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二黄唱腔音乐传承研究之唱腔音乐

合集下载

汉调二黄《大赐福》的比较研究——昆曲流传陕西的一个例证分析

汉调二黄《大赐福》的比较研究——昆曲流传陕西的一个例证分析

神 、天地 的 “ 巫术 ”功能 。一方 面,它借助于神仙下界
把天上 的祝福 带给人 间 ;另一方 面,人 又把 自己的祝愿 经 由神仙带 回天上 。那 么 ,戏 曲中的这 些神仙无疑是具 有这 样的沟通作用 的。它和傩 仪的功 能还具有某种联系。
中的 ( 赐福》 伏 进 行一番 比较 ,从 中探寻汉调二黄 ( 伏
北 管 戏 的 比较 ,可 以看 到 ,此 时 已出现 “ 曲联 套 +板 腔 北
因 而 ,就 其 文 本 所 表 现 出来 的社 会 功 能 、作 用 和 文 化 意
义 ,刘祯先生 曾经指 出: “ 官赐福》 喜庆祝福的性质 饫
使 它 必 置 于 演 出 之 首 ,这 种 实 用 功 能也 是 推 动 戏 曲 发 展
迹。譬如 “ 跳魁 星” ,各地流传 的早期剧种 ( 有文字可 以 证 实 的)都有 这种现 象。另外 ,在汉调 二黄中 ,还有一 种类 似于 “ 跳魁 星”的 “ 加官”演 出。刘祯先生 认为 : 跳 “ 昆曲、辰河高腔 《 天官赐福》 等 剧种中 ,都有跳魁星 ,
经 常 发 生 由 于 文 字 音 近 、 形 近 导 致 的 错 误 。 如 昆 曲 本
赐福 天尊到 /孝教子 道 /一枚 献 ,显 /只看这 福禄 寿 , 官兴照 /紫薇星君 到 /喜得是 ,福禄子早 /眼看看寿 山, 寿山弥高 / 眼看看寿山,寿 山弥高。 如果不对照 昆曲本 ,则 其中 的 “ 一枚献 ,显 ”就不 知道何 意 ,对 照后才知道 ,它其 实是 “ t 贤孝 ”的近 - ]
个生动例证。
福角色 的骨 干神仙必须存 在 ,也就是说 除主要的角色如
天 官 、寿 星 、财 神 、牛 郎 织 女 、 魁 星 等 一 般 不 能 少 外 ,

京剧简短解说词

京剧简短解说词

京剧简短解说词1.国剧京剧的解说[Beijing opera] 我国主要剧种之一,由清代中叶的徽调、汉调相继传入北京合流演变合成。

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后流行于全国。

亦称“ 京戏”。

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之一。

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局部剧目、曲调和表演办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开展。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根底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表演手法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伎俩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根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习称四功五法的四功,即指唱念做打四种技艺的功夫。

“唱”,指的是唱功。

“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

“念”指的是音乐性念白。

而“打”那么指的是武功。

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

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根本功,才能充沛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

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角色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拟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二黄唱腔的特点

二黄唱腔的特点

二黄唱腔、导板的特点
汉调二黄,习称“土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

又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

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

也称陕二黄、山二黄。

戏曲剧种。

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

“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适合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

二黄降低四度是反二黄。

导板属自由节奏型的“散板类”唱腔,有“散拉散唱”的特点。

与散板相比,导板的唱腔更加复杂、申展、高昂。

导板只有上句形式,但上句形式的导板,落音与散板的落音不完全相同,而有“上句唱、落下句音”之说,如《李陵碑》“金乌坠玉升黄昏时候”这段二黄导板的终止音,不是落在二黄上句的“1”音,而落的是二黄下句的“2”音。

这样使导板即带有唱段起始的引导性,又有比散板更加延伸、复杂的旋律,演唱起来激昂丰满,并具有可划段落的相对终止感。

不论老生、花脸、旦角,导板的专用罗经都一样,这个锣鼓也叫“导板”,也有称之为“导板头”的。

导板的过门虽与散板相似,但比散板的过门更稳重、更丰满、慢而长。

汉调二黄传承保护之我见

汉调二黄传承保护之我见
大 省 的标 志 之 一 . 是 安 康 人 民 的荣 幸 与 自豪 在 全 国 康 人 民翘 首 期 盼 项 目能 够 打 造 成 功 .这 项 工 作 如 果 不 也 申报 的 数 千 个 项 目. 百 个 戏 剧 类 品种 中 . 近 汉调 二 黄 为 能 尽 快 启 动 , 紧 抓 好 . 旦 失 去 时 机 , 有 可 能 成 为 抓 一 就 什 么 能够 脱 颖 而 出 . 为 国务 院批 准 公 布 的第 一批 (1 历 史 的 罪 人 。 成 58 个 ) 目之 一 呢?中国艺 术 研究 院戏 曲研 究 所 副所 长 、 项 博 首先 . 当恢 复汉 调二 黄 学 术 名 称 。清 代 汉 调二 黄 应 士 生导 师 、 曲史 论 专 家 刘 文峰 研 究 员对 此 作 了有 力 的 曾 称 作 秦 腔 . 在 已有 一 个 称 秦 腔 的剧 种 . 陕 西 不 可 戏 现 在 注 脚 , 在 《 国戏 曲剧 种 剧 团现 状 调 查 》 写道 : 康 能 同 时两 个 剧 种 都称 秦 腔 : 他 全 中 安 目前 地 方人 士 多 习称 汉 调 二 汉 调 二 黄 剧 种 不 仅 历 史 悠 久 . 产 丰 富 . 且 它 与 国 粹 黄 为 汉 剧 . 汉 剧 又 是 湖 北 省 的 主要 地 方 剧 种 , 同为 遗 而 而 且
护 名 录 的主 要 原 因 。如 果 我们 能 够 按 期 、 圆满 地 完 成 这 地 方 剧 种 个 由国家 确 立 的 文化 保 护 工 程项 目.从 历史 意 义讲 . 将 我 们 提 出恢 复汉 调 二 黄名 称 .主 要 基 于 三 方 面 原 为保 护 中华 民族 优 秀 文 化 遗 产 的历 史 谱 写 出 光 辉 的 一 因 : 其一 、 历 史 上 原 本就 有 汉 调 二 黄称 谓 , 不 与其 他 在 且 其 汉 其 页 : 现实 意 义 讲 , 一 难 能 可 贵 的文 化 品 牌 , 于提 升 剧 种 同名 : 二 、 调 二 黄改 称 汉 剧 之后 , 独 特 个性 和 从 这 对 地 方 的 文化 品位 与 知 名 度 .也 有 着 不 可替 代 的 积 极 作 影 响 力 。 以及 外 界 对 它 的重 视 程 度 等 , 皆逐 渐 减 弱 , 而误

二黄唱腔的特点

二黄唱腔的特点

二黄唱腔、导板的特点
汉调二黄,习称“土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

又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

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

也称陕二黄、山二黄。

戏曲剧种。

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

“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适合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

二黄降低四度是反二黄。

导板属自由节奏型的“散板类”唱腔,有“散拉散唱”的特点。

与散板相比,导板的唱腔更加复杂、申展、高昂。

导板只有上句形式,但上句形式的导板,落音与散板的落音不完全相同,而有“上句唱、落下句音”之说,如《李陵碑》“金乌坠玉升黄昏时候”这段二黄导板的终止音,不是落在二黄上句的“1”音,而落的是二黄下句的“2”音。

这样使导板即带有唱段起始的引导性,又有比散板更加延伸、复杂的旋律,演唱起来激昂丰满,并具有可划段落的相对终止感。

不论老生、花脸、旦角,导板的专用罗经都一样,这个锣鼓也叫“导板”,也有称之为“导板头”的。

导板的过门虽与散板相似,但比散板的过门更稳重、更丰满、慢而长。

1/ 1。

简论汉调二黄的传承

简论汉调二黄的传承

乏新 意 ,而且结构 老一套 ,情 节节 奏缓慢 ,唱词 和道 白 语言的文学水平 不高。 比起 现代戏 和影视 作 品来 ,它 的
辛亥 革命 推翻封建 王朝 以后 的时代生 活戏剧 ,各 个戏 曲 剧种 也已经创作演 出了大批 现代剧 目。现代戏 之所 以没
收 稿 日期 :2 1 0 0—0 O 1一 5 作 者 简 介 :余 海 章 ( 96一),男 , 陕 西 紫 阳人 ,安 康 学院 中文 系副 教 授 ,研 究 方 向 :安 康 地 方 文 化 、 中 国 民 间文 艺 。 14
和 省 级 奖 ,但 是 ,这 样 的 剧 本 还 是 太 少 ,远 远 满 足 不 了
以《 陕西戏剧志 ・ 安康地 区卷 》 为代表 的一批汉调 二黄
资料研究成果 ,资 料 门类 齐全 ,翔 实 、完整 ;有 以束文 寿研究员为领 军人 物的一批理 论研 究人才所 做 出的一批 汉剧理论研究成 果 ;有 以刘 继鹏 、刘 志杰为 代表 的一批
观众需求 。而且 ,任何 剧本都 是需要在 不断 的演 出实践 中千锤百炼才 能臻 于 成熟 ,正 所谓 “ 十年 磨一 剑 ” 。惜 乎这些获 奖剧 目还是演 出太 少 ,使剧本 未能得 到不 断锤
炼提 高的机会 ,与经典 的传 统历史剧 目相 比还 是有 差距
的。同时 ,几个获奖剧 目都 只有本 戏 ,没有 折子 戏 ,而 本戏受各 方面条件限制 ,难 以在业余剧 团或 清唱组 织 中 普及 ,使得这几个 优秀剧 目的传播 大打折扣 。作为 一个 热心 观众 ,笔者期 待着这几 个戏的剧作 家们 能拿 出不一 定完全等 同于本戏片断 而是具有相对 独立性 的折子 戏演
关键 词 : 汉调 二 黄 ; 商业 运 作 ;观 众 ;剧 目 ;唱 腔 ;名 角 儿 中 图分 类号 :J0 .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0 4 (0 0 2— O 7— 2 826 09- 2 X 2 1 )0 00 0

汉调二黄、紫阳民歌介绍

汉调二黄、紫阳民歌介绍

汉调二黄详细介绍汉调二黄,习称“土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

又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

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

汉调二黄,是陕南地区仅次于南路秦腔(即汉调桄桄)的大型剧种。

音乐唱腔,与皮黄系统各剧种基本相同,以“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干,帮与京剧接近。

其二黄由来,在陕西省有各种说法,皆与湖北“黄岗”说、江西“宜黄”说、安徽“石牌”说不合,而与陕西直接关系。

据安康汉调艺人世代流传,都说二黄是在本地土调“黄腔”基础上受南北曲与兄弟剧种的影响发展演变而成。

而所谓“黄腔”,在陕南三共本属“出格”、“变调”之意。

如此,则“二黄”也许是西秦腔在陕需的“变调”之意。

在汉水流域,旧有“一清二黄三月(两湖写作“越”)调,梆子跟上胡吵闹“之说。

二黄名称或与此相应。

至于有人写“黄”为“簧”,是否因原来曾用笛和唢呐伴奏,尚待查考决定。

清代威阳刘古愚、蒲城张东白、民国时富平王绍猷、乾县范紫东等前代学考,相继考察,同谓二黄乃“秦声吹腔古调新声”。

这种说法是有它的道理的。

它与“西皮调”东传的时间,虽然有先有后,但其渊源则同属早期“陇东调”、“西秦腔”在江汉流域的分支,与现称的梆子秦腔同源异流,以致在清朝中叶秦腔艺人、汉调艺人与微调艺人先后同台,才成为可能,也因此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这一剧种。

汉调二黄向以木偶、皮影与人演大戏三种形式在民间流传。

流行区域,以秦地为主,延至甘、鄂、豫、川等省。

就现在所知,仅在陕西的的活动范围,计达三十余县。

按其区域,可分四路:一、商、镇一路,以商县、龙驹寨、山阳、镇安为中心,流行于洛南、商南、及豫西、陕东部分县域;二、安康一路,以安康、紫阳为中心,流行于洵阳、白河、石泉、汉阳、宁陕、佛坪、镇坪、岚皋等县域;三、汉中一路,以西乡、南郑、镇巴、汉中为中心,流行于城固、勉县及甘南、川北一带;四、关中一路,以西安、三原、泾阳为中心,流行于富平、咸阳、凤翔、户县、临潼、蓝田一带。

广东汉剧唱腔音乐初探

广东汉剧唱腔音乐初探

2019年第05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基金来源: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客家传统仪式音乐研究》项目编号:19KYKT09;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广东汉剧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与共享》,项目编号:2015GXJK137;广东嘉应学院“创新强校工程”项目《广东汉剧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与共享》项目编号:CQX042。

作者简介:黄东阳(1981-)女,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音乐学。

收稿日期:2019年1月12日。

1关于广东汉剧几个称谓的界定广东汉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一样的名称,如乱弹、外江戏、汉剧、广东汉剧等,这些名称或因借用而呼,或从剧本、音乐、语言角度而得名,或以地域标示,不一而足,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把这些名称串起来就形成了一部广东汉剧发展简史。

下面我们逐一对这些名称进行介绍。

1.1乱弹“乱弹”这一称谓,最初见于清康熙年间刘廷玑的《在园杂志》卷三:“近今且变弋阳腔为四平腔、京腔、卫腔,甚且等而下之,为梆子腔、乱弹腔、巫娘腔、琐哪腔、哕哕腔矣。

”1“乱弹”也指秦地产生的一种颇具迷离特质,“散而哀”的腔调。

在康熙末黄之隽《唐堂集》卷四十一“桂林杂咏”中,明确称秦腔为“乱弹”,并自注云“雏伶演剧谓之乱弹”2。

清代乾隆年六十年(1795),李斗把与昆山腔相对的花部诸腔(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称为“乱弹”。

而在广东的东北部,流传着这样的谚语“猪肉爱吃三层肉,看戏就爱看乱弹”,这里的“乱弹”就是指清代中期在粤东北地区流传的皮黄声腔剧种,也就是广东汉剧最初的名称。

1.2外江戏“外江戏”之名最早见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广州归德门魁星巷建立的“外江梨园会馆碑记”,在碑记中共有十五个班子,其中包括徽班、湖南班、江西班、河南班等,明确称呼外来的戏班为“外江梨园”。

最初“外江戏”与“内江戏”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安康-汉调二黄

安康-汉调二黄

汉调二簧地域文化——汉调二黄(一)源流与名称汉调二黄(亦作簧),陕西大型戏曲剧种。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戏曲剧种。

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

为安康的传统地方剧种。

汉调二黄是以汉印为风格的。

流行关中和陕南汉水流域,旁及甘南、川北、豫西、鄂西北和山西晋城一带。

历史沿革汉调二黄系秦中古调戏曲声腔,故称西秦腔、西曲、二黄等,起源于古都长安。

明末传入汉水一带。

据府县志记载:清初(1662--1735)安康、石泉、紫阳、旬阳等县多兴建庙宇戏楼,有“演戏”“作乐报赛”活动。

乾隆至道光(1736--1850)百余年间,外省移民大量涌入陕南,兴安府、县“农商聚兴、祭祀日盛、春祭秋报、戏会梨园、娱神娱人“。

庙会演出越来越多,一年四季不断。

已有戏楼和草台不敷应用,百余座庙宇戏楼、会馆戏楼接踵新建。

规模精伟,显示了当地经济水平及外省商帮的雄厚财力。

融祭祀、观剧、集市贸易于一体,万人趋之若鹫,蔚然成风。

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每个时期都人才辈出、成绩斐然。

对安康汉调二黄传播起决定作用的有以下几方面力量:清嘉庆中叶(1805年),紫阳县蒿坪河川道平坦、土地富饶,茶、桑、榨油业大兴,农贸两旺。

由紫阳县汝河迁居蒿坪的杨氏大家,为蒿坪首富。

杨家六世景泰、履泰兄弟二人酷爱戏曲二黄,就近招生,外请名师授徒,在院内修建戏楼,臵办戏衣。

后支持义子杨金年开办“鸿”、“来”二科班。

此后150年间不间断开“永”、“清”、“长”、“福”、“天”、“九”、“协”、“安”、“荣”、“旭”、“玉”、“胜”等字派科班,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前。

继蒿坪河办班的60年之后,约清咸丰十年(1860)左右,湖北名伶范仁宝领“祥瑞班”西进安康,初于城内三义庙(今汉滨高中)设围售艺。

该班行当齐全,阵容强实。

开办“瑞”、“彩”、“方”、“盛”等科班多年间,后多活动于陕南汉水流域各地。

对安康(中路)流派的汉调二黄的形成、普及、传播起过决定性作用。

陕西汉调二黄“汉江派”班社探究及其传承意义

陕西汉调二黄“汉江派”班社探究及其传承意义

陕西汉调二黄“汉江派”班社探究及其传承意义梁卫华朿文寿一、前言:陕西省安康市汉调二黄剧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康籍戏曲史论专家朿文寿更是通过研究认为汉调二黄实为京剧声腔之母体,学术界研究认为其与京剧的形成与产生有重大关联,这使得汉调二黄的文化价值陡升,如何保护和传承好这一珍贵民族文化遗产意义重大。

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者宋俊华在《文艺研究》2007年第二期撰文,以昆曲和陆丰皮影为例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传承方式研究,二是传承人研究,三是传承内容研究,只有将一种戏曲表演形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传承方式、传承人和传承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才能真正揭示其传承规律,。

这一论点启发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汉调二黄班社流变及演出情况,拨开历史迷雾,理清脉络,探寻规律,寻找方法和途径,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传承方案,更好地加以保护汉调二黄是一个大型古老的戏曲剧种,曾广泛流行于陕西的关中和陕南汉水流域的汉中、安康、商洛并旁及陇东、川北、豫西、晋东南和鄂西北一带。

汉调二黄在陕西分为关中、商洛、汉中和安康四大地域流派,其中汉中、安康艺人交往密切,班社相互交流,演出人员彼此切磋融合,风格相近,两地艺人又多生活往来于汉江沿岸,故通称汉江派。

历史上汉江派虽不如关中、商洛派兴盛浩大,但也班社众多,名角辈出。

建国以后至上世纪70年代,安康派成为实力最雄厚的一派,其余渐趋式微,90年代后汉江派中仅剩安康活体尚存,包括汉中派在内的其余三地已成绝响。

本文重点探求汉江派班社及演出情况。

二、汉江派班社历史及演出情况简介:1、乾胜班:汉中派早期班社,约于清康熙后期创建于汉中府。

清乾隆初期流动于汉水一带,乾隆二年(1737)于安康紫阳县蒿坪镇东明寺乐楼留下演出壁题墨迹。

2、泰来班:属汉江派早期班社,清乾隆中期与双寨班齐名,为西安乐部著名的三十六个班社之一。

乾隆四十五年(1780)与双寨班(即双赛班)共同于西安骡子币创建敬祖二黄戏祖老郎的梨园会馆(亦称四圣行宫)。

汉调二黄

汉调二黄

论汉调二黄的流派分布情况学号:2013070305 姓名:党苗摘要:历史悠久的汉调二黄,又称陕二黄、山二黄、土二黄,二黄戏,解放后改称汉剧,是陕西仅次于秦腔的第二大剧种。

它广泛流行于陕南的安康、汉中、商洛三地区和关中的西安、三原、泾阳、凤翔、大荔、周至、户县、蓝田等地以及甘肃东部、四川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地区。

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声腔源远,流行广泛。

以西皮、二黄为主调,与京剧、湖北汉剧、粤剧、广东汉剧、湘剧、川剧等同属一类,即称“皮黄”声腔系统。

关键词:汉调二黄、流派、陕南、关中、历史悠久、声腔源远、流行广泛历史悠久的陕西汉剧,原称汉调二黄,又称陕二黄、山二黄、土二黄,二黄戏,解放后改称汉剧,是陕西仅次于秦腔的第二大剧种。

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声腔源远,它广泛流行于陕南的安康、汉中、商洛三地区和关中的西安、三原、泾阳、凤翔、大荔、周至、户县、蓝田等地以及甘肃东部、四川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地区。

以西皮、二黄为主调,与京剧、湖北汉剧、粤剧、广东汉剧、湘剧、川剧等同属一类,即称“皮黄”声腔系统。

过去,在陕南、关中以及陇东、川北、鄂西北、豫西广大流行地域民间称之为“二黄戏”、“土二黄”、“山二黄”、“陕二黄”和“二黄”等。

解放后,为与各省同类剧种统一名称遂又通称为“陕西汉剧”。

经数百年的辗转流传,数十代艺人的苦心创造,积累了丰富的遗产,独特的艺术风格,用以表达劳动人民的情感,反映劳动人民的心声,深受流行区域特别是汉江区域广大人民的欢迎喜爱。

汉调二黄流行于陕西境内三十个县以上。

其中分安康、汉中、商洛、关中四大地域流派,其中,汉中、安康又通称汉江派。

安康派安康是汉调二黄剧种的主要流行地区,所辖安康、旬阳、紫阳、平利、石泉、汉阴、镇坪、宁陕等县均有专业演出剧团,业余剧团、民间自乐坐唱等形式仍较为普遍。

安康旧称兴安府,早在清乾隆年已有“乾胜班”演出活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汉调二黄剧种得到了振兴和发展。

安康派基础实由杨、范两大支派混合而成。

豫剧常用的曲调有哪些

豫剧常用的曲调有哪些

豫剧常用的曲调有哪些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特点,其曲调也是独具特色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豫剧常用的曲调和知名唱腔,并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1.十八江山(豫剧曲调)十八江山是豫剧中常用的曲调之一,其动听的旋律和悠扬的音乐节奏,给人以沉稳庄重的感觉。

它通常用于叙事性的场景,如开场、介绍剧情等。

2.柳子戏(豫剧曲调)柳子戏是豫剧中最重要的曲调之一,其旋律优美、曲调婉转动听。

柳子戏通常被用于表达人物情感、演绎歌曲、舞蹈等场景,展现出豫剧的柔美和细腻。

3.高拨子(豫剧曲调)高拨子是豫剧中比较活泼的曲调之一,其曲调明快、旋律跌宕起伏。

高拨子常用于表达喜庆、活泼的场景,如豫剧中的喜剧情节、武打打斗等。

4.二黄(豫剧曲调)二黄是豫剧中的一种特殊曲调,因其旋律特点而得名。

二黄旋律婉转悠扬,曲调自由而富有飘逸感。

它通常用于表演细腻的情感,如爱情戏等。

5.四黄(豫剧曲调)四黄曲调温婉恬静、明快流畅,适合表演豫剧中的咏史戏、文戏等。

它旋律稳定、和谐,给人以柔和、平和的感觉。

6.三黄(豫剧曲调)三黄曲调独特、清新自然,一般用于表演豫剧中的山水戏、明末清初戏等,以其独特的韵律风格展现出豫剧的艺术美。

7.五黄(豫剧曲调)五黄曲调轻快明快、激昂奔放,适合表演豫剧中的豪杰戏、豪情戏等。

它旋律高亢、音调跳跃,给人以豪放、开朗的感觉。

除了上述常用曲调外,豫剧还有一些其他曲调,如一红、二红、高河调、江洲调等,它们在豫剧的演唱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这些不同的曲调各具特色,通过不同的旋律和表演方式,丰富了豫剧的音乐魅力和艺术表现力。

总结起来,豫剧常用的曲调有十八江山、柳子戏、高拨子、二黄、四黄、三黄、五黄等。

这些曲调通过其独特的旋律特点和音乐风格,为豫剧演唱塑造了不同的情感、场景和角色形象。

每一种曲调都有其特定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效果,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

汉剧_精品文档

汉剧_精品文档
乐队编制
汉剧乐队编制灵活多变,可根据剧 目需要调整乐器组合和演奏方式。
04
汉剧舞台美术
化妆与服饰
化妆
汉剧化妆注重突出人物性格和身份特征,通过不同的色彩和图案来区分角色。 生、旦角色通常化淡妆,净、末角色则化浓妆。
服饰
汉剧服饰讲究华丽、精致,以彰显角色的社会地位和性格特点。服饰的样式、 色彩和图案都遵循一定的规范,如龙袍代表皇帝,凤冠霞帔代表皇后等。
传承方式
通过师徒传承、学校教育和培训 班等方式,将传统剧目的表演技 艺传授给新一代演员,确保汉剧
艺术的延续。
演出实践
组织传统剧目的定期演出,让演 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表演水平, 同时让观众领略到汉剧艺术的魅
力。
新编剧目的创作
创作原则
在保持汉剧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时代精神,创作 出具有新意和内涵的新编剧目。
汉剧与其他地方戏曲的交流与融合
汉剧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方戏曲如川剧、湘剧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相互借鉴和吸收各自的优点和特 色。
汉剧对其他地方戏曲的影响
汉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地方戏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 繁荣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音效
汉剧音效包括乐器伴奏和声腔演唱两部分。乐器伴奏以打击乐为主,声腔演唱则 注重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音效的运用对于表现人物情感和推动剧情发展具有重 要作用。
05
汉剧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剧目的传承
传统剧目保护
对汉剧传统剧目进行挖掘、整理 、分类和保存,建立传统剧目数 据库,确保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得
到有效保护。
03
剧目特色
汉剧的剧目丰富多样,既有历史题材的大戏,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

挖掘汉调二黄文化开展特色艺术活动

挖掘汉调二黄文化开展特色艺术活动

挖掘汉调二黄文化开展特色艺术活动【摘要】汉调二黄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开展特色艺术活动来挖掘和传承汉调二黄文化。

传承与发展汉调二黄文化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开展汉调二黄文化的特色活动能够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挖掘汉调二黄文化的艺术价值也能够为文化传统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推动汉调二黄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加强汉调二黄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开展汉调二黄文化特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关键词】汉调二黄文化, 特色艺术活动, 传承, 发展, 艺术价值, 传播, 保护, 意义1. 引言1.1 挖掘汉调二黄文化的重要性汉调二黄文化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通过开展特色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汉调二黄艺术,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推动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

加强对汉调二黄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能够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避免其在现代化进程中被遗忘和消失。

借助特色活动的举办,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推动汉调二黄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 正文2.1 传承与发展汉调二黄文化传承与发展汉调二黄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汉调二黄是中国传统音乐戏曲中的珍贵宝藏,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当今社会,汉调二黄文化面临着丧失传承和发展的危机,我们必须认识到其重要性,加以保护和传承。

传承与发展汉调二黄文化也需要注重创新和发展。

传统艺术只有与时代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可以通过创作新的曲目、融入现代元素等方式,使汉调二黄文化更具吸引力和活力。

传承与发展汉调二黄文化还需要加强对民间艺人和表演团体的支持和扶持。

他们是汉调二黄文化的生力军,通过组织演出和比赛等活动,可以更好地推动汉调二黄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京剧介绍

京剧介绍

周信芳(1895~1975)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麒 派艺术创始人,艺名麒麟童,浙江慈城人,1895年1 月14日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浦区),1959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3月8日逝世。周信芳的基本 功精湛,他声音宽响,沙而不嘶,晚年转具苍醇之音 色,拔高示反觉圆润,低音更见出浑厚特色。他的唱 以苍凉遒劲为特色,朴而不直,顿挫有力,往往有极 富曲折跌宕之处,尤其注意抒发人物感情,高拨子、 汉调等唱腔有独特的韵味。
荀慧生(1900~1968)男,伟大 的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荀派艺 术的创始人。代表作有《杜十 娘》、《金玉奴》、《卓文君》、 《胭脂虎》、《霍小玉》等。
程长庚(1811~1880),名椿,谱名程闻檄,清朝同治、光 绪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工文武老 生,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 奠基人之一。曾被清末画家沈蓉圃绘入《同光十三绝》画 谱。他曾任三庆班主,同仁尊称其大老板。曾任精忠庙庙 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他腹笥渊博,能戏300余 出,他与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为京剧第一代演 员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虽比余、张享名较晚,但其威望 极高,并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长庚名列"三鼎甲" 之首。被称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文场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三大件: 京胡、京二胡、月琴 武场是以打击乐器为主其中包括: 锣、镲、板鼓等
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行当分为
生、旦、Hale Waihona Puke 、丑四大类
京剧的行当
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
京剧的行当
包括花旦、青衣、刀马旦、老旦 等
京剧的行当
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包括正 净(黑头、铜锤)、副净(架子 花脸)、武净(武花脸)等

挖掘汉调二黄文化开展特色艺术活动

挖掘汉调二黄文化开展特色艺术活动

挖掘汉调二黄文化开展特色艺术活动【摘要】本文探讨了挖掘汉调二黄文化开展特色艺术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传承汉调二黄文化,特色艺术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艺术活动的宣传推广,激发艺术创作的潜力,以及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可以实现对这一丰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挖掘汉调二黄文化开展特色艺术活动不仅可以提升民众文化素养,还能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未来,应加强对特色艺术活动的支持与推广,培育更多优秀艺术人才,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汉调二黄文化的表现形式,推动其持续发展。

这一举措将有助于加强地方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社会文化繁荣与进步。

【关键词】挖掘汉调二黄文化、特色艺术活动、传承、策划、组织、宣传、推广、潜力、文化生活、社会文化发展、发展方向、积极影响。

1. 引言1.1 挖掘汉调二黄文化的重要性挖掘汉调二黄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重要探索和挖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汉调二黄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不仅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挖掘汉调二黄文化,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升民众的艺术修养。

汉调二黄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文情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见证者。

通过挖掘汉调二黄文化,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戏曲传统和民俗风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挖掘汉调二黄文化还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促进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汉调二黄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美学特色和审美价值,对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挖掘汉调二黄文化,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特色艺术活动的意义特色艺术活动在挖掘汉调二黄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特色艺术活动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容,使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弘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调二黄唱腔音乐传承研究之唱腔音乐
作者:张慧
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1期
陕西汉调二黄剧种不仅历史悠久,遗产丰富,而且它与国粹京剧的形成与产生,具有重大的历史关联。

在陕西省安康市的江北大道兴建的汉调二黄文化园里,一个用现代先进建筑工艺制成巨型古代书简,上面镌刻着“汉调二黄”的历史起源,现如今,由于受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业的冲击,目前全国各地的戏曲都正在遭遇现代社会多元娱乐文化的挑战。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公众娱乐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使戏曲市场大大萎缩。

汉调二黄也不例外。

由于受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业的冲击,古老的汉调二黄艺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步入了发展低谷,面临失传的危险,解放后陕西全省组建的13个汉调二黄剧团纷纷解散。

目前,安康汉剧团为全省唯一保留并不断发展的专业汉调二黄团体。

其他各地均已绝迹,演员、观众双双出现断层现象。

汉调二黄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迫在眉睫。

2006年汉调二黄已被文化部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文化部因此将汉滨区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为把汉剧打造成叫响国内、扬名国际的“安康名片”,为了增强安康的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2011年安康市委、市政府把“振兴汉剧”纳入安康市“十二五”期间的重要文化工程。

安康学院作为安康唯一一所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的高等院校,保护传承发扬汉剧文化,身上的重任是责无旁贷的。

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讨论汉剧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我系已将《汉剧艺术欣赏和唱腔实践》作为特色课程写入人才培养方案。

汉调二黄的唱腔优美、细腻。

演唱时对演员要求很严,要求“喷口”,意指吐字清晰,口齿伶俐,铿锵有力。

其唱腔特点:
1. 西皮腔高亢、激越、奔放。

2. 二黄腔低柔婉转、娓娓动听。

3. 反二黄悲壮、凄凉、如泣如诉。

清中期著名文人叶调元,在他所著《汉口竹枝词》一书中截到:“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倒板高提平板下,高需圆亮气需长”。

“月琴弦子与胡琴,三样和成绝妙音”。

如此生动而形象的描绘出汉调二黄声腔的音乐特色。

4. 演唱时腔随字走,依字行腔,无游离感情之外的冗长花音拖腔,古朴无华。

5. 行腔中讲求敦、抢、淆、甩、彩,即敦板有力,抢字要快,淆板要巧,甩腔要俏,“彩”为唱腔中的华彩,系指唱句中多以衬字、虚字带进唱腔中,即加重唱词的语气而又使旋律俏丽。

6. 胡琴伴奏采用拖腔型与随腔行的方法,主要是突出唱。

后为避免节奏慢,新观众不太欣赏,改进为唱、伴节奏对比型,即伴奏旋律加花,使得整个唱腔旋律增添了活力、更显华丽。

汉调二黄声腔的音乐调式:
1. 西皮男腔为宫调式,唱腔上句落音为“2”,下句落在主音“1”上。

2. 西皮女腔为徵调式,唱腔上句落音为“1”,下句落在主音“5”上。

3. 二黄男腔为商调式,唱腔上句落音“1”,下句落在主音“2”上。

4. 二黄女腔为徵调式,唱腔上句落音为“1”,下句落音为主音“5”。

5. 【二黄平板】(即“四平调”),男女腔均为徵调式。

6. 反二黄男女腔均为商调式。

注:二黄男女腔有时亦有徽、商交替调式。

汉调二黄演唱用嗓方法:
汉调二黄演唱用嗓方法有别于其他皮黄腔剧种。

其中青衣、小旦用小嗓(亦为“假音”)演唱,生、末、丑、老旦、小生均用本嗓演唱,净角用大嗓(艺人称之为“虎音”)演唱,即通过上颚和鼻腔共鸣结合的方法,听起高亢,嘹亮,别具风味。

了解各声腔调式、演唱用嗓方法,帮助我们学唱好汉调二黄唱段,同时也有志于业余音乐创作的朋友们谱写新的汉调二黄唱段,提供基本常识参考。

汉调二黄唱段由叫板、起板、唱腔、过门、浪头、落板等,组成完整套路,板式灵活多变。

“浪头”一名系传统叫法,源于杂剧中的称谓,指行弦的意思,现今舞台统称“行弦”(艺人仍依旧称)
1.叫板。

系指对板式叫起的预令,是戏曲音乐开唱前的引导,给文武场面起板以提示作用。

“叫板”方法不同,起板亦不同。

另外,“叫板”常与手势(即“挂号”)动作、语气紧密结合。

2.起板。

鼓板或琴师根据叫板的情绪、语气而发出不同的板头锣鼓或不同的板头音乐谓之起板。

这种板头锣鼓统称安板。

有【一锤安】、【三锤安】、【凤点头】。

3.板头音乐。

系指安板以后唱腔的前奏过门。

前奏过门有长有短,根据锣鼓的安法而定。

4.唱腔过门。

“过门”包括唱腔的前奏曲,戏曲都统称“过门”。

唱腔句间过门,是唱腔句间的联系音乐或叫过渡音乐,是它把整段唱腔连成一个整体。

“过门”也根据唱腔句尾落音不同而变化,以构成旋律美。

5.行弦。

唱腔到中间需要停顿下来说白,或表演舞蹈身段,或朗诵,或与其他剧中人对话,都需要用音乐作衬曲。

这种衬曲性的音乐称作“行弦”。

行什么样弦,依据剧情确定演奏什么曲牌或演奏其他音乐。

行弦前在唱腔的落句需放一拖腔。

6.转板。

由一种板式转换为另一种板式泛称转板;接板意指本板式承接上一板式,其实际含意还是板式转换,两者只是接转方法不同罢了。

7.落板。

指一段唱腔的结束。

有单一板式的结束,也有复合板或多板式唱段的结束,其中转板前一句末音不是结束音,行弦前一句放腔的句尾音都不是结束音。

另外一种唱段完的结束音不算全终止,落音完后要用锣鼓结束,叫“收头”。

如果不用锣鼓而用一两小节弦乐结束音叫“尾音”。

在保护汉调二黄音乐的基础上对其唱腔进行研究,并且和本系声乐专业演唱技巧进行结合,在传承原汁原味汉调二黄音乐的基础上和美声、民族或流行唱法进行有机结合,使其不断发扬,并且更通俗化,更群众化。

这样不但为汉调二黄培养接班人,保护了汉调二黄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对汉调二黄音乐起到了研究和保护作用。

做为一名文化艺术的学习承载者和传承者、一名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地方高校教师、作为一名安康市民有权利、有义务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