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案例分析——以成都市锦江区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垫壹塑匡塾金圭幺堑盛挝建遮塞剑佥堑虢。盏■盏&
大都市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案例分析
——以成都市锦江区为例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李晓曾鸣唐莎刘强万颜萍
一、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分析
(一)社会经济状况
成都市锦江区以闻名千古的濯锦之江冠名,位于成都市的东南郊,面积62.21平方公里,全区辖镇16个街道办事处,现有农村建制的行政村16个,常住人口5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2万人。区内平均海拔500米,其西北部地势平坦。为成都市商贸繁华区,东南部多为浅丘,主要为农区。2005年全区GDP达到235亿元,人均GDP达到42418元,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o.4:38.1:61.5,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68亿元。其中以农业建制村为主的三圣乡(街道办事处)地处市区东南部,属浅丘地貌,面积23平方公里,东接龙泉驿区,南靠双流县,西连高新区,北邻成华区。乡内三环路与外环路东西横穿,成龙路与石胜南北纵切,现辖12个村,98个社,农业人口2.22万人,7100户,耕地1.32万亩,人均o.57亩。从事花卉业4300户,占总农户的52%;劳动力8000个,占总劳动力的55%。
1.区位优势突出
锦江区地处成都东南部,位于成都平原咽喉要道,也是成都联系川中丘陵地区的纽带、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18公里,距成都火车站25公里,通达时间分别为30分钟和20分钟,具有较强的聚集和辐射效应。
—t207
太垫立鳌匿鲨金圭墓堑盛挝建遮塞剑佥堑矗盛■盏虬
——绿色生态优势
成都市锦江区植被、大气、水质等生态环境优越,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36。2%,大气质量优于国家Ⅱ级标准,地表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标准,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绿色农业产业的有利条件。
——产业优势
成都市锦江区农业产业发展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群众基础、技术基础、市场开发和营销经验,产品具有较强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经过全区人民的不懈努力,建成了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四川省首批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区、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优质花卉、绿色蔬菜等产业优势。进入。21世纪,成都市锦江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绿色产品为主题的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成都维生花卉园艺有限公司和成都锦江区江家菜地农业合作社为龙头的5种类型共9个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建立了“龙头企业(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协会+农户”、“专家+农户”等多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极大地推动了成都市锦江区农业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成都市锦江区委、区政府因地制宜地实施了以“都市现代农业”和“微型农业”为主要内容的旅游观光农业,有力地促进了第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以上优势条件为成都市锦江区打造绿色农业产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济后发优势明显。
2.制约条件
——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差,劳动者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成都市锦江区的广大农民的技术水平和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部分农民缺乏“以质取胜”的经营之道,蔬菜、花卉等农产品重栽轻管、重药轻肥,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忽略新产品开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在生产方式上低水平扩张,产品价格较低,难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产品标准化、生产组织化水平和产业化程度较低
一方面,多数农产品缺乏绿色标准,缺少统一品牌形象和标志,也无法与国际或国家标准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