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维新改良派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二十三章维新改良派的社会思想23.1 复习笔记一、康有为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南海县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自幼便接受严格的传统学术教育。
他的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2)主要贡献①康有为是晚清思想界的巨人。
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他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早期维新思想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导演了悲壮的百日维新。
②他还将古代大同思想和西方民主人权思想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新的意义上的“大同世界”,昭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向,变法救亡理论和大同理论构成了他的思想主张的核心内容。
③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风云人物,康有为在其变法富国论和理想社会论中,都系统地展开了其社会思想主张。
2.社会变迁论康有为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变易思想,同时又学习借鉴牛顿的天体力学和康德的“星云说”等科学、哲学研究成果,并创造出“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系统地提出了其社会变迁思想。
(1)康有为把西方进化论同中国传统变易思想结合起来,明确提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断变易发展的。
①根据西方近代科学家对天体运行的观测和研究,康有为指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与地不能截然分开,地球是绕日旋转的行星,地球只是诸行星之一,因此,地是宇宙的一部分,天则是作为整体的宇宙。
这对于否定中国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提供了自然科学的依据。
②根据自然界变易进化的普遍规律,康有为提出由于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所以圣人的治法也必须因时改变。
(2)康有为从多重角度分析了社会变迁的动力。
他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其变化的动力,社会发展变迁也是由竞争所导致的优胜劣败的天然法则所决定的。
(3)康有为还从人性角度阐述揭示社会进化的动力问题。
①他认为,人类求乐免苦,对物质生活的强烈追求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动力。
②他还根据对世界历史的考察,论证了先进的外部世界的挑战和压力,是落后国家社会进化变迁的外在动力。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一章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21.1 复习笔记中国社会思想演进到清代,进入总结与开新的历史时期。
反映在社会思想领域,就是新的社会风气、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文化思想以及诸多不同以往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随之涌现出来。
清初的社会思想自然承其惯性,表现出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富于批判的思潮,气象博大的内容,以及对新的社会规范的探求等特征。
一、黄宗羲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黎洲先生,明末清初浙江余姚人,《清史稿•儒林传》有其传。
他的社会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2.理想社会构想(1)主要内容①君主是一心为民兴利而不享其利的。
②官员的工作是为天下、为万民的,而不是为君主、为一姓的。
③社会的法令规范是为了社会兴利除害、使万民受益而设定的,而不是为君主的利益而设定的。
④学校不仅是养士的机关,而且是议朝政的机关。
⑤实行井田制与土地平均分配制度。
(2)主要特点①他继承了中国历代以托古的形式反映自己的社会思想及社会理想的传统。
②具有明显的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特色。
③充满了乌托邦式的空想。
④具有否定和批判现实社会的思想启蒙意义,因而具有时代的超前性。
(3)评价黄宗羲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是根本不能实现的,但他以此为标准所进行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则是入木三分的,反映了清代初期启蒙思想家们对当时社会的反思与批判精神,也为以后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论人性与欲望(1)论人性①对于人性问题,黄宗羲企图建立“心与性一”的一元人性论。
a.他认为,人们只有“气质之性”,没有“义理之性”,只有“人心”,没有“道心”。
所谓道心和义理都是人们的气质之性和人心的派生物。
b.黄宗羲否认了“气外之理”和“心外之性”,因此否定了宋明理学家和心学家的人性论,只企图用气一元论来说明人性,认为人性是在与生俱来的人心中自有的。
②在人性的善与恶问题上,黄宗羲是一位性善论者。
a.他认为,与其他动物不同,人之性善是“不忍”,又以仁为核心,表现出仁义礼智等特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八章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18.1复习笔记功利主义思想是两宋时期政治和社会思想的主轴。
功利主义者提倡“经世”,关注具体现实问题和社会事务,强调达到具体的效果(功),增大政府提供给社会的利益好处(利)。
一、李觏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李觏(1009~1059年),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出生于小地主家庭,少年时家境即已衰败,故他曾自称为“南城小草民”。
(2)主要贡献李觏是一位现实主义的社会思想家。
在他的著作和教学中,处处以“康国济民为意”,他的著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现实社会的面貌,被人誉为“皆从大处起议论”的“医国之书”。
著有《李觏集》。
2.论人性与人的欲望(1)论人性①性三品、人五类学说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述中,李觏形成了他性三品、人五类的学说。
以“学”为标准把人分为五类: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a.上智—“不学而能”的“圣人”;b.贤人—中人之上,“学而得其本”的人;c.迷惑—中人之中,“学而失其本”的人;d.固陋—中人之下,“兀然而不学”的人;e.下愚—“虽学而不能”的蠢人。
②具体人性的评定a.李觏认为把中人中的优秀者“贤人”与上智的“圣人”同等对待;b.把中人中的恶劣者“固陋”之人与“下愚”的“蠢人”同等对待;c.只有中人中的“迷惑”之人,才是实际上的中品之性。
③关于以“学”界定人品,的具体指标:具体的指标李觏认为是仁义礼智信,并且以“礼”为核心的。
④三品五类差异的原因关于从形体的角度看,同属于“人”的社会群体中,造成三品五类的差异,李觏认为是“天命”所使然。
⑤纵观李觏的人性论可见,他的思想基本没有超出董仲舒、韩愈的思想范畴,但是在对于人性的进一步解释方面,李觏却有了自己的新意,这就是他的功利主义欲望论。
(2)论欲望①内容a.李觏以“性情”来指称人有欲望的本性及表现这种欲望的“情”。
他认为,人类的任何一个成员,无论是圣人还是愚人,都是有欲望的,欲望的目标就是个人利益的满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三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五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5.1 复习笔记一、孔子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2)主要贡献①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在先秦已成为“显学”,之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儒家是孔子所首创的民间学派。
儒,用于称呼娴习六艺的人士,儒是文武兼通的人才。
孔子专门用这种六艺的知识教导人,是中国历史上开民间自由讲学风气的第一人。
③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现了儒学的一般特征。
继承西周重人事、德治的人道传统,顺应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发展与道德观念的变革,以仁、礼、中庸为主要内容,维护周代礼乐文明,强调“礼治”和“正名”,反对春秋以来由礼到法的变革。
因此,其社会思想中既有新的因素,又有旧的成分。
④孔子的思想以《论语》为代表。
⑤孔子的思想:a.他不信神怪,专讲人事;b.政治上抛弃上古的天道思想,主张人治主义;c.以伦理为中心,其社会思想、政治主张均从伦理思想出发;d.主张以和平、折中的方式改革现实的社会体制;e.孔子在强调理性的同时,更主张让仁爱充满人心,以此克己复礼,作为恢复社会秩序的基础。
2.社会规范思想——“礼治”与“正名”(1)“礼治”①孔子竭力提倡“礼治”,主张用礼规范人的行为。
②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
③孔子认为周代的“礼”是最完备的,礼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西周以来的等级名分制度。
④孔子是从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的高度提倡礼的,当然,孔子也并非固执地崇仰周礼,他知道礼是需要随时代变化而有所改变的,但是礼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
孔子所欲复之“礼”,在当时社会状况下还是具有保守性的。
(2)“正名”①要想恢复和维护“周礼”,就必须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
有了名分做客观标准,刑罚才能得当,社会机制才能正常地运转起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民与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十四章农民与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社会思想24.1复习笔记一、洪秀全、洪仁玕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①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出生,卒于同治三年(1864年),出身农民家庭,16岁时因家贫辍学,一边随父兄种地,一边读书。
l843年,洪秀全因阅读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而开始信教,并创立拜上帝教。
l851年,他发动金田起义,屡败清军,在南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太平天国政权,后又进行北伐和西征,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故。
②洪仁玕,洪秀全的族弟,同是在农村靠做塾师为生。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时,他是最早的参加者之一。
1864年6月,天京陷落,洪仁玕于同年10月被俘,在南昌慷慨就义。
其著作主要有《资政新篇》等。
(2)主要贡献①洪秀全既是一位农民革命家,同时也是近代中国颇具影响的思想家,他将基督教平等思想和中国儒家传统的大同思想、仁政思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别具特色的社会平等论和社会理想论。
他的思想和言论主要体现在《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早期著作和《天朝田亩制度》当中。
②l859年,洪仁玕到达南京,在太平天国政权面临着严重政治危机的时刻,他向洪秀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全提出《资政新篇》,建议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学习西方“技艺”,全面改革朝政。
2.洪秀全“普天之下皆兄弟”的平等论(1)理论依据①基督教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的思想;②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
(2)主要内容①洪秀全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中摘取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指出人间所有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等级都是不合理的,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②从基督教平等思想出发,洪秀全认为,在上帝主宰之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应该相亲相爱,而不应该彼此争斗相互残杀。
③洪秀全还把基督教的平等、相爱思想与中国古代“有无相恤,患难相救”、“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相联系。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晚清之西力东侵初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二章晚清之西力东侵初期的社会思想22.1 复习笔记一、龚自珍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龚自珍(1792~1841年),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出生于官僚世家,一生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
①作为封建末世的思想家,龚自珍已经意识到中国社会正处于“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危机前夜,内心充满了危机和惶恐。
②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位智者,他却没有确立起全新的近代意识,导引中国走向近代化,他是一个传统色彩浓厚的思想家。
(2)龚自珍在社会思想方面的贡献对封建末世现实社会存在的贫富分化严重问题有较深刻的领悟和体验,同时提出了“农宗论”,试图以宗法家族关系来解决社会上严重的流民问题,实现“宗族社会福利保障”。
2.社会起源论龚自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1)他倡导“通经致用”,开了晚清一代“议政”风气,他试图把士大夫阶层从书斋经卷中拉向社会现实,系统地提出了以社会批判论和社会改革论为核心的社会思想。
(2)他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进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农业是人类社会组织产生的始基,无论是宗法组织,还是调控维系社会秩序的礼乐刑法,都起源于农业生产。
(3)他还反对儒家传统的“圣人”创造文化的观点,认为礼、乐、刑法等人类文化是为了适应社会管理的基本需要,循着“自下而上”的路径发展起来的,而不是由圣人“自上而下”地创造出来的。
3.社会变迁论龚自珍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变易观,提出了系统的社会变迁思想,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的。
(1)他根据公羊家把《春秋》三世说引申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思想,进一步把社会的变易兴衰分为一日的三时,即早时、午时、昏时。
在龚氏看来,人类社会发展一般都要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其社会变迁思想的出发点是探求拯救社会危机之道。
(2)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变易发展存在着某种客观趋势。
在他看来,郡县制取代封建制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不可违逆。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13.1 复习笔记一、玄学的产生1.玄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1)汉代的今文经学到东汉时期,越来越被复杂的谶纬迷信所充斥。
(2)汉代采取通经致仕的制度,使经师章句之学得到空前的发展,这就使得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今文经学日益荒诞,日益繁琐,于是也就逐渐失去了其控制人民思想的功能而走向衰亡。
(3)东汉时期的征辟、察举的制度①东汉时期采用征辟、察举的制度选拔人才,选拔的标准主要是依据乡间宗党对这个人的评价,即用社会舆论——清议鉴别一个人的臧否。
②清议的主要着眼点是看这个人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深度,以及他的道德行为、生活作风等。
由于清谈者尚有风云之志,欲立功名,图复汉室,言论往往与统治者意愿相左,为曹魏、司马政权所消灭。
③为了避祸,一些名士不敢直接评论世事,代之而起的就是“言及高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的清谈玄学了。
(4)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使儒学特别是儒家经学丧失了“独尊”的社会条件。
儒学难以独尊,从而出现了思想活跃,百家会通的局面。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道家思想的地位明显提高,佛教思想也在中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玄学的发展(1)道家社会思想的复兴,最初是以“援道人儒”、儒道融合的形式出现的。
这就是何晏与王弼的“正始玄学”。
他们把《周易》、《老子》、《庄子》结合起来,并称为“三玄”,以孔子与老子同为“圣人”,目的仅在于减少前进中的障碍。
(2)阮籍、嵇康时期,公开打起老庄的旗帜,向儒家思想宣战。
(3)向秀、郭向时期,以注疏《庄子》为其思想观点的表达方式。
这就是魏晋玄学。
3.何为玄学玄学以“道”为思想核心,以“贵无”为主导倾向,将《老子》、《庄子》、《周易》熔于一炉,用以设计人生范式,表达社会思想。
二、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1.何晏、王弼其人何晏(约190~249年),字叔平,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是汉外戚大将军何进的孙子。
公元249年,司马氏夺魏政,杀曹爽,何晏也同时被夷三族。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四篇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九章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9.1 复习笔记一、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概述1.黄老之学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黄老之学是指以结合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墨、阴阳诸家思想而形成的一个思想流派,兴起于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在汉初达到鼎盛。
(2)特点:倡导在肯定既有社会秩序及等级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无为而治”。
因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
2.黄老之学的内容(1)汉初统一后选择“黄老之学”,在法律、行政制度等方面仍袭秦旧,在政治精神和社会原则上则反对秦代对法律的过分依赖,提倡道家之“无为”精神,在百废待兴之中,休养生息,着力恢复经济;(2)放松对思想学术的控制,吸引人才,总结经验教训,寻求长治久安的途径。
3.汉初提倡黄老之学的原因(1)秦虽以尚法亡国,但其制度甚为完备。
汉初儒学衰微,道家在战国末年是显学,但没有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
汉廷君臣,大多出身寒微,本身没有创制制度的能力,因此汉初除承袭秦法外,别无选择。
(2)秦统一至汉初的时间里,人民处于暴政及战乱之中,财产、精力等均已消耗殆尽,举国都希望获得喘息的机会,道家的社会政治精神正合乎他们的心意。
因此,汉初实行无为政治实有其情势上的必要。
3.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在黄老之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陆贾和贾谊是两位极为耀眼的思想人物。
(1)二者不同之处①陆贾开启了西汉统治集团“无为”之思,使黄老之学成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
②贾谊反思黄老之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力图革除不思进取、懒汉无为的作风,解决黄老之学盛行带来的社会问题,为西汉社会发展带来社会思想方面的转折,向“有为”状态过渡。
(2)二者相同之处①赋予黄老之学新的意义,在倡导君主修身、无为的框架下,凸显儒家民本主义的社会思想性格。
②注意兼采儒、法,是以积极的社会政治态度谋求于世的,完全抛弃了老子道家那种逃避现实,因顺自然的消极情绪。
这种“无为”有别于老庄时期原始道家纯粹意义上的“无为”。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 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二篇原始社会至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三章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3.1 复习笔记一、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1.氏族社会时期社会思想的产生(1)原始群时期及其社会思想①原始群时期的人类社会在两三百万年以前,人类就在生产劳动中诞生出来了。
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只有依靠集体的行为和力量,才能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才能抵御猛兽的侵袭。
人类自诞生起,就过着群居式的社会生活。
②原始群时期的社会思想a.当时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感到只有集体劳动、共同生活,才能求得生存,他们也逐渐意识到加强群体内各成员之间互助协作的好处,从而不断地强化了这个阶段的原始的群体组织。
b.人类从原始群时期逐渐发展到氏族社会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就体现着一种社会思想。
(2)氏族社会及其社会思想①氏族社会的经济基础在氏族社会里,人们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中,过着原始共产制的生活。
由于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中,结成原始的平等互助的人与人的关系,并且平均分配他们的劳动产品。
②氏族社会的社会思想a.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人们没有私有观念,在氏族社会内部的人与人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助关系。
b.由于当时的人类生活地域、社会视野和社会思想都比较狭隘,往往视本氏族之外的其他氏族的人为异类,常有血腥的氏族间屠杀事件发生。
2.原始宗教与社会习俗所体现的社会思想(1)原始宗教与社会思想在原始社会的群体生活中,逐渐产生了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是人们对于自然和现实社会的歪曲反映,是一种被歪曲了的社会思想。
它一经产生,就对氏族社会的群体生活起着控制作用。
①自然崇拜人们把生活中的得失、胜败都归结为自然力的威力,错误地崇拜自然现象,从而出现了最早的宗教,即自然崇拜。
②灵物崇拜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灵物崇拜。
灵物崇拜是对某些物品的崇拜,相信灵物能保护自己或本氏族,并能抵御敌人,战胜邪恶力量。
③图腾崇拜a.灵物崇拜后来又发展为图腾崇拜。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17.1 复习笔记一、韩愈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出身于小官吏家庭。
由于当时复古主义思潮和家庭教养的影响,青年时代的韩愈就以儒学复古自命。
由于为人“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
自25岁中进士,31岁开始做官,其大半生是在一条坎坷不平的仕进之路上度过的。
穆宗即位(821年)后被召回京师,先后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2)主要贡献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代史学家钱穆称他为“唐宋文化第一伟人”。
他的思想资料保存在《韩昌黎文集》之中。
2.论人的性情在人的本性问题上,韩愈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按照儒家伦理与价值观设计了道德指数和情感指数,并对孟子、荀子、扬雄的人性论进行了修正。
(1)他区分了“性”与“情”,认为性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情则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才产生的。
这是对董仲舒性情之辨的肯定,同时韩愈设计出道德指数,把性情学说推进了一步。
①韩愈道德指数的主要指标仍然是儒家伦理中的“善”与“恶”范畴。
在韩愈的指数设计中,上品之性是同时具有“五德”的,下品之性则是根本不具备五德的,而中品之性对于五德是有美有丑、有善有恶的。
②韩愈认为,人的“性”有三品,“情”也有三品。
情的质量由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方面所决定。
(2)韩愈的性情之论是为反对佛教和道教而发的。
①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宣扬人人皆有佛性,韩愈则主张性情各有三品,教化与控制手段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很重要。
②佛教主张出世,宣传灭情以见性,把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都视为累赘,而韩愈则主张因情而见性,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只有以儒家的社会规范作为标准,人们的“情”才能“动而处其中”,才能近善而远恶,这就同佛教出世的见性成佛划清了界限。
③韩愈的性情三品之说也与道家讲道德而反对仁义的思想划清了界限。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19.1 复习笔记一、张载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凤翔郿县横渠镇人。
(2)主要贡献张载是我国宋代重要的社会思想家,也是有代表性的理学家,张载和他的弟子多系陕西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关学被认为是宋代道学的四大学派之一。
又由于张载在横渠镇讲学,所以后学者称他为“横渠先生”,《张载集》为最新、最好的版本。
2.论人性张载人性论的基础是气化思想。
张载认为人是得清气所成,其他物质为得浊气所成,人和万物同出一源。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人性的两重性观点,认为人受气于天地,先天具备“天地之性”,而且人的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同时,人们又具备“气质之性”,它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追求做一个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君子”,应当善于自我反省,清除自己的“气质之性”,保存“天地之性”。
(1)关于“气质之性”①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性。
人的生物本能和生理要求源自气质之性,因此人的口腹之欲、性欲都受气质之性的支配。
②气质之性是人和物都各自具备的属性。
张载指出,天下凡称为性的东西,都是指物所固有的东西。
③气质之性可以通过学习社会规范而改变。
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变化气质”,方法是居仁由义,做到心和而体正,同时严格要求自己,限期改正缺点,使行为皆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2)关于“天地之性”①天地之性是永恒的,它不受人的生死的影响。
②天地之性是至善的。
具有这种人性的人,非常理性,不受嗜欲的控制,也不以小害大,能做到“纤恶必除”。
对于善的行为则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使行善成为他一贯的习性。
③天地之性是“浩然道德之气”、“天理”的体现。
在这里,张载把当时社会统治阶级认可的社会规范作为了天地之性的实质内容。
(3)关于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关系①张载认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既有区别,又相统一,人人都有双重人性。
②由于张载研究人性问题的目的在于解释社会生活,调适社会秩序,所以其落脚点放在如何使人们的气质之性变化为天地之性上。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隋唐佛教的本土化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五篇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儒学社会思想由兴盛而转入低潮的时期,从隋唐至两宋,是儒学社会思想由三教纷争、融合而复兴的时期。
隋唐时期,纷争多于融合,两宋时期则是融合多于纷争。
其结果就是出现了一种名曰儒学而实际上糅合了儒、释、道三教的道学社会思想,或叫新儒学社会思想。
第十五章隋唐佛教的本土化社会思想15.1 复习笔记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逐渐在中国扎下根来,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到隋唐,佛教进入鼎盛时期。
隋唐时期,佛教最重要的发展成就是心性论的展开。
一、天台宗的社会思想1.简介天台宗渊源于南北朝时期,而创于隋,盛于唐,中唐以后趋于衰落。
天台宗是由于这一宗派的智者大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而得名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智顗(531~597年)和湛然(711~782年)。
2.教旨天台宗主要是依据《法华经》,其教旨主要是“三谛圆融”和“一念三千”,认为世界万物和“尘世”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人心一念的产物。
(1)“三谛圆融”在佛教天台宗看来,解决社会秩序失调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一个“空”字。
智颚认为,世间人们所谓的“有”都不过是“假有”,只有把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看作虚幻不实的(“空谛”),都看作一种假象,是看上去似乎“有”的一种假借的概念(“假谛”),才能符合于佛教的最高真理——中道(“中谛”)。
“①“空谛”是世界万物的实质,是从“道”的角度着眼的,所以又可以叫作“真谛”。
②“假谛”是从世俗的角度着眼的,是权宜之计,所以又可以叫“俗谛”。
③“中谛”是空与假的统一,是“真如”(佛性),因此,空、假、中三谛是互相融通的,它们都系于信仰者的一心,就是“三谛圆融”了。
(2)“一念三千”一念是指人的某种念头,而三千则源于佛教作为轮回报应学说依据的“十法界”。
①十法界十法界是指世界的“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世人、天人)加上“声闻”、“缘觉”、“菩萨”和“佛”。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内容简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社会思想史》(王处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社会思想史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社会学”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考生复习该教材,我们精心编写了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第一篇绪论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1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定义是什么?答: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指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发生、发展、衰落和新旧思想互相斗争的内在规律性。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两个层次:(1)指导性方法指导性方法,是一个方法论问题,也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研究者的具体研究的问题。
指导性方法最基本的有如下几个方面:①要历史地看问题a.社会思想的发展过程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反映到社会思想当中。
b.社会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它的根源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中。
c.应当用社会生活说明社会思想,这是社会思想的实践特性。
②要阶级地看问题a.社会思想既然是社会意识,它必须严格遵循社会意识形态的运动规律。
b.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阶级矛盾的反映。
这是阶级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
c.科学的目的在于提供世界的真实情况,社会思想史作为一门科学应当反映社会的阶级斗争的情况。
d.从这个意义上说,党性原则是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也就是说,社会思想史作为一门科学承认自己的阶级性。
③要逻辑地看问题a.社会思想作为理论研究的对象,有自己的逻辑发展规律,社会思想的发展受它的逻辑发展规律的制约,要把握社会思想产生、发展的规律性,必须研究它的逻辑发展规律。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汉魏时期道教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汉魏时期道教的社会思想12.1 复习笔记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的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长生不死,修炼成仙的中国本土传统宗教。
一、道教《太平经》的社会思想《太平经》是早期道教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这部书的全部思想内容是很庞杂的,其大部分篇幅是宣扬有神论、宗教唯心论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思想的,其中一些篇章里也反映了当时的进步思想,最重要的部分是对于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
1.论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1)《太平经》认为,人类的生存有“两大急”和“一小急”。
①“两大急”是指饮食和男女之性欲,这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前提。
a.饮食问题,食品是社会的重要基础,满足基本的食物需求,维持生命,是人类的第一急务;b.生育问题,人类要繁衍生存下去,必须保证男女两性的结合,天下无人,也就没有了夫妇、父子、君臣、师徒等种种社会关系,也就不能称之为社会,所以保证男女婚配是人类的第二急务。
②“一小急”是指“衣”。
因为大自然有寒有暑,人们如果没有衣服防止寒暑对人肌体的伤害,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到影响,但这和饮食、男女的重要性相比,显得稍微次要一些,因而又称之为“半急”。
总之,衣、食、男女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了这些,才能有人类社会的一切。
(2)评价①《太平经》把衣、食、男女视为人类社会的“三急”。
这是对生命的肯定和高度尊重。
②“三急”思想在当时贫富尖锐对立、豪强土地兼并、门阀穷奢极欲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反映了劳动人民争取基本生存权利的合理要求。
虽然其表述的只是一个朴素的问题,而在当时是具有战斗意义的。
2.社会平等思想(1)社会平等思想由于门第的形成,上层社会具有严格的等级差别意识,而早期道教则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平等。
《太平经》认为,凡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员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
①男女要平等,不能歧视和虐待女性;②整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
(2)社会平等的含义及思想实质①含义a.《太平经》承认社会是应当有阶层划分的;b.对社会成员来说,是按照能力来决定阶层和地位,而不是按照阶层决定人的地位。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明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十章明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20.1复习笔记一、王守仁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明代浙江余姚人。
(2)主要贡献从整个明代学术史来看,王守仁鼓舞了儒林知识分子尊重下层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风潮,不仅自己重视社会管理层面的实践,其后学中很多人重视经世致用,泰州学派则引领乡村建设,在当时社会影响巨大。
2.论理想社会模式(1)主要内容①这一理想社会模式可概括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人与人的关系再没有远近之分,没有了民族、种族、国界、文化等外在的差异,没有了爱恨情仇等种种心态,都是兄弟姐妹,满怀赤子般纯洁天真的感情,拥抱整个人类。
②社会成员人人各尽其心,促进社会幸福。
③在这个理想社会中,由于人们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与人之间达到了共同的文明与饱暖逸乐,所以人们都同心一德,亲如一家。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2)主要特点①这个社会的各个成员都以济天下之民,安天下之民为己任。
②这个社会按人的德行与才能确定工作岗位,只要有德有能,就让他终身居其合适的职位而不更换。
有德有能的人,虽终身处于“烦剧”的工作岗位也不叫苦叫累;只要工作与能力相符,人们虽处于“卑琐”的工作岗位也不觉得低贱。
③这个社会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像稷、契等大德大能者,都出而各效其能而成其德,从而可以“益精其能”。
④这个社会中所有才质不高的人,也都能分别安于农、工、商贾等各种本职工作,并都努力工作,相生相养,并没有羡慕他人,希高慕外向上爬的想法。
⑤这个社会和谐安宁,亲如一家,没有人与己、物与我之分,各尽所能,相互之间有机配合,人人心情愉快,毫无怨言。
(3)评价①优势a.王守仁所构想的理想社会,不亚于早期儒家对“大同”社会的构想。
更确切地说,他的理想社会比大同社会构想更有理论指导,更有系统。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三章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13.1复习笔记一、玄学的产生1.玄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1)汉代的今文经学到东汉时期,越来越被复杂的谶纬迷信所充斥。
(2)汉代采取通经致仕的制度,使经师章句之学得到空前的发展,这就使得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今文经学日益荒诞,日益繁琐,于是也就逐渐失去了其控制人民思想的功能而走向衰亡。
(3)东汉时期的征辟、察举的制度①东汉时期采用征辟、察举的制度选拔人才,选拔的标准主要是依据乡间宗党对这个人的评价,即用社会舆论——清议鉴别一个人的臧否。
②清议的主要着眼点是看这个人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深度,以及他的道德行为、生活作风等。
由于清谈者尚有风云之志,欲立功名,图复汉室,言论往往与统治者意愿相左,为曹魏、司马政权所消灭。
③为了避祸,一些名士不敢直接评论世事,代之而起的就是“言及高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的清谈玄学了。
(4)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使儒学特别是儒家经学丧失了“独尊”的社会条件。
儒学难以独尊,从而出现了思想活跃,百家会通的局面。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道家思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想的地位明显提高,佛教思想也在中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玄学的发展(1)道家社会思想的复兴,最初是以“援道人儒”、儒道融合的形式出现的。
这就是何晏与王弼的“正始玄学”。
他们把《周易》、《老子》、《庄子》结合起来,并称为“三玄”,以孔子与老子同为“圣人”,目的仅在于减少前进中的障碍。
(2)阮籍、嵇康时期,公开打起老庄的旗帜,向儒家思想宣战。
(3)向秀、郭向时期,以注疏《庄子》为其思想观点的表达方式。
这就是魏晋玄学。
3.何为玄学玄学以“道”为思想核心,以“贵无”为主导倾向,将《老子》、《庄子》、《周易》熔于一炉,用以设计人生范式,表达社会思想。
二、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1.何晏、王弼其人何晏(约190~249年),字叔平,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是汉外戚大将军何进的孙子。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九章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9.1复习笔记一、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概述1.黄老之学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黄老之学是指以结合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墨、阴阳诸家思想而形成的一个思想流派,兴起于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在汉初达到鼎盛。
(2)特点:倡导在肯定既有社会秩序及等级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无为而治”。
因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
2.黄老之学的内容(1)汉初统一后选择“黄老之学”,在法律、行政制度等方面仍袭秦旧,在政治精神和社会原则上则反对秦代对法律的过分依赖,提倡道家之“无为”精神,在百废待兴之中,休养生息,着力恢复经济;(2)放松对思想学术的控制,吸引人才,总结经验教训,寻求长治久安的途径。
3.汉初提倡黄老之学的原因(1)秦虽以尚法亡国,但其制度甚为完备。
汉初儒学衰微,道家在战国末年是显学,但没有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
汉廷君臣,大多出身寒微,本身没有创制制度的能力,因此汉初除承袭秦法外,别无选择。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2)秦统一至汉初的时间里,人民处于暴政及战乱之中,财产、精力等均已消耗殆尽,举国都希望获得喘息的机会,道家的社会政治精神正合乎他们的心意。
因此,汉初实行无为政治实有其情势上的必要。
3.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在黄老之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陆贾和贾谊是两位极为耀眼的思想人物。
(1)二者不同之处①陆贾开启了西汉统治集团“无为”之思,使黄老之学成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
②贾谊反思黄老之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力图革除不思进取、懒汉无为的作风,解决黄老之学盛行带来的社会问题,为西汉社会发展带来社会思想方面的转折,向“有为”状态过渡。
(2)二者相同之处①赋予黄老之学新的意义,在倡导君主修身、无为的框架下,凸显儒家民本主义的社会思想性格。
②注意兼采儒、法,是以积极的社会政治态度谋求于世的,完全抛弃了老子道家那种逃避现实,因顺自然的消极情绪。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
第十章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10.1 复习笔记一、《礼记》的社会思想1.关于《礼记》一书(1)解释《礼经》的文字便称《礼记》。
《礼经》原名《仪礼》,又称《士礼》,共17篇,是春秋战国时期关于统治阶级礼仪制度的汇编。
(2)西汉时,《仪礼》取得“经”的地位,成为儒家《五经》之一。
于是,解释《礼经》的“记”逐渐受到时人的器重,出现了不少的传抄本,现存有戴德、戴圣叔侄的选辑本。
今日流行的《礼记》实际上是专指戴圣编的《小戴礼记》。
(3)《礼记》49篇中每篇的撰者很难明确。
学者们普遍认为《礼记》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多半是出自汉代以前或汉代儒者的手笔。
戴氏叔侄的贡献在于做了选辑结集的工作。
(4)《礼记》包含的内容①张舜徽先生认为:《礼记》中有很多篇发挥丧服的文字,为研究宗法制度所不可忽视;②《曲礼》、《内则》、《少仪》,可以考知古代生活习惯;③《学记》、《经解》,可以推见教育原理;④《礼运》、《礼器》、《乐记》,说明了礼乐的效用;⑤《中庸》、《大学》,发挥了政治伦理的思想;⑥《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诸篇,更是《仪礼》的说明书,将统治阶级制度的礼仪原意都阐述出来。
(3)《礼记》继承、发挥和阐扬了先贤有关礼治、乐治等方面的社会思想。
2.论礼的起源及其社会功能(1)“礼”礼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有多重内涵:①礼是一种社会制度。
②礼是针对人情而约束、节制人类行为的一系列社会规范。
③礼用来规定人类社会秩序,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④礼是衡量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
⑤礼是君王用于治理社会的工具。
综上,“礼”是人类社会中的宗法、文化制度和规范的总称。
(2)礼产生的基础①礼效法于天,是天地、万物自然秩序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
②礼的产生是出于改造人情的需要。
③礼起源于原始的祭祀等风俗习惯及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
(3)论礼的社会功能①在维护国家机器运转方面,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②在维护社会秩序、明确等级关系方面,“礼达而分定”,礼有别异合同之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六章“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6.1 复习笔记一、老子的社会思想1.产生背景老子的社会思想代表了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奴隶制的衰落和封建制的兴起,自给自足的农民小私有者阶层也出现了扩大的趋势,代表这一阶层要求的社会思想也就应运而生。
2.理想社会的模式:小国寡民(1)理想社会模式的提出老子看到当时兵连祸结,人民饥寒交迫,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的社会现实,老子代表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提出了他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模式。
(2)理想社会模式老子的理想社会,实际是一个封闭型的小型社区。
整个社区规模不大,人口也不多,但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安稳富足。
人们文化不高,生活简单,既用不着机械,也用不着文字。
他们不识不知,全听自然的支配。
(3)评价①小国寡民社会的构想,反映了农民小私有者自给自足,安于现状的特征,也表现了他们在社会变革的大风大浪之中消极退避的心理状态。
②虽然老子所构想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是在受到当时流传的原始社会的社会状况的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启发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但他并不是要拉历史倒退,回到原始氏族社会去。
这是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痛苦生活的折射。
从根本上说,它是消极的,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之下,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③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的构想,是其整个社会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他各种有关人们社会生活的思想,都是围绕这个理想社会而发的。
3.社会行为模式:寡欲、无知、知足(1)提出寡欲、无知、知足的原因①老子认为社会冲突的产生源于人们的欲望太多。
②老子反对儒家的社会伦理思想,认为社会伦理规范的出现都是社会混乱以后的产物。
③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实现理想社会,老子认为首先要从根本上抛弃各项社会伦理准则。
圣、智、仁、义、忠、信、孝、慈、利等观念,都是私有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调和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冲突的工具。
若是人们能抛弃这些规范自己行为的观念,就能解决社会秩序混乱的问题,实现理想的社会模式。
(3)具体解决方法:寡欲、无知、知足①“寡欲”a.人生之有欲,便设计出种种方法以满足这些欲望。
然而,用来满足欲望的方法越多,其欲望越不能满足,而且人们在争相满足欲望过程中也自受其害,社会也因此而产生种种问题,也只有从根本上寡欲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b.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的所谓“寡欲”,也就是他所谓的“俭”。
老子认为节俭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啬”,不铺张浪费,爱惜民力,所以“治人事莫如啬”。
但求满足衣食之需,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不去追求奢华,才“可以长久”②无知a.要使人们寡欲,又必须先使人们无知无求,惟其如此才能无欲。
所以老子说,要以“不欲”作为欲的内容,以“不学”作为学的内容,学习各种智谋是众人的过错。
b.老子强调民众的智谋越多,社会就越难以治理。
只有人们都无知识,无智慧,才能寡欲。
这是因为:第一,知识本身就是欲望的对象之一;第二,知识能使人们知道更多的欲望对象,而造成人们“不知足”;第三,知识也是人们用来实现欲望的手段,从而造成人们“不知止”。
③寡欲、无知、知足的关系a.只有无知才容易知足。
b.要寡欲必须无知,要知足也必须无知。
c.人们既寡欲,又能在寡欲的情况下知足知止,就不会有争夺发生。
d.人们都寡欲、知足、知止,没有争夺,天下自然大治,老子的理想社会也就开始实现了。
(4)评价①老子的这一套寡欲、无知、知足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反映了老子站在农民小私有者立场上,对当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穷奢极欲、残酷剥削人民的反对态度;②另一方面,也是对当时正在兴起的新兴地主阶级争夺权力的反抗,但是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4.社会管理模式:愚民与无为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在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中,也有社会管理系统和社会管理人员,即他的“圣人”。
他认为圣人治理社会必须做到愚民和无为两点。
(1)“愚民”①何为“愚民”老子的“愚”,是一种混沌未开的淳朴状态。
老子认为,使民众回归淳朴是治理社会的重要策略。
②如何“愚民”a.在方法上社会治理如同养育小孩,要时不时地哄着他,不能开口闭口讲大道理,或者如牛马般鞭笞管教。
b.在政策施行上如果社会不再重视贤能、珍贵、稀有等价值,民众将保持淳朴安定的状态,不会陷入争斗、盗抢,人心也不会纷乱浮躁。
所以治理社会,最好塞住乱的源头,而不是在防堵上妄下工夫。
③“自愚”在愚民的工作没完成之前,社会管理者要先“自愚”,自己先回到淳朴真诚之中。
当社会管理者和人民都达到“诚朴”之后,理想中的社会也就来临了。
(2)“为无为”老子认为,得道的领导人(圣人)在管理社会时最根本的是要“为无为”。
①老子与孔子的异同a.相同点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老子与孔子一样,对于现实中的统治者有着清晰的认识,认为国君或大夫们借治理社会之名,行鱼肉百姓之实,致使民不聊生。
b.不同点第一,儒家主张以仁义忠信之德与礼乐制度之文,以救此弊。
第二,老子则认为仁义礼智的产生有违自然之本,用于拨乱反正、救乱至治,无异于扬汤止沸。
只有能约束自己的行为,顺应天下的本质规律的治理者,才能对社会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获得天下人的承认。
②老子“为无为”的本质老子不过是为那些管理社会的“圣人”们设计了一套以退求进,以无为求有为的策略。
(3)对老子的评价①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主张在忍让和退避中求苟安,具有消极保守的一面。
②老子的“无为”思想在当时情况下仍有积极作用,因为它在反对兼并战争和统治者的残酷政治、经济统治方面,反映了农民小私有者的要求。
③老子是中国第一个论证剥削压迫不合理的思想家。
他观察社会是很深刻的,他提出的各项设计方案都是具有辩证思想的。
所以他的思想常对后来的进步思想家和空想的社会改革家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常被后来的统治者利用来作为麻痹人民的思想工具,老子其人还被后来出现的道教推崇为祖师。
由此不难看出老子社会思想对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
二、庄子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蒙人(今河南、安徽交界处)。
生卒年大约在公元前369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年至公元前286年。
他的思想核心是相对主义,社会思想是悲观厌世的。
记录庄子思想的著作有《庄子》一书,现存33篇。
2.论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庄子认为,造成天下大乱,社会关系失和的原因,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规范和文化。
人们推崇的明、聪、仁、义、礼、乐、圣、智等,是造成社会自然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
(1)“仁义”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庄子说,自从仁义成为一种价值之后,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
社会对仁义的过分关注和追求,改变了人类的自然性,使仁义变成蛊惑人心、扰乱天下秩序的因素。
(2)“举贤”、“任智”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庄子说,由于社会上要举贤,人们都争当所谓贤人,于是就互相倾轧;由于社会上起用有智慧的人,于是人们就各用自己的“智”而互相欺骗。
(3)教育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教育和知识的增长,给了人类破坏自然的力量,随之破坏了秩序的自然性。
好智的社会负功能如此,教人学智也就不能例外。
(4)社会控制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庄子认为,人类的社会秩序应任其自然,采用赏罚等社会控制手段,是有害而无益的。
一切社会冲突和社会问题,都是由于人类社会中有各种文化、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3.社会管理的方案庄子提出的管理社会的方案的核心,是任其自然,无为而治。
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以不治治天下①庄子认为人们虽然所好不同,但没有不想社会秩序安定的,这是社会秩序恢复的根本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力量,根本不用什么“圣人”、“贤人”去治理它。
②庄子认为历史上只听说过宽容天下,任其自然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安乐的经验,没有听说过靠治理能使天下人幸福的。
只有使人们心虚静,气平和,不夹杂有私心偏见,社会才能走向大治。
③道家“无为而治”的基本原则是领导社会者无欲无求而天下自足。
无为才是“天德”,是整治当时社会各种弊端的唯一道路。
(2)任其自然庄子认为,“无为”就是不妄为,要按照万物本来的样子去做,而不是要人为改变什么。
只有承认差异,任其自然,才能名实相符,权责适当,使每个人都心情舒畅,获得幸福。
所以他主张,要治理社会就应听其自然。
(3)抛弃一切社会规范要无为而治,任其自然,就不能有社会控制和社会规范存在。
庄子指出,必须抛弃一切社会规范,才能恢复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
(4)寡欲而不扰乱人心庄子认为,人类追求欲望满足的同时,也是把枷锁套在自己脖子上。
所以,要想管理社会,恢复其自然秩序,就不要刺激人们的欲望。
(5)抨击圣人,实行“坐忘”,恢复“常然”①天地间本来就有自然的秩序,无须人为地进行管理。
他主张摒弃仁义和礼乐,取消一切束缚和羁绊,让社会和事物都回到它的自然和本性上去。
②圣人与大盗实在是异名而同类。
他宣扬从绝圣弃智开始,捣毁一切社会规范和人类文明,才能使“天下不惑”,自然成序。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③庄子主张,使人们从纷然大乱的社会现实中摆脱出来的方法,就是“心斋”和“坐忘”。
a.“心斋”就是要静心定虑,默观万物的发生发展。
b.“坐忘”就是忘掉名利地位及一切社会规范而达到忘掉自己的存在的境界。
庄子设计的坐忘的三部曲是:忘仁义—忘礼乐—忘自身存在,从而实现理想境界中的“大道”。
4.论人的社会价值观念(1)人的社会价值观念有害于人的本性,对社会极为不利。
人不要有任何社会价值观念,应以“有人之形,无人之情”要求自己,在参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的同时,不以自己的好恶损伤心知和身体,也不以道法自然来追求长寿,自得其得,自适其适。
没有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上的一切是是非非就不会在你身上有所反映了。
(2)好坏、善恶、贵贱等社会评价都没有什么客观标准,就看站在什么角度上去评价它。
在这种情况下,“有德者”知命而顺适,不强求改变,不患得患失。
(3)庄子认为人不仅要抛弃固有的社会价值观念,也应该放弃爱生恶死,没有生死观念最好。
(4)是非之间根本没有客观标准。
如果各个社会成员都认识到没有任何一成不变的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上的一切混乱冲突就会戛然而止了。
5.论处世及社会交往的态度(1)庄子的处世态度庄子的处世态度是:不求得福,但求免祸,在缝隙中讨生活。
(2)庄子社会交往的态度①从保全自己的目的出发;②与人交往,转达别人的话,只转达基本内容,剔除那些出于两喜或两怒的溢言;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③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十分注意群体结合的目的性;④讲究社会交往的尺度。
(3)评价庄子的处世态度和社会交往态度是从保全自己和自私角度出发的,这是应当批判的。
但庄子的一些处世和社交思想,客观上也可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与人关系的作用。
6.理想社会模式(1)庄子理想社会的特点①他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与禽兽杂居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