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社会学,中国社会思想史_笔记整理-郭晓东
《中国社会思想史》知识点汇总
一.秦汉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和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辉煌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尤其是儒、道、法等笼罩了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神秘的氛围中产生了清醒的理性主义,使中国思想史告别了混沌、混乱。
先秦思想家的思想,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思想多元性,每个人的思想面貌和内容各不相同,同一学派也很少陈陈相因的迹象,表现出独特的创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统一的要求,社会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遂使那种“蜂出而作,隔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弛说,联合诸侯”的诸子学,丧失了客观发展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一、社会思想呈现出融合交汇的特点:1.有关宇宙、社会、人类的知识,真正地互相综合成一个大体系:在诸子时代,“道术将为天下裂”,各自确认与坚守的立场与视角往往各执一偏,仿佛有一把开启各自房间的钥匙,却没有通用于各个房门的万能钥匙,不足于应付日新月异的历史变化与瞬息万变的社会需要。
2.这时期的社会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背景秦朝统一后所依据的不是哪一个学派的思想,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而又系统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背景,融合了包括人文、社会思想与兵法、数术、方技等实用技术在内的巨大的知识网络。
3.在综合和兼容中重新整合和解释中国文化在此时的突破,不是有我有你的改变,不是“取而代之”的否定,而是一种“百川汇流”似的综合和兼容,并在综合和兼容中重新进行整合和解释。
关于这一时期的思想趋势,早在30年代,姚舜钦认为,秦汉时期的哲学是“混成的”,是“翻陈出新”和“互相融通”的。
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认为,秦汉之际的思想有“折衷主义”趋向。
的确,汉初的黄老学派也好,儒家学说也好,他们分别与刑名法术、养生神仙、兵法阴阳、数术方技,各有互相通融的现象,特别是黄老之学。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黄老之学的评语就明确地说明这一问题,“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复旦,社会学,医疗、医学社会学笔记整理
医学社会学复习整理一、医学社会学的溯源和发展二、医学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范式三、疾病、健康的社会文化观也谈谈医学是什么?医学是旨在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科学技术辞典》医学一方面被看作是一门科学,另一方面被看作是一门技艺。
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医学是一门科学,就其应用而言,它是一门技艺。
由此我们得出下面两个定义:医学科学以研究疾病为对象;医术以维护和恢复健康为目的——G.H.Roche一、医学社会学的溯源和发展1、什么是医学社会学?医学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医疗领域中的社会角色、角色关系、角色流动、医疗社会组织的交互作用以及医疗领域与整个社会生活的互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作为一门学科,其关注点是健康与疾病的社会原因及其影响。
医学社会学的发展(之一)1894年,查尔斯·麦金太尔(C ·Mcintire)在论述社会因素对健康重要作用的论文中第一次使用医学社会学这一名词;1927年,伯纳德·斯特恩出版第一部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医学社会学的著作《医学发展中的社会因素》;《社会阶层与精神疾患:一项社区研究》美国社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建立医学社会学的发展(之二)赛奇基金会与《医学中的社会科学》出版医学社会学发展滞后于其他社会学领域1959年,美国社会学协会成立正式的医学社会学分会,其学术地位得以确立20世纪40年代末,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发展医学社会学成为美国社会学最大的分支医学社会学在中国(三个阶段)1879——1952年前,医学社会学引入和初创阶段。
社会学和医学社会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引入中国,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用西方社会学理论实证研究医学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一些理论成果。
主要关注点是人口与社会发展、贫困生活与健康状况、儿童福利保健1897 年严复将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1873 年所著The Study of Sociology 一书译成中文,冠名为《群学肄言》,标志社会学在中国产生。
00034社会学概论识记点
第一章社会学得创立与发展识记第一节社会学得创立社会学创立得标志:从抽象概念到具体问题得研究就就是社会管理理性化得标志。
社会学创立时期得主要代表:奥古斯特·孔德(法国)、卡尔·马克思(德国)、赫伯特·斯宾塞(英国)。
社会学形成时期得主要代表:埃米尔·涂尔干(法国)、马克斯·韦伯(德国)。
第二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结构功能论得代表人物与著作:塔尔科特·帕森斯(美国),代表作《社会行动得结构》、《社会系统》与罗伯特·默顿(美国),代表作《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冲突理论得代表人物与著作:刘易斯·A、科塞(德国),代表作《冲突得社会功能》与达伦多夫(德国、英国),代表作《工业社会得阶级与阶级矛盾》交换理论得代表人物与著作:霍曼斯(美国)与布劳,代表作《社会生活中得交换与权力》符号互动论得代表人物与著作:赫伯特·布鲁默与欧文·戈夫曼(加拿大)社会批判理论得代表人物与著作: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
当代社会学理论得代表人物:艾尔佛雷德·舒茨(美国,出生于奥地利),代表作《社会世界得现象学》、《生活世界得结构》米歇尔·福柯(法国),代表作《疯癫与文明》、《规则与惩罚》、《性史》等。
安东尼·吉登斯(英国),代表作《社会得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得后果》、《第三条道路》尤尔根·哈贝马斯(德国),代表作《公共领域得结构转型》、《作为意识形态得科学技术》、《合法性危机》、《交往行动理论》等。
皮埃尔·布迪厄(法国),代表作《实践理论大纲》、《区隔》、《国家精英》、《实践与反思》等。
第三节中国社会学百年社会学传入中国得主要途径:19世纪30年代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创始得社会学,在50余年后通过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与译著等途径出入中国。
群学与社会学:1-47中国古代哲学、社会、文化思想家探讨人、自然、社会、物质得与非物质得,蕴藏着丰富得社会学思想。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要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具体学科’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而是对社会系统进行有社会学理论视野的、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的具体科学。
‘综合性’表明社会学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对象。
‘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
”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严复1903《群学肆言》把社会学看作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
表现在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与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学的最早提出:1838.10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法国,孔德。
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
西欧资本主义出现,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所带来的后果。
社会学思想来源: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三大思想来源。
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第四,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涂尔干《自杀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别的具体社会学科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研究三大发展类型的主要途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指标及其体系。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整理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思想史:真正构成思想史对象或素材的不是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情感,而是那些以理论形态以及叫系统化呈现的学说和思想。
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的认识或设想所形成的观念和理论。
社会思想史: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和认识对象的思想理论发展史。
他从整体上、结构上、组织与制度上去考察社会,从历史和发展的方面去把握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并使这种考察从一般的经验层次提升到论与学说的抽象层次。
中国社会思想史:应是在中国这个地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生存规则、政治模式、经济状态经过了整合,有一定存在能力和一定群众基础,并顺应人民和自然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行进一步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便是中国社会思想史。
一、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1 “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意识:王权专制意识,须听从王命,动用刑罚,对臣民拥有杀生大权,但是商王对国家也负有责任。
后世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本理念之一。
2 敬德与重民思想的萌芽:“德”已经包含了政治与道德的内涵,重民思想的萌芽。
后世影响:成为西周京德保民思想的渊源。
二、西周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1 宗法社会:“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
“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
2 宗法文化:“亲亲”“尊尊”,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后世影响: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宗法意思浸入中华文化血脉之中,确立了中国社会基本性质。
三、周公的社会思想(儒家思想主要渊源)1 天命观:“惟命不于常”,周公的天命观与传统天命观有区别,上天的意志、命令是可以改变的,不会永远无条件垂青于一朝一姓,承天受命于人间行为联系起来,不是上天转移天命,而是自己失德失去上天的眷顾。
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相关,道德伦理内涵。
后世影响:是孔孟天命观,宋明理学天理观之滥觞。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知识
1.社会思想的定义: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社会思想史技术性方法:区域法、阶段法、学派法、阶层法、群体法、人物法、著作法、观念法、民族法、比较法。
3.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的特点: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向重视人间事物的方向发展。
其思想文化由氏族社会后期的以巫术文化占主导的,发展到为殷商时期的以祭祀文化占主导,再发展到西周时期的以礼乐文化为主导。
这种社会思想发展为趋向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叔孙豹的“三不朽”论:A:叔孙豹与“三不朽”论:叔孙豹为春秋时鲁国大夫,据《左传》记载,鲁大夫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为不朽。
B:三不朽的意义:a:展现了中国人的一种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
b:完全摆脱了“天”或“天命”对人生价值的影响,代表春秋时中国社会思想转向和发展趋势,至晚到春秋时期,中国社会思想的社会本位和伦理本位之特色已形成。
C:体现出一种人文历史观。
5.孔子论“仁”:“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仪文,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规范。
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他对仁的高度概括,所谓仁,就是克制自己,使礼治得以实行。
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就是社会制定的人与人的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的总和。
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规范的核心。
孔子所谓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
复旦社会学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重点-郭晓东-
一、商代概况1.政治:已有比较完整的国家形式。
分层治事的管理组织,监察官吏的监察人员,专门的军事组织;2.文明:商代文明已经相当发达——青铜时代;3.经济:农业已有轮耕制度;4.文化:已出现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形态的文字——甲骨文。
二、商人的信仰与崇拜1.注重:注重信仰与崇拜,是殷商的文化特质之一;2.“帝”:殷人信仰的至高神,具有绝对的权威;3.祖先崇拜:人间与上帝并不能直接沟通,必须通过其祖先先王先公“宾”于帝所,祖先崇拜在殷商的信仰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4.自然神祇:还存在对日月山川土地等自然神祇的崇拜与信仰,其目的多与祈求风雨年成有关。
三、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1.“余一人”的王权意识任何人都必须听从王命,违者酷刑;商王对国家负有责任,但十分有限并且形式化。
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本理念之一。
2.敬德与重民思想的萌芽“德”已包含了政治与道德的内涵;产生重民思想的萌芽。
影响:为西周敬德保民的思想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一、宗法社会“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核心是宗主的继替规则。
西周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形成以周天子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系统。
二、宗法文化1.“亲亲”: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2.“尊尊”:尊其所尊,即尊宗敬祖,小宗尊大宗,大宗尊天子;3.“孝”道:两大宗法原则在人的行为规范上集中表现在“孝”道上,孝道不仅意味着子女要对父母孝养,更多体现了宗族共同体的凝聚需要,具有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三、宗法制度与宗法文化作用1.对西周早期政权的巩固与社会秩序的安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2.宗法意识浸透中华文化的血脉,中国社会的性质基本上由此成立。
第三节周公的天命观及敬德保民思想一、周公天命观1.与商人信仰的联系与区别:继承殷人信仰观念,都是对至高神的崇拜,但创造性提出“惟命不惟常”,认为上天意志可变,承天受命的依据在于人间行为的道德性质,天命惟德,天情民意;2.意义:论证西周政权合法性;孔孟天命观及后来宋明理学天理观之滥觞;为其敬德保民的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思想史
从静态角度观察 从动态角度观察 从宏观角度观察 从微观角度观察 (二)社会思想研究的范围 社会生活秩序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方 面的观念、理想或理论 外加:社会思想来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 四个方面
二,学习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需要 2,构建新的社会结构及建设和谐社会需要
2,具体理论:
1)妇女受到的深重压迫---三座大山、四条绳索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 2)妇女能顶半边天 3)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1990年,江泽民:在纪念“三八节”80周年总结。 A.妇女受压迫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妇女解放是衡量社会解放的标准 C.参加劳动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 D.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是过程 E.妇女应受到尊重 4)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1)第一印象很重要 2)争取主动 3)避免吵架 4)看到别人的长处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健康
1,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同时也造成自然环境 的破坏和污染 1)现代工矿企业排放的“三废” 2)发展中国家大量发展旅游业,造成环境的破坏 3)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污染 2,女性健康受到严重危害 原因: 1)女性的生理特点 2)女性就业环境的限制
(三)马义女性主义和社义女性主义 1,基本理论: 2,代表人物:玛格丽特.本斯顿 塞尔玛.詹姆斯 3,评价 (四)精神分析和社会性别女性主义:女性气质 (五)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拒绝女性被他者化 (六)后现代女性主义:拒绝用男性中心思想阐释问题 (七)生态女性主义:把对女性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联 系起来考察 (八)全球化女性主义:女性联合起来争取自身的解放
妇女受压迫的本质是阶级压迫 恩格斯在《起源》:阶级对立与夫妻之间的对抗同步,阶级 压迫与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 奥古斯特。倍倍尔在《妇女与社会主义》妇女是最早沦为奴 隶的人 5)参加社会劳动妇女的经济独立
社会学考研参考书目
社会学考研参考书目北京大学社会学参考书社会学理论一,必看教材: 1,《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主编,人大出版社(精读)尽管此书比较老而且有些错误,可是由于比较通俗易懂,温习考研仍是很有针对性的。
2,《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谢立中主编,北大出版社(精读)此书是北大列位教师依照人物的思想赚写的教材,应该认真阅读,但可能难度稍大,重点把握经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思想线索和核心理论概念和理论命题。
3,《今世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主编,北大出版社(精读) 此书难度最大,把握好书中核心社会学家的核心概念即可。
例如布尔迪厄的场域与惯习理论,和他的反思社会学和各类资本理论及彼此关系等;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现代性等;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沟通交往理性等。
4,《社会学教程》,王思斌主编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需要重点精读)此书属于概论性质的教材,很简单,而且涉及许多考试内容,需要反复阅读而且在最后还需要反复背诵大体概念和重点知识点。
二,选看教材1,吉登斯,《社会学》,北大出版社(通读)和戴维。
波谱诺《社会学》,人大出版社(通读) 资料新颖通俗易懂,适合社会学启蒙时阅读,可是概念不够标准,不太适合温习考试。
2,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通读,至少把握里面的重要概念,如差序格局等,也有可能出简答题。
3,《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沃特斯华夏出版社 (通读)此书是依照理论流派输理西方社会学的理论线索,较难,需要社会学史的背景知识。
如考研温习时刻充沛,可翻看。
4,《西方社会学原著选读》谢立中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 (通读)此书只需要翻看下,把那些名著的要紧内容能复述出来即可。
社会学调查研究方式及统计学一,必看教材 1,《社会研究方式教程》。
袁方主编,王汉生副主编,北大出版社(精读) 把握书中大体概念,系统反复阅读。
2,《社会统计学》,卢淑华主编,北大出版社(通读)需要通读几遍,把握些统计学大体概念和部份公式。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内容简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社会思想史》(王处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社会思想史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社会学”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考生复习该教材,我们精心编写了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第一篇绪论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1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定义是什么?答: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指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发生、发展、衰落和新旧思想互相斗争的内在规律性。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两个层次:(1)指导性方法指导性方法,是一个方法论问题,也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研究者的具体研究的问题。
指导性方法最基本的有如下几个方面:①要历史地看问题a.社会思想的发展过程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反映到社会思想当中。
b.社会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它的根源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中。
c.应当用社会生活说明社会思想,这是社会思想的实践特性。
②要阶级地看问题a.社会思想既然是社会意识,它必须严格遵循社会意识形态的运动规律。
b.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阶级矛盾的反映。
这是阶级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
c.科学的目的在于提供世界的真实情况,社会思想史作为一门科学应当反映社会的阶级斗争的情况。
d.从这个意义上说,党性原则是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也就是说,社会思想史作为一门科学承认自己的阶级性。
③要逻辑地看问题a.社会思想作为理论研究的对象,有自己的逻辑发展规律,社会思想的发展受它的逻辑发展规律的制约,要把握社会思想产生、发展的规律性,必须研究它的逻辑发展规律。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三篇【圣才出品】
第一篇绪论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1.1 复习笔记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1.相关概念(1)社会思想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第一章一:什么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思想史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社会观念,构思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
1,社会思想来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
(对定义的理解)2,“社会生活”:是人类的共同生活,旨在具体的社会(社区),人们为什么要进行共同生活,这种共同生活靠什么维系,以及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共同生活等。
3,“社会问题”人们在具体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多共同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
4,“社会模式”只具体社会生活的结构模式。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思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针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之历史发展的估价,可以从1949年划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祖国大陆的研究,二是,港台及海外学者的研究。
后者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支。
其一为系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其二为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专题研究。
社会思想史的上限:有记载之日起;下限:辛亥革命和孙中山思想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分为两个层次:指导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指导性:运用马克思注意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具体有:要历史地看问题;要阶级的看问题;要逻辑的看问题对于中国社会思想史,要进行质料的搜集归纳,分析和研究,尚需一套技术性的方案。
技术性的方法有:国别法,阶段法:学派法;人物法;著作法。
三,学习,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之一,只有具备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才能对具体问题进行科学而深入的研究。
要研究现实的中国社会,就需要研究和了解传统中国的社会思想,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和思想材料,为现实服务。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一,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想重视人间事物的方向发展。
《中国社会学史 第一卷,群学的形成:全2册》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分析
第一章群学创立的社 会基础
第二章群学创立的思 想基础
第三章群学的基础性 命题
第四章合群的基本命 题
第一节人文之本:群学与先秦中华文明高峰 第二节秩序重构:群学与春秋战国社会剧变 第三节事在人为:群学与先秦士阶层崛起 第四节天赐良机:稷下学宫与荀子际遇
第一节群聚与群分:从文字考古学考察群学的悠远源头 第二节交汇与争锋:从百家争鸣中的诸子之学梳理群学的思想资源 第三节积淀与传承:先秦诸子的“四群”论述 第四节集成与创新:荀子群学的体系建构
第一节 “一线四层”:群学元典的基本格局 第二节环环嵌套:群学命题体系的原本结构 第三节整合—贯通:群学命题体系的演进逻辑
读书笔记
这是《中国社会学史.第一卷,群学的形成:全2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国社会学史.第一卷,群学的形成:全2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第一节群:人类的存在形式 第二节伦:群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仁:群的建构理念 第四节中庸:群的和谐之道
第一节参天地:合群的前提 第二节修身为本:合群的根基 第三节修身以礼:合群的原则 第四节修身入群:合群的方法 第五节修身以学:合群的途径
第五章能群 的基本命题
第六章善群 的基本命题
第七章乐群 的基本命题
第八章总结: 论群学元典
第一节家:能群的基础 第二节各循其礼:能群的规则 第三节齐家有道:能群的方法 第四节家齐而国治:能群的归宿
第一节以民为本:善群的基础 第二节礼法并重:善群的方略 第三节尚贤使能:善群的关键 第四节富民强国:善群的手段 第五节修养政德:善群的保证
第一节公天下:乐群的理念 第二节和为贵:乐群的基础 第三节和而不同:乐群的原则 第四节兼爱相利:乐群的手段 第五节天下大同:乐群的理想
论论仪式学视角下儒家礼乐思想的解读
第37卷第4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7月V ol137,N o14Journal of East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July,2005论仪式学视角下儒家礼乐思想的解读吴晓群1 郭晓东2(11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 200062;21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433) 摘 要:仪式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最直接、最可观察到又最具生动性的行为,同时也是诸多文化观念的象征承载体,揭示仪式中所蕴含的种种观念,便是揭示某一时代的某种文化、某个社会的价值体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儒家的礼乐思想有类于现代仪式学的理路,而儒家的“礼”也发挥着一般仪式意义上的功效。
自先秦以来,儒家学者在讨论“礼”时,就相当强调通过对其中仪式化行为的解读来阐发其内在的意义,而儒家礼乐文化亦相应地表现为以具有一套象征意义的仪式化行为及程序结构来表达一种共同的理想与价值,来规范调整人与人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保证社会的秩序与团结。
关键词:儒家;礼乐;仪式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79(2005)04-0008-08中国古代关于“礼”的研究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
然而,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的冲击下,许多人对传统经学意义上的礼学研究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①在他们看来,名物度数的考辨是不重要的,与其在这上面皓首穷经,不如将三礼文本及其相关文献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史、风俗史及社会文化史的第一手资料,由此“礼”的研究就从经学进入了史学的范畴。
这是传统礼学研究路数的一种转变。
本文则试图通过仪式学的视角对这一传统学问进行一种新探讨,即将仪式作为切入口,透视隐含在仪式背后的文化意义。
这样,我们的讨论就不仅仅停留在描述性的层面上,而更强调一种阐释性的维度。
我们的目的是“透过符号,找到它所表现的并赋予意义的那个实在”。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笔记整理
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学的特性:1、科学性 2、人文性第一章绪论一、关于“社会思想”定义(无确定的):(1)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王处辉)(2)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社会思想,而且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所提出的(郭真)二、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缘由及意义1、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需要:我们在建立中国的社会学学科时应当依据当地社会生活的深入调查和紧密观察,发掘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概念和命题,这有赖于我们挖掘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中国性,反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洋装化,不能拿西方的概念来硬套中国的史料,以牺牲中国史实的完整性来附会西方概念的解释性,这对于我们理解曾经的生活和解决当下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
在本土化研究中包含:(1)现实的问题——理论前提(2)即有的理论——洋为中用(3)传统的根基——古为今用2、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需要虽然社会学关注“转型”和“变迁”,但我们在关注社会变动的同时,还是要意识到“不变”的一面,将古代文明积淀的智慧提升到社会研究的方法论高度,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延长了分析问题的时间深度,而且还可以补西方实证方法之不足,正如费孝通所言,在运用社会学来研究“我”、“心”这类概念的时候,原来实证性的、假设—检验模式的研究方法还能不能奏效?(田毅鹏,2005)3、“位育”文化的需要“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的人和自然,人和人,我和我,心和心等概念,很多都是我们社会学至今还难以研究的东西,但这些因素常常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关键,也蕴含着建立一个美好的、优质的现代社会的人文价值。
社会学的研究应该达到这个层次,不达到这个层次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学。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静下心,坐下来,潜心疏理这些宝贵的遗产,真正在这方面获得突破,那将是社会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跃进。
三、如何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运行理论的核心命题是: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各个社会子系统、不同社会要素发挥各自的机能,只有各个社会要素、不同社会子系统的功能协调互补,才能使社会在动态运行中保持平衡与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一节商代文明及其社会思想商周时期基本形成、点击了后代的社会思想的模型(孝道、对祖先的崇拜,甚至多于对上帝)帝无所不能,以祖先作为中介。
周人的天命观:天、帝:帝不是只眷顾一家的,而是有选择的(天帝眷顾有德者)、但天命是无偿的。
“惟命不于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周公的天命观与传统天命观有区别,上天的意志、命令是可以改变的,不会永远无条件垂青于一朝一姓,承天受命于人间行为联系起来,不是上天转移天命,而是自己失德失去上天的眷顾(德何以体现:民情民意中)。
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相关,道德伦理内涵。
后世影响:是孔孟天命观。
一、殷商时的信仰与崇拜《礼记》:殷人尊神,率民而事神,先鬼(鬼:祖先)而后礼《论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殷商是一个神权社会,其统治者依照人问社会的模式,塑造出一个神的世界,在此世界中,死后的帝王和王臣都成了上帝的儿臣,进一步使自己子孙的统治披上神权的外衣。
因此,对于祖先的崇拜也就意味着对于自己权力的合法化的肯认和确定,所以,祭祖之礼与祭帝之礼一样隆重。
对于上帝的设计只是为了将下帝神话,而下帝的存在又进一步加大了王族统治的合理性。
因此,作为臣民,必须无条件服从。
另一方面,帝是殷人信仰的至上神,具有绝对的权力,他管辖自然天时,影响农业收成,同时又是人间祸福的主宰。
然而,帝并非商人的祖先神,与商王无血统关系,帝对人间的王示福示祸,而人间的王对帝没有任何要求。
也就是说,在殷商时期的神灵观念中,人间与帝并不能直接沟通,必须通过祖先来表达人间对帝的请求,所以在殷商社会对祖先崇拜就更为重要。
二、殷商时的礼治思想1、孝(善事父母)孝的作用:——顺①通过实行孝道,人们可以不忘祖先,因而也就不会忘记血缘关系。
由于殷商奴隶主的统治保留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失足家长制的传统,因此,可以通过宣扬孝道,使殷商的宗族血缘关系得以长期维持,以保证统治体系的长期巩固。
②实行孝道,不但可使殷族中的人趋于纯厚而不去作乱,也可缓解社会矛盾,使其他各被奴役的阶级或阶层不致起而反抗奴隶主的统治。
③由于殷商时代是崇拜祖先一元神的,所以,实行孝道也就是对殷王的效忠,使人们都成为殷王的俯首帖耳的臣民或奴隶。
2、礼(外在规范;社会公认的合适的行为规范)三、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1、“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意识:在商代有相当自觉的专制王权意识,王者与其他被统治的人相对立,为一至高无上的“余一人”。
任何人都必须听从王命,不得违抗商王的旨意,否则就要动用刑罚,而这种刑罚是极为严厉的。
可见作为“余一人”的商王对臣民拥有完全的生杀大权。
但在这种专制王权意识产生的同时,商王也认识到他必须对国家所负有的责任,特别是当国家治理不善时,君王必须对此负责(“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
虽然君王所负的责任是十分有限且是十分形式化的,但这种观念仍然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本理念之一,对后世有着较大的影响。
2、敬德思想的萌芽第二节西周的宗法制一、宗法制1、宗:强调于亲族之中奉一人以为主,主者死,则奉其继世之人。
只强调血缘关系,强调族中有宗主。
2、法:规则规范3、宗法:指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尤其指全族之人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
宗法制的基本特点:①社会管理权力,按照血缘的基本原则,确定其继承权力②中央和地方是大宗和小宗的亲戚关系,中央与地方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是靠宗的“礼”文化和一定的贡赋来维系和实现的二、殷商时的继位特征——兄死弟继,父死子继三、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史记梁孝王世家》: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第三节西周的礼治思想一、亲亲、尊尊的原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标准在“丧服”)在行为上体现为孝道。
商是神权社会,西周时,除了天的意志是价值的终极依据,人的感情也是价值的合理依据,所以亲戚及向外扩张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礼”成了社会认同的象征性规则,凭借这套规则,世界确定了秩序。
《礼记训纂》:亲亲,父母为首;尊尊,君为首。
二、正名的重要性宗法思想是西周统治者治理社会的框架,礼法就是要将礼治和宗法思想密切结合。
礼治思想是适合统治者享有特权的一种行为规范,这特权就是通过礼来确定等级秩序下的各种名分。
名分确保了身份的不变性,且使这种不变性具有了正当性。
因此不同身份的人享有的特权是不同的,彼此要安分守己,不得逾越,每个人在社会中都需要名分,所以有了名分。
每个人都安于现状,则礼的社会整合作用就实现了,所以在这种家族邦国的体制中,确定血缘的来龙去脉就等于确认身份、地位、权力的正当与否,所以对先祖的祭祀和对先祖的亲疏关系的排列就很重要。
三、对孝的重视对先祖的祭祀引申出了孝文化,孝是当时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原则的基点,不忘祖先,不会僭越,长治久安,由家及国,家国一体,从行孝到尽忠自然而然,所以孝是对亲亲尊尊原则的确认,对名分的维系,对家国一体秩序的巩固。
一、敬天1、天:人格神2、敬:(敬天、虔敬、敬仰)周初所强调的“敬”观念,与宗教的虔敬近似而实不同,宗教的“虔敬”是人把自己的主体性削减掉,将自己投之于神的面前,而彻底皈依神的心理状态。
而周初所强调的“敬”是人的精神由散漫到集中,自觉担负自己的责任,突显自己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所以在“敬”之中,我们的主体并未投入到上帝那里去,我们做的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肯定。
3、为何要敬天?周人继承了殷人崇拜祖先神的观念,认为祭奉祖先是子孙的神圣义务,但周人的至上神不是祖先神,而是天。
这一分离有其现实的根源,即周人带商之后,面临着如何解释自身统治的合法性问题。
①如果用殷人的宗教是不能解释为何殷人的祖先命令周人去灭掉殷人。
②周武王联合其他部落共同讨伐纣王,仅用周人祖先的名义是不够的,不足以动员其他部落,所以不提祖先神,而是“恭行天罚”。
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周人宣布其统治权是本族祖先授意的,就不能排除他族的祖先命令其子孙(族人)反抗周人统治的可能性。
有了区别祖先神的至上神天,就有了各族必须共同遵奉的权威。
二、明德(对于君王:自我牺牲、克制;对于臣民:“德”即名分,安分守己)上天的意志与命令是可以改变的,既然天命不常,承受天命的依据又何在呢?周公把天命与人间的行为联系在了一起“天命靡常,唯德是依”。
在敬天的过程中参与了人的因素,所以在这过程中人是不能消极等待的,而是积极彰显德性“以德配天”。
三、保民德行施于人事就是保民,只有保民才是真正的敬德,才能继续保有天命,所以保民是治国的根本所在。
【这三部分总起来说,周公所说的“天”,仍然是有好恶的、有赏罚的,但它的好恶赏罚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是百姓的愿望和统治者的德。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种说法极大的美化了天上的王权,实际上也就美化了地上的王权。
照这个说法,地上的王的统治是合理的,因为他是受天命而统治百姓的,而天命是顺着老百姓愿望的,所以王的统治也是符合百姓愿望的。
另一方面讲,天帮助有德的人,所以受了天命的人,就是有德的人。
】第三章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想一、社会背景:礼崩乐坏二、思想转变:轻天重民第一节老子的社会思想一、其人其书二、道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侍,长而不宰(不主宰、无为)”三、顺应自然,为无为“无为则无不为,有为则有不为”1、反对有为:他主张人类社会秩序应以自然法则为准,一切顺应自然,这就是“无为”。
社会应顺应其自身状况而自由发展,而不以外界的强硬力量去干预它,新的创造、变革在老子认为都应该弃绝。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治大国若烹小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在我们看来,人类社会有道德规范,有典章制度,正是使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有效控制手段,是人类进步的征兆。
而老子则认为,礼义违反了自然法则,违背了道的精神,使人类产生了强制暴力,于是天下大乱,所以,老子提倡“无为”。
2、主张无为(1)无知无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2)不争不战: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四、理想的社会模式:小国寡民“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王版)第二节孔子的社会思想(礼、仁)一、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为什么要正名?要复礼。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2、如何正名?——作《春秋》名分,充分体现了符号的象征作用。
名是符号,意味着象征,他们的整饬有序,可以暗示和促进现实世界的整饬有序,而它们的崩溃意味着秩序的崩溃。
当人们越来越相信名对实的规范、限制和整顿的作用时,就常希望通过符号的再次确认和重新清理来达到对事实的清理和确认。
由正名到正实,借助对名义的规定来确认或迫使社会确认一种秩序的合理性。
3、正名的标准——恢复周礼“殷因乎夏礼,周因乎殷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4、对后世的影响——教条化(上对下有无尽权利,下对上有无限义务)四、论“仁”1、仁,亲也,从人二“仁”作为做人的道理,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体现,“仁”作为人的基本道德情感,首先内在地根据于仁心之中,但人的仁心、仁性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行为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就个人的道德修养看,“仁”属于一个私人领域,但就其践行而言,“仁”离不开社会这一公共领域2、克己复礼为仁(践行)3、仁:爱人(大众)“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二十章)“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①亲亲原则(以血缘为基础)②尊尊原则(爱人有等级之分,等级不同,原则不同)4、如何行仁?在现实中,实行仁道,运用忠恕原则,其本身蕴含着一个认知前提,社会性是人自我实现的组成部分,在履行我自己的职责时,我也不能忽略他人的真实性,因为他们构成了我的责任感实现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儒家的忠恕概念是以内省作为出发点的,但这里的内省和他人的相关性有很大的关联,可见自己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反映了人的真实存在。
忠恕之道作为一种为己之学,这里的己不是一个孤立绝缘的个体,而是在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所显现的中心点,要完成自己的人格也就关系到要发展他人的人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人格的扩展,所以,个人的精神要通过转化社会来完成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