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优化研究与建议

合集下载

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启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土壤环境监测体系,涵盖了全国各地的城市、农村、工矿区等不同类型的土壤。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对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挑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问题意识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同时也承载着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给人类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在当前情况下,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监测设备技术滞后,无法满足对不同类型污染物的监测需求;监测网络不完善,监测点分布不均匀,覆盖面不广,不能全面反映土壤环境的实际情况;监测标准不统一,不同单位使用的标准不一致,导致监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监测数据处理不及时,监测数据不能及时传输和分析,影响了监测结果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当前我国土壤环境监测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土壤环境,维护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有效性。

通过深入分析监测设备技术滞后、监测网络不完善、监测标准不统一、监测数据处理不及时等问题,为解决我国土壤环境监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旨在引起社会公众对土壤环境监测重要性的关注,推动政府和科研机构加强对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投入与支持,为保护我国的土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简述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简述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简述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是指为保护环境、管理污染物排放和保障公众健康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控制指标等规范。

现状如下:
1. 标准体系偏多而分散: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相对庞杂,标准数量众多,但分散在不同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标准中,并且存在重叠和冲突的情况。

2. 标准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由于标准制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一些环境标准在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方面存在欠缺,难以有效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

3. 监管执行力度不足:由于环境治理的复杂性和涉及的多个部门的协调不足,导致环境标准的监管和执行力度不够,一些企业和个人对标准的遵守情况不理想。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简化和统一环境标准体系:对于重复、冲突或过时的环境标准,及时取消、合并或修订,确保环境标准体系的统一性和科学性。

2. 加强标准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和透明性: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出发,加强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科学研究和评估,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同时保证制定过程的透明和公正。

3. 健全监管机制和加强执法力度:加强环境标准的监管和执行,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促进企业和个人主动遵守环境标准。

4. 强化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加强公众对环境标准制定和执行的参与,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推动环境信息的公开透明,提高社会监督的效力,推动环境标准的有效实施。

保护土壤的建议10条

保护土壤的建议10条

保护土壤的建议10条保护土壤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是关于保护土壤的10条建议:1. 合理耕作和轮作: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如翻耕、深翻、平整土壤等,避免过度耕作和频繁翻动土壤,以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壤质量的退化。

同时,通过轮作制度,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含量。

2. 植物覆盖:保持土壤表面有植物覆盖,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

种植适宜的绿化植物、农作物或者草坪,可以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抵御侵蚀的能力。

3. 合理施肥:科学合理地施肥是保护土壤的重要措施。

选择适宜的肥料类型和施肥时间,遵循“适量、适时、适地、适种”的原则,避免过量施肥造成土壤污染和养分流失。

4.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土壤的生态平衡和稳定性。

保护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群落,促进土壤的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抗逆性。

5. 防止土壤盐碱化:对于盐碱地区,要采取措施防止土壤盐碱化。

可以通过排水、灌溉管理、合理施肥等方式,降低土壤盐碱含量,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

6. 避免化学药剂滥用:在农业生产中,应避免滥用农药和化肥,特别是有毒有害的农药。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避免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7. 合理灌溉: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避免过度灌溉和浪费水资源。

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土壤水分过度蒸发和淋洗,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风险。

8. 控制土壤侵蚀:采取措施控制土壤侵蚀,如修筑沟渠、植树造林、搭建防护网等。

特别是在斜坡地区,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塌方。

9. 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可以回收养分和有机物质,提高土壤肥力和结构。

可以将农业废弃物作为有机肥料或者进行堆肥处理,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10. 宣传教育和监管管理:加强对土壤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土壤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对其环境进行管理和保护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然而,在实践中,我国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土壤环境管理主要依靠《土壤污染防治法》,该法虽然已经出台多年,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完善,不同部门制定出来的土壤环境管理政策不完全符合标准,导致监督和管理难度增大。

其次,监管不力,相关部门对于政策的执行不到位,监管不严,导致一些企业等土地使用单位在使用土地时管理不当,未按规定进行土地整治等处理。

二、监管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土壤环境管理和监管由多个部门共同承担,监管体系相对分散。

监管力度、监管标准、监管对象和责任较分散,难以形成总体性的监管机制,相关部门之间存在管理零碎、条块不整的状况,监管效果不佳,不能有效维护土壤环境安全。

三、技术手段跟不上在土壤环境管理中,需要配合一定的技术手段,如土壤性质检测、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等,技术手段能否与法律、监管理念和实践保持一致,对于土壤环境管理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技术手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政策对于技术手段的投入不够多,存在着工业化过程中,对土壤造成的污染难以很好的治理的问题。

以上是我国土壤环境管理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进行改进:一、加强法律与实施的密切关系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土壤环境管理法律与实施的关系,构建完善的法律、政策、标准与实施的体系。

并且加强对企业使用土地的审核和监管,实现地方监管人员和企业、三方监督机构之间监管的互动和社会参与。

二、建立完整的监管体系应该建立完整的环境保护监管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监管范围,避免部门之间的重复、矛盾或缺失。

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档案,提高监管的精细化和精确化。

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对负有土壤环境保护责任的当事人,依法依规引导其采取整改措施,维护公众权利,加盟更多环境组织,以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优先保护可耕种的优质土地资源。

土壤环境检测方法标准现状及建议

土壤环境检测方法标准现状及建议

土壤环境检测方法标准现状及建议摘要:土壤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因此,对土壤环境的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必须对土壤环境进行监测,不过,普通人也不能随便接近。

为了确保常规的土壤环境监测,有关部门定期对园内的土壤进行定期的监测,同时也会组织专业的专家进行一次专业的检测,只要土壤的管理能够得到改善,那么土壤的质量就会得到很好的配合。

只有加强对土壤的管理,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土壤环境的重要性,就当前的土壤环境状况而言,各个方面都有必要对其进行监测,并适时提出建议。

关键词:土壤;建议;环境;现状;检测;标准;方法土壤是生命的基础,也是万物的母亲。

土壤、水和空气是构成整个生态体系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加强土壤环境保护,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

环境监测方法是检验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它的专业性、技术性、针对性、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的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以保证监测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客观、合理性,进而了解土壤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而推动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

环境检测应该以国家、工业标准为重点,不同的工业领域侧重于土壤污染的检测,农业、林业则侧重于土壤养分和有效态的检测。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现状的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土样检验与分析的需求1.组织结构的配置在进行土壤测试时,应有适当的控制运行系统,以保证工艺的质量,在全过程中,严格执行检验控制和质量标准。

2.人事安排在进行土壤环境测试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专业的训练和考核,通过了测试,才能进入工作岗位。

本部门负责人负责监督本单位的工作,并保证符合当地的土壤环境测试规范。

3.仪器仪表规范在进行检验时,仪器设备是重要的,在采购时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并遵守国家的强制性规定。

在是使用前请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检验,通过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以保证检验的结果与质量达到要求。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现存问题与建议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现存问题与建议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现存问题与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也愈加引发人们的关注。

土壤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环境保护的重点之一。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出台,是地方政府有效开展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但该标准现存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一、存在的问题1. 标准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一个以监测、评价为主的标准,但缺少对土壤污染防治及修复治理的具体要求和措施,整个标准体系并不完整和系统。

2. 标准指标不够细化和科学。

标准指标的设置应根据土壤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但我国现有标准指标过于笼统,对不同类型、不同用途土壤的承受能力、对不同种土壤污染物的敏感程度等因素未给出详细的考虑和规定。

3. 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部分地方政府在执行标准时出现了难以评价和规范化的情况,同时由于土壤环境复杂、污染物种类多种多样,一些地方卫生环境管理局与土壤环境监测中心并未设立实施环节,因此实施起来面临一定困难。

二、建议与改进1. 完善标准体系。

应该增加对于防治及修复治理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将土壤保护、修复及管理纳入现有的标准体系中,并建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土壤环境管理体系。

2. 优化标准指标设置。

应根据土壤的环境承载能力、不同区域土壤类型的敏感程度等因素,详细规定土壤环境的指标标准,提高标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 完善实施环节。

应设立相应风险评估机构和实施监管机制,实行分类管理和细致监管,规范标准执行,从而保障人民健康和环境安全。

总之,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完善和改进是必须的。

加强对标准的更新与完善,优化指标设置,建立完整的土壤环境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监管和治理土壤环境问题,保障人民健康和环境安全。

保护土壤的建议5条

保护土壤的建议5条

保护土壤的建议5条保护土壤是维护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之一、土壤是我们生存和食物生产的基础,但当前全球土壤面临着多种威胁,如土壤侵蚀、盐碱化、酸化和土壤污染等。

为了确保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以下是五条保护和改善土壤的建议。

1.实施合理的耕作方式土壤的保护和改善与耕作方式紧密相关。

传统的耕作方式,如频繁的深耕和耕作层的翻耕,会破坏土壤结构和有机质,导致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

相比之下,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如保持耕作层的覆盖物,使用植物秸秆覆盖物或绿肥等,有助于保护土壤,并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此外,合理的灌溉和施肥也能帮助改善土壤质量。

2.鼓励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农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保护至关重要。

这些农业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强调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土壤的侵蚀和污染。

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利用合理的农业耕作实践,如轮作、间作、植物旋转、覆盖作物和农田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保持土壤肥力,并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

3.促进土地治理和防止土地退化土壤治理措施对于保护土壤和防止土地退化至关重要。

建立有效的土地治理机制和政策,包括土地使用规划、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和土地评估制度,可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此外,采取适当的土地保护措施,如植树造林、草地保护和河岸带保护等,可以减轻土壤侵蚀、水源污染和土地退化等问题。

4.避免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对土壤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长期的过度施肥会导致土壤呈酸化和碱化改变,从而降低土壤的肥力和农田生产力。

此外,过度使用农药也会对土壤微生物、动物和植物产生负面影响,并增加生态系统中的有害物质的积累。

因此,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采取有针对性的、可持续的农业管理措施,如秸秆还田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是保护土壤和农田生态环境的关键。

5.加强土壤监测和科学研究了解土壤状况和评估土壤质量是保护土壤的关键步骤。

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的现状及完善思路

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的现状及完善思路

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的现状及完善思路
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是严格管理、保护土壤环境质量的技术文件,制定与沿用相结合的土壤质量最低标准、土壤污染标准、土壤环境特性标准、禁用药物等环境质量标准。

它是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净化土壤环境的有力保障。

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现状不甚完善,历史遗留的标准未能完全符合现代环境保护要求,同时,污染物特征长期变化难以形成可供参考并逐步完善体系性标准体系。

要完善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要以论证和科学计算为基础,及时跟踪土壤污染问题研究,依据现代环境保护理念,以实际应用为准则,精心研究制定现代化的土壤环境标准体系。

具体来说,政府应加强土壤污染事故的处理,做好政策保护,完善污染环境治理机制;严格开展污染物超标检测,持续关注土壤环境变化情况;更新土壤环境相关法规和行政法规,出台和修订更为严格的土壤环境标准。

完善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不仅要从政府层面上深入推进,而且还要持续通过科技创新,加强对土壤污染的研究,及早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发展规律,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控制,构建完善的土壤环境标准体系,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关于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的几点建议

关于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的几点建议

关于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的几点建议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利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凸显。

其中,土壤污染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国的土壤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但与此同时,相关问题的解决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为此,本文在调研总结和对土壤污染防治问题的思考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目前,我国的土壤污染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备,相关行政监管部门的工作也不够细致,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因此,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及时修订和改进现有法规,以更科学、更严格的机制,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2. 加强企业监管企业污染是影响土壤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遏制企业污染对土壤环境造成的破坏,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实行污染责任主体制,对于存在污染行为的企业,要进行强制整改,并追究法律责任。

3. 普及科普知识对于土壤污染,许多人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因此,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科普知识,让公众了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使公众对于土地、土壤的管理有着正确的认识。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公众参与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同时也可以意识到人们的行为对于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建立多领域合作机制土壤污染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在解决该问题时需要涉及到公共卫生、农业、环境保护、工业生产等多个领域。

因此,要建立多领域合作机制,同时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同时,各部门间要加强协作和沟通,及时分析和解决土壤污染问题,为保护土地生态环境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5. 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

目前,受技术水平的影响,现有的土壤治理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因此,要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对于治理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支持。

这样,可以提高治理效率和土地复垦效率,加快土壤修复的进程。

关于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的几点建议

关于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的几点建议

关于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的几点建议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此,为了保护土壤资源,保障人民健康,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本文将提出几点建议:1.加强政策支持政策是保障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需颁布符合国情的法律法规,完善行业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

政府要发挥引导和规范作用,制定出完善的政策,对土地污染整治及生态扶贫等问题予以指导和支持。

2.加强技术攻关,提升环境保护水平针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技术瓶颈,必须加大技术研究力度,研发出具有实用性和效益性的技术手段,将农业、工业、生活污染与治理技术相结合,达到提高治理效果的目的。

在新技术中,生态修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生物修复技术都是比较优化的选择。

3.建立全面的品质监控体系建立合理的检测体系,定期对土地污染物进行监测和评估,对重点区域和土地进行全面掌握,做到污染物危害评估、污染水平监测、化验能力监测、现场技术咨询等多方面的监管和管理,保证土壤品质监测科学、权威、透明和公正,统计分析检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及时反馈和处理。

4.加强宣传教育居民、企业等需要了解土壤污染的程度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普及力度,督促公众规范生产和生活方式,减少土壤污染物的排放,培养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居民及社会团体对治理土地污染的支持意识。

5.推进国际合作土壤污染是跨国性问题,需要加强政府和企业的国际技术合作和交流,与国际组织、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合作,共享治理经验和技术资源,提升治理水平、技术技能和国际影响力。

总之,土壤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加强政策支持、技术攻关,建立品质监控体系和推进国际合作有助于加强污染防治,减少土地资源破坏,为持续发展和人民健康保障提供坚实保障。

我国当前土壤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当前土壤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当前土壤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土壤环境保护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然而,我国当前在土壤环境保护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对我国当前土壤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土壤污染严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和化肥农药残留物排放到土壤中,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2. 土壤退化加剧:过度的农业生产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土壤退化现象普遍存在,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减少。

3.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为了经济利益,一些地方盲目开发土地资源,导致土地环境遭受破坏,生态系统失衡。

4. 缺乏有效监管机制:我国土壤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企业乱排污,破坏土壤环境。

二、对策建议1. 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建立健全的土壤治理体系,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的投入,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污染源头控制。

2. 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倡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避免土壤退化。

3.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行为,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制裁。

4. 提高社会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提升社会公众对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培养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参与到土壤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通过以上对我国当前土壤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我们可以看到,要实现土壤环境保护的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希望我国在未来能够加大对土壤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构建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1.法律法规不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存在缺陷和漏洞,难以有效保护土壤环境,需要加强完善。

2. 执法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对土壤环境管理不够重视,执法监管不到位,导致一些企业存在违规排放和违法占用土地等问题。

3. 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目前对于土壤污染的治理和修复技术还不够成熟,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技术手段。

4. 治理成本高昂:土壤污染治理成本高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这也是土壤环境管理面临的难题。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 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政府应该加大对土壤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形成有效的法律保障和监管机制。

2. 加强执法监管力度:政府应该加强对土壤环境管理的执法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检测和监控体系,对于那些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进行严格处罚。

3.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的研发投入,探索更加有效的技术手段,提高治理和修复的效率和成本效益。

4. 推行市场化机制:政府可以通过推行市场化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土壤环境治理和修复工作,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综上所述,加强土壤环境管理政策的完善和实施,是保护土壤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土壤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析及保护措施

土壤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析及保护措施

土壤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析及保护措施一、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现状1.土地的随意开发即便近些年政府部门对土地开发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工业用地的比重却不见下降,大量的农村用地、耕地被占用,可供使用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规划不合理的情况仍然较为严重。

我国的土地开发利用策略一直都是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经济效益而对土地进行开发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从长远看,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

2.环保意识不够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难以落到实处且无法取得理想成效。

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该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浩大工程,但部分企业工厂以眼前经济效益为主,并未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足。

3.表层土壤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一直都是环境治理中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在大西北地区,水土流失现象更为严重,导致大面积的土地根本无法利用起来。

气候导致地区耕地表层土壤被风刮走,无法用于正常的农作物栽培或土地开发,人类活动逐渐减少,大量的土地资源被浪费。

二、土壤污染的特征土壤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污染特征的独特性。

土壤污染的特征如下。

1.土壤环境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土壤污染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不同,在污染初期没有明显的现象,不易被发现,直到累积到一定程度,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才能确定。

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因镉超标而引起的“痛痛病”经过了十几年才被人们发现。

2.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和地域性污染物在土壤中不易迁移和扩散,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累积,且部分污染物在土壤中难降解,将对土壤造成长期污染。

3.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土壤一旦受到污染,很难完全修复。

4.土壤治理难且治理周期长土壤由于其吸附性和致密性,不像水污染可以通过离子交换和絮凝沉降等方法快速治理,一般治理周期较长。

三、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完善生态环境建设我国在经济发展初期,环境破坏问题较为严重,为了扩大城市建设面积和规模,土地的随意开采、过度开垦现象较为普遍。

5.关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思路及有关情况的说明

5.关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思路及有关情况的说明

附件5关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思路及有关情况的说明一、工作背景和主要过程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在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和管理中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也存在一系列不适应我国现阶段土壤环境保护形势的问题。

环境保护部及原国家环保总局从2006年起组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修订工作和新时期国家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技术支持由原标准编制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牵头承担,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等单位协助开展。

由于我国土壤环境介质复杂多样,而且土壤污染本身具有类型多、区域差异大、治理修复难度大等特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工作难度大、挑战性强。

启动修订至今,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底数不清、对土壤环境问题认识不足、土壤环境管理思路不明等制约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国内土壤环境标准和基准研究仍然薄弱,本标准在借鉴国外同类标准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尤其是国外相关标准中污染物含量限值难以参考;同时,《环境保护法》等上位法律、法规中关于环保标准的规定比较原则,缺少专门适用土壤环保标准体系建设的法律制度,修订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

因此,本标准的修订过程必须融入了解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和土壤污染特征、厘清我国土壤环境管理思路和污染防控对策、完善土壤环境管理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明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作用定位的过程,同时也是广泛凝聚共识、集中各方智慧的过程。

2006年启动该工作后,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召开了20多次专题工作会、研讨会,反复研究、梳理土壤环保标准体系结构、作用定位、主要内容,陆续安排了一系列土壤环保标准制修订项目;标准编制单位广泛调研了国内外相关法规标准、管理文件、科研报告、调查数据,承担了中荷土壤环境标准国际合作项目、土壤环境标准制定方法学研究等环保公益科研项目,并于2008年编制《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全面支撑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等工作。

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的构建

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的构建

o lo lt I C a ,la te l etrsarhd vlp n o 1 mea da ra a eer t t o ro io f t a l r t t s l s ip luini h ..vel h ts ee c e eo metb Ⅱ t o n bod, drfri eend st no ain l l i r la tr o 1 s  ̄ s a ah n g n oh i n o e v o me l a 一 d r y tm .tSsg ete ta esle vrn na tn ad sse i ias o l n l e:sl e vmn na u lysa d r tec nr l tn ado ad sse i’ ug selh th ol n i me tl a d r y tm nChn h udieM t o s o l n i me tlq ai tn ad,h o t a dr f t os
摘要 [ 目的] 制定有效的土壤环境 标准体 系。【 方法] 在分析 当 国际 上有 关土壤环境 保护领 域的动 态 以及我 国《 前 土壤 环境 质量标 准》 (B51 . 9) G 1 8 1 5存在 问题的基础上 , 出了构建我 国土壤 环境标准体 系的初 步构 想。[ 果] 国土壤 环境质 量 不断恶化 , 6 29 提 结 我 土壤 污染 日 益严重 , 有的土壤环境质 量标 准存 在诸 多不足 , 现 已无法满足土壤环境保 护工作 的需要 , 定土壤 环境 标准体 系十分 重要 。根据我 国 目 制 前 的土壤 污染情况 , 结合 国内外最新研 究进展 , 参考 国家环 境标准体 系的构成 , 建议我 国的 土壤环 境标 准体 系应 当 包括 土壤 环境 质量标 准、 入土壤的污 染物控 制标准 、 进 污染土壤修复标 准 [ 结论] 该研 究可 为预 防和治理我 国土壤 污染、 改善 土壤 质量提供 参考。 关键 词 土壤 ; 土壤环境 质量标准 ; 土壤环境标 准体 系

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摘要: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严重的土壤污染。

土壤生态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可持续发展,而且造成严重社会矛盾。

加强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迫在眉睫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问题分析本文对我国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针对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提出针对性的土壤环境保护措施。

1.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问题1.1法规制度不健全影响我国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有效性的主要问题在于保护法规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化的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手段,因此影响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性。

首先,我国现有的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的体系不完善,有关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条件散见于其它法规当中,还缺乏有效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

其次,现有的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执行起来难度较大,有些法规条文不适应新的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形势需要。

第三,当前还缺乏有效的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规章制度,地方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针对性不足,没能起到落实国家法规作用。

1.2缺乏治理的手段当前我国土壤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手段较为落后,还缺乏创新性的土壤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模式。

部分地区的土壤污染较为严重,土壤污染区与高风险区集中在城市周边区域,以行政减排的手段不满足长效开展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现有的管理方式还不能有效落实生产主体的土壤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1.3监管体系不健全我国基层土壤生态环境的监管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督力量,因此制约了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首先,当前可用于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撑不足,土壤修复与技术研究不足,相关技术设备落伍,因此造成土壤污染等重大问题未能解决。

其次,土壤污染监管水平不足,土壤污染监测部门的能力不足,还缺乏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机构。

第三,当前用于土壤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不足,还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因此影响土壤监管的防控范围。

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土壤环境管理是保障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的重要工作,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

问题一:法规制度不完善。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尚未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导致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改进建议:制定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加强法律法规协调,提高执行力度。

问题二:监管不到位。

地方政府监管能力相对较弱,监管责任不明确,导致一些企业和个人对土壤环境进行非法倾倒和污染行为,难以发现和惩治。

改进建议: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明确监管责任,加强执法力量,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监管。

问题三:技术手段不足。

目前,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还不够成熟,难以满足治理需求,土壤污染治理成本较高,难以实现治理。

改进建议: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

问题四:公众参与度低。

公众对土壤环境问题关注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和渠道,难以实现公众监督和反馈。

改进建议: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加强公众参与机制和渠道建设,提高公众参与度。

总的来说,土壤环境管理政策需要更加完善和严格,加强监管和技术支持,提高公众参与度,才能更好地保障土壤环境和人民健康。

对土壤三普意见建议怎么写范文

对土壤三普意见建议怎么写范文

对土壤三普意见建议怎么写范文尊敬的相关部门:我写信是希望就土壤三普(土壤污染与环境风险普查)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土壤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好土壤环境,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土壤三普的实施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首先,加强公众意识,提高社会参与度。

土壤三普工作需要得到广大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当人们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时,才能更好地参与其中。

建议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教育等方式,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其次,加强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

在土壤三普中,监测和评估是关键环节。

建议加大对土壤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的投入,完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频率和覆盖面,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同时,应加强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力度。

土壤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是保护土壤环境的重要手段。

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土壤保护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力度,修订和完善现有法律,进一步明确土壤污染的责任和惩罚力度,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同时,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执行力度。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建议加大土壤科学研究的投入,推动土壤环境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

此外,要加强技术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的水平,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提供有力支持。

最后,建立健全监督和问责机制。

土壤三普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和问责机制,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议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和职责,加强工作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对履职不力的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

总之,土壤三普工作对于土壤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在此提出以上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对土壤三普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土壤环境的保护有所助益。

中国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中国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中国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保障我国土壤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制定标准时,考虑了土壤类型、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以确保土壤环境的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首先,标准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限值。

这些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无机物等,其中重金属如铅、汞、镉等是主要的控制污染物。

标准的制定考虑了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污染物的特点,以及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风险。

通过限制这些污染物的浓度,可以减少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损害,并保护人体健康。

其次,标准还规定了土壤中有机物的限值。

有机物是土壤中重要的营养成分之一,但过量的有机物也会对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标准中规定了土壤中有机物的浓度上限,以确保有机物的适量供应,同时减少其对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

此外,标准还考虑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环境的要求也不同。

例如,农业用地需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水分状况,而城市用地则需要考虑土壤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卫生。

因此,标准中对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规定了不同的标准值,以确保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环境质量得到保障。

最后,标准的实施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持。

通过对土壤环境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土壤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从而为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标准的更新和完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中国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保障我国土壤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制定标准并实施监测,可以减少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损害,保护人体健康,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优化研究与建议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发布实施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以来,根据土壤环境管理需求,又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土壤环境保护相关标准,特别是针对农用地环境保护和场地环境管理发布了十余项重要标准。

这些标准紧密围绕我国土壤环境出现的突出问题和迫切的管理需求而制定,事关人体健康与农产品安全,为解决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和由此带来的部分社会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为上海世博会而制定的HJ 350-2007《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为特殊农用地制定的HJ 333-2006《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 332-2006《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以及为工业场地搬迁后土地再利用而制定的污染场地系列环境保护标准等。

这些标准部分填补了我国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不足,但也反映出现阶段我国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依然不足,在土壤环境管理的某些环节上仍存在较为被动的现象。

目前,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土壤环境管理要求迫切,支撑土壤环境管理的标准体系也亟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为此,该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现行的一系列土壤环境保护标准,分析国外土壤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结合我国土壤环境特点和管理需求,提出我国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优化建议,以期为我国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完善和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1 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现状1. 1 国外土壤环境保护管理及标准现状一些发达国家在土壤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优化提供参考。

各国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各具特点。

美国的土壤环境管理也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1978年爆发的拉夫运河(Love Canal)事件,使得美国各界越来越关注受污染的土壤,之后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相继颁布。

1980年12月,美国政府颁布《综合环境污染响应、赔偿和责任认定法案》(CERCLA)〔又称《超级基金法案》(Superfund)〕,用于清理泄露的化学物质和有毒垃圾;198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出版红皮书——《联邦政府的风险评价:管理程序》;1986年10月,美国政府颁布《超级基金修正案与再授权法》( SARA)。

与此同时,US EPA(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依法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风险评价的技术性文件、准则或指南,包括《石油和有害物质污染应急计划》( 1988年)、《致癌风险评价指南》( 1986年)、《致畸风险评价》( 1986年)、《女性生殖发育风险建议导则》( 1988年)、《男性生殖发育风险建议导则》( 1988年)和《超级基金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指南》( 1989年)等。

依据上述技术文件,US EPA 于1996年颁布了《土壤筛选导则旨在保护人体健康》,并于2002年加以更新;2002年1月调整了《超级基金修正案与再授权法》中《小企业责任减免和棕色地块复兴法案》( SBL RBRA)的相关条款;2003年颁布了《土壤生态筛选导则旨在保护生态受体安全》。

至此,美国形成了包括法律法规、导则指南和技术文件在内的一整套完善的污染场地管理体系。

在与美国联邦法律一致的情况下,美国各州有权也有义务保护环境并根据需要立法。

目前,美国大多数州均采用了风险管理的方法,公布了计算场地修复目标值的方法,但各州在解释何为“风险管理”时的表述有所不同。

荷兰于1994年修订了《土壤保护法》,在土壤环境管理方面实行预防优先,对化工企业、加油站以及化学物质储存设施等都提出了土壤污染预防的要求。

与此同时发布了新的《土壤保护导则》,将标准值修改为基于风险的目标值(target value)和干预值(intervention value),并制定了土壤修复应急程序,又于2000年更新了干预值,目标值则改由地方确定。

荷兰对受到污染并超过干预值的土壤进行修复,对受到污染但没有超过干预值的土壤,则根据污染程度及风险评估指数,规范不同污染浓度下的土地利用方式。

德国于1998年颁布了《联邦土壤保护法》,其第八条授权德国联邦政府制定土壤环境标准,包括土壤污染启动值和行动值,并规定了二者的功能定位。

1999年制定《联邦土壤保护和污染场地条例》,其附件为土壤污染启动值和土壤污染行动值。

根据国家法律,德国地方政府颁布了地方土壤环境保护法律和相关标准。

日本议会于1970年通过了第139号法律《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旨在防止因土壤污染而导致影响农作物生长进而影响人类健康的情况发生。

根据该法,日本政府划定农用地土壤污染对策区域,制定农用地土壤污染对策计划,投入经费在各道府县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细密调查,并把调查结果公开发布。

《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于1971年、1978年、1993年和1999年得到多次修订,实施40多年来,日本积累了大量土壤污染状况数据。

以此为基础,2002年5月日本议会通过第53号法律《土壤污染对策法》,旨在通过确定土壤中的特定有害物质进而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对策、确立相关措施、防止人体健康受到污染侵害等;同年12月,日本环境省发布主要针对工业用地土壤的《土壤污染对策法施行规则》。

总体来看,美国、德国、荷兰和日本等国家均以相关法律为依据来制定相关土壤环境保护标准。

其中,德国更是直接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相关标准。

从标准层级来看,美国和德国既有国家土壤环境保护标准,又有地方土壤环境保护标准。

美国对土壤环境的保护立法始于污染场地危害了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荷兰更关注土壤保护及威胁土壤的因素,因此政府于2000年投资5. 5 ×108欧元用于被工业点源污染土壤的修复;日本对土壤环境的保护立法始于农业用地被污染,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各国对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也非常关注,美国出台了相关导则,欧盟成员国已经将预防土壤退化作为优先保护行动,如德国的土壤保护目标聚集于可持续土壤功能的保护与恢复。

1.2 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管理及标准现状<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管理现状>我国尚未制订专门的土壤环境保护法律,相关的法律规定大多散落在《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当中。

2014年,我国修定颁布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要求“国家加强对土壤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种源灭绝等生态失调现象”。

为我国开展土壤环境管理提供了原则性的法律依据,但仍然缺乏具体的管理规定。

国务院于2016年5月28日发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主要宗旨是保护人体健康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总体要求是“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适时修订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系统构建标准体系”,并规定了部分标准的具体完成时间表,如“2017年底前,发布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完成土壤环境监测、调查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技术规范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修订工作等,以及进一步严格污染物控制要求”;与此同时,还要求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如修订肥料、饲料、灌溉用水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和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等标准,适时修订污染物排放标准,进一步明确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完善相关配套标准,各地可制订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我国土壤环境保护标准现状>我国现行的与土壤环境保护相关的标准有63项,按其作用可分为五大类(见图1)。

其中,土壤环境质量与质量评价标准9项、农用地土壤污染控制标准5项、污染场地系列标准4项、相关配套标准(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土壤分析方法标准和标准样品标准)43项、土壤基础环境标准2项。

从发布时间来看,在20世纪下半叶的20年间发布19项,占30. 2%;2000-2010年发布11项,占17. 4%;2011年以来发布33项,占52. 4%。

可见,近5年发布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数量与之前30 年基本持平,这一方面说明近年来我国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显著加大,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土壤污染形势日趋严峻和环境管理需求日益迫切。

我国自GB 15618-1995 颁布以来,逐步形成了以该标准为核心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见图1)。

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展览会及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系列标准、维护农产品安全的产地环境系列要求和农业部发布的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等,均是以GB 15618-1995 为基础,补充了若干污染控制项目,或统筹考虑食品产地的大气、水和土壤环境指标和评价方法而制定。

农用地土壤污染控制相关标准规定了生活垃圾、污泥、灌溉污水、粉煤灰和农药在农用时对某些可能污染土壤的指标控制限值。

我国污染场地的风险评估与修复工作起步较晚,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进行研究和探讨。

2011年由北京市政府率先发布了DB11/T 783-2011《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和DB11/T 811-2011《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两个涉及场地管理的地方标准,2014年环境保护部颁布了场地系列标准( 目前还缺少筛选值标准) 。

该系列标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土壤环境管理面临的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无标准可依的局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之后一系列的相关配套标准包括土壤污染物分析方法标准、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土壤标准样品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迅速展开。

国外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都是根据相关法律而制定,其土壤环境保护体系包括法律和标准两部分。

我国至今尚无专门的《土壤环境保护法》,所以《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要求建立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在标准制定方法方面,我国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场地系列标准以保护人体健康为目的,主要参照国外通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与国际土壤环境管理相衔接。

主要工作包括运用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启动调查与进一步评估、最终确定土壤是否需要进行修复以及确定修复目标值等。

农用地的管理模式则采用具有我国实际特点的农业生态效应与土壤生产力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现行的GB 15618-1995 中的土壤背景值是具有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独特的反退化性特点,适用于所有土壤。

2 我国现行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发挥的作用与发展需求我国现行以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核心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在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