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成像基础理论及成像原理(下)
MR成像原理 ppt课件
当 施 加
RF 脉 冲 后, 质 子 会 发 生 什 么 变 化 呢?
﹝a﹞ 射频脉冲与质子交换能量, 一些质子被升到一个较高的 能级水平 如图﹝b﹞中指向下方的两个质子
﹝b﹞实际上Z 轴磁化减少,因为指向下方的质子“中和”等数 目的指向上方的质子。纵向磁化从6减到2
正常情况下,无线电波对质子产生两种效应:它把一些质子升 到较高的能级水平﹝它们指向下方﹞,它也引起质子同步、同 相运动。前者导致Z 轴,即纵向磁化减少,后者在X-Y 平面上 产生一个新的磁化﹝→﹞,即横向磁化,它随着进动的质子而 运动
在RF 脉冲中止后,以横向磁化对时间 画一曲线,就可以得到一条像图上所画 的曲线,称为T2 曲线
把T1 与T2 曲线连接起来,类似一座具 有斜坡的山,登山比滑下去或跳下去
所用的时间要长。这有助于记住正常情 况下T1 长于T2
MR 在外磁场里,质子的排列方式是平行或反平
把病人置入强外磁场中,沿着外磁场方向产生一
个新的磁矢量﹝a﹞。施加RF 脉冲后,产生一个 新的横向磁化,而纵向磁化减少﹝b﹞。在RF 脉 冲的作用下,纵向磁化甚至可完全消失﹝c﹞
MR成像原理
MR成像原理
RF 脉冲一旦中止,由脉冲引起的系 统改变,很快就回到原来静止时的 状态, 即发生弛豫。新建立起来的 横向磁化开始消失此过程称为横向 弛豫, 纵向磁化恢复到原来的大小 这一过程称为纵向弛豫
把病人置入强外磁场中,可诱发一个新的 磁矢量,从而使病人本身成为一个磁体, 这个磁矢量与外磁场平行
这意味着把一个病人放 进MR 机磁体内,病人 本身成为一个磁棒, 即 有他自己的磁场。因为 这种磁化是沿着外磁场 纵轴方向,故称之为纵 向磁化
病人的新磁矢量是顺着 外磁场的方向,沿着外 磁场的磁力线,称之为 纵向。实际上, 这正
MR成像原理
--- 质子的运动方式与一个旋转着的陀螺受到撞
击时的运动相似。 这种运动为进动。
--- 进动频率依赖外磁场的场强(它们之间的关
系用Larmor 方程表示)场强越强,进动频
率越高。方向相反的质子,它们的磁力互相
抵消。
a
23
小结
--- 因为有较多的质子是沿着与外磁场平 行的方向排列,因此凈磁矩纵向于外磁 场。
的作用下,纵向磁化甚至可完全消失﹝c﹞
a
15
---当我们把病人放人MR 机时,质子平
行或反平行于MR 机的磁场,结果使病
人的磁场纵向于外磁场(图a)。
---施加与质子进动频率相同的RF 脉冲,
则引起两种效应:
(1)一些质子吸收能量后使纵向磁化减少
(2)质子同步化,开始以同相进动,其矢
量也在横向于外磁场的方向上迭加起来,
产生横向磁化。
---总之,RF 脉冲引起纵向磁化减少,
产生一个新的横向磁a 化
16
弛 豫 现 象(relaxation)
RF 脉冲一旦中止,由脉冲引起的系 统改变,很快就回到原来静止时的 状态, 即发生弛豫。新建立起来的 横向磁化开始消失此过程称为横向 弛豫, 纵向磁化恢复到原来的大小 这一过程称为纵向弛豫
a
19
在RF 脉冲中止后,质子失去相位一致性、失去同 步化。当您从上面整体地来看这些失相位的质子时 (画在图的下部),就会看到质子如何呈扇形散开。 呈扇形散开时,指向同一方向越来越小, 因而横向磁化减少。
a
20
在RF 脉冲中止后,以横向磁化对时间 画一曲线,就可以得到一条像图上所画 的曲线,称为T2 曲线
a
12
当 施 加
RF 脉 冲 后, 质 子 会 发 生 什 么 变 化 呢?
mr成像原理
mr成像原理MR成像原理。
MR(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的影像学技术。
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不需要使用放射性物质,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MR成像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通过对人体组织中氢原子核的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最终生成具有高分辨率的影像。
首先,MR成像原理的基础是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是指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脉冲的作用下发生共振吸收和放射的现象。
在MR成像中,主要利用的是人体组织中丰富的氢原子核。
当人体置于强磁场中时,氢原子核的自旋将朝向磁场方向,并产生共振现象。
此时,通过向人体施加射频脉冲,可以激发氢原子核的共振吸收和放射,产生信号。
其次,MR成像原理还涉及信号的采集和处理。
在MR成像中,通过放置梯度磁场,可以使不同位置的氢原子核产生不同的共振频率,从而实现对空间位置的编码。
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对人体内部的信号进行空间编码采集。
随后,利用傅里叶变换等数学方法,可以将采集到的信号转换为图像信息,最终生成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
最后,MR成像原理还涉及成像参数的选择和优化。
在MR成像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成像参数,如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矩阵大小等,以获得高质量的影像。
此外,还需要考虑脂肪抑制、磁场均匀性、脉冲序列等因素,对成像过程进行优化,以提高成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总的来说,MR成像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通过对人体内部信号的采集和处理,最终生成高质量的影像。
在临床诊断和科研领域,MR成像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技术,为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解剖和功能信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MR成像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MR常用序列成像基本原理
3 重建算法
使用先进的重建算法抑制 或减少运动伪影的影响。
梯度磁场在空间中创建线性磁场梯度,用于定 位信号的来源位置。
磁共振信号识别原理
通过检测原子核释放的信号,得到组织的磁共 振信号。
原子核磁矩和自旋共振
原子核磁矩的作用
原子核磁矩对外磁场具有自旋力矩,使其与外磁场 相互作用。
自旋共振与磁共振
自旋共振是原子核磁矩在外磁场作用下产生共振现 象,而磁共振是检测这种共振现象并形成图像。
脉冲序列的构成
1
激发脉冲
发射短脉冲使原子核翻转。
梯度脉冲
2
在特定时间和特定梯度条件下,产生空
间编码。
3
回波信号
接收原子核释放信号。
快速成像技术
探测阵列
使用多通道同步采集技术, 提高图像的时间分辨率和空 间分辨率。
平行成像技术
以加速成像为目标,减少扫 描时间,提高成像效率。
并行成像技术
在多通道中同时激励和接收 信号,实现多条同时成像。
T1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
1 T1加权成像原理
T1加权成像利用不同组织 T1弛豫时间的差异产生对 比,从而揭示组织的解剖 信息。
2 T2加权成像原理
T2加权成像利用不同组织 T2弛豫时间的差异产生对 比,突出病变区域和水分 布。
3 T1加权与T2加权的区
别
T1加权成像在脑脊液中呈 现暗信号,而T2加权成像 中呈现亮信号。
平扫与增强扫描的原理
平扫成像
通过选择不同的脉冲序列参数,获取ຫໍສະໝຸດ 织的基本信 号信息。增强扫描
通过注射对比剂,改变组织信号强度,增强病变显 示。
MR成像图像的格式
1 矢状面(Sagittal) 2 冠状面(Coronal) 3 轴状面(Axial)
mr成像原理
mr成像原理
成像原理是医学影像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可以通过使用特定的成像设备来获取人体内部的结构信息。
在医学影像学中,MR(磁共振)成像原理是一种无创、安全、精确的成像技术。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的相互作用来生成人体内部的详细图像。
具体来说,MR成像原理是基于水分子的磁性特性。
当人体被
放置在强大的磁场中时,水分子会在这个磁场的作用下产生一种称为“磁共振”的现象。
磁共振是指水分子的质子(氢原子核)在磁场中呈现出特定的表现,即质子会从原本无规则运动转向一种有序的运动模式。
在进行MR成像时,首先需要对病人进行定位并放置在磁共
振仪器中。
然后,通过改变磁场的强度和方向,仪器可以影响病人体内的水分子,使其产生磁共振现象。
同时,仪器会发送一系列无线电波信号到病人体内。
这些无线电波信号会与产生磁共振的水分子相互作用,导致水分子发出信号。
仪器会接收到这些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
最后,这些数字信号会被计算机处理,并通过成像软件生成病人体内结构的图像。
这些图像可以显示出病人体内不同组织的特征,如脑部、骨骼、肌肉、血管等。
医生可以根据这些图像来诊断和治疗病人的病情。
总之,MR成像原理是利用磁共振现象和无线电波的相互作用
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信息的一种成像技术。
它在医学诊断和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具有无创、安全、精确等优点。
mr成像原理
mr成像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基于原子核自旋磁矩成像的医学影像技术。
成像原理相对复杂,简要来说,其核心在于原子核的自旋运动以及外加磁场和射频脉冲的影响。
人体内的氢质子是一种小磁体,在检查过程中,这些氢质子被置于外加磁场中。
此时,原子核自旋轴的排列是无规律的。
但当外加磁场作用于这些原子核时,核自旋空间取向从无序向有序过渡。
这样,自旋的核会以特定的角度(即拉莫尔旋进)绕外加磁场向量旋进。
当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磁化强度达到稳定值。
此时,如果施加一定频率的射频脉冲,原子核会与射频方向产生共振效应,并在该方向上旋进,这种状态叫做章动。
当射频脉冲停止后,原子核会恢复到磁场中原来的排列状态,并释放微弱的能量,形成射电信号。
通过检出这些信号并进行空间分辨,可以得到运动中原子核的分布图像,从而形成核磁共振影像。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肿瘤的发病及是否转移等诊断率最高,胎儿颅脑异常也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检查。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MRI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MR基本原理及图像观察
自旋的基本概念
自旋是原子核的一个特性,它产生了原子核的旋转和磁矩,这是MR成像的基础。
自旋共振与MR成像的关系
自旋共振是指原子核在特定的磁场和无线电波作用下发生共振吸收,这一现 象被应用于MR成像。
缺点
成像时间较长,设备价格高,对金属植入物敏感。
MR系统的组成
核磁共振系统
由磁体、收发线圈和控制系统 组成。
计算机工作站
用于图像重构和分析。
病人床
用于定位和支撑患者。
磁共振信号的产生
1 自旋
原子核的自旋产生磁矩和旋磁比。
2 自发放射
激发的原子核在退激时放出能量。
3 共振吸收
通过不同的无线电波频率激发和探测不同类型的原子核。
人体组织对MR的响应
1
水
2
水分对MR信号的响应较弱,呈暗信
号。
3
脂肪
脂肪组织对MR信号较强,呈明亮信 号。
肌肉
肌肉组织对MR信号较强,呈亮信号。
MR成像技术的发展历史
MR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改进,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医学成像方 法。
MR成像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
无辐射、无创伤、非侵入性,可观察软组织和器官。
MR基本原理及图像观察
磁共振成像(MR)是一种无创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 电波,可以获取身体内部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
什么是MR?
磁共振成像,简称Mຫໍສະໝຸດ ,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可以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获取人体内部组织的高分辨率 图像。
MR的基本原理
MR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与人体内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通过测量和分析它们 的信号,得到图像。
MR成像技术篇-基础篇
MR成像技术篇—基础篇(1)第1章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学基础1.1概述1.1.1磁共振成像的起源及定义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磁波对置于磁场中的含有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的物质进行激发,发生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用感应线圈采集磁共振信号,按一定数学方法进行处理而建立的一种数字图像。
1946年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Bloch和哈佛大学的Purcell教授同时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由于这一发现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医学上具有重大意义。
此两人于195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46~1972年NMR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分析,即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
1971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达曼迪恩Damadian 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NMR信号可检测疾病”和“癌组织中氢的T1、T2时间延长”等论文。
1973年美国人Lauterbur用反投影法完成了MRI的实验室的模拟成像工作。
1978年英国第一台头部MRI设备投入临床使用,1980年全身的MRI研制成功。
1.1.2磁共振成像特点及其局限性1.1.2.1磁共振影像的特点²多参数成像,可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²高对比成像,可得出祥尽的解剖图谱;²任意层面断层,可以从三维空间上观察人体成为现实;²人体能量代谢研究,有可能直接观察细胞活动的生化蓝图;²不使用对比剂,可观察心脏和血管结构;²无电离辐射,一定条件下可进行介入MRI治疗;²无气体和骨伪影的干扰,后颅凹病变等清晰可见。
1.1.2.2磁共振成像的局限性²呈像速度慢;²对钙化灶和骨皮质症不够敏感;²图像易受多种伪影影响;²禁忌证多;²定量诊断困难。
mr成像基本原理
mr成像基本原理MR成像基本原理。
MR(Magnetic Resonance)成像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成像的医学影像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进行激发和信号采集,来获取人体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MR成像具有无辐射、高分辨率、多平面成像、对软组织成像优秀等优点,因此在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MR成像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核磁共振现象、梯度磁场和RF脉冲信号的作用、信号采集和成像重建等几个方面。
首先,核磁共振现象是MR成像的基础。
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具有自旋,当这些氢原子置于外加静磁场中时,它们会产生磁矩并呈现出两种自旋状态。
当外加射频脉冲信号作用于这些氢原子时,会使得这些氢原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然后再释放出能量并产生共振信号。
通过检测这些共振信号的特性,可以获取人体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其次,梯度磁场和RF脉冲信号的作用对于MR成像也至关重要。
在MR成像过程中,梯度磁场可以使得不同位置的氢原子产生不同的共振频率,从而实现对不同位置的成像。
而RF脉冲信号则可以激发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产生共振信号,从而进行信号采集和成像。
最后,信号采集和成像重建是MR成像的关键步骤。
在信号采集过程中,需要对梯度磁场和RF脉冲信号进行精确控制,以获取高质量的共振信号。
而在成像重建过程中,需要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重建,以生成人体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图像。
总的来说,MR成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核磁共振现象对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进行激发和信号采集,来获取人体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梯度磁场和RF脉冲信号的作用以及信号采集和成像重建是实现MR成像的关键技术。
通过对MR成像的基本原理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MR成像技术的优势和局限,为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准确的影像信息。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详解演示文稿
由于相位不同,每个质子的横向磁化分矢量相 抵消,因而并无宏观横向磁化矢量产生
现在是21页\一共有58页\编辑于星期四
小结
进入主磁场后,质子自旋产生的核 磁与主磁场相互作用发生进动
进动使每个质子的核磁存在方向稳定的纵向磁 化分矢量和旋转的横向磁化分矢量
由于相位不同,只有宏观纵向磁化矢量产生, 并无宏观横向磁化矢量产生
加权
磁共振加权成像
突出重点
一般的成像过程中,组织的各方面特性(例如:质子密度、T1 值、 T2 值)均对MR 信号有贡献,几乎不可能得到仅纯粹反映组织一个特
性的MR图像,我们可以利用成像参数的调整,使图像主要反映组 织某方面特性,而尽量抑制组织其他特性对MR 信号的影响, 这就是“加权”。
现在是42页\一共有58页\编辑于星期四
现在是22页\一共有58页\编辑于星期四
某一组织(或体素)产生的宏观矢量的大小与其含有 的质子数有关,质子含量越高则产生宏观纵向磁化矢 量越大。
我们可能认为MRI已经可以区分质子含量不同的组织了。 然而遗憾的是MRI仪的接收线圈并不能检测到宏观纵向 磁化矢量,也就不能检测到这种宏观纵向磁化矢量的差 别。
现在是28页\一共有58页\编辑于星期四
磁共振成像过程
人体→进入磁场→磁化→施加射频脉冲→氢 核磁矩发生90。偏转,产 生能量→射频脉冲 停止、弛豫过程开始,释放所产生的能量 (形成MR信号) →信号接收系统→计算机 系统。
现在是29页\一共有58页\编辑于星期四
磁共振现象
90°射频脉冲
当射频脉冲的能量正好使宏观纵向磁化矢量偏转90°, 即完全偏转到X、 Y 平面,称这种脉冲为90°脉冲,其 产生的横向宏观磁化矢量在各种角度的射频脉冲中是最 大的。
MR基础知识
发射线圈发射射频脉冲激发人体质 子共振;接受线圈接收MR信号;
相控阵线圈由多个子线圈单元组 成,匹配多个数据采集通道,可明 显提高图像信噪比,改善薄层扫描、 高分辨率扫描图像质量。
1.MR系统组成
(4)终端显示系统
包括人机交互操作系统+后处理工作站等。
MR检查技术基础知识
放射科 宋杨
(一)MR成像技术概览
1.MR系统组成 2.MR成像原理 3.MR成像参数 4.MR扫描方案
1.MR系统组成
(1)主磁体
➢ 种类:永磁型;电磁型;超导型 ➢ 场强(T):低场0.2-0.4T
中场0.5-1.4T 高场1.5-3.0T 超高场4.0-7.0T ➢ 性能指标:均匀度;稳定性;长度及有效 孔径
脂,DWI 冠状位:T2WI压脂 增强:矢冠轴T1WI压脂 • 肝胆 MRCP • 肾脏 MRU
4.常规MR扫描序列
盆腔(子宫附件、前列腺) 轴位:T1WI,TIWI同反相位,T2WI压 脂,DWI 冠状位:T2WI压脂 增强:矢冠轴T1WI压脂 *前列腺:DWI,MRS
4.常规MR扫描序列
骨关节(肩髋膝踝腕肘等) 矢状位:TIWI T2WI(压脂) PDWI 冠状位:T2WI/PDWI压脂 轴位: T2WI/PDWI压脂 增强:矢冠轴T1WI压脂
轴位:T1WI,T2WI,T2WI-FLAIR,DWI 矢状位:T1WI或T2WI 增强:矢冠轴T1压脂 颅脑血管:MRA MRV Ce-MRA 颅脑波谱:MRS (2)脊髓 矢状位T1WI,T2WI,T2WI压脂;轴位T2WI 增强:矢冠轴T1压脂 脊髓水成像MRM
4.常规MR扫描序列
腹部(肝胆脾胰肾) 轴位:T1WI,TIWI同反相位,T2WI压
mr成像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MR成像的基本原理与应用1. 前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疾病诊断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MR成像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医学和科学研究中的各种应用。
2. MR成像的基本原理MR成像通过测量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在强磁场和射频场的作用下产生的信号,并根据这些信号来重建图像。
以下是MR成像的基本原理:•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是指在强磁场中,原子核会吸收辐射并重新发射能量的现象。
人体中丰富的水分子含有氢原子核,因此MR成像主要通过对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核进行探测。
•强磁场作用:MR成像使用强磁场(通常是1.5特斯拉或3特斯拉)来定向水分子中氢原子核的旋转轴,使其与磁场方向保持一致。
强磁场会使氢原子核的旋转速度发生改变,为后续成像提供基础。
•射频场作用:通过向人体中加入辅助磁场,即射频场,磁共振激发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核。
射频场的频率通常在无线电波范围内,与氢原子核的共振频率相匹配。
•信号检测与处理:当激发的氢原子核恢复到基态时,会产生一种电压信号。
这些信号通过接收线圈收集,并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分析。
计算机可以根据信号的强度和时间信息重建出图像。
3. MR成像的应用MR成像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良好分辨能力,因此在医学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MR成像的常见应用:3.1 医学诊断•脑部成像:MR成像在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脑卒中、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等。
•胸腹部成像:MR成像可以用于检测和定位肿瘤、炎症、器官病变等。
如肝脏、肾脏、胰腺等疾病的诊断。
•骨骼成像:MR成像可用于检测骨骼系统中的骨折、骨肿瘤、关节炎等疾病。
•心血管成像:MR心血管成像可以提供心脏和血管的详细结构和功能信息,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3.2 科学研究•神经科学研究:MR成像在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MR成像基本原理
原子核在静态磁场和高频交变磁场作用下,发生 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
磁共振信号可以通过频率、幅度、相位等参数来 解析,用于生成图像。
不同组织的核磁共振信号强度不同,可以通过调 整成像参数来增强或减弱图像对比度。
成像处理与重建
原始数据采集
通过接收机根据被检体的磁共振信号将数据保存下来。
MR成像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静态磁场和高频交变磁 场与人体内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产生磁共振信号来生成图像。
核磁共振成像概述
什么是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原子核 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磁共振信 号来生成图像的医学成像技术。
成像过程
核磁共振成像过程包括静态磁场 产生、高频交变磁场作用、磁共 振信号形成和图像重建等步骤。
图像重建
利用数学算法和信号处理技术将原始数据重建成二维或三维的图像。
应用领域介绍
脑部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可用于诊断和研究 脑部疾病,如肿瘤、卒中和神经 退行性疾病等。
心脏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可以观察心脏的结 构和功能,用于检测心脏病和监 测治疗效果。
关节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在关节疾病诊断和 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骨 折、滑膜炎和软骨病等。
高频交变磁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用原理
高频交变磁场是通过无线电波 产生的,可以激发人体内部的 原子核产生磁共振信号。
调节频率和强度
高频交变磁场的频率和强度需 要根据不同的成像需求进行调 节,以获得最佳的成像效果。
安全性考虑
高频交变磁场的强度较低,对 人体无害,但需要控制辐射范 围,避免对周围环境产生干扰。
mr成像原理
mr成像原理MR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对人体进行成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它利用人体组织中氢原子的核磁共振信号来获取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人体内部的软组织结构,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那么,MR成像是如何实现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MR成像的原理。
首先,MR成像的原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
在外部磁场的作用下,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会发生共振现象,产生一定的共振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被接收线圈捕获,并通过信号处理系统转化为图像。
其次,MR成像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激发、信号采集、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
首先,通过向人体施加射频脉冲来激发组织中的氢原子核,使其产生共振信号。
然后,接收线圈捕获共振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接着,利用梯度磁场对信号进行空间编码,确定信号的来源位置。
最后,通过图像重建算法将信号转化为图像,呈现出人体内部的结构。
在MR成像中,梯度磁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梯度磁场可以使不同位置的原子核产生不同的共振频率,从而实现对空间位置的编码。
通过改变梯度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获取不同位置的共振信号,从而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
此外,MR成像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成像序列来获取不同的对比度和组织信息。
常见的成像序列包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和质子密度加权成像。
这些成像序列可以根据临床需要来选择,对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和病变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总的来说,MR成像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激发、信号采集、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等步骤,可以获取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人体影像。
它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揭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MR成像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医学领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mr成像的基本原理
mr成像的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可以用来观察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
它利用了原子核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的作用下发生共振现象的特性,通过对共振信号的接收和处理,得到人体内部的图像。
MR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即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发生共振吸收和发射射频信号的特性。
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主要是氢核(质子),而氢核具有自旋,因此可以被外加磁场所影响。
当人体置于强磁场中时,原子核的自旋会沿着磁场方向进行取向,形成一个宏观的磁矩。
在MR成像过程中,首先需要将人体置于强磁场中,这个强磁场通常是由超导磁体产生的。
强磁场可以使得人体内部的原子核自旋取向,形成一个整体的磁化强度。
然后,通过向人体内部施加一系列特定频率和幅度的射频脉冲,可以使得部分原子核发生共振现象。
当射频脉冲施加后,原子核会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并吸收射频能量。
当射频脉冲停止时,原子核会从高能级跃迁回低能级,并释放出射频信号。
这些释放出的射频信号可以被接收线圈捕获,并通过一系列信号处理和计算,得到人体内部的图像。
在MR成像中,不同组织和器官具有不同的信号强度和特征。
这是因为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水含量、脂肪含量以及其他物质的分布和浓度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共振特性。
通过对这些信号进行接收、处理和分析,可以将其转化为图像,显示出人体内部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分布和结构。
MR成像具有许多优点,例如无辐射、高分辨率、多平面重建以及对软组织有很好的对比度等。
它可以用于观察人体内部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且对于一些传统影像技术难以观察到的问题有着很好的应用价值。
因此,在临床医学中,MR成像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总之,MR成像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对共振信号的接收和处理,可以得到人体内部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图像。
它具有许多优点,并且在临床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MR常用序列成像基本原理
MR常用序列成像基本原理MR(Magnetic Resonance,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利用磁共振现象对人体进行断层成像。
下面将介绍MR常用序列成像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磁共振现象、脉冲序列和图像重建方法。
1.磁共振现象:MR成像利用了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
在磁场中,原子核具有自旋,一部分原子核的自旋朝向与磁场方向一致,另一部分原子核的自旋朝向与磁场方向相反。
当外加一个RF脉冲磁场时,自旋的朝向会发生偏离,并且当RF脉冲作用结束后,自旋会重新回到平衡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核会产生瞬态电流,这个电流会在接收线圈中被检测出来,从而生成信号。
2.脉冲序列:为了获取高质量的MR图像,需要设计一系列脉冲序列,这些序列分别用于激发、改变自旋状况和接收信号。
常用的脉冲序列包括激发序列、脉冲重复时间(TR)和回波时间(TE)。
激发序列:激发序列用于改变自旋的朝向,一般使用90°或180°的RF脉冲。
当自旋被激发后,它们会开始预处理并自发地发出信号。
TR时间:TR时间是指两次激发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
较长的TR时间可以增加信号强度,但同时会使成像时间延长。
TE时间:TE时间是指激发脉冲到回波信号的时间间隔。
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T1和T2弛豫时间,通过调整TE时间可以使不同组织在图像中有不同的对比度。
3.图像重建方法:在脉冲序列激发后,接收到的信号会经过放大、滤波和数字化处理,然后进行图像重建。
K空间:在图像重建之前,信号会先经过傅里叶变换,转换到K空间。
K空间是频域中的一个空间,其中信号是由一系列频率组成。
傅里叶变换将信号由时间域转换到频域,从而可以将信号表示为K空间中的一系列频率成分。
图像重建:图像重建是将K空间转换为空间域的过程。
常见的图像重建方法有基于筛选技术的回波图像和基于逆傅里叶变换的图像重建。
基于筛选技术的回波图像是通过选择特定频率分量的信号并进行加权平均来构建图像。
MR成像原理及全身应用ppt课件
组织中,化为热量。使局部
弛豫
体温升高或诱发分子运动, RF
即T1驰豫。
Transceiver MR Signal
③ 能量可逆性地转移到其它共
振的质子上,使其相位一致
性丧失,即T2弛豫。
17
无线电波激发使磁场偏转90度,关闭无线 电波后,磁场又慢慢回到平衡状态(纵向)
射频脉冲停止后,在主磁场的作用下,横向宏观磁化矢量逐渐
T2WI:白质比灰 质信号低
– 腹部:
T1WI:肝脏比脾 脏信号高
T2WI:肝脏比脾 脏信号低
T1WI T1WI
T2WI T22W5 I
总结一下MR成像的过程---1
第一步: 病人进入磁场 人体被磁化产生纵向磁 化矢量
26
总结一下MR成像的过程---2
第二步: 发射射频脉冲 人体内氢质子发生共振 从而产生横向磁化矢量
韧带和肌腱等 致密结缔组织
低 PD、很长 T1、很短 T2
骨皮质、空气和含气组织 极低 PD
实质脏器 脑灰质 脑白质
常为较高 PD 较长 T1 较长 T2
肝脏
肾脏
纤维软骨
较高 PD,较长 T1 和短 T2
透明软骨
较高 PD,长 T1 和 T2
+~ ++ +
0~+
++ ++ ++ ++ +~ ++ ++
8
❖ 基本原理
3、自旋质子:
(一)原子结构
原子
原子核 电子
质子 中子
统称核子 具有自旋的特性
根据经典电磁学理论:
旋转的电荷可视为环路上的
MR成像基础理论及成像原理(下)
·使用工厂提供的专用匀场软件依次输入空间各点的场强测量数值,计算匀场参数,软件会输出匀场片尺寸选择以及空间放置位置的具体方案;·安装工程师依据上述方案,在软件指定的专用卡槽的位置上插入指定尺寸的匀场片,并用无磁螺钉固定,进行匀场操作;·匀场操作过程需要反复进行多次,为了达到理想的磁场均匀性,一般需贴补数十个匀场片才能达到设计和应用要求。
一般1.5TMRI设备的被动匀场工作需要一个工作日,而3.0TMRI 设备则可能需要数天才能完成。
⑷被动匀场安全规范匀场片在场强为2.0T的磁体孔洞内,磁体对它的作用力将会增至其自身质量的200倍,即重100g的匀场片在磁体中将承受20kg的磁力作用。
因此,匀场操作前后,应严格遵守安全规范。
例如,匀场时磁体附近只留一人操作;匀场人员必须戴厚手套,穿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佩戴防护眼镜等;每次只处理一小块铁片;匀场过程当中以及前后要彻底清理现场等。
任何磁体都不会产生绝对均匀的磁场,而磁场的不均匀性会降低MRI系统的性能,因此可使用均匀线圈以补偿因不可控制的环境因素及其他不可避免的因素所引起的主磁场的非均匀性和缺陷,以使主磁场更均匀。
主动匀场(active shimming)又称为有源匀场,是指利用匀场线圈(shimming coils)通以电流,产生小磁场,并通过适当调整匀场线圈阵列中各线圈的电流强度,使其周围的局部磁场发生变化来调节改善静磁场的不均匀性,以提高静磁场整体均匀性的过程。
在每次MRI扫描前还可主动调整,以进一步提高磁场的均匀性。
匀场线圈的制作非常精细,其作用范围也比较局限。
因此,通过主动匀场可获得磁场高度均匀的成像空间。
主动匀场是对磁场均匀性进行精细调节的方法。
在表3-1中可看到0.35T、1.5T和3.0TMRI设备磁场均匀性的典型数值。
⑴匀场线圈匀场线圈一般位于磁体中心,梯度线圈之外,多由铌钛(NbTi)合金制成。
匀场线圈分为超导型和常导型。
MR成像基本原理
通常情况下,耗能少的、处于低能态的质子占多数。
在主磁场内的H质子除了自旋外,还在不停地,绕着 主磁场轴进行旋转摆动,我们把质子的这种旋转摆 动称为进动(precession) 。进动是磁性原子核自 旋产生的小磁场与主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处于平行或反平行两个方向的质子所产生的磁力可相 互抵消。但通常情况下,处于低能态、耗能少的质子 占多数。
T1WI
PDWI
T2WI
以常见的成像序列自旋回波(SE)序列为例, 各种加权成像是由调整重复时间(TR)和回波 时间(TE)来实现的。
加权成像 TR(ms) TE(ms)
T1WI
T2WI PdWI
短= <500
长= >2000 长= >2000
短= <30
长= >60 短= <30
自 旋 回 波 序 列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简史
• 核磁共振现象发现
Purcell等, Bloch等( 1945); Physical Review:
• 核磁共振现象引入医学界
Damadian(1971 ); Science, 171: 1151 -1153
• 核磁共振成像
Lauterbur(1973) ; Nature, 242: 190 -191
选用具有一定频率带宽的射频脉冲通过层面选择我们可以将该层面所有质子的与其它平面质子区别开来接下来的任务是将该平面各个质子的不同位置加以区别经过层面选择后该层面所有质子进动频率一致使用频率编码梯度磁场使质子在y轴上进动频率各不相同产生不同信号垂直于频率方向施加相位编码梯度磁场在x轴产生以不同进动频率进动使其失相位可测得信号通过计算机以傅立叶转换一种数学方法可以得到每一层面中不同频率及相位的质子密度信号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工厂提供的专用匀场软件依次输入空间各点的场强测量数值,计算匀场参数,软件会输出匀场片尺寸选择以及空间放置位置的具体方案;·安装工程师依据上述方案,在软件指定的专用卡槽的位置上插入指定尺寸的匀场片,并用无磁螺钉固定,进行匀场操作;·匀场操作过程需要反复进行多次,为了达到理想的磁场均匀性,一般需贴补数十个匀场片才能达到设计和应用要求。
一般1.5TMRI设备的被动匀场工作需要一个工作日,而3.0TMRI 设备则可能需要数天才能完成。
⑷被动匀场安全规范匀场片在场强为2.0T的磁体孔洞内,磁体对它的作用力将会增至其自身质量的200倍,即重100g的匀场片在磁体中将承受20kg的磁力作用。
因此,匀场操作前后,应严格遵守安全规范。
例如,匀场时磁体附近只留一人操作;匀场人员必须戴厚手套,穿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佩戴防护眼镜等;每次只处理一小块铁片;匀场过程当中以及前后要彻底清理现场等。
3.2.6.3主动匀场和匀场线圈任何磁体都不会产生绝对均匀的磁场,而磁场的不均匀性会降低MRI系统的性能,因此可使用均匀线圈以补偿因不可控制的环境因素及其他不可避免的因素所引起的主磁场的非均匀性和缺陷,以使主磁场更均匀。
主动匀场(active shimming)又称为有源匀场,是指利用匀场线圈(shimming coils)通以电流,产生小磁场,并通过适当调整匀场线圈阵列中各线圈的电流强度,使其周围的局部磁场发生变化来调节改善静磁场的不均匀性,以提高静磁场整体均匀性的过程。
在每次MRI扫描前还可主动调整,以进一步提高磁场的均匀性。
匀场线圈的制作非常精细,其作用范围也比较局限。
因此,通过主动匀场可获得磁场高度均匀的成像空间。
主动匀场是对磁场均匀性进行精细调节的方法。
在表3-1中可看到0.35T、1.5T和3.0TMRI设备磁场均匀性的典型数值。
⑴匀场线圈匀场线圈一般位于磁体中心,梯度线圈之外,多由铌钛(NbTi)合金制成。
匀场线圈分为超导型和常导型。
超导型匀场线圈与主磁场线圈置于同一低温容器中,其电流高度稳定,且不消耗电能,属于高品质匀场手段。
常导型匀场线圈使用广泛,但要消耗能量,其匀场效果受匀场电源质量的限制。
匀场线圈由若干个小线圈所组成。
这些小线圈分布在柱状匀场线圈骨架表面,构成以磁体中心为调节对象的线圈阵列。
由于线圈的大小不同,通电时产生的磁场也不同,因而对主磁场的影响程度就不一样。
反映匀场线圈性能的主要参数有电流调节能力(ppm/A)、最大场强调节范围(ppm)、以及匀场线圈数量。
⑵匀场电源匀场电源质量对于主动匀场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匀场电源波动时,不仅匀场目的达不到,主磁场的稳定性也会被破坏。
因此,在MRI设备中匀场线圈的电流均由高精度、高稳定度的专用电源提供。
这种电源不仅可通过设备控制面板进行调控,也可通过标准硬件接口,由系统软件进行精细的调整,并可设定远程监控和控制。
3.2.6.4磁场测量磁场测量是MRI设备安装阶段的重要工作之一。
所得数据不仅是励磁和匀场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帮助现场安装工程师监测新磁体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磁场测量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方法。
⑴磁场测量仪器匀强磁场测量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霍尔探头法和磁共振法。
高斯计(Gauss meter)是专门用于磁感应强度(B)测量的仪器,按照测量方法可分为霍尔探头高斯计和磁共振法高斯计。
在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磁场测量中,磁共振法高斯计的使用最为广泛。
⑵磁场测量方案磁场测量在励磁结束2~3小时,磁场强度达到稳定值后再进行。
磁场测量常以一定直径的、与磁体同心的球形空间为基准或参照范围。
球体表面任意一点至磁体中心的距离相等,有利于布置高斯计探头,并容易建立相关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和表达。
上述球形空间的直径常用DSV(diameter of spherical volume)表示,并将上述球体直接称为DSV。
常用的DSV有10cm、20cm、30cm、40cm和50cm等几种。
在MRI微成像和波谱分析中,会用到更小的DSV。
在磁场均匀性的测量中,高斯计探头布置在不同直径DSV的表面,以反映该DSV所在空间的磁场状况。
在DSV确定的前提下,测量点的选取方法常用的有9平面法(每圆周8点测量)、11平面法(每圆周12点测量)、23平面法(每圆周24点测量)等。
磁场的基础测量采用11平面法,这样可为将要进行的被动匀场提供更多更准确的匀场信息。
⑶高斯计使用注意事项磁场测量使用的仪器主要是高斯计或场强仪,其次是与之配套的探头固定架和前置放大器等。
磁场测量的结果直接关系到MRI磁场匀场后最终的均匀程度。
因此,仅有先进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是不够的,还必须正确使用磁场测量仪器。
需要注意的事项有:①探头固定架用胶木等非磁材料制成,起固定、旋转和伸缩高斯计探头的作用,使用时须紧固在与磁体相连接的检查床面上。
②高斯计主机箱不可置于磁体旁边,应至少远离磁体3m以上,最安全的方法是移至磁体间外。
③高斯计主机箱与前置放大器、测量探头间用带屏蔽功能的50 同轴电缆相连。
④高斯计使用前预热15分钟以上,否则有可能。
MR成像技术篇—基础篇(6)第3章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构成3.3梯度系统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和放射学系教授保罗·劳特布尔(Paul C. Lauterbur)于1973年提出在主磁场内附加一个不均匀的磁场,即引进梯度磁场来改变MRI成像空间各点的磁场强度,再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这一物体,这样根据物体释放出的电磁波就可以绘制成物体某个截面内部的二维核磁共振图像。
随后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系教授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又进一步验证和改进了这种方法,并发现不均匀磁场的快速变化可以使上述方法能更快地绘制成物体内部结构图像。
此外,他还证明了可以用数学方法分析这种方法获得的数据,为利用计算机快速绘制图像奠定了基础。
他们两人共同获得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如何用核磁共振技术拍摄不同结构的图像上获得了关键性发现。
这些发现导致了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上获得突破的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由此可见,梯度系统(gradient system或gradients)在MRI设备的发明和应用中占据着关键和重要的位置。
梯度系统是指与梯度磁场相关的电路单元和相关系统。
它的功能是为MRI设备提供线性度优良、可达到高梯度磁场强度(又称梯度场强度)、并可快速开关的梯度场,以便动态地、依次递增地修改主磁场B0的磁场强度,实现成像体素的空间定位和层面的选择。
此外,在梯度回波和其他一些快速成像序列中,梯度场的翻转还起着射频激发后自旋系统的相关重聚作用。
3.3.1梯度系统和梯度磁场的组成3.3.1.1梯度系统的组成梯度系统由梯度线圈、梯度控制器、数模转换器(DAC)、梯度放大器(又称梯度电源)和梯度冷却系统等部分组成。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图3-8所示。
梯度线圈和放大器均有双套设计方案,现有MRI设备中按照其梯度组合方式和工作模式可分为单梯度放大器单梯度线圈、双梯度放大器单梯度线圈、单梯度放大器双梯度线圈等三种梯度类型MRI设备。
3.3.1.2梯度线圈与梯度磁场的组成MRI设备至少需要三个相互正交(X、Y、Z方向)的梯度磁场作为图像重建的空间定位和层面选择的依据。
梯度线圈绕在主磁体和匀场补偿线圈内,它由三组线圈组成,梯度场的方向按三个基本轴线X、Y、Z轴方向设计,这三个相互正交的任何一个梯度场均可提供层面选择梯度、相位编码梯度、频率编码梯度三项作用之一,而这三个方向的梯度场的联合使用可获得任意斜面的MR图像。
MRI设备中分别由X、Y、Z三个方向的梯度线圈以及为梯度线圈提供“动力”的梯度放大器来提供这三个梯度场。
⑴Z向梯度线圈(Gz)产生z向梯度场的线圈G z可以有多种形式,最简单的是所谓马克斯威尔对。
这是一对半径为的环形线圈。
当两线圈的间距等于时,线圈得到最好的线性。
另外,如果在两线圈中分别通以反向电流,便可使中间平面磁场强度为零。
如今,这种线圈被广泛地用来产生z梯度场。
图3-9即表示如此绕制的z向梯度线圈G z。
图3-10是G z所产生的磁场。
图中的符号“⊙”和“×”分别表示线圈电流的方向:前者为电流穿出纸面,后者为电流离开读者而进入纸面。
用右手螺旋法则可知,两端线圈产生不同方向的磁场:一端与B0同向,另一端与其反向,因而与主磁场叠加后在Z轴方向上以磁体中心为原点分别起到加强和削弱主磁场B0的作用。
⑵X向和Y向梯度线圈(G x和G y)为了得到与Gz所产生的Z向梯度磁场正交的X向、Y向梯度磁场,人们研究电磁学中著名的毕奥—萨伐尔(Biot - Savart)定律,实验观察无限长导体周围的磁场,发现使用四根适当放置的导线组成包围面积为S的、具有一定形状的封闭电流线圈通以电流后便可产生特定方向的磁场,这就是MRI设备需要的X向和Y向梯度磁场。
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封闭电流线圈产生的磁场在线圈几何形状确定的前提下,其产生的磁场方向固定并且只与线圈中的电流有关。
由此制造出X向和Y向的鞍形梯度线圈。
根据对称性原理,将G x围绕Z轴旋转900就可得到G y。
因此,G x和G y线圈的设计可以归结为同一线圈的设计问题。
图3-11和图3-12提供G y线圈及其所产生的Y向梯度场的示意图。
图3-11中四个对称设计的鞍形梯度线圈中流过的是同一电流,且该线圈的鞍形几何形状使其能够产生所需的Y向梯度场。
MRI设备中三套梯度线圈的关系如图3-13和图3-14所示。
3.3.1.3梯度控制器和数模转换器梯度控制器(gradient control unit,GCU)的任务是按系统主控单元的指令,发出全数字化的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包含有梯度电流大小的代码,由数模转换器(digital to analogue converter,DAC)接收并“解读”后,立即转换成相应的模拟电压控制信号,据此产生梯度放大器输出的梯度电流。
MRI设备不仅要求梯度磁场能够快速启停,而且要求其大小和方向均可改变。
从硬件上讲就是要求它有良好的脉冲特性。
在梯度系统中,对梯度放大器的数字化精确控制正是由GCU 和DAC共同完成的。
DAC是数模转换器的英文缩写,是将数字量变为模拟量输出的器件。
DAC的精度(分辨率)由输入端的二进制数的位数来决定。
例如,如果输入为16位二进制数,则它的分辨率就是2-16= 。
目前梯度系统大多采用16位的DAC,即它对梯度电流强度的控制精度可以达到梯度电流输出满刻度的,这样MRI设备对梯度的控制能够做到非常精确,并且可重复性很好。
3.3.1.4梯度放大器每组梯度线圈都有它们各自的驱动电源——梯度放大器,在梯度控制器的计算机控制下随时开关,精确调节供应给梯度线圈的电源,以便获得精确的梯度磁场,因此梯度放大器又称梯度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