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叶企孙经验的启示——纪念叶企孙先生诞辰110周年讲话
实践叶企孙先生教育思想
最 近 几 年 , 们 研 究 和 总 结 了 叶 企 孙 先 生 的 我
教育思 想和 实 践 , 寻 如 何 在 当前 环 境 中借 鉴 当 探 年叶先 生 的做 法 , 推动我 们 的人 才培 养 工作 , 力 努
争 取 把 清 华 大 学 物 理 系 建 设 成 世 界 一 流 的 物 理 系 . 文 试 图 介 绍 近 年 来 清 华 大 学 物 理 系 实 践 叶 本
一
去兮 不 复 返 !以后 虽 然 陆 续 引 进 一 些 优 秀 教
师, 但受 制于 体制 和有 限资 源 , 资 队伍质 量 改进 师
相 对 比较 缓 慢 .
大师 , 实对 中 国 的科 学 技 术发 展做 出 了不 可 磨 确
灭 的贡献.
进入 2 1世 纪 给我 们 带 来 了一 个 历 史 性 的机 遇. 一方 面 , 国家对 于一 流高 校 的投 入 随着 经 济 实 力 的增 长而增 加 , 另一方 面 , 物理 系师 资 队伍 中一 大批 教 师先 后 退 休 , 出大 量 岗位. 0 2年 , 际 空 20 国 评估 团对 清 华 大 学 物 理 系 的评 估 报 告 特 别 强 调 : “ 将是 物 理 系 的一 个 转 折 点 , 何 掌 握 这 一 契 这 如 机, 会影 响到今 后 3 O年物 理 系 的发 展 ” 我 们 清醒 . 地认 识到 , 是 一 个 贯 彻 叶 先 生师 资 队伍 建 设 思 这 想 的最佳 时机 . 果 我们 在 大力 招 聘 一 批 有 较 大 如 学术 潜力 的年 轻 教 师 的 同时 , 中有 限资 源 引 进 集 几位 国 内最 好 的领 军 人 才 , 清华 大 学 物 理 系 整 体 水 平将 会有 质 的变化 . 20 0 3年 , 在学 校 大力 支 持 和 系 内广 大 教 师 的 配合 下 , 理 系在人事 制度 上 开 始改 革. 们首 先 物 我
重温大师智慧推进“双一流”建设——叶企孙先生高等教育核心思想探析
重温大师智慧推进“双一流”建设——叶企孙先生高等教育核心思想探析作者:任增元李欣欣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17年第3期摘要: 叶企孙先生曾任清华大学代理校长、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多职。
在长期的高等教育实践中,他准确把握教育规律,深切贴合中国实际,于教学、科研和院校治理方面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
作为教师,叶企孙开启了实验教学之先河,兼用高淘汰率、通识教育理念来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作为科研工作者,叶企孙采用国际化战略,大力开展科研工作,创建“军事研究基地”,用科研为祖国贡献力量;作为管理者,叶企孙不拘一格延揽名师,革故鼎新,动荡时局中力推并践行教授治校思想。
这些理念,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弥足珍贵的财富,也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们可以充分借鉴的宝贵的本土资源。
关键词:叶企孙;高等教育思想;通识教育;实验教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治理百年清华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早期大师级人物的奠基作用密不可分,叶企孙先生(下面简称“叶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功勋卓著却鲜为人知的杰出代表。
叶先生1898年出生于上海,年轻时先后就读于清华学校、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曾任清华大学代理校长、教授会评议员(教授评议会由7人组成)、理学院院长、物理系教授等职。
此外,叶先生还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创建人之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
他与陈寅恪、潘光旦、梅贻琦并称为“百年清华四大哲人”。
他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包括45名院士、十几名“两弹一星”元勋,也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由于他对中国科技事业做出的奠基性贡献,他也被奉为“中国科技大厦的总设计师”。
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大师的支撑与引领,只有一流的思想才可能办好一流大学、培养出一流人才。
在全国甚至全民热议如何建设“双一流”的背景下,重温叶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与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方面的主要思想叶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大胆改革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思想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1049655_叶企孙——_培育大师的大师
叶企孙——培育大师的大师叶企孙(1898年7月—1977年1月), 物理学家、科学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0世纪20年代与合作者对普朗克常数做了精确测定, 其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16年之久。
对液体静压强下铁、镍、钴的磁导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是高压磁学的开创性工作。
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大学磁学专门组, 是我国当代物理学的先驱和奠基人。
在培养科技人才、发展中国教育事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国早期物理学高等教育中, 清华物理系不是最早建立的, 然而, 无论人才培养还是科研成果, 绝大多数物理界人士都认为, 清华大学物理系是1952年以前中国最好的物理系。
叶企孙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首任系主任, 对于培育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一大批杰出人才起了关键作用。
1929—1938年, 清华大学物理系共毕业本科生69位, 研究生1位, 其中22位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此外还有多位因种种原因没有当选院士、但实际贡献丝毫不亚于院士的中国某个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如冯秉铨、王天眷等, 成才比率极高。
1938—1946年,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物理系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大物理系。
西南联大物理系的教授一多半来自清华大学, 其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与“七七事变”前的清华物理系基本相同。
在十分艰苦的战乱环境中培养了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弹一星”元勋等在内的一大批杰出人才, 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出一朵绚丽的奇葩。
抗日战争胜利后, 清华大学物理系复员从昆明回到北京, 自强不息, 继续为我国培养了众多科技英才。
清华大学物理系从1926年建立至今, 一共有8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系友, 其中1952 年以前清华物理系的中国两院院士系友74位,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4位(林家翘、杨振宁、李政道、周光召),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位(戴振铎)。
1999年我国授予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 叶企孙亲自教授过10位(包括王淦昌、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赵九章、陈芳允9名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生, 1名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生王希季)。
纪念叶企孙先生_叶铭汉
纪念叶企孙先生诞辰110周年编者按 叶企孙(1898-1977)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和我国近代物理学最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物理学会主要创始人.他与合作者一起利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测定的普朗克常数,获得当时最精确的实验数据,相当长时期内为国际物理学界采用;他精确测量了铁、镍、钴在静止液体高压强下的磁性,对高压磁学做出开创性的贡献;他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大学磁学专门化,与竺可桢先生一起创办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中,叶企孙先生居功至伟,中国科学院的50多位院士,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位获得者中的约半数,均先后接受过他的培养和教育.叶企孙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在抗日战争初期,组织输送一批有志青年到冀中抗日根据地,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2008年10月,清华大学隆重举行了叶企孙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本刊特从该次纪念会发言中选出几篇主要文章作此专题,表达对叶企孙先生的缅怀之情.纪念叶企孙先生*,1)叶铭汉(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4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10847001)资助项目1) 编写本文时,主要参考了沈克琦先生写的文章《叶企孙》(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物理学卷1,163—178),并摘抄了其中一些章节———笔者注 Email:yemh@ccas 叶企孙1898年7月16日生于上海县县城内一书香门第.父叶景沄(见图1),前清举人,国学造诣很深,对西洋现代科学及其应用亦多涉猎,是教育革新派.1902年,上海县历史最悠久的书院———敬业书院改制为新式学校,定名为敬业学堂,叶景沄任敬业学堂董事.叶景沄曾奉派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致力于创建新制学校的工作.1905年,敬业学堂采用校长制,叶景沄任首任校长.图1 叶景沄(1856—1935)叶企孙于1911年入清华学堂(1912年改名为清华学校,见图2).辛亥革命,返回上海在兵工中学读书.1913年再次进入清华学校.1914年,叶景沄应聘任清华学校国学教师.叶企孙在清华学校读书时,在其父指导下,课余阅读经史子集著名篇章和《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算法统宗》、《畴人传》等著作.他对于数学和天文兴趣很大.课余常演算一些美国专为学生阅读的数学杂志上的数学难题,乐此不倦,每解出一题,即向该杂志投寄.他还写了题为《天学述畧》的关于天文史的文章;演算了《九章算术》第五章《商功》所提出的计算方法.图3为叶企孙在清华学校宿舍门口与同班同学合影.当时清华学校的定位是留美预备学校,其设想是:毕业时相当于念完了美国大学二年级的课程,让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方向有了一定的想法之后,到美国插班进大学三年级,学某一专业.叶企孙1918年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1918年8月,叶企孙在上海乘船赴美(见图4),进入芝加哥大学.图5为1918年在美国的清华学校的同学合影. 1920年6月,叶企孙获理学学士学位,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 精确测定普朗克常数,获当时最佳数据叶企孙在哈佛大学学习四年,取得了两项重要的科研成果.他在W.杜安(Duane)教授指导下,与H.H.帕尔默(Palmer)合作,利用X射线连续谱短波限(λm)与电子加速电压(V)和电子电荷(e)的关系式Ve=hc/λm,测定普朗克常数(h)的值.他们用电位差计测V,用方解石谱仪测λm,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V和λm的测量精度和准确度,获得精度很高的V和短波限布拉格反射角的数据.用这些实验数据和国际上当时采用的电子电量(e)、光速(c)和方解石晶格常数(d)的数值,得出h=(6.556±0.009)×10-27erg·s.普朗克常数这一基本常数的精确测定始终是物理学家十分关注的实验研究工作,叶企孙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叶企孙等的实验数据是当时用这种方法测h 的最佳数据,曾长期在国际上沿用.2 在高压磁学方面做出开创性的贡献1921年,叶企孙转向磁学研究,在高压物理学家P.W.布里奇曼(Bridgm an)的实验室中研究液体静压强对磁导率的影响.前人研究时压强仅达1000kg/cm2,加以在实验中考虑不周,未得出明确结论.叶企孙用布里奇曼实验室中压强可达12000kg/cm2的设备对铁、镍、钴的高压磁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磁感应强度变化百分比(■B/B0)与压强、磁场强度(H)之间的定量关系.他发现,要获得正确的结果,必须使样品彻底退磁,前人所述“反常效应”实际上是退磁不完全造成的.叶企孙还对高压磁性进行理论分析,结论与实验结果定性地相符.此项研究由叶企孙独立进行,是高压磁学的重要进展,属开创性工作,因此获博士学位.布里奇曼所著《高压物理学》(1931)中“压强对磁导率的影响”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就是叶企孙的工作,布里奇曼并指出,后人即在此基础上对铁镍合金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布里奇曼在1946年因其对于在高压强下物质的性质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3 创建清华大学物理系1924年3月,叶企孙回国应东南大学物理系主任胡刚复之聘任副教授,讲授力学、电子论和近代物理等课程.1925年,东南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本科毕业,赵忠尧、施汝为均在其列,他们毕业后随叶企孙到清华大学任教.图6为1925—1927年期间的叶企孙.图6 约1925—1927年期间的叶企孙1925年9月,叶企孙任清华学校副教授,是年,清华学校开始办大学本科.1926年物理系成立,担任系主任.当时全系仅梅贻琦、叶企孙二位教授,梅贻琦当时是清华大学教务长,忙于校务,实际上教学工作都由当时为副教授的叶企孙一人承担,他担任所有物理学理论课程的讲授,同时精心擘划,具体组织,使物理系蒸蒸日上.1929年,清华大学决定开办研究院(即现在的研究生院),研究院中的物理研究所由叶企孙任纪念叶企孙先生诞辰110周年所长,1930年,第一名研究生陆学善入学.不到十年,上世纪30年代中叶,清华大学物理系已成为我国高水平的物理学人才培养和物理学研究基地.叶企孙在培养人才方面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第一,他认为要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物理系,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为此他千方百计延聘良师,毫无门户之见,1928—1937年,他先后聘请到吴有训(1928)、萨本栋(1928)、周培源(1929)、赵忠尧(1932)、任之恭(1934)、霍秉权(1935)、孟昭英(1937)等教授.他们在叶企孙领导下团结奋斗,使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教学和科研在国内名列前茅,图7为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部分师生在大礼堂前合影,图8为1936年物理系部分师生在科学馆门前合影.第二,他认为:“高等学校除造就致用人才外,尚得树立一研究之中心,以求国家学术之独立.”他努力创造教授们从事研究的条件,特别是实验研究的条件.不仅从国外进口仪器设备,而且还想方设法创造自制仪器的条件. 1931年,叶企孙在德国,通过赵忠尧的介绍,聘请到哈勒(H alle)大学青年技工海因策(Heinfze),他随叶企孙到清华制造仪器设备,直至抗战开始才转至协和医学院工作.叶企孙还将聪明好学的工友阎裕昌培养成技术水平很高的实验技术人员.1937年时,物理系的主要科研方向有:周培源的相对论研究,吴有训主持的X射线吸收与散射研究,赵忠尧主持的伽马射线散射吸收与散射研究,萨本栋主持的电子管和电路研究,均为当时物理学的前沿.此外,叶企孙指导施汝为研究氯化铬及其六水化合物的磁导率,指导赵忠尧研究清华大礼堂的声学问题,开我国磁学和建筑声学研究的先河.第三,叶企孙主张:“本系自最浅至最深之课程,均为注重于解决问题及实验工作,力戒现时高调及虚空之弊”,“科目之分配,理论与实验并重,重质而不重量”.他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要求物理系学生学习木工、金工和机械制图等课程,自己动手制造实验设备,并做毕业论文.当时清华青年师生动手制作仪器蔚然成风,实赖叶企孙之创导.4 为清华大学理学院以至全校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叶企孙的办学思想对理学院以至全校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叶企孙是创建清华大学本科、研究院及研究所的元老之一,长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叶企孙和一批国外留学归来的年轻教授(见图9),抱着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的信念,在当时清华大学罗家伦校长、梅贻琦校长的领导下,在清华大学建立了一套以“教授治校”为中心的管理制度.清华学校从1925年起自留美预备班转变为大学之后,不到十年时间,成为全国第一流大学,这样的进展速度在我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现在看来可以说是奇迹,当时的办学理念和管理制度是其重要因素之一.1935年,华北局势紧张,清华大学决定筹建长沙分校,由叶企孙主持筹建事宜,及时在长沙建成了一纪念叶企孙先生诞辰110周年图9 约1929—1930年,叶企孙住所清华大学北院7号门前,参加北院7号饭团的年轻教授(左起:陈岱孙、施嘉炀、金岳霖、萨本栋、肖蘧、叶企孙、萨本铁、周培源)批校舍.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搬迁到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清华大学当年的远见措施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也促成了后来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1936年,叶企孙任清华大学特种研究事业筹划委员会主席,除农业研究所外,增设无线电研究所和航空研究所,抗战开始后又设国情普查研究所和金属研究所.1939年成立特种研究所委员会领导上述5所,叶企孙任主席.这5个研究所在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里,坚持科学技术研究,为我国培养、贮备了一批尖端人才.1945年8月,叶企孙任清华大学复校设计委员会主席,统筹策划复校建设与发展事宜.1949年5月至1952年9月,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即校长)领导全校工作.图10为1949年10月陈毅参观清华大学.由于叶企孙的教育和引导,许多抗战前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生和助教后来很多成为知名物理学家或其他学科的知名科学家,如赵忠尧、施汝为、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余瑞璜、陆学善、龚祖同、冯秉铨、王竹溪、张宗燧、赵九章、傅承义、秦馨菱、翁文波、赫崇本、钱伟长、王大珩、钱三强、何泽慧、彭桓武、葛庭燧、林家翘、戴振铎等;在西南联合大学时期毕业的原清华大学学生中有胡宁、陈芳允、张恩虬、李正武、王天眷等;在西南联合大学毕业或肄业的物理系学生中有李政道、杨振宁、黄昆、邓稼先、朱光亚、戴传曾、李荫远、肖健、徐叙瑢、黄授书等;在1946—1952年间清华大学毕业或肄业的物理系学生中有高鼎三、黄祖洽、李德平、陈篪、叶铭汉、周光召、何祚庥、高伯龙、杨士莪、唐孝威、胡仁宇、刘广图10 1949年10月陈毅参观清华大学(前排左起为叶企孙、张奚若、陈毅、吴晗,后排左起为潘光旦、张子高、周培源)均、蒲富恪、李庆忠、周本濂、管惟炎、赵文津、黄胜年、何德全、邝宇平、钱绍钧、朱高峰等.他们对于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高等院校改革,清华大学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叶企孙不赞成这一改革方案.叶企孙被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他在北京大学创建磁学教研室,建立磁学实验室,为培养磁学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图11为1962年叶企孙接待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参观北京大学.图11 1962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大师、英国科学家李约瑟(J.T. M.Needham)参观北京大学(前排左起依次为叶企孙、汤佩松、李约瑟)5 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1925—1966年期间,叶企孙高瞻远瞩,在许多方面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叶企孙是中国物理学会主要发起人之一.在1932年8纪念叶企孙先生诞辰110周年月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叶企孙作筹备工作报告,并被选为第一届副会长.此后叶企孙多次当选为副会长(1933,1934)、会长(1935)、理事长(1946, 1947)、当然理事(1948—1951)、常务理事(1951—1977)等领导职务.他精心策划创办《中国物理学报》,编译和审查物理学名词,举办学术年会和邀请国际著名物理学家P.朗之万(Langevin),P.A.M.狄拉克(Dirac)和N.玻尔(Bo hr)来华讲学等各项工作(见图12,13,14).叶企孙毫无私心,作风正派,以大局为重,团结同仁,为中国物理学会的发展和团结、合作风气的建立贡献良多.叶企孙曾参加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工作者团体中国科学社,担任该社理事和该社刊物《科学》月刊编辑,还参加中国天文学会,被选为理事.中华图14 1937年玻尔父子(Niels H.D.Boh r,1885—1962和Aage N.Boh r,1922—)访问北平,叶企孙曾请他到清华大学讲学,照片中1为玻尔,2为小玻尔,3为玻尔夫人(参加接见并合影的有: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叶企孙、吴大猷、赵忠尧、萨本铁,霍秉权、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饶毓泰、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成立时,叶企孙任常务委员兼计划委员会主任委员.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先后设立物理、化学、工程、天文、气象、地质、动植物、历史、社会调查等研究所. 1941至1943年,叶企孙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当时院长是朱家骅,没有副院长这一职位,实际上一切行政和学术领导均由总干事负责.叶企孙总揽全局,对中央研究院以至全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8年中央研究院设院士,叶企孙当选.叶企孙的贡献还突出地反映在培养我国许多学科的开创者和早期学术骨干上.清华大学利用美国退回的庚款考选公费留美生,向全国开放,不限于清华大学的毕业生.由校务委员会决定选派学科.叶企孙主持此项工作,他高瞻远瞩、大公无私,从我国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出发,提出急需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建议.例如,1934年在招考留美公费生专业中设立航空制造.钱学森是1934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铁道工程专业毕业生.当时清华留美在机械方面没有设立铁道工程,只有航空制造,引导钱学森走上了航空航天这条路.屠守锷等也是通过叶先生主持的清华留美公费生项目成为我国航空航天的学术带头人.清华大学的留美选拔,为我国航天事业培养领军人物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当时我国有多种留学渠道,叶企孙对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生和助教的留学进行指导.他既重视基础学科,又重视应用学科.正是由于他的指导,一些物理系高材生留学攻读应用学科,后来成为我国该学科的奠基人或主要的学科带头人,如气象学和航天学家赵九章、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和翁文波、海洋纪念叶企孙先生诞辰110周年物理学家赫崇本、冶金学家王遵明、应用光学家龚祖同、光学家王大珩、力学家钱伟长、金属物理学家余瑞璜和葛庭燧等.地震学家李善邦是叶企孙在东南大学时的学生,由叶企孙介绍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李善邦自学地震学理论和技术,于1932年在北平北安河建成我国第一个测震站.在两弹一星23位功臣中,有王淦昌、赵九章、王大珩、彭桓武,钱三强、陈芳允等6位是叶企孙的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学生;朱光亚和邓稼先两位是在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的学生;王希季虽然是机械系毕业生,但叶企孙亲自给他上过课;周光召解放后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研究生肄业.1947年,叶企孙鉴于核物理学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积极筹划在国内发展核物理研究.4月,与梅贻琦商定,拟拨5万美元,由钱三强在国外为清华大学购置核物理研究设备.6月,曾谋求与北京大学、北平研究院在这方面合作.他促成了1948年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的建立.钱三强归国后任教清华大学,兼任原子学研究所所长.该所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前身.1950年起,叶企孙兼任近代物理研究所专门委员和应用物理研究所专门委员,1953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室研究员.后来与竺可桢一起创办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指导天文学史和物理学史研究,培养了不少自然科学史人才.1955年当选为数理化学部委员、常委.6 满腔热血的爱国主义者叶企孙目睹祖国遭列强蹂躏,抱科学救国之志出国留学.学成归国后为祖国教育、科学事业奉献一生.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而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感.他支持爱国群众运动并亲自参加抗日活动.1926年“三一八”惨案时,他激动地对学生王淦昌等说:“你们明白自己的使命吗?弱肉强食是亘古不变的法则,……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说罢不禁泪下.1936年,傅作义在百灵庙抗日大捷,物理系学生赴大青山劳军,叶企孙高兴地说:“物理系参加同学不少,真想不到.”他询问详情,并要求学生补好所缺的课.1935年11月,叶企孙和梅贻琦、陶孟和、胡适、张奚若联名通电全国,反对日本和汉奸搞“华北五省自治”分裂中国的阴谋.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叶企孙为参加南下请愿团的物理系学生钱伟长等送行,嘱咐沿途小心,并出钱资助.1936年2月29日军警包围清华,搜捕进步学生,列入黑名单的葛庭燧当夜避入叶企孙住宅.图15为叶企孙慰劳宋哲元29军.1937年夏季,叶企孙原定学术休假出国,“七七”事变后他毅然决定留在清华大学,在助教熊大缜协助下,指挥抢运一批清华大学图书仪器南下,这批图书仪器在西南联合大学发挥了极大作用.8月叶企孙南下,到天津后因患副伤寒,后又患膀胱炎,滞留天津(见图16).10月初,清华大学在英租界成立临时办事处,照料过津南下人员,请叶企孙主持,熊大缜协助.熊大缜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留校后住叶企孙家,师生情谊甚笃.年底清华大学员工已大部分南下,叶企孙拟赴长沙,因闻长沙临时大学将迁昆明,决定继续留津,以后直接赴昆明.1938年春,八路军吕正操部派员到平津为冀中游击区物色人才.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生孙鲁找熊大缜,熊大缜欣然同意.叶企孙原已安排好熊大缜出国深造,因而对此举不甚赞成,但考虑到事关抗日,未加劝阻,并在熊大缜作出决定后给予大力支持.4月,熊大缜通过北平地下党关系进入冀中,任印刷所所长,7月升任军区供给部长,并成立技术研究社研制地雷、收发报机等军事器材,对抗日游击战争贡献很大.从5月至10月,熊大缜本人或派人多次到津,请求叶企孙在物资、人员和经费方面给予帮助,叶企孙不顾环纪念叶企孙先生诞辰110周年境恶劣挺身而出,为冀中抗日做了如下所述的大量工作,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1)与熊大缜一起介绍一批大学毕业生和技术人员去冀中,其中有汪德熙(清华大学化学系)、胡达佛(清华大学机械系实验员)、阎裕昌(清华大学物理系实验员)、张瑞清(清华大学生物系实验员)、李广信(清华大学地学系)、祝懿德(清华大学经济系)、张方(燕京大学物理系)、何国华(清华大学物理系职员)等.为了这些人的安全,叶企孙亲自到北平找清华大学美籍教授温德,请他在必要时让他们去其家暂避.这些人对冀中抗日做出过重大贡献,例如汪德熙、阎裕昌等在冀中制成氯酸钾炸药(用5%TN T)、电引发雷管和地雷,多次炸翻日军列车,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表扬.(2)介绍熊大缜等与开滦矿务公司副经理、电机工程师、中国科学社社员王崇植联系,取得制造炸药所需化学原料.还想方设法购买制造雷管所需的化学原料、铜壳和铂丝以及控制电雷管的电动起爆器.(3)通过王崇植找原天津电报局长王绶青,弄到无线电器材,又物色到技术人员,在天津英租界内,清华同学会装配无线电台,然后设法运入冀中.(4)介绍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生、已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的林风在天津租界内一工厂制造黄色炸药(TN T),做成条皂状,运入冀中.(5)为冀中采购医用药品,设法弄到枪支和子弹的设计图纸.(6)动用清华大学备用公款万余元支付购买物资费用,给通过叶企孙介绍去冀中的人员和在津为冀中工作的人员发放安家费、生活费及工作用费.1938年9月西南联合大学校领导催叶企孙去昆明,且地下活动有所暴露,林风被英租界工部局拘捕,叶企孙遂于10月5日离津南下.他虽离津,但不忘冀中,过香港时曾设法筹款支援冀中.据蔡元培日记中载:“企孙言平津理科大学生在天津制造炸药,轰炸敌军通过之桥梁,有成效.第一批经费,动用清华备用之公款万余元,已用罄,须别筹,拟往访孙夫人,嘱作函介绍,允之.”“致孙夫人函,由企孙携去.”叶企孙抵昆明后,与仍在冀中的祝懿德仍通信联系,并以笔名(唐士)在1939年《今日评论》第一期上发表《河北省内的抗战状况》一文,文中号召有志知识青年前往参加抗日工作,并认为河北省主席鹿钟麟要求吕正操部让出所控制的游击区是不顾事实的不合理要求.此文充满爱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热忱.非常不幸的是,熊大缜在1939年5月锄奸运动中被诬为汉奸和国民党特务,在7月日军扫荡、机关转移途中被押解人员擅自处死(见图17).此冤案1986年始得平反昭雪,熊大缜的功绩得到充分肯定,按因公牺牲对待.由于在此案中采用“逼供信”手段,颠倒黑白,株连数十人,叶企孙竟也被诬为特务.以后虽无人相信叶企孙是特务,熊大缜的“供词”一直留在档案内,解放后成为罩在叶企孙头上的阴影,“文化大革命”中因此被作为反革命特务而被捕一年多并长期受审查,身心备受摧残,1977年1月13日含冤病逝.图17 熊大缜烈士(1912—1939),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任助教.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在天津协助叶企孙办理清华大学人员和物质南迁工作.1938年4月,他放弃出国留学机会,推迟结婚,为拯救民族危亡,毅然投笔从戎,经叶企孙介绍,通过中国共产党在北平的秘密工作人员,到冀中参加抗日战争.曾任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对冀中之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9年“肃反”时错误地把他打成国民党C.C.特务,1939年被处死在叶企孙逝世9年后,一直到1986年,中共河北省委作出了《关于熊大缜的平反决定》,其中有一句,“所谓熊大缜是叶企孙CC特务的问题是不存在的”.至此才总算在国家的公文中附带明确地指出真相.叶企孙高大的爱国主义者形象巍然耸立,其精神实堪敬佩,为后辈学习榜样.7 为人师表,风范长存叶企孙的高尚品德不愧为人师表,后辈楷模.叶企孙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他对一切问题都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不讲大话、空话.他对自己认为对的事就表示同意;对于尚未弄清楚的事绝不随声附和;绝不因个人利害关系讲违心的话,即使在身处逆境时也是如此.叶企孙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他对工作深思熟虑,统筹安排,且常亲自处理以求落实.如他不仅主持招生命题,有时还亲自监印试卷.他深知招生对学纪念叶企孙先生诞辰110周年。
大师中的大师 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叶企孙
多人后来 都是中国科学院院 士 ,至今 仍 为中国的科学事业而奋斗着。
有 一句话 叫 “ 同行是冤 家” ,并且 “ 自古文人相轻 ” ,能与 自己成就相 当
声学进行研 究 ,也才奠定 了中国建筑声
吴有训 ,尽管获得如此成就 ,但 在他坚
未放弃过对近 代物 理学 的追求 。同时 ,
对此 ,曾深入抗 日根据地 考察的美 会 第 一 、二 届 副会 长 ,1 3 年任 会长 96 国外交官 ,在回国后不久后撰文 ,称赞 国掌握的技术中国的晋 察冀都有了。 冀中的各色地 雷不逊 于美国的火箭 ,美 院 士。新 中国建立后 ,1 5年 月1 月 , 92 0
第一批清华学子
学的基础 。
作为~位物 理学家 ,叶企孙在 很 多 方面都有贡献 ,他在物理学上最重 要的 研究成果 有两个 :一是 用x射线精确 地 测定普朗克常数h ,得 出当时用x射线删 定h 值的 所能达 到 的最高精 确 度 ,这项
意义确实非常 重要 ,也标志着 中国人从
的同行和睦相处 已算为人忠厚 ( 史上 历 互相掐架 的科 学家 、文学 家、艺术 家不 乏其 人 ),叶 企孙 更加难 得 的 是 ,他 身上 颇 有一 种 中 国传 统 文化 中 求贤 若 渴 、礼贤下士的儒雅之风 。比如曾师从 康 普顿 并与其共同验证 了康普顿效 应的
一
人 ),叶企孙 的弟子数量之 多、质量之 高 、对 国家 的贡 献之 大 ,几乎 空 前绝
后 ,甚 至有 人 认 为他 已 经 “ 超过 了 孔 子 ”。如果要问叶企孙学 生的成 就有 多
方 面 也 中 国 的科 学 从 明末 中断 发
叶企孙的家庭教育和留学教育
叶企孙的家庭教育和留学教育作者:胡升华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3年第11期摘要:叶企孙是中国现代物理学事业的一位卓越的领导者,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视野是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
通过一手史料,观察分析他的家庭教育情况和留学教育情况,探讨家庭教育与他的个性、品行和研究志趣的关联关系;研究留学教育对他物理素养、学术视野提升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叶企孙;叶醴文遗嘱;哈佛大学;布里基曼;肯布尔叶企孙作为中国现代物理学事业乃至整个科学事业的一位奠基者和卓越领导人,他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认为是两个:其一,他的人品和操守有着巨大感召力和教化作用;其二,他卓越的科学素养和学术视野能够在学科发展关键时候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叶企孙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与这两个要素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这是深入研究叶企孙教育理念和学术思想所不能忽略的。
父亲的影响叶企孙的父亲叶景澐(字醴文,1856年—1935年)曾任上海敬业学校校长、养正学校校长、上海教育会会长,他熟读中国经典书籍,对天文历法有一定的研究。
1913年,叶醴文受聘任清华大学国学教师,同年叶企孙也再次考入旧制清华大学,在父亲身边就读,在性格、为人处世原则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叶企孙深受父亲的影响。
1905年初,叶企孙不足7岁时,母亲突然病逝。
丧妻之痛使叶醴文积忧成疾。
环顾膝下未成年子女,悲从中来,遂立下一份言简意赅的遗嘱。
1985年,笔者以叶企孙先生生平为题作硕士论文。
论文调研时曾在叶企孙冤案专案组的一袋文件中看到这份遗嘱,笔者在1988年完成的硕士论文中对此曾有引述,后这份遗嘱不知下落。
目前,已出版的有关叶企孙先生的文集、传记均未涉及此遗嘱,这是第一次全文公开。
探讨叶企孙先生为人处世,可以发现这份遗嘱有着深刻影响。
叶醴文遗嘱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1905年4月3日)悲①愁贫病,相逼而来,境遇之艰,于斯已极。
恐疾亟时不能言并不能执笔也,爰书数语,以告后人。
叶企孙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被时代抛弃得最远的大师
叶企孙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被时代抛弃得最远的大师本文导读:我们只知道中国科技界有“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有“原子弹之父”王淦昌,有“航天之父”赵九章,有“光学之父”王大珩,知道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却不知道他们与这位“培养大师的大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个人,就是中国当代物理科学宗师,原清华大学首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叶企孙。
遭质疑不问政事专心教学解放前夕,在蒋介石的迁台名单中,叶企孙也赫然在列。
梅贻琦向叶企孙探询他的去留问题,叶企孙说,清华办学本来就置身于政局变迁之外,过去这样,以后也会保持这一传统。
国民党的走与不走,与清华园无关。
叶企孙回绝了国民党,决意留在清华。
1949年5月,在清华学人的一致拥戴下,叶企孙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履行校长职责,主持新中国成立阶段清华大学校务。
1951年底,清华、北大发出通知:该学期的期末考试暂停,学生配合教师做好思想改造运动和“三反”运动。
1952年1月16日,叶企孙在全校干部大会上作第一次检讨:“办公时间很少,每天只一点半到两点半”,“过去对政治学、经济学一向不感兴趣,解放后在政治学习上时间也花得很少,因此,水平不高,思想领导做得不够。
”这确实是叶企孙的肺腑之言。
可是他没有想到,群众纷纷对他的检讨表示不满,致使当晚的干部会议举行到深夜一点多钟。
这种结果,叶企孙是缺少思想准备的,他没有想到他在清华人心目中的形象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他是赞成社会主义的,但不能理解这场运动的本质;他赞成大家端正一下思想,却对于这种疾风暴雨式的批评心存疑惑。
叶企孙有些迷惘了。
难道以往坚持科学救国的信念已成罪孽?1952年,全国范围内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开始了。
中国高校教育进行了全国一盘棋式的改革,提出了“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调整方针,将北京工业学院、燕京大学工业科学系并入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文、理、法三个学院并入北京大学。
凭着教育家的经验,叶企孙知道,这种全国一盘棋的做法虽然对全国大环境来说有一定的好处,但对于清华、北大这样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却是一次伤筋动骨的肢解。
《大师》叶企孙
【上海卫视】《大师》之叶企孙叶企孙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点,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的荒原上试验成功。
2个小时后,周恩来总理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消息。
一个成立仅仅15年的年轻国家,一个百年来受尽屈辱的古老民族,在这时感受到了自己所拥有的力量和自信。
邓小平后来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和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
当一个世纪将要过去的时候,为此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受到国家隆重地表彰,23位科学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尽管他们中有7位已经离世。
这是历史能清晰地看见这些科学家的身影,并能公开地记住他们的时候。
这时,人们才发现,这些不同领域的学科开创者,竟与同一位老师的教育有关。
而当我们隆重表彰这些科学家的时候,这痊老师已被遗忘了许多年。
(上集)我们去清华大学寻找叶企孙的踪迹。
校园里这幢古朴的大楼大概是叶企孙一生最重要贡献的见证,楼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建成后,楼被叫做科学馆,叶企孙就是科学馆“馆主”,也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
多少年后,科学馆里走出的学生又聚拢到一起,他们组成了新中国科学体系最重要的部分。
正是这个科学馆馆主,在不同的岁月里培养着他们。
人们还发现,当年他为他们所引领的学科方向似乎有着一个严密的规划。
但如今,叶企孙的办公室除了这扇门,已经找不到当年的痕迹了。
这张照片照于他15岁时,照片的背面,他留下了这样的文字:一,戴平顶草帽拍照形式不佳。
二,右手置花架上置法尚未得宜。
三,二足如此摆列不雅观。
四,长衫多皱处。
叶企孙,1898年生于上海,父亲是清朝举人。
15岁叶企孙考入了清华,那时候的清华只是留美预备学校,但是清华是用庚子赔款办的,以后留学的钱也是庚款。
庚子赔款恰恰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中影响深远的一幕。
这张照片拍摄于1918年,叶企孙和200多名清华学子登上了赴美留学的轮船。
在上海的码头登船后,他们留下了这张照片,他们神情肃穆,无一笑容,似乎在述说着他们的留洋所承载的重量。
叶企孙: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
缅怀·MianHuaiYEQISUN叶企孙(1898年7月16日-1977年1月13日),上海人。
中国卓越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
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旋即赴美深造。
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4年回国后,历任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他还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1936年起任会长等。
文革期间曾受残酷迫害。
叶企孙还是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
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须两者并重。
叶企孙简便的手续可以随时借阅。
各位教师讲课都很精彩,多数人并不按教材讲,而按逻辑和发展历史讲,一般都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争论问题,使科学的精髓深入学生思想,经过自由争论,都变成了自己的东西,终身不忘。
重教学叶企孙重视教学,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在教学中投入大量精力。
在他的带动下,清华物理系,从基础课开始,即由高水平的教授执教,使学生从入门时对重要的物理学概念即有正确的理解。
保证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这是叶企孙所创建的物理系的优良传统之一。
对我国核科学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回忆:“叶先生1933年给我们班讲热力学,他把概念讲得非常清楚。
在那些重要而关键的地方,不厌其烦地重复讲解。
他讲课时有参考书,但从不按书上的内容宣读。
他在两三年时间给不同的班讲热力学,每年所举例子几乎不重复。
叶先生备课非常认真,几乎都是用热力学最新发展方面的例子来做讲课的内容,与国外高水平的教授讲学相类似。
他教课的过程就是吸收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并发挥他自己见解的过程。
至今我们这些老学生谈起来,仍觉得叶先生独创性的教课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很深刻。
”叶企孙是一位有办事才能的科学家。
除担任物理系及理学院的领导职务外,1931年9、10月间曾代行清华校务。
叶企孙:怀瑾握瑜,大师之师
叶企孙:怀瑾握瑜,大师之师叶企孙,字怀瑾,号握瑜,是中国现代教育家、教育史学家、教材编纂家和教育改革家,被誉为“大师之师”。
叶企孙生于1893年,出身于江苏宜兴的一个农民家庭。
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他却有幸能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小父亲就教会了他五经、六艺,让他的基础教育非常扎实。
后来,他在南京求学,先后就读于南京的三所大学,分别是金陵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中央大学,同时也在英德实验小学教过书,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也使得他从教育界这个角度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教育问题。
叶企孙在中央大学学习期间,结识了一位聪明、学术水平高超的教授——张东荪。
他深受张东荪的影响,听从其建议,将自己从文科转到了哲学专业,成为张东荪的学生,更是得到了他的帮助和支持。
张东荪这位大师对于叶企孙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直至叶企孙晚年的学术思路与张东荪始终如一。
叶企孙不仅有着卓越的学术成就,还十分热爱教育工作。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先后担任过各个级别的教育工作,从辅导员、教师,到学校校长、教育部部长,他的工作经验十分丰富。
在教育工作中,叶企孙一直本着“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原则,不断地关注教学现场,挖掘教育问题,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改革推动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
叶企孙最为人所知的贡献,是他在教育改革上的努力。
1938年,叶企孙参与了重庆举办的“全国民族教育大会”,在会上提出“机架制度”的概念。
他认为,学校的管理架构应该是由学生、老师和管理人员组成的三方机构,每位成员都有着相应的权利和责任,并通过机制的运作来保证教学质量。
这一改革思路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教育领域,并且成功地推动了教育管理的改革。
叶企孙还曾参与编写了《国语教材》和《中国历史教材》等多种教材,这些教材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
他还积极参与了抗日战争中的教育工作,支持敌后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民族的独立和壮大作出了卓越贡献。
为了忘却的怀念_回忆晚年的叶企孙
为了忘却的怀念*回忆晚年的叶企孙戴 念 祖* 2003-09-08收到本文作者原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物理学史和化学史研究室主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叶企孙(1898 1977)是中国物理学界卓越的先辈学者之一,曾先后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除了在测定普朗克常数和高压磁学方面贡献优异之外,他的最大成就还是培养了中国几代物理学家.出入其门的优秀物理人才之多不下于国际上任何一个 物理中心!或 学派!.本文是作者经历的叶企孙晚年情景之点滴.叶企孙是1954年成立的全国自然科学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他的积极倡导与建议下,于1957年成立了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该研究室成立时隶属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978年哲学社会科学部改组成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转入中国科学院,并改名为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成立到文化革命运动初,叶企孙基本上每周到该室两次,指导该室天文学史和物理学史的研究.无论老幼,研究室里都称叶企孙为叶老.我是1964年8月到这个研究室并从事中国物理学史研究的.当时物理学史和化学史研究人员共7人,合成一个研究组,简称 物化史组!.从当年8月底到10月初下乡!四清!,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多月,但叶老给我留下了难于磨灭的记忆.在那场革文化之命的十年浩劫的后期,我又偷偷来到叶老住所,叶老教我物理学史、教我翻译,这一切又成了我终生难忘的回忆.1 ∀考工记#里记述了弹性定律!1964年9月的一天,我第一次见到叶老,那天近中午时分,组里一老同志告知: 听说叶老下午来.!叶老的名声早有所闻,而即将见到业务指导老师,兴奋与畏惧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这天中午,稍稍休息一会,我就到办公室,擦桌椅,打开水,准备好叶老的座椅和茶杯.为了让自己尽快对科学史有个概念,我正在阅读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下午二时至三时之间,叶老来了.他中等个,略有驼背,手里夹着两本书.我们的研究室是清代王爷府的一个四合院.有南院、北院和中间房.叶老来到研究室,总是先到中间房的行政领导办公室,三五分钟后,沿东廊步入北院,到数学史研究组探望钱宝琮先生.钱宝琮(1892 1974)是中国数学教育界前辈,早年留学英国伯明翰大学,1912年回国后历任南开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数学系教授,在南开大学曾教授吴大猷的微积分数学课.1930年代初,开始研究中国数学史.虽然钱比叶年长6岁,但钱于1956年从浙大调入北京,进入这个研究室,叶老从中极力推举.叶、钱二位,彼此敬慕,同好科学史.叶老每次来室里,必要去看望钱老.然后,叶老才到北院天文学史组,指导该组研究业务或讲课.此后,叶老从北院经西廊又回到南院,来到物化史组.他询问我们新来的几个人姓名,要我们各自写下自己的名字.又问我们看什么书.当叶老来到我书桌前,见我桌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贝尔纳的∀历史上的科学#;一本是清代戴震的∀考工记图#.他就给我们讲起了∀考工记#.他以略带口吃的声音说:∀考工记#这本书要仔细去读.里面讲到弹性定律.当它涉及弓箭制造时,记下了拉力与弓变形的关系.!叶老边说边用手去做一个拉弓箭的姿势.我给叶老汇报我读∀历史上的科学#一书的动机,∀考工记#当时还难读懂,因为许多字不认识.叶老又说, 不认识的字,要查∀康熙字典#或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慢慢地阅读多了,就容易读了.!又问我: 以前读过古书吗?!幼年时上过二年私塾,背了∀中庸#、∀三字经#和∀国语#一些篇章,但都忘了.!我回答.那很好,你以后会想起来的.!他转脸又对全组说, 我们的脑子,脑神经有储藏和取出的功能.经历过的事,很久很久以后,又突然会在脑中出现.这个生理问题很有意思.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此时,我感到叶老非常亲近,就像自己的长辈一样.这第一次见面和谈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每当我拿起∀考工记#时,总想着叶老曾经讲过的其中有弹性定律一说.这个说法记在∀考工记#什么地方?∀考工记#如何表述这一定律?直到1987年,长沙国防科技大学老亮先生在∀力学与实践#上发表∀我国古代早就有了关于力和变形成正比关系的记载#一文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读的是戴震∀考工记图#本,而不是∀十三经#注疏∀周礼#本.有关中国古代弹性定律之说是记述在∀周礼∃考工记#内细小而又密密麻麻的历代注疏文字中.后来,老亮又编著∀中国古代材料力学史# (1991,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一书,该书将中国人发现的弹性定律作为重点之一叙述.我作为曾经聆听过叶老讲话的人,却未曾写出这样的文章,我感到内疚.同时又为老亮的研究成果感到由衷高兴.在叶老有关讲话之后近1/4世纪,老亮先生完成了叶老遗愿.老亮的著作后来获得国防科技界的研究成果奖励.2 下乡带本小词典!1964年国庆节前,研究室全体人员奉命在国庆节后下乡四清!.上午听动员报告.关于四清!的形势、阶级矛盾等领导讲话,我都忘记了,只记得以下一些内容:知识分子下乡改造思想,与贫下中农结合,拿到贫下中农发给的合格证书,才能回北京.如果下乡看书、做学问,谈恋爱等,贫下中农不能接受你,将后果自负.这个后果!自然是指处分、失掉工作、丢掉饭碗,甚而送去劳动改造等不堪设想的境地.下午三时左右,叶老照例从北京大学来到城内、来到我们的研究室.我们七嘴八舌地与叶老汇报,要去下乡四清!,要改造自己等等.但这一次,叶老只是默默地听我们讲,没有多说话,更没有和我们讨论科学史的问题.临走前,他将我们几个新来的年轻人,叫到一间空余办公室,心事重重地给我们说了几句话,但口吃之语气却比平常严重得多:下、下乡,四%四清,你们听、听领导的.业务、暂、暂时搁%搁下,以后,回、回来,我%我给你们补、补.但是,你、你们不、不妨带上一%本小、小词典,外%外语,不、不要丢、丢了,有空、空时,拣、拣几%几个单词.啊!!说完这些话,叶老回北大了.这一别,九年之后才相见于叶老住宅.我们听了叶老的临行嘱咐,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惟叶老为我们研究业务着想.他当时可能也感到一场风暴来临前的异常,或者为这些年轻人成才、为学科建设而忧虑.我确实照叶老吩咐,下乡前在自己衣箱角落里塞上一本小词典.但是,四清!一年,又劳动实习!一年,到1966年5月回京时,这本词典从未动过.不是不听叶老的话,是时事逼人太紧,实在不敢拿出书来呀!3 斗室译书犹有乐1966年5月初回北京,接着又到门头沟四清.直到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广播声震惊全国,我们才连夜从农村撤回.第二天,哲学社会科学部党组动员文化革命!.在部党组书记上台报告不到三分钟,一批革命派!人物就上台抢麦克风,批起部党委来了.那时我年轻气盛,觉得这些人太无法无天.我竞然也上台与革命派!抢麦克风,大喊让党组书记把话讲完.结果,连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从此成了保皇派!.待到这场风暴稍有间歇,我再见到叶老时,已是1973年夏天.不知从哪里传来消息说:叶老出狱了!.我们应当去看看叶老!,我与陈美东商量说.于是,我们俩骑着自行车,到了北京大学物理楼前,在楼门口石阶上坐了好久,见到有人往物理楼走来,我们就向他打听叶老住处.终于有人轻声告诉我们,叶老住在马路对面,即中关园1公寓某室.我们喜出望外地奔那儿去.当我们走到叶老住所,门是虚掩着的.叶老面对房门坐在一张破旧藤椅上,对于我们的来访颇感几分惊讶.经过一番自我介绍之后,叶老才想起我们这些年轻人.他让工友老周为我们沏茶,他自己慢慢地从藤椅上吃劲地站起,挪动着双腿,走到书桌前,缓缓地坐下去之后,才又与我们交谈起来.叶老问我们怎么来的,问起研究室的情况,又问到天文史与物理学史的研究人员.虽然他记不起一些人名字,但还能说出他们的容貌或地方口音.我们很惊讶他的记忆力.至于他自己的身体,他淡淡地告诉我们因长期坐缘故,腿肿,小便不畅.说这是老年病,但是养一养会好起来的.让我们告诉室里同事,不要牵挂他.时及下午五时,我们告辞叶老.呵,呵,你们还、还要回、回城,下、下次再来吧.!叶老说.我看到叶老的眼神,一种说不出的眼神,是企盼我们再来说话?工友老周送我们出门.到楼梯口,老周说:今天叶先生很高兴你们来.有时间你们就再来吧.!从此以后,我就经常来看望叶老.只要哲学社会学部或我的研究室没有批判会、学习s会,军工宣队放松些,我就会偷偷地离开研究室而去西郊.不久,我和叶老似乎都成了习惯.叶老要我每周去二次.倘若哪天下午没去成,据老周说,叶老会心神不安,常看着坐钟,叨着几点了,怎么还没来.有一天,我告诉叶老,在东安市场旧书店我买到一本俄文∀物理学史#.于是,叶老就讲起,他曾经常去这个旧书店买书;还教我如何在那杂乱的书堆中发现自己所要的书.又说,他不知道苏联人写电磁史的内容;有个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做雷电实验被电死,他们的书对此一定会写得很详细.叶老要我在两周之内将这本书中电磁部分译出给他看.我是个急性子,老师或领导交待的事,必要在计划之前完成才会心安.于是,我在一周内就交出译稿.后来,叶老在这译稿上作了许多批注,尤其将那些俄文拼写的人名一一标成英文,个别生卒年错误,他也一一改正.从此,我们进入译书阶段,叶老要教我学英文.很可惜的是,这份有叶老批改的译稿在流淌的岁月中流失了.叶老看了我的译稿后,就要教我从译书中学习英文.我告诉叶老,我没学过英文.在五七干校期间,我曾偷偷地带上林汉达的自学∀英语#,学习了二册(全书三册).那是躲在蚊帐里用俄文方法去拼读和死记的.叶老安慰我说:不要紧,只要能看文献就行了.!实际上,此时叶老家中的书已经很少了,但他还是保存了Herry C.King的∀天文学背景#一书.叶老说普通话有点口吃,但他念英语却非常流利.我们翻译得很慢,大约二个小时最多译一小段而已.这有一些原因,一是我的英语极差,叶老念出来我听不懂,而我的俄文腔式英语叶老听不懂;二是叶老和我的普通话都有地方音,双方往往误听对方的一些词句.经过师徒的这样的念与笔译之后,叶老也感到很吃劲.于是决定一句英文叶老教我念一遍,然后叶老自己琢磨着写成中文.我再带着原书回家,对照叶老的翻译,再整理成文.我们大概翻译了这本书的一章.除译书之外,叶老给我介绍了几本较好的英文物理学史著作.一是Cajori的∀物理学史#,一是Max图1 1973年10月,叶老讲科学史记录之一页图2 1973年至1974年间,叶老教译∀天文学背景#之一页ue的∀物理学史#.前者详尽,后者极简要.在他指引下,这两本书我都在学英语中将它们译成了中文.文化革命结束后,请范岱年先生校对了这两部译稿,并先后出版了.在翻译之余,叶老也常给我们讲一些科学史上的事件.当他讲完一件科学史事实之后,总要去书架前拿书,要我查验他的话是否对.当我看着这慈祥和蔼的老人艰难地从破旧藤椅上站起,看着他肿胀的双腿挪动的痛苦情景,我要求叶老让我来拿书.他以略带口吃的上海音回答:你、你坐着,不要着%着急,我要活%活动的.!大概是1974年春天,有一天,他要我提前离开他的家,让我去清华看看钱伟长先生.他说:钱伟长先生,不知道怎么样,你去看看.!叶老培养了很多学生,他们后来又都是知名学者.叶老在给我讲到他们图3 ∀天文学背景#的译文整理之一页的名字时,总是很尊敬地称他们为先生.有一次,他很高兴地说:前二天,王竹溪先生来看我了.!照叶老吩咐,我去看望钱伟长先生时,钱先生不在家,钱师母听我说明来意后,似有些惊咤.我也就告辞回城了.最少有二次,叶老说:等春暖了,我们去颐和园.我已经多年没去了.!我不无担心地想,叶老的腿能行吗?他大概看出我的担忧,说:不要紧的.我去找周培源先生,他有车子的.借他的车子用一用.!直到今天,我还在想叶老的这些话.或许他真的想去公园走走、坐坐,他多么盼望春天呀!或许他是一种习惯,他总是约一些学生在公园走走、聊聊.1974年和1975年春节,我都是在年初二下午出城给叶老拜年的.印象最深的是1975年春节,我携妻子、四岁的女儿一起去给叶老拜年.在东安市场果品部我给叶老买了一包上海出产的切片糕!,这是一种米制薄切片糕点,不太甜.在南方也有称为寿糕!的.我想到叶老是上海人,会喜欢的.我所以买它,作为贺年礼送叶老,是因为在包装上,它上面印的毛主席语录!是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而不是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或斗私批修!一类令人伤心可怕的词句.果真,叶老说他小时候很喜欢吃这种东西.想不到,叶老也为我特地准备了大前门!香烟,还买了巧克力糖,装满一个方桶形的饼干盒.现在的读者也许不知道那个年月的副食状况.我平常只能抽8分钱一包的简装战斗!牌香烟,大前门!是要用烟票或者高价才能买到的,尤其在春节前后.对我而言,抽上大前门!,真是知我者叶老!叶老对我女儿说,你自己手伸进桶里去拿巧克力,能拿多少都是你的.我的女儿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巧克力,惊喜地将手伸进桶中,抓出了三块.女儿望着我们笑.我夫妇要女儿谢叶爷爷.于是,她两手爬在叶老膝盖上,叫声爷爷!.这时,我们和老周都看到叶老脸上浮现出了笑容,甜甜的笑容.那可能是近十年没有过的发自内心的笑.至今,我后悔当初没有照相机,将这一老一小的瞬间笑容拍摄下来.然而,这样的轻松时刻并不多.1975年夏天,在那场所谓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中,因为我散布了所谓反革命谣言!而被军、工宣队监控.追查谣言的源头!来势甚猛.我怕又牵连到叶老,再也不敢去叶老家了.没料到,我就这样和叶老永别了.4 海瑞,你怎么了?海瑞(1514 1587)是明朝宦官,历经明世宗、穆宗和神宗三朝.为人刚直不阿,自号刚峰.在世宗朝,官至户部主事.因建言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而被入狱.穆宗登基,大赦天下,方得释放并重被朝廷启用,官应天府等十府巡抚.十府之官宦畏其威者,自动挂印免职;闻其至者之豪富,速将朱门改成黑色;中人监织造者,也减其车轿出行.他锐意改革,力摧豪强,抚贫弱.其后受丞相张居正排斥,闲居16年.神宗朝又再起,官至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污,平反冤狱.其卒后,民间多有传说,赞其美德,甚而据其判案等事例编成戏文传颂.这是历史上的海瑞.历史学家吴晗所撰写∀海瑞罢官#,正是据此而撰写的历史剧本.文化革命开始后,阴谋家张春桥、姚文元等人撰文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在他们笔下海瑞!就是彭德怀元帅;海瑞罢官!就是1959年庐山会议免去国防部长彭德怀;海瑞的刚直不阿及其抚贫弱、惩贪污之举便是彭德怀反对毛主席、为民请命的罪行,等等.倾刻间,吴晗被打倒,北京市委被砸烂.在人们的思潮中,真假难分,是非难辨.听到中央的广播、北大的广播,叶老胡涂了.平时喜欢文史的叶老也不能辨别史实真伪.海瑞,你怎么了!?这个问题大概一直藏在叶老心中.待其坐牢服刑之后,又待到1974年初,中华书局终于出版了标点本二十四史中∀明史#.叶老立即让其侄叶铭汉先生购买(当时叶老所读的书都是由叶铭汉从图书馆借出或在市场上购买的),一字一句地读起了∀明史∃海瑞传#,以及该书的∀世宗本纪#、∀穆宗本纪#和∀神宗本纪#.他想在此了解海瑞,认识海瑞,欲以解开他心中多年的海瑞!之迷.叶老在∀明史#中找到了什么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事实上,历史上的海瑞可以在∀明史#中寻觅其真实面貌,而姚文元笔下的海瑞!是阴谋家们杜撰的乱世阴魂罢了.有一段时间,我见到叶老坐椅旁总是放着∀明史#.有一天,他对我讲起了儒家礼仪.大致是:从前上学,学生们都要跪拜孔子,甚至到孔庙举行跪拜大礼.明代,有人认为不应当如此.学堂、学校或者教室是老师教学生的课堂,在这里见老师,不应该跪拜,而是作个长揖就可以了.当时我不解叶老之意,也以为这是新鲜事.因为,在我记忆中,诸如跪拜孔子像,老师站在像旁,在我年幼入私塾的第一天,正是如此举行入学礼的.叶老逝世后,∀明史#和其他一些书送给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珍藏.于是,我曾借出∀明史#,凡叶老留下笔迹之处,我也读了一遍.原来,叶老当年讲的礼仪之事,正是在∀明史∃海瑞传#中.它写到:御史诣学宫,属史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在这文句旁,除了标点之外,叶老还画了三个圈.我还影印了叶老注最多的几页.1980年代初,复印机尚在初始阶段,影印质量极差.当时只是想,以后有机会,再借阅此书.近月,为写此文,我想再借阅叶老读过的∀明史#.令人痛心的是,它们早已被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当废品出卖了.正当我颇感费解之时,在图书馆的另一借书者告知:不足为怪.国家图书馆还将巴金签名赠书当废品出卖呢!!又一位插嘴说:书算什么,国家一级文物的命运不也是被出卖吗?!呜呼,但愿此举仅是无知而已;哀哉,我当初影印的几页仅成为叶老晚年罕见笔迹.我清楚地记得,叶老当年一手拿书、一手握着大约只有5厘米长的铅笔头在阅读和批注这些历史典籍的.叶企孙读∀明史#并批注之三页(影印件)∀明史∃海瑞传#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海瑞卒时之境况: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y ing),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ju)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lei)而哭者百里不绝.!据悉,叶老卒时,其葛帏敝!,亦令其弟子们所不堪.然而,他的精神,当百世不绝.图4 叶企孙读∀明史#并批注之三页(影印件)5 有口难辩的伽利略叶老于1958年曾经写过纪念托里拆利的论文.有一次,我们谈起了真空与大气压发现的相关历史.由此,又引发出关于伽利略及其有关发现的话题.在谈话中,我脱口而问:伽利略受审判的原因可能还是个谜?!面对着这位与伽利略身受相同痛苦的老人,我即刻感到自己说话太唐突了.然而,叶老是以学术态度对待我的提问.据我现在的回忆,叶老讲到:伽利略受审判主要是因为宣传了哥白尼学说.有一个主教,也是他的庇护人之一(即主教贝拉明)曾在这之前召见他,并警告他不要宣传这个邪说!,但可以作为纯数学假设去讨论.这是一次友情谈话,不会形成任何文件.可是,当伽利略受审时,伽利略说明自己受到特许,可以讨论哥白尼学说.而当时的法庭却拿出那次谈话记录作证明,记录中不仅没有这种特许,而且还有文字:若有违犯,将受宗教法庭惩罚.!伽利略当时被宗教法庭羞辱为说假话.这样,他就不如自已承认宣传哥白尼学说有罪!.200年以后,历史学家发现,那份记录!是伪造的.伽利略有口难辩.叶老颇为口吃地讲述着伽利略的历史,而我的脑海里却不时地在问自己,面前这位老人是否也在伪造的证据前受尽羞辱?他的遭遇不正是伽利的覆辙吗?多少年以后,我在阅读爱因斯坦纪念开普勒的文章中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在像我们这个令人焦虑和动荡不定的时代,难以在人性中和在人类事务的进程中找到乐趣,在这个时候想起像开普勒那样高尚而淳朴的人物,就特别感到欣慰.!叶老在讲述伽利略被无端羞辱和审判时,是否也是这种心情?这次谈话之后,促使我将伽利略的忏悔书和宗教裁判所的判决书翻译出来.由于我的宗教知识太浅薄,粗译后又请俄文翻译家戈宝权、知名的宗教学者赵复三等从俄文、英文两方面作校对.但是我始终未将译稿送给叶老看,惟恐会刺激叶老而影响其健康.直到1984年,这译稿才刊发于∀物理学史#杂志上.在1974年初的交谈中,叶老还曾说过,要给我讲乐律学.但是后来没兑现.他让我去请教杨荫浏先生.1974年底,我对历史上北极光记载感兴趣.但对于古代混乱的北极光名称难于把握.有一次,我问叶老:古籍记载,夜半天开眼!于西北,可否判定为北极光?叶老回答:上海人有∋天开眼&一说.我父亲在我小时候告诉我,他年轻时曾亲眼见∋天开眼&的北极光的光象.!后来,我在科学院图书馆真找到了类似眼睛形象的北极光当代摄影,它是光冕型,或光弧、光带型极光.叶老告诉我,这个研究工作有意义.在叶老鼓舞下,1975年10月∀科学通报#发表了拙文:∀我国历史上的极光记载及其科学价#.文化革命结束后,这篇文章曾被学术界誉为十年动乱期间第一篇不带政治口号、不穿靴戴帽的科学论文.三个月后,New Scientists对此文作出了专题评论,肯定拙文从北极光的历史记载中作出的地磁轴历史漂移的结论与考古地磁结论一致.6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之有无问题中国古代有否物理学史?经常有人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提问者往往涉及叶老:叶老生前说过,中国古代没有物理学史.!于是,1980年代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时,就拟订中国古代物理学知识!词条,而不是中国古代物理学史!词条.对于这些提问,我如实回答:叶老生前从未和我谈过此类问题.据说,20世纪60年代初,有人曾给叶老呈送一份中国古代物理学史写作提纲.它是写在一张似烟盒纸大小的纸上.叶老对此人很不以为然.前几年,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理出的大堆资料废品!中,我偶尔拾到一份于1964年6月25日油印的∀科学史研究动态#.其中,为首一篇就是叶企孙关于∀中国物理学史若干问题#的报告!.叶老于当年5月18日和6月1日曾在北京石油学院为北京市物理学会作了两次有关报告.他在报告中,既讲了研究科学史的方法,也阐述了当时已成定论的一些中国古代物理学知识,如度量衡、∀墨经#光学、罗盘和磁偏角等.从这个报告题目及其有关内容的报道来看,至少叶老此时未曾断论无!,而是要后人去认真发掘研究.叶老在学术上的谨慎之举,也可以此为例.图3 叶企孙关于中国物理学史报告的通讯。
叶企孙 教育感最强的科学家
◎编辑|白竟楠|创新之魂|叶企孙教育感最强的科学家1926年秋,初创的清华物理系略显冷清。
整个系只有两位教授,一位是梅贻琦,另一位是叶企孙。
梅贻琦忙于行政事务,教学上则几乎由年仅28岁的叶企孙一力托起。
寒来暑往,在叶企孙等人的精心浇灌下,清华物理系这颗种子在短短10年间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教学、科研在国内名列前茅,发展之迅速令人叹服。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恐怕再难找出第二个“叶企孙”。
后世人眼中,他有“三最”——他是教育感最强的科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绩效最高;他的学生对中国社会的科技、文明发展贡献最大。
学何种科学对救国最有利,曾是少年时期叶企孙的一个“小纠结”。
他曾列了一张学科分类表进行分析,最终选定了实验物理学。
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学习前沿科学意味着归国即失业,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科学救国,是他很早就埋在心底的信念。
获得哈佛博士学位后,叶企孙毅然踏上回国的轮船。
而当时的中国,教育基础薄弱,诸多学科一片空白。
他不再单纯地把研究局限于某个小领域,而是肩负起更多的开垦、播种科研空白的使命。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高校尚未有高精尖实验室。
这就意味着,叶企孙所学之实验物理学,在国内无法充分发挥所长。
他淡定地接受了这一切,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物理教学、科学管理和人才培养上。
他说:“高等教育究系国家根本要事,倘大多数良好学者只做研究而不授课,全国之高等教育势必受影响甚大,而研究事业最后亦必受影响。
”在创办清华物理系前几年,所招收学生甚少,第一届4人,第二届2人,第三届仅1人。
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所有课均由叶企孙一人教授。
这并非他乐意“一人教学”,实为良师难聘。
对于选聘人才,叶企孙更垂青于默默无闻却大有潜力的年轻人。
1928年至1938年,他先后聘萨本栋、赵忠尧、周培源、任之恭、霍秉权、孟昭英等青年学者到清华任教。
叶企孙将吴有训的薪金定得高于自己,为减轻萨本栋的教学负担代他授课。
叶企孙曾自谦地对学生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
叶企孙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叶企孙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新闻中心讯学生记者吴婷婷徐博洋俞理晓苏鹏霁摄影郭海军】10月11日上午,叶企孙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
大会由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物理学会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系主任朱邦芬院士主持会议。
叶企孙是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爱国者。
他1898年生于上海,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深造,1923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25年到清华大学执教,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理学院和特种研究所,曾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主席。
他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把新创办的清华物理系办成为全国第一流的物理系。
1952年院系调整,他到北京大学任教,创办了北京大学磁学专门组。
叶企孙还是中国物理学会创始人之一,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叶企孙在办学和人才培养上成就卓著,在主持清华物理系和理学院期间,他千方百计延揽名师,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被誉为“一代师表”。
清华物理系1925年-1935年十届69名毕业生中,产生了22位院士,到1952年院系调整前,叶先生门下的学生共有57名后来成为院士。
这当中包括王淦昌、赵九章、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王希季等10位“两弹一星”元勋,以及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钱伟长、王竹溪等学术大师为代表的一代杰出科学家和科技人才。
纪念大会上,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首先作了题为《学习叶企孙先生办学思想,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的讲话。
顾秉林回忆了叶企孙先生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办学和人才培养上的卓著成就。
顾秉林说,叶企孙先生虽然没有专门论述教育思想的长篇巨著,但他以自己的实践创造了培育一流人才的许多成功经验,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我们特别要学习叶企孙先生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为国家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叶企孙经验的启示——纪念叶企孙先生诞辰110周年讲话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叶企孙经验的启示——纪念叶企孙先
生诞辰110周年讲话
王义遒
【期刊名称】《高等理科教育》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我是院系调整前老清华物理系的末代学生,1951年10月入学,1952年10月随着叶企孙等老一辈物理学家转到北大物理系了。
以后,我一辈子都在北大,毕业后先在普通物理和光学两教研室,后转到无线电电子学系。
叶企孙先生没有担任过校系领导,我和他又不在同一个基层单位,接触比较少。
直接的就是下面几次:一年级时因为好奇,听过一次他给三年级讲的“物性学”课;他请戴道生和我在莫斯科餐厅吃过两次饭;
【总页数】7页(P1-7)
【作者】王义遒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学习叶老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在叶圣陶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J], 韩绍祥
2.在许地山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J], 孙南雄
3.追求真理奋斗不息——在纪念周谷城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J], 桑国卫
4.追思先驱风范继承革命遗志——在纪念黄琪翔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J], 陈宗兴
5.怀念田汉先生学习田汉先生——在田汉诞辰110周年、逝世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J], 董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最后一位大师叶企孙,也是被时代抛弃得最远的大师
中国最后一位大师叶企孙,也是被时代抛弃得最远的大师本文导读:李政道大二的时候,是叶企孙破格选送他去美国,当时李政道才19岁,穿着短裤去办护照,办公的人员都不相信“怎么会是个儿童?”李政道后来说“他(叶企孙)决定了我的命运”。
华罗庚是初中生,是叶企孙让他在清华算学系任职,又送他去英国深造,华罗庚说“我一生得他(叶企孙)爱护无尽”。
那是战乱烽火时代,但后来的重要科学发展所依仗的这些人,是他在那时满地焦土上栽下的桃李。
叶企孙生在上海,父亲是旧式文人,让他从小读经史子集。
他幼年已经以君子“慎独”之道要求自己,修身自省,对跟朋友之间“因小故而致割席”之事也写在笔下:“一时之忿,至今思之,犹有隐痛。
”他讷于言,但一生都保持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1915年,他在清华上学的时候,成立清华校史上的第一个学生团体——科学会。
每两周一次科学报告会,轮流作。
“范围极广,如天演演说、苹果选种、煤,无线电报之设备、测绘法、力、废物利用,等等”。
他当时不过十七岁,拟订的会员守则是:(一)不谈宗教,(二)不谈政治,(三)宗旨忌远,(四)议论忌高,(五)切实求学,(六)切实做事。
那种青翠的朝气里,满满的是中国大学的刚刚起步的生机。
1918,他留学美国,后来在哈佛读博士,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里奇曼。
他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精确测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
实验结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和《光学学会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
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
这一年他23岁。
他27岁回国清华执教。
他的学生回忆“第一届学物理的有4个人,第二届只有两个人,第三届只有一个人。
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到三年级,都是他一个人教的,所有的课都是他一个人开,不是他想一个人单枪匹马,是他想请人家来,人家不来,也请不到。
”他已不求收获,只问耕耘。
他执教之严也是出名的,他的课给李政道的分数只是83。
他允许这学生不听自己的课“因为你看的参考书比我的更高明”,但是“你的实验做的不认真,要扣去25分”。
叶企孙与现代中国的科技事业——纪念叶企孙先生九十五岁诞辰
叶企孙与现代中国的科技事业——纪念叶企孙先生九十五岁
诞辰
虞昊
【期刊名称】《物理与工程》
【年(卷),期】1993(000)003
【摘要】今年7月16日是叶企孙先生九十五岁诞辰.叶企孙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的物理学家.1921年在美国他和 W.杜安、H.H.帕耳默合作测定了普朗克常数。
他们的测定值在当时是最精确的,16年后才有更精确的测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虞昊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物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
【相关文献】
1.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叶企孙经验的启示——纪念叶企孙先生诞辰110周年讲话 [J], 王义遒
2.纪念中国现代生物学奠基人、中国动物学会创始人、《动物学报》第一任主编秉志先生诞辰120周年 [J], 王祖
3.中国物理教育学家叶企孙的光辉人生——纪念叶企孙教授诞辰120周年 [J], 丁骏
4.中国第一部现代音乐作品《恐龙》\r——纪念王义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J], 徐
根泉
5.顾延龙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栏(一) 论顾廷龙先生对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J], 王世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叶企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
叶企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葉氏感悟+生命伟大的传承一切的生物皆有灵性叶企孙与一流大学建设学术会议暨叶企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尊敬的————:2018 年 7 月 16 日是著名教育家和物理学家叶企孙先生诞辰 120 周年纪念日,为宣传叶先生事迹,弘扬叶先生的精神,研究叶先生的教育思想,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中华教育改进社经与叶企孙亲属叶铭汉先生协商,决定与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建德市叶氏古文化研究会联合,于 2018 年 7 月 15 日举行叶企孙与一流大学建设学术会议暨叶企孙先生诞辰120 周年纪念会。
特邀有兴趣的学者和机构参会。
叶企孙先生是中国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的创建者,1948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培养出了众多科学家。
国家表彰的 23 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即有近半数曾是叶先生的门生,可谓“大师的大师”,为中国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为叶企孙先生举行120 周年纪念会完全出于对历史责任的承担,也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向世界一流健康发展,明晰人类文明前进方向导引社会向文明进步的契机。
会议主题:叶企孙与一流大学建设,会期一天,邀请著名学者做报告。
现以开放的方式征集论文写作和参会者。
论文写作范围如下:叶企孙生平与教育思想研究叶企孙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流大学建设中的问题研究叶企孙在清华、西南联大的办学实践对一流大学建设的启示参会者可以自主确定与此主题相关的其他论题。
叶企孙(1898 — 1977)中国现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物理学家,教育家。
请各位作者在 2018 年 6 月 15 日前将论文发至以下邮箱:*********************会议举办方在 2018 年 6 月 30 日前通知参会者具体参会地址,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选后确定会议报告人,将优秀论文推荐给相关学术期刊,并结集出版。
怎样总结科学史上的经验教训——答叶企荪先生的几点意见
怎样总结科学史上的经验教训——答叶企荪先生的几点意见朱洪元
【期刊名称】《自然辩证法通讯》
【年(卷),期】1965()4
【摘要】研究科学史上的经验教训,阐明唯物论、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唯心论、形而上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阻碍作用,是一件有现实意义的重要的工作。
本期发表叶企荪和朱洪元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很有意义,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发表意见。
【总页数】5页(P48-52)
【关键词】弱相互作用;新理论;经典物理学;普朗克;德布罗意;介子;黑体辐射;实验结果;阻碍作用;中微子
【作者】朱洪元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31
【相关文献】
1.有关金轮CSL-1720的几点意见(兼答上海姚学广先生咨询) [J], 施人焱
2.关于“强制阐释”概念的几点补充意见——答张江先生 [J], 朱立元
3.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何不适用中国——兼答何嘉荪先生 [J], 王茂跃
4.有些人被历史淹没,但丝毫不影响他的伟大——纪念叶企荪先生 [J],
5.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治理当前的通货膨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答《求是》杂志记者问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招收学生,少而精 ,重质不重量。清华物理系开始规定每级人数不超过 1 ,用意是要 . 4人 对 物理 没有兴趣 、不能 学 的学 生 不 必来 浪 费光 阴。他 实 行严 格 的淘 汰制 ,对 成绩 不 合 格 者 ( 规 定一年级普通物理成绩不足 7 0分者)不能读物理系 ;对他认为攻读其他专业更有 出息的,他劝 他们转到其他专业。如他动员 13 年物理系高考 “ 91 状元” 陈新民转化学系,后来果然成就非 凡 。因此 物理 系毕 业班 一般 只有 几个 人 。发 现 D A 双螺 旋 结 构 的诺 贝尔奖 获 得者 克 里 克认 为 , N
+ 收 稿 日期 20 0 2 0 8— 9— 3
,
作者简介 王义遒 ( 2 )男,浙江宁波人,全国高等理科教育研究会顾问,原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博导、教 授 13 一
主要从事量子 电子学研究和高教 管理 工作 .
一
l一
高等理 科教 育
一
20 年第6 ( 第8 期) 08 期 总 2
是循科学真谛 、遵教育规律办理工科教育。这里择要列举以下几点 : 1 .宁缺毋 滥 ,延 聘高 师 。“ 名师 出高徒 ” ,历来 如 此 。叶企 孙 先 生多方 设 法 ,先后 聘来 吴 有 训 、萨本栋、周培源 、赵忠尧 、任之恭、霍秉权 、孟昭英等为教授 ,他们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当年
国 内一 流物理 学家 。他 聘用人 才 ,尽量 为他们创 造工作 条 件 ( 建立 实 验设备 等 ,见后 ) ,做到 礼 贤下士 。如吴有 训 12 96年从美 国学成 回国 ,因在康 普 顿效 应研 究 上很 有成 就 ,12 98年 叶先生 聘 他 当教授 时 ,工 资定得 比 自己 ( 已任教授 两年 ,又是 系主任 ) 还高 ,以后 又于 13 94和 13 97年先 后 把系 主任和理 学院 院长两个 职位 让贤 给他 。而 对学生 反映教 学态 度不够 端正 ,教学效果 不好 的 教 师 ,在 经过考察 确认 后 ,就予 以停聘 ,毫不 留情面 。
叶先 生不 过是 以其 崇 高的做 人 品德 、诚 挚 的爱 国热 情 、深厚 的科 学 与人 文 素 养 ,根据 中 国国情 ,
按照教育和科学规律 ,实事求是、勤勤恳恳、全神贯注地经营着清华物理系和理学院。他没有很 多著述来描述 自己的教育思想,却以 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他的、也是 中外成功大学所共有的办学理 念和经验。我想举出对当前高等教育特别有意义的两点做些解说。
高等 理科 教育
提高高 经验 的启示
— —
纪念 叶企孙先 生诞辰 10周年讲话 1
王 义 遒
( 北京大学 ,北京 107 ) 081
我是院系调整前老清华物理系的末代学生 ,15 年 l 91 0月入学 ,15 92年 1 0月随着叶企孙等
老一 辈物理 学家转 到北 大物理 系 了。 以后 ,我 一辈子 都在 北大 ,毕业 后先 在普 通物 理 和光学两 教
研室 ,后转到无线电电子学系。叶企孙先生没有担任过校 系领导 ,我 和他 又不在 同一个基层单 位,接触比较少。直接的就是下面几次 :一年级时因为好奇 ,听过一次他给三年级讲的 “ 物性 学”课 ;他请戴道生和我在莫斯科餐厅吃过两次饭 ;“ 文革”初我当 “ 逍遥派”时到镜春园他家 访 问过 一次 ,看看这 么乱 的情 况下他 过得 怎样 ,有没 有人 给他做 饭吃 。后 来 ,我在 北大做 学术 管 理工作 ,从老一辈 1中听到过一些当年叶企孙先生创办清华物理系和理学院的事迹 ,在短短十来 2 1 年工夫 ,就把系、院从无到有办成中国一流,非常佩服,非常仰慕。这次为了准备这个发言 ,我 又拜读了虞吴等同志编写的 《 一代师表叶企孙》 和 《 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 两本书,对叶先生的办学和为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现在中央提出 “ 建设人力资源强 国” 的 口号 ,一个 中心内容是要使我国从世界规模最大的 高等教育大 国 ( 大学生人数超过 20 70万) 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以适应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一 流强国的需要。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各类优秀人 才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 ,也是使我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最 基本途径。至于毕业生能不能成为 “ 拔尖创新 ”人才 ,还需要种种条件 ,学校是保证不 了的。 叶企 孙先生 直接 间接培养 了一 大批 包 括 “ 弹一 星 ” 功 臣、诺 贝 尔 奖 获得 者 、两 院 院士 、科 技 两 领军人物 ,确实都是 “ 拔尖创新人才” ,但功绩是他们后来在事业中 自己 “ 闯” 出来的 ,大多数 人还有 国外留学磨练的经历 ,不能都说是叶先生们 “ 培养” 的。不过 ,他们所 以能做 出骄人业 绩 ,大学为他们奠定了基础 ,锻造了优秀的素质和潜力。为此 ,我们要好好研究学习叶企孙先生 是怎样给他的学生打好基础 ,铸就优秀素质 的。
从 12 清华学 校创 立大学 部 ,叶先生 受聘 为 物理 学 副教 授 ,12 95年 9 6年 清华 成 立物 理 系 ,他 升为教授 ,并任系主任,到 13 年南迁 ,不过 1 97 2年,清华物理系 已在全国名列前茅。他在清华
和西南联大长期任系主任 、理学院 ( 99成立) 院长 ,并 主持 “ 12 清华 特种研究事业 ” ,后来在 北大创建磁学专 门组 ,培养 了大批优 秀人才 ,对 中国物理学,乃至整个科 学技术 的贡献堪称 “ 炳史册 ” 彪 。叶企孙 先生是 否创 造 了一 条培 养人 才 的独 特 “ 道路 ” 了呢?仔 细 想想 ,是 没 有 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