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模式终极版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模式 终极版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模式 终极版](https://img.taocdn.com/s3/m/84cc6c56ad51f01dc381f13f.png)
现代文答题模式一、艺术手法题(一)艺术手法类型1修辞手法(修辞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
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
修辞可以令人: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更清楚了解别人的意思,不会受修辞手法的影响而有所误解;便于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文的修辞类型比喻(譬喻)──明喻、暗喻、借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夸张──(时间、空间、物象、人情、数量);互文;对偶──单句对、句中对、隔句对、三句对;双关;顶真;移觉(通感)2 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映衬(正衬\反衬)、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侧、欲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点面(以点代面\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等。
(二)答题模式是什么(点出手法);为什么(解释手法);怎么样(作用)以比喻为例答:①比喻。
②把……(本体)比作……(喻体)。
③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本体)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以拟人为例答:①拟人。
②把……人所特有的动作/形态用到了……(描写对像)上面。
③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描写对像)的……特点/使得……(描写对像)人格化;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二、作用题(一)知识积累(这是答“作用题”的依据,必须熟记在心,答题时按照题干要求选择合适的术语作答)结构主题类:A、词句出现在开头段:开篇点题,揭示主题;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上下文形成对照。
B、词句出现在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C、词句出现在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照应开头,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呼应;含蓄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寄托作者感情。
D、线索:文章中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其作用是环环相扣,连接紧凑。
线索在文中表现为:时间、空间、人物、事物、事物的内在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语文答题模板高考
![语文答题模板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ed40d51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3e.png)
语文答题模板高考第一部分诗歌答题模式(重在读懂答准)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第二部分现代文(论述文)答题模式(重在分点答题)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物+心)+联系上下文(心物同构)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形象或性格)+侧面烘托(或印证)+内容更加丰富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第三部分小说独特答题模式(重在人物手法)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4.小说主题: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第四部分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重在发幽探微)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3.写XX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补充或印证)第五部分积累——现代文(务必耳熟能详)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 技巧和答题模式(精)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 技巧和答题模式(精)](https://img.taocdn.com/s3/m/7405345525c52cc58bd6beb0.png)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和答题模式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
[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
(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
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
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
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57de4d86edb6f1afe001f1c.png)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1.加强语文整体感知,明确所写之物、所抒之情和所阐之理。
细读标题,浏览开头、结尾,筛选反复出现的词、句(尤其抒情句、议论句)。
2吃透题目要求,严格按要求答题。
3.找到符合语文题目要求的阅读区间,有时阅读区间跨度比较大,注意筛选、截取符合题目要求的语句。
精心概括,合理重组,必要调整,适当转换。
4.语文答案要完整,用词准确,所组句子要文通字顺。
5.根据语文命题者设题“由浅入深”的特点,后面的题目可能会为前面题目作注脚。
6.在不限定字数的前提下,根据所赋分值的多少,所留空间的大小作答,注意采点答题。
7.答案书写虽不赋分,也要认真。
一般阅卷老师不会仔细琢磨你的答案,只有让他们速读时一目了然,才不至于丢失冤枉分。
语文答案要做到每一句都有依据,有出处,万不可凭想当然,率性而为。
语文答题技巧:1.打破语文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都在原文中”的观点。
2.紧紧抓住文中的一些带有提示性的词语,如“因此”“所以”“但是”“尤其”;或概括总结性的较理性的词语,如思想、意识、现实主义、浪漫气息、奥秘、象征等。
来具体推断其理性内涵和层次含义。
3.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概括”内容,这一点解决的办法。
就是在阅读的段落内,以句号为单位,每一句概括一个意思,分条列出,不要被有些题目的“意思”“作用”“好处”所迷惑。
谈“作用”“好处”“意义”,也要依托内容去淡,不可简单地说“强化了主题,深化了中心,增强了效果,十分生动形象”等词语,就应付了事。
4.多答。
因为现代文阅读字数逐渐放开,那么多答一点,就会多得分。
况且答多了也不扣分。
多答要注意两点:(1)分条列出,概括作答,一般分数多的题,答案要与分数一致,即6分题。
答3个小点即可。
⑵答案不要重复或从反面去说,正面作答即可,不要用形象或描写的语言。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式语文现代文答题模式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
高考语文试卷的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试卷的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a49ced9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3.png)
一、现代文阅读【解答步骤】1. 粗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2. 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
3. 逐题解答,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
4. 回读原文,检查答案的准确性。
【答题模板】1. 题目要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答案要点如下: - 文章主要讲述了……- 作者通过……- 文章旨在表达……2. 题目要求分析文章结构,答案要点如下:- 文章分为……部分,分别是……- 每部分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3. 题目要求分析文章手法,答案要点如下:- 文章运用了……手法,如……- 这种手法的作用是……4. 题目要求分析文章观点,答案要点如下:-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观点,如……- 这种观点的依据是……- 作者的观点具有……意义。
二、古诗文阅读【解答步骤】1. 粗读诗文,了解诗文大意,把握诗文结构。
2. 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
3. 逐题解答,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
4. 回读诗文,检查答案的准确性。
【答题模板】1. 题目要求翻译诗文,答案要点如下:- 翻译为现代汉语:……2. 题目要求分析诗文内容,答案要点如下: - 诗文主要描写了……- 诗文中运用了……手法,如……- 这种手法的作用是……3. 题目要求赏析诗文意境,答案要点如下: - 诗文意境优美,如……- 诗文的意境具有……特点。
4. 题目要求分析作者情感,答案要点如下: - 作者在诗文中表达了……情感,如…… - 这种情感的产生原因是……- 作者的情感具有……意义。
三、作文【解答步骤】1. 仔细审题,明确作文要求。
2. 确定立意,围绕中心展开论述。
3. 构思文章结构,注意段落划分。
4. 撰写文章,注意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答题模板】1. 立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立意:- 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时代主题。
- 结合自身经历,抒发真情实感。
- 借鉴经典名句,传承文化底蕴。
2. 结构:一般分为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
高考--现代文阅读最全答题模板
![高考--现代文阅读最全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4f693d2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c9.png)
1、理解词语:提问方式:某个词语的内在含义是什么?或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答题模式:直接用原文解说。
或答: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 (形象、准确) 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或: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 (1)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 (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 规律不一致 (2)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
常考词语:与文章核心内容或作者思想情感紧密相关的词、表达情感强烈的词 (如:刽子手们这次杰作) 、有比喻和象征义的词 (如:湖北卷“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这句话中,考生就须揭示“晨曦”这个词在本句中的比喻义——人生中的青春年华) 、指示代词。
对策小结: (1) 化具体词义为抽象含义 (如“关门”,理解成“意味着一个结束”) ;(2) 0 找出比喻的本体或象征的象征对象或象征义; (3) 将指示内容代入原文检验。
(4) 看是否是一语双关 (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褒词贬用 (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等; (5) 联系上下文提取要点来答。
2、理解句子:提问方式:某句话中在文中的含义,谈谈你对它的理解,或为什么说:“……”。
答题模式:这句话表面意思是……,内在含义是…… 。
或这句话意思是……,表达了……。
常考句子:有内涵的句子、有修辞格的句子,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句子。
对策小结: (1) 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
答题时要联系上下语境,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要考虑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来理解;有内涵的句子既答出表面意思,又要答出内在含义。
(2) 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
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d761e213964bcf84b9d57b32.png)
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如下表:表达方式主要作用表达方式主要作用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思考角度: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表达方式1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2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
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3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4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二、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三、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四、描写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江苏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选5篇)
![江苏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7436eb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9.png)
江苏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选5篇)江苏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篇1)1.把握*的整体结构,能够概括*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在做一篇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时候,首先我们需要通篇阅读,并梳理自己的思路,尽量把握*的整体结构,然后再通过分析结构概括出*的主要内容,进而能够梳理出*的中心思想。
把握一篇*的主要思想,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整体明白*的主要含义,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把握*的整体结构,从整体的进行把握。
2.通过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论证方法等来体会*的深刻含义;在把握了*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之后,我们就要有重点的进行分析,抓住*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等等并结合*的主体内容来进行具体感悟与分析。
这些方法往往是通过更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表达*的主题,分析明白了,这些方法也就更加深刻的明白了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主题。
3.在*论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多提问多思考。
最后是我们在得出*的论点以及中心思想之后,一定要学会在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并学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再结合*中相应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思考,多提问多思考,才能逐渐的提高我们的答题能力。
江苏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篇2)1、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弄清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的主要内容。
3、辨理: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江苏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篇3)1、文言文阅读:先读最后一道高考语文题目,了解*内容。
高考现代文阅读十大答题模式
![高考现代文阅读十大答题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9cc82df4f61fb7360b4c6515.png)
第七种: 第七种:对人物形象做鉴赏评析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先做定性分析,即这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先做定性分析, 是哪一类人的代表, 是哪一类人的代表,然后再说他身上具体 的特点,特点可以分条分要点罗列, 的特点,特点可以分条分要点罗列,这叫 定量分析。同时要注意的是, 定量分析。同时要注意的是,人物形象往 往是立体的.复杂的.多侧面的, 往是立体的.复杂的.多侧面的,也就是他不 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 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在好人身上会有缺 在坏人身上会有优点。 点,在坏人身上会有优点。还有一点是对 立与统一,爱与恨的统一, 立与统一,爱与恨的统一,伟大与渺小的 统一等等。 统一等等。
第三种:“由……说开去”的文 ……说开去 说开去” 第三种: 章是怎样说开去的? 章是怎样说开去的? 1.一般是由……引出话题。 1.一般是由 一般是由……引出话题 引出话题。 2.再用某某事例说明该话题的含义。 2.再用某某事例说明该话题的含义 再用某某事例说明该话题的含义。 3.做深层开拓或联想。 3.做深层开拓或联想 做深层开拓或联想。 4.议论.反思.辩证看待。 4.议论 反思.辩证看待。 议论.
现代文常见题型的基本答法
第一种 :开头对下文的作用或对全 文的作用。 文的作用。 1.交待时间.地点.背景或奠定全文基调。 1.交待时间 地点.背景或奠定全文基调。 交待时间. 2.通过烘托.铺垫引出下文。 2.通过烘托 铺垫引出下文。 通过烘托. 3.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 3.描述某场景 现象为后文的议论. 描述某场景. 做依托.张本或与之照应。 做依托.张本或与之照应。 4.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面的内容 4.与下文作对比 反衬, 与下文作对比. 更突出。 更突出。 5.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 5.引发读者好奇心 吸引读者兴趣, 引发读者好奇心, 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 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
江苏省2022高考语文答题模板
![江苏省2022高考语文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3be1b801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00.png)
江苏省2022高考语文答题模板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1)文首开编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2)修辞手法的作用句子本身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写出了+对象+特征2)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强调了+对象+特征(3)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989e79edd0d233d4b14e6975.png)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万能答题模板、论述类文本阅读详解示范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35分,用时40分钟)(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题型单选+双选+主观)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小题,选择题型】,文本更倾向于议论,如学术论文等。
(12分钟,阅读6分钟,做题6分钟)1.读懂文章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
理清如下要点: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是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或者有那几个分论点)?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各段落的观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2.科学答题(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
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注意文字表述上区别越细微越要小心。
(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
(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
![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1881d1f524ccbff121847d.png)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现代文部分】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一)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二)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三)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2e3e60c168884868662d675.png)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注重整体阅读,说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解释的文字;议论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观点以及对观点阐述的文字。
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
标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结构的句子,并用笔划出称代词、关联词、标志词。
阅读题目,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区域。
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验证。
【科学文】总体解题技巧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
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
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
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
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
7、【概念词语】理解题答题技巧: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划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联系词语的本义,抓住语境义。
8、【句子】理解题答题技巧: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
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
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
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分辨先后顺序。
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9、【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
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要点概括题答题技巧: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枝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10、【推断想象】题答题技巧:找出推断的根据。
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必备)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9074053ef111f18583d05ad3.png)
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一、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基本角度命题的角度集中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理解文章的主旨,这是最主要的考查角度;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④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二、必须强化的六项基本能力在把握命题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强化解题过程中的六种相关联的基本能力,并掌握相应的基本方法,这是搞好这一部分复习的根本。
1.快速阅读和文章整体认知的能力。
考场上的时间压力,使我们不可能像平时那样从容地去对文章的每个细节详加揣摩,而实践证明,“因题读文”又常常导致对文章理解的片面、不准确、不深刻,甚至会是误解,这是阅读的大忌。
在“加强文本阅读的整体性综合”已成为高考命题的明确趋势的情况下,提高这两种能力更成为提高解题水平的基本前提。
提高这两种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种方法:(1)把握行文的一般规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文意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
这些标志主要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领起句或总括句,表示主次轻重的词语等。
阅读时,必须抓住这些语言标志,认真揣摩,反复领会。
当然,有些文章的结构并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这就要从文章的内部逻辑联系方面去分析。
(2)把握散文的文体特点,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和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阅读时,心中要有文体意识,要首先注意文题、作者、写作时间、注释说明等,然后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
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如押题九《胡杨仰止》一文的最后几句议论,对理解全篇主旨十分有帮助。
(3)抓住每段的主旨句或关键句,化面为点(对每段的内容进行高度浓缩),连点成线(将各段主要内容连成一体),以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形成对文章的整体认知,即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561d26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f.png)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注意:本答题模板为题目所要求的格式,使用中文进行回答。
一、引言现代文阅读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大篇章,要求考生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准确、简洁地回答题目,并展开论述。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种3000字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以供参考。
二、正文1. 首先,对于现代文阅读题,我们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主题和论点上。
在回答题目之前,要仔细审题,明确文章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接下来,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四步骤来回答现代文阅读题。
第一步:概括文章主旨。
以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即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第二步:引用文章中的关键句。
选择文章中的关键句,准确地引用原文,以支持自己的回答。
第三步:回答题目要求。
根据题目要求,清晰地回答题目,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四步:论据支持。
进一步论述自己的观点,用合适的例子或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说法,增强文章的可信度。
3. 在回答现代文阅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准确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作者的思路,避免走题。
第二,要注重细节的解读,善于从文章中找到关键信息,引用和分析这些信息。
第三,要注重文章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能够准确理解并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对文本的作用。
第四,要注意思路的连贯性和条理性,合理组织文章,使论述层次清晰明了。
4. 除了以上四步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具体的题目要求和文章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延展。
如果题目要求分析文章的优缺点,我们可以在回答时,结合作者的观点和事实依据,客观评价文章的优点和不足。
如果题目要求探讨该问题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社会、个人、环境等多个角度论述这个问题的意义和影响。
总结:在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时,我们可以按照以上提供的3000字答题模板进行回答,首先概括文章主旨,然后引用关键句,回答题目要求,并用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同时,要注意把握文章结构、理解细节、分析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保持思路的连贯和条理性。
江苏高考教学语文现代文答题模式终极版
![江苏高考教学语文现代文答题模式终极版](https://img.taocdn.com/s3/m/f55480265022aaea988f0fdb.png)
.代文答模式一、手法〔一〕手法型修辞手法〔修辞是增言辞或词句成效的手法。
自言出,人就有修辞的需要。
修辞能够令人:修自己的文章、言,吸引人的注意力、加深人的印象和抒怀成效;更清楚认识人的意思,不会受修辞手法的影响而有所解;便于剖析、欣文学作品〕:中文的修辞型比〔譬〕──明、暗、借;比——人、物;排比;夸──〔、空、物象、人情、数目〕;互文;偶──句、句中、隔句、三句;双关;真;移〔通感〕表手法衬着、烘托、映〔正反〕、虚合〔以虚以虚〕、静合〔以静以静以声静以静声〕、正、欲抑〔欲抑先&先抑后〕、点面〔以点代面点面合〕、象征、想、想像、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等。
〔二〕答模式是什么〔点出手法〕;什么〔解手法〕;怎么〔作用〕以比率答:①比。
②把⋯⋯〔本体〕比作⋯⋯〔体〕。
③形象生的写出了〔本体〕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以人例答:①人。
②把⋯⋯人所独有的作/形用到了⋯⋯〔描绘像〕上边。
③形象生的写出了〔描绘像〕的⋯⋯特色/使得⋯⋯〔描绘像〕人品化;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二、作用〔一〕知累〔是答“作用〞的依照,必熟在心,答依照干要求适合的作答〕构主:、句出在开段:开篇点,揭露主;下文,全篇,确立基,置念,埋下伏笔,下文作,上下文形成照。
B、句出在中段:承前启后〔归纳上文某一内容,惹起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C、句出在尾段:点明中心,深入主,画点晴,升感情,卒章志;照开,呼前文,使构首尾呼;委婉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寄望作者感情。
D、索:文章中把所有资料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其作用是相扣,接凑。
索在文中表:、空、人物、事物、事物的内在系、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索在文中常常有言志。
表达技巧:1.修辞手法一般来:描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使描绘象生形象。
主要有比、人、夸;构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突出,主要有偶、排比、频频;表达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增气,主要有反和。
详细以下:比——使事物生、形象、详细,人以明的印象;化无形有形。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用术语和答题格式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用术语和答题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6594c95b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3.png)
双关
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表现手法及作用
手法
含义
作用
抑扬结合
“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指责,否定,甚至丑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确定,美化。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别的表达效果。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显明的比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剧烈反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烘托(正衬与反衬)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
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加语气,使意义明显。
对比(比照)
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比照比较,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对比是正反比照,无主次之别。
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画环境,供应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假如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剧烈的抒情作用。
5.假如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文章(段落)中间
1.中间段假如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近三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此类。)
争论
1.开头或结尾的争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
2.中间的争论,经常起过渡或引出主旨的作用。
1.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开头有时是引起话题,在结尾是对主题的总结。
2.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段落的中心。
说明
作说明,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修辞手法及作用
修辞
运用后达到的效果(作用)
答题格式
文章(段落)结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答题模式一、艺术手法题(一)艺术手法类型1 修辞手法(修辞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
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
修辞可以令人: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更清楚了解别人的意思,不会受修辞手法的影响而有所误解;便于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文的修辞类型比喻(譬喻)──明喻、暗喻、借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夸张──(时间、空间、物象、人情、数量);互文;对偶──单句对、句中对、隔句对、三句对;双关;顶真;移觉(通感)2 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映衬(正衬反衬)、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侧、欲抑(欲抑先扬& 先抑后扬)、点面(以点代面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等。
(二)答题模式是什么(点出手法);为什么(解释手法);怎么样(作用)以比喻为例答:①比喻。
②把,, (本体)比作,, (喻体)。
③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本体)的,, 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以拟人为例答:①拟人。
②把,, 人所特有的动作/ 形态用到了,, (描写对像)上面。
③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描写对像)的,, 特点/ 使得,, (描写对像)人格化;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二、作用题(一)知识积累(这是答“作用题”的依据,必须熟记在心,答题时按照题干要求选择合适的术语作答)结构主题类:A、词句出现在开头段:开篇点题,揭示主题;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上下文形成对照。
B、词句出现在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C、词句出现在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照应开头,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呼应;含蓄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寄托作者感情。
D、线索:文章中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其作用是环环相扣,连接紧凑。
线索在文中表现为:时间、空间、人物、事物、事物的内在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线索在文中往往有语言标志。
表达技巧类:1.修辞手法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
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
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拟物——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带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
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开头有引起思考的作用,用在中间段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分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一般都是为了能够强调突出某种意思。
用于写人,强调人物心理状态或思想感情用于写事,强调事件结果或意义用于抒情,强调作者思想感情用于议论,强调作者观点和看法间隔反复的作用除能表达强烈的情感之外,还能起到分清层次脉络,增添旋律美,加强节奏感的作用。
用在抒情文字中能达到反复咏叹,回环起伏抒情效果,充满语言美。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
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烘托(衬托)。
烘托与衬托本来是有差别的,但这个差别不要求中学生分清,烘托是不正面刻画主要对象,而通过描写主要对象周围的环境、人物来加以映衬,以突出主要对象。
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是从正面衬托主体事物;反衬是从反面衬托主体事物,如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乐景写哀情等。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
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3表达方式(有五种:描写、抒情、说明、议论、记叙)描写:描写是对人物、事件、环境、景物及其形态、特征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描写能把事物具体生动、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的感觉。
描写有很多种类,按用语的繁简可分为渲染和白描。
渲染:是浓墨重彩的铺陈、烘托事物,使形象鲜明突出,生动传神。
白描:与渲染相反,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又称风俗画,自然环境描写又称风景画。
社会环境描写可以为人物活动提供大的社会历史背景,还可以烘托人物的志趣、情操等性格特征。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和环境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理和性格,寄托感情,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突出主题。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曲折有致,耐人寻味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议论(记叙中的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说明:主要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列数字等。
表达作用是:举例子:举例的作用是化抽象为具体实在,化深奥为浅显易懂,使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还能丰富文章的内容。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打比方: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缩短作者和读者,或者“我”与被叙述者之间的距离,有如促膝谈心,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从而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第三人称: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可以不受特定的时空的限制,叙述者如冷眼旁观,显得客观冷静,反映的生活面极为宽广。
叙述方法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二)具体操作1、如果问题与文章结构有关,从词句对文章结构的作用来作答。
例如:2007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答: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2分)2、如果问题与表达技巧有关,从词句所运用的修辞及表现手法的效果来作答。
例如2007年全国卷1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3、如果问题与主题有关,从词句对文章中心主旨的作用来作答。
例如2007全国卷1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答: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
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
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答题时要关注文章的重点语句,注意每段的段首和段尾,承上启下的,反复出现的,抒情和议论类的,这些句子往往对中心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要么深化,要么升华!如上题原文中的倒数第二段,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概括文章主旨的主旨句,即“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
4、如果问题与情感有关,从词句本身流露出的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作答。
例如2007年的高考试题全国卷Ⅰ第14题: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答: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①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风貌。
②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5.如果问题与人称有关,从人称表达的作用回答。
例如2000年卷第22题第(1)小题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发感情。
三、理解题与含义题(一)核心定义难以理解的的句子出理解题,有多层含义的出含义题(二)解题思路理解题:找出隐含的矛盾并解决之。
此类题目往往是表面上有矛盾,但结合上下文却没有矛盾。
含义题: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