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唱腔的特点
站潼台(二黄)(赣剧《二梅》选段
对中国戏曲艺术的贡献
《站潼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了中国戏曲艺 术的宝库,为中国戏曲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3
对当代观众的启示
该剧所传递的忠贞爱情、家国情怀等核心价值观念,对于当代观众具有
强化舞台效果
灯光与布景、服装、道具等元素的配合,营造出 更加生动、立体的舞台效果。
服装道具呈现角色身份
01
服装设计
根据角色身份和性格特点,设计 符合人物形象的服装,如华丽的 戏服、朴素的布衣等。
道具运用
02
03
细节呈现
运用与剧情和人物身份相符的道 具,如文房四宝、刀枪剑戟等, 增强角色的形象塑造。
3
传播手段创新
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如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扩 大赣剧的传播范围,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XX
PART 06
总结:赣剧《二梅》之《 站潼台》的艺术魅力与传 承意义
REPORTING
艺术成就总结
表演艺术
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的复杂性和 真实性。
眼神灵动
眼神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手段之 一,演员需通过灵动的眼神传达 角色的神韵和情感。
面部肌肉控制
演员需精确控制面部肌肉,以呈 现角色的细微表情变化,展现高 超的表演技巧。
XX
PART 04
舞美设计元素探讨
REPORTING
舞台布景特如山水、亭台楼阁等,营造出浓
04
起始
选段以主人公梅良玉在潼台之 上独自沉思的场景开始,展现
汉调二黄唱腔音乐传承研究之唱腔音乐
汉调二黄唱腔音乐传承研究之唱腔音乐作者:张慧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1期陕西汉调二黄剧种不仅历史悠久,遗产丰富,而且它与国粹京剧的形成与产生,具有重大的历史关联。
在陕西省安康市的江北大道兴建的汉调二黄文化园里,一个用现代先进建筑工艺制成巨型古代书简,上面镌刻着“汉调二黄”的历史起源,现如今,由于受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业的冲击,目前全国各地的戏曲都正在遭遇现代社会多元娱乐文化的挑战。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公众娱乐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使戏曲市场大大萎缩。
汉调二黄也不例外。
由于受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业的冲击,古老的汉调二黄艺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步入了发展低谷,面临失传的危险,解放后陕西全省组建的13个汉调二黄剧团纷纷解散。
目前,安康汉剧团为全省唯一保留并不断发展的专业汉调二黄团体。
其他各地均已绝迹,演员、观众双双出现断层现象。
汉调二黄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迫在眉睫。
2006年汉调二黄已被文化部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文化部因此将汉滨区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为把汉剧打造成叫响国内、扬名国际的“安康名片”,为了增强安康的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2011年安康市委、市政府把“振兴汉剧”纳入安康市“十二五”期间的重要文化工程。
安康学院作为安康唯一一所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的高等院校,保护传承发扬汉剧文化,身上的重任是责无旁贷的。
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讨论汉剧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我系已将《汉剧艺术欣赏和唱腔实践》作为特色课程写入人才培养方案。
汉调二黄的唱腔优美、细腻。
演唱时对演员要求很严,要求“喷口”,意指吐字清晰,口齿伶俐,铿锵有力。
其唱腔特点:1. 西皮腔高亢、激越、奔放。
2. 二黄腔低柔婉转、娓娓动听。
3. 反二黄悲壮、凄凉、如泣如诉。
清中期著名文人叶调元,在他所著《汉口竹枝词》一书中截到:“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倒板高提平板下,高需圆亮气需长”。
京剧基础知识题库100道及答案
京剧基础知识题库100道及答案1. 京剧的“四功”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唱B. 念C. 做D. 画答案:D。
京剧的“四功”指唱、念、做、打。
2. 京剧的“五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手B. 眼C. 身D. 心答案:D。
京剧的“五法”指手、眼、身、法、步。
3. 京剧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的()。
A. 榜首B. 第二C. 第三D. 第四答案:A。
4. 京剧的主要腔调是()。
A. 西皮、二黄B. 昆腔、高腔C. 梆子腔、皮黄腔D. 南腔、北调答案:A。
5.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陆续进入北京的四大徽班不包括()。
A. 三庆班B. 四喜班C. 启秀班D. 春台班答案:C。
四大徽班是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6. “生”行不包括以下哪种分类?()A. 老生B. 武生C. 彩生D. 小生答案:C。
“生”行包括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等。
7. 以下不属于老生分类的是()。
A. 安工老生B. 衰派老生C. 武老生D. 文老生答案:D。
老生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
8. 以武功见长的“生”行角色是()。
A. 老生B. 小生C. 武生D. 红生答案:C。
9. “旦”行中扮演性格活泼的女子通常是()。
A. 青衣B. 花旦C. 刀马旦D. 老旦答案:B。
10. 以下属于刀马旦的代表角色是()。
A. 红娘B. 秦香莲C. 穆桂英D. 青蛇答案:C。
穆桂英是刀马旦的典型角色,红娘是花旦,秦香莲是青衣,青蛇是武旦。
11. “净”行通常被称为()。
A. 花脸B. 白面C. 红脸D. 黑脸答案:A。
12. “净”行中以唱功为主的是()。
A. 正净B. 副净C. 武净D. 油花答案:A。
正净重唱功,称铜锤花脸、黑头。
13. 架子花脸主要侧重于()。
A. 唱功B. 念白C. 做功D. 打功答案:C。
架子花脸重工架表演。
14. “丑”行一般扮演的是()的角色。
A. 正面B. 反面C. 滑稽D. 严肃答案:C。
如何区分“西皮”与“二黄”
如何区分“西皮”与“二黄”“西皮”和“二黄”本是两种不同的声腔,如果从调式、调性、旋律结构、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不免有些过于繁难。
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如何区分“西皮”与“二黄”,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如何既简便又清楚地区分出“西皮”与“二黄”呢?简而言之,不妨从京胡的定弦入手。
首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尔后逐渐深入,再从理性上加以消化,那样,你就会感到辨别它是如此的轻而易举。
“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为“6~3”(la~mi)弦,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la”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mi”音;“二黄”唱腔的京胡定弦为“5~2”(gol~re)弦,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gol”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re”音。
不同的定弦是由于两种声腔的来源属性不同而造成的。
同时,这种不同也形成了两种声腔各自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故而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
“二黄腔”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源于江西的宜黄腔;一说源于徽调。
无论它源于宜黄腔还是徽调总之都是南方剧种,所以其南方音乐特色较为突出。
了解了它们不同的风格属性和京胡定弦后,在欣赏与演唱过程中,你就不难抓住容易区分二者的另一个特点--过门儿。
以〔原板〕的起首过门儿(也就是演员准备开唱前的前奏)为例,无论它以什么样的方法开起,在过门儿结束处,“西皮”过门儿总是归到“1、6”这两个音上,而且用一个起于“do”音又止于“la”音的箭头连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下滑的落音,然后演员起唱;而“二黄”过门儿的结束又总是另外一种形式,即归到“565561”这几个音上,三、四两个“gol”音用一条连线连接起来,随之进入唱腔。
如果您要证实这一点的话,不妨翻看几条“西皮”与“二黄”过门的。
京剧现代戏旦角“二黄”唱腔音乐的比较分析——以“定能战胜顽敌
}
耩 一艘 节
i
l
蒜;艘 暂
l
_ - I
风 l | f
蒜三 糙啦
一
餐
- 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
{ 匿
第一腔节由于“ 风声” 二字均 为“ 阴平” , 因此唱腔开 始就从叠音的“ d 0 ” 进入 , “ 紧” 字腔用借字上移五度调落宫音“ s 0 1 ” ; 第二 腔节的“ 雨” 字以第一腔节 “ 紧” 字相叠 , 腔节紧缩 , 仍落上五度宫音“ s 0 l ” ; 第三腔节的“ 天低” 二者相互 回应, “ 云” 字用模仿 , “ 暗” 字转 回本调落宫音后进行加花 , 使曲调柔软并带有 不稳定 的期待感 。 整个 上句 的三 个腔 节头字 的“ 风” 、 “ 云” 、 “ 天” 分别在 “ d o . s i — r e ” 音上起唱 , 与传统三个 腔节 常以同音“ s o l ” 起 唱所 形成 的平
一
、
传统 旦 角二 黄唱 腔 的程式
传统京剧唱腔中 , 二黄腔 已经形成 了较为稳 固的程式 。其上下旬的结构、 旋法 、 落音 、 调式等也建立起一整套相对 固定 的
模式 。 旦 角二黄腔是建立在老生二黄腔基础上上移 四度所形成的 , 其定弦为 I = D, 音域基本活动在十四度之间 。 上句落入 “ d o ”
域为“ r e —l a ” 的十二度 。
唱腔 由【 二黄慢三 眼】 开始进入 , 其 中含有两个上下句 。 第一个上下旬均为十字句的三个腔节, 5 + 5 小节“ 联句体” 的对称结构 , 与传统 【 二黄慢板】 联 句腔型摆 字相 同。 但是在起音 行腔、 婉转装饰 、 句尾落音等细节上却不尽相 同 , 所带来 的情绪表达也有所不 同。
京剧简短介绍
京剧简短介绍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有“国剧”之称。
京剧包括有皮黄、昆、曲三种声腔,也有生、旦、净、末、丑等行当。
京剧的唱腔主要由西皮、二黄两种板式组成。
西皮属高亢明亮类,二黄属低沉哀婉类。
二者各有特点。
高亢明亮的西皮,节奏比较自由,适合表现热烈紧张的场面;低回婉转的二黄,节奏较为规整,适合表现祥和安静的场面。
京剧剧目丰富,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华。
京剧是在中国明末清初之际,由外地流入北京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戏曲。
它是中国最大的剧种,在世界上也是非常有名的。
京剧的脸谱,也叫“色子”、“谱子”等,它是根据戏曲演员扮演人物角色时所戴的不同颜色和形状的脸谱而命名的。
一般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生行里又有生、旦、净(丑)三大行之分。
生行里又有花脸和武生之分。
京剧表演以唱为主,唱起来要求字正腔圆、咬字清晰;做起来则要做眼功、身功和手功三功齐上;念起来要求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唱和做是京剧表演艺术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京剧表演艺术最显著的特点。
— 1 —。
国粹京剧的唱腔分类“西皮”与“二黄”
国粹京剧的唱腔分类“西皮”与“二黄”展开全文国粹京剧的唱腔之西皮 :戏曲腔调,京剧唱腔的主要腔调之一,一般认为出于梆子腔,明末清初秦腔流传至湖北襄阳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成襄阳调,后称为湖广腔,又称西皮。
西皮腔流传亦甚广,湘剧、桂剧等中称为“北路”,粤剧中称为“梆子”,滇剧中称为“襄阳调”。
京剧西皮则是早在乾隆四十四年秦腔演员魏长生入京后,在徽秦合流的基础上,于道光年间湖北演员王洪贵、李六、余三胜等入京,带来所谓楚调,再一次促成徽汉合流而形成的。
西皮腔属板腔体,其结构特征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为抑扬扬格,即所谓“眼起板落”。
旋律多跳进,曲调起伏跌宕,节奏形式多样,速度较快,胡琴定弦为la,、mi,唱腔最后大多结束在宫音上,具有宫调式的特征(旦角为徴调),与二黄相比,具有高亢、激越、活跃、明快的情调特点,又用于表现活跃轻快、慷慨激昂的情感。
西皮的板式类别丰富,有“原板”、“慢板”、“快三眼”、“二六”、“流水”、“快板”、“导板”、“摇板”、“散板”等,也有反调。
国粹京剧的唱腔之二黄京剧唱腔的主要腔调之一。
原系清初在长江中下游,即今天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带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声腔。
其渊源众说不一。
一说系由明末清初的弋阳腔,经吹腔、高拨子、四平调发展成为二黄腔。
一说系由安徽的石牌腔(吹腔),传至江西宜黄而成宜黄腔。
从声腔曲调上分析,两者均与京剧二黄有某些共同点,说明彼此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湖北、安徽等省地处我国腹地,为我国几大方言及各次方言区的交接地带,即除较靠南的粤语、客家话、闽南、闽北话以外,是北方话中北方、西北、西南、江淮四个次方言和吴语、湘语、赣语的汇集点,很易极变腔调,成为近代我国声腔产生的摇篮。
二黄腔流传甚广,涉及南部大半个中国。
赣剧、湘剧、桂剧、粤剧等称为“南路”,川剧、滇剧等称为“胡琴”。
京剧二黄则为18世纪末(清乾隆五十五年后)相继进入北京的徽班,经过徽秦、徽汉两次合流而形成的。
京剧唱腔的特点
京剧唱腔的特点为:
京剧唱腔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唱腔。
西皮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流畅明快,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二簧的旋律则较为平稳,节奏舒缓,唱腔凝重浑厚,更宜于抒发沉郁、悲愤的情怀。
“西皮”跳进音程较多,整体音区偏高,其调式多以“宫”调式为主,因此,其旋律色调明亮、华丽、尖锐,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
“二黄”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悲愤的人物情绪。
京剧的特点
1、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
2、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3、京剧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4、京剧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京剧的西皮和二黄
京剧的西皮和二黄“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为“6~3”(la~mi)弦,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la”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mi”音;“二黄”唱腔的京胡定弦为“5~2”(sou~re)弦,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sou”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re”音。
不同的定弦是由于两种声腔的来源属性不同而造成的。
同时,这种不同也形成了两种声腔各自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故而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
“二黄腔”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源于江西的宜黄腔;一说源于徽调。
无论它源于宜黄腔还是徽调总之都是南方剧种,所以其南方音乐特色较为突出。
西皮是“眼起板落”,即敲鼓开唱,打板收音;二黄则是“板起板落”,开唱与收音都在打板上。
这是板式上的一点重要区别。
西皮以节奏来划分,可以分为“西皮导板”,然后是“西皮慢板”,也叫“西皮三眼”,如名是打一板,司鼓的鼓师要用一定的节奏在鼓上敲三次再收板,以此为一个小段落,也就是“一板三眼”。
这三眼按次序分为“头眼”、“中眼”和“末眼”。
演唱者的开唱在第二次敲鼓开始,也就是“中眼”;然后是“西皮原板”,是为“一板一眼”,演唱者的开唱就在眼上。
但唯独青衣的西皮原板依然是一板三眼,开唱仍要找中眼,这一点要特别注意;然后是“西皮流水”,因为节奏加快,所以在打击中省略了“眼”,只流下“板”。
但这并不是没有眼,眼就在两次响板的中间,要凭演唱者自己体会。
还有更快的“西皮快板”。
在原板与流水板中间,有一种板式叫“西皮二六”,节奏比原板稍快(有的几乎一样),但也是有板无眼。
在这些正规板式间,还有过渡用的“西皮摇板”和“西皮散板”。
摇板的过门与流水与快板类似,也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里个龙”,但唱腔有所不同。
另外,西皮中还有“反西皮”,不过使用较少,一般也只有摇板和散板。
二黄与西皮类似,也分“导板”、“三眼”、“原板”、“二六板”、“摇板”、“散板”和“回龙”等,用法也几乎相同。
京剧二黄声腔与西皮声腔的比较
京剧二黄声腔与西皮声腔的比较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戏曲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史上,以及在世界艺术宝库里,占有独特的地位。
关键词:西皮、二黄,又称皮黄,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
西皮”和“二黄”本是两种不同的声腔。
西皮起源于秦腔,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了西皮;二黄是由吹腔,高拔子演变而成。
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西皮都同二黄腔调并用,合称“皮黄”。
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西皮又称“北路”,同二黄称为“南路”相对,或合称“南北路”。
京剧西皮包括导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摇板、回龙等板式。
同二黄相比,西皮一般较为高亢刚劲、活泼明快。
又有反西皮腔调,也包括二六、摇板等板式。
是京剧的主要唱腔。
西皮是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
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西皮都同二黄腔调并用,合称“皮黄”。
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西皮又称“北路”,同二黄称为“南路”相对,或合称“南北路”。
京剧西皮包括导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摇板、回龙等板式。
同二黄相比,西皮一般较为高亢刚劲、活泼明快。
又有反西皮腔调,也包括二六、摇板等板式。
关于二黄声腔的起源,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所谓“三地说”,即存在着分别认为二黄声腔形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种不同的说法。
在缺乏确切史料记载的情况下,尚无法认定。
对后人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是:杨静亭作于道光25年(1845年)的《都门记略·词场》中的说法,其曰“黄腔始于湖北黄陂县,一始于黄冈县,故曰二黄腔。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大家统一认定的是二黄声腔发源形成于我国的湖北安徽一带,其音调属南方风格,曲调优美、流畅、抒情、浑厚、节奏平稳。
二黄声腔的旋律色彩比较暗淡,在旋律行进中,级进多,大跳少,在京剧传统剧目中的二黄声腔里,都是中慢速节奏的板式,二黄根本没有快速节奏的板式。
京剧的音韵特点
京剧的音韵特点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独特的音韵特点。
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富有韵味的音乐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声腔、音乐和表演等方面探讨京剧的音韵特点。
首先,声腔是京剧最突出的音韵特点之一。
京剧分为四大声腔,即“麻腔”、“二黄腔”、“高腔”和“普腔”。
每个声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声方式。
例如,麻腔以嘶哑沧桑的音色为特点,适用于刚烈、激动、苦闷等角色的表演;而二黄腔则发音清晰明快,适用于文雅、稚嫩等角色的表演。
高腔则以高亢激昂的音调和变化多样的唱腔为特点,体现了京剧的激情和激烈冲突的精神面貌。
普腔则以自然、平和的音色为主,适用于表演平和、柔和的角色。
其次,京剧音乐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
京剧音乐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旋律婉转悠扬,富有韵味。
京剧常用的乐器包括二胡、琵琶、月琴、扬琴、笛子等,这些乐器的音色与京剧的表演相得益彰。
京剧音乐注重节奏感和情感的传达,旋律与唱腔相辅相成,使观众在听觉上得到更加丰富和深入的体验。
同时,京剧音乐还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节拍感,能够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动感和冲击力。
最后,京剧的表演风格也是其独特的音韵特点之一。
京剧以假说真、大而化之为表演方法,注重夸张、扩大和高度概括的表演手法。
演员通过面部表情、动作以及声腔的运用来刻画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京剧表演注重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通过唱腔、行动、动作的配合来传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剧中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总之,京剧以其独特的声腔、音乐和表演风格,展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
通过独特的音韵特点,京剧能够深入人心,引发观众的共鸣。
无论是声腔的嘶哑沧桑,还是音乐的悠扬动听,都使得京剧成为了流传至今,备受喜爱的传统艺术形式。
京剧的音韵特点不仅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京剧最基础的唱腔
京剧最基础的唱腔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精美的唱腔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京剧最基础的唱腔:
1. 二黄腔:二黄腔是京剧中最基础的唱腔之一,其重点在于唱腔的基本节奏和音程,唱腔的起伏、抑扬顿挫和音高变化都体现了京剧唱腔的基本特色。
2. 梆子腔:梆子腔是京剧中的一种响亮、豪放的唱腔,其唱腔的节奏、音调和唱腔的气氛都较为粗犷,表现了京剧唱腔的另一种风格。
3. 班子腔:班子腔是京剧中比较流行的一种唱腔,其唱腔的特点是轻盈、灵活、优美,表现了京剧唱腔的柔美和优雅。
4. 花脸腔:花脸腔是京剧中的一种特殊唱腔,其唱腔的特点是明快、活泼、直接,表现了京剧唱腔的活力和生命力。
5. 武戏腔:武戏腔是京剧中的一种特殊唱腔,其唱腔的特点是激昂、豪放、慷慨,表现了京剧唱腔的英雄主义和战斗精神。
以上是京剧最基础的唱腔,这些唱腔不仅在京剧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 1 -。
京剧两种最基本的声腔
京剧两种最基本的声腔
京剧最基本的两种声腔是:西皮和二黄。
京胡的伴奏也为适应不同的声腔而随时改变它的定弦音高。
为切换方便,通常琴师都会准备三至四把琴放在身边,每一把的定调都不同。
下面说一下西皮和二黄两大唱腔系统的不同。
(一)起源不同:
1、西皮起源于秦腔,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了西皮。
西皮是一种比较明快、活泼的曲调,长于抒情、叙事、说理、状物。
2、二黄起源于大清初,是徽调的主要唱腔。
二黄是一种较舒缓、深沉的曲调,适合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
多用于悲剧型的剧情中。
二黄与西皮并用时,被称为“黄皮”。
在湘剧、桂剧等剧种中,来自南边的二黄又称为“南路”,来自北边的西皮又被称为“北路”,或合称为“南北路”。
(二)演奏音律不同:
音律不同是最显著的不同。
西皮主要表现明快亮丽,二黄主要表现低沉悲婉。
西皮长于抒情、叙事、说理、状物。
西皮腔属板腔体,结构为抑扬扬格,“眼起板落”。
胡琴定弦为la、mi。
二黄腔也属板腔体,结构为扬扬扬格,“板起板落”。
胡琴定弦为Sol、re。
京剧是二黄和西皮腔合并形成的独有系统。
“急是西皮缓二簧”再配合使用“月琴弦子与胡琴”,能出现绝妙的音效效果。
详解京剧各种板式
详解京剧各种板式- ⼆黄 -京剧主要声腔,原作⼆黄是⼀种⽐较平和稳重、深沉、抒情的腔调。
节奏⽐较平稳,起⾳、落腔多在板上,由于⼆黄的唱腔流畅、舒缓、⽐较适合表现沉思、忧伤、感叹、悲愤等情绪,因此悲剧题材的戏,多⽤⼆黄腔。
⼆黄的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碰板、顶板、导板、回龙、散板、摇板、滚板、反⼆黄等,另外有唢呐⼆黄。
- ⼆黄原板 -京剧⼆黄板式之⼀。
⼆黄原板是⼀板⼀眼四分之⼆的板式。
⼀般认为:⼆黄原板是由原始的⼆黄声腔演变为戏曲的板式声腔以来最先形成的板式。
原板是各种板式的基本形态,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等,都是由原板发展变化⽽来,因此原板是⼀种很重要的板式。
点击下图购买,记得先领优惠券京剧⼆黄板式之⼀,⼆黄慢板是⼀板三眼四分之四的形式,是原板扩展放慢⼀倍的板式,⼆黄慢板唱腔的结构和原板⼤致相同,是板上开⼝,最后⼀字落在板上,即板起板落。
⼆黄慢板也称三眼或正板,⽐慢板速度稍快⼀些的名中三眼或中板,⽐中三眼再快⼀些的名快三眼。
中三眼、快三眼也可统称快三眼。
⼆黄慢板长于表现⽐较复杂的感情,⼀般说长于表现感叹、忧伤的情绪,抒情性较强;中三眼、快三眼则叙述性较强。
⼆黄三眼同“⼆黄慢板”。
⼆黄正板同“⼆黄慢板”⼆黄中三眼同“⼆黄慢板”。
⼆黄快三眼同“⼆黄慢板”。
⼆黄中板同“⼆黄慢板”。
- ⼆黄碰板 -碰板和顶板不是独⽴的板式,只是在开唱原板或慢板、快三眼之类的唱腔时,由于开法不同才有这个名称。
唱腔与⼀般的原板、快三眼等也有些不同,尤其第⼀句的曲调⽐较丰富。
⼆黄碰板开唱前不⽤⼤过门,只在⿎点打个“多罗”后,胡琴在后半拍拉个引奏即可开唱。
唱腔的第⼀个字是和板碰着⼀齐出来的,故名碰板。
- ⼆黄顶板 -⼆黄顶板就是开唱前不要过门,⿎点打“多罗”之后⽴即开唱。
是为顶板。
- ⼆黄导板 -京剧⼆黄板式之⼀。
导板是散板形式,只有⼀个上句,列在⼀个正式唱段的前⾯,作为开导之⽤,故名导板。
- ⼆黄回龙 -京剧⼆黄板式之⼀。
安康-汉调二黄
汉调二簧地域文化——汉调二黄(一)源流与名称汉调二黄(亦作簧),陕西大型戏曲剧种。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戏曲剧种。
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
为安康的传统地方剧种。
汉调二黄是以汉印为风格的。
流行关中和陕南汉水流域,旁及甘南、川北、豫西、鄂西北和山西晋城一带。
历史沿革汉调二黄系秦中古调戏曲声腔,故称西秦腔、西曲、二黄等,起源于古都长安。
明末传入汉水一带。
据府县志记载:清初(1662--1735)安康、石泉、紫阳、旬阳等县多兴建庙宇戏楼,有“演戏”“作乐报赛”活动。
乾隆至道光(1736--1850)百余年间,外省移民大量涌入陕南,兴安府、县“农商聚兴、祭祀日盛、春祭秋报、戏会梨园、娱神娱人“。
庙会演出越来越多,一年四季不断。
已有戏楼和草台不敷应用,百余座庙宇戏楼、会馆戏楼接踵新建。
规模精伟,显示了当地经济水平及外省商帮的雄厚财力。
融祭祀、观剧、集市贸易于一体,万人趋之若鹫,蔚然成风。
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每个时期都人才辈出、成绩斐然。
对安康汉调二黄传播起决定作用的有以下几方面力量:清嘉庆中叶(1805年),紫阳县蒿坪河川道平坦、土地富饶,茶、桑、榨油业大兴,农贸两旺。
由紫阳县汝河迁居蒿坪的杨氏大家,为蒿坪首富。
杨家六世景泰、履泰兄弟二人酷爱戏曲二黄,就近招生,外请名师授徒,在院内修建戏楼,臵办戏衣。
后支持义子杨金年开办“鸿”、“来”二科班。
此后150年间不间断开“永”、“清”、“长”、“福”、“天”、“九”、“协”、“安”、“荣”、“旭”、“玉”、“胜”等字派科班,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前。
继蒿坪河办班的60年之后,约清咸丰十年(1860)左右,湖北名伶范仁宝领“祥瑞班”西进安康,初于城内三义庙(今汉滨高中)设围售艺。
该班行当齐全,阵容强实。
开办“瑞”、“彩”、“方”、“盛”等科班多年间,后多活动于陕南汉水流域各地。
对安康(中路)流派的汉调二黄的形成、普及、传播起过决定性作用。
京剧二黄唱腔的特点
京剧二黄唱腔的特点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京剧二黄唱腔这一独特的宝贝呀!
京剧二黄唱腔,那可真是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一样耀眼呢!你想想,那婉转悠扬的旋律,就像是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清澈而动人。
二黄唱腔的节奏啊,不快不慢,恰到好处,就好像是一位优雅的舞者,每一个动作都那么舒展大方。
它不像有的唱腔那般急促,让人喘不过气来,也不像有些过于缓慢,让人等得着急。
它就是那么稳稳当当的,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
再说说它的音调,那真是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啊!有时候高亢激昂,就如同那展翅高飞的雄鹰,冲向蓝天;有时候又低沉婉转,仿佛是在你耳边轻轻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难道不神奇吗?
还有那韵味啊,哎呀呀,真是回味无穷!就像是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
每一个音符似乎都饱含着演唱者的情感,让你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跟着它一起欢喜,一起忧伤。
你看那些京剧大师们演唱二黄唱腔的时候,那神情,那姿态,真的是太迷人啦!他们就像是指挥家一样,引领着旋律的走向,让二黄唱腔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呀,得经过长年累月的练习和琢磨呢!
咱平常人虽然不能像大师们那样专业,但也可以试着去欣赏呀。
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那二黄唱腔带来的美妙体验,难道不是一件很惬意的
事情吗?
京剧二黄唱腔,它不只是一种唱腔,更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呀!它承载着多少代人的情感和记忆呢!它就像是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财富。
我们能不好好珍惜它吗?能不把它传承下去吗?
所以啊,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多多欣赏京剧二黄唱腔,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吧!。
京剧里的二黄腔系
京剧里的二黄腔系京剧里的二黄腔我们说京剧是唱“皮黄”腔的,这里面包括了西皮和二黄两个腔调系统。
从这一讲开始就来分别一一加以介绍。
今天先谈二黄腔系。
【二黄】腔系是京剧的基本声腔系统之一。
它包括“正”二黄(一般不提“正”字)和反二黄两大部分。
“正”二黄就是平常所说的“二黄”。
二黄腔的京胡定弦是“5[下加低音点]—2”弦(即里弦为5[低音点],外弦为2),实际上也就是说,5[低音点]和2是二黄腔的主音。
一般情况下,二黄唱腔的下句往往落在5[低音点]音或2音上(所谓“落音”就是指该句或该分句唱腔旋律的终止音)。
落5[低音点]音时,形成徵调式;落2音时则形成商调式。
也就是说,二黄腔的调式一般是商调式与徵调式交互存在的。
二黄腔的旋律多级进或准级进式的行进,极少有三、四度以上的大跳。
因此它的唱腔往往显得比较平稳、舒缓。
特别适合于表现内心的思考、抒情和相对平静的叙述等内容。
例如《洪羊洞》中杨六郎的“自那日朝罢归身染重病”唱段、《智取威虎山》中少剑波《誓把反动派一扫光》(“朔风吹林涛吼……”)的唱段等。
传统二黄的板式变化较西皮腔少。
只有〔二黄导板〕、〔回龙〕、〔二黄慢板〕、〔二黄原板〕、〔二黄摇板〕、〔二黄散板〕等几种。
其中的〔导板〕、〔摇板〕和〔散板〕唱腔是自由节奏的,〔回龙〕、〔慢板〕、〔原板〕都是“上板”(即有固定节奏)的唱腔。
在这些唱腔中,〔二黄原板〕是这一声腔体系的基础唱腔。
其它板式都是在它的旋律基础上发展变化形成的。
标准的〔二黄原板〕前面有8小节的起唱过门,正式的唱句往往分为三个分句。
每个分句间都有小过门来过渡。
第一个分句和最后的分句有时可以拖较长的腔。
二黄腔的下句还常常采用“叠句”或叫做“叠字句”(也叫“垛字句”)的方式,增加分句的数量,有时可以多到七八个分句,最后再收住。
上句则极少有这样处理的。
二黄腔的〔导板〕和〔回龙〕往往是成对出现的。
因为〔二黄导板〕只有一句,位置是在一段唱腔的开头处,如果它的后面只有不上板的唱腔的话,就可以没有〔回龙〕腔,而由一句〔摇板〕或〔散板〕来补足它的下句;如果它后面有上板的唱腔的话,往往就要用一句〔回龙〕腔来补足它的下句,因为〔回龙〕腔也只有一句,而且是下句(并且常常是采用多分句的垛字句方式处理)。
二黄唱腔的特点
二黄唱腔、导板的特点
汉调二黄,习称“土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
又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
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
也称陕二黄、山二黄。
戏曲剧种。
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
“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适合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
二黄降低四度是反二黄。
导板属自由节奏型的“散板类”唱腔,有“散拉散唱”的特点。
与散板相比,导板的唱腔更加复杂、申展、高昂。
导板只有上句形式,但上句形式的导板,落音与散板的落音不完全相同,而有“上句唱、落下句音”之说,如《李陵碑》“金乌坠玉升黄昏时候”这段二黄导板的终止音,不是落在二黄上句的“1”音,而落的是二黄下句的“2”音。
这样使导板即带有唱段起始的引导性,又有比散板更加延伸、复杂的旋律,演唱起来激昂丰满,并具有可划段落的相对终止感。
不论老生、花脸、旦角,导板的专用罗经都一样,这个锣鼓也叫“导板”,也有称之为“导板头”的。
导板的过门虽与散板相似,但比散板的过门更稳重、更丰满、慢而长。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黄唱腔、导板的特点
汉调二黄,习称“土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
又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
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
也称陕二黄、山二黄。
戏曲剧种。
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
“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适合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
二黄降低四度是反二黄。
导板属自由节奏型的“散板类”唱腔,有“散拉散唱”的特点。
与散板相比,导板的唱腔更加复杂、申展、高昂。
导板只有上句形式,但上句形式的导板,落音与散板的落音不完全相同,而有“上句唱、落下句音”之说,如《李陵碑》“金乌坠玉升黄昏时候”这段二黄导板的终止音,不是落在二黄上句的“1”音,而落的是二黄下句的“2”音。
这样使导板即带有唱段起始的引导性,又有比散板更加延伸、复杂的旋律,演唱起来激昂丰满,并具有可划段落的相对终止感。
不论老生、花脸、旦角,导板的专用罗经都一样,这个锣鼓也叫“导板”,也有称之为“导板头”的。
导板的过门虽与散板相似,但比散板的过门更稳重、更丰满、慢而长。