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政治史

古代中国政治史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先秦至明清时期两千 多年的政治文明发展演变历程。
主要包括两大阶段: 商周时期实行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的早期政治制度; 战国秦汉至明清时期实行的封建君主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战国萌芽,秦朝确立, 民国结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沿用至今
决策机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法律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管理模式:全国政、经、军等权力集中 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
明代—①废丞相,权分六部—殿阁大学士—设内 阁 ②八股取士
清朝——军机处,职责:上传下达,跪受笔录。
选官制度: 西周——世卿世禄制(血缘) 战国西汉初——军功爵制(军功) 西汉武帝——察举制(孝廉/品德)、征辟制(才 能)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 隋唐——科举制(才能)
北宋——科举发展
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①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逐渐制度化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标志着封建制度的衰落
中央集权: 商:内外服制度,神权色彩浓厚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世卿世禄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准则
中央集权: 商:内外服制度,神权色彩浓厚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世卿世禄制 秦:郡县制、焚书坑儒
中央集权: 商:内外服制度,神权色彩浓厚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世卿世禄制 秦:郡县制、焚书坑儒 西汉:推归中央,设禁军) 削实权(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与知州相互制衡) 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运至中央)
元朝:行中书省 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第一轮复习目录 一、古代史部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史 2、古代中国经济史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科学技术、文学艺术 4、世界古代史(古希腊罗马、古希腊 先哲)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一、中国古代政权沿革(历史发展脉络)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建立:夏朝(约BC2070—约BC1600年)发展:商朝(约BC1600—BC1046年)鼎盛:西周(BC1046—BC771年)瓦解:东周春秋(BC770—BC476年)3封建社会(1)形成:东周战国(BC475—BC221年)(2)发展、鼎盛、衰落:秦(BC221—BC207年)①封建大一统时期 西汉(BC202—AD9 东汉(AD25—220②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魏(220—266年)280年) 蜀(221—263年)吴(222—280年)266—316年)317—420年)420—589年):宋、齐、梁、陈 439—581年) ③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隋(581—618年)唐(618—907年,“安史之乱”〈775—763年〉)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五代(907—960年)辽(契丹政权)(916—1125年,947年称辽,983年称契丹,1066年称辽) 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西夏(1036—1227年)金(1115—1234年)元(1271—1368年)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明(1368—1644年)清(1636—1912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近代史)二、历代封建王朝(或时期)的特点或地位和影响⑴春秋战国时期:①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②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有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

③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④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古代政治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古代政治

中央 :宰相权 力一分为三
枢密院 ——分割军权(文官为主) 三司使——分割财政权
文臣任知州 ,防武人干政 设通判监督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地方 : 设立转运使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死刑犯须报中央核准 ,司法人员由中央委 派文官担任
明朝中央政权
2、古代宰相(丞相)制度的变革:
①秦朝在中央设三公制,丞相为首,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②汉武帝设内朝削弱相权; ③隋唐设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加强皇权;
西汉中央政府
皇 帝 内朝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外朝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皇帝
中书省(草诏) 尚书省(执行)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门下省(审核)
刑部 工部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宋朝官制改革(原则:重文轻武,分化事权)
参知政事(副相 )分割行政权
④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永乐朝设内阁,实行“票拟”;
⑤清朝设军机处,这一巨变反映皇权已达到顶峰。
从变化之中看到,皇帝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把 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3、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
(1)世卿世禄制 ——先秦 (2)奖励军功、国君任命——春秋战国 (3)察举制——汉朝:
基本内容:
A皇帝制 B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刺史制度、 三省六部制 C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 行省制度
基本特征: 皇帝通过直接任免各级官吏来掌握人事大权,核 心是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皇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 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 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 A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中国古代政治史 (1)

中国古代政治史 (1)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史(涉及教材B1第一单元)【考纲要求及新课标】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别强调制度的形成,包括内容、影响]①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强调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及其特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②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主要包括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专制皇权的演变]③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④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特别强调明清时期废除丞相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空前加强和达到顶峰,注意理解内阁与军机处是如何加强皇权的。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复习对策】古代的政治制度,近年来已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问题。

多考查各项制度的内涵、影响;与同类制度的区别联系,既侧重记忆,又注重对能力的考查。

重要知识点有:夏商周的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的皇帝制和中央分封制、宗法制仍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知识进行考察。

官制的创立、郡县制的推广及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内阁的设置和清设军机处。

今后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复习时,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古今(时政)联系和中外比较。

【阶段特征】1.商周: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护的宗法制2.秦朝:1)权力的高度集中;2)家国一体。

3、从汉到元: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之一;2)斗争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4.汉、唐、宋、明清: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另一基本矛盾;2)斗争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乃至废除。

【知识脉络】(按时间顺序)夏:世袭制商:内外服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含义、特点、影响)春秋战国:分封宗法制遭破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中国古代政治史时空定位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王位世袭制,形成“家天下”局面;分封制、宗法制将族权与政权结合,形成“家国一体”局面。

3.有浓厚的专制色彩,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中央行政官员任命的变化,这是历史的进步,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对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于秦朝,误以为其起源也在秦朝。

事实上,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变法过程中,就纷纷在地方上设立郡县。

表明,战国时期区域性的中央集权制就已经出现。

三.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1)有利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统一。

(2)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

2.消极影响(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四.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专制主义是一种中央内部的决策方式,即一切事务由中央的某一人来决断,在古代主要体现在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上。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采用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是削弱地方的权力,削弱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

五.自秦至明清君权与相权的演变及其趋势1.演变(1)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皇位的不可僭越。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一、政权更替1、夏:禹、公元前21世纪、文献记载:具备国家特征,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机器(官职、监狱、军队)文化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与文献记载的夏朝地域和年代相一致,能相互印证。

)史料价值:为夏史研究提供重要资料2、商:汤、公元前1600年信史:甲骨文、文献、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

甲骨文的史料价值:真实记载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第一手资料。

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

(国家体制:内外服制、松散的联盟关系,不需要掌握)青铜时代:“司母戊鼎”,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青铜作为礼器,是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周: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镐(都城)国家体制:封邦建国体制。

体制内容: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之间,成为地方政治的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作用: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土地制度:井田制4、东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洛邑(都城)政治:西周封邦建国体制——秦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经济: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发展、新兴阶级产生。

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社会局面。

思想:百家争鸣。

儒、道、法军事:列国纷争,(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强调地图。

)区域性的统一。

改革:商鞅变法(内容:废井田,废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什五连坐)。

由弱变强。

改革使各国在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出现趋同倾向。

5、秦公元前221年,嬴政(前230年——前221年,兼并六国)政治体制:中央集权体制。

具体措施,皇帝制度,三公九卿,一切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地方:郡县制,由朝廷直接任命。

统一措施及意义: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

4、郡县制的内容、意义
5、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秦朝中央的三公九卿制有何特点?
三权分立
分工协作 皇帝任命 不得世袭 相互牵制 皇帝集权
制度
类别
分封制
西周实行
郡县制
秦朝推广
朝代不同
条件不同 内容不同 作用不同 特点不同
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 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 分的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 袭并拥有封地
萌芽——战国
建立——秦朝
巩固——两汉
完善——隋唐
加强——北宋
新发展——元朝
强化并衰落——明清 结束——辛亥革命
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董仲舒
用新儒术神化王权,明清时期君主权力空前加强。
(2)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前期——明请以前) 1、巩固统一局面,稳定统治秩序,防止分裂割据 2、发展社会经济 3、加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后期——明请时期) 1、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兴起 2、控制思想,阻碍进步 3、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束缚社会生产力
专制主义制度在历史上的作用(影响)
(1)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作用: ①封建社会前期(明清以前),起积极作用为主·· ·· ·· ②封建社会后期(明朝时期),起消极作用为主·· (理解?) ·· ··
在明清时期对维护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和反击外来侵 ①政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 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早期国家 政治制度
(奴隶社会)
(BC2070年— BC476年)

中国古代史复习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史复习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A、积极 作用
8、评价
B、消极 作用
1、当时:如维护政治联系、稳定政治秩序、政治文 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疆域扩大、早期文明形成 等 2、后世: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和谐社会 的建立、民族亲情之爱、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等。 1、当时:如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 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等。 2、后世:过分强调家庭本位、等级制度明显、自主 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不利于个人发展等。
(2010新课标全国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 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 “公 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010上海单科34题)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 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 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 分)
嫡长子继承制(主要)
6、宗法制 大、小宗有相对性 的特点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7、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分封制确立了西周的统治秩 序,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 大小宗示意图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项 目 不 主要目的 核心内容 同 权利义务 下级贵族 臣服于上 级贵族, 全体贵族 服从于周 天子 诸侯在封 国内享有 世袭统治 权,但要 定期朝贡、 提供军赋、 提供力役 点 双方关系 历史作用 有利于凝 聚宗族, 防止内部 纷争,稳 定统治, 强化王权 相同 点
(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概念) 1、宗法制含义:它由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过来, 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 地位和子孙传承和财产政权继承制度。它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 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西周初年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母贵)不 以长”的传统。(都是嫡子立长,都是儿子立嫡) 2、原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3、大宗小宗的关系: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大宗。嫡长子的同 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4、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 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 家 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于此。 5、推行工具:周朝规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它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总结:中国古代政治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总结:中国古代政治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总结:中国古代政治
高中历史学科是一个很费脑力的科目,它有大量的知识点需要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中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重点关注: (1)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沿边的趋势与沿边所呈现阶段性特征和历史影响(2)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沿边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影响(3)选官制度的历史沿革(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及其必然与历史影响(4)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历程及经验教训(5)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制建设(6)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特征的历史评价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三个发展阶段: (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颁秦律、焚书坑儒等。

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①内容: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特点:重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4)完善——隋唐:①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创立和完善科举制;调整和健全府兵制。

②特点: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

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

分封制
主要 保证周王室的强大,巩固统治阶级 目的 的统治
核心 内容
宗法制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 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 矛盾 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屏周
不 同 点
双方 关系
周王是诸侯的主子,诸侯是周王的 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 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设置官员, 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但也 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 效果得到了加强,周朝势力范围扩 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
巩固 确立(战国:萌芽) 完善 加强 空前强化
时 期
原 因 条 件 措 施
秦朝
(1)经济上:维护封经济 (2)政治上:巩固统一 (3)思想上:法家思想 (4)实践上:商鞅变法 (5)客观条件:统一.强 盛 (1)皇帝制 (2)中央:三公九卿 (3)地方上:郡县制;
西汉
五、中国古代军事制度
1、府兵制:源于西魏的鲜卑族,实行鲜卑人当兵,汉


人务农的政策,实行军民异籍;隋朝沿用,实行军民同 籍,兵农合一,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唐太宗调 整和健全府兵制,增加府兵数量,加强中央集权。 2、募兵制:唐玄宗开始实行,有利于建立强大的军队, 但易形成军阀,导致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3、保甲制: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保丁 平时务农,战时作战,是一种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制度。 4、猛安谋克制: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推行。猛安谋 克制作为社会基本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 组织。这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 作用。 5、八旗制度: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 按军事组织把女真人编制起来,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 组织,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 地位。

中考专题复习一:_中国古代政治史

中考专题复习一:_中国古代政治史

中考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线索梳理】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思想、军事斗争等基本知识。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一、王朝更替①原始社会(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③封建社会(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二、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①公元前221年。

秦兼并六国。

秦王嬴政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②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皇帝制度走向极端。

③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

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④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2.中央官制①三公九卿制: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②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

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③行省制度: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另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群岛。

④内阁制度: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

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从制度上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

三省制度结束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⑤军机处: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复习

御 史 大 夫 太 尉
• ②作用: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 配合又牵制 等方面处于既___________的状态。有利于防止 皇帝 朝臣独揽朝政,军国大权由____一人掌握。 • (3)地方制度:推广郡县制 郡、县 • ①做法:地方政权机构共分______两级,并建立 皇帝 了一整套地方官僚体系,郡、县长官由_____直 接任免。 地方 • ②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_____的控制。 官吏 • (4)用人制度: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____的制度。 • (5)法律制度:秦帝国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
• 3.共同作用 • 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 级秩序,宗法制则是以宗族观念巩固了这 个等级秩序。它们共同为维护和巩固统治 发挥了重要作用。
• 1.背景:秦朝的统一 宗法分封 • (1)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制度瓦解,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各国竞相变革。 • (2)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结束 空前统一 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____________ 的大帝国。 高度集中 • 2.基本特征:权力的________。
• 1.史料一体现的是我国古代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提示】 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 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2.史料二中的选官制度与史料一中的选官制度相比,有哪些进步性?
•【提示】 科举制的实行,用客观标准挑选人才, 使之参与政治,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 1.变化趋势 • (1)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 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 (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 拔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 (3)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 客观的原则。 • (4)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 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政治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经济、思想、文化的集中反映。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包括古代王朝更替。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各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农民战争等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社会最高首领的更替制度: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1. 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某某推选首领的制度。

2. 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 建立: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确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③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 发展和演变:①西汉时汉武帝在汉景帝“削藩”的基础上,又颁布“推恩令”;后来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彻底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除此之外,汉武帝宣传“大一统”思想,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并进一步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②隋朝时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继续采用,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另外,唐朝还进一步完备了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使门第不高的一般地主可以凭借才学参加到政权中来,从而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③北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北宋时,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并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编选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等。

通过这些措施,北宋政府把地方的军、政、财权都收归了中央,有力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了割据局面的出现。

1专题一中国古代史政治

1专题一中国古代史政治

1专题一中国古代史政治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知识点梳理】一、中国古代社会政权更替:1、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春秋战国2、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汉3、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4、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5、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宋元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清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

3、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4、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6、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7、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三、中国古代其它重要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2、分封制: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3、军功授爵: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进行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4、皇帝制:秦统一六国后,确立皇帝至高无上原则,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注:本专题含古代中央官制、古代监察制度、古代选官制度、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四个小专题,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知识。

而古代兵制、古代改革、古代法律等见中外历史综合专题系列。

小专题一: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专题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和外交事务。

(二)新课标版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2010届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

2010届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

2010届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H第0二0教=育A资P源y网一、古代中国的政治[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单元综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

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一)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目的A、武王建立周,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

B、周公东征,为了稳定东方,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再次分封。

内容A、分封的内容与对象: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参见教材P5图表)B、诸侯的义务与权利: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

作用加强了西周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政权。

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网络。

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瓦解原因:A、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

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根本原因)2、宗法制含义: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线索梳理】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政治思想、社会性质的变化等基本知识。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边疆管辖与祖国统一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1.主要王朝更替和社会性质的演变①、奴隶社会(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我国奴隶社会逐步瓦解)②、封建社会(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西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隋唐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盛时期,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发展生产,戒奢从简,合并州县,用贤纳谏,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唐玄宗前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琮等人为相,励精图治,重视地方吏治,出现了开元盛世的清明治世局面,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元朝时期,我国疆域空前辽阔,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但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③、主要封建王朝的建立: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奴隶社会(西周、春秋);封建社会(战国-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1949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社会(三大改造完成-今)特点:与欧洲相比,中国的封建社会黑暗且漫长,主要原因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

2、政权的分裂与统一:长期的封建社会经历了三次大的分裂与三次大的统一(西晋统一时间较短,不属于中考范围)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分裂)(统一)(分裂为主,西晋短期统一)(统一)(分裂)(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 __ __ 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221年589年1279年主流: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虽然也有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国古代史政治史专题

中国古代史政治史专题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
形成:夏朝(前21世纪—前16世纪,禹—桀)
奴隶 发展:商(殷)朝(前16世纪—前1046年,汤—纣,殷)
社会 强盛: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周武王—周幽王,镐京)
瓦解: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形成 秦(前221年 —前206年,嬴政,咸阳)
和发 西汉(前202年—8年,刘邦,长安)
展时 新(8—23年)

东汉(25年—220年,刘秀,洛阳)
分裂与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民族融
合时期
东魏 北齐
(一) 十六国 北魏
王朝 更替 西魏 北周 隋


社 繁荣 隋朝(581年-618年,杨坚,长安)
会 时期 唐朝(618年-907年,李渊,长安)
民族融
合加强
与经济
继续发
展时期
渐趋 明朝(1368年—1644年,朱元璋,应天—北京)
衰落 清朝(1616年—1636年称后金,1636年—1912年皇太极—宣统帝溥仪,
沈阳—北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
庞俊峰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宋道口中学 063500
【专题综述】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思想等基本知识。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考点提示】
1.皇帝制度
公元前221年。

秦兼并六国。

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皇帝制度走向极端。

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2.中央官制
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从制度上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清初,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衙门,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它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

3.地方行政制度
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清朝确立了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5.选官制度(科举制)
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明朝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热点导析】
本专题是历年中考的重要命题点,根据往年试题分析要注意:一,同类问题的比较,如,古代史上两次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二,某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三,与世界近代史的比较。

本专题以选择题出现较多,也有材料分析题和探究题。

命题趋向:以课程标准为原则,立足基础,突出能力,考察灵活,图文并茂,适度体现开放性。

因此平时复习中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重要史料和地图,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注意历史与政治、历史与地理知识相结合,并关注乡土教材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等。

【创新题例】
1. 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相秦十年。

宗室贵戚多怨。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B.承认土地私有
C.根据军功授于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解析:商鞅变法引起宗室贵戚多怨,一定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然后分析,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内容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很明显,是C项损害了旧贵族世袭爵位的特权。

答案:C
2.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集聚的地方称作“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对重要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

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隋文帝年号开皇,被誉为开皇之治;后世的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被誉为康乾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达到全盛时期,被史学家誉为开元盛世。

答案:C
3.元朝时建立的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记忆辨析能力,行省制度是元朝时建立的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省级区划现在还继续沿用,只是其统治范围发生了变化。

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

答案:D
【模拟训练】
1.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这主要是评价()
A.世袭制B.禅让制 C.郡县制D.分封制
2.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

这与哪位统治者有关? ()
A.夏王桀 B.商王纣 C.周厉王 D.周幽王
3.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其治国核心思想源于()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学说 D.墨家思想
4.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改革家,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5.一本书记载了文成公主入藏、元昊建立西夏、张骞通西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史实。

这些史实所处的历史阶段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秦汉时期明清时期
B.隋唐时期宋元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C.宋元时期隋唐时期夏商周时期明清时期
D.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
6.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建立者的图像,请你按时间顺序为其排列()
①李世民②嬴政③朱元璋④赵匡胤
A.①②④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7.到2007年高考已经恢复30年了,它是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形式。

你知道唐朝主要采用什么制度选拔人才吗?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
8.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我国设立和废除丞相的朝代分别是()
A.秦朝和唐朝 B.西汉和唐朝 C.秦朝和明朝 D.西汉和明朝
9.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历史史实不相符的是()
A.秦朝时有人谈论儒家诗书被处死 B.在唐都长安随处可见回族商人C.北宋时,商人在四川经商可以使用纸币 D.清雍正帝率军机要员私访江南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4课(第17页)材料二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4课(第18页)请回答:
(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它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的什么影响?
答案:1.D 2.B 3.C 4.A 5.D 6.D 7.C 8.C 9.B
10.(1)①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①“长策”指科举制度。

②影响:a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b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