东王氏”列为“太原王氏”一房,太原王氏为汉司徒王允之后,在魏晋时因重臣王昶、王浑而成为当时著名门阀,后因时局变动,门庭遭诛灭之难,唯余王慧龙只身投奔北魏,依靠北魏大姓崔浩的支持在北魏立足,至王慧龙孙王琼依孝文汉化改制之势而成为当时大族之一。
到唐代其实力几为皇室所忌惮,甚至以政令干涉其婚娶。
《太平广记》卷184“《氏族》七姓”条引《国史纂异》云:高宗朝以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赵郡陇西二李等七姓,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乃禁其自相婚娶。
太原王氏与两晋政局

太原王氏与两晋政局作者:李艳丽来源:《卷宗》2018年第10期摘要:太原王氏是魏晋南北朝历史上的重要士族之一。
曹魏时期,王沈、王昶因为在司马氏政权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太原王氏的显贵地位;西晋时期,王昶的后代王浑、王济仍仕于晋廷;东晋时,“齇王”王承扎根于江东,而王述、王坦之父子则显达于东晋庙堂;到了东晋后期,因为太原王氏阋墙于江东政局,司马氏政权覆灭,门阀政治终场。
唐初柳芳记载:“今流俗独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太原王氏号五姓,盖不经也。
”[1]士族全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柳芳记载了士族之最,山东士族的代表有太原王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和荥阳郑氏,外加关陇士族当中的李唐皇室陇西李氏,并称“五姓七族”,并州诸郡的名门望族,只有太原王氏。
1 曹魏、西晋时期太原王氏的发展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太原王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的周灵王太子晋。
东汉末年,太原王氏传至王柔、王泽兄弟,因受到汉末名士郭林宗的品评,而逐渐进入名门望族的行列。
汉魏嬗代以后,太原王氏进入了黄金时代。
曹魏时期,王柔的儿子王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
王机的儿子王沈,在曹魏后期倒向了司马氏。
后来,曹魏皇帝高贵乡公曹髦,决定攻杀司马昭。
由于王沈告密,使得司马昭早有准备,反而击杀了曹髦。
王沈因此立了大功,被封为安平侯。
这一事件深刻影响着太原王氏的命运。
王沈在曹魏末年助司马氏篡魏有功,使得王沈的子孙在入晋后都平步青云,太原王氏家族贵显的地位也随之奠定。
在晋武帝泰始年间,有谣谚曰:“贾、裴、王,乱纪纲。
王、裴、贾,济天下。
”[2]这足以可见,太原王氏在西晋政权中的重要地位。
曹魏时期,王泽的儿子王昶,成为太原王氏的标志性人物。
在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中,毌丘俭、文钦、诸葛诞等扬州地方势力拥护曹氏,发动淮南三叛,反对司马氏的夺权活动。
王昶当时官拜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选择了司马氏阵营,领兵镇压毌丘俭、文钦、诸葛诞等扬州地方势力在淮南地区发动的连续性反叛,西晋史学家陈寿盛赞王昶“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
太原王氏源流及其家族文化杂俎

[作者简介]赵叶花(1981-),女,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化史方向)研究。
太原王氏源流及其家族文化杂俎赵叶花(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山西太原030010)[摘 要]太原王氏由王昶而启,有“五世盛德”之名。
肇兴于汉,鼎盛于魏晋,式微于隋唐,其巨大的社会政治影响延续数百年。
太原王氏家族成员如汉末王允,魏晋王昶、王浑、王湛,唐时王翰、王勃、王昌龄,明代王琼等等,或以政声或以文名,卓著于史。
“天下王姓出太原”,代表了世俗社会对太原王氏厚重家族文化的追崇与寄寓。
[关键词]太原王氏;源流故实;家族文化[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 9503(2021)02 0009 03 [收稿日期]2020-06-25 一、太原王氏故实与源流被陶潜称作“五世盛德”的魏晋人物王昶,是太原王氏晋阳一支走向兴盛的关键,为太原王氏日后成为煊赫大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王昶的父辈已是魏国的重臣,其伯父王柔(字叔优)、父亲王泽(字季道)为当时名士郭林宗所称道,谓此二人“皆二千石才也”,王柔“当以仕宦显”,王泽“宜以经术进”。
此二人后来分别官至北中郎将、代州太守①。
王柔子王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早亡。
王泽子王昶少有才名,据《三国志·魏志·王昶传》记载: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也。
少与同郡王腸俱知名。
腸年长,昶兄事之。
文帝在东宫,昶为太子文学。
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
时都几树木成林,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迁兖州刺史。
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
昶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矨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
乃著《治论》,略依古制而合于时务者二十余篇,又著《兵法》十余篇。
②《魏志》称王昶“开济识度”“可谓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
有魏一朝,王昶不仅政治才干不凡,而且军功显赫。
喝酒、嗑五石散、爱鹅、喜老鼠:深八魏晋士人怪癖

喝酒、嗑五石散、爱鹅、喜老鼠:深八魏晋士人怪癖“写经换鹅”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说的是山阴一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前去观看,看完以后,非常喜欢,想买下来。
这位道士估计年轻时候也是个文艺青年,说你如果能写两张《道德经》给我,那么我这群鹅就送给你了。
王羲之高高兴兴地写完,用笼子装着这群大白鹅更加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从这则典故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对鹅真的是情有独钟,因此与“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并称“四爱”。
但是后面三人的爱好都很容易理解,属于文人雅趣,可鹅的外观并不出众,而且晋代的鹅也不至于很温柔,应该和现代的鹅差不多好斗,这和中国文人的审美意趣是不相符的。
王羲之为什么喜欢鹅呢?王羲之是书圣,于是后代学人就从这方面找原因。
清代著名书法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的说道:“其要在执笔。
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加指内钩,小指贴无名指外距,如鹅之两掌拨水者。
故右军爱鹅,玩其两掌行水之势也。
”我不是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只是凭我仅有的才能很难理解,一代书圣要从鹅的姿势里去体会握笔的方法,即使真的如此,买一只鹅天天观察不就够了吗?这个解释实在有些牵强,按这个逻辑,如果裘千丈喜欢鹅的话,那么“红掌拨青波”就应该是武功秘籍了。
后来,陈寅恪对这个掌故也做过考证,他也认为这和书法毫无关系,并且做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解释,王羲之是道教徒,所以不管是山阴道士养鹅还是王羲之换鹅的目的都是为了吃鹅,滋补身体。
王羲之笼鹅而回之后,居然是把这群鹅给炖了,这在我们的情感上是很难接受的。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会稽有一位孤老养了一只好鹅,王羲之托人去买,没能买到。
于是就和亲友一起去看,那位老太太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把鹅给煮了,王羲之懊恼叹息了一整天。
如果按照陈寅恪的解释,王羲之本来就是为了吃鹅的,现在都省得自己亲自动手了,岂不美哉,为何又要叹息呢?陈寅恪解释道:这则故事是伪造的,因为前文说老太太舍不得卖,后文又把鹅宰了,前后文矛盾。
论太原王氏文化

论太原王氏文化作者:田立勤来源:《文物世界》 2014年第1期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
得姓始祖太子晋,名晋,字子乔,系周灵王太子,约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8年,寿不过十八岁。
据史籍谱牒记载,“太原王氏”奉2500多年前的周灵王太子晋(前565—前548年)为始祖。
其子宗敬后担任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之后历代相传,“王”也就演变成为他及其子孙后代的姓氏。
在山西太原晋祠修建的“子乔祠”就是对王姓始祖子乔的纪念。
按谱牒,太子晋之子宗敬避周难于晋。
改姬姓为王姓之后,十八世孙王翦及其子贲、孙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
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时,王翦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是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
王离之长子王元,避祸迁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琅琊王氏自王元四世王吉始,人才济济,日益兴盛。
王导(公元276-339年),东晋琅琊临沂人,为司马睿(晋元帝)献策移镇建康,辅佐司马睿称帝,经历元、明、成三帝,皆任丞相。
为扶助帝业,举族南渡,相东晋元帝于金陵,是为“王氏金陵祖”。
时人称为“江左夷吾”,盛于江左,世称望族,与谢安一门,号位“乌衣巷世家”。
自江左以至开闽一脉,俱其所传,兴旺昌盛,为世人仰慕。
“王氏咸阳祖”王褒公是北周著名的文学家,文章与庚信齐名,兼之世胄之后,素有重名。
王褒四世孙王晔仕为固始县令,在任有政声,人民怀德,遂家于固始,为“王氏固始祖”,其子孙繁衍而成固始分支,晔公子孙世代务农,但仍俱祖先之美德,虽淡泊而明志,笃于孝悌,约于礼教,为乡里所推重。
固始王氏传至后唐末公子潮、审邽、审知(公元860—925年),唐僖宗年间,黄巢之乱,潮公和审邽、审知为王绪副前锋将,为时势所就,提兵入闽,建立了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
执政期间,自奉俭约,劝农耕织,轻徭薄赋,兴办义学,修筑道路,礼贤下士,兴利除弊,三十年间,一境晏然,开闽以此得名。
为什么“太原王氏”常成为史学家眼中的笑话

为什么“太原王氏”常成为史学家眼中的笑话为什么“太原王氏”常成为史学家眼中的笑话为什么“太原王氏”常成为史学家眼中的笑话本文内容提要:五代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一文的《卷下》第一行曾写道:琅邪王氏与太原王氏同出于周。
琅邪之族世尝有锥头之名;今太原王氏子弟多事争炫,称是己族,其实非也。
“锥头”才是先到的,“争炫”能争到什么呢?反而落得个被史家嗤笑。
如果这还不够好笑,还有更好笑的,不信请看:一、太原王氏属重新由南入北的家族,与其它根基深厚的北方高门大族迥然有别。
除了士族身份一直得不到确证而声望不显外,族单人鲜,自王慧龙至王琼,王琼为辛刘腾所屈,“多年沉滞”;王邵以玄言求媚于隋文帝,“帝依违不从”。
有文才,少骨鲠;负盛名,乏人物,似乎成为太原王氏的“家风”。
太原王氏际遇坎坷的根本原因是在北方缺乏必要的社会根基,其人物似乎始终居于京城,在地方不具备起码的宗族势力,甚至难以染指其郡望所出之地太原晋阳的事务。
北魏末年所盛称的“比屋连郡”的“并州王氏”,并不是指太原王氏,而是以佞幸得进的伪冒士族中山王氏。
以上引自《通典·食货典·乡党》、《关东风俗传》及《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沉浮》等。
二、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汲镂王家,誉金质而银饰也。
“汲镂王家”之称,反映出王氏的实际地位:虽属誉美之辞,却反映出王氏的实际地位:虽为“金”,毕竟是“饰”。
至少到唐朝初年,太原王氏不能不恭居豹尾,被摒弃于“四姓”之外,成为与崔、卢、李、郑虚相称美的装饰物。
太原王氏在北朝隐约透露出这一家族一个最根本的先天不足,那就是在世资、婚姻、家学、门风等种种优越条件的背后,缺乏宗族势力和土著根基。
这一点,正是我们要指出的:因为太原并没有“氏族”和“世家”的“王氏”,只有“攀附”和“改姓”的王氏。
以上参见:《新唐书·柳冲传》《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沉浮》等。
三、太原王述:绰号王蓝田,王蓝田性子很急。
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
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的关系

琅琊王⽒与太原王⽒的关系如所周知,琅琊王⽒和太原王⽒都是王姓的著名⽀派,⼆者之间有着⾮同寻常的关系。
如果深⼊研究这种关系,便会发现,古⼈和今⼈的看法并不相同。
其中如在唐宋⼈眼⾥,琅琊王⽒与太原王⽒是同源关系,关系⼗分密切。
对此,唐朝⼈王颜在所撰《王卓神道碑》中曾说:“⼜见近代太原房谱,称显姓之祖,始⾃周灵王太⼦晋,琅琊房谱亦云太⼦晋后。
”王颜是唐代中叶⼈,该碑撰于唐朝贞元年间(785—805年),其中既然认为“近代”以来的琅琊王⽒和太原王⽒家谱都⾃称是太⼦晋之后,可见⾄少在当时就有⼆者本为⼀家的说法。
不仅如此,前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更说⼆者是兄弟关系,同出⾃秦武城侯王离。
王离“⼆⼦:元、威。
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徙临沂。
……威,汉扬州刺史。
九世孙霸,字儒仲,居太原晋阳。
”也就是说,琅琊王⽒和太原王⽒都是王离的后代,其中琅琊王⽒出⾃王离长⼦王元,太原王⽒出⾃王离次⼦王威。
再如在前引汪藻《世说附琅琊临沂王⽒谱》⾥,曾引《世说》“王武⼦与从兄恬不平”⼀句,说两⽀王姓⼈“则初亦⼀族”。
尽管他这⾥是因《世说》版本的笔误将琅琊王恬(实际是太原王佑)当成太原王济(字武⼦)的从兄,但所得的结论仍是基本沿袭了唐代以来⼆者本为⼀家的说法。
唐宋⼈的琅琊王⽒与太原王⽒本为⼀家的观点⼤约在明清时期被打破,近年随着“寻根热”的兴起和功利⾊彩的抬头再起波澜。
⼀些别有⽤⼼的⼈置历史事实于不顾,公然提出了琅琊王⽒出⾃太原王⽒说。
为了证实这⼀伪命题,他们还故意引经据典,说据《国语》记载,太⼦晋因直谏被废,⼦宗敬奔晋,世居太原,⼈称王家,改姬姓为王姓,为太原王⽒。
⼜说,南齐琅琊王俭编写《姓谱》,置太原王⽒于琅琊王⽒之前,可见太原王⽒的影响很早就盛于琅琊王⽒。
还说,《⼴韵》载王⽒21地望,太原王⽒居⾸。
《⼴韵》是宋⼈据隋代韵籍编写的,可见在隋代之前,已有居21望之⾸的说法。
太原王⽒地望太原郡,始于秦,因此⼜有太原王⽒显于秦汉之说。
从太原王氏的覆灭,看东晋门阀政治的终局之战

从太原王氏的覆灭,看东晋门阀政治的终局之战太原王氏是东晋历史上,最后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的士族门阀。
在此之前,东晋先后由琅琊王氏、颖川庾氏、龙亢桓氏和陈郡谢氏执政,呈现出了士族和皇权共天下的门阀政治格局。
淝水之战后,随着陈郡谢氏退出门阀政治舞台,此时门阀政治也渐渐落下了帷幕。
陈郡谢氏之后,太原王氏登场。
不过和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些执掌东晋的士族门阀不同的是,太原王氏并没有取得东晋的执政权。
因为太原王氏登场时,门阀政治和东晋政权一样,行将就木。
司马氏皇族开始崛起,门阀政治开始逐渐向皇权政治过度,虽然过程很不顺利,但门阀衰落、皇权重振已经是大势所趋。
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原王氏当然不能效仿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只能依附司马氏皇族,以维持门阀不坠。
但是司马氏皇族人才极其匮乏,并未稳定政局的能力,无法使东晋无法建立起有效的皇权政治。
甚至在司马氏皇族内部,出现了以晋孝武帝为代表的皇权和以司马道子为代表的相权之间的权力斗争。
而太原王氏则深度介于了这场皇权和相权之争,最终太原王氏也在这场激烈的权力斗争中覆灭。
太原王氏的覆灭,可以视为东晋门阀政治的终局之战。
士族门阀衰落、司马氏皇族崛起在淝水之战中,执掌东晋的陈郡谢氏,为保全东晋政权立下了大功,很快成为东晋最显赫的门阀。
淝水之战结束后,门阀政治出现了转折。
特别是谢安去世以后,士族门阀人才迅速凋零,并没有再出现王导、谢安这样优秀的人才了。
在东晋末期,每家士族都未出现如之前那样能影响政局的代表性人物,这意味着门阀政治已经由盛转衰。
以谢安的智慧,当然不可能察觉不到门阀政治由盛转衰的情况。
面对晋孝武帝重振皇权的企图,谢安没有与之对抗,而是选择退让,他离开中枢、出镇广陵。
谢安的退让,再加上后来谢玄、谢石等人的离世,陈郡谢氏也逐渐没落,无力再支撑门阀政治。
陈郡谢氏之后,也没再出现新的能执掌东晋的士族门阀。
晋孝武帝借着士族人才凋零的机会,开始酝酿自己重振皇权的计划。
他任用自己的弟弟司马道子为宰相,打压和抑制士族。
揭秘:历史上的太原王氏到底有多厉害?

揭秘:历史上的太原王氏到底有多厉害?本文导读:大家熟知的三国人物:关羽、张飞、周瑜等传奇人物,在此剧中统统没有露脸,就连号称“三国不写赵子龙,就懂历史也枉然”的大众偶像赵云,在此剧中也只是以晚年形象出现,打了个酱油。
闲话少叙,大家有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到网上去追剧,我们还是步入正题。
在该剧最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彻底掌控了曹魏政权,之后据守兖州的太尉王凌发动政变,司马懿率大军突袭,王凌不战而降,司马懿赐王凌自尽,并夷其三族,柏夫人听后大惊,提醒司马懿:太原王氏乃当今名门,父母妻三族加起来有三千余人,你难道都要杀了?这段对话,除了让我们欣赏到波叔炸裂的演技外,也让我们捕捉到这么几个信息:第一,太原王氏当时人数众多,三族就三千余人,而传说中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灭十族的明代大儒方孝孺,十族加起来也只有八百多人,可见当时太原王氏家族人丁之旺盛。
第二,从柏夫人震惊的语气和表情来看,夷太原王氏三族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后果比夷曹爽三族还要严重!要知道,曹爽可是当时魏国皇帝曹芳的叔叔,可见当时太原王氏的影响力有多大。
那么,太原王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能让柏灵筠这个“深谙朝堂之道”,伴随司马懿经历过无数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见过大世面的女强人也深感事态严重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起源于山西太原,是黄帝的后裔,“王”这个姓来源于爵位,意为“帝王之后裔”,其始祖是周灵王的太子,本姓姬,名晋。
传说太子晋因直谏惹怒周灵王,被废太子位,贬为庶人,后郁郁而终。
其子宗敬见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于是避居太原,时人不敢直呼其名,均称为太原王家,遂以王为姓,是为王氏始祖。
太原王氏的辉煌从战国末期开始,太原王氏十八世孙王翦,其子王贲(ben),其孙王离,祖孙三人皆为秦国名将。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燕、赵、楚三国皆为王翦所灭,秦始皇尊王翦为师,太原王氏开始名扬天下。
到了秦末,秦二世胡亥暴虐,天下大乱,王翦之孙王离与名将章邯率秦军主力40万,与项羽在巨鹿大战,这就是项羽“破釜沉舟”的成名之战,战争的结果是章邯带领所部军马20万投降项羽,而王离兵败自杀。
太原郡王氏宗谱

太原郡王氏宗谱太原郡王氏,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尊贵的氏族,代代传承着优秀的家风和传统。
他们源于北魏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太原郡王氏的宗谱记录了这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在这篇宗谱中,我们将一一道来这个家族的传奇故事。
开篇太原郡王氏的宗谱,起始于北魏时期。
当时,第一代先祖郡王为北魏权臣的亲族,因功勋卓著而被封为郡王,成为一方的霸主。
他以忠诚和勇气赢得了皇帝的信任,为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郡王氏家族也由此开始了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辉煌历程。
传承自第一代郡王开始,太原郡王氏一直秉承着家族传统,弘扬家训。
他们以勤奋和诚信、孝敬和团结为家风,代代相传。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生活中,太原郡王氏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标准,成为社会的楷模和典范。
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太原郡王氏也逐渐扩展了他们的势力范围。
他们在政治上有过多次的辉煌表现,为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他们也拥有了众多的财富和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荣耀太原郡王氏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令人瞩目的事迹。
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政治上,他们都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赏。
太原郡王氏的祖先们更是历史上的名将和贤相,他们的智慧和胆识为家族带来了无尽的荣耀和尊贵。
传承太原郡王氏的宗谱记录了这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从第一代先祖到如今的后代子孙,太原郡王氏一直秉承着家族传统,传承着家族血脉。
他们以家族为荣,以家族为责,为家族的发展和繁荣而努力奋斗,永不停歇。
结尾太原郡王氏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时代的见证者和见证者。
他们的宗谱,不仅是他们家族的记载,更是他们家族的宝贵遗产。
太原郡王氏的故事永远被人们传颂,他们的精神和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你知道太原王氏的起源吗?你知道太原王氏有多少名人吗?

你知道太原王氏的起源吗?你知道太原王氏有多少名人吗?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同出一支,是王姓的两大望族。
秦朝名将王翦家族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
秦亡以后,王翦重孙王元和王威为避免六国贵族复仇决定离开咸阳。
大哥王元去了山东,衍生出琅琊王氏;二弟王威去了山西,衍生出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的起源和分支两汉之际的王霸(王威九世孙)是《后汉书》记载中的第一位太原籍王姓人,后世尊他为太原王氏的开基始祖。
王霸也有两个儿子,长子王殷衍生出祁县王氏,次子王咸衍生出晋阳王氏。
东汉末期,司徒王允利用养女貂蝉离间吕布和董卓,促使吕布除掉汉贼董卓。
王允就是祁县王氏的后代,后来董卓部下李傕、郭汜杀回长安,王允兵败被杀、家族被屠。
唐朝时期,唐高宗李治的原配王皇后也是祁县王氏的后代,后来被武则天取而代之,其家族被流放岭南。
或许由于两次变故,祁县王氏家族衰落,史书上的太原王氏多指晋阳王氏。
王允剧照晋阳(太原)王氏也是兴起于魏晋,但是没有达到琅琊王氏“王与马、共天下”的高度。
其中,王昶是晋阳王氏走向兴盛的关键人物,因为晋阳王氏自他而起五世显贵。
陶渊明就曾在笔记中描述“五世盛德,闻之故老”。
太原古城东晋末年,晋阳王氏王愉、王绥父子因不满刘裕专权,欲密谋起兵,结果事泄被刘裕诛族。
自此,晋阳王氏家族在南朝一蹶不振,几近消亡。
仅王慧龙逃亡北朝,后经其多年耕耘,太原(晋阳)王氏又成为北朝四姓之一(其余三姓: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
隋唐时期,太原王氏又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合称为“五姓七望”。
后来,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世族豪门逐渐衰落,太原王氏也摆脱不了历史规律,后分散全国各地。
诗佛王维太原王氏在文学上也才人辈出,如诗佛王维与其兄王缙被世人称为“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
此外,初唐四杰之一,留有《滕王阁序》的王勃以及七绝圣手王昌龄,还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王翰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天下王氏出太原,得姓始祖太子晋!

天下王氏出太原,得姓始祖太子晋!有一句老话叫,天下王氏出太原。
在太原晋祠,有一座海内外闻名的王氏祠堂,是世世代代王氏后人敬仰的地方,有很多文字和文物都充分证明,太原王氏就是中华民族王氏的开元始祖。
有史料记载,周朝周灵王的太子,姓姬名晋,字子乔,为黄帝第42世后人,生于公元前565年。
15岁时,就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德才兼备,被人称颂。
子乔去世后,儿子宗敬后来在周景王时代做官做到司徒,请老辞官,避居晋阳。
因为他是周王宗室的人,当时人们称呼他为“王家”,即周王家的人;于是以王为姓,后人尊称晋公子宗敬为太原王氏“立姓始祖”。
随后太原王氏经过传承、迁移和发展,不断光大。
太子晋,名晋,字子乔。
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其为周灵王(泄心)之儿子。
太子晋为太原王氏“系姓始祖”,本姓姬。
据史料记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
公元前550年,十五岁的太子晋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万邦钦仰。
时晋平公使师旷(晋国的大臣和乐师)见太子晋,师旷问以君子之德,太子侃侃而答曰:“如舜的为人,仁德配于天道,虽固守其岗位,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
使远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到他的仁政。
仁而合于天道,此谓之天。
如禹的为人,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为本,取予之间,必合于正道,是谓之圣。
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无比谦恭,服事于殷商。
既拥有拥戴的群众,而反失其身,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此谓之仁。
又如武王,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谓之义。
”此话德服师旷,师旷称善不已。
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周灵王决定以壅堵洪。
太子晋进谏曰:“不可。
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
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
”并提出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疏导洪水。
同时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鲧和周室历史,指出周灵王所为“无过乱人之门”,“皆亡王之为也”。
太原王氏与两晋政局-2019年文档

太原王氏与两晋政局唐初柳芳记载:“今流俗独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太原王氏号五姓,盖不经也。
” [1] 士族全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柳芳记载了士族之最,山东士族的代表有太原王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和荥阳郑氏,外加关陇士族当中的李唐皇室陇西李氏,并称“五姓七族”,并州诸郡的名门望族,只有太原王氏。
1 曹魏、西晋时期太原王氏的发展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太原王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的周灵王太子晋。
东汉末年,太原王氏传至王柔、王泽兄弟,因受到汉末名士郭林宗的品评,而逐渐进入名门望族的行列。
汉魏嬗代以后,太原王氏进入了黄金时代。
曹魏时期,王柔的儿子王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
王机的儿子王沈,在曹魏后期倒向了司马氏。
后来,曹魏皇帝高贵乡公曹髦,决定攻杀司马昭。
由于王沈告密,使得司马昭早有准备,反而击杀了曹髦。
王沈因此立了大功,被封为安平侯。
这一事件深刻影响着太原王氏的命运。
王沈在曹魏末年助司马氏篡魏有功,使得王沈的子孙在入晋后都平步青云,太原王氏家族贵显的地位也随之奠定。
在晋武帝泰始年间,有谣谚曰:“贾、裴、王,乱纪纲。
王、裴、贾,济天下。
” [2] 这足以可见,太原王氏在西晋政权中的重要地位。
曹魏时期,王泽的儿子王昶,成为太原王氏的标志性人物。
在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中,丘俭、文钦、诸葛诞等扬州地方势力拥护曹氏,发动淮南三叛,反对司马氏的夺权活动。
王昶当时官拜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选择了司马氏阵营,领兵镇压丘俭、文钦、诸葛诞等扬州地方势力在淮南地区发动的连续性反叛,西晋史学家陈寿盛赞王昶“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
” [3]王昶的嗣子王浑,继承了父亲王昶的京陵侯爵位。
西晋建立以后,王浑官拜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守寿春。
不久,王浑率军从横江出发,参加了西晋灭吴的战争。
孙吴的丞相张悌率领东吴全国的主力军队来抵御,被王浑打败。
从此,孙吴失去了割据江东的基础,孙吴全国上下大为震惊。
王浑作为西晋灭吴的功臣,打拼下来的这份功业位望,维持了太原王氏的家族地位于不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太原王氏”常成为史学家眼中的笑话为什么“太原王氏”常成为史学家眼中的笑话本文内容提要:五代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一文的《卷下》第一行曾写道:琅邪王氏与太原王氏同出于周。
琅邪之族世尝有锥头之名;今太原王氏子弟多事争炫,称是己族,其实非也。
“锥头”才是先到的,“争炫”能争到什么呢?反而落得个被史家嗤笑。
如果这还不够好笑,还有更好笑的,不信请看:一、太原王氏属重新由南入北的家族,与其它根基深厚的北方高门大族迥然有别。
除了士族身份一直得不到确证而声望不显外,族单人鲜,自王慧龙至王琼,王琼为辛刘腾所屈,“多年沉滞”;王邵以玄言求媚于隋文帝,“帝依违不从”。
有文才,少骨鲠;负盛名,乏人物,似乎成为太原王氏的“家风”。
太原王氏际遇坎坷的根本原因是在北方缺乏必要的社会根基,其人物似乎始终居于京城,在地方不具备起码的宗族势力,甚至难以染指其郡望所出之地太原晋阳的事务。
北魏末年所盛称的“比屋连郡”的“并州王氏”,并不是指太原王氏,而是以佞幸得进的伪冒士族中山王氏。
以上引自《通典·食货典·乡党》、《关东风俗传》及《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沉浮》等。
二、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汲镂王家,誉金质而银饰也。
“汲镂王家”之称,反映出王氏的实际地位:虽属誉美之辞,却反映出王氏的实际地位:虽为“金”,毕竟是“饰”。
至少到唐朝初年,太原王氏不能不恭居豹尾,被摒弃于“四姓”之外,成为与崔、卢、李、郑虚相称美的装饰物。
太原王氏在北朝隐约透露出这一家族一个最根本的先天不足,那就是在世资、婚姻、家学、门风等种种优越条件的背后,缺乏宗族势力和土著根基。
这一点,正是我们要指出的:因为太原并没有“氏族”和“世家”的“王氏”,只有“攀附”和“改姓”的王氏。
以上参见:《新唐书·柳冲传》《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沉浮》等。
三、太原王述:绰号王蓝田,王蓝田性子很急。
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
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鞋齿踩,又没有踩到。
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王羲之听说这件事后,大笑着说“即使安期(王蓝田父亲王承)有这个脾气,也没什么值得可取的,何况是王蓝田呢!”当时士族名士尤重从容不迫,故王羲之对王述性急有此贬评。
名著《世说新语》把太原王述的惊人之举归类于很猥琐很幽默的《忿狷》也是恰如其份的。
四、太原王鉷,唐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
以善治租赋,累官至户部员外郎,常兼侍御史。
天宝年间,历任京和市和籴使,户口色役使,御史中丞,京畿、关内道黜陟使等职,每年搜刮大量财物入内库,极受信任。
迁户部侍郎,兼二十余使,文案堆积,吏争入求署一字,累数日不得。
封太原县公。
后因事牵连赐自尽。
“每年搜刮大量财物入内库,极受信任”,这是太原王鉷的工作态度,“兼二十余使,文案堆积,吏争入求署一字,累数日不得”这是太原王鉷的工作能力,“因事牵连赐自尽”,便是他应得的下场了。
以上参见《新唐书/王鉷传》等。
五、明吏王琼明吏王琼能建什么子乔祠呢?他当时在那里居住只能叫附庸风骓、非法占用公房,关于他的吏迹,史家亦毁誉参半,实在不咋地,据《明史•王琼传》载:“琼为人有心计,善钩校,为郎时悉录故牍条例,尽得其敛散盈缩状,及为尚书,益明习国计。
”对古人没必要太计较,倒是相信一个基本的事实:子乔祠是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后,由一群不姓王的的人,为了“政绩”而冒王琼的名搭建起来的,希望“太原王”们千万别当真,因为他们太过侥幸于以“一叶障目”来“瞒天过海”的效果,来维系他们的学术力、道德力和操行的不足了。
起源于“太原王氏”的第十次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会在菲律宾开幕时,有一群来自太原不姓王但是自称“太原王氏”的人,要祭他们的“始祖”太子晋,要拜他们的祖祠“子乔祠”暨“晋祠”之际,笔者为了祝贺,难免要再咕叨几句:晋祠是人家唐叔虞家的家祠,太子晋是人家河南缑氏的王城王氏祖先,直到太子晋死,他也没弄明白太原在山西的哪里,因为当时的太原在甘肃庆远一带(今镇原),在太子晋死后五十余年,即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与山西太原相关的“晋阳古城才问世于汾河晋水之畔”(百度文库引太原城考古学者语)。
太原王氏的“始祖”,太子晋既然是一个被赐邑于“缑”的太子,是不可能去一个还在“戎”“狄”之地,与“周”人为敌的地方,去“建宗立望”的。
在一个还无人建筑的城市(山西太原),在一个别人家的祠堂(唐叔虞祠),拉来一个河南洛阳的别人家的孩子(周灵王子),拼凑了一个太原王氏的谎言,这也太扯太辛苦了吧。
呵呵,伪设在晋祠里的子乔祠真的有点太不地道了吧。
太子晋隐于河南洛阳的缑氏山,这是武则天《太子升仙碑》等所有相关文献的一致结论,所以太子晋假如有后代只能叫缑山王氏。
而太子晋所谓的儿子王宗敬即使归隐太原一事不是臆造,则也应从其父为“缑山王氏”。
让“缑山王氏”的父亲太子晋,顺从“太原王氏”的儿子王宗敬,这不是“以下犯上,有失伦常”的逆行吗?也许,臆造“太原王氏”的理论家们的“革命”豪情,是不介意“上下”和“伦常”的,但是古人很“介意”。
这是对你们自己的祖先和后人的大不敬,也是对别人的祖先和后人的大不敬。
不学好文化,不研究历史,不遵重科学的人是永远找不到祖先的。
必须指出:“太原王氏”只能是太原王氏的祖先,而不是“天下王氏”的祖先,因为比你们“太原王氏”早很多的王氏中还有:七千年前的古越王氏的王获(盘古王)、六千年前的天吴王氏的王燧(燧皇)、五千年东夷王氏的王倪(黄帝师)、四千年前河洛王氏的王亥(商祖)、三千年前扶凤王氏的王邺(周祖)和两千八百年前的琊琊王氏的王子城父家族。
即便按“太原王氏”的说法:太子晋是太原王氏的祖先,“太原王氏”也只有两千五百多岁,在王氏起源体糸中也只是很晚很晚的后生,为什么要把“后生”说成“祖先”呢?可怜啊,这个叫王继祖的老人吃了没文化的亏,所以太原政协王副主席,把再别人(河南王城王氏)的祖先“统战”到太原晋祠来好吗,用一个王氏的后生来冒充王氏的祖先可能并非是为了作伪,而是出于对文化、历史和科学的无知,颇使人哭笑不得。
明吏王琼能建什么子乔祠呢?他当时在那里居住只能叫附庸风骓、非法占用公房,关于他的吏迹,史家亦毁誉参半,实在不咋地,据《明史•王琼传》载:“琼为人有心计,善钩校,为郎时悉录故牍条例,尽得其敛散盈缩状,及为尚书,益明习国计。
”对古人没必要太计较,倒是相信一个基本的事实:子乔祠是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后,由一群不姓王的的人,为了“政绩”而冒王琼的名搭建起来的,希望“太原王”们千万别当真,因为他们太过侥幸于以“一叶障目”来“瞒天过海”的效果,来维系他们的学术力、道德力和操行的不足了。
与太原有关的王氏本人无能研究,因为有太子晋王宗敬时山西没有太原,所以本人或任何人永远找不到太原王氏到底是什么,谁能找到太原王氏出于太原的证据,本人愿将收藏的一万册王氏谱复印一套送给他。
为什么找不到太原王氏出于太原的证据,这些人还要这样指鹿为马呢?因为他们人品差吗?别忘了,山西是一个大队书记家敢开奴隶工厂、矿主和县长为了掩盖矿难敢杀公安部侦察员的地方。
希望“太原王氏”的研究还是先从两千八百多年前的王子成父开始,再到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太子晋,先从赐氏太原的王子成父“后世”,再到“始居”太原的琅琊王袭祖孙,这才是唯一有史可鉴,有谱更证的正道,别再编、凑、诌那些假谱假人了!王袭以前太原是没有什么“太原王氏”的。
附、奇文一篇:太原王氏祖庙--子乔祠太原王氏祖庙由子乔祠、晋溪书院、王琼祠三部分组成。
晋溪书院是晋祠在又一胜境。
书院初名晋溪园,于明嘉靖十一年,三朝功臣、兵部、吏部两部阁僚,太原王氏之裔王琼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