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ll样受体1对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N"!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陈文赏,朱继金,李仕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南宁530021摘要: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是一种由四条短链的α螺旋束组成的Ⅰ型IL-2家族细胞因子,与IL-7具有同源性。
TSLP在很多过敏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哮喘、特应性皮炎、嗜酸性食管炎、炎症性肠病等具有重要作用,且促进了这些疾病的发展。
目前,也有一些关于TSLP与肝脏疾病的研究报道。
关于它在肝脏疾病中作用,有报道其能促进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但也有研究表明其在肝脏疾病中起到保护性的作用。
现从TSLP的分子组成及其生物学特性、TSLP与良性肝病、TSLP与肝脏肿瘤三个方面做一综述,阐述TSLP在肝脏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肝疾病;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信号传导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60358)RoleofthymicstromallymphopoietininliverdiseasesCHENWenshang,ZHUJijin,LIShilai.(DepartmentofEmergency,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GuangxiMedicalUniversity,Nanning530021,China)Correspondingauthor:ZHUJijin,zhujijin63@vip.sina.com(ORCID:0000-0001-6419-1350)Abstract:Thymicstromallymphopoietin(TSLP)isatypeIinterleukin2familycytokinecomposedoffourshort-chainα-helixbundlesandhashomologywithinterleukin-7.TSLPplaysanimportantroleinmanyallergicdiseasesorautoimmunediseases,suchasasthma,atopicdermatitis,eosinophilicesophagitis,andinflammatoryboweldisease,andpromotesthedevelopmentofthesediseases.Atpresent,therearesomereportsonTSLPinliverdiseases,andsomestudiesshowedthatitcanpromotethedevelopmentandprogressionofliverdisea ses,whileothersshowedthatitplaysaprotectiveroleinliverdiseases.ThisarticlereviewsthemolecularcompositionandbiologicalfeaturesofTSLPandtheroleofTSLPinbenignliverdiseasesandlivertumorsandelaboratesontheresearchadvancesinTSLPinliverdiseases.Keywords:LiverDiseases;ThymusStromalLymphopoietin;SignalTransductronResearchfunding: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81960358)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2.05.042收稿日期:2021-09-12;录用日期:2021-10-27通信作者:朱继金,zhujijin63@vip.sina.com1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usstromallymphopoietin,TSLP)的分子组成及其生物学特性TSLP最初于1994年被鉴定为胸腺基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是一种由4条短链的α螺旋束组成的Ⅰ型IL-2家族细胞因子,与IL-7具有同源性。
toll样受体名词解释
toll样受体名词解释
Toll样受体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受体,也被称为Toll-like receptors(TLRs)。
它们是一类存在于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免疫系统中的受体分子,起着识别和应答外来微生物的关键作用。
Toll样受体最早是在果蝇(Drosophila)的免疫系统中被发现的,后来在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中也被发现。
它们的命名源自于果蝇的Toll受体,因为人类的TLRs在结构和功能上与果蝇的Toll受体相似。
TLRs主要存在于免疫细胞表面,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 淋巴细胞等。
它们通过结合微生物的特定分子模式(例如细菌的脂多糖、病毒的核酸等)来识别和区分病原体。
一旦TLRs与这些微生物分子结合,它们会激活免疫细胞,并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
TLRs的激活会触发多种信号传导途径,包括NF-κB和MAPK等途径,从而导致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活化。
这些反应有助于清除病原体、增强免疫应答,并最终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除了对微生物的识别,TLRs还参与了一些非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和发展,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和慢性炎症等。
因此,研究TLRs
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对于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关疾病的治
疗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Toll样受体是一类存在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通过识别微生物的特定分子模式来激活免疫反应。
它们在免疫应答
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鸡Toll样受体研究进展
述。
1 TLR 的结构及功能
TLR 由胞外区、跨 膜区及胞内区三部 分组成。 胞外区 为 富 含亮 氨 酸 重复 序 列 ( 1eucine r ich re peat s, LRR) 的结构域, 其特征是亮氨酸间隔分布于 几个固定位点, 此结构的 LRR 有利于促进蛋白质间 的相互黏附, 因而被认为可用来识别病原微生物或 其他产物, 激活胞内信号转导系统。研究显示, 存在 于不同物种的多种含 LRR 的蛋白都参与宿主对病 原体的 防御反应; 胞内 区由 T oll 同源结 构域 ( toll homoly domain, T H domain) 和分子羧基端长短不 同的短尾肽组成, 该序列与白细胞介素 1( intedeu kin 1, IL 1) 受体胞内区的保守序列有高度同源性, 于是又 将 TH 结构 域称为 T oll/ IL 1R ( T IR ) 同源 区, 它是 T oll 样蛋白向下游进行信号传导的核心元 件, 这一区域关键位点的突变或序列缺失将阻断信 号向下传递。TLR 一旦被 PAMPs 激活, 即可触发 细胞信号级联, 最终激活转录因子 NF B 的信号途 径从而激活细胞, 启动一系列免疫炎症反应, 以清除 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这些效应包括产生多种能扩大 免疫炎症反 应、增强杀菌 作用的细胞 因子如 IL 1、 IL 6、IL 12、IL 8、TNF Q 及 IFN 7 等。越来越多的 证据表明, 激活的 T LR s 也为建立特异性免疫提供 了条件。
动物医学进展, 2010, 31( 9) : 76 80 Pr ogress in Vet erinary Medicine
文献综述
鸡 T oll 样 受 体 研 究 进 展
甘珊珊1 , 何秀苗1* , 韦 平2
Toll样受体简介及TLR2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简介及TLR2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作为天然免疫分子的成员已经成为目前免疫学研究的热点,迄今为止人类TLR家族至少包括有11个成员[1],主要表达在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它们参与多种免疫反应,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发病也有突出影响。
TLR2是Toll样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本文就TLRs做一简介,并对TLR2在RA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Toll样受体简介Toll样受体最早是在研究果蝇的胚胎发育中发现的,称为Toll受体,它们不仅是果蝇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必须成份蛋白,同时也能介导天然免疫,抵抗微生物的感染[2]。
1997年Janeway[3]等首次发现与果蝇同源的人的Toll蛋白,并命名为TLRs。
1.1 TLRs的结构和分布哺乳动物的TLRs均为Ⅰ型跨膜蛋白受体,主要由三个功能区构成: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
胞外区含有18-31个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leucine rich repeats,LRR),研究发现TLR家族成员胞外区的同源性差,提示不同的TLR成员与不同的配体结合[4],亦即表示LRR具有决定TLRs与配体结合部位的特异性。
TLR的胞内区与人白介素-Ⅰ受体(IL-IR)胞内区结构相似,故称为TIR结构域(Toll/IL-IR domain,TIR)[5],TIR结构负责向下游进行信号转导,它是TLR和IL-IR向下游转导信号的核心元件,其关键位点的突变或序列缺失会阻断信号下传。
TLRs分布广泛,大部分组织至少表达一种TLR,有些甚至表达全部,其中所有淋巴组织都有TLRs的表达,在外周血白细胞中表达水平最高,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T细胞及DC都表达TLR mRNA。
1.2 TLRs的配体TLRs是一类Ⅰ型跨膜形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它主要识别广泛存在于病原体细胞表面的分子标志,即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从而迅速激活免疫反应的。
th17细胞
TH17细胞TH17细胞是一类重要的淋巴细胞亚群,起源于T辅助细胞,其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种细胞被广泛认为与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TH17细胞主要通过分泌IL-17A、IL-17F、IL-21等细胞因子来发挥作用。
TH17细胞的发现TH17细胞最早于2005年由美国科学家发现并鉴定,该发现被认为是免疫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TH17细胞的发现使得人们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TH17细胞的功能TH17细胞在免疫应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调节。
TH17细胞除了可以诱导炎症反应外,还能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和组织修复。
然而,过度活化的TH17细胞也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TH17细胞的调控TH17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细胞途径和信号分子的调控。
IL-6、IL-23、TGF-β等因子在TH17细胞的分化和活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通过调节这些信号分子的表达和活性,可以有效干预TH17细胞相关疾病的发展。
TH17细胞与疾病除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外,TH17细胞还与多种炎症性和感染性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对于TH17细胞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具体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通过调控TH17细胞的活性来治疗相关疾病。
总结TH17细胞作为一类免疫细胞亚群,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的发现为免疫学领域带来了新的认识,而对于TH17细胞的功能、调控以及与疾病的关系的研究也在持续深入。
随着对TH17细胞的进一步了解,相信将有助于未来更好地治疗相关疾病和疾病的预防。
Th17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
Th17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白婕综述天津市海河医院普外科,天津,300350摘要:在免疫反应过程中,CD4+T细胞起了重要的作用。
Th17细胞是一种新发现的CD4+T 细胞,它不同于Th1,Th2等CD4+T细胞,可分泌IL-17A,IL-17F,IL-21和IL-22等不同的细胞因子,通过这些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Th17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已有报告并有一些明确的证据支持,并且在不同的疾病研究中表现出相似的作用,本文分别阐述Th17细胞在桥本甲状腺炎、多发性硬化症、1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柱关节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牛皮癣、炎症性肠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等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炎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
尽管有证据表明Th17细胞可以在这些疾病的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完全清楚,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Th17 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在免疫反应过程中,CD4+T细胞对于免疫应答的启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可为其它细胞提供帮助并承担着多种效应因子的功能。
经抗原刺激,原始的CD4+T细胞活化、扩展并分化成不同亚型,称为辅助T细胞—Th(Th1,Th 2,Th 9,Th17,和Th22)—其特征在于生成不同的细胞因子和效应因子[1]。
Th17细胞已被确定是许多自身免疫疾病的主要致病Th细胞群,并且IL-23可以增强和稳定其功能[2]。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并消除外来抗原,以诱导免疫记忆,并培养对自身抗原的耐受。
有效的免疫稳态依赖于若干因素的平衡,包括调节性T细胞对Th细胞的激活和抑制。
当动态平衡被破坏,并且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时,宿主容易产生自身免疫[3]。
Th17细胞在诱导炎症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但免疫应答需要一定程度的控制以避免慢性炎症的免疫应答介导的损伤。
CD4+T细胞是免疫防御的第一线,主要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在免疫反应的诱导和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
Th17细胞与自身免疫性肾病
Th17细胞与⾃⾝免疫性肾病Th17细胞是T细胞的⼀个独特的谱系。
这些T细胞表达IL-17A和谱系决定转录因⼦RORγt。
Th17细胞在宿主防御病原体中具有重要的⽣理作⽤。
这些促炎T细胞也是⾃⾝免疫的关键因素,在类风湿关节炎或银屑病等⼏种疾病中也显⽰了致病作⽤。
近年来,有证据表明Th17细胞可能在抗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抗体-(ANCA)-⾎管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引起肾脏炎症和⾃⾝免疫病。
本次主要集中阐述Th17分泌IL17细胞因⼦作⽤与肾脏细胞,所引起的肾脏炎症和⾃⾝免疫反应,及其未来治疗⽅⾯的价值。
IL-17对肾实质细胞的影响IL-17可上调各类肾脏实体细胞促炎症因⼦表达已经证明,肾实质细胞对IL-17有不同的反应,甚⾄可能导致直接肾损伤。
⼈近端肾⼩管细胞(hPTEC)在培养过程中可被IL-17A激活,并释放出⼤量的IL-6和IL-8。
在IL-17存在下,培养物也能诱导hPTEC产⽣G-CSF和GM-CSF.培养的肾⼩球⾜细胞(hPOD)在受到IL-17攻毒后,IL-6,MCP-1,RANTES的表达显著上调。
类似的观察⽤于肾⼩球系膜细胞和内⽪细胞。
此外,⼈内⽪细胞对IL-17的反应还表现为VCAM和E-选择素等粘附分⼦的上调。
因此,肾实质细胞通过增加⽩细胞趋化因⼦的表达,促进细胞的迁移来促进IL-17A介导的炎症反应。
IL-17A暴露还可上调⼈肾⼩管上⽪细胞(TEC)和hPOD的CD40表达,从⽽促进与T细胞的相互作⽤。
CD 40与其同源配体的连接诱导两种肾细胞MCP-1和RANTES的合成。
然⽽,作为对IL-17的反应,肾脏的结构完整性也可能受到直接影响。
有研究显⽰经IL-17处理后,肾⼩管上⽪细胞有破坏细胞连接完整性和Ecadherin表达丧失的迹象。
⼀些研究显⽰肾纤维化可能是由IL-17驱动的炎症过程促进的.Kuo等⼈证明IL-17能促进培养的hPOD产⽣转化⽣长因⼦-β1。
IL-17可以诱导hPTEC产⽣细胞外基质蛋⽩和aSMA。
Th17和IL-17在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47卷第5期2021年9月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Medicine Edition)Vol.47No.5Sep.2021DOI:10.13481/j.1671‑587X.20210535Th17和IL-17在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Progress research in effects of Th17and IL-17in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neutrophilic asthma陈晖,周晶,王胜昱(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陕西西安710077)[摘要]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对于哮喘常规治疗方案反应不佳,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
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主要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7(IL-17)来发挥其生物学作用,可诱导气道中性粒细胞性炎症、杯状细胞增生、黏液高分泌、肌纤维母细胞分化和气道平滑肌增生肥大,在该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现总结分析Th17/IL-17在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激素抵抗和气道重塑中的作用机制,以进一步认识Th17/IL-17在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阐述以其为靶点治疗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的可行性及最新进展,以便系统深入地探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为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辅助性T淋巴细胞17;白细胞介素17;哮喘;免疫;中性粒细胞[中图分类号]R562.25[文献标志码]A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最初的报道是来自于支气管黏膜活检,但通常被定义为痰液中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的患者[1]。
近年来随着研究者对该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在部分重症哮喘患者中即可见中性粒细胞起主导作用,并且气道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2]。
虽然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占哮喘比例并不高,但其对哮喘常规治疗方案反应差,尤其是对激素治疗不敏感,因此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并对哮喘防治工作构成了巨大的医疗负担。
固有免疫系统Toll样受体的研究进展
固有免疫系统Toll样受体的研究进展周庆;郝璐;周泽强【摘要】固有免疫系统模式识别样受体中的Toll样受体属于Ⅰ型跨膜糖蛋白,胞外区包含数量各异的亮氨酸富集重复片段结构域,胞内区则由与白细胞介素-1受体结构相似的信号传导结构域组成,能识别侵入体内的异物,激活免疫细胞应答,在固有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介绍了多种Toll样受体结构特征和相关配体活化机制,并对靶向Toll样受体的特效药物的研究进行了概述.【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6(033)003【总页数】5页(P83-87)【关键词】固有免疫;受体配体;信号传导;靶向药物【作者】周庆;郝璐;周泽强【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518039;大连医科大学肿瘤干细胞研究院,大连116044;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518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513+.2固有免疫系统识别机体的急性炎症、病原感染和组织损伤,通过释放细胞因子或者直接吞噬病原体而保护正常机体。
模式识别样受体可以通过识别病原微生物的保守性结构,起始免疫反应,这些保守性结构称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同时模式识别样受体也可以识别机体中损伤的细胞所释放的内源性产物,这些分子被称为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哺乳动物模式识别样受体包括Toll样受体、RIG-I样受体、Nod样受体、AIM2样受体、C型外源凝集素受体和细胞内DNA感受器[1]。
它们各自不同的分子结构特征,决定了其不同的细胞定位,亦决定其识别不同的病原体。
细菌表面的鞭毛蛋白、细胞壁的磷壁酸和脂多糖等成分、细菌内部的核酸成分,病毒的DNA、RNA 成分,均可以活化机体的固有免疫系统,激活免疫细胞内的信号级联反应,诱导其分泌促炎症细胞因子、Ⅰ型干扰素、趋化因子和抗菌肽。
Toll样受体家族蛋白可分为细胞内区和细胞外区,细胞内区由与白细胞介素-1受体(IL-1R)结构相似的信号传导结构域组成,能识别侵入体内的异物,激活免疫细胞应答,在先天性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外区包含数量各异的亮氨酸富集重复片段(leucine-rich-repeat, LRR)结构域,LRR区包含19~25个串联的LRR结构域,每一个LRR结构域具有24~29个氨基酸,其基本组成单元是XLXXLXLXX 或XΦXXΦXXXXFXXLX(X代表任意氨基酸残基,Φ代表疏水氨基酸残基)[2]。
toll样受体
Toll样受体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是I型跨膜蛋白质,识别侵入体内的微生物进而激活免疫细胞的应答。
被认为在先天性免疫系统中起关键作用。
类Toll受体是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的一类,识别与宿主不同的病原体分子。
这些分子被统称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
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情况。
在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哺乳类、鸟类、爬虫类)以及无脊椎动物(如昆虫果蝇已被广泛研究)发现有类Toll受体。
在细菌和植物以及更高的生物界中也发现有类Toll 受体。
所以,类Toll受体是最古老最保守的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
TLR 家族成员(TLR3 除外)诱导的炎症反应都经过一条经典的信号通路(图1),该通路起始于TLRs 的一段胞内保守序列—Toll/IL-1 受体同源区(Toll/IL-1receptor homologousregion,TIR).TIR可激活胞内的信号介质—白介素1受体相关蛋白激酶(IL-1R associated kinase,IRAK) IRAK-1 和IRAK-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NFR-associated factor 6, TRAF-6)、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IκB激酶(IκB kinase,IκK),进而激活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诱导炎症因子的表达。
本信号转导涉及的信号分子主要包括:CD14,MD-2,TRAM,TRIF,TIRAP,MyD88,TLR1,TLR2,TLR3,TLR4,TLR5,TLR6,TLR7,TLR8,TLR9,IRAK-1,IRAK-2,IRAK-4,IRAK-M,TRAF6,TRIAD3A,ST2L,SOCS1,RIG-I,FADD,TOLLIP,RIP1,A20,UEV1A,Ubc13,ECSIT,MEKK-1,TAK1,TBK1,MKK3/6,p38,TAB1/2,MKK4/7,JNK,IKK α,IKKβ,IKKγ,IKKε,NEMO,IκBα,NF-κB,p65/RelA,Casp-8,IRF-3,IRF-7,MAVS等Toll-like Receptors (TLRs) Pathway。
Toll样受体概要
Toll样受体 在天然免疫中识别作用
• TLR如同天然免疫的眼睛,监视与识别各种不同 的疾病相关分子模式,是机体抵抗感染性疾病的 第一道屏障。
• TLR4不但可识别外源的病原体,还可识别内源性 物质及降解物,识别革兰氏阴性菌脂多糖(LPS), 还可识别宿主坏死细胞释放的热休克蛋白(HSP), 体内类肝素硫酸盐和透明质酸盐降解的多糖部分 以及局部的内源性酶的级联活化反应也可激活 TLR4。
• 后来,科学家们用基因打靶的方式使其他各种 TLR丧失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人们认为,每种 TLR可识别不同的一类分子。
Toll样受体的结构
• 所有Toll样受体同源分子都是Ⅰ型跨膜蛋白,可分为胞膜 外区,胞浆区和跨膜区三部分。
• Toll样受体胞膜外区主要行使识别受体及与其他辅助受体 (coreceptor)结合形成受体复合物的功能。
• 1994年,Nomura等人首先报道了人中的Toll样受 体。然而当时Toll的免疫学功能没有得到阐明,所 以人们仍然认为Toll样受体是和哺乳动物的发育有 关的。
• 1996年,Jules A. Hoffmann和他的同事们发现 Toll在果蝇对真菌感染的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从 而确立了Toll的免疫学意义。
• 第二,Toll样受体对获得性免疫应答类型具有调控 作用。多数TLRs活化后可以诱导抗微生物防御系 统,产生IL1β、IL6和TNF以及趋化型细胞因子, 从而调节机体Th1和Th2两种方面的平衡。
谢谢!
分布
• TLRs分布的细胞多达20余种,Muzio M 等 对TLR1TLR5表达于人类白细胞的研究中发 现。
• TLR1能在包括单核细胞,多形核细胞T、B 淋巴细胞及NK细胞等多种细胞中表达。 TLR2、TLR4、TLR5只在髓源性细胞(如单 核巨噬细胞)上表达,而TLR3只特异性表达 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
炎症小体—连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
炎症小体—连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十五年前,炎症小体(Inflammasome)的发现成为科学界了解炎症发生的突破性研究1。
炎症小体被证明在不同的生理环境中起关键作用,因此成为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
本篇综述集中讨论炎症小体在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的中心作用。
炎症小体是由细胞质传感器,细胞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或PYCARD)和pro-caspase-1组成的三体复合物。
传感器的多样性和特异性赋予其对外源(微生物)或内源(压力信号,警报素)等各种刺激的响应。
传感器包括NLRP1,NLRP3和NLRC4(属于NOD样受体家族),AIM2(absent in melanoma-2)或Pyrin。
多样性和特异性的传感器可以广泛识别外源性(微生物分子)和内源性(危险信号)刺激物。
研究最多的炎症小体代表是NLRP3炎症小体。
其活化分两步:第一个信号(Priming)触发NF-κB依赖的pro-IL1β和NLRP3表达,第二个信号由不同结构的微生物分子(例如“毒素”)或危险信号(尿酸单钠,MSU)触发炎症小体多聚体形成。
NLRP3诱导ASC活化并形成斑点,进而促使caspase-1自我切割并活化。
活化的caspase-1促使IL-1β和IL-18水解成熟;并且促使Gasdermin D (GSDMD)切割。
切割的GSDMD随后在细胞膜上形成孔,引发促炎性细胞死亡,即细胞焦亡(Pyroptosis)。
这个过程伴随着IL-1β,IL-18和警报素如HMGB1的释放,将危险信号从受损或死亡的细胞传播出去并调动免疫细胞,特别是体现在中性粒细胞的招募2,3。
此外,寡聚炎性体颗粒可通过吞噬作用(phagocytosis)被周围巨噬细胞吞噬进而放大炎症反应4。
有趣的是,在吞噬细胞处于“超活化(Hyperactivation)”状态时,IL-1β的分泌可独立于细胞焦亡的发生5,6。
事实上,炎症小体诱导树突细胞(DCs)超活化,后者触发增强T细胞(enhanced T cell)应答:除保留其功能和抗原递呈外,增强T细胞促使微环境中的辅助T 细胞(T helper)做出反应并分泌IL-1β和IL-18。
Toll样受体介导的细胞内信号通路及其免疫调节功能
Toll样受体介导的细胞内信号通路及其免疫调节功能Toil样受体(TLR)通过富亮氨酸重复序列识别不同病原体表面共有且进化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引发细胞内信号传导及炎症递质释放,启动宿主的免疫反应,而TLR介导的牙髓细胞内信号通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本文就TLR在牙髓组织中的表达,TLR信号通路,TLR在牙髓炎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丰富牙髓炎的发生机制,为牙髓炎的临床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标签:Toll样受体;免疫调节;牙髓炎【文献标志码】A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TLR)是一类重要的天然免疫识别受体,属于I型跨膜糖蛋白,由富含亮氨酸重复片段的细胞外区(leucine-richrepeat,LRR)、跨膜区和细胞内区(Toll/inter-leukin-1receptor domain,TIR)三部分组成。
TLR通过LRR识别不同病原体表面共有且进化高度保守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如细菌胞壁成分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等,引发细胞内信号传导及炎症递质释放,启动宿主的免疫反应。
TLR一旦与特异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结合后,将会改变自身的异构形态,以利于TIR 结合衔接分子。
TLR通过磷酸化和遍在蛋白化或蛋白质与蛋白质间的交互作用激活下游信号通路,最大程度地激活炎性转录因子,调节炎性基因表达,参与介导宿主炎症或免疫防御反应。
迄今为止,已发现10个TLR家族成员。
1TLR在牙髓组织中的表达人体各器官包括口腔组织均存在着TLR,且TLR与牙髓炎密切相关。
Staquet 等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测序证实,TLR-2、3和4均表达于牙髓组织内的成牙本质样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其表达水平与LTA、双链RNA和LPS等特异性细菌产物相关。
牙髓细胞受革兰阳性细菌感染后,细胞内TLR-2mRNA 表达上调,在9h达最高水平,至72h表达水平持续降低,故TLR-2在牙髓炎症早期发挥调控作用。
肝衰竭免疫发病机制若干研究进展 -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明阐TH17在乙肝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指导临床诊疗
IL-10
IL-6
Th17
IL-17A、IL-22、IL-23、IL-6、TGF-β、IL-10等
炎症加重
HBxAg
MyD88
HBcAg
miRNA 封闭FoxP3
多种因素可调控TH17细胞功能 ——HBxAg作用
NF-κB抑制剂
MEK1/2抑制剂
P38抑制剂
NF-κB抑制剂
MEK1/2抑制剂
P38抑制剂
HBx基因在肝和肝癌细胞的表达导致IL-6合成和分泌提高。这些细胞中MyD88的失活阻止了HBx触发的IL - 6产生。HBx蛋白的表达也激活了MyD88的下游信号蛋白,如IRAK- 1等,如用相应的抑制剂这些信号分子,从而阻断了IL - 6的合成
发现CD4 + CD25+调节性T细胞在乙肝病毒感染后免疫耐受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137例乙肝患者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
TrehanPati在Hepatology上引用:慢性重度患者中的外周CD4+CD25+ 调节性T细胞的频率显著高于慢性轻度及急性早期患者
细胞因子,IL4、IL-10、TGF-β
NF-kB activation
TNF-RI (p55)
TNFa
TRADD
RIP
TRAF 2
pro-caspase 8
CARD
caspase cascade
MAP3K
IKK complex
MEK (MAPK) cascade
JNK
c-Jun
AP-1
Th17
Treg/Th17细胞平衡:自身免疫的一种新模式摘要;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是当前广被研究的两种具有相反作用的淋巴细胞亚群。
在这篇叙述中,我们讨论了促进这些细胞从共同的前体分化出来的机制以及影响这些细胞数量和功能的特殊因子主要免疫缺陷疾病中的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CD4+自然性T细胞被特定的细胞因子激活后分化为辅助/效应Th和调节性T(Treg)细胞,这些细胞的特点是具有不同的形成途径及独特的生物学功能。
值得信赖的Th1和Th2体系已经扩大了并包括由IL-17产生的Th17细胞亚群,这些细胞在病原体性的免疫反应及维护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Treg在维持外周耐受并保护机体免受淋巴细胞的自动攻击方面起到平衡的作用。
Th1能产生IFN-γ且与细胞免疫有关,Th2细胞能产生IL-4且与体液免疫有关;Th17细胞能产生IL-17并在与真菌和胞外病原体有关的免疫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Foxp3+TReg细胞能分泌TGF-β和IL-10来下调效应T细胞。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Hyper- IgE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症,它是由信号转导蛋白和STAT3激活剂的等位基因杂合突变引起的,它能够抑制Th17细胞亚群的分化,增加对葡萄球菌和念珠菌感染的敏感性。
Foxp3基因的突变会干扰Treg细胞增加并引起免疫失调,多内分泌腺病,肠病,X-连锁综合征。
其他单基因缺陷,如CD25,信号转导蛋白,5b转录,自身免疫调节器以及Wiskott-Aldrich并发症蛋白的效应器会减弱Treg细胞的功能。
,这些意见强调,在维持一个均衡的先天和同源免疫系统功能不同的T细胞谱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效应T细胞亚群分化的调整,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免疫失调,多内分泌腺病,肠病,X -连锁综合征,叉头样转录因子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高IgE综合征,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IL- 17,IL- 10,TGF- B20多年前,Mosmann and Coffman在他们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上提出Th细胞可分为分为2个不同的亚群,TH1和TH2,他们具有不同的细胞因子及效应功能。
免疫细胞信号通路中Toll样受体的作用
免疫细胞信号通路中Toll样受体的作用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Toll样受体是非常重要的受体之一。
它们起到了很多关键的作用,包括了对细菌、病毒等入侵性微生物的识别及抵御,以及在攻击机体自身细胞的自身免疫疾病中的调节作用。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简称TLRs)是一类跨膜受体,它们可以识别自然界中许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TLRs的识别是基于它们结构上包含的不同种类的受体区域。
这些受体区域与微生物表面上的不同种类的分子配对,并且会激活免疫反应。
TLRs主要存在于人类的免疫细胞膜上,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当这些免疫细胞接触到入侵性微生物时,TLRs就会被激活,并且这一过程会引发一系列的复杂的信号通路,最终导致免疫反应的启动。
TLRs的激活也会启动多种信号通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NF-κB信号通路。
在这一信号通路中,TLRs的激活会引发多种分子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一个叫做IKK的酶复合体的激活。
这个酶复合体会进一步磷酸化IKB蛋白,这个蛋白本来是很重要的一种抑制子,可以防止NF-κB进入细胞核并启动免疫反应。
但是磷酸化后,IKB蛋白就被降解了,这样NF-κB就可以进入细胞核启动基因表达,从而启动免疫反应。
另外,TLRs的激活也会启动另一种信号通路,即介导型线粒体通路(mitochondrial mediated pathway)。
这一信号通路的激活和NF-κB信号通路密切关联,但是它的产物和生物学功能却不同。
这一通路的激活会引发线粒体的DNA释放,后者会作为一个PAMP(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进入到免疫细胞中,从而引发一个线粒体介导的激光自杀反应,这个反应的作用主要是杀死入侵性微生物,并且可以加强对这些微生物的识别和记忆。
尽管TLRs在人体免疫反应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在一些自身免疫疾病中它们的过度激活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特征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子, 每个 因子 都 是 通 过 激 活 S TAT 3来 实 现 其 功 能 的 , 相对 有 效 性 是 由该 因 子 的 受 体 数 目决 定 的 。 其
I 一3受体 不表 达 在初 始 C 4 L2 D T 细胞 上 , 只表 达在
分 化依赖 于 本 身 基 因 的 调 控 和 T 细 胞 或 其 他 造 血
过程 。Th 7细胞 有异 于 Th l l细胞 的原 因是 由于 缺
被发 现 , 开 展 了 很 多 相 关 研 究 , 主 要 分 泌 I 一 并 其 L
1 A 、I 一 7 I 一 1和 I 一 2。 7 L 1 F、 L 2 L2
Tl h 7细 胞 的 分 化 和 维 持 初 始 C 4 D T 细 胞
T 1 h 7细胞 的生 长 和存 活_ 。但 是 , 一 步 的研 究 7 ] 进
也发 现 , 一3只能作 用 于 已经表 达 I 一3受 体 的记 I 2 L L2
忆 性 T 细胞 , 对诱 导 幼 稚 细 胞 分 泌 I 一7无 效 _ ] L1 6 。
相反 ,L 6和 TGF 8 I- 一1作 用于 初 始 C 4 D T 细胞 , 驱
Th 7细胞 上 , 1 维持 T l h 7的生 存_ ; 反 ,L 6受体 9 相 I一
主要表 达 在初 始 C 4 D T 细胞上 , 以诱 导 Th 7的 可 l 形 成 。TNF a T l — 对 h 7分 化 的作用 颇有 争议 。有数
据表 明, TNF a是 一 个 重要 的 负 调 控 因 子 , 仅 中 — 不
乏 I N一 F 7和 T—e 转 录 因子及 其靶 标 H1 _ 。 bt X9 ]
I 一 、L 2 L 6 I 一1和 I -3是 同 一 个 家 族 的 细 胞 因 L2
Toll样受体(TLR)介导的天然免疫间的相互调节
Toll样受体(TLR)介导的天然免疫间的相互调节于莉莉;韩代书【摘要】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 play a central role in host cell recognition and responses to microbial pathogens. The best-characterized PRRs are Toll-like receptors (TLR) , which recognize numerous components of pathogens and initiate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other types of PRR, such as C-type lectin receptors (CLR), NOD-like receptors (NLR), and RIG-I-like receptors (RLR), suggests that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are tightly controlled by multiple mechanisms. In this review, we will focus on the crosstalk between TLR- and other PRR-initiated signaling pathways.%模式识别受体(PRR)在宿主细胞识别与抵御微生物病原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Toll样受体(TLR)是研究比较清楚的一类PRR,可以识别多种病原体成份,启动天然免疫反应.此外,近来发现了几类其他模式识别受体,如C 型凝集素受体(CLR),核苷酸寡聚结合域(NOD)样受体(NLR)和视黄酸诱导基因I(RIG-I)样受体(RLR),表明机体的天然免疫反应受到多种机制的精密调控.本文着重综述TLR与其他PRR在识别病原体和介导天然免疫信号通路间的相互关系.【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年(卷),期】2013(022)001【总页数】6页(P79-84)【关键词】模式识别受体;天然免疫;相互调节【作者】于莉莉;韩代书【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系,北京 10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1.前言PRR识别微生物病原体是起始天然免疫反应所必需的,PRR能够识别病原体的多种保守分子,称之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1]。
固有淋巴细胞研究进展
固有淋巴细胞研究进展熊化保;司传平;张惠【摘要】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s)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群淋巴细胞,来源于共同淋巴样祖细胞(common lymphoid progenitor ,CLP)。
ILCs由多个细胞亚群构成,参与机体抗感染免疫,创伤愈合,组织修复及炎症和肿瘤的发生。
本文就ILCs的表型、功能、转录调控以及与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 ,identified in recent five years ,are a group of innate lymphocytes .As part of innate immune system ,ILCs arise from a common lymphoid progenitor cells (CLP) .The ILC family include a variety of cell subsets ,which involve in infection immunity ,woundhealing ,tissue repai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flammation andtumor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henotype ,function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and the role of IL‐C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isease .【期刊名称】《济宁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77-81)【关键词】固有淋巴细胞;转录调控;炎症;肿瘤【作者】熊化保;司传平;张惠【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免疫学与分子医学研究所,山东济宁 272067; 美国西奈山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纽约10029-6574;济宁医学院免疫学与分子医学研究所,山东济宁 272067;济宁医学院免疫学与分子医学研究所,山东济宁 272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2熊化保,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济宁医学院特聘教授、免疫学与分子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HIV感染者Th17和Treg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HIV感染者Th17和Treg细胞的变化及意义吴敏泉;罗艳;何艳;李靖;郑煜煌;姚运海【期刊名称】《中国感染控制杂志》【年(卷),期】2011(010)004【摘要】目的观察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辅助性T细胞(T help cell,Th)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数量、平衡状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确诊的106例HIV感染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采集静脉血,以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及Th17细胞与Treg细胞百分比,RT-PCR检测HIVRNA 病毒载量.结果 HIV感染者CD4+T细胞为13~702个/μL,分为4组,即A组:≤200个/μL,19例;B组:201~350个/μL,32例;C组:351~500个/μL,26例;D组:>500个/μL,29例;上述各组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798~1 130个/μL)(P<0.05).A、B、C、D组Th17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百分比分别为(0.73±0.21)%、(1.52±0.33)%、(2.92±0.46)%、(3.74±0.58)%,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的(4.90±1.43)%(P<0.05);A、B、C、D组及健康对照组Treg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百分比分别为(9.78±2.15)%、(7.23±1.72)%、(5.69±1.67)%、(4.62±0.97)%、(4.43±0.97)%,除D组与健康对照组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HIV感染者病毒载量水平为(0~5.36)×107拷贝/mL,平均(5.36±1.21)×106拷贝/mL;A、B、C、D组的病毒载量分别为(6.24±1.36)×107拷贝/mL、(4.36±1.02)×1 06拷贝/mL、(5.78±1.67)×104拷贝/mL、(3.54±1.25)×103拷贝/m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CD4+T细胞计数呈负相关.结论 HIV感染导致Th17和CD4+T细胞下降、Th17和Treg细胞失衡,与HIV RNA载量负相关;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ignificance of change in T help cell 17(Th17) and regulatory T cell (Treg) in HIV-infected patients. Methods 106 HIV-infected patients and 30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selected.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CD4 + T ,Thl7 and Treg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HIV RNA levels in serum were tested by RT-PCR Results CD4+ T cells were 13 - 702/uL, 19 patients were <200/uL (group A), 32 were 201 - 350/uL( group B), 26 were 351 - 500/uL(group C), 29 were >50()/uL(group D); All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798-1130/uL) in healthy control group(P<0. 05). The percentage of Thl7 cells in CD4 + T cells were(0.73±0.21)%,(1.52 + 0.33)%, (2.92±0.46)% , and (3. 74 + 0.58)% in group A, B,CandD,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all lower than (4. 90 ± 1. 43) % of control group(P<(). 05); The percentage of Treg cells in CD4 + T cells were (9. 78±2. 15)%, (7. 23± 1. 72)%, (5.69±1.67)% , and (4. 62±0. 97)% in group A, B,C and D,re-spectively, group A, B and C were higher than (4. 43 ± 0. 97) % of control group(P<0. 05), but group D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P>0. 05). HIV RNA levels were (0 - 5.36)×107copies/mL in HIV-infected patients, the average levels of HIV RNA were (5. 36 ± 1. 21) × 106copies/mL; HIV RNA levels in group A,B,C and D we re(6. 24 ± 1. 36) ×107copies/mL, (4. 36 ± 1. 02) × 106 copies/mL, (5. 78 ± 1. 67) ×104 cop-ies/mL,and (3. 54 ± 1. 25) ×103copies/mL ,respectively,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ach group(P< 0. 05). HIV RNA level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D4 + T cells count. Conclusion HIV infection can result in the decrease of Thl7 andCD4 + T cells, imbalance of TM7/Treg cells,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HIV RNA levels.【总页数】4页(P252-255)【作者】吴敏泉;罗艳;何艳;李靖;郑煜煌;姚运海【作者单位】长沙市中心医院,湖南长沙410004;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长沙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长沙410011;长沙市中心医院,湖南长沙410004;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长沙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长沙41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91【相关文献】1.不同类型HBV感染者外周血Treg/Th17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J], 王萍;胥冰;张丽君2.HBV感染者外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检测及意义 [J], 胡月明;马莉;李虹3.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者血Th17/Treg的变化分析与临床意义 [J], 宋磊;赵小冬;张瑜;杨小红;周峰;汪晓莺4.不同类型 HBV 感染者外周血Treg/Th17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J], 王萍;胥冰;张丽君5.慢性HBV感染者Th17/Treg细胞因子、VEGF、GP73表达水平差异与临床意义研究 [J], 杨勇卫;陈锡莲;曲人亮;张帅;刘友德;邹志强;李彩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oll样受体1对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
郭振兴1,陈振萍2
1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肿瘤科,北京市 100016;2北京儿童医院血液中心,北京市 100045 The role of Toll-like receptor 1 in the immunoregulatory regulation of Th17 cells by mesenchymal stem cells
Guo Zhen-xing1, Chen Zhen-ping2
1Department of Hematology/Oncology, First Hospit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6, China; 2Hematology Center, 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5, China
摘要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但内在的调节机制尚待阐明,为此,针对Toll样受体1在其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今后潜在的细胞治疗策略提供可能的实验依据。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1对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
方法:贴壁法分离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磁珠法分离正常人CD4+ T细胞。
CD4+ T细胞单独培养或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4 d。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白细胞介素17、Toll样受体1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的数量。
结果与结论:CD4+ T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均表达Toll样受体1。
相对于CD4+单独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CD4)白细胞介素17明显升高(3.59±0.11,
1.14±0.08,P < 0.01);进一步发现Toll样受体1 mRNA表达水平亦相应升高(6.07±1.79,1.53±0.63,P < 0.01)。
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共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CD4)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 T细胞组[(4.53±1.27)%,(
2.39±0.80)%,P < 0.01)。
研究结果表明Toll样受体1可能参与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人Th17细胞的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干细胞;Toll样受体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h17细胞;免疫调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Abstract:
BACKGROUND: Our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lay an immunomodulatory role in Th17 cells, but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 therefor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Toll-like receptor 1 in which will provide possible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he future potential of cell therapy strategies.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Toll-like receptor 1 in the immunoregulatory func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Th17 cells. METHODS: Separation of adherent bone marrow-derived human embryonic source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 of normal
CD4+ T cells. CD4+ T cells were cultured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